本文目录一览:
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就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谈谈那些被误会的生肖丈夫。这个话题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敏感神经,但深信在理解和认知的曙光下,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他们。
温文尔雅的牛郎—生肖牛
生肖牛的男性通常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他们言行举止中散发出的稳重令人安心。但这样的他们在爱情中却经常被标签为不太懂得心疼妻子。其实,牛郎们的心疼方式与众不同—他们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而非甜言蜜语去展现自己的关爱。
在夫妻日常的相处中,生肖牛的男人可能不会时时刻刻都挂念着浪漫,他们更多时候是那个默默在背后支持家庭,确保一切井井有条的守护者。他不会每天都说“我爱你,但他会为你准备一顿温暖的早餐,会在寒冷的冬夜为你添被子,会在你累的时候无言地为你揉肩。请不要忽略了他们这些小小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
机智灵动的猴匠—生肖猴
猴年出生的男人,头脑灵活,机智善变,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也是感情的调节师。他们天生带着几分俏皮和玩世不恭,但这并不意味他们不心疼妻子。猴匠们的爱,往往藏在那些无厘头的笑声和生活的小乐趣中。
在家庭生活里,他们可能不是那种黏糊糊的恋人,但他们会是最佳的开心果和知心大哥。遇到问题,他们不会急于强调“我有多么心疼你,反而会用一系列的小聪明和幽默感,让妻子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当妻子沉浸在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中,他们懂得以活泼的氛围转移你的注意力,揭开轻松的一面。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幽默,往往正是它们化解了不少沉闷,消散了许多烦恼。
家庭顾问的蛇先生—生肖蛇
生肖蛇的男人充满智慧,行事谨慎,他们在家庭中往往扮演着顾问的角色。他们对妻子的爱,是深藏不露的。他们不惯于大肆张扬自己的情感,但是在细节之处,细心体贴、关怀备至。
他们懂得在妻子疲惫时,分享智慧的话语以安抚她的心灵;或当妻子失落时,以深邃的眼神和她对视,让她感受到有人在懂得她的苦楚。蛇先生们的爱,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他们会精心规划家庭财务,悉心顾及伴侣的身心健康。虽然他们很少在公众面前展示公开的宠爱,但私底下,他们为家庭的稳固打下的基石,是最深刻的心疼。
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透过温暖、机智、智慧这三种不同维度的放大镜,审视了牛、猴、蛇三个生肖男人心疼妻子的特有方式。他们的心疼不是不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细节处蕴藏深情。让我们继续前行,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揭开更多生肖男性的真挚心疼之道。
家园建造者的鼠先生—生肖鼠
鼠年出生的男人聪明伶俐,眼光独到,他们喜爱筹谋未来,为家庭打造安稳的港湾。在表达爱意方面,他们可能不会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在生活的点滴中默默奉献着他们的关怀和努力。
鼠先生们会是那个在经济上为家庭操心,在每一个需要作决定的时刻站出来承担重任的人。他不会在妻子面前苦口婆心讲解他心疼的理由,却会在你不经意间发现家里的破损早已修好,不用你吱声,生活所需早已妥善安排。鼠夫的细心和周到,不正是一种温馨的心疼吗?
祥云瑞气的龙夫—生肖龙
生肖龙的男人天生具有威严和领袖气质,他们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在婚姻中,可能凡事追求完美,希望家庭如同祥云瑞气般和谐富贵。这种对完美生活的追求,有时候让人感受到是种压力,但在这背后,是他们对妻子深深的心疼与期望。
龙夫在家中往往是精神支柱,他们会激励妻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支持她的个人发展,并在必要时为妻子提供坚实的后盾。这不是心疼妻子的最好证明吗?他的心疼非比寻常,他希望你独立,希望你强大,希望你是最灿烂的那颗星。
珍惜每刻的酉夫—生肖鸡
勤勉正直的鸡年男性,在婚姻中通常表现出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他们可能不是那种浪漫的情人,但他们会在每个早晨为你准备好一杯暖暖的牛奶,确保你的每一天都从温暖开始。
酉夫们的心疼在于他们对“珍惜”的理解。他们明白人生每个瞬间的可贵,于是尽力在平凡中塑造非凡,要你感受到自己被爱、被尊重、被重视。他们的细心关怀像是捕捉时间的巧手,每一个小小的关心都是他们珍惜你的表现。
我们在第二部分的探讨中,通过家园、梦想和日常三个维度,感受了鼠、龙、鸡这三个生肖男性心疼妻子的不同表达。无论是日常小事的精心安排、对未来美好的共同策划,还是对每一时刻的珍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关心与心疼,不仅仅是口头的宣言,更是行动上的证明。下一个部分,我们将继续揭开和解读那些被误解、渴望理解的生肖男性如何用独到的方式心疼他们的妻子。
慈爱的守护者—生肖羊
温柔、善良、富有同情心,羊年出生的男性就像是披着柔和绒毛的慈爱守护者。他们在爱情中宛如静水深流,虽不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他们不需要多言,他们的每一个拥抱和一个眼神已满含深情。
羊夫在妻子生病时,会悉心照料,为她熬一锅暖心的汤药;在妻子悲伤时,会轻轻拭去她的泪水,用他的宽广胸膛为她遮风挡雨。他的爱如同春风化雨,不张扬却浸润心田。在羊夫的心疼里,蕴含着对妻子深沉而长久的爱,这份心疼足以让人感暖终身。
沉默中的真情—生肖虎
虎年出生的男人如同他们的生肖象征—强壮、果敢、充满力量。他们表面上看似独立、甚至有些冷峻,然而心中却藏着一片无比温柔的土地。虎夫对妻子的心疼常常隐藏在沉默与行动之中。
他们不会浮夸地表述自己心疼的情感,却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妻子坚实的后盾。在寒冷的日子里,他会无言地给妻子送上一件温暖的外套;在妻子面临选择时,他会是那个给予最真诚建议的人。对于虎夫而言,他们的守护与支持是最真挚的心疼,这股力量无声却能击退所有风雨。
直率中的关怀—生肖马
生肖马的男性坦率、热情,如同夏日里一抹明媚的阳光,他们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热烈。马夫可能会在一段繁忙的工作后,突然提议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妻子一个惊喜与释放压力的机会。
他们在心疼妻子时,也是急于行动的领路人。他的心疼很直白,希望妻子能在生活的赛道上驰骋,享受自由与快乐。他不会用温言软语细数关爱,他的行动足以证明一切。无论生活给予何种压力,他都愿意与妻子并肩作战,分享生活的起伏。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了解了羊、虎、马三个生肖男性的心疼方式。不同的生肖展现出各自特有的爱的语言和方式,虽然这些心疼的行为或许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它们都是同样深厚和真诚的。每个丈夫的心疼都在默默之中给予妻子支持和力量。情感的宽广比海深,爱的表达无需华丽的言语。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对妻子无声的心疼与守护。
以上便是这篇探讨不同生肖男性心疼妻子方式的全文,生活中每一位丈夫都有自己独特的爱的模式,每一次细微的关心都是心灵深处的呼唤和肯定。让我们放下成见,用心体味每一个不言而喻的温柔瞬间,去感受那份最真挚的心疼。
“懵懵懂懂又一岁,鞭炮声声又一年。”
在“牛年大吉”、“牛气冲天”、“牛运亨通”、“牛转乾坤”等新春祝福中,人们终于告别2020,迎来2021。
按照十二生肖纪年法,2021年是农历牛年;而按照出生年份来算,中国人也都有一个“属相”。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对今年的生肖主角——“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
比如,为什么今年被叫作“辛丑牛年”?
再比如,在十二生肖中为什么牛排在第2位?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什么特殊寓意?
这一场关于“牛”的探讨,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回归。
01
“辛丑牛年”
要说这几天的新闻热词,“辛丑牛年”无疑是其中之一。
那么,这个农历年为何被称为“辛丑牛年”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
小科普:“干支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这是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十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组成,“十二地支”则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
古人将天干中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天干在上,代表阳,地支在下,代表阴。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方法是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壬戌为五十九年,至癸亥为止,一周为整六十年,叫作“六十甲子”。然后又从甲子开始,循环往复。
当不知道公历某一年是农历的什么年时,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年的干支:
已知公元年数,只要将公元年数减去3后,再除以60,所得的正余数就是该年的干支序号。如余数为1,则该年的干支序号为1,从六十干支表上即可知该年为甲子年;以此类推,如余数为2,则该年为乙丑年;如余数为59,则该年为壬戌年。如余数为0,则该年为癸亥年。
小测验 问:如何计算2021年的干支?
答:2021减3再除以60,可算得商为33,余数为38,而此余数就是2021年的干支序号,从六十干支表上即可查得该年为辛丑年。
不过,由于“干支纪年”推算复杂,后来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年份,人们开始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每年用一种动物作为一年的属相,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也正因此,今年又被称作“辛丑牛年”。
而据天文年历显示,2021农历辛丑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至2022年1月31日结束,全年共354天。
就在前几日,与2021农历牛年相关的微博话题#牛年只有354天#登上热搜。现在看来,这条引发网友们关注的消息,背后的学问可不小。
此外,围绕这个农历牛年,还有一个“无用但有趣”的冷知识:
2021辛丑牛年比上个农历牛年(2009己丑牛年)和下个农历牛年(2033癸丑牛年)都少30天——过去的和未来的那两个牛年都是农历闰年,有384天。
The agenary cycle, also known as the Stems-and-Branches or ganzhi, is a cycle of 60 terms, each corresponding to one year. Thus a total of 60 years for one cycle, historically used for recording days or years in China. Each term in the agenary cycle consists of two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first being one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he second being one of the 12 Earthly Branches.
For example, February 12, 2021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xin-chou year, according to the agenary cycle.
02
牛为什么在十二生肖里排第2位?
很多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虽常常被认为是“常识”,但若要深究,似乎总有探讨的余地。
比如,在各种关于“牛”的话题中,这则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牛为什么在十二生肖里排第2位?”
在这个话题下,网友们给出了各自的精彩回答。
言归正传。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探寻十二生肖的由来。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问题,民间流传着很多版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那个关于赛跑的故事。
“赛跑”说
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跑得最快的十二只动物就能够入选。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
“十二时辰”说
除民间流传甚广的赛跑故事外,中国古代学者曾从“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对十二生肖作出解释,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性,让每一种动物代表一个时辰。老鼠的活动时间正好是子时,而子时又恰是一日中天地相交,混沌初开之际,所以子属鼠;开天辟地后,人们要种田为生,牛是耕田的主力,所以它自然也就在生肖中排第二,也对应了“丑牛”的叫法。
不过这些目前都仍只是猜想,古文献的记载至今都没有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起源问题。
尽管如此,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流传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一门寓意丰富的形象哲学。
Each lunar year in China corresponds to one of 12 animals in the Chinese zodiac. 2021 is a year of the Ox. Why is the ox so special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hat exactly does it stand for?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zodiac, the Year of the Ox is associated with stability. The main Chinese character associated with Ox (丑) suggests a change of direction.
After the year we've just had, many are hoping this change of direction – coupled with hard work and diligence – can bring new hope for the future. The ox is known for its honest and hard-working nature. It also embodies strength and determination. People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Ox are believed to carry these traits.
The ox is second in the line of zodiac animals, behind the rat whose legend has it that it won a race to claim that position, according to one of the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zodiac signs.
03
跨越千年的“牛”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勤劳坚韧的象征。它虽然走得慢,却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默默无闻。
与此同时,“牛”还是坚贞爱情的图腾。
在中国,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两人的爱情故事被代代传扬,现代人更是把农历的七月七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而在中国的诗词文化中,“牛”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
在众多咏牛的诗作中,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为人称道——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清代画家杨晋也曾在自己的画作《柳塘春牧图》上题诗云——
牧童牛背绿杨烟,断续歌声独往返。
不与人间荣辱事,满蓑风雨亦尧天。
鲁迅先生更是常以牛自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外,还有自称“耕砚牛”的齐白石;有画室取名“师牛堂”的李可染;还有自取雅号“文牛”的老舍等等。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中,牛的形象与寓意是饱满而富有情操的。它忍辱负重,既通人性,又重情义。
而跨越千年的文化洗礼,“牛”在当下无疑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The strong and industrious ox is a dependable animal on the farm. From plowing fields to pulling carts, oxen are prized for their great contribution in agriculture. So, the animal has been a close ally of Chinese farmers.
As a greatly valued farm animal, ox is also highly regarded in Chinese art. One of China's most distinguished paintings is the "Five Oxen" by Han Huang from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quintet comes in varied postures and is given subtle human characteristics.
The ox has also inspired masters like Qi Baishi and Li Keran. Their water buffaloes – illustrated with splashed ink – were considered a breakthrough in Chinese art. As a treasured farm animal, and as symbols of honesty and endurance, oxen continue to hold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今日互动:
你的“牛”年祈愿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与CGTN分享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仿佛就是为那些生肖女量身定做的。
她们就像是上天的宠儿,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命,还带着福气和财气。家中若有这样的生肖女,那可真是如获至宝,足够让整个家庭都沐浴在幸福和富饶之中。
说起这些生肖女,就不得不提生肖鼠的女性。
她们聪明伶俐,头脑灵活,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生活中的机遇。就像古籍《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才女谢道韫一样,生肖鼠的女性也有着不凡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她们不仅能够在事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还能够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家中若有生肖鼠的女性,那真是如虎添翼,不仅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财运也会滚滚而来。
生肖龙的女性则是另一种风采。
她们天生丽质,气质高雅,仿佛是龙女下凡一般。她们不仅容貌出众,更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就像古代传说中的花木兰一样,生肖龙的女性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气概。
她们在事业上能够独当一面,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家庭中也是贤良淑德,能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家中若有生肖龙的女性,那真是三生有幸,不仅能够享受到她们带来的美好生活,还能够感受到她们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生肖马的女性则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
她们就像是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一样,充满了自由和活力。她们热爱生活,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就像现代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所写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生肖马的女性就是这样独立而坚强,她们不仅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还能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家中若有生肖马的女性,那真是如沐春风,不仅能够感受到她们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还能够一起分享她们成功的喜悦和成果。
最后要说的是生肖猪的女性。
她们性格温和,善良可爱,就像是邻家的小妹妹一样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呵护她们。她们虽然看似柔弱,但实际上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就像古代传说中的织女一样,生肖猪的女性也有着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品质。
她们在家庭中默默付出,为家人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事业上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一席之地。
家中若有生肖猪的女性,那真是如获珍宝,不仅能够享受到她们那份纯真善良的美好品质带来的幸福感,还能够一起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这些生肖女仿佛就是上天的宠儿,她们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命和福气,还带着无尽的财气和幸福。
家中若有这样的生肖女,那真是如获至宝啊!她们不仅能够在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为家人带来荣誉和骄傲;还能够在家庭中扮演好各种角色,让家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生肖女,请一定要好好珍惜她们哦!因为她们真的是非常注重家庭和亲情,总是愿意为家人付出一切。
而且,她们敏感细腻,善于察觉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也非常受欢迎。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生肖女,一定要好好珍惜她们,因为她们真的是非常注重家庭和亲情,是家庭中的守护者和温暖源泉。
这些生肖女性格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爱心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们是家庭中的瑰宝,是社会中的栋梁。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生肖女,请一定要好好珍惜她们,因为她们真的是非常难得!
记住:“家和万事兴”,有了一个好女人在家里坐镇,何愁家庭不幸福、事业不兴旺呢?
七夕雨还在下个不停
今天申城继续雨雨雨模式!
申城今天阴有阵雨或雷雨,中部和北部地区雨量可达暴雨程度,今天半夜起阴到多云有分散性短时阵雨。
上海中心气象台昨天22点10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受低涡切变线北抬影响,预计今天(15日)凌晨到下午本市中部和北部地区将出现6小时累积雨量50毫米以上的降水。
市防汛办发布通告,全市防汛防台IV级(四级)响应同步启动。
小伙伴们今天外出
一定要记得随身带把伞
以备雷阵雨突如其来的关心
雨水伴随下
今天气温不高
全天气温在24℃~27℃之间
明天仍然是阴到多云有阵雨或雷雨
下周二开始,本市天气形势有所变化,多云天气占主导。当然,阳光上岗后,气温将不断回升,最高气温将一步步升至33℃~34℃,加上湿度不小,闷热体感又要回来了!
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及时关注最新天气信息,做好防暑、防雨、防雷电。
不仅上海有暴雨
这些地方也是下个不停
今天,广西西北部、云南中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本轮降雨过程属于“梅雨”吗?
实际上,本轮降雨过程从9日就已开始,南方地区长达十日左右的持续降雨,让不少公众感觉“梅雨”又来了。
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本轮降雨过程与大气环流调整有一定关系,目前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前期明显偏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冷空气势力相当,且持续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形势特征与梅雨天气存在相似之处。
真的是“梅雨”又来了吗?从发生时间来看,梅雨一般出现在6月中上旬到7月上旬,持续时间为20至24天;当前的降雨时段与典型梅雨过程有一定差异,持续10天左右的降雨过程较梅雨过程相对较短,因此诸如“梅(雨)开二度”的猜测不够准确。
雨天驱车出行
安全注意事项
➦出发前需做好准备
1
擦拭车窗
雨雾天湿度大,水汽很容易凝结在风挡玻璃表面,使驾驶人的视线受损,极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2
检查车辆
检查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特别是制动、灯光、雨刮器等。防雾灯和示宽灯在雨雾天可以起到识别和示警作用,雨刮器可扫去风挡玻璃上的雾气和水珠,制动器可在关键时刻控制车速,避免与其它车辆发生碰撞。因此,保证这些装置时刻处于正常状态至关重要。
3
调整身体状态
雨天行车驾驶人视线受到一定影响,必须始终保持精力高度集中,特别是视神经中枢,长期高度集中很容易出现视觉及身体疲劳,因此出行前,一定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状况,切勿勉强、疲劳驾驶。
➦行车时需时刻注意
1
保持良好的视线
雨天开车上路除了谨慎驾驶以外,要及时打开雨刷器。遇有暴雨视线极低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并把车辆驶离路面或停在安全的地方。
2
防止车轮侧滑
雨中行车时,路面上的雨水与轮胎之间形成“润滑剂”,使汽车的制动性变差,容易产生侧滑。因此,驾驶人要双手平衡握住方向盘,保持直线和低速行驶,需要转弯时,应当缓踩刹车,以防轮胎抱死而造成车辆侧滑。
3
防止涉水陷车
当车经过有积水路面时,首先应停车查看积水的深度,水深超过排气管,容易造成车辆熄火;水深超过保险杠,容易进水。不要高速过水沟、水坑。这样会产生飞溅,导致实际涉水深度加大,容易造成发动机进水。发动机一旦进水熄火,千万不要再启动车辆,应该将车放在原地等待拖走。
特别特别要注意观察行人:
由于雨中的行人撑伞,骑车人穿雨披,他们的视线、听觉、反应等受到限制,有时还为了赶路横穿猛拐,往往在车辆临近时惊慌失措而滑倒,使驾驶人措手不及。遇到这种情况时,驾驶人应减速慢行,耐心避让,必要时可选择安全地点停车,切不可急躁地与行人和自行车抢行。
道路千万条
安全第一条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上海发布、上海市气象局、中央气象台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
《杨柳青 放风筝》 李可染作
春回大地,耕牛拉犁,划破油乌的沃土,撒进去的种子很快就会让天地间充满生机。牛,似乎不是耕种土地,而是打开地门,沟通天地间的气息,融进春天温热的活力。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牛和世世代代生成的牛文化,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
图1
一牛可抵七人力
在十二生肖中,牛的地位有多高?不必去做过多的调查研究,按照名人效应的尺度一丈量,肯定名列前茅。自从鲁迅先生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国人对牛和牛身上承载的品格,便崇敬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还不知道人间有个鲁迅,还不知道鲁迅写过赞美牛的诗句时,我对牛就有了很深的感情。乡邻们常说,一牛可抵七人力。确实如此,春耕、秋播,牛是农田里的主力军。我拿个小镢头跟在爸爸身后学着刨地松土,一个早晨只刨松了比桌面大不了多少的一小块,还累得气喘吁吁。太阳升高,饥肠辘辘,该吃饭了。正要回家,邻院的登云大哥赶着牛路过,可能是怜悯我汗滴禾下土,微笑着将牛赶进我家田里。扬鞭喊声“驾”,黄牛即拉着犁缓步前行,犁过处划破了瓷实的土地。看上去黄牛走得不快,走过去,转回来,几个来回就耕完了我家的半亩农田。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夸牛耕田真快,爸爸告诉我的就是“一牛可抵七人力”,还说,“抡起(见图1)头,想起老牛”。自此,黄牛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日渐高大。
进城上初中后,我读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句子,眼睛马上闪烁出少见的亮光。城里的同学却一脸茫然,他们没有牛耕田的见识,就难以理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何以高尚。及至老师讲到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城里的同学立即双目放光,这回却轮到我一脸茫然。我没有喝过牛奶,也就不知道牛还有这般可贵的奉献。添加了牛奉献牛奶的作为,更是高大了牛的形象。
此后,随着学识的增加,关于牛的意象不断拓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广袤的草原为牛提供了开阔的活动空间与丰赡的食物,多么安详自在的景象呀!“隔岸横州十里青,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这是杨万里的诗作《过大皋渡》,黄牛不会倒行,而是船行河中水流太急,生活的趣味里悄然透着淡淡的哲理。“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这是陆游诗作《饮牛歌》,用老翁饮牛的洁净溪水,比衬自我的廉洁之志。往后看更见意趣,“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借助牛繁衍生犊,渲染门庭兴旺,而且世代情系故园,真是不忘初心呀!“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宋代雷震的诗作《村晚》,乡村的黄昏恬静怡和,静在草丛,静在池塘,静在倒映于水面的“山衔落日”,这未免有点沉寂吧?打破沉寂的是牛,是趋步前行的牛,还有牛背上飞出的短笛声,这声音毫无约束,信口吹响,自由飞扬。
牛耕田,马戍边
写下这个标题,我将一座古代的庙宇拉近前来。山门上醒目着三个大字:牛王庙。说牛王庙,其实并不确切。确切地说,是三王庙,里面供奉的是牛王、马王和药王。这座古庙在临汾市尧都区魏村,为何要建这样一座庙宇?村里上年纪的人会告诉你,这是古人对安居乐业的向往。更具体的解释是,牛耕田,马戍边,药治病。牛耕田才能五谷丰登,马戍边才能国泰民安,药治病才能健康长寿。三王庙寄托着古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望。祭祀三王的大庙,仅以牛王为名,足见在三王当中,牛王是王中之王。是呀,有牛耕种才能适时下种,不至于错过时令,导致减产;才能及时收获,不至于进度缓慢,让丰产的粮食遭受风雨侵袭,霉烂在地里。牛,是丰衣足食的第一生产力。有了健壮的耕牛,才可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样戍边的将士与战马才有充足的粮草,才有足够的力量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粮食丰收,即使伤风着凉,头疼脑热,需要诊疗吃药,也不至于手头拮据,无钱买药。丰收的粮食也是钱串,拉到集市一卖,就是金银。
魏村这座牛王庙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庙里有座戏台,为元代所建,每年农历四月初十都要祭祀牛王,表达对耕牛的礼敬。在元代戏剧家石君宝的剧本《鲁大夫秋胡戏妻》里,写着“门首吹打响,敢是赛牛王社的”,可见当时牛王社庙会非常普遍。毫无疑问,在很长的岁月里,牛就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拽拉着时代悠然前行。
这不是推断,是考古发现屡屡证明过的。据我所掌握的资料,考古发现可以观测到商代的牛,以及牛派生出的繁盛文化。商代出土的文物有牛身器物、牛首装饰品和牛面具。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多件器物,整体形象就是牛,而且不是一种姿态,有卧地的,有匍匐的,还有站立的。使用的材质也不单一,有青铜的,有玉质的,还有石头雕塑的。牛首装饰品出土于王陵区,多雕饰在青铜器尊、罍等器物上,很显然是王者身份高贵的象征。牛首眼睛突出,双角向后方伸展,雄健而英俊。牛面具的发现范围很广,殷墟,金沙,陕西城固、洋县和湖北随州叶家山等遗址,均有青铜质地的器物。
比殷墟更早的牛文物,是陈列在桐乡市博物馆的一件骨耜,这是乌镇文体站清理遗址淤泥时,发现的一块牛肩胛骨,长14.5厘米,宽6.8厘米,中间的孔洞说明古人曾经精心打制过。桐乡市石门罗家角遗址,曾经发掘出7000年前后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这件牛骨耜与之时间相近,说明先祖由采摘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在向耜耕时期迈进。一叶知秋,一件牛骨耜激活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再往前追溯,脚步要迈向东北大地。2007年,考古专家在哈尔滨太平镇附近调查遗存的猛犸象、披毛犀化石,居然发现了一枚长约50厘米的牛类下颌骨化石。这一发现令国际驯养学术界刮目相看,过去一直以为驯化牛开始于距今10500年的中东地区,东亚地区要到2000年后才有驯化的实证。哈尔滨发现的这枚牛下颌骨化石,在距今10000年前后,它说明中国先祖很早就在驯化牛,与之结成了一个生存共同体。
中华文明进程中,先祖的足迹中夹杂着牛蹄印。
图系唐代韩滉作《五牛图》,故宫博物院藏。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从考古成果眺望,在人猿揖别后不久,先祖群居的地方便出现了牛的身影。牛驯化确实不算迟,但是成为与人难舍难分的好帮手却有一个不短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个推论有点疑义,不妨翻开《诗经》读一读。打开《诗经》,《风》《雅》《颂》都能看见牛的身影。《国风》里有《君子于役》,《小雅》里有《无羊》《黍苗》《楚茨》,《大雅》里有《生民》《行苇》,《颂》里有《我将》《丝衣》。凝神敛气阅读,几乎都能听见在遥远的吟诵中杂糅着哞哞的牛叫声。
细细分辨,那时的牛少有在田畴高叫的,多是在路途草地长吟,牛还没有成为耕田的主要劳力。《君子于役》的牛和羊紧随一起,似乎都在山坡上吃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丈夫服役远行,妻子在家思念。日薄西山,黄昏将至,鸡已上窝,牛羊走下山坡,就是不见丈夫的身影。思念的人儿是何等焦渴!如果将《君子于役》里的养牛视为畜牧业还是猜测,那《无羊》里的牛却千真万确是在牧群中了:“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这是在说,谁说你没羊?三百只一大群。谁说你没牛?九十头大黄牛。细想,那么偌大的羊群不少见,牛群则不多见,多见的牛群不是耕田牛,而是肉牛和奶牛。从这些诗作只能感受到畜牧业兴旺发达,却无法找到农业耕种的佐证。《黍苗》看似接近了耕种,一读根本不是。“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前面几句只是借助禾苗的旺盛,歌颂西周召伯的功德,追随他的队伍前行。后面几句虽然出现了牛,不过是扶车牵牛壮观前行而已。
《楚茨》《我将》与《丝衣》都是咏颂祭祀场景,是像牛王庙那样,牛端坐在神龛上享受祭奠吗?当然不是,而是被作为牺牲供奉在祭坛上。古代最为隆重的祭祀要用太牢,即三牲。三牲,即整牛、整猪与整羊。《我将》写道“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祭祀奉献的是肥羊肥牛;《丝衣》写道“自堂徂基,自羊徂牛”,祭祀奉献的还是羊牛,这里是要查验祭祀礼品准备得如何;至于《楚茨》则是把牛羊宰杀洗净,蒸熟羹汤,敬祀上天,“或剥或亨,或肆或将”“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
牛从作为牺牲祭祀神灵,到被尊为牛王受人祭拜,还有很远的距离。这距离如何缩短,拉犁耕田就是牛翻身的起点。起点在何时?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始于西汉”。这说法已被考古证实,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镇出土过一块汉代画像石,上面刻有农人扶犁驱牛耕田的图案,因而称作牛耕图。足以证明牛耕田这事,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不过,仔细一想这未必是起点,《国语·晋语》里已有“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如前所述,牺,是太牢牛、羊、猪;勤,指劳力,耕作。猪和羊不能耕地,很显然这里的牺就是牛,牛耕那时已有先例。
南宋学者王应麟秉持这种观点,而且想象得合情合理。他的根据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一个是司马犁,字子牛;一个是冉耕,字伯牛。从他们的名和字中可以看出,“犁”与“牛”相关,“耕”与“牛”也相关。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不就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用牛耕田吗?春秋时期即使未能大面积牛耕,也有人率先牵着牛耕作农田了。
牛郎织女
走进牛王殿,端坐在神龛上的牛王完全人格化了,塑造的是人而不是牛。若是细看那双眼睛,就会发现匠人的精明:那是一双牛眼,而非人眼。几百年前做雕塑的工匠断然不知道会有个鲁迅,断然不知道鲁迅会有句名言,“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偏偏工匠早就实践着这名言。人化了的牛王用一双圆大而和善的眼睛垂顾着人间,向他作揖叩拜的人们自然会受到感染,将他吃苦耐劳、敦厚温和的品德传播开去。
传说故事里早就流传着牛的美德。据说,帝尧到了晚年自感精力不足,有意访贤禅让帝位。听说历山有位众生敬仰的贤人,即前去寻访。登上历山,田陌平展展的。帝尧看见有个后生赶着两头牛耕田,就朝他走去。近前一看非常奇怪,这后生只扬鞭,不打牛,鞭子下去落到了犁后头的簸箕上面。这又是为啥?待后生耕到田边,帝尧上前询问。后生笑呵呵地回答:牛为我卖力耕地,实在辛苦,我不忍心打它们。再者,我一鞭下去打不到两头牛身上,打黄牛,黄牛用劲;打黑牛,黑牛用劲。两头牛不同时用劲,力气不匀,地难耕平。
帝尧看看后生耕过的地,果然平整如镜。最重要的是,帝尧由此看出这后生,既有仁爱之心,又有智慧才能,确实是难得的贤人。这个后生名叫重华,后来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他,他光大帝尧的伟业,后人尊他为舜。中国历代崇尚任人唯贤,贤人如何判断?舜的举止言谈,就展示了贤人应具备的品格:仁爱与智慧。这仁爱与智慧从何处展示出来?从牛身上。牛,不知不觉濡染着世人的精神世界。
比这个传说故事还要美妙的是神话,神话《牛郎织女》大化了牛的美德。神话里的牛郎与牛,是人和自然生灵融合一体的经典例证。牛既是人使役的牲畜,更是人的精神楷模、行为导师。牛郎居家的主要农活就是放牛。牛默默无闻地吃草,默默无闻地耕田,默默无闻地拉车,牛郎家的光景一天天见好。牛郎大了,该娶亲成家了,哥嫂却不愿负担娶亲的花费开销。那就分家,牛就是牛郎分得的全部家当。牛郎默默牵着牛离开家,搭个草棚住在山麓。牛郎继续精心喂养牛,牛继续卖力流汗。牛郎与牛相依为命,安居乐业。
前面的故事里,牛用行为感染牛郎。后面的故事更见灵性,牛用语言指导牛郎。第一次指导,将织女引荐给牛郎,一对新人喜结良缘,相亲相爱,生下一双可爱的儿女。小日子过得正红火,牛却走到了生命的终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的最高境界,牛比之还高。死时,还要嘱咐牛郎剥下它的皮,危急时会有用处。这是牛第二次指导牛郎,而且,果然派上了用场。织女被王母娘娘派遣天兵带走,下地回来的牛郎挑起儿女就追。如何能追上天去?他想起老牛临终时的嘱咐,披起牛皮腾空而起。若不是王母娘娘划出一条天河,很快就要追上了。虽然,自此滔滔天河隔断了一对有情人,可是,夜晚仰首,众人都能够观赏到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用牛的德行照亮着国人的精神星空。
卧铁牛
我所在的临汾城素有卧牛城的称谓。为何称作卧牛城?众口一词的说法是,城墙十分坚固,易守难攻。相传当年李自成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唯有这座卧牛城久攻不下。里面到底如何布防?李自成站在东北角的一个高堆上朝城里瞭望,不料一支暗箭突然飞来,射伤了他。李自成疼痛难忍,挂甲离去,不打了,至今城郊还留下个挂甲庄。这个传说真焉假焉无法认定。后来临汾扩展城市,竟然从城角出土了两尊铁牛,而且都是卧着的。牛角高扬,双眼圆睁,机警可爱,那为何不奋蹄向前,却伏地而卧?专家看过认为,这卧牛伏而不息,蓄势待发,却丝毫不事张扬,堪称中国传统思维外化的代表作。
那为什么要在临汾城角安放卧牛?原来临汾城面临汾河,夏秋时节,波涛汹涌的洪水咆哮而来,时刻威胁着城市安全。卧尊铁牛是渴望拱走洪水,确保安然无恙。《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牛被赋予新的功能:镇洪水,保平安。
无独有偶,山西永济县黄河蒲津渡口也坐卧着铁牛,而且这铁牛要比临汾城的铁牛威武得多。论个头,临汾的铁牛是微缩版的,只有兔子大小;蒲津渡口的铁牛,是放大版的,比普通铁牛还要大,犹如大象;论体重,临汾铁牛一人就能双手捧起,蒲津渡口铁牛重约一吨,十几个彪形大汉也未必抬得起;论数量,临汾铁牛也就四尊,蒲津渡口是八尊。与之协同上阵的还有铁人、铁柱和铁山。协同上阵干什么?拱水,不仅拱水,还要抻拉绳索,搭建浮桥。时在唐朝开元年间,迄今1300年。铁牛见证了当年冶炼、铸造、水利、桥梁史的状况,珍贵得不能再珍贵。
牛不仅守护一方平安,还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战国时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以平乱为名,打进燕国抢掠财物,埋下仇恨种子。后来继位的燕昭王励精图治,选派乐毅带兵进攻齐国,连续打下七十余城、眼看齐国就有灭亡的危机,指挥摆脱危机的是齐将田单,冲锋陷阵打败燕军的头等功臣则是黄牛。公元前279年,田单征集千余头牛,双角捆绑尖刀,尾巴缚苇浇油,点燃芦苇后,黄牛疯狂扑向敌阵。燕军哪能抵挡,败得屁滚尿流。从此,黄牛走进了军事史。
成都牛王庙
打春牛
牛不仅与历史紧密相连,而且与文化水融。牛早已成为国人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从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无一不是国人的心灵投影。或许是长期与牛耳鬓厮磨的缘故,国人喜欢借牛说理。
曾经听到一个讲诚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周的孟信,主要情节却从牛身上生发。这牛还是头病牛,病倒在槽头无法耕田拉车。有一天孟信外出,侄儿把这头病牛给卖了,还卖了个好价钱。在别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孟信回来却十分生气,训斥侄儿不该骗人,找到买主,说明情况,退还钱,牵回牛。你别以为孟信家境富裕,腰缠万贯,其实他贫寒度日,常有断炊之虑。故事传播开去,牛这一去一回让诚实守信光照人心。
比这个故事普及更广的,是出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庖丁是个厨师,他给文惠君宰牛,手脚并用,肩膝同动,刀进刀出,如优美的舞蹈,如动听的乐曲。文惠君看得连声称妙,问他为何有这等高的技巧。庖丁回答喜欢琢磨事情的规律,宰牛也是这样。初始时看到的是一头整牛,几年下来摸准了牛身的结构,不用眼睛也能看到骨头和肌肉之间的缝隙。刀进刀出,都在缝隙中,可谓得心应手。普通厨师一个月要更换一把刀,而他这把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之久,刀刃依然锋利无比。庄子用这个故事教诲世人,熟能生巧。自然,熟能生巧,还需要勤于动脑,掌握事物规律。枯燥的道理一下讲得明白透彻。
《弘明集·理惑论》有个对牛弹琴的故事。战国时代,有叫公明仪的音乐家,能作曲,能演奏,七弦琴弹得悦耳动听,常常博得大家的喝彩。有一天他兴之所至,抱着琴来到野外弹奏。恰巧有一头牛在身边吃草,公明仪突发奇想要为牛弹拨一曲。他弹得兴致盎然,牛埋头吃草,不予理睬。他觉得这是最高雅的乐曲《清角》,牛理解不了,便改换一支最简单的曲调。可惜,牛还是埋头吃草,无动于衷。公明仪大失所望,悻悻而去。对牛弹琴,找错了对象,这是古人的见识。今人研究发现,对牛弹琴,牛亦快乐,产奶多,奶质高,还真没有枉费心机。不过,公明仪是音乐家,不是饲养员,也就得不到跨界收获的快乐。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都是借牛来说道理。许多与牛相关的词语经常挂在人们嘴上,除了前面说过的庖丁解牛、对牛弹琴,还有钻牛角尖、汗牛充栋、小试牛刀、九牛一毛等,真是文而化之,化入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思维的通用语言。这是文化,是牛文化。
最落地走心的文化总是文而化之,成为人生礼仪、风俗习惯。纵目神州,与牛相关的民俗数不胜数。贵州的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要为牛贺岁。贺岁日,牛不耕田,不拉车,休假一天,还要吃糯米饭。仡佬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过牛王节,也称“牛神节”“祭牛王节”。届时所有的牛不劳动,还要吃好的。吃饱不说,还要用最好的糯米做糍粑,挂在两个牛角上。随后牵着牛来到溪流边、池塘边,让牛照见自己的模样,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
由多种民俗看出,牛文化早就渗透进各族人民的行为交往当中。往昔过年,城市乡村都要闹红火。红火规模可大可小,花样可多可少,唯有一样不能简略:打春牛。立春这日,乡亲们欢聚在一起,待太阳东升暖融融照亮大地,扮饰的句芒神手持长鞭,飞舞上场,扬鞭炸响,即把装扮一新的土塑春牛肚子打裂了。随即里面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迸溅出来。顿时,众生欢声雷动,飞快捡拾。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食物,能消灾免难,能五谷丰登,还能兴旺家业。
打春牛,打出了一年的祈盼和希望。2021年,是新时代的第一个牛年,愿中华儿女齐心进取,甘为孺子牛,争当拓荒牛,愿做老黄牛,积极耕耘,奋发图强!
(作者:乔忠延,系山西省作协委员)
8月21日晚,农历七月初三,黑龙江鸡西兴凯湖天气晴好,星空闪耀。一个人在湖边用手电寻找空中的织女星。视觉中国供图
河南南阳画像石牵牛织女图 张从军/提供
山东长清孝堂山织女图拓片(局部) 张从军/提供
织女洞内的织女塑像与宋代碑刻 叶涛/摄
开隆宫主祀的七娘妈神像 叶涛/摄
京都冷泉家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坛 毕雪飞/摄
仙台七夕祭街景 毕雪飞/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于天地之间,浩瀚的星空、苍莽的大地带给人类无尽遐想,自古至今产生了数不清的天、地、人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传说作为这类故事的代表,流传在华夏大地、播布于汉字文化圈中,历久弥新。
遥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遥望星空展开想象的结果。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童年时期的某一个七夕之夜,都有偎依在母亲(或祖母、或外婆)的身边,听讲牛郎织女传说的美好记忆。听完故事,常常还会在大人的指点下,仰望满天繁星,寻找银河边那颗最明亮的织女星,以及银河东边与织女星隔河相望的牵牛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诗经·小雅》中的《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文字表明,早在将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天上的两颗行星命名为“牵牛”和“织女”。诗中称织女“不成报章”,暗示当时民间已经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位纺线织布的女子,称牵牛“不以服箱”,是把牵牛星看作为一头牺牲奉献的天牛的形象。
织女星由一大两小三颗星星组成。其中,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中是最亮的一颗星,全年中的大多数月份都能够看得见,织女星肯定是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目。在我国最古老的时间知识文献《夏小正》中,七月和十月都提到了织女星。其中,对于七月织女星的描述是这样的:“七月……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根据刘宗迪教授的考证,织女三星成三角形排列,“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敞口朝东敞开,这个星象所表示的时间节点是说七月到了,秋天来了,应该是准备收获的季节了。织女星朝向东方,那么,东方有什么呢?在织女星朝向的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正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七夕才能一年一会的牵牛星。
七月初秋的夜晚,银河正好转到了正南北的方向。此时,人们仰望星空,分居银河两岸的牵牛和织女正好一东一西,隔河相望。当古人仰观这种星象、看到这种情景,我们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不就呼之欲出了吗!
石婆庙里供“石爷”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了训练水军,“发谪吏穿昆明池”,为了对应天象,在昆明池的东西两岸,分别树立了两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圆雕——牵牛、织女像。两座石雕的雕凿年代,比赫赫有名的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组雕还要早3年,是我国迄今所知大型石雕遗物中年代最早的,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唐代之前,长安的老百姓就已经把这两座石雕称作“石爷”“石婆”。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修建了石爷庙、石婆庙,设案供奉,两座庙相距三四里。此后千百年来,庙宇虽然有毁有建,但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如今,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附近的“石婆庙”,每逢七夕便举办庙会。庙虽不大,但庙会声名远播,信众以陕西关中居多,远至甘肃、山西、河南等省。庙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向石婆祈福祈寿。人们相信石婆可以治病,据说身上哪儿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的相应部位摸一下,病就会好,因此大殿里挤满了求石婆“看病”的人,虔诚的香客排起长队争相抚摸石婆。人们还在石婆庙内,用树干搭起了简易桥梁,并称之为“鹊桥”。据说走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得到美满婚姻,男女青年因此争先恐后抢着过桥。入夜,女孩子们还要用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称“巧娘”),给她穿上绿袄红裙,孩子们供上瓜果,端出事先准备好的豆芽、葱牙,在巧姑面前举行占卜乞巧活动。自汉唐时期就形成的七夕守夜祈福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通过做梦求得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得到帮助,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述的情景:唐明皇杨贵妃七夕长生殿守夜,祈愿夫妻恩爱永世不渝。
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牵牛织女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实物遗迹。牛郎石雕高2.6米,身体呈跪状,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雕高2.3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浓眉大眼,表情忧郁,做笼袖罢织的姿势。他们互相遥望,默默诉说着相思之苦,正如古诗所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据汤池教授考证,现在被当作织女供奉在石婆庙内的石雕,其实是牛郎石雕,而人们认为是牛郎的石雕才是织女,当地的老百姓把牛郎、织女两座石雕弄混淆了。村民们对此沸沸扬扬,认为被祖祖辈辈供奉着的牛郎、织女怎么会弄错了呢?
专家的说法是有依据的,当年,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是模仿天象修建的,以昆明池为天河(银河),牵牛星在天河以东,织女星在天河以西,地上的牛郎织女石雕自然也应该是牛郎在东、织女在西了。如今,石婆庙的位置正是在当年昆明池的东侧,石婆庙内供奉的石雕恰恰是高大、憨厚的牵牛石雕。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虽然已经搞不清楚是怎么被弄错的,但这并不妨碍老百姓心目中对于牛郎织女虔诚的信仰,他们依旧在石婆庙内祈福乞巧,依旧在被当作织女的“石爷”像前燃香供奉。
天地相映在沂源
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牛郎织女传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山东省沂源县的山水之中,化入民众的口头传统,成为在沂源这块土地上最具影响力的风物传说。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主要流传在县域南部的燕崖乡,与当地山川景物融为一体。发源于沂源县鲁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经燕崖乡,在牛郎官庄村往东拐了一下继续南行,正是在这个拐弯的地方,形成了今天景色迷人的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牛郎官庄所面对的沂河南岸是大贤山,山体临河的悬崖被称作“燕子崖”,燕崖乡便由此得名。燕子崖半山腰处有一个洞穴,洞口写着“织女仙洞”四个醒目的大字,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就要从这儿讲起。
燕子崖、织女洞这些名称始自什么年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怎么会与沂源结下不解之缘?分布在大贤山各处的碑刻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大贤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的一块功德碑,此碑虽然现存于织女洞中,但从碑文中还看不出与织女有什么联系。大贤山上还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现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的线刻人物像和文字题刻。题刻主要记述了大贤山道教的开山人物、活了318岁的道士张道通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金代泰和六年的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崖的叙述:“乃游此地,谓人曰山名大贤,织女崖□,乃同徒众登眺巅峯,山清水秀,而乐居焉。”这里的“织女崖”,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织女有关的记载。
今存于大贤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为我们破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和发展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立于山顶玉皇阁的《重修迎仙观玉帝行祠记》,这样解释大贤山和迎仙观的来历:“所谓山之大贤者,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贤山之贤人是织女,迎仙观之仙人是张道通。所谓织女之“贤”,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子的“贤惠”的品德。
对于我们理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最为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现在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中。碑文中解释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闻个中扎扎机声,以故织女名”。在这段文字中,还十分难得地透漏出把织女和牛郎牵连在一起的机缘:时任知县在视察大贤山时,看到秀丽山水,生发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对主持道人大谈玄妙之理,讲什么神仙洞穴必须得“秘”、得“虚”,而道士呢,“守者会公意,即礼多方金粟展力为之,对面并起牛宫”。县太爷的一段谈玄,竟然引发了道人将织女洞和牛郎附会在一起的念头,并且立竿见影,马上付诸行动,第二年就在织女洞的对面、沂河的岸边建起了牛郎庙(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至此,牛郎织女传说如何被附会在沂源县大贤山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村孙氏祖先的说法,牛郎官庄村庄的出现、以及孙氏家族与牛郎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呢?
当道士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呢?至今,还没有确凿史料能够证明当时那里就已经有人定居或者已经有村庄存在。或许,已经有人居住,并在那里耕种,但村名没有流传下来,也许就没有村名。
定稿于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中,为我们提供了牛郎官庄村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时期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上推迁沂年岁,当在明代末叶”。至宗谱成书的年间,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村庄因位于牛宫附近,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毫无疑问,牛郎官庄村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来就更加困难。据李万鹏教授考证,在山东的地方戏中,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姓的。或许,正是受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使牛郎官庄村的孙氏被人称作了牛郎的后代。
“做十六岁”保平安
在我国的闽南和台湾地区,流传着七夕节祭拜七娘妈、“做十六岁”的习俗。
闽台地区,把织女神称作“七娘妈”。根据洪淑苓教授的考证,七夕祭拜七娘妈的习俗,最早被记录在清代乾隆初年纂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七月七日,曰七夕,为乞巧会,家家晚备牲礼、瓜果、花粉之属,向檐前祭献,祝七娘寿诞,毕,则将端午男女所系五彩线剪断同焚。或曰魁星于是日生,士子多于是夜为魁星会,备肴欢饮。村塾尤盛。”
为什么称织女神为“七娘妈”呢?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这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在牛郎织女传说中,不仅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爱,而且还生下了一对儿女。生儿育女情节的出现,就为女主角织女增添了作为母亲对于儿女的疼惜之情。闽南地区原来就有七娘妈的信仰,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将作为母亲的织女神与原本民间流传的七娘妈信仰结合在了一起,七娘妈成为了儿童的保护神,在七夕节的时候接受人们的祭拜。
祭拜七娘妈最典型的仪式就是“做十六岁”。“做十六岁”属于成年礼的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将七娘妈认作“契母”(如同人间的干妈),并且随身佩戴七娘妈神前的香火袋,受其庇佑。等长到十六岁这一年,就要举行“做十六岁”的仪式,到七娘妈庙或者在自家神案前,向七娘妈祝祷感恩,从纸扎做成的“七娘妈亭”下钻过去,代表“出婆姐间”,从此就是成年人了,具有“通过仪式”的意义。
台南的开隆宫主祀的主神就是七娘妈,开隆宫每年都举办七夕“做十六岁”的活动,影响所及遍布全台湾。朱锋在《台南的七夕》一文中,这样描述开隆宫的七夕:“此日俗为七星娘娘(俗叫做七娘妈)的寿诞。崇奉此神的本市中区开隆宫……全市的妇女们都远道而来,虔诚地烧香礼拜,一心一意,求子女的成长。除了前往开隆宫之外,各家庭都备办了丰富的牲礼,于下午在厅堂致祭七娘妈,尤其是家有十六岁子女的家庭,特别隆重地举行了成年大典礼。除了应备祭品之外,又从糊纸店购买了一座华丽的‘七娘妈亭’,与各亲友送来的礼品合在一起致祭。”
流布东瀛谱新篇
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牛郎织女传说也流布海外,特别是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传承。
在东瀛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相伴传播广泛。根据毕雪飞教授的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早在两汉魏晋时期随同纺织技术一起传入日本,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此后的隋唐时期,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再次把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带回日本,在宫廷内部形成了以七夕乞巧奠为中心的诗宴,歌咏牛郎织女,并逐渐在上流社会中普及开来。至平安中期,又逐渐融合了唐代宫廷七夕仪式,形成了以展示丝织品与写作和歌为中心的宫廷乞巧奠仪礼。发展到江户时代,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并向农村地区扩散。
世居京都的冷泉家,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卿贵族藤原家族的后代,以传承写作和吟诵和歌为家业。冷泉家每年七夕举办的乞巧奠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日本宫廷上层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典型代表。毕雪飞曾对2018年的乞巧奠进行调查,并予以详细记述。
京都冷泉家院落不大,黑瓦白墙,当年是按照江户时代家禄三百石的羽林家标准建造,算得上是公家中等水平。如今,这座府邸是日本现存唯一的近世公家住宅,已经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乞巧奠举办的傍晚,进入府邸,便可以看到院子里已经布置好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坛,两个高台桌子上摆放着两组“海幸”(鲍鲷等)与“山幸”(茄梨瓜桃等)以及琵琶等乐器,周边挂着五色绢丝,传承的是平安时期仪式书《江家次第》第八卷“七日乞巧奠事”所载的祭坛布置。
乞巧奠仪式傍晚6点开始,先由冷泉家第25代传人介绍乞巧奠传承千年的历史概况,接着雅乐演奏,上场三男二女,身着狩衣、袿袴等平安时期的宫廷装束,分别拿着筝、琵琶、笙、筚、笛登场。雅乐演奏共有平调音取、越殿乐、王昭君、朗咏二星四个曲目。雅乐完毕,由冷泉家血统传人冷泉贵实子讲述牛郎织女传说,主持和歌披讲仪式。披讲是提高和歌技巧的仪式,七夕和歌披讲以牛郎织女二星为主题,参加者为一男两女,与雅乐演奏者一样着平安宫廷装束登场,披讲的具体流程为:男先歌,二女随唱,最后三人合唱。
披讲接近尾声时,天色已暗,开始点灯仪式,先是面向二星点灯,然后七夕供奉台点灯,最院四角点灯。瞬间庭院内灯火星星点点,气氛愈发浪漫朦胧。
此时,进入“流れの座”环节,是为乞巧奠仪式的高潮。首先由一位助手在场地中间铺上白绢(代表银河),然后身着平安宫廷服装的五对男女登场,两两相对分坐在白色绢丝两旁,随后助手拿着笔墨纸砚等分别放在每人面前。只看见对面一排男性开始沉思,片刻后提笔在纸上写字,写好后递给对面的女性,女性用扇子接过来,读后有的沉思,有的马上提笔在纸上写字,写好后再递给对面的男性。这是始于平安时期宫中,男女在七夕夜里模仿牛郎织女银河相隔互诉衷肠的和歌赠答活动。和歌主题基本围绕牛郎织女二星重逢喜悦、相聚短暂、别离惆怅等情绪生发,歌咏现实中男女的悲欢离合。最后,朗诵了几首当天五对男女所作的和歌,不外乎借牛郎织女传说抒发现实中男女之情。仪式结束时为当晚8点半。
冷泉家的乞巧奠传承了日本宫廷的七夕习俗,各地每年七八月份举办的七夕祭则可作为日本庶民节庆文化的代表。江户时代是日本庶民文化兴盛时期,传承于贵族社会的七夕仪礼开始向庶民阶层渗透。特别是江户幕府将五节供(正月七日人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定为官方假日,七夕很快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平民化习俗在城市中流行。1872年,明治政府将历法改为西历并废除“五节供”后,传统节日式微。此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二战之后,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才出现全面复兴的势头。
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仙台七夕祭”在城市七夕祭中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它与神奈川县平冢市的“湘南平冢七夕祭”、爱知县安城市的“一宫七夕祭”并称日本三大七夕祭。
仙台七夕祭始于江户时代的伊达政宗时期,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仙台七夕祭最具特色的是制作鲜艳巨大的“七夕饰”。所谓“七夕饰”,就是在十几米的竹竿上挂上纸花彩球、色彩缤纷的纸条、各色各样的纸鹤以及写满愿望的五色短册等,并将其装饰在商店街内。
城市七夕祭的主要活动是祈愿。来自中国的穿针乞巧,在这里演化为各种各样的愿望祈求。他们将愿望写在五色短册上后,挂在笹上。祈愿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几类:恋爱成功、家庭和睦、学业有成、工作顺利、世界和平等,几乎包含了日本民众的所有诉求。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织女仿佛是“全能神”,特别是在恋爱和学业方面最管用,因此,常常看到情侣和小孩子认真写愿望的画面。
日本城市七夕祭的基调中仍然讲述着来自中国的七夕传统。日本城市七夕祭宣传中,首先讲述七夕节的由来,讲述来自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七夕祭中最典型的造型是中国古装形象的牛郎织女执手相视的画面。仙台市内七夕祭现场,还有手持织布梭子的织女雕像;大阪交野市则把织女设计成萌萌的“卡哇伊”小仙女的造型,闪烁着大眼睛,头上两个高高的环形发髻上顶着三颗小星星,布置在车站以及道路两旁。大阪交野市与枚方市分别以织女与牛郎为文化形象,两个城市恰好隔甘野川而望,共生共享七夕传说文化资源。
牛郎织女传说在华夏大地传诵了数千年,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人生天地间,与日月共享光芒,牛郎织女传说也将伴随着星光、伴随着人类的情感继续被吟咏传诵,被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叶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