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的繁体字与简体字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杰:
杰:从木、从火。
《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犹冒地而生,其下长根者是木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犹炎而上阳气用事万物变化分散者是火字之范式。
木、火两范式叠加:木过火犹张伸以存者是杰字之范式。
杰:繁体字写作“傑”。
《说文解字》:“傑,傲也。从人、桀声。”
人:从丿、从乀。
(丿:参见一画“丿”)
(乀:参见一画“乀”)
丿、乀两范式叠加。犹阴乀阳丿相亲相爱者是人字之范式。
因甲骨文“人”与“入”易混淆。甲骨文“人”写作(
)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其甲骨文字形像侧面人行礼之形。犹男子成年行冠礼之形者是籀文(或甲骨文“
”)“人”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桀,磔也。从舛在木上也。”。
《说文解字》:“舛,对臥也。从夊、(
)相背。”。
《说文解字》:“夊,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也。”。犹走路时象人两胫有所拖着一样慢者是夊字之范式。
(
):为(夊)字之反写。
夊、(
)两范式叠加:犹两夊互相拖累错杂烦乱若相背而伏卧者是舛字之范式。
(木:参见四画之一“木”)
舛、木两范式叠加:两夊互相拖累错杂烦乱若相背而伏卧犹才过张伸者是桀字之范式。
人、桀两范式叠加:才智出众兼人犹才过万人以张伸为傲者是傑字之范式。
异体字“傑”简化为“杰”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杰与傑可能字源不同。原本两字。因杰与傑之范式导向一致。所以“杰”与“傑”通用。
《字汇》第466页:“杰,今与傑通用。”。
现在只是将“杰”设定为规范字。所以“杰”被视为是简体字。而“傑”被视为是繁体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还能够如此包罗万象,甚至是我们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这与我们的汉字是分不开的。
在汉字中,有很多品字结构的字,就是由三个一样的字组成的字体。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三个金字,组成的“鑫”字。“鑫”字寓意多金,财富兴盛!所以,在古代多用于商号的名字,就比如说古代商号“鑫炳记”、“义鑫升”、“复鑫盛”等等。现在还有很多人的名字中都会带有“鑫”字,你认识的人中,也一定会有一个人的名字中有“鑫”字。
还有三水为“淼”、三木为“森”、三火为“焱”、三土为“垚”。
除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可以组成三叠字之外,还有很多字也可以组成这样的字形。
就比如说三牛为“犇”,是“奔”的另一种写法,意思也与奔是相似的。三马为“骉(biao)”,意思是万马奔腾的意思。三犬为“猋(biao)”,原来用来指狗奔跑的样子,后来人们将这个字与“飙”通用!
生活中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字体。
有一个为三个繁体字“龍”组成的字,称之为“龘(da)”,是龙腾飞的样子。而四个“龍”组成的字,为“(zhe)”。这个字有六十四画,算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
三叠字中还有一个很有故事的字,那就是三白组成的“皛(xiao)”。皛字原本是表示皎洁、明亮的意思。关于“皛”,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在自己家乡读书的时候,曾经经常吃一种“三白饭”。苏东坡和友人提起往事的时候,说这种三白饭吃起来很香。友人不解地问,什么是三白饭?
苏东坡解释道,三白饭,顾名思义,就是一小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
没过几天,这位友人请苏东坡吃饭,说是要请他吃“皛饭”。苏东坡不解,这“皛饭”又是什么饭呢?心中十分期待,这个没吃过的美食。
但等苏东坡上门的时候,友人招待他的却是一撮盐,一碟子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苏东坡不解,这不是三白饭吗?
之后却又恍然大悟,三白不就是“皛”字吗?“皛饭”不就是“三白饭”吗?
古人用这样的方式打趣,在古代人称之为“雅谑”。能够与人这样打趣的人,不仅要有广博的学问,更要有广阔的胸襟,还要懂幽默。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更是充满了魅力。每一个字的起承转合,都暗含了无比深邃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古人在为后代起名字的时候,会十分慎重!一方面名字要蕴含长辈对后辈子孙的期望,另一方面名字还要契合孩子本身。
也只有汉字的博大精深,才能够符合这些要求。也正是因为汉字的这些深邃的文化内涵,所以才被世人看作是最难学的语言。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杨珏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展区,一排特殊的证件让不少来往参观者俯身仔细观察。“1953年、1956年……2021年,12张选民证,时间跨度近70年,难得一见!”参观者冯先生小声数着每张选民证上的年份,连声感叹。
10月9日,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内,展示的89岁的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从1953年至今的12张选民证。光明网记者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这12张选民证,是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的宝贝。从方形章到圆形章,从红字印刷到黑字印刷,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它们依次排布在展柜中,清晰记录着时光的印记。
“12张选民证,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式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地彰显了全过程人民的巨大优越性,这是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刘俊杰说。
那张1953年的选民证,纸张已经有些泛黄,上缘还有些破损,但是红色印刷的文字依然醒目,下方还有印着“北京市西四区选举委员会印”字样的方形章。
“这是我国第一代选民证,随后颁发的选民证虽有微小变化,但大体保持了第一代的形制。”89岁的韩玉峰精神矍铄,他一字一顿地向记者介绍。老人清楚记得,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施行。就在这一年,他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选举。
“第一次选举,最让我难忘!”韩玉峰回忆。他17岁参军,18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0岁回国后随部队驻扎在北京。“那时候我就住在东直门一带。刚从战场上回来,满怀报国热情,参加北京市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这是多激动人心的事啊!”韩玉峰笑着说,选举头一天晚上兴奋得都没睡好。
1955年,韩玉峰随部队集体转业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并于1956年在大同参加了第二次选举。1957年,他考入山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太原工作、生活。这12张选民证,1张选区在北京,1张选区在大同,剩下10张都在太原。
“都说‘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选举不是把选票放进投票箱那么简单,而是要选出真正能够代表人民的代表。”每次选举前,韩玉峰都会仔细了解各个候选人的情况。“这件事,可关乎咱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韩玉峰一直是个有心人,平时喜欢用收集、保存资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在将选民证送往北京展览之前,老人一直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红色的软壳相册中小心保管。“一想到我的选民证如今陈列在展览馆中,就特别高兴!”他说,每一张选民证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能把它们分享给更多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希望更多年轻人看到后,能继续用好自己的权利,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1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