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余字五笔怎么打出来 禽字五笔怎么打

发布时间:2024-06-07 16:42:52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投稿

余字五笔怎么打出来 禽字五笔怎么打

本文目录一览:

人生五笔 点横竖撇捺

1

一个超大型会议室马上就要打地坪了。这么大面积,工匠将怎样保证地面的完整性和整体水平呢?怀着好奇我站在门口观察。只见领班不慌不忙,首先用对角线确定好了屋子中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一锨水泥在这里打一个桩,然后,以此为中心坐标,四五个匠人同时随地蹲在两根对角线旁边,一个个开始打桩。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如碗口大的水泥树桩不断在他们的脚下扩散荡漾开来,前后左右,其间距大概两米左右。围绕他们打桩的小工们一边一锨锨勤快地递着水泥,一边拿着一截透明的塑料管穿梭在这些点桩之间,在看着其中上上下下漂浮不定的水泡并由此而加减着水泥在完成垫高抹低的取平工作。我觉得新奇,就靠近领班:“这样测出的水平就比卷尺量出得更准吗?”“那是肯定的!水平,水平,世界上还有比水平更高更公正的法则?”他的回答不容置疑。就这样,我看着他们打完对角线上的点桩,然后又一行行分别从门口、中间和里边不断地扩大着这点桩的地盘。不一会儿,整个地面星罗棋布,点状纵横,如一张网。就这样,他们一边打桩,一边测量,靠着最古老的方法让满天星斗般的点桩平面保持了相同的高度,并逐渐涟漪般一点点扩散开来,以致成为一个面。领班告诉我:这桩与桩之间的距离由匠人的水平决定,一般新手抹地坪的桩距最好只一两米,是以两脚为中心而胳膊伸开摸得到边缘的距离为半径的;而那些老手老胳膊们作业区的桩距则可以适当扩大一些。哦,科学与经验如此息息相关;点与面的辩证法如此生动有趣。

2

由此,我想:摊放在我们眼前的一份有分量的文字材料,一篇篇能够打动人心的文章,不也是一个个生动的“点”有机连接而成的整体?事关散点透视的构思,哪能离得开这关键的一个个“点”?扩而大之,这世上所有的事情,无非也只那么几个关键“点”。就连科学家撬动地球的想象都不能没有一个巧妙的支“点”啊。在社会层面上,越是懂得大局的人,越清楚局由“点”撑的道理。这个世上的事情,如果没有了这一个个骨架般支撑和牵引着线性的众“点”,任何面也无非一团混沌不清的乌云,肯定是些没有灵魂、没有逻辑性的东西可言。怪不得那些懂得讲话艺术的领导们大多喜欢把一个宏观的事情巧妙分解成几个点,由点带面,由此把一件事情讲得风生水起,有板有眼,气韵贯通。作为纪录片编导,我更是深知点的重要: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就是那些在时光长河中能够找得到片子自身立足“点”的作品。一部片子几个“点”。只要说透了自己想说的事情或人物故事的那几个点,这一定就是一部好片。一部片子,如果说这说那,叙事的胃口开得很大,到头来,什么都是说不清楚的,哪还敢受人恭维?为此,好的编导是最懂得关于“点”的艺术的。什么兴趣点、动情点、着力点、切入点、落点,一系列“点”,抑扬顿挫,要言不烦,如同溪流,一气串通,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理论。怪不得,人们常把好的策划和主意也叫做点子,雨后春笋般活跃在我们身边的那么多点子公司就是冲着时代的鼓“点”,在捕捉自己看准的“点”,出售他们看好的“点”。“点”中乾坤,不知多大。

3

可是,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事物灵魂般的这一个个“点”。由此,那些原本很有意思的“点”,常常被那些无穷无尽的“线”和“面”遮蔽和吞噬了。就时间而言,看似铁板一块,但也有重要的“节点”。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春节、清明、端午、夏至、中秋、冬至,时间的点,暗暗契合人的心理节奏,人这才活得有张有弛,忙而不乱。就一天而言,餐点、睡点、工作点,就像脚步,也是井然有序,相互照应,宛然有根,与人一体,舒服安然。而如今,我们忘了四季,不分昼夜,一年一疙瘩,一天一团麻。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谁还会守着一张农历和它衍生下来的作息时间表去生活?那些四季分明、动静有时的生活“点”早不知跑哪儿去了,人有一种跌进了井里的感觉,睡一天都补不回晚上黄金档只迟两小时的瞌睡,更那堪精神的游离与失落?我们忽视了应有的“点”,也慢慢感受到了铁板一块、没有张弛、“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生活方式的报应。在言及这一切时,我的一位朋友说,道理可以这么讲;但是,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还哪有时间“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而从容守得住那么多所谓的“点”?于是,就说起他的孩子。多少年来,几乎就没有跟家人吃过一顿完整的家餐了。早饭是一边走路一边吃,中午是在校门外饭馆里凑合着吃,晚饭是在补课老师家门口站着吃。一对一补课让孩子上厕所都是卡着时间点的,点点相连,没有缝隙,这就活在一根绷得很紧的弦上,无“点”可言。尽管这样,孩子高考模拟也才四百多分,这还哪敢闲处一时半会儿?我说,这是孩子被大人意志彻底裹挟和吞噬的结果。一旦进入了这隧道一样十几年没有时间节点的生活,人哪堪其累?生命之道,一呼一吸。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没点的生活折腾得孩子都不能从容喘气了,还哪敢指望他不断积蓄未来的冲劲和生命的鲜活力?于是,我们就说起如今的教育。总认为其最大的失误还在于对于人的成长道路上那些关键“点“的忽视。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快乐童年,好奇少年,自强青年等这些是断不能缺少的大关键“点”。围绕着这个目标,才有道德、健康、求知等其他小“点”的设计和衔接。就一堂课而言,从来也是应该先考虑教学重点、知识点、练习点的,教育哪能像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一样把学生所有的精力都被绑架和消耗到题海里的?可是,我们如今的教育,求知压倒一切,不留空隙,不懂“点”,全面发展无从谈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只要让学生牢固守住几个影响其成长和求知的关键“点”,就没必要让他们成天沉浸在没完没了的题海中而忘了自身。因为,这些“点”一个个都是定时炸弹,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顺其自然地适时爆发。那时,点自连线,线自成面,面自结块,知识体系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在不必太过担心。这是关于教育我常说的一个“点”子。而我的更广泛意思是,不止教育,今天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想活得更加简单轻松一些,也不妨只守住几个关键的“点”,而断然舍弃生活中那么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线,就是面,复杂得一言难尽。可是,世上的事永远做不完,身边的书永远读不尽,周边的朋友永远交不够。而我们所需的实在不必那么多。最终框定我们人生让我们出彩的也无非那么几个关键“点”。时空皆有点。踩点前行!不止舞者,中医都在寻找和验证靠着医生直觉判断出的那一个“点”开方施治。如果“点”印得准,这世上的一切事就会事半功倍呀!《易经》对此也多有暗示。为此,看着汉字中的点,我总喜欢这样自励励人。

2018年6月4日 西宁

1

横是所有事物的基础。所有汉字,无横不稳。所以,在过去,童子发蒙,先让他写横字。不写上一月半载,先生就不加开新课。横笔有样,端正可求。这是汉字的重要骨架之一,也是基础。可是,一横有样,哪能想咋就咋?书家说,一笔之起,全在点功。这落纸走笔的姿势里含着中国人凡事回头一看的习惯,所以,起笔的瞬间,在前行的路上,总有那么回头一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顿,有一种从空中落脚的潇洒一瞬。然后,借着这一瞬的站定,笔行右方,从容有度,直至停止时才渐次用力,表现出宛然句号般的那坚定一落。这一落,我觉得有点像耍拳的人最后在舞台中央收了所有动作之后的抱拳谢场,自有一种笔墨里的优雅和无声告别在其中的感觉。笔墨含情,笔墨见性。大概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无言功夫吧。所以,练字不费横功夫。由此,我常想,横不但是一个笔画,而更重要的是它之中含着对于人的哲理启示:最简单的一笔往往是最见功夫的一笔,凡事如果有一个见出火候的功夫和基础,则离其成功就不远了。我们老家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拳师,因家庭成分高,在时是一个处处受压制的人,平时不敢轻易暴露其拳脚。但有一天,看着一个轻狂的后生在一边花拳绣腿,他技痒难耐,就地一蹲,一个扫脚,碗口粗那么一颗树苗应声断成了两截。对此,有人点评: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基础在显效。凡事靠基础是做事的人骨子里应有的常识和定力。万丈高楼平地起,最为关键的是基础。基础的冰山一角就是地面上的这最后一横,而其根本则全在地下。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舞台上的短暂时光和演员落脚表演的一瞬。这,何尝不是那关键的另类一横?由此,前几年我在给基层的通讯员们讲课时始终强调:一个记者和文人的基本功------很简单----这-就像汉字的一横,你得必须做大量的案头准备。而这案头功夫就如务农,种地,开犁,下种,一般都只几天,但为了这几天,农人就无怨无悔地情愿于一年的庄稼两年苦,而一直默默地在积肥、整地、喂牲口、选种,活儿一茬接着一茬,但从不因此而敷衍塞责,荒了功夫。这些都是深埋地下的基础啊,或者是躺在地上与地面平行的那关键一横。养兵千年,用兵一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平时的积累生活素材,读书蓄积力量,排除各种干扰以平静心情的基础功课,难道不也是其诗外功夫中那就像铁轨一样不断延伸的关键一横?

2

横笔好写。横字难精。横中求道。横无际涯。难忘淘金路上那不断横在眼前作为权力标志的那些横杆。这是一边以石头压着,一边以绳子拴着的一个个木头栏杆,一般都是设在县界、省界以收取采金费的人为障碍。这障碍旁的帐篷和木屋无一例外都叫做金管站。一杆在前,金钱说话。留下买路钱,不说自明,几千年的绿林文化在这里残存的影子竟然也是这么一横?还不止此。细想想,从深山走向都市,如今,哪个小区的门口没有类似的横杆?没有横杆的地方,就一定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坦途?一个人,最早感觉到横在眼前的是年龄。六岁上学,学校不收。紧接着是数也数不清的、形形的横字。考试成绩六十以下,不让及格。小学未曾毕业,就没有资格考初中。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学士硕士,一路跨栏。等走上了社会,分房结婚,晋级升职,股科处厅,初中高级,横无际涯,简直就是一个跨栏运动员。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日子里,我们更是随时随处都得刷卡扫码,面对那些伸展在眼前的胳膊,我们哪能无动于衷?这个世界的规则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么都靠不着的就得学以土地换和平,或者拿金钱买台阶。我们有多少个欲望,就会有多少个栏杆和台阶横在我们面前。至于中间栽了跟头的那些人,就是那些跨栏失重的人,要么德不配位,要么本利失算烂了根。高人设栏,庸众跨栏。栏杆台阶,层层叠叠。占山为王,占海为盗。生活要是没有了关键的一个门槛和管理的枢纽,社会就会乱套。理解万象,学问不需高深,只读得懂一个横字,就懂了这个社会的大半。所以,端详横字,别有意趣,格物致知,此其一也。

3

一以贯之,横摄一切。将一切相关的、不相关的事务,能够统摄在一个逻辑层面,能够整合在一个找得到最大公约数的价值框架,这不是一般的横功。这种功夫,体现在文章之中,就是那种能够串珠的神性线索或者压倒一切的主流情绪。表现在自然面前,就是那种能够穿越千山万壑、各种地理环境,从而从容走向大海的江河。横流滚滚。只要用心,我们总能找得到各种横在心头的东西。无论压倒骆驼的那一根草芥,还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野心,一旦横亘,就不轻松。所以,佛家懂得放下,道家倡导无为。不为这横在眼前和心头的种种而劳心费神。但是,尽管如此,我们生活中依旧太多耍横的人。面对他们,我们只能以横治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再不济,亦当横眉冷对千夫指。至于畅游古诗中横字出彩的句子中,找到一种栖心的境界,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石横问水远,林缺见山多。桥迥凉风压,沟横夕照和。由来重义人,感激事纵横。原来,汉字中,这轻轻一笔一个横字就像海面一样一望无际,波澜迭起,也像大地一样坦荡厚重、深藏无比,值得我们不断揣摩和时时端详。

2021年3月4日 西宁

1

汉字,无横不平,无竖不立。竖,就像一件编织物里的纬线,串起了众横和其它笔画。汉字能够方方正正站立纸面,我们不能无视就像筋骨一样支撑起汉字屋宇间架的这一笔竖。竖,不仅是一个单一的笔画,也是其它笔画的帮手和同谋,呼应着其它笔画,如竖弯钩,断不能没有竖笔的引领。这正如荒野里那些初次盖房的先民,不仅是设计师,也是工程师;不仅是技工,也是小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便不惜身姿与角色,只为了撑起汉字书写的无限宇宙。所以,每每看着一竖,我不由想起在各行各业各领域脊梁般撑起一方乾坤的那些人。他们就像这汉字的竖笔,虽隐没于各种意象的现实里,但他们的筋骨却使任何意境都无法离得开他们从容穿梭、立己立人的哲人风采。为此,我很喜欢看书家写竖笔。在我看来,看着本身就是一种感悟和成长。借由这样一点外行的观瞻,我曾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诸多联想的窗口,架起了进入中国文化深处的一道隐秘桥梁。

2

无论何时,看着书法家们写竖笔,总让我想起人类从爬行到站立的那一刻。那不是一笔伟大的“竖”起?竖,那头顶苍天,一脚踩下的姿态,也让我想起一个人从趴着到站立的那一瞬。人常说,三才者,天地人。假如没有人的站立、竖起的那一刻,则整个宇宙的历史不知将怎么写起。恩格斯认为,正是人的站立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也改变了人的视野,从而带动了人的劳动方式和创造方式。所以,在我看来,这站立的“竖”中含着人的全部的秘密与神奇。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竖即立,立即竖。如果一切的奋斗和成长没有被代表着成功的“立”字做标志,则人还是躺在地上的,尽管是站着走路,依然不叫“立”。一部《论语》,更是将“立”字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坐标,置放在人的背后,是检验人的价值尺度的重要参照物。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准则更是把“立”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做了特别的强调。正因此,几千年以来,人们把“立”作为人生头等大事,向此而费心劳神,一生征战,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一部中国史,哪能没三立?立功、立德、立言的思想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文血脉深处,一日三餐、江湖田野的各个层面。我们生活周围中的那些李立三、马三立们更是代代不穷,子子孙孙。进入中国诗歌史,我们还会发现:无论三曹,还是唐宋那么多走马灯一样在诗坛上洒下光芒的诗人,无论谁,几乎都是捧着一颗头来,驰骋各种战场和西部边塞的战士。流淌在他们诗句中的一腔豪气背后,我们都能看到血光中晶莹剔透的那一颗功名之心。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地理与豪气,相映相衬;功名与人格,相激相赏。这是中国文学的一抹重要底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历来注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把“立言”作为人生终极价值。这使整个中华文明自《诗经》、《楚辞》而延续开来的《史记》、《资治通鉴》就像长江、黄河、澜沧江一样流淌在经史子集的河渠,保持了它应有的鲜活。无论我们把它称之为道,还是将它称之为别的什么东西,都不离一个“文”字。“文以载道”,中国文章始终走不出“立言”的窠臼。中国文人更是由此始终走不出“因言获罪”的阴影。言路畅通与否更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老子》五千言背后有道,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史记》每一行连着中华文明的锥心之痛。陶渊明的诗文更是把我们从庙堂引向了田园。言之凿凿,立之如林。儒林片片,连成历史。在一号文件能够焕发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的勃勃生机的中国,我们焉能不重立言?言为心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言之高标和硕果就是品德。所以,立德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和一般民众心里是一个人精神性的高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起码的德行操守,人就不会跟他打交道。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百姓有百姓的德。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商人有商人的德。君君臣臣,爱民如子,官员有官员的德。之于士大夫阶层,更是各有高标,不一而论。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德”范,更能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姿影。就是在形势非常逼窄的时代,我们之中依然有人在坚持“假话从不说,真话不全说”的道德底线。德之不立,法何以堪?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有德做基础,法将仍旧是空中楼阁。所以,依法治国,先立法德。法德相适,才能法力无边。在三立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更多的“立”。大者,有“立国”、“立教”、“立法”“立志”之说。凡此种种,都是靠着深厚的基础建立自己的位置,竖起不同于他者的坐标。小者,有“立门”、“立房”、“立匾”“立身”诸论。凡此种种,也是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寻找与确立,也自有一番心思的在场和精神的不倒。一个农民,一辈子哪能不立几间松木大房光宗耀祖、荫庇后人?就是俗到两家种地的事情上,还哪能不在共同的边界上立一个号头?

3

立,是人对生命不能久存的反叛。立,是对于一个共同价值的坚强确立。立,是对己对人的一种严正告诫。人立天地间,谁都想着不平凡。但是,你立我立大家立,难免气象森然,互抢风头,互争阳光,这就难免催发丛林法则。孔子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并发出告诫: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说是这么说,在现实层面谁能达得到这种境界?读着“既生亮,何生瑜”这样的古典和小说中官大一品的人对于他者的挤兑和排斥,我常常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立”啊?!竖,何其简单!立,何其艰难!以竖代立,是不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智慧?越简单,越复杂,望着这墨写的笔画,我似乎又陷入了又一重修行的道场。

2021年3月10日 西宁

1

在学会汉字笔画“撇”之前,我对“撇”字一点儿也不陌生。大概是在四五岁时候,我对“撇”字已经有着非常直观的认识。因为,我的父亲是生产队的专职犁地人,在他不多的几样须臾不可分离的农具中把其中一截五六米长的毛绳称之为“撇绳”。就从这时开始,无师自通,我就知道:这是一分为二,中端挂在犁铧把上,两头分别拴在牛鼻子外端分别指挥其荷犁前行的一个八字型绳索。就是靠着它,犁地人就如鱼得水地指挥着耕牛在田野里上上下下、回头转脑、来来回回沿着犁沟一页页像读书一样地把一大片土地翻了。试想,没有了“撇绳”引领和点拨,这古老的劳作画面简直就是一个散架了的机器,别说是干活,就是摆一幅动作,也不一定和谐长久。但在我童年的视野里,这是惯见的农耕画面。看图说话,听话看图,在田野里,我不期然而然地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撇绳”的启蒙。如是没有撇绳,遇着曲里拐弯的地形,哪能“秀才犁地,端来直去”?显然,道理不止犁地,还在处事,大人们的意思是:凡事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人就应该懂得随机应变,该撇就撇,石头大了弯着走,不能一味地愣头愣脑。哦,原来如此。山里的犁地人,等翻过了一片坡地,撒上种子,耱平地口,犹不忘在光溜溜的地面上扯一条斜斜的水沟。这水沟,看似随意,其实是大有说头的一笔凹“撇”。撇向哪里,坡度如何,这是跟天地对话,也是与心灵对话。春天一犁撇,夏秋数沟水。黑土地上这纵横交错的撇字里含着农人与天地的絮语,自有大道存焉。除此之外,我们那儿农人的嘴上也是挂着不少“撇”字的。“撇不了家,养不了家”,“撇家撂口,男人风采”。这就使许多人在农闲季节惯于出门,乐于出门,习惯了一段时间的远别,即“撇”。正是这观念,让他们懂得放弃,懂得舍得,懂得割断,不期然而然地获得一种“距离即美”的视野,也悟出了不少生命的大境界。就说一个人去世了吧,农人们更喜欢说,他“撇”了我们,或者“撇”了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民间的优雅:撇字一头是在场者的恋恋不舍,而另一头则是走了的人永不回头的决绝。更有人把年景富裕之时的去世称之为“撇油花”,一“撇”之中,死犹活也,且状态悠然,如拿着一个闪光的勺子!

2

当然,语境变了,撇字包含的意思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在说到夫妻反目、朋友分道扬镳之时,一旦第三者向当事者问起他们之间现在的关系,他就会脱口而出:早已撇清,说着就宛然在抛一盆脏水。一个撇字,泾渭分明,八面不挨,这是人际关系中最能体现“水大浅过”分寸的智慧。其中,透着人性的悲凉。当然,一个撇字也有表达悲壮的情景。前些年,我采访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品酒师时,她的一个“撇”字让我心惊,并从骨子里认识了一个特殊而残酷的职业。她说,从事我这行,就得“撇”很多东西:美味、化妆、聚会等,凡有味的环境就得彻底撇清。这不彻底的一个苦行僧?还不止。为什么要如此?原来品酒师是一个要充分保持味觉、嗅觉灵敏的人,平时保持其味觉、嗅觉灵敏的最好方法就是远厨房、远人群、远离化妆品。这使她平时几乎不与人一起聚餐、喝茶,迫不得已,在单位开会时,尽量坐在门口,始终谨防着烟味和香水味等味道猝不及防的侵袭。如此说来,你很能喝,是吧?偏偏相反,淹过舌面的酒里就有冲淡味觉的风险。为了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品酒前的一周,我常常恨不能把自己锁进保险箱。为了一个品牌的纯正,一位品酒师得“撇”多少人生乐趣?原来,这样的“撇”是为了腾空,为了灵敏,真乃人生的大智,万事万物的辩证法。推而广之,电脑不灵时,我们就得卸载无关紧要的软件;诸事缠身,身不由己之际,我们就得按照轻重缓急放弃一些事情;要想麦苗壮,我们就得铲除杂草。这难道不是“撇”字的延伸和启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此,成一事,就得撇多事。人生苦短,什么时候撇什么事,这是人生大智慧。

3

就这样,嘀咕着,我拿出毛笔和砚台在一笔一划练习起汉字基本笔画中的“撇”画。长撇、短撇,写了一张又一张,但失了具体的汉字,我始终找不到应有感觉。莫非写撇也要撇去影响写字的一些杂念?忽觉眼前一亮:“我”字失了一撇,就是“找”字,我得找回自己。天生不是书法道上人,若不撇开终为苦。这就把目光转向古人嵌进了“撇”字的诗句。呵,还真不少,远不止百首,尤其是在宋代的诗词中,一个撇字,简直热词。诸如:撇烈、撇捩、撇然,撇漩,撇然,数不胜数。经了诸多诗人词人的活用,撇字一下子活了,宛然海底大世界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幸无疼痛处,瓮头正是撇尝时。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啸长风,鏖暑陷其阵。风不定,川云如撇。燕忙将水撇,鱼乐欲空跳。富贵撇眼电,荣华过耳飈。五更惊觉家山梦,撇棹归来月底眠。更为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受了古诗词的影响,还是习惯使然,这个词如今还活在许多边远清真寺的经堂语中。比如,常见的撇,或者撇却,专指人们对于一项生命义务的荒芜和远离;撇拜,更是指一种游走在信仰边缘的不良行为。不一一列举,但在好多阿訇们的口中,它是一个连着人的行为乃至一隅世界的一个活词。哦,我们常说的八字一撇,原来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或者,至少是世界的一半、一隅呀。

2021年11月16日 西宁

1

捺,汉字五笔之一,同样是一画。但这一笔,与其它四笔相比,却另有境界。甚至,老道凌厉,让人不敢小看。这是因为它是收笔,是汉字方正之美中最富于哲学意味和东方意蕴的一笔。有诗为证。宋代诗人韩琦在三首诗里都写到的“捺弮”这就很有意思。这是关于禾穗丰硕的一景,指向下弯曲如弓弩。其实啊,这何止是弓弩,简直就是一个个另类的捺笔。尝酒管弦先社集,捺弮禾黍极云齐(《观稼回比园席上》)。便晴唯恐禾生耳,将熟偏宜穀捺弮(《观稼》之二)。捺弮禾重笼新雨,舔犊牛闲罢力耕(《行河道中》)。读着这样的诗句,我忽然想,这不都是关于秋天、关于田野的一种更加贴切而生动的意象?除此之外,我还想到了:一把把属于秋天的镰刀,哪一把不像书法中那些贴地而行的捺笔?各种各样的果树挂满硕果的枝头中,那一枝不是时光写就的捺笔?推而广之,捺太是一切时光里的下午,所有抛物线落地轨迹的再现,一段旋律靠近休止符前的低徊,一幅电视画面隐黑之前在光影里的悄然回落••••••。事关落幕和收场,走出具体汉字之后最为潇洒的一道霞光。人之为人,一撇一捺,最后的精彩,全在收笔。此之谓看谁笑在最后,焉敢有丝毫马虎?

2

为此,青海人喝酒猜拳挂在嘴上的顺口溜是:好拳不赢一二三。西班牙十七世纪的哲学家葛拉西安更是将“唯求善终”作为一种智慧来对待:时运之宫,由喜门而入者常会经苦门走出;而从苦门进入者却反倒可能会经喜门步出;所以,到了最后的时候,更应关注的是出得完满而不是入的风光。其实,重出和重落是人类一切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金币的另一种一体两面。就说世界几大宗教吧,佛教的出世、出家哲学,就是人生一捺,从来寻找的是去路、出路;犹太教、教、伊斯兰教的今世和后世之说,更是把人生怎么入场、怎么退场作为人生重大生命终极命题,这就从不忽视自己的精神归落。在我的印象中,穆斯林一日五次暂时告别生活的礼拜功课,更是时光里不断雕刻出的捺笔,把人不时引向一个平静的港湾。到了年迈,尚在意识清醒之际,许多老人忙于偿还各种各样的债务,忙于忏悔,总把自己的精神引入一个平静的港湾。这港湾不就是生命落幕之前的一捺?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如果说儒家是人之一撇,则道家绝对是那人之一捺。撇捺之中写人生,陶渊明、苏东坡们就是在出出进进中懂得放下,懂得适时收场之高人。而那些不知收场,不懂功成名就身退道理之人,一定就是在写字做人过程中没有悟得通那一捺收笔的人。前几年,与一位拉面之乡的化隆老人说起饭馆经营之道,其中,说到了狼狈回家、衣锦还乡种种以及夹杂其中的江湖险恶。让他感慨万端的是,谁都不敢轻易说赢输,真正的赢家是两次回家前的所有。第一次回家是指饭馆关门大吉,从内地回到故乡的那一次。第二次回家是指结清了一生各种债务停止呼吸的坦然。人这一捺何其难写!在老人的心目中,经营如同放风筝,必须要懂得收放,否则,就是眼睁睁把自己放飞了,人字最还是缺了那关键的一捺。捺字的辩证法还表现在一地民俗中。曾经跟一位有名的汉族作家说平衡,他说,传统宗法思想较浓的一些农村,大家族的晚辈们在平时的交往和生活中免不了恩恩怨怨,结下不快,但他们总隐忍着不言。而一旦到了婚丧嫁娶或清明上坟之际,喝了酒,打开了心结,人无论老少,骂人就会肆无忌惮,甚至动起手脚,这就找到了一个出口,情绪自会一泄而出,然后,算是摆平,从此不再计较。哦,原来酒场有时还是一条泄洪渠。这渠不也是汉字笔画在人情世故中逸出的一捺?!

3

捺,是一种出口,一条通向终极的出路。捺,还是一种境界,一声召唤。各能捺住即成名。我们为什么要“捺住”?这是因为凡事有度,凡石有落,大地上的一切都有气数将尽的一刻。所以,我们当懂捺、知捺,在不可知的强力撞得我们晕头转向之前,就当事先学会水往低处流,寻找自己的归路。这是一种生命的自觉,也是一种活着的智慧。我认识的一位村干部,从年轻时候开始,一直在自己的村庄任职,直到六十多岁卸任,依然有很好的口碑与人脉。如今,赋闲在家,时不时还要被所在乡村干部请去问道把脉。据说,在他们那儿没有他啃不动的硬骨头。我很奇怪,有一次,看他在巷外土墙下晒太阳,就走过去跟他说话。正如众人所说,他确实没有念过书,不懂什么理论,按照常理说,就是没有文化。但我分明感到他对人间常理的领悟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深刻与高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凡事都有出口,在刀刃一样的光阴里,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尽量地让每一个人脚下的路宽展一点,哪怕是一时犯了错误的人,我们也不能把他脚下的路全然堵死。我让他举个例子。他说,他们村刚刚办学校之初,最大的问题是请不到老师。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汉族村里请来一个年轻老师。这位老师非常尽责,哪个孩子完不成作业就不让他回家吃饭,甚至要用戒尺吓唬学生。有一次,不慎,这就把村里刺儿头孩子的手背打青了。刺儿头不分青红皂白跑到学校对着新老师就是一顿拳脚。不用说,新老师就要辞职。状已告到了乡政府。这可咋办?他马上召集群众大会,把刺儿头批评一番,罚款几百元,并叫他当场赔礼道歉。让老师有了台阶,这就把老师稳住了。可是,因此而把刺儿头却被逼到了一个死角,作为干部,这让他很难受。当天晚上他就去刺儿头家里,了解了他的困难,知道刺儿头的庄廓院太小、太偏,放不下他新买的拖拉机。这不?过了几天,他就想办法解决了刺儿头的困难,给他批了一份新庄廓,由此补偿了对他的罚款,更重要的是,让刺儿头的思想压力由此得到了缓释。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管理之道,一撇一捺。拿得起的,就该放得下。一时有一时的撇捺,一地有一地的撇捺,一人有一人的撇捺。大道至简,捺中乾坤,原来如此近人,我因此而蓦然惊醒:年近花甲,见好就收,全身而退,适时转身。这,不仅是对于曾经青春的适切照应,而更是生命最为精彩的一笔领会。

2021年11月18日 西宁

余-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yú

注音: ㄩˊ

繁体字: 餘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人

简体部首: 人

五笔86:WTU

五笔98:WGSU

UniCode:U+4F59

四角号码:80904

仓颉:OMD

GBK编码:D3E0

规范汉字编号: 0795

余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7

笔 顺: 撇捺横横竖撇捺

我:“余将老”。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余。余粮。余兴。余悸。余孽。节余。余生。余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余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余人。

后:“劳动之余,欢歌笑语。”

农历四月的别称。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另一说是晋国姬叔虞之后),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由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详见史记·秦本记。由余死后,秦王为由余建墓三处,罢朝三日以念。

源流二

源于党项羌人,属于汉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今宁夏西部;西夏时期,党项羌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西夏书事》载:“(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凉府。蒙古主进兵攻西凉,宿卫官粘合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流矢,不稍动。守臣斡扎箦力屈,率父老启门降。于是,搠罗、河罗等县皆不守。”由于是“启门降”,蒙古军没有对西凉府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戮,居住在西凉的党项族大户得以保全了家业。余(雨)阙的高祖父是“铣节”一族的首领,以族名为姓名,代代世袭。铣节家族生活在凉州南山,到余(雨)阙祖父时,蒙古军队扩充兵源,把西凉州的唐兀色目人编为军户,开拨内地同南宋作战。余(雨)阙父亲在战争中因功赐官,被元朝统治者赐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庐州驻守。生子五改汉姓余:闑、少剌八、供保、阙、福。第四子即忠宣阙公余阙。沙喇藏卜即为合肥余氏追认始祖。另有关于“蒙古”铁改余之传谣,但历史查无依据。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秦姓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

⑵.满族裕瑚噜氏,满语为Yúhúrú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汉姓为余氏、玉氏、裕氏、于氏、娄氏等。

源流五

源于赤狄,傈僳族,羌族,鲜卑族,古氐族,畲族,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四、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他原先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迁徙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详考。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

北方此际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贤院学士余钦。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人校书郎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隐居田园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会城市萨克拉门托市市长余福庆(两次连任)。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六、家谱文献

浙江仙居乐安余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

浙江黄岩芦洋余氏宗谱稿,著者待考,年间稿本,今仅存卷首。

安徽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十二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卷,(清)余克制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郡余氏家谱,()余日院修,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卷。

安徽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清)余家修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石印本十四册。

安徽歙县蓝田余氏统宗世谱,(清)余天柱编,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手抄本一册。

安徽歙县余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安徽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首。

安徽舒城龙舒余氏宗谱十二卷,(清)余绍瑞、余恩聪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册。

福建建阳书林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清)余振豪等修传钞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新安堂刊本十二册。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一册。

江西婺源沱川余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两册。

江西妇婺源长溪余氏正谱两卷,(清)余章耀等编,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江西婺源长溪余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余有横等修,十八年(公元1929年)宝善堂活字本四册。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十卷。

江西黎川宏村西山余氏族谱八卷,()余会元纂修,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铜鼓余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余氏宗谱不分卷,(清)余崇福撰,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手抄本。

湖北武汉丹徒余氏宗谱不分卷,()余毓溥编辑,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余氏宗谱十卷,()余仲明、余朗卿续修,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余希纯等续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清)余□□撰,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六册、第一卷、第五~十卷、第十二~二十二卷。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一卷,()余骏勋编纂,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余宗全、余正财等纂辑,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八~九卷。

湖南中湘余氏延堂三修族谱十卷,(清)余发初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延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

湖南宁乡余氏四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余品香、余和生修,余云樵、余剑龙纂,十四年(公元1925年)新安堂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十八~二十一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二十一卷。

湖南临湘余氏宗谱一百一十八卷,(清)余昌祖、余作诰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下册、第一百十卷、第一百十二卷、第一百十四卷。

湖南临湘余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

湖南湘阴览渡余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八卷。

湖南汉寿余氏续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余烈炳、余谟智等修,余烈汝、余谟福纂,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十五卷、第十九~二十一卷、卷末。

广东余氏族谱三十卷,(清)余振新、余泽探等编,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修,元年(公元1912年)绍贤堂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乳源余氏族谱十卷,(清)余衍箕、余大林等台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凌云书院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福建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清)余国纲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手抄本二册。

重庆长寿余氏族谱一卷,()余肃宇修,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荣县余氏族谱四卷,()余懋昭、余锡朋等纂修,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四川泸县余氏族谱不分卷,()余隆起、余明晖等纂修,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一册。

四川合江余氏族谱,(清)余观和编,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川省合江县焦滩乡老泸村柿子林(今仅存一卷)。

四川内江余氏族谱一卷,()余杨亭续修,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

余氏族谱六卷,(清)余衍爻等纂修,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余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余氏族谱二十卷,(清)余桂芬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907年)步云阁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余氏宗谱十八卷,(清)余复魁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忠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埠川余氏新纂宗乘五卷,(清)余有伶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边田余氏重修宗谱十八卷,首一卷,()余傅思等修,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余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余氏宗谱,著者待考,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四谏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七卷。

贵源余氏支谱,()余士勤撰。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普五卷,(明)余瑷纂修,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清)余之纂修,清康熙年间维新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余章乾、余德淇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锦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鄞县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余光纹修,李向荣纂,石聘玉编辑,十七年(公元1928年)锦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鄞县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十九年(公元1930年)锦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七卷。

浙江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郑敬之重修,八年(公元1919年)手抄本。

浙江长兴麻园余氏宗谱十二卷,()余树南主修,余福豪协修,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致和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绍兴咸欢河沿余氏家谱一卷,(清)余嘉福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手抄本一册。

浙江绍兴咸欢河沿余氏家谱一卷,()余嘉福重修,二十年(公元1931年)敬义堂手抄本一册。

浙江龙游高阶余氏宗谱六卷,(清)余天灿、余瑞旭等续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龙游高阶余氏家谱谱目录序例,()余绍宋纂,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定阳黄岗余氏宗谱五卷,著者待考,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萝蔓塘余氏宗谱两卷,()徐燮续修,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徽州临淮余氏宗谱,()余学湘等修,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淳安瑶坡余氏宗谱,(清)余佩铨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湖南平江碧潭余氏族谱,()余鲲等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江苏常州毗陵余氏族谱,(清)余升初初稿,余斯浩、余鼎勋续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余氏族谱十四卷,著者待考,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余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分上中下册,著者待考,戊寅年(公元1926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

余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碧潭碧潭余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十二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缺第七卷,另附之公案两册。

余氏族谱十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4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湖南平江余氏四修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余荣晃纂修,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谥忠宣余阙公世居地。

堂号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阙谥“忠宣”。

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

八贤堂:北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四谏堂: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世称\"四谏\"。皇祐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

其余有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白华堂,风采堂,永言堂,丰乐堂...等。(详见百度文库余姓来源)

八、字辈排行

安徽省金寨大别山余氏字辈:从文秉道 嗣述维新 成家显焕 善庆长守 辅仁远绍 福华恒厚

陕西榆林佳县余氏字辈:登嘉继占仲 德怀永胜生 明朝万历红

四川遂宁横山字派:猷洪汉君鼎 水木日正长 人文金玉胜 龙凤启联芳祖德培忠厚 诗道乃大光 承先永载福 世代庆荣昌

琛下木瓜志仲派:修齐启平治 立志效忠良 积善天加庆 登庸永显扬

琛下木瓜以仲派:仁义礼智信 公卿士大夫 文章崇孔孟 光启述先谟

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远诗书正象贤圣朝资辅翊荣贵永钦傅

琛下虹桥派:得胜回朝日功成可远扬新安存志大善庆自天长

权下让公木公派:世大兴发祥永远启文明才华光上国福禄自天申

碧潭余氏另支字辈:宗祖文明远泽政本家修贤能崇德教经学绍先猷

安徽六合余氏字辈: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江西婺源、湖北英山余氏字辈: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昭盛德家运兆方兴

安徽岳西县余姓字辈:士应宏昌运贤良永锡芳育英崇

四川内江余字辈:量思达先元 学世能常仲 朝廷礼让谦 科里赞坤乾

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杨兴村周余冲余家湾字辈:应启祖光德 正新厚世仁

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启文永庭 振兴家邦 世代荣昌 长华吉祥

安徽金寨余姓字辈:光大登之道在明德新良善开科第敦本世源

安徽太湖、宿松余字辈:大福聪名道 仲彦子万绍 广尚志正启 文德盛邦朝 承家传世泽 嗣业允常昭 贤良应景运 达显庆崇高

安徽省寿县余氏(新安郡 静胜堂)字辈(十一世至五十八世):尚德崇仁 本支益茂 承先绍祖 世绪鸿昌 长传勋典作善永祥 家声克振华国贤良 元泽纪兆 景明耀光 延厚吉庆 浩学同康

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玉兰村字辈(前八辈):圣大光明 祖兆吉祥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龙潭坪镇白竹坪村字辈:世大光明吉 永正朝庭宫 威武长悠远 富贵振家风

九、姓氏名人

余善(东越).

余祭(春秋吴国).

余眛(春秋吴国)

余昭元(晋).

余良(唐).

余懃(唐)

余深(北宋).

余端礼(南宋)

余齐民(南朝宋)

余天锡(北宋)

余靖(北宋).

余玠(南宋)

余复(南宋)

余阙(元)

余有丁(明)

余继登(明)

余煌(明)

余祥(明).

余子俊(明)

余象斗(明)

余应桂(明)

余曰德(明)

余懋学(明).

余怀(清).

余朝贵(清)

余正健(清).

余国柱(清).

余三胜.

余紫云.

余叔岩(清)

余甸(清).

余洪元(清末民初)

余昭常(清末)

余联沅(晚清)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每日一字:令(274)

令:上下结构,上伸下紧。

上部“人” 首撇切笔起笔,撇身不宜过弯;捺画起笔入笔要靠上,注意要在撇画中稍向上打个小弯再向右下行笔。注意这两笔的开张角度,捺画驻笔应略高于撇尖。

中间点画写为横点,要靠上靠左起笔;横撇的横笔露锋起笔然后边行边提,至转折处提起笔来向右下顿住笔锋压住向左下撇出,不要长,注意夹角的角度;末笔为竖点,起笔应在首撇起笔的正下方,稍粗重,略左斜,柔中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