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这三个古人的名字读法,难倒了很多人。因为“参”字有四种读音,大家争论不休,各读各的。有人读作cān(参见),有人读作shēn(星宿名参商),有人读作cēn(参差不齐),还有人读作sān(同叁)。那“参”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我觉得古人起名和起字密切相关,应该参考字来了解名的意思,知道了意思就知道读法了。
一、曾参,字子舆。
子舆(輿),音yú,指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按照名与字相对应原则,参,应读驂(骖)音,指代驂(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或指驾三匹马)。
二、曹参,字敬伯。
字敬伯,意思是尊敬长辈。按照名与字对应原则,参应该是参见长辈的意思,所以应该读作cān,表示参见长辈,要恭敬小心。
三、岑参,只有名没有字。
岑参幼年丧父,由兄长岑况教养长大,名应该和兄的名相关。兄名“况”,意思是比,所以弟名“参”,是参照的意思,应读cān。
这三个古人的名字读法,难倒了很多人。因为“参”字有四种读音,大家争论不休,各读各的。有人读作cān(参见),有人读作shēn(星宿名参商),有人读作cēn(参差不齐),还有人读作sān(同叁)。那“参”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我觉得古人起名和起字密切相关,应该参考字来了解名的意思,知道了意思就知道读法了。
一、曾参,字子舆。
子舆(輿),音yú,指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按照名与字相对应原则,参,应读驂(骖)音,指代驂(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或指驾三匹马)。
二、曹参,字敬伯。
字敬伯,意思是尊敬长辈。按照名与字对应原则,参应该是参见长辈的意思,所以应该读作cān,表示参见长辈,要恭敬小心。
三、岑参,只有名没有字。
岑参幼年丧父,由兄长岑况教养长大,名应该和兄的名相关。兄名“况”,意思是比,所以弟名“参”,是参照的意思,应读cān。
建党百年 红色浏阳
本期栏目
咱们一起追寻
浏阳籍烈士马赤
的革命足迹
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马赤,原名张继连,1911年出生于浏阳县中和乡(今浏阳市中和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年少好学,考上时雍高小,家里将仅有的田地卖掉才供他读到了毕业。
1926年,农动兴起,他受到学校进步教师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毅然化名“马赤”,以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久后,他参加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积极投身各种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
后来,马赤在黄沙冲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他通过家庭走访联络同志,发动革命群众,机智勇敢地与势力斗争。劣绅袁耀光放盘剥农民,大秤进,小斗出,即使是灾荒年,也硬逼佃户交纳全租。马赤秘密发动和领导农民抗租抗债,将“打倒为富不仁的袁耀光”“放有罪”等标语,贴在袁家的大门和墙壁上。狡猾的袁耀光见势不妙,悄悄逃往长沙。在抗租斗争中,马赤注意吸收青年农民加入,并成立了黄沙冲党支部,领导当地的农民斗争。
6支枪吓走敌百人联防队
马赤为人胆大心细,做事果断。他从小喜欢打猎,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1929年春,敌联防队近百人进驻中和雅山。当时,在浏阳县第八区苏维埃政府任职并担任乡赤卫队指导员的马赤,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敌人虽然人多势众,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赤卫队土生土长,熟悉情况,且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因此,利用地形发动突袭,会颇有胜算。
于是,马赤制定了作战计划,率领十多名赤卫队员,带着6支枪潜入千金山、凤坑山,占领制高点,并派人端掉了敌人岗哨。
当马赤发出冲锋信号时,队员们立即鸣枪出击,装在铁桶里面的爆竹噼里啪啦作响,霎时间“枪声”四起,“杀声”震天。敌人晕头转向,以为遇到了红军大部队,吓得乱作一团。敌联防队一名指挥官骑着高头大马,企图组织反扑。马赤抬枪瞄准,一枪就把他撂下马来,失去指挥的敌人仓皇向文家市方向逃窜而去。
渠城界伏击
1930年8月,、朱德率领红一军团从汀州来到湘赣边境的江西黄茅,准备策应退守长沙的红三军团。文家市党组织派人向、朱德汇报,请求红军消灭驻扎在文家市一带的敌军戴斗垣部。、朱德经研究决定,从黄茅出发,经慈化,直扑文家市,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取得大胜,史称“文家市大捷”。
在这场战斗中,马赤等奉命率领赤卫队配合作战,在澄潭江渠城界截击敌人的后勤支援部队。
渠城界地势险要,其一处峡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马赤指挥赤卫队员埋伏在峡谷两边山上,堵截敌人。
当敌人押解着军饷、等进入伏击圈后,马赤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开火。顿时,峡谷内枪声四起,敌人猝不及防,四处逃窜。不到半小时,赤卫队就全歼了敌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这一战,为红一军团全歼戴斗垣部作出了贡献。
一波政治攻势俘敌一个营
1930年9月,按照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总政委的指示精神,湘东特委从宜春、萍乡、浏阳、醴陵几个县的游击队中抽调一部分力量,在湘赣苏区萍乡县大安里合编组建湘东独立师,马赤为师参谋长。
同年冬,马赤奉命围歼进占江西省萍乡市桐木镇的敌李春明团。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夜晚,马赤带领一个营的兵力赶到桐木镇,趁着天未亮占领了两边山上的制高点。
在一阵鸣枪警告之后,马赤指挥战士展开政治攻势,四处大声喊话:“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弟兄们,拖枪投诚,赏30块大洋!”“你们不要为李春明升官发财卖命。跟我们打土豪、分田地多好呀!”
这波政治攻势动摇了敌人军心,敌军一触即溃,一个早晨就结束了战斗。除敌团长李春明逃脱外,一个营的敌人全部被俘,共缴枪280余支、子弹十多担。
1935年,时任红六军团十八师参谋长的马赤随部转战于湘鄂川黔边境地区,牵制了大量敌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7月中旬,马赤牺牲在湖北来凤县,年仅24岁。
来源:浏阳市融媒体中心 | 刘志光 (根据《长沙英烈》等整理)
编辑:何正章
校对:罗 巍 张司宇审核:李 婷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通讯员夏澎方超 摄影:通讯员
马旭,85岁,出生于黑龙江木兰县,1962年成功登机跳伞,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空降兵。作为第一代空降兵,马旭总计跳伞140多次,创下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她研制的充气护踝、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等空降兵装备,先后获国家专利。
今年9月,马旭向家乡木兰县捐出第一笔捐款300万元,她将总计捐出1000万元,这是她和丈夫的毕生积蓄。这笔钱将用于木兰县青少年的教育、文化公益活动。10月2日,本报记者来到黄陂木兰山下的空降兵某部,对话了这位心系家乡的当代“花木兰”。
自己家里训练跳伞 男空降兵为她鼓掌
记者(以下简称记):能否介绍一下您的从军经历?
马旭(以下简称马):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家乡已经被日寇占领。小时候那里条件很艰苦,我们姐弟俩和母亲相依为命。1947年,我还不满15岁,村里的干部建议母亲送我参加解放军,她答应了。
如果不参加解放军,我后来的道路可能只有两条,一是当童养媳,二是因为缺吃少穿很早就不在了。没有党和国家,世上也许早就没有我了。
记:您是如何到空降兵部队的?
马:参军后,我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以后,我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毕业以后分配到武汉军区总医院。1958年,部队来总医院挑选军医,我就到了部队医院,给官兵们看病。
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以我们部队为主体,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我当时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战士们经常有在训练中受伤的,我也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跳伞。
记:作为军医,为什么您也希望能跳伞呢?
马:作为军医,我必须和战士们在一起,跳下去之后有伤员第一时间要处理,没有医生,谁给他们治疗?战士们是拿枪打敌人,我们是背着药箱救伤员,这只是分工的不同,部队到哪里,我有责任跟到哪里。
记:您当时做跳伞训练遇到过困难吗?
马:一开始,我向上级申请参加训练,但领导认为我的身高和体重都不够训练大纲要求(马旭当时身高1.53米,体重只有70斤),而且大纲的要求是男兵择优录取,没有考虑女兵,因此没有同意。后来我不服气,有一次想上训练平台,结果被教员一把揪了下来,周围的战士都在笑。
既然不能一起练,我就想自己来练。于是我在家里挖了一个坑,把两张桌子拼起来做训练平台,白天我观察战士们的动作要领,晚上回去自己练习跳伞动作,大概练了半年多,自我感觉达到了大纲要求。于是我咬破指头,写了一封血书:“身在空降师,如果不跳伞,怎么叫伞兵?恳求组织批准,我保证成为合格的伞兵!”
主管训练的领导看到我的劲头,当着所有训练战士的面说:“如果你跳得比我们的战士好,就能上; 跳得比他们差,就别再提了。”结果我那天跳得很漂亮,一落地,周围的战士全都在鼓掌。领导这才批准,“马医生可以跟我们的部队一起参加跳伞训练了。”
1962年,我第一次参加跳伞,当时是在气球上跳伞,离地面500多米,一点都没害怕,心里想着练了那么久,可盼到这一天了。后来部队领导还经常用我做例子鼓励其他战士,说你们看马旭那么小个子都敢跳伞,你们有什么不敢的?
亲身试验充气护踝82岁还跳滑翔伞
记:您参加过多少次跳伞,都去过哪些地方?
马:我在部队是负责卫勤保障,是“试风跳”小组的成员,乘第一架飞机跳伞着陆,等待后续部队。我累计跳伞140多次,从城市、水上,一直到昆仑山等高海拔地区,部队去的地方我都去。
记:听说您还参与了多项科研工作?
马:空降兵跳伞和运动跳伞不一样,我们讲究的是快,越快降落越好,这样风险也大。特别是着陆瞬间冲击力很大,脚踝很容易受伤。我和我丈夫都是空降兵军医,我们就想研究一种护具。当时国外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苏联使用的绷带,但是缠上以后解下来比较麻烦;另外一种是美国使用的松紧式护踝,但是使用几次以后容易松,不耐用。我们是看战士们踢球的时候受到启发,发明了充气护踝,使用的时候套在脚踝上,充气以后就像皮球一样,可以缓冲,落地之后把气放掉,不影响运动。这个发明后来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研究这种护具的时候,我已经有50多岁了。样品做出来以后,不能让战士们冒险,我们就自己戴着护具跳伞看效果。试验了20多次,效果还不错,这种装备后来在部队成功使用了一万多次。
记:您后来还有机会跳伞吗?
马:2015年在湖南参与重阳节活动,参加了一次滑翔伞飞行。当时参加的老人里我和老伴年龄最大,已经82岁了。我自己的感觉,滑翔伞比降落伞要好操纵一些,飞起来的那一瞬间,又体会到了以前在空中飞翔的感觉,很棒。那次飞了大概20多分钟,听说还创下了中国滑翔伞运动的年龄之最。
千万积蓄捐给家乡 用实际行动精准扶贫
记:您为什么会有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的想法的?
马: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我和弟弟先后从军,我在空降兵,他投身国防工业,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她身边。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报恩。但是因为这么多年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也不知道该如何联系当地的政府部门。后来到2017年,因为部队纪念黄继光的活动,碰到了我多年未见的伞降教员金长福,他在民政部门工作,通过他终于联系到了木兰县教育局的局长,可以完成我的心愿。
记:这些钱的来源是怎样的?
马:因为空降兵跳伞的“黄金期”比较短,如果怀孕生孩子,有好几年都不能参与训练,所以我没有要小孩,这一点我丈夫也一直支持我。我们平时的生活比较简单,没有大的开销,像衣服都是穿部队配发的制服,早饭蒸个土豆,一盒牛奶就可以了。这么多年积少成多,这1000万可以说是我们俩毕生的积蓄。(据记者了解,马旭多年前和老伴在金银湖买了一套商品房,原本想开卫生所,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入住,后来卖了400万元。)
记:全部捐出来,你们自己的生活怎么办?
马:我和老伴都有离退休工资,看病也有保障,物质上的条件,我觉得不需要追求太多。现在提出要精准扶贫,把这些钱捐给家乡,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是用实际行动来响应的号召。只有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记:这些钱会怎么使用?
马:当地政府的想法是建一个开展教育、文化活动的公共场馆,现在还在选址,可能明年会建好。
记:您到时候会回去看看这个场馆吗?
马:我确实想回去看看,但我也跟家乡政府提出来,不要让家乡破费,也不要举行捐献仪式,把钱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如果可能,我会在场馆里给家乡的孩子们讲讲历史,讲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当时我们连大米都吃不到,因为那是专门供给日本侵略军的。要让孩子们知道,没有国,哪里有家?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