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多少岁 40岁是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6-04 09:48:09作者:气宇轩昂来源:网友分享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多少岁 40岁是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五十呢?

一个快问快答:过完年你多大了?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初度

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出自屈原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世也将生日称为“初度”,如《元史》中“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初度也可用来表示开始的意思,如“初度之辰”。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

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颜师古注《汉书》:“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襁褓

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黄庭坚就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龆龀(tiáo chèn)

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水浒传》第七十五回:“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垂髫(tiáo)

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

指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诗经》里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也可用来泛指孩童时期,如陶渊明《荣木》中写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

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唐代诗人许碏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里写:“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金钗之年

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在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

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

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

“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写过:“鲁老先生有一个令爱,年方及笄。”

志学之年

指十五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象”和前文提到的“勺”一样,也指乐舞。《礼记·内则》:“成童,舞《象》。”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花信年华

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里写:“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人,应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变化,遇到事情应当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世事之艰,所以做事情不再一味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得失已经淡然。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哪怕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听得进去了。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复杂,所以称花甲。

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

“从心”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是说古人一般到七十岁就辞官引退,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记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杖朝之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

指八九十岁。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指过了八十岁就允许拄着拐杖入朝。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说文》:“年八十曰耊。”后将耄耋两字连用,表示八九十岁的老年人。

鲐(tái)背之年

指九十岁。

《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寿辰

喜寿

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名。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名。

茶寿

一百零八岁的雅称。

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祝你健康快乐,岁岁年年!

监制丨李浙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张天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五十呢?

一个快问快答:过完年你多大了?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初度

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出自屈原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世也将生日称为“初度”,如《元史》中“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初度也可用来表示开始的意思,如“初度之辰”。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

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颜师古注《汉书》:“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襁褓

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黄庭坚就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龆龀(tiáo chèn)

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水浒传》第七十五回:“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垂髫(tiáo)

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

指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诗经》里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也可用来泛指孩童时期,如陶渊明《荣木》中写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

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唐代诗人许碏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里写:“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金钗之年

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在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

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

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

“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写过:“鲁老先生有一个令爱,年方及笄。”

志学之年

指十五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象”和前文提到的“勺”一样,也指乐舞。《礼记·内则》:“成童,舞《象》。”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花信年华

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里写:“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人,应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变化,遇到事情应当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世事之艰,所以做事情不再一味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得失已经淡然。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哪怕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听得进去了。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复杂,所以称花甲。

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

“从心”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是说古人一般到七十岁就辞官引退,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记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杖朝之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

指八九十岁。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指过了八十岁就允许拄着拐杖入朝。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说文》:“年八十曰耊。”后将耄耋两字连用,表示八九十岁的老年人。

鲐(tái)背之年

指九十岁。

《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寿辰

喜寿

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名。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名。

茶寿

一百零八岁的雅称。

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祝你健康快乐,岁岁年年!

监制丨李浙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张天宇

四十不惑之年是指什么呢?#国学文化

四十不惑是指什么?

四十岁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智慧和认知?在古代,孔子的弟子们问孔子:四十不惑,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四十岁的人已经经历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阶段,历尽沉浮,世事沧桑,因此不再疑惑。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个说法被一些人视为是一种对人生的消极态度。因为很多人认为四十岁的人应该是奋斗的巅峰时刻,然后因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会让人们在四十岁左右感到困惑和迷茫。

其实四十不惑并不是一种对人生的挫折和迷茫的妥协,而是一种对人生的经历和成长的珍惜和尊重。在这个年纪,我们应该拥有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更清醒的认识,对于事业、家庭和人际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不会再为一些小的问题而困惑。

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六十顺什么?

文 | 不雨亦潇潇

来源:国学一刻(ID:guoxueyike)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应做好该做的事。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这是孔子对于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评价,同时也是在告诫后人: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当思考不同的问题、做不同的事。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三十而立,立什么?

人到三十,应当学会安身立命的本领,打下立足社会的坚实基础。

常说“三十而立”,但 “30岁该立什么”是我们的疑惑。

其实,从自身入手,创下事业,组建家庭,就是三十岁这个阶段应当完成的事情。

立身:

《吕氏春秋》有言: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人生在世,立身为本。

而要想立身,则需要人们清醒地认识自我,做到查漏补缺,完善进步。

在自省阶段,我们总会发现自己的各种不足,但是不必为此灰心。

龙不能一步登天,事不能一蹴而就,要想飞龙在天,需经历一段潜龙勿用的静默。

利用这段时间打牢立身的基础,日后定能一飞冲天。

具有良好的德行品质、正确完善的人生价值观、独立处事的能力,这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生若正当青年,立身便是头等大事。

一己不治,何治天下?欲匡六合,立身为先。

万事的根本,便在于立身。

立业:

欧阳修诗中有言:“建功立业当盛日。”

在步入社会的而立之年,创下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是立足于世间的基础。

趁早立下事业,不仅能在物质上给予生活足够的保障,更能在精神上得到自我满足。

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不就是用自己的才学将一腔热血化为现实吗?

人生在世,应当珍惜宝贵的青年时期,用自己的大好年华不断创造、进取。

做别人所不能做,想别人所不敢想,才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立业,是实现精神追求的现实寄托。

人生漫长,旨在立业。

立家:

孟子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千百年来,无数大家族用优良的家训,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子孙,向世人展示名门望族具有的良好门风。

《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传世经典,无不体现“立家”对个人乃至家族的重要性。

立家,是家族培训优秀子弟、凝聚宗族力量的精神文化基础。

立下正确积极的家风,组成和睦有爱的家庭,也是一个人前行路上的重要保障。

于己,教人德艺双馨,正身修心;

于家,教人家族兴衰,爱家齐家;

于国,教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家正。

立好小家,人生之路才有保障。

四十而不惑,不惑什么?

在为人生之路打下基础之后,便迎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不惑之年。

在这个阶段,人生不再迷茫疑惑。

对外,明白了社会;对内,明白了自身。

明白社会: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到四十,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余载,在这不惑之年里,首先要明白的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

要知道,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在社会中浮沉,就必须学会适应社会、适当削去棱角,而不是妄想改变它。

在社会上闯荡一番,人生的历练会让我们沉淀下来,经历的坎坷会为我们积累丰富的经验。

这些就是所谓的人生阅历,都是值得品味的财富。

不惑之年,应以真诚初心为本,以人情练达为方,知世故而不圆滑,明白这样的处世之道,人生自然会顺风顺水。

幼儿时期要学本领,青年时期要立根基,壮年时期要懂社会。

明白了社会,就明白了生存之法。

明白自己:

四十岁的人,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纪,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意义。

这个时期,生活趋于稳定,年轻时努力打拼、成家立业,现在就需要守护这一份家业。

上要孝顺父母,下要教育子女。

到了不惑之年,不仅要明白自己担负着这样一份照顾家庭的责任,也要在这份责任中修炼内心。

人是在这种责任的历练中成长起来的,心也是在修炼中强大起来的。

所谓的“不惑之年”,就是要解开对自己的疑惑。

只有明白自己,才能更好地明白社会、明白人生。

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内心的修行,是四十岁时给自己最好的答案。

五十知天命,知什么命?

孔子早年奔走于列国,可始终不得重用,最终在50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的意义。

所谓的“天命”,便是我们内在的人生使命。

一个有使命感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与人生地位,更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知道命运轨迹:

刘同说过:

“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人生在世,命运的改变可能发生在瞬息之间。

一瞬之间,我们的生命可能就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命运的轨迹也随之变化。

人生过半,总会在路上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

但我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熟,从遇事惊慌失措的少年蜕变成知天命、不怨天的中年人。

无论遇到什么,沿着命运轨迹,坦然前行即可。

人到中年,不要怨天,知晓命运轨迹,保持豁达心态最重要。

知道人生地位:

圣严法师告诫我们:

“我们不要苦心争取人生地位,也不要从比较、差异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社会地位,应该从平等、平实的角度来肯定自己。”

经历了半生世事浮沉后,我们已经彻底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地位。

无论结果如何,都应当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乐观处事,不怨天尤人,才能发现生命的美好,否则,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五十岁前,尽人事;五十岁后,听天命。

知道未竟责任:

关汉卿在戏文写到: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总会深刻意识到时间不等人,丈量自己的生命与未竟的责任,常常催生出迫切之感。

此时此刻,不应该沉沦在岁月留下的沟壑之中,而是扛起该扛的责任,微笑面对生活。

年过半百,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但不能甘心于做一个平庸的人。

若选择放弃未竟的事业,那么前半生的努力,也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五十岁的中年人担负起未竟的责任时,会发现这种积极的状态能够让人重拾生命的活力。

六十而耳顺,顺什么?

在人世间走过六旬时光,经历了风风雨雨,早就具备了洞察世界、容忍逆耳之言的能力。

在这个年纪里,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人生,便可达到一个洒脱自在的新境界。

看透名利:

金庸的《侠客行》中有一首诗:

“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人到头来却是输。”

步入老年,回首一生,想当年不管是叱咤风云,还是生活不顺,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过眼云烟。

一生中很多时候,人会把名利看得比其他的事情更重要,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人生数十载,因为名利,错过的人和风景不计其数。

但是人生只有一次,与其将全部的精力都花费在追求功名上,何不看透名利、去欣赏人生中的各处风景呢?

人到暮年总会明白,名利不是永恒的,待百年归去之后又会留下什么呢?

在人生步入老年时,就应当放下对名利的追求。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看透名利,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看透人生: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

与人无争,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不如此。

人最大的弱点在于“争”,看透人生便会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样,泽被万物、不争不抢。

一个人若是能像水一样在纷繁的世间从容静默,自会处事坦然,活得潇潇洒洒。

滋润万物而细无声,包容万物而不争抢。

水如此,人生亦如此。

漫漫长路,是时候该和人生握手言和了。

看透生命:

白落梅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话:

“生命应该删繁就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生命其实应该是一个去繁就简、归于安稳的过程,抛掉身上那些无谓的包袱才能越活越轻松。

而有的人始终看不透,困在了纷纷扰扰的名利场中出不来。

到了垂垂暮年才明白,生命有时就像一地鸡毛,让人不堪其扰,想要抛却纷纷扰扰的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芜存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生命需要化简,留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明媚与质朴。

酒侃冗杂,千言长论只道浮华尘烟;

生命至简,一行余墨难掩世情万千。

人心如莲,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化繁为简的一舍一得之间。

孔子曾经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一生的岁月如流水般不停歇地溜走,理应尽早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

三十岁,立正直之身,理想之业,和睦之家;

四十岁,解社会之惑,责任之惑,内心之惑;

五十岁,知命运轨迹,人生地位,未竟责任;

六十岁,能看透名利,看透人生,看透生命。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应做好该做的事。

能够准确掌握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规划,那么此生便能活得通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