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戎梦见有人拿了七颗桑椹给他,放在衣襟中,等醒来时,果然得到桑椹。占卜的人说:“桑椹,就是桑(丧)子。”从这以后,王戎家大小儿女共有七人丧命。
梦见桑椹就是代表丧事,这是比较委婉文雅的说法。
(二)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被杨姓忌恨,他逃离开了通海。路上拾着一个核桃,切开,里面有“青昔”两个字。段思平拆开这两个字说:“‘青’是十二月,‘昔’是二十一日。我应当在这一天讨伐杨姓。”于是从东边借援兵,到了黄河边淮备渡河。渡河的前一天夜里,段思平梦见别人把他脑袋砍下来了,又梦见玉瓶瓶耳打破了,还梦见镜子碎了,心里有些恐惧,因此不敢进军。军师董伽罗对他说;“这三个梦都是吉祥之兆啊。您是大夫,‘夫’字去掉上面的头,就是‘天”字,这是您要做天子的吉兆;玉瓶少了耳朵,剩下的就是‘王’字;镜中有人影,好像是另一个人与您相对峙,镜子破碎了,人影也没有了,这等于说您的敌手不存在了。”段思平听了董伽罗这一番话,立即决定继续进军。不久,就把杨姓打跑了,占领了他的国家,改名叫大理国。
古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人们对一些事物无法得到全面科学的认知。只能寄托于占卜、解梦,从而达到自我慰藉或者某些带有政治目的的说辞。但是,细心观察时局的智者往往抓住细节能够猜测到事情的发展趋势或结果,所以作为现代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文/金胜昔
五月,是暮春,也是初夏。郊区的夜晚,安静得又有些热闹,这种热闹不同于白日的喧嚣。月光如水,清风徐来。蛙在高歌,虫在低吟。一声“布谷”,打破夜的宁静,悠扬而深远,我喜欢听又害怕听到它的声音。喜欢是因为在城市的边缘,在这暮春的夜晚,能听到儿时这般熟悉的声音,害怕是由于听到它的啼叫,意味着农忙开始了。
叔从老家送来一篮桑葚,乌嘚嘚的,胖乎乎的,很是新鲜。我迫不及待没洗便尝了起来,哎呦!真甜!“叔!老家的麦子该成熟了吧?油菜割了没?南面的水田栽上秧了吗?”“割了,割了!栽的,栽了!”“现在不做那么多田了,兴点油菜榨点油省得买,栽了水稻保自家吃够了。”“老家闲置的土地,有的兴上了草莓,有的栽了桃树,有的种植桑果,还有养蘑菇的……盘活土地,搞些经济价值高的农副产业也是振兴乡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嘛。这不,给你送些小时候最爱吃的桑果来了。”叔说得很开心,这些年定是赚了不少吧!
是啊!那个年代,农村稍微带点甜味的果实对孩子们来说都是美味和诱惑。六七百口人的村庄,只有两棵桑树,一公一母。母树位于村中间,像位母亲,不偏袒住在村子任一头的孩子,三米多高,小腿般粗细,等不到果子熟得乌黑,在半红的时候,有人开始行动了,一个一个地往上爬,一天一天地去上树,多的时候,大小树丫上驮着四五个熊孩子,瘦一些又手脚麻利的孩子,像个灵活的长臂猿挂在树端,享受着最大最紫最甜的果子。一个季节下来,树皮磨得光滑铮亮,枝条被拽得耷拉下来,甚而被折断,饱经创伤。她却毫无怨言,来年长出新枝,一样结出鲜果,“哺育”她的孩子。
相隔一家远的那棵公桑,相比粗壮了许多,也许是不结果子的原因,树皮麻赖得多,枝叶繁茂,要不是离家近,能钩些叶子喂喂蚕宝宝,唯恐早已消失在记忆的脑海中。
上小学那会,学生间流行养蚕。火柴盒、鞋盒,放些棉花、棉布,焐出一个个小不点,多的几百上千条,少的几条几十条,当宠物来养。养蚕就得采桑,采桑就要找到桑树。村里村外,周边临村,哪里有桑树桑果,记得比自己生日还要清楚。小时候见到的桑果树均为野桑,果子小,汁少味酸,即使这般,在那个年代也成为“珍馐”美味,一树难见,熟果难得。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如今采摘园的桑树为新品种,树干修剪得一人多高,不用爬树,踮踮脚就能够到,果子指头般大小,乌黑透亮,肥肥胖胖,肉多汁盈,甜而不腻,脆而不硬,软而不糜。轻捏细柄,放入嘴里,任那紫色的汁水浸润每一个味蕾,浸染你的双唇,那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在嘴里舞动、翻滚,唇齿留香,甘之如饴。
好几次在野外,碰见过小时候难寻的野桑,树上缀满果实,红得发紫,紫得发黑,自生自长,无人问津,偶有鸟儿啄上几口,不肯多食,口味刁得同今人一般。在食物丰富的今天,曾经的“珍馐美味”弃之如糟粕,不屑一顾,任由它自结自落,年复一年。
离开老家四十年,每当布谷叫的时候,总是想起家乡的桑果,梦见村里的那棵桑树,那群馋嘴的孩子,孩子们都长大了,变老了,为了生活,都去了哪里?是否还记得给我们童年带来欢乐和美味的“母亲”?
“母亲”树!您现在还好吗?
文/金胜昔
五月,是暮春,也是初夏。郊区的夜晚,安静得又有些热闹,这种热闹不同于白日的喧嚣。月光如水,清风徐来。蛙在高歌,虫在低吟。一声“布谷”,打破夜的宁静,悠扬而深远,我喜欢听又害怕听到它的声音。喜欢是因为在城市的边缘,在这暮春的夜晚,能听到儿时这般熟悉的声音,害怕是由于听到它的啼叫,意味着农忙开始了。
叔从老家送来一篮桑葚,乌嘚嘚的,胖乎乎的,很是新鲜。我迫不及待没洗便尝了起来,哎呦!真甜!“叔!老家的麦子该成熟了吧?油菜割了没?南面的水田栽上秧了吗?”“割了,割了!栽的,栽了!”“现在不做那么多田了,兴点油菜榨点油省得买,栽了水稻保自家吃够了。”“老家闲置的土地,有的兴上了草莓,有的栽了桃树,有的种植桑果,还有养蘑菇的……盘活土地,搞些经济价值高的农副产业也是振兴乡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嘛。这不,给你送些小时候最爱吃的桑果来了。”叔说得很开心,这些年定是赚了不少吧!
是啊!那个年代,农村稍微带点甜味的果实对孩子们来说都是美味和诱惑。六七百口人的村庄,只有两棵桑树,一公一母。母树位于村中间,像位母亲,不偏袒住在村子任一头的孩子,三米多高,小腿般粗细,等不到果子熟得乌黑,在半红的时候,有人开始行动了,一个一个地往上爬,一天一天地去上树,多的时候,大小树丫上驮着四五个熊孩子,瘦一些又手脚麻利的孩子,像个灵活的长臂猿挂在树端,享受着最大最紫最甜的果子。一个季节下来,树皮磨得光滑铮亮,枝条被拽得耷拉下来,甚而被折断,饱经创伤。她却毫无怨言,来年长出新枝,一样结出鲜果,“哺育”她的孩子。
相隔一家远的那棵公桑,相比粗壮了许多,也许是不结果子的原因,树皮麻赖得多,枝叶繁茂,要不是离家近,能钩些叶子喂喂蚕宝宝,唯恐早已消失在记忆的脑海中。
上小学那会,学生间流行养蚕。火柴盒、鞋盒,放些棉花、棉布,焐出一个个小不点,多的几百上千条,少的几条几十条,当宠物来养。养蚕就得采桑,采桑就要找到桑树。村里村外,周边临村,哪里有桑树桑果,记得比自己生日还要清楚。小时候见到的桑果树均为野桑,果子小,汁少味酸,即使这般,在那个年代也成为“珍馐”美味,一树难见,熟果难得。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如今采摘园的桑树为新品种,树干修剪得一人多高,不用爬树,踮踮脚就能够到,果子指头般大小,乌黑透亮,肥肥胖胖,肉多汁盈,甜而不腻,脆而不硬,软而不糜。轻捏细柄,放入嘴里,任那紫色的汁水浸润每一个味蕾,浸染你的双唇,那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在嘴里舞动、翻滚,唇齿留香,甘之如饴。
好几次在野外,碰见过小时候难寻的野桑,树上缀满果实,红得发紫,紫得发黑,自生自长,无人问津,偶有鸟儿啄上几口,不肯多食,口味刁得同今人一般。在食物丰富的今天,曾经的“珍馐美味”弃之如糟粕,不屑一顾,任由它自结自落,年复一年。
离开老家四十年,每当布谷叫的时候,总是想起家乡的桑果,梦见村里的那棵桑树,那群馋嘴的孩子,孩子们都长大了,变老了,为了生活,都去了哪里?是否还记得给我们童年带来欢乐和美味的“母亲”?
“母亲”树!您现在还好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