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给故人上香两长一短什么意思 今天烧的香两长一短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6-02 19:24:29作者:无药可救来源:网友投稿

给故人上香两长一短什么意思 今天烧的香两长一短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农村老话:人怕三长两短,香怕两短一长。是什么意思?你该知道

在农村每逢重大的节日,人们都会在家里准备一个小香炉,点上几支香,然后磕头跪拜。不过人们一般烧香,只烧三根,这是为什么呢?老辈人常说“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李就和大家聊聊这烧香的讲究。

首先说这“三长两短”,大家都知道这是预示着人的寿命快要走到尽头了,也就是快死了,那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呢?老李听说过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铁匠名叫欧冶子,打了五把绝世宝剑,只要这剑一出鞘,必定有人丧命,而这五把剑有三把长的,两把短的,于是人们就用“三长两短”提醒人们命不久矣。

一说,古时候的打更人在后半夜敲打的节拍就是三长声两短声,提醒人们这时候不要出门,外面比较危险,容易出事。

还有一说,农村一般实行土葬,土葬就少不了用到棺木,这棺木不算棺盖,正好是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因为棺盖是最后才用的,所以人们忌讳说死亡,就委婉的用“三长两短”来形容了。

老李觉得这第三种说法应该比较准确,春秋的五把宝剑往往和老百姓没太大关系,那打更人的节拍,更是听的人很少,毕竟后半夜人们已经睡着了。但是这棺木和死亡最为接近,几乎人人都见过,所以用棺木的形状结构比喻死亡是很贴切的。

老李再说说这烧香的“两短一长”,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地、人”是一切的主宰,三根香分别代表着天、地、人。敬上天,风调雨顺,少发生自然灾害;敬土地,五谷丰登,能吃饱穿暖;敬先人,毕竟前辈的艰苦奋斗,才有后代的美好的生活。不过后来烧香慢慢地与宗教结合了起来,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认为,三炷香代表三清,香的长短可以占卜吉凶,也就是“看香头”。其中“两短一长”是特别不吉利的征象,人们烧香时才会忌讳出现“两短一长”。

好了,老李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这“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是怎么回事了,老李觉得把烧香和生死祸福联系起来,这是十分迷信的表现,我们应该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能活的潇洒活的幸福。如果你同意老李说的,请留下你宝贵的意见。

俗语:“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老祖宗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人经常烧香拜佛,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对此并不在意,但大部分人都把烧香视作一种习俗,一种情感的寄托。就像我们祭拜祖先一样,仅仅作为一种民间风俗,是没什么可取不可取的。

其实关于烧香这种行为,我们也是有自己的规矩的,毕竟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习俗,我们继承它是出于一种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譬如这句“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不少人都听说过,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老祖宗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是“人怕三长两短”,这个“三长两短”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并不清楚为什么叫“三长两短”,其实这个“三长两短”也是有说的。

其实“三长两短”就是我们常见的棺材。棺材大家都熟悉,作为一个长方体的物件,总共有6个面,其中上下两块代表天地,左右两块代表日月,这4块都是长板,而前后两块则需要四方形的棺材,叫做彩头彩尾。这样便有了“四长两短”6块棺材板。

但通常情况下,死者死后是是不立即下葬的,很多地方都有停尸三日的习惯,甚是还有头七这个说法。其实这个习俗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古代神医华佗曾经救治过刚刚“逝世”的虢国太子。原来,当时的虢国太子并没有死,只是一种假死,而当时的医学水平无法区分是否假死,所有就有了停尸这种做法。这样的话如果病人假死过去,过段时间也能自己醒来。

所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死后不会立即封棺下葬。少了这块有着“天木”之称的棺材盖,“四长两短”也就变成了“三长两短”。

还有一种说法,说“三长”指的是祭祀用的三根香,“两短”指的是祭祀用的两根蜡烛。但这种说法和棺材的说法一样,都是指死亡。“人怕三长两短”,也就是人怕死,这么一来,就很好理解了。

而至于“香忌两短一长”,只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民间普遍认为三炷香代表天地人,“人”代表祖先。而道教常指三清,佛教则代指佛法僧,其中左边的香供养的是十方一切僧,右边供养的是十方一切法,中间供养的是十方一切佛,这样一来佛法僧全都供到了。

之所以忌两短一长,是因为古人烧香还配有一本香谱,根据烧香后三炷香的长短来对应吉凶祸福,也就是俗称的“看香头”。而两短一长常被视为不吉,所以是烧香时最不想到看到的一种。

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也明白了看香头判吉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香烧得快与慢,只跟香的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有关系,把生死祸福寄托给烧香,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所以,人可以怕三长两短,但是香不要怕两短一长,但也正因为人的三长两短实际上没有办法完全避免,我们才更应该在珍惜生命,在我们宝贵的人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启示。

老祖宗的话虽然有些难免会有封建社会的迷信思想在里面,但大部分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的。这部《谚语大全》,就收录了众多民间俗语、谚语,供后人学习品读。

谚语在语言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哲理丰富,质朴明快,以含蓄隽永的艺术语言向人们揭示真理、传授经验,使人们从中获得智慧,受到启迪。

千百年来,谚语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许多谚语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铺炼,内容来越丰富多彩,语盲越来越生动活泼.形式越来越简洁整齐。因此,谚语常常被比喻为“哲理小诗”、“智慧的海洋”、“生活中的百科全书”。

这本《谚语大全》仅需39元,内容丰富,值得学习

想要购买的用户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

澳门回归20周年

虽说澳门是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但这里有1200多条街道,在中西文化的浸染之下,每一条街都有着独特的名字。这些名字或是记载着一段宝贵的记忆,或是埋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抑或是许多艺术作品的创作缪斯,一砖一瓦之间都凝结着澳门多元文化的精髓。私家地理带你一起探索澳门的寻常巷陌,一起挖掘时光深处的城市回忆。

营地大街

营地大街又称为“澳大门街”、“澳门街”或“大街”,北端在关前后街口自草堆街起,南端至天通街与红窗门街之间,全长310米。

在葡萄牙殖民时期,这条街曾经是分隔华人和葡人居住地的“分界线”。明清政府为防止海盗,同时防止葡萄牙人越界占地,在三街会馆附近开土立营,驻扎军队,“营地大街”之名便由此而来。

营地大街街景 视频截图

十六世纪时期,随着外国商船的停泊,商贾往来,营地大街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重要的通商大道。街上还建起了一座“三街会馆”,是最早统筹华人商业活动的机构,其名字中的“三街”指的就是营地大街、关前街、草堆街这三条街。三条街构成了当地的商业街区,澳门半岛城市的发展也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

“三街会馆”现在是供奉“关圣帝君”的庙宇 视频截图

如今“三街会馆”变成了供奉“关圣帝君(即关公)”的庙宇,营地大街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商业中心,但若是想体验“老澳门”最地道的风情,那些散发着香气的老铺足以让人停留下脚步,远来饼家、金马轮咖啡饼店、景然栈烧腊店、胜利茶餐厅、新龙栈饭店等等,都保留了最纯真的“老澳门”的味道。

远来饼家老铺 视频截图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汤唯饰演的赌场公关居住的地方也是这里,电影的她凭借着一本《查令十字路84号》和几封书信,与世界那头的他展开了一段奇妙的缘分。的确,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澳门老街,又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呢?

草堆街

草堆街,顾名思义就是堆放柴草的地方。与上文提到的营地大街、关前街并称为“澳门最古老的三条街道”,全长不足千米。

草堆街 视频截图

草堆街的特点不是这条街上充满葡式风情的各式建筑,而是其蕴藏的浓浓的“中国味”。在街道的两端坐落着极具闽南地区建筑特色的传统庙宇:西端与十月初五街交汇的地方为康公庙,东端为女娲庙。

康公庙已经拥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正殿供奉的是康公真君,即汉代之帅李烈,保国有功,受封成为康公。传说,很久以前,住在附近的居民无意中在水中发现了―座木雕康王神像随水飘浮而至,于是将其拾起,建祠供奉了起来。如今仍然是善男信女的朝拜圣地。

康公庙 澳门街道网官网图

除此以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草堆街还因“中西药局”而闻名。1839年,为了便于进行革命活动,先生在草堆街开设了中西药局,一面悬壶济世,服务贫苦大众,一面宣传革命。

经过考证,如今位于草堆街八十号的建筑物被认为是先生当年所设的中西药局旧址。201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收购了草堆街八十号,按照澳门当地传统药房的样子进行修复和布置,同时展出在澳门活动的资料图片,供游客参观。

被认为是先生当年所设的中西药局旧址的草堆街八十号 视频截图

十月初五日街“两长一短就是你在那里,两短一长就是我非常想你”

“你好,祝君好。”

“我真的好想你。”

相信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澳门最美好的印象都来自于2000年的TVB电视剧《十月初五的月光》。文初哥哥和祝君好无疾而终的爱情让人流泪的同时,也让人记住了那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街道——十月初五日街。

十月初五日街 视频截图

十月初五日街最早叫做“泗口孟街”,因为这里曾有一个泗孟码头,码头周边扩展成街道,形成了街市,便取名为泗口孟街。后来为了纪念葡萄牙于1910年10月5日发生的革命,澳葡政府后来将之改名为“十月初五日街”。这里的“初五日”并不是对应中国农历中的十月初五,而是“十月的第五天”。

如今热闹的码头早已不见,只剩下一座旧牌坊。这座牌坊建立于十九世纪左右,高5米,宽约3米,周身为黄色,圆拱上方镶嵌着拱形的铁架,糅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澳门半岛目前仅存的早期街市门楼。

原泗街码头牌坊 视频截图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十月初五日街是相当繁华的街道,行人川流不息。广州茶楼大王谭杰南所创的六国饭店是当时响当当的“澳门四大茶楼”之一,80年代香港著名的电影《海上花》、《群龙戏凤》都曾在那里取景,后来随着船客减少,茶楼由盛转衰,歇业倒闭。现在在十月初五日街上,还能看到那幢三层高的建筑,似乎从绿色的外墙、中式的三角屋顶和方形大窗,西式的雕花和楼台还能些许感受到当时的辉煌。

曾经的六国饭店的三层绿色大楼 澳门街道网官网图

恋爱巷

说到爱情,好像不能不提这条神奇的街道——在大三巴街与大三巴右街之间,有一条倾斜的石子小路,全长仅有50米,它的名字叫做“恋爱巷”。

恋爱巷 视频截图

关于恋爱巷名字的由来,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恋爱巷原来的葡文名字为“Travessa da Paixão”,\"Paixão”在葡语中是爱恋、迷恋和受难的意思。因为临近大三巴牌坊,所以出于宗教意义的考虑,可以猜测“受难”是这个名字的本意。但翻译成中文时,人们选择了“恋爱”这个甜蜜的解释,也正因名字够浪漫,“恋爱巷”成为了情侣们慕名前来打卡的胜地。

充满着浪漫气息的街道 澳门街道网官网图

恋爱巷最奇特的地方是“颜色”,沿着坡向上走,左手边的欧式大楼是粉色的外墙,绿色的窗户,高饱和度的两个颜色相撞出了糖果般的甜蜜,而右手边是一片浅黄的柔情。到了晚上,华灯初上,昏黄的暧昧灯光下,树影婆娑,还有什么理由让人无法坠入爱河呢?

正如澳门人说,但凡走过恋爱巷,不久就会遇上恋爱。

大三巴街

对于许多游客来说,大三巴街并不陌生。这里最为知名的自然是大三巴牌坊,即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三巴”就是“圣保禄”的粤语音译)。它是澳门的地标之一,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一起,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大三巴街 视频截图

在电影《情迷大话王》中,黎明为哄张柏芝开心,在大三巴牌坊前放烟花的经典画面也让这里成为了许多心中的恋爱圣地。

在历史上,圣保禄大教堂于1595年、1601年先后遭受了严重火灾。随后,耶稣会决定重建,并邀请卡斯特罗·斯皮诺拉神父进行设计。重修后的教堂气势雄伟,雕刻细致精美,据说可以媲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浮雕的花纹中,除了有宗教人物外,还融合了牡丹花、老虎、太阳、月亮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元素,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巧妙结合。然而1835年10月26日,教堂再次遭到了烧毁,大火后的圣保禄大教堂只剩下教堂正门的前壁,也再没被重修。

12月17日,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游览。新华社 图

如今的大三巴街分为南北两段,北街以家具店、古董陶瓷店和工艺品商店居多,南街则被称为“手信一条街”,有很多卖杏仁饼、凤凰卷、肉脯等的特产店,游客也相对比较多。除此之外,大三巴街牌坊后面还有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许多宗教艺术品,可以从中感受到澳门几百年来的传教历史与文化。

妈阁斜巷

2019年,李少红拍了一部电影叫做《妈阁是座城》。名字听上去有点怪异,但“妈阁”一词指代的就是澳门,音译自“Macao”一词。同时,以“妈阁”命名的地方也有很多,如妈阁庙前地、妈阁总站、妈阁上街、妈阁斜巷、妈阁斜坡、妈阁街、妈阁里、妈阁台、妈阁巷、妈阁第二巷和妈阁第三巷等等。

妈阁斜巷 视频截图

妈阁斜巷位于澳门西南面,北起妈阁街,南止于妈阁庙前地,地势北高南低,总长为245米。

据说17世纪左右,澳葡当局为了加强澳门的防御,在西望洋山西麓访区建起了一系列城墙,并随着地势高低起伏,由北向南,连绵而下,一直延伸到妈阁庙旁。远远望去,似乎看不到尽头,被当时的华人戏称为“万里长城”。这些城墙后来均于18世纪被拆毁。

妈阁斜巷街景 视频截图

在妈阁斜巷上,如今还可以看到已经成为澳门港务局(即海事及水务局)大楼的老建筑,这栋大楼于1874年建成,设计师为意大利人卡苏杜(Cassuto)。整个建筑外墙粉刷成鲜亮的黄色,并配以白色的花纹,与粗糙的花岗石牆基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一座受阿拉伯及哥特建筑影响的砖石建筑,

澳门港务局建筑 澳门街道网官网图

福隆新街

福隆新街在过去是一条著名的“花街”,葡文名为“Rua da Felicidade”,意为“欢乐街”。这里曾经集中了大量的烟馆、、赌铺和酒楼,是城中纨绔子弟吃喝嫖赌、莺歌燕舞之地。

上世纪40年代,澳门开始禁娼缉毒,福隆新街的“花事”萧条。随后,渐渐地转型成为了美食街,开设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餐馆、酒家、小食店和糖水铺,据说这里的鱼翅和烧乳鸽相当美味。不过走街上,一定要抬头多看两眼,那一排排镂空雕花的红木窗子也是这里的特色。

福隆新街 澳门街道网官网图

2004年,王家卫的电影《2046》上映,让坐落于福隆新街里的新华大旅店名声大噪。

新华大旅店虽然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仍保留着初创时期传统的装修风格。住客穿过长长的走廊,走上嘎吱作响的木质楼梯,眼前立刻就出现了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绿色房门。推开门,一张单人床、一个洗手盆和一台老式的风扇,墙上挂着生锈了的镜子,一下子让人穿梭到过去,尘封的记忆被打开。

因电影《2046》上映而名声大噪的新华大旅店 视频截图

不过因为旅馆比较老旧,隔音似乎也不是特别好,但是价格便宜,非常吸引想要“穷游”的背包客们。

荔波立春

约好的,一起去荔波,在立春这天。

你说两万多亩的野生梅花在1月就开了,“10里梅海,万亩梅林。”

到全国最大的野生梅林里走一走,看一看,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梅林就在茂兰保护区的黎明关乡。说起茂兰,你两眼放光,你说那里锥峰洼地,层层叠叠,是罕见的喀斯特峰丛奇观,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在地球同纬度地区,其生态绝无仅有。大自然是治愈我们内心的良药,到茂兰的石上森林走走,你会获得振奋人心的力量。

你说如果时间允许,逛完梅林,一起到水族老乡家里去喝一杯,他们喝酒的口号是“秀秀秀”,也就是干干干,你一边说一边比划。“秀秀......秀”,两长一短,“秀,秀秀......”,两短一长,谁能阻挡得了这个有意思的节奏,想必到现场,都是一醉方休。

荔波小七孔古桥。

你说醉醒了,一起去小七孔看水上升烟......

你说这些的时候,那是数年前立春这天,我们在石阡县楼上古寨,你带着我来看“说春”。

“春官初到贵府行,特来贵府开财门,春开财门春发旺,夏开财门人兴旺,秋开财门进五谷,冬开财门进金银……”此时此刻我的耳畔又回荡起封万明的声音。当时的场景又浮现眼前:封万明边唱边走进主人家堂屋,置春牛于神位供桌上,邀主人家一起敬三炷香,吟诵春词又起。吟唱毕,对主人家说:”恭喜发财发福,心好人好。”

对于封万明,“说春”是一场“春天的仪式”。每年“立春”前后十日,封万明穿上深蓝色的古衣长衫,戴上官帽和烟斗,拿着“说春”的两个道具——雕刻有“祝君好运”、二十四节气表和耕牛图和一尊财神像的两块木板。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报春信,说春词。封万明对春词了然于心,随口就来。不同人家,不同情境,内容有别。

从十几岁开始和父亲第一次去“说春”,50多年过去,每年到民间“说春”,成了封万明永恒的年度旅程。

封万明是仡佬族,和他一样,每年还有其他“春官”持续去到“说春”的区域送春信,讲古礼。

“二十四节气”文化,我们只能在诗文和典籍中看到。毋庸置疑,观察和研究中国节气文化,石阡古村落的“说春”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范本。这也是石阡“说春”与中国“二十四节气”一起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你说,春天里送福越多越好,你喜欢听封万明说春,连续很多年了,你都会去石阡,听那荡气回肠的声音。带着封万明的祝福,进入新的一年,你的内心会更踏实。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水暖三分。

遇见美好的事物,都会让我想起你,比如一本书,一间书房,一个村庄,一朵云,一缕斜阳,一个春天。

说好的,一起来荔波的,立春这天。今天我在荔波的第一家“山峰的书房”等你,打开一本书慢慢阅,沏一壶茶慢慢品。瑶山古寨是宁静的,一年中难得的宁静。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每年都要迎接天南海北的游客,难得立春这天,安静一会。

说好的,一起来荔波,就在立春这天。

我等你,从一个冬天等到春天,从白日等到夜晚,我踩着星光在寨子里走,人家的灯光渐渐熄灭,呼噜声从门缝里挤出来,很快被月色吞噬。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在广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星星看着我,我看着星星,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好像又说了很多。

短暂的一生,我们有很多约定,很多时候,也只是随口说说,很少有人当真。可我总是相信世间所有的一切,我尤其相信春天里的诺言,因为我觉得那是说给花儿听的,没有谁会对春天撒谎。

约好的,一起来荔波,就在立春这天。

文/山峰

编辑/姜雨熙

二审/曹雯

三审/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