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曾点气象出自于哪里 曾点气象

发布时间:2024-06-02 18:15:15作者:君心似我心来源:网友分享

曾点气象出自于哪里 曾点气象

本文目录一览:

孔夫子点赞的“曾点气象”是什么样的理想?在这些地方已经...

曾点气象,孔颜之乐。

一天,孔子与学生游于舞零台,清风拂面,好不惬意。孔子让在座的学生谈谈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说完后,孔子问曾点。这时曾点逐渐放慢了弹瑟的节奏,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了后,唱然叹曰:我和曾点是一样的!这段著名的对话和释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曾点的回答后世儒者有很多解释,以至于成了一个经典的话题,还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就是"曾点气象"。

那么曾点的回答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曾点气象"和"孔颜之乐"是一样的。孔子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之乐。颜回更是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诚如斯言真儒者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是其超凡的境界。但儒家的追求却不仅是安贫乐道那么简单,这就有点接近道家的意思了。

儒家的终极理想是建立大同社会,天下大同人人安居乐业互帮互扶,这才是儒家的追求的"乘浮槎于海"的悠然,也是"大道不行"的无奈之举。所以曾点的回答其实只是说出了他的后半段,前半段应该是天下已大同,他才能悠闲的去吹风咏歌。

那么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曾点的理想实现了吗?其实在这世界上,个别地方还真是差不多过上了曾点向往的生活,那就是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工作时长越来越少一有时间就去旅游,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无忧无虑悠然自得。更主要的是他们各种职业没有尊卑之分,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高下之别。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所谓的大同社会也只是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只要人类存在这世上就不可能只有美好的事物,美好与丑陋总是相伴相生的,然而追求美好确是人类永远的期盼。

孔夫子点赞的“曾点气象”是什么样的理想?在这些地方已经...

曾点气象,孔颜之乐。

一天,孔子与学生游于舞零台,清风拂面,好不惬意。孔子让在座的学生谈谈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说完后,孔子问曾点。这时曾点逐渐放慢了弹瑟的节奏,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了后,唱然叹曰:我和曾点是一样的!这段著名的对话和释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曾点的回答后世儒者有很多解释,以至于成了一个经典的话题,还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就是"曾点气象"。

那么曾点的回答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曾点气象"和"孔颜之乐"是一样的。孔子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之乐。颜回更是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诚如斯言真儒者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是其超凡的境界。但儒家的追求却不仅是安贫乐道那么简单,这就有点接近道家的意思了。

儒家的终极理想是建立大同社会,天下大同人人安居乐业互帮互扶,这才是儒家的追求的"乘浮槎于海"的悠然,也是"大道不行"的无奈之举。所以曾点的回答其实只是说出了他的后半段,前半段应该是天下已大同,他才能悠闲的去吹风咏歌。

那么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曾点的理想实现了吗?其实在这世界上,个别地方还真是差不多过上了曾点向往的生活,那就是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工作时长越来越少一有时间就去旅游,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无忧无虑悠然自得。更主要的是他们各种职业没有尊卑之分,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高下之别。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所谓的大同社会也只是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只要人类存在这世上就不可能只有美好的事物,美好与丑陋总是相伴相生的,然而追求美好确是人类永远的期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他们都聊了一些啥呢?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弟子三千,培养出了“孔门十哲”、“七十二贤”,这可是史上公认的,不是吹出来的。

那孔子一般都是咋教学生的呢?

在大家的印象中,私塾老学究教授弟子,往往是留着个大辫子、摇头晃脑地在读《四书五经》,呆板、滑稽又可笑。

作为儒家祖师爷的孔老夫子是否也是这幅尊容呢?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

这在《论语》里都有具体的记载,其中《论语·先进》一篇,就很好地记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导弟子的具体做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豹眼把这篇记载复制在下面,如果不喜欢看这些枯燥的文字,那就直接看后面。

《论语·先进》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一大段说得是,孔子有一天跟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聊天的情况。

大家陪着老师孔子坐着,自然是老师先开口说话了。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又是你们的老师,但你们不要因为这些就不说话了。你们平时总在发牢骚,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天生我材没有用哦!’现在咱们就说说这个事,你们畅所欲言,有啥说啥。如果有人知道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干呢?”

就在大家认真思考准备如何回答的时候,子路不假思索地说:

“如果有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经常受到外队的侵犯,而且国内又是饥荒连年,可谓内外交困。就是这样的困境,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只要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能让国内安定、秩序井然,人人都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一听,心想你就作吧,你是有些本事,相信你也能做到,但就不能低调一点吗?但是,孔子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微微一笑。

说好的随便聊聊,就不能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哦,孔老夫子做得好嘛。

看到其他同学发言不踊跃,孔子只好点名了,就说:“冉求,你也说说,你究竟会咋样做呢?”

在老师的鼓励下,冉求回答说:

“俺可没有师兄仲由那么大的欲望哦,如果有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的话,也是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让百姓富裕起来。至于修明礼乐这样高大上的工作,俺就不行了,只好另请高明。”

对于冉求如此谦虚的态度,孔子心里非常满意,但没有任何的表示。

孔子接着点名,问:“公西赤,你也说说,你会咋办?”

公西赤说:“我不敢说像两位师哥那样说到做到,只是愿意去学习,我会把任何工作都看作是学习的好机会。不过呢,如何有机会从事宗庙祭祀事务,或者有机会参与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话,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之人。”

孔子心中嘿嘿一笑,你小子胃口不小啊,还想见天子,我早就想了,不是一直还没有机会吗?但依然嘴上不说话,没有任何表示。

在子路、冉求、公西华畅谈自己志向的时候,曾皙一直在弹瑟。这时候,知道老师就要点自己名了,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下来。

孔子最后问道:“曾点,你怎么样呢?也一起说说吧!”

伴随着“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道:“我跟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哦,在治国理政方面不能与之相比啊!”

孔子说:“这有啥关系呢?大家不过是随便聊聊自己的志向而已,有啥说啥嘛!”

既然老师这么说,曾皙就说:“暮春时节,已经脱去臃肿的冬衣换上了春天的衣服,我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青少年,到沂河里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归来。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就心满意足了。”

听了曾皙的话,孔子沉默了很久,然后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老师没有安排之后要开展讨论,于是,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就都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后。

看到老师只对自己的回答发表了意见,曾皙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就问道:“老师,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呢?”

孔子很随便地说:“不过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不死心,继续问道:“那您为何单单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首先讲究的是礼让,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还有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不仅孔子与弟子们聊天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孔子最后单独对曾皙发表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哦!

豹眼评语

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子路留给今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撞汉,做事毛毛糙糙,傻不拉几的,其实不然。

子路年少孔子仅仅九岁,对孔子以师侍之,是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

子路性格耿直,尚武好勇,特别重义气。孔子周游列国遇到许多囧事,都是子路出面帮助摆平的。

由于年龄较其他弟子大,加上其性格使然,子路基本上是以大师兄自居,偶然还敢对老师发发牢骚,顶撞几句,子路与孔子有点亦师亦友的关系。

当然,孔子对待子路也不大留情面,有时候说话比较重。

同样是《论语·先进》记载:

闵子伺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这说的也是孔子跟弟子们在聊天,只不过在座的学生不同,这次是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

只见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勇猛的样子,冉有、子贡理直气壮的样子。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个精神面貌,心情愉悦,非常开心。

但孔子还是说了一句话:“像仲由这个样子,恐怕不得好死哦!”

有人理解这是孔子在责备子路,有人甚至说孔子是在诅咒子路。

其实不然,实际上孔子在为自己的弟子各有所长而高兴的同时,又担心子路,唯恐他有不好的结局。因而教导子路,是爱护他,希望他能够收敛一些,不要过于刚猛。否则,很可能不会有好结果,难以做到善终。

出于一个伟大老师对于自己学生的了解,对子路提出忠告,这岂不是很合理、正常的事吗?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哦。

出于对子路的深切了解,对于他的能力孔子是丝毫没有怀疑的。因而当子路发表了自己远大志向后,孔子微微一笑,并不是取笑他,认为他在吹牛,而仅仅是认为子路不能做到低调。

可子路的实力在那里摆着呢,想低调也很难哦,可见孔子对弟子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一直担任侍卫。后来子路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檀渊(今河南濮阳)。

史书记载,子路是“结缨遇难”,也就是“从容就义”,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孔门十哲,子路能进入七十二贤、十哲之一,受到儒家祭祀,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

冉求、公西华

冉求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曾担任鲁国季氏宰臣,主持经济工作。

公元前484年,冉求率领左师抵抗齐队入侵,他身先士卒,最终取得胜利。

公西赤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曾经代表孔子出使齐国。

冉求与公西赤都入列“七十二贤”,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曾皙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他是宗圣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曾皙的志向就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与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

比较有意思的是,曾皙不仅要带上五六个成年人,还要带上六七个童子,这是为嘛呢?

豹眼认为,曾皙这是想学他的老师孔子,要做一个教书匠,教书育人岂不快哉?

那为何孔子说他的理想跟曾皙一样一样呢?

有人以为,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一门心思想做官,有人也认为孔子说他的理想跟曾皙一样,这是在装叉。

其实,豹眼认为,孔子是想在把天下治理好以后,天下和谐安宁,自己归隐山野,去过曾皙向往中的生活。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猜谜如解签,人生到底该早些领悟,还是索性晚点再参透?

#头条创作挑战赛# #红楼梦#

作者:青侠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可以说本回再次为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古人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小的时候就已基本成型了,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看到这一回,我突然想到古代测字算命的旧俗,算命先生常常让人们写下一个字,这个还是很有意思的,为什么中国汉字那么多,人们偏偏会选择那一个字来写呢?其实,写下的这个字多多少少都会反映出此人的内心世界。如果这个算命先生又恰巧是个不错的“心理专家”,那么通过察言观色,再加上推断,就能猜出不少事情来,这样再给人算命也就八九不离十了。所谓的算命,不过就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再去推理和猜测罢了。

仔细想来,本回元春和众兄弟姐妹们所出的灯谜就和这测字之妙如出一辙。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一下。

先来看元妃娘娘出的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首灯谜,还是很好猜的。乍一看,写得也是气势磅礴,与众不同,很符合贵妃娘娘高贵大气的身份。

但是细细品来,却是不太吉利,它的谜底是炮竹,炮竹虽然威力很大,但是它的爆炸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炮竹虽然一般都在喜庆的场合,但是热闹过后也常常就是分别之时。

谜底也预示了贾元春的结局,她虽然嫁给了皇帝,也很受宠,看着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却没有子嗣,身体再不好,那就注定了好景不长。就如同这炮竹一般,只能一时燃烧和璀璨,难以长久。

炮竹这东西可以锦上添花,然而它爆炸的同时也会燃烧身边之物。就像元妃在的时候可以给贾家增光添彩,一旦她不在了,贾家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再来看看迎春的这首: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迎春的谜猛一看似乎不那么好猜,不过仔细一想,就猜到是“算盘”无疑。

算者,“筹”也。既是筹码,也是筹谋。用得好了可以为将来筹谋,一本万利;用得不好就很可能成为别人的筹码,受人摆布。算盘可以算得也可以算失。

“天运”是说算盘拨动前,没人知道最终能计算出什么数字(结果),所以说天运。

“人功”是说算盘珠子要用人的手指去拨动。“理不穷”是说算盘永远是被人拨来拨去,所以说是理不穷。

第二句意思是说算盘虽可被人拨动,但如果是命中注定生不逢时,那么不管你怎样拨也是拨不出好结果来的。

迎春本来是长房长子贾赦的女儿,如果荣国府贾赦当家,她就是尊贵的大小姐,可是偏偏贾母疼二儿子,让二儿子当了家,连带着他们父女二人的地位都得往后靠。

也就是说:迎春出生时本来的命运还是不错的,可惜他遇到一个失意又不负责任的爹。贾赦不是运筹帷幄之人,贾迎春也不是善于把握机会之人。贾赦失算被孙绍祖算计,贾迎春不能为自己筹谋,都与筹有关。

算盘上一当五,下四为一,是为阴阳,与命合。可惜迎春错嫁中山狼,被虐待的一载赴黄粱。她这一生都在这“阴阳”两命上。原本应该一切都好,随之翻转过来一切皆差。时也运也命也一个都没占,皆因“筹”之一字。她的谜语是“算盘”,本想得却失也,可谓是被命运捉弄之人。

再来看探春出的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探春的这个灯谜也比较好猜,稍微一想就能猜到是“风筝”。

儿童放风筝的时候会仰着脸看天空,清明时节最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很有趣,风筝被线拉着,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也可以飞得很高,可是一旦线断了,风筝就不知道会被甩到什么地方,摔成什么样子了。

探春本来命运不太好,是贾政的小老婆所生,可是她自己争气,再借着王夫人的东风之力她曾高飞云端——当上了贾府女管家,可是风筝毕竟是风筝,那怕这个风筝再精致,再漂亮,一旦断了线,它也只能随风而去——到头来远嫁他乡,从此命运之线就系在丈夫手中。她的灯谜实际上是自身悲剧命运的一种暗示,一种形象化的写照。

这里的“风筝”也与探春判词中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两句相合,寓意探春虽然心高气傲,但命运不济。

下面是惜春的灯谜: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惜春的这个灯谜,如果对佛教不太了解,就不好猜,因为它是“佛前海灯”。

惜春是贾敬之女,在她很小的之后,贾敬就不理家事,一心向佛了。所以她也就对佛的东西比较敏感,再加上,黛玉来了之后,她在王夫人那里住过,王夫人也是吃斋念佛,所以耳濡目染的,对这个就比较熟悉。

而她又是最小的一个,看到姐姐们远嫁的远嫁,惨死的惨死,难免不为自己的将来担忧。而她自己的母亲已故,父亲已是半个“仙人”,不问凡事,哥哥又是那样的德行,她根本没有人依靠,好在贾母把她养在身边,可惜年岁太大,也保不了她一辈子。

所以在小小的她的眼中,只有出家当尼姑才能保得自己周全,也才是她最好的归宿。

惜春说出此谜,既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又隐寓着惜春将来的结局,起着预伏情节的作用。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宝钗这首压轴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宝钗出的灯谜因为是当时社会才有的,我们不熟悉,所以还是很难猜的。这个灯谜的谜底是“更香”。更香即古代为夜间打更造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此得名。

首联的第一句“朝罢谁携两袖烟”暗隐“香”字,“两袖烟”喻“两袖清风”之意,暗示薛宝钗在荣华之后,落得个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结局。第二句写“更香”的特征,意思说“更香”与弹琴时用的鼎炉之香和熏被褥衣裳之香均无关。“琴边衾里总无缘”暗隐寓宝钗同琴瑟和谐的夫妻生活终究没有缘分。

颔联写更香的作用在于报时。“晓筹”是指清晨的时刻。“鸡人”是古代宫中头戴“绛帻”(红布头巾,象征雄鸡冠)专职司晨报晓的卫士。“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夜里时间分为五等分,称五更为五夜。颔联的寓意是说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因愁闷而夜夜难眠,故不用鸡人报晓,也不用侍女添香。

颈联描写更香燃烧的情景,说更香被从头上点燃,从外向内燃烧,永无休止之时。这里以香火燃烧的情景,暗喻宝钗终日为孀居生活的冷落孤寂而困扰,日夜过着苦恼犹煎的生活。

尾联说时间一天天消逝,更香不断地消耗着自己,而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宝钗命运的感慨,说纵然青春可贵,韶华应当珍惜,但面对世事风云的变幻,宝钗也是无可奈何。

这个灯谜是借“更香”暗喻宝钗与宝玉婚后生活的不和谐和宝钗的遭遇:宝玉参悟后,随“一僧一道”离家出走,留下她孤凄寡居,独守空房。

我们不禁感慨,人有时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才会生出许多烦恼来。贾政也正是在猜这些灯谜的时候,才发现谜底都是一些“不祥之物”,不适合出现在这喜庆时刻,和他的期望值也相差甚远,所以他因此生出了悲戚之感。

同时,这也反映出贾政对贾府未来的担忧,他这一代还好,哥哥世袭了爵位,他自己也被皇帝赐了官,但是他们的下一辈既没功名,也没作为。再看自己的儿子宝玉虽然聪明,也有一些才华,可是却淡泊名利,整天混在女孩儿堆儿里,不思进取。这些都让他很头疼和烦恼,所以才有了“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出。

不过贾政只是感觉到这些谜底不吉利,但是他却不愿相信这就是那些女孩们的命数,更没有采取什么补救措施,或者说他就算想了,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应对,只是徒增烦恼罢了。实际上,他只是貌似看到了一些端倪,实则却没有参透其中的利害关系。

说完了贾政,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宝玉“悟禅机”。

其实在第二十回,宝玉因为和袭人吵架冷战时夜读《南华经》,就对道家的那些无为的消极思想有了强烈地认同,他觉得只有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才有可能没烦恼。

由于他本身就是喜欢挤在脂粉堆里生活的人,即使此时半悟不悟,也还是舍不得这些姐姐妹妹们的,所以他常常哀求姐姐妹妹们不要离了自己而去。当袭人说要回家,他就伤感到不行;黛玉的丫鬟紫鹃骗他说黛玉要回老家,他居然人也呆了,眼也直了,手脚也不大管用了,哈喇子也流了一大滩了,差点没死掉。

这一回他之所以又去参悟,还是因为和女孩闹别扭了。原本他是想调和黛玉和湘云的矛盾,但是他根本不懂女人心,最后却好心办了坏事,把两个妹妹都给得罪了。尤其是黛玉,连屋子都不让他进了,你说他能不郁闷吗?

于是,回房之后宝玉大哭了一场,写下了一首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这首偈的大概意思是:彼此都想证明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却都因此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须再验证时,才能得到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黛玉给他续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意思是说:如果连立足之地都可以放弃,那才是真正的干净,也就是万事皆空,那才是终极的领悟。

为了拉回宝玉这头“倔驴”,黛玉和宝钗联合给宝玉展示了一番才艺,让宝玉立刻意识到,这两个才女都比自己的悟性高,尚且没有去参禅,他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呢?于是,他自己也感到无趣,就暂时不往那方面去想了。

宝玉的烦恼,主要还是在感情方面,他的心情因为姐姐妹妹们的心情而改变。这时姐姐妹妹们又重新跟他和好了,他又像个“小蜜蜂”一样,美滋滋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哪有时间和心情去参那些佛呀禅呀的。

以宝玉的性格,再加上他生活在那样的环境,注定他只有在最在乎的人都离开他之后,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去参悟,才能狠下心去舍弃一切。

只可惜到头来都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到头来万事皆成空”,也不知是贾政领悟的太晚,还是宝玉参禅得太早了?

这不禁也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人生到底该早点去领悟,还是索性晚点再参透呢?

江苏的这个地方相传是孔子当年“浴乎沂,咏而归”之地

《论语·先进》篇“(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论语》上记述的孔子与弟子们闲谈时问答的一段话。前句是曾皙回答孔子询问个人志向的答语,意思是说到了晚春的时候,春装穿好了,五六同好相约,携带六七童子一起到沂河洗澡,在舞樗台上吹吹风,然后尽情地欢歌漫舞一番,愉快地返回。孔子听了曾皙的话,极表赞同之意。孔圣人“浴沂”之地就是现今邳州市官湖镇的授贤村。

据当地人言,事情发生在孔子尚未做官及周游列国时期。那时孔子名声方振,由于博学多才,未满三十的孔子已是名满全鲁,且声誉日隆,并远播四方,慕名请他前往讲学的不仅有北方的齐、郑、蔡、卫诸国,地处南方的钟吾国(在今宿迁市)也对孔子倾慕不已,曾多次派员前往鲁国面邀。感其诚,并有意把仁义礼信传扬天下下的孔子,爽快答应钟吾国的邀请。决定于春末夏初启程前往钟吾。

农历四月正是春意盎然的烟花季节,孔子安排好曲阜的事务,整理好行装,备齐书籍,带上四五个学生随钟吾国向导官员一同前往钟吾。

欲到钟吾,邳州是必经之地;而沂河岸边的授贤是曲阜通行钟吾的驿站,一个相当繁华的驿站。

话说,孔子一行晓行暮宿,连日奔波,这一天,终于出了沂蒙山区,进入邳县大平原。一进邳州,孔子一行就为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象所陶醉,笔直高大的银杏树飒爽英姿格外精神,宽阔的河床流水再也不像奔马那样湍急,而是缓缓的优雅的流淌。心情像雨后的蓝天,格外清爽的孔子师徒不由得放慢脚步,尽情地饱览邳州平原美景。

就这样且行且赏,这一天来到了沂河边上的古村授贤。已是晌午时分,又累又热的师徒接受钟吾向导的建议,决定在这里稍事休整,待恢复体力和精神后再启程。

当地人听说孔子来到这里,非常兴奋,纷纷涌到驿站,希望亲睹这位大贤的风采,聆听他的教诲,驿站门前一时人头攒动。看到授贤人的热情,孔子非常感动。当即步出驿站,与欢迎的人们见面。见孔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人们一下子激动起来,争相向孔子问好。当地官员出面代表大家向孔子致敬,真诚邀请孔子为邳县学子讲一次学。

盛情难却,孔子当即答应下来。应地方官员安排,就在授贤择地为当地学子宣讲了“礼为要”的内容。听了孔子的宣讲,授贤人深受教益并倍感荣耀。为了答谢孔子,由村里长者出面,邀请孔子游览了沂河风光。

走在沂河岸边,看到丛绿欲滴,蓝天碧湛,河水潺缓,鱼翔浅底,鹭穿云霄,花香鸟语,正是一年春好处,沂畔景深正丽时。孔子一行依恋不舍,真想应当地人之约多盘桓两天,但想到钟吾之约,和钟吾向导的督促,只好收敛起荡漾的心情,和授贤人洒泪挥别,依依不舍地踏上前进钟吾的旅途。

在钟吾逗留十多天,完成了此次讲学的任务后,孔子一行决定沿原路返回曲阜。

回程再经授贤,为了不惊扰当地人们,孔子决定选择早起,趁人们睡觉未醒的时间,悄悄穿过授贤。

过了授贤村,授贤人是没惊动,但沂河美景却让他们难以忘怀,到了授贤村北,一行人又来到沂河畔,想到那天只顾饱览美景,却未得戏水沐浴,时已近午时,找一个地方随便吃了点自带干粮。有人提议到沂河里沐浴一番,对“浴沂”情有独钟的孔子欣然应允。大家看看四下无人,纷纷解衣脱帽,跳进清澈的水里。孔子也脱下外衣,只穿内裤缓步入水,畅快地沐洗起来。

上善若水,旅途劳顿一洗而杳的孔子师徒,不禁追逐着绕身的鱼儿手舞足蹈起来。有人诗情顿发,高声诵诗,一名学生忘情地敞开喉咙放声高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歌声随着春风,飘向远方,一位正在锄地农民顺着歌声赶来,远远地发现一群人在河水里戏耍。

“是孔子他们吧?”他紧走几步,来到近前一看,果然是先前经过授贤的孔子一行。他热情地上前打过招呼,并告诉他们,千万别走,他要回村去告诉乡亲们。

本来就不想打扰授贤人的孔子,趁老农离开的当口,唤学生们赶紧上岸,穿衣快走。

等老农回去叫来人,孔子一行已远去无踪了,只留下歌声还在沂水飘荡。

孔子走远了,但孔子在授贤沂河沐浴的故事却在当地流传开来。为了纪念孔子沐沂和讲学的事迹,当地人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农历)都要涌到孔子当年沐浴 的地方浴洗一番。这成了当地人千年不易的习俗。

孔子在授贤“浴沂”成了当地人的骄傲,以至世代流传。

张法民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李海慧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