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叶伏氏小说 叶伏氏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24-05-28 20:31:17作者:几分真心来源:网友分享

叶伏氏小说 叶伏氏百度百科

本文目录一览:

青州偶园

偶园,是一座典型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北方私家园林,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最初的她主要是以“奇松园”为代表的衡王府东花园和以冯裕及后人打造的冯家南园为代表的两部分组成,后因衡王府被查抄,奇松园“赖地处偏隘”而幸存,随后也就有了现在人眼里的“冯家花园”,即以清代名臣冯溥为代表冯氏私家花园。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人民公园”,后又多次重修,二十一世纪初,偶园再次闪亮登场,游人亦纷至沓来。

整个偶园的发展,从历史发展主要历程来看,经历了衡王府东花园、冯家花园、人民公园等三个时期。

衡王府东花园(一角为奇松园)第一个时期是,衡王府东花园。此时东花园包括奇松园,“隶属帝子家,是阉竖(宦官)、舞女、歌儿(歌童)出没之地(李焕章《奇松园记》)”,奇松园应该是衡王府主人重点打造的古典园林,是园中园,奢华之中的自然之处,繁闹之中的静修、养心、风雅之地。

衡王府即青州明朝年间以朱祐楎为首历代衡王的府邸。衡王府在青州150多年间,有多个花园,其中东花园即包括奇松园在内的衡王府东面的花园部分。明末清初才子李焕章在《织斋文集·奇松园记》记载:“奇松园,明衡藩东园之一角也。宪王时以其府东北隙地,结屋数楹,如士大夫家,青琐绿窗,竹篱板扉,绝不类王公规制,盖如宋之艮岳,元之西苑也。中有松十围,荫可数亩,尽园皆松也,故园以松名,效晋兰亭流觞曲水,管弦丝竹,吴歈越鸟,无日无之,亦吾郡之繁华地。……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此处癸亥是1863年,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李焕章(1613-1688)雨中记述了奇松园的情况。此时的宪王为衡王府第六代衡王朱常?,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天启七年(1627)在位。奇松园亦建于此期间,因园内有众多古松柏树而得名“奇松园”。

此时的奇松园概貌可以从《奇松园记》得知,奇松园作为皇家园林,但又不要求“绝不类王公规制”,只是“青琐绿窗,竹篱板扉”,是一种自然、脱俗,清净之所。此中遍植松柏,“荫可数亩”,虽算不上遮天蔽日,但至少也可以成荫纳凉。松柏、小桥、流水、古琴,岂不让人流连忘返。单看那古朴、沧桑、厚重而又简单的石拱桥,又有谁不迷恋这自然中的洒脱之地,又有哪一位宫人不迷恋这“流觞曲水”“管弦丝竹”的繁华之地。

奇松园附近曾有望春楼。王士禛(1634-1711)《池北偶谈》有载:“衡藩故宫,乱后尚存望春楼及流觞曲池,上有偃盖松,盖数百年古物。予顺治丙申饮于此,甘橘、绣球尚数十株。后丙午丁末间,周中丞有德建抚署,乃即德藩废宫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构之,落成,壮丽甚,而衡藩故宫鞠为茂草矣。放翁记长安民家契卷四至,有云:某处至花萼楼,某处至含元殿者,古今皆然。”从以上描述来看,望春楼即在奇松园内或者周围很近的地方。

此外,衡王府东花园里还有迎春、桂花、黄杨树、奇石……,尤其是福、寿、康、宁四奇石,鬼斧神工,婀娜多姿,出尽风头。庭院深深,奇花异草,怪石嶙峋,无不是尽显皇家气派。然更有那高唐王篆书四石屏《谏院题名记》放到这里,是警示还是自我谏言?看似偶然,实在必然的存在。高唐王作为衡王府后裔中少有的俊才,又属皇室高层,所以,把他的书屏放到这休闲超脱之所、脂粉之地,意义何其深远。

又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说,今贡院西侧的冯府是正德十五年(1520)冯裕和长子冯惟健建。嘉靖六年(1527)冯裕调任平凉知府,其家眷转道临朐,祭祖并改入临朐籍,暂居府城益都。此后,冯家先祖冯裕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辞官致仕,定居益都(青州)。据济南大学张秉国教授的《临朐冯氏年谱》有冯裕《冯氏先陇表》:“庚辰秋,裕以考绩诣京师,始得诰赠先君及太宜人如例。是冬,裕南还,道临朐,求远祖之墓而祭之。”也是在此时,冯裕第一次返回临朐,生返籍之念。

冯裕(1479-1545)先世居临朐盘羊(今作盘阳)。明洪武初,因诏简山东之民三户徙一人成辽,冯裕之高祖冯思忠在徙列,始居辽东广宁左卫。正德十六年(1521)(冯)裕携全家在南京。时惟健、惟重在南京参加了陈凤等人组织的清溪诗社。1522年,惟重远赴辽东扫祖墓。嘉靖二年(1523)惟重完婚。旋携家室南行,居于青州。

嘉靖三年(1524)年,冯家在当时郡治没有多少房产。据冯惟健《陂门山人集》卷五《书海翁哀挽册后》言返籍临朐,借住于张氏:“先大夫以嘉靖甲申为郎留都六载,考绩上京师,道睹邸报,擢守平凉。时上方用兵洮庆间,边鄙震耸,未敢挈家;欲往还闾阳,则关塞阻修,不能具道里费。因计曰:‘是未可以复我邦族乎?’遂取道徐、滕,抵朐山,谋诸乡里长老。张海翁则毅然曰:‘仆第宅之在郡治者,唯君取之。’时先大夫囊无长物,唯空券相符,非海翁则先大夫之志莫偿也。”

嘉靖四年(1525),冯裕率家小抵青,赁屋以居。惟健、惟重就学于青州府学,以文名显于青州。惟敏、惟讷亦就学。《益都县图志·外传》:“(裕)道过青州,省先人冢墓,乃还旧籍而居益都焉。以后期,改知石阡府。”从此处看,冯氏家族真正定居青州当在1525年,家人定居,孩子入学。

嘉靖五年(1526)春,冯裕进京申述。惟健率家人居青。嘉靖六年(1527),冯裕改知石阡令下,率惟敏赴任。冯氏本年始落籍临朐。王崇庆《闾山冯公暨配伏氏墓志铭》:“及改石阡,宜人留青州。当时,公素未有基产,宜人率妇子躬绩以业诸子。”

从此处看,此时冯家在青州“未有基产”“宜人率妇子躬绩以业诸子”。此前更多的是“赁”“僦屋”,也就是从此时,冯家开始在青州置办家业、房产,累世发展,最终成为有名的北海世家。从其冯家后人以及相关文章来看,冯家在明朝中后期逐渐发展起来,除了居住宅基地之外,也逐渐形成了其冯家花园之雏形,有了南园、存诚堂、怡园、云镜阁等院落。

冯氏南园。即冯氏的菜园地。现在的偶园北侧,有一条小巷名叫“南园胡同”,即南园,这里有湾塘,有水井。南园面积较大,南面靠近衡王府的东花园。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介绍,冯家花园,应该是其先祖冯珣等在南园菜园的南半部分逐步建成的休闲娱乐之所。据《临朐冯氏年谱》中记载,天启五年(1625)三月初,(冯)珣六十三岁,珣于族内设立二会,以修祠墓、备荒年。十月初一,珣率子侄辈祭于冯裕之墓,并作《祭文》。也就是说在此时,作为青州冯氏第四代“掌门人”冯珣(1563-1640)在族内设立两会,以此来“修祠墓、备荒年”。此时,修缮花园也在情理之中。

冯氏存诚堂。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介绍,存诚堂是嘉靖十八年(1539)冯惟健为冯惟重儿子冯子履建。又据2011年青州偶园考古勘探工作队作出的《青州市偶园遗址勘探》报告可知,文毅堂东、南、西三面建筑基址属于明清时期古建筑基址。此“存诚堂”在奇松园北侧,是冯家祖居之地,即冯子履(1539-1596)、冯琦(1558-1603)、冯溥(1609-1691)故居。

冯氏怡园。此园有冯珣和赵秉忠等人诗为证。冯珣的《孝与过宿怡园,忆先宗伯有感》:有约频相待,何期此日来。入门疑是梦,乍见转相猜。鸣咽听城柝,凄凉对酒杯。萧萧庭叶下,感旧使人哀。孝与,青州府蒙阴县人,官至礼部侍郎,与冯琦交谊至厚。冯琦过早病故,公由京回蒙阴经青州,冯珣留他住宿怡园,因感怀冯琦而有诗。状元赵秉忠有《过冯季韫怡园》诗四首,这都可以证明园内有亭有阁,亦有花圃、菜地等。

云镜阁。即在怡园中,是冯珣所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冯瑗家居丁父忧,应堂兄冯珣之邀,从临朐来郡城青州,二人会于冯氏怡园。冯瑗登阁楼,见云门山洞悬如镜,与林木、城郭相映,遂为之取名“云镜阁”,并作《云镜阁记》。后云镜阁由冯珣长子冯士衡继承,士衡诗集便名为《云镜阁遗诗》。以后,云镜阁又由冯珣之孙、士衡之子冯溥所有。如果说偶园前身是冯氏怡园等与衡王府东花园整合而成的,那么,北面冯家的南园、存诚堂、怡园、云镜阁,南面衡王府的奇松园、石屏、石桥、望春楼皆是证实物。

冯家花园第二个时期是“冯家花园”。此“冯家花园”,更多的是指明朝中后期冯家的花园与衡王府花园整合之后的花园,范围变化不大,只是风格有所调整,即以冯溥为代表冯氏家族打造的一处私家花园。著名学者王士祯说:“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推冯氏。”冯氏家族自冯裕返青,六世中,进士10人,举人14人,贡生53人,278位秀才,4人为三品以上官员,8人在《明史》和《清史稿》中有传。(此处数据来自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可见“北海世家”名符其实。冯溥,是冯裕的第六代孙,也是冯家花园最终整合者。其老宅在卫街(今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其祖上遗留,冯溥做官后又有扩充。宅院为三进,后院之东北角是花园。

《织斋文集·奇松园记》有载“迨府第(衡王府1646年被抄)毁后,兹园赖其地处偏隘,园亭池沼,颇有烟霞致。又老松虬枝霜干,日长龙鳞,故国乔木,人所羡仰。郡丞朱公以其值,买之,以饷四方之宾客。后朱公去转,售之今相府,深锁重关,游人罕至矣。念斯园自旧朝来,隶帝子家,辱于阉竖、舞女、歌儿,其后胥徒啬夫,阜圉夏畦,皆过焉。卒未有文人骚客,载笔携筒,拈韵赋诗,以遨以游,骋目娱心……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

清顺治三年(1646),衡王府被查抄拆毁,奇松园“赖其地处偏隘”而幸存。但因无人管理,一度成为“胥徒啬夫”山麓养马,空地种菜,经年荒废。据毛奇龄著“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刑部尚书易斋冯公年谱记载:冯溥在五十五岁时(康熙二年,1663)曾给假回籍,相中奇松园,并请同年吕宫题名,欲购之”。康熙初年,青州府同知朱麟祥(郡丞朱公)将此园买下,用以招待四方宾客,朱离任后,将此园售予冯溥,“深锁重关,游人罕至”。

直至康熙八年(1669)冯溥回乡,把冯家花园和购得的奇松园等进行整合重修,并将新园定名为“偶园”,正堂名为“佳山堂”,也就有了日后的“冯家花园”,但此时不对外开放。据光绪《益都县图志》有:“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曰:‘偶园’,辇石为山,佐以亭池林木之观,优游其中者十年”之语。

此时已有“偶园”之名,由冯溥同年吕宫所题“偶园”二字曾高悬于园门之上,此匾额现存于青州博物馆。此处亦说明偶园叠石假山是为冯溥时期所为,园中奇石也是按冯溥之设计重新竖立。这也表明假山、卧云亭、近樵亭和瀑水池亦是同时期修造完成。但此时除青州府、益都县志外,相关诗文中一般以“佳山堂”命名,称之为“佳山堂”、“佳山堂园”、“佳山园”。冯溥在偶园中生活了十年,康熙三十年(1691)以83岁高龄辞世。其间与家人、朋友、门生在园中流连玩赏,悠闲自在,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吴农祥、徐林鸿、毛奇龄等六位门生经常来园中拜会,酬唱最多,合称“佳山堂六子”。

冯溥殁后,直到乾隆(1736-1796在位)初年,偶园变化不大,且有部分场所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增设了“茶坊酒肆”等设施。冯协一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台湾知府位上卸任回乡,至乾隆三年(1738)逝去,一直居住于偶园。

乾隆年间,冯溥重孙冯时基写过一篇《偶园记略》,从此文可以看到偶园的原貌: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二门(偶园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另外还有太湖池,园门上有“偶园”扁额,门内有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高唐王的篆书。此处较详实地记录了偶园里的主要景点,属于当事人第一手史料。

嘉庆年间偶园还依然保持鼎盛的面貌,但道光年间已经明显走向败落。《益都县图志》“偶园冯文毅公偶园”条目有载:在南门大街东,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今犹为冯氏世守。据冯金涛先生介绍,直到建国初,偶园一直由冯家人“世守”。人民公园第三个时期,是人民公园。1950年5月,人民政府将偶园收归国有,名为“益都人民公园”,并加以修葺、扩建,对外开放。1959年,益都县博物馆在偶园内的冯氏宗祠正式挂牌成立,直到1984年陆续搬走。1979年秋,《大齐碑》移入偶园,即《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2020年搬迁至青州市博物馆。其是现存南北朝第一丰碑,国家一级文物。也曾因此碑,闻名海外,游客纷至沓来。

20世纪60年代“偶园门”尚存,然有多株明代古柏被伐。1980年,更名为“青州公园”。1980年以后又辟建花卉园及附属设施,使原来的偶园焕然一新。当时偶园北半部还存有“大宅门”、“存诚堂”、“对厅”、“东厢房”及两处北屋,但随着益都博物馆的搬走,公园的改造,“对厅”和“东厢房”被拆。后卧云亭在原址基础复建,山茶房修复,较好的复原了偶园的原貌。1983年,复命名为“偶园”。80年代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几次来青州考察,称赞园中假山为“今日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并主持山体的维修工程。1世纪以来,园景几次重修,特别是2017年新园再次整合,“偶园”华丽开放,迎来了她的又一个春天。

此文得到了衡王府后裔朱猷武先生、北海世家冯氏后裔冯金涛先生的无私帮助,一并感谢。有道是,昨日游走偶园中,衡府奇松画龙形。百姓奔波多无语,少有文士临秋风。阁老启愿佳山兴,北海冯家犹年轻。望春楼址虽难见,至今亦是庆新生。

(本文作者 李继武)

【本文选自今日青州 特此感谢原作者】

青州偶园

偶园,是一座典型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北方私家园林,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最初的她主要是以“奇松园”为代表的衡王府东花园和以冯裕及后人打造的冯家南园为代表的两部分组成,后因衡王府被查抄,奇松园“赖地处偏隘”而幸存,随后也就有了现在人眼里的“冯家花园”,即以清代名臣冯溥为代表冯氏私家花园。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人民公园”,后又多次重修,二十一世纪初,偶园再次闪亮登场,游人亦纷至沓来。

整个偶园的发展,从历史发展主要历程来看,经历了衡王府东花园、冯家花园、人民公园等三个时期。

衡王府东花园(一角为奇松园)第一个时期是,衡王府东花园。此时东花园包括奇松园,“隶属帝子家,是阉竖(宦官)、舞女、歌儿(歌童)出没之地(李焕章《奇松园记》)”,奇松园应该是衡王府主人重点打造的古典园林,是园中园,奢华之中的自然之处,繁闹之中的静修、养心、风雅之地。

衡王府即青州明朝年间以朱祐楎为首历代衡王的府邸。衡王府在青州150多年间,有多个花园,其中东花园即包括奇松园在内的衡王府东面的花园部分。明末清初才子李焕章在《织斋文集·奇松园记》记载:“奇松园,明衡藩东园之一角也。宪王时以其府东北隙地,结屋数楹,如士大夫家,青琐绿窗,竹篱板扉,绝不类王公规制,盖如宋之艮岳,元之西苑也。中有松十围,荫可数亩,尽园皆松也,故园以松名,效晋兰亭流觞曲水,管弦丝竹,吴歈越鸟,无日无之,亦吾郡之繁华地。……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此处癸亥是1863年,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李焕章(1613-1688)雨中记述了奇松园的情况。此时的宪王为衡王府第六代衡王朱常?,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天启七年(1627)在位。奇松园亦建于此期间,因园内有众多古松柏树而得名“奇松园”。

此时的奇松园概貌可以从《奇松园记》得知,奇松园作为皇家园林,但又不要求“绝不类王公规制”,只是“青琐绿窗,竹篱板扉”,是一种自然、脱俗,清净之所。此中遍植松柏,“荫可数亩”,虽算不上遮天蔽日,但至少也可以成荫纳凉。松柏、小桥、流水、古琴,岂不让人流连忘返。单看那古朴、沧桑、厚重而又简单的石拱桥,又有谁不迷恋这自然中的洒脱之地,又有哪一位宫人不迷恋这“流觞曲水”“管弦丝竹”的繁华之地。

奇松园附近曾有望春楼。王士禛(1634-1711)《池北偶谈》有载:“衡藩故宫,乱后尚存望春楼及流觞曲池,上有偃盖松,盖数百年古物。予顺治丙申饮于此,甘橘、绣球尚数十株。后丙午丁末间,周中丞有德建抚署,乃即德藩废宫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构之,落成,壮丽甚,而衡藩故宫鞠为茂草矣。放翁记长安民家契卷四至,有云:某处至花萼楼,某处至含元殿者,古今皆然。”从以上描述来看,望春楼即在奇松园内或者周围很近的地方。

此外,衡王府东花园里还有迎春、桂花、黄杨树、奇石……,尤其是福、寿、康、宁四奇石,鬼斧神工,婀娜多姿,出尽风头。庭院深深,奇花异草,怪石嶙峋,无不是尽显皇家气派。然更有那高唐王篆书四石屏《谏院题名记》放到这里,是警示还是自我谏言?看似偶然,实在必然的存在。高唐王作为衡王府后裔中少有的俊才,又属皇室高层,所以,把他的书屏放到这休闲超脱之所、脂粉之地,意义何其深远。

又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说,今贡院西侧的冯府是正德十五年(1520)冯裕和长子冯惟健建。嘉靖六年(1527)冯裕调任平凉知府,其家眷转道临朐,祭祖并改入临朐籍,暂居府城益都。此后,冯家先祖冯裕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辞官致仕,定居益都(青州)。据济南大学张秉国教授的《临朐冯氏年谱》有冯裕《冯氏先陇表》:“庚辰秋,裕以考绩诣京师,始得诰赠先君及太宜人如例。是冬,裕南还,道临朐,求远祖之墓而祭之。”也是在此时,冯裕第一次返回临朐,生返籍之念。

冯裕(1479-1545)先世居临朐盘羊(今作盘阳)。明洪武初,因诏简山东之民三户徙一人成辽,冯裕之高祖冯思忠在徙列,始居辽东广宁左卫。正德十六年(1521)(冯)裕携全家在南京。时惟健、惟重在南京参加了陈凤等人组织的清溪诗社。1522年,惟重远赴辽东扫祖墓。嘉靖二年(1523)惟重完婚。旋携家室南行,居于青州。

嘉靖三年(1524)年,冯家在当时郡治没有多少房产。据冯惟健《陂门山人集》卷五《书海翁哀挽册后》言返籍临朐,借住于张氏:“先大夫以嘉靖甲申为郎留都六载,考绩上京师,道睹邸报,擢守平凉。时上方用兵洮庆间,边鄙震耸,未敢挈家;欲往还闾阳,则关塞阻修,不能具道里费。因计曰:‘是未可以复我邦族乎?’遂取道徐、滕,抵朐山,谋诸乡里长老。张海翁则毅然曰:‘仆第宅之在郡治者,唯君取之。’时先大夫囊无长物,唯空券相符,非海翁则先大夫之志莫偿也。”

嘉靖四年(1525),冯裕率家小抵青,赁屋以居。惟健、惟重就学于青州府学,以文名显于青州。惟敏、惟讷亦就学。《益都县图志·外传》:“(裕)道过青州,省先人冢墓,乃还旧籍而居益都焉。以后期,改知石阡府。”从此处看,冯氏家族真正定居青州当在1525年,家人定居,孩子入学。

嘉靖五年(1526)春,冯裕进京申述。惟健率家人居青。嘉靖六年(1527),冯裕改知石阡令下,率惟敏赴任。冯氏本年始落籍临朐。王崇庆《闾山冯公暨配伏氏墓志铭》:“及改石阡,宜人留青州。当时,公素未有基产,宜人率妇子躬绩以业诸子。”

从此处看,此时冯家在青州“未有基产”“宜人率妇子躬绩以业诸子”。此前更多的是“赁”“僦屋”,也就是从此时,冯家开始在青州置办家业、房产,累世发展,最终成为有名的北海世家。从其冯家后人以及相关文章来看,冯家在明朝中后期逐渐发展起来,除了居住宅基地之外,也逐渐形成了其冯家花园之雏形,有了南园、存诚堂、怡园、云镜阁等院落。

冯氏南园。即冯氏的菜园地。现在的偶园北侧,有一条小巷名叫“南园胡同”,即南园,这里有湾塘,有水井。南园面积较大,南面靠近衡王府的东花园。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介绍,冯家花园,应该是其先祖冯珣等在南园菜园的南半部分逐步建成的休闲娱乐之所。据《临朐冯氏年谱》中记载,天启五年(1625)三月初,(冯)珣六十三岁,珣于族内设立二会,以修祠墓、备荒年。十月初一,珣率子侄辈祭于冯裕之墓,并作《祭文》。也就是说在此时,作为青州冯氏第四代“掌门人”冯珣(1563-1640)在族内设立两会,以此来“修祠墓、备荒年”。此时,修缮花园也在情理之中。

冯氏存诚堂。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介绍,存诚堂是嘉靖十八年(1539)冯惟健为冯惟重儿子冯子履建。又据2011年青州偶园考古勘探工作队作出的《青州市偶园遗址勘探》报告可知,文毅堂东、南、西三面建筑基址属于明清时期古建筑基址。此“存诚堂”在奇松园北侧,是冯家祖居之地,即冯子履(1539-1596)、冯琦(1558-1603)、冯溥(1609-1691)故居。

冯氏怡园。此园有冯珣和赵秉忠等人诗为证。冯珣的《孝与过宿怡园,忆先宗伯有感》:有约频相待,何期此日来。入门疑是梦,乍见转相猜。鸣咽听城柝,凄凉对酒杯。萧萧庭叶下,感旧使人哀。孝与,青州府蒙阴县人,官至礼部侍郎,与冯琦交谊至厚。冯琦过早病故,公由京回蒙阴经青州,冯珣留他住宿怡园,因感怀冯琦而有诗。状元赵秉忠有《过冯季韫怡园》诗四首,这都可以证明园内有亭有阁,亦有花圃、菜地等。

云镜阁。即在怡园中,是冯珣所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冯瑗家居丁父忧,应堂兄冯珣之邀,从临朐来郡城青州,二人会于冯氏怡园。冯瑗登阁楼,见云门山洞悬如镜,与林木、城郭相映,遂为之取名“云镜阁”,并作《云镜阁记》。后云镜阁由冯珣长子冯士衡继承,士衡诗集便名为《云镜阁遗诗》。以后,云镜阁又由冯珣之孙、士衡之子冯溥所有。如果说偶园前身是冯氏怡园等与衡王府东花园整合而成的,那么,北面冯家的南园、存诚堂、怡园、云镜阁,南面衡王府的奇松园、石屏、石桥、望春楼皆是证实物。

冯家花园第二个时期是“冯家花园”。此“冯家花园”,更多的是指明朝中后期冯家的花园与衡王府花园整合之后的花园,范围变化不大,只是风格有所调整,即以冯溥为代表冯氏家族打造的一处私家花园。著名学者王士祯说:“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推冯氏。”冯氏家族自冯裕返青,六世中,进士10人,举人14人,贡生53人,278位秀才,4人为三品以上官员,8人在《明史》和《清史稿》中有传。(此处数据来自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可见“北海世家”名符其实。冯溥,是冯裕的第六代孙,也是冯家花园最终整合者。其老宅在卫街(今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其祖上遗留,冯溥做官后又有扩充。宅院为三进,后院之东北角是花园。

《织斋文集·奇松园记》有载“迨府第(衡王府1646年被抄)毁后,兹园赖其地处偏隘,园亭池沼,颇有烟霞致。又老松虬枝霜干,日长龙鳞,故国乔木,人所羡仰。郡丞朱公以其值,买之,以饷四方之宾客。后朱公去转,售之今相府,深锁重关,游人罕至矣。念斯园自旧朝来,隶帝子家,辱于阉竖、舞女、歌儿,其后胥徒啬夫,阜圉夏畦,皆过焉。卒未有文人骚客,载笔携筒,拈韵赋诗,以遨以游,骋目娱心……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

清顺治三年(1646),衡王府被查抄拆毁,奇松园“赖其地处偏隘”而幸存。但因无人管理,一度成为“胥徒啬夫”山麓养马,空地种菜,经年荒废。据毛奇龄著“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刑部尚书易斋冯公年谱记载:冯溥在五十五岁时(康熙二年,1663)曾给假回籍,相中奇松园,并请同年吕宫题名,欲购之”。康熙初年,青州府同知朱麟祥(郡丞朱公)将此园买下,用以招待四方宾客,朱离任后,将此园售予冯溥,“深锁重关,游人罕至”。

直至康熙八年(1669)冯溥回乡,把冯家花园和购得的奇松园等进行整合重修,并将新园定名为“偶园”,正堂名为“佳山堂”,也就有了日后的“冯家花园”,但此时不对外开放。据光绪《益都县图志》有:“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曰:‘偶园’,辇石为山,佐以亭池林木之观,优游其中者十年”之语。

此时已有“偶园”之名,由冯溥同年吕宫所题“偶园”二字曾高悬于园门之上,此匾额现存于青州博物馆。此处亦说明偶园叠石假山是为冯溥时期所为,园中奇石也是按冯溥之设计重新竖立。这也表明假山、卧云亭、近樵亭和瀑水池亦是同时期修造完成。但此时除青州府、益都县志外,相关诗文中一般以“佳山堂”命名,称之为“佳山堂”、“佳山堂园”、“佳山园”。冯溥在偶园中生活了十年,康熙三十年(1691)以83岁高龄辞世。其间与家人、朋友、门生在园中流连玩赏,悠闲自在,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吴农祥、徐林鸿、毛奇龄等六位门生经常来园中拜会,酬唱最多,合称“佳山堂六子”。

冯溥殁后,直到乾隆(1736-1796在位)初年,偶园变化不大,且有部分场所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增设了“茶坊酒肆”等设施。冯协一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台湾知府位上卸任回乡,至乾隆三年(1738)逝去,一直居住于偶园。

乾隆年间,冯溥重孙冯时基写过一篇《偶园记略》,从此文可以看到偶园的原貌: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二门(偶园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另外还有太湖池,园门上有“偶园”扁额,门内有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高唐王的篆书。此处较详实地记录了偶园里的主要景点,属于当事人第一手史料。

嘉庆年间偶园还依然保持鼎盛的面貌,但道光年间已经明显走向败落。《益都县图志》“偶园冯文毅公偶园”条目有载:在南门大街东,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今犹为冯氏世守。据冯金涛先生介绍,直到建国初,偶园一直由冯家人“世守”。人民公园第三个时期,是人民公园。1950年5月,人民政府将偶园收归国有,名为“益都人民公园”,并加以修葺、扩建,对外开放。1959年,益都县博物馆在偶园内的冯氏宗祠正式挂牌成立,直到1984年陆续搬走。1979年秋,《大齐碑》移入偶园,即《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2020年搬迁至青州市博物馆。其是现存南北朝第一丰碑,国家一级文物。也曾因此碑,闻名海外,游客纷至沓来。

20世纪60年代“偶园门”尚存,然有多株明代古柏被伐。1980年,更名为“青州公园”。1980年以后又辟建花卉园及附属设施,使原来的偶园焕然一新。当时偶园北半部还存有“大宅门”、“存诚堂”、“对厅”、“东厢房”及两处北屋,但随着益都博物馆的搬走,公园的改造,“对厅”和“东厢房”被拆。后卧云亭在原址基础复建,山茶房修复,较好的复原了偶园的原貌。1983年,复命名为“偶园”。80年代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几次来青州考察,称赞园中假山为“今日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并主持山体的维修工程。1世纪以来,园景几次重修,特别是2017年新园再次整合,“偶园”华丽开放,迎来了她的又一个春天。

此文得到了衡王府后裔朱猷武先生、北海世家冯氏后裔冯金涛先生的无私帮助,一并感谢。有道是,昨日游走偶园中,衡府奇松画龙形。百姓奔波多无语,少有文士临秋风。阁老启愿佳山兴,北海冯家犹年轻。望春楼址虽难见,至今亦是庆新生。

(本文作者 李继武)

【本文选自今日青州 特此感谢原作者】

小说:重生成王妃,巡视嫁妆铺子,伙计奴大欺主,她雷霆手段发落

将人送走后的伏宸舟回来看到站在外面等他的龙隐轻,他也站定了一定的距离看着她。

“多谢王爷将嫁妆铺子还给了我,”虽然不太情愿,伏宸舟确实是替她解了围,她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

伏宸舟黑幽幽的眼睛盯着她,“这是你的东西。”

龙隐轻看他转身就走开,在身后道:“王爷就不问问我出府见了谁吗?”

伏宸舟连停也没停一下,似乎并不想和她同待在一起。

“王妃,这是几个嫁妆铺子的账本,”丁锡平连忙将手里的账本交给了龙隐轻。

龙隐轻接了过来后就将叶掌柜叫了进去,坐下来问他前后因由。

原来是伏氏将人放进了首饰铺,然后以这个由头对首饰铺下手。

最后还想要将忠心的叶掌柜赶出去。

之所以突然出手,是因为叶掌柜发现了他们在背后转移账目的脏事,所以伏氏就反咬了一口。

“你先回去,明日我出去看看。”

“是。”

叶掌柜知道龙隐轻在王府里的处境,想到了大小姐离开京都时的叮嘱,走到了门前的叶掌柜又折回两步,“王妃,有句话小的得和您说说,如今这王府里能靠得住的只有手里的权柄了,王妃还是替自己做打算吧。”

叶掌柜并没有提太子的事,龙隐轻却听懂了。

送了叶掌柜离开,龙隐轻坐下来翻阅了手里的账本。

她未掌过家,但对于手里的权,她却是十分清楚那有多么的重要。

也不知她死后,效忠自己的那些人又如何想。

随后她又觉得自己想多了。

她带出来的那些人除了杀人就是杀人,他们没有感情,眼里只有杀伐。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感情。

……

翌日梳了妆后,龙隐轻就匆匆出府了。

依照之前的记忆来到了那家首饰铺。

以前红火的首饰铺,最近不知怎么了,门庭突然冷淡的下来。

此时在铺子里挑首饰的不过两三人,叶掌柜的站在台内介绍,而其中两个歪着身靠在椅子上打发时辰。

看到龙隐轻进来,那两人只是撩了一下眼皮,连行礼都不曾有。

叶掌柜看到龙隐轻连忙走出来作礼,“见过宸王妃!”

叶掌柜的声音还挺大。

两三个女客付了银子就走了。

龙隐清冷幽幽的目光落到那两人身上,叶掌柜立即喝斥:“你们两个还不快过来见过王妃。”

两人懒散的站了起来,对龙隐轻草草的一揖礼,“见过宸王妃。”

不管是眼里还是面上都不见半点的恭敬,甚至是有些不屑露在外边。

龙隐轻黑眸一眯,“婵衣,雪兰,掌嘴!”

两个丫鬟进来看到这两个早就一肚子火了,此时听到龙隐轻的话上前就给他们两巴掌。

“你……”

两人怒目而视,欲要还手。

“怎么,你们要打本妃吗。”

对上龙隐轻的目光,两人立即收手。

“见本妃不行礼,偷转铺面的账目,企图贪下本妃的首饰铺,这是罪加一等。”龙隐轻从雪兰手里接过一本账本朝两人面前一甩,寒声道:“婵衣,你去府衙一趟,让他们过来将这两个偷账的贼子捉拿归案。”

“是。”

府衙就在不远处,婵衣出去就加快了脚程去请人。

两人听到龙隐轻的话吓得脸色煞白,恼羞成怒道:“贪脏的不是我们,是叶掌柜……”

“啪!”

雪兰抬手就甩了一巴掌说话的男人。

捂住脸的男人眼底瞬间冒出星火,怒得爆起反手就甩了一巴掌出去,这一巴掌甩歪了,正好朝着龙隐轻而去。

若可造访过去,你希望去看看哪个历史时刻的献帝?

从“山阳公”到“汉献帝”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三月庚寅,山阳公刘协死了。享年五十四岁。

此时,距离他将天子之位“禅让”给魏王曹丕的延康元年(220),已经过了14年;距离他从关中辗转回到洛阳,又为曹操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安元年(196),已经过了38年;距离他在中平六年(189)八月的洛阳之变后被董卓强立为皇帝,则已经过了45年之久。人们很少意识到,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他成为了东汉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

曹魏王朝为刘协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葬礼规格极高,由一系列具有严格等级意义的环节构成。包括明帝本人素服发哀,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大赦天下,太尉以太牢告祠文帝庙,向山阳国赠以册书,等等。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无疑是“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葬以汉礼”。如同山阳国的刘协之陵被命名为“禅陵”一样,“孝献皇帝”这一谥号,也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即汉魏禅代。曹魏王权寄希望于谥号这一古老咒语的魔力,当人们口中念出“汉献帝”三字时,他们权力来源的正当性会再次得到肯定。

然而,从刘协“被即位”的中平六年(189),到他“被退位”的延康元年(220),其间历史脉络之丰富复杂,岂是“献帝”二字能够轻易覆盖?汉魏禅代是这“三十年战争”最后的历史结果,但这一结果是由其间无数人们以无数行动交汇互动而成。曹魏王权以“献帝”谥号象征的皇帝权力起源过程,仿佛从历史尽头回打的探照灯柱,不失庄严耀目,却必辅之以其他历史参与者的黑化方能成就。

在之后的岁月里,“献帝”成为了刘协永恒的头衔。翻看《隋书·经籍志》和中古史注、类书所引,除了一部《山阳公载记》,《献帝纪》《献帝传》《献帝起居注》《献帝春秋》,乃至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中的《孝献帝纪》,触目皆是“献帝”。事实上,其中有作品成于刘协得谥“献帝”之前,甚至成于汉魏禅代之前。换言之,这些作品都因“献帝”之称的流行而失去了原来的名字。

但是,就像《千与千寻》中汤婆婆给千寻改名也未能让她失去内心一样,这些作品也没有因为被戴上“献帝”的帽子就改弦易辙。尽管同样“因彼之名”,其实每部作品都有特定的书写立场充盈其中,背后则是作者作为历史参与者的特定时空经验。换言之,这些作品又何尝不能看成是作者带着献帝去经历的一场时空之旅呢?只是焦点并非刘协个人的旅行体验,而是旅程本身的路径与风景。如同那些老套的剧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抢人大战中,曾经的强者最后只是赢了一块“献帝”的招牌,原本微弱的声音却变得喋喋不休起来。

《献帝传》:曹魏国史配方

还是先从曾经锣鼓喧天的主旋律作品开始吧。

我们说的是《献帝传》。这部作品不知何故未见载于《隋书·经籍志》,但在《三国志》裴松之注等中古史注中多有佚文留存。因为书名中有一“传”字,多被学者归入魏晋时期繁盛一时的“杂传”之列。可是现存《献帝传》佚文很容易看到不符“杂传”特征之处。面对这种矛盾,持“杂传”说者只好认为《献帝传》是一种没写好的“杂传”,诸如“叙事冗长,结构散漫,也分散了对人物个性品格的传写与刻画云云”。

问题在于,或许《献帝传》本就无意于刻画献帝的个性品格。换言之,《献帝传》这一书名,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献帝的个人传记。从现存佚文来看,这部作品的记事范围大致在中平六年(189)献帝即位至青龙二年(234)以山阳公身份去世期间,与献帝生平相始终。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史事,但这些史事与献帝的个人经历未必有直接关系。

举例而言,《献帝传》佚文中多次出现类似个人小传的文字,传主包括马腾、沮授、秦朗等人。马腾与献帝陷于关中期间的活动稍有关联,不过另外两位可谓全无干系。沮授为袁绍谋士为人所熟知。《献帝传》所见沮授相关文字,并非偶然言及,而是从“沮授,广平人。少有大志,多谋略”这样类似列传起首文字,到官渡之战前后向袁绍建言的详细内容,再到为曹操所擒后二人的往复对话,一篇完整的《沮授传》呼之欲出。这些文字显然对献帝“个性品格的传写与刻画”并没有任何帮助。

让问题更为复杂的是,《献帝传》的部分内容,又采取了编年体的形式。试看如下佚文:

兴平元年(194)正月甲子,帝加元服,司徒淳于嘉为宾,加赐玄纁驷马。

延康元年(220)十月辛未,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渎。

青龙二年(234)八月壬申,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

这种以干支记日起首的叙述方式,无疑属于编年体。三条佚文涉及的年代,从陷于关中的兴平,到汉魏禅让的延康,再到死后安葬的青龙,贯穿献帝一生的主要时段。换言之,这一形式在整部《献帝传》中亦当贯彻始终。

《献帝传》中编年体内容的存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而前述若干个人小传则与“列传”相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献帝传》就必然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以编年体的基本体例与插叙的人物小传组成复合文本,同样可以容纳这两种基本结构。

类似复合的文本结构并非无前例可循。荀悦作于建安年间的《汉纪》即是如此。《后汉书·荀悦传》称献帝令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荀悦自己在《汉纪序》中则说“约集旧书,撮序表志,总为帝纪”,似乎《汉纪》纯为编年。实际上其行文中往往有插叙的人物小传。这一结构亦为东晋袁宏的《后汉纪》所继承。在这一意义上,《献帝传》可以说是名“传”而实“纪”。

由此看来,《献帝传》这部作品兼具严谨体例与丰富内容,颇有整体时代史的气象,与“献帝的个人传记”这一来自书名的表面印象,其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延康元年(220)冬十月“汉帝以众望在魏云云”一段后,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值得仔细分析。所谓“禅代众事”,并非仅指对汉魏禅代过程的史事叙述,还详细记录了在这一过程中魏国臣僚、魏王曹丕与献帝朝廷三方之间所发生的文书往来,几近万言。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以“禅让”模式实现的王朝更替的诸多细节,赖此方知。感谢裴注。

《献帝传》载“禅代众事”表

如表所示,当时正式的禅代进程分为A-H八个阶段,每一阶段内部又包括次数不等的若干回合。少则二、三,最多达到十三回合,很是考验后世读者的耐心。阶段A、B是魏国臣僚先后据谶纬、符瑞劝进,魏王曹丕均辞让;阶段C是汉献帝第一次册诏禅让,魏国臣僚劝进,魏王一让(“十三回合之战”即发生于这一阶段);阶段D是魏国臣僚再据符瑞劝进,魏王辞让;阶段E是汉献帝第二次册诏禅让,魏国臣僚劝进,魏王二让;阶段F是魏国臣僚再次劝进,魏王态度松动;阶段G是汉献帝第三次册诏禅让,魏国公卿劝进,魏王三让,随后表示接受;阶段H是汉献帝第四次册诏禅让,魏国臣僚上奏典礼安排方案,魏王令曰:“可。”

这当然是事先安排好的“仪式”,是禅让大典的有机构成。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参与各方以言辞和行动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对汉魏交替正当性的论证。禅代过程中使用过的这些文书,在曹魏王朝应是作为官方档案保存。而《献帝传》以如此方式来书写这一过程,既说明撰者有条件接触到这些材料,也说明撰者是以内在于曹魏王朝的政治立场在《献帝传》中展示这些材料的。换言之,曹魏王朝本身很可能就是《献帝传》的撰写主体。只有这一主体才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以如此方式来书写汉魏禅代。

曹魏似乎未有为东汉修撰前朝史的计划,但“献帝时代”对于曹魏皇帝权力起源的正当性而言至为关键。包括这一时代在内的“国史”修撰工作在文帝、明帝两代已有相当程度的积累,最终在魏末司马氏主政期间呈现为王沈《魏书》这一成果。王沈党于司马氏,他主持的《魏书》于魏晋交代诸关节“多为时讳”,常为后人诟病。不过在书写献帝时代的部分,或仍继承了之前文、明时代曹魏王权的立场。《献帝传》很可能是曹魏国史修撰工作中的一环,至少应有密切关系。虽然这一书名的由来并不清楚,但其旨趣无疑与“献帝”二字在当时的政治意涵一致。曹魏国史的配方,曹魏国史的味道。

《献帝起居注》:献帝朝廷绝唱

提起“献帝时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另外一个词——“建安时代”。这不仅是因为长达二十五年的建安时代(196-220)占据了献帝时代的大半,更是曹魏王权主导历史书写的结果。翻看《三国志·魏书》即可感知,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都许成为了时代秩序的转折点。此前的极致混乱衬托出此后政治秩序再建的不世殊勋,曹操的汉朝“功臣”身份借此确立,铺就一条通往曹氏代汉的禅让之路。

都许之前的献帝时代,的确充斥着种种不堪。从董卓入京强行废少立献,到火烧洛阳挟献帝西迁长安;从王允、吕布合谋诛董,到凉州将李傕、郭汜乱战关中,再到献帝历尽艰险的东归之路。这些国人因《三国演义》耳熟能详的情节当然不是向壁虚造。但对于亲历这一时代的政治精英来说,在凉州军阀的搅局之外,都许之前的献帝时代仍有不容轻易否定的积极一面。如诸葛亮《出师表》所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他们心中比较的主要对象,并非之后的建安,而是之前的东汉桓帝、灵帝时期。

如所周知,在东汉后期,清流士人与内廷宦官的冲突成为时代主题。前者所追求的,从仅仅反对“坏宦官”,逐步发展到从制度上彻底清除宦官这样的激进主张。虽然历经两次“党锢”,清流一方一败涂地,激进政治理念的影响力却不曾消退,以至于终将袁绍、曹操这样本出自宦官阵营的青年精英亦裹挟在内。当宦官势力在中平六年(189)八月的洛阳之变中被戏剧性的整体消灭之后,即使迎来了凉州军阀董卓主政的插曲,甫登历史舞台的士人精英仍对以新理念更新皇帝权力结构念兹在兹。这一更新进程与整个献帝时代相始终,并不因“建安”的出现而有所中断。或者毋宁说建安时代也构成了这一更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政治秩序转换的意义上,说“汉魏革命”始于献帝时代而非汉魏禅让,恐怕亦不为过。

幸运的是,正有这样一部作品,由献帝即位后的士人精英主导书写,并且在献帝朝廷与曹操合流后仍未断辍,一直坚持到了建安后期;汉魏禅代之后也未被曹魏国史完全覆盖,最终在中古史注、类书中留下若干残迹。这就是《献帝起居注》。

《献帝起居注》的书名颇有辨析价值。如前所述,青龙二年(234)三月刘协死后方被追谥为“孝献皇帝”。一部成于汉魏禅让之前的书,自然不可能以“献帝”为名。姚振宗《后汉艺文志》认为此书原名《今上起居注》,汉魏禅让后改称《汉帝起居注》,青龙二年刘协死后方改称《献帝起居注》,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推测。

《隋书·经籍志》将《献帝起居注》列为中古“起居注”类作品之首,言其“皆近侍之臣所录”,以区别于汉代女史所主的宫内“起居注”。这一意见值得重视。《献帝起居注》叙事的起点是中平六年(189)八月的洛阳之变,比九月初一的献帝即位还要略早。正是在此之后,东汉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整体上由宦官换成了士人。新型“起居注”的创制,可能也是当时主导朝政的士人精英重构皇帝权力的一环。

《献帝起居注》全书早佚。从中古史注、类书所保留的断章残简来看,与前述有整体时代史之风的《献帝传》风格迥异。其书采用单纯的编年体体例,基本收敛于献帝时代皇帝权力展开的历史过程,予人以强烈的“本纪”感。献帝朝廷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绩在书中得到了重点记录。这不仅限于与曹操合流后的建安时代,也包括了都许之前乱世流离中的诸多举措。如献帝甫即位时“初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出入禁中,近侍帷幄,省尚书事”,就是在洛阳宫中的宦官群体被消灭后重构内朝体制的重要内容。它并未刻意将献帝时代割裂为都许之前和都许之后两个阶段,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献帝朝廷的历史连续性及其时代意义。显然,其书写者与曹魏王权保持了相当的距离。

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云,“按《起居注》,惟天子得有此制。献帝自逊位之后,自不得再有《起居注》”,似乎暗示《献帝起居注》应终结于延康元年(220)的汉魏禅代。实际上并非如此。今天所见记事内容最晚的《献帝起居注》佚文,为我们提示了更为复杂的线索。

此佚文见于《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所引:“建安二十二年二月壬申,诏书绝。立春宽缓诏书不复行。”这里所谓“建安二十二年二月壬申”,当为“建安二十一年”之讹。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甲午朔,当月并无壬申日。而二十一年(216)二月辛未朔,初二即为壬申。此时距离延康元年(220)十月的汉魏禅代尚有四年多。这段时间是汉魏禅代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的最后阶段,中间还伴随着曹操的死亡和曹丕的继任,大事频率极为密集,照理说可书者甚多。然而今天所见《献帝起居注》佚文,确实看不到此后的内容。考虑到这条佚文以“诏书绝”三字起始,意味着此后许都的献帝朝廷不再能够以汉皇帝/天子的身份发布诏书,则《献帝起居注》很可能亦终止于此。

以“立春宽缓诏书不复行”作为献帝“诏书绝”的标志,有其深意在。依照《月令》古典在重要时令颁布诏书,显示皇帝作为“天子”在和合宇宙秩序时所发挥的神圣作用,是汉代皇帝的重要权力。《献帝起居注》既云“不复行”,说明此前的献帝仍当遵循这一惯例,每年“立春之日,下宽大书”,以显示天下正统所在。选择以此作为“诏书绝”的标志,意在剥夺汉皇帝和合宇宙秩序的功能。反过来说,这一功能当由魏公曹操来替代行使。同年二月廿四日,曹操在邺城“始春祠”,适在初二献帝“立春宽缓诏书不复行”之后。

此前的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公,建魏国宗庙社稷,置侍中、尚书、六卿;十九年(214)正月,魏公始耕籍田;三月,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并置典刑的理曹掾属。此后的二十一年(216)三月,魏公又亲耕籍田;五月,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二年(217)四月,命魏王设天子旌旗;十月,命魏王冕十有二旒,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汉魏禅代作为一个整体规划的的王朝更替方案,在这几年中已经处于紧锣密鼓的步步为营状态。在曹操身份逐步“去臣化”的同时,汉皇帝的各种制度性权力也逐步被魏公/魏王所替代行使。建安二十一年二月壬申的“诏书绝”乃至《献帝起居注》的终止应也是其中的一环。毋庸赘言,其终结者,正是即将完成“去臣化”进程的曹氏一方。

范晔《后汉书》中的献帝书写

前文从《献帝传》和《献帝起居注》的佚文中辨识出了曹魏王权与献帝朝廷两种声音。虽然后者在都许之后就逐渐被前者压制以至于销声匿迹,但二者无疑都从属于特定的政治势力。在他们为献帝设定的旅途中,献帝本人虽然戴着略有不同的假面,穿着略有不同的华服,重复发出略有不同的话语,作为“道具”的身份却是一致的,可谓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

我们有机会听到献帝自己的声音吗?纵然他无法选择自己的旅行路线,可是否有人能在途中记录他个人发出的声音,而非类似“玉音放送”的台词?

答案似乎是现成的。建安十九年(214),献帝皇后伏氏家族谋反事发,曹操派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收捕伏后。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脑中大概都能立刻浮现出相关画面。事实上其时伏后与献帝间的对话,早已在范晔《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中长久回荡:

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

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顾谓郗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

一个极具冲击力和画面感的告别。在这里,献帝不再是那个为曹魏王权或献帝朝廷尽责表演的完美傀儡,而是发出了面对悲剧命运的挣扎之声。短短三句话,在为献帝博得无限同情的同时,也将“汉贼”的十字架牢牢钉在了曹操的背上。

感动之余,还是应该想想这声音来自何方。毕竟范晔撰《后汉书》已在献帝之后两百余年。如刘知几《史通》评论所言“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范晔的独断体现在他的取材整合,而非凭空杜撰。上述伏后诀别段落,事实上一见于东晋袁宏《后汉纪》,二见于西晋张璠《后汉纪》,三见于吴人所撰《曹瞒传》。追溯史源的结果,居然来自曹魏的敌国孙吴一方。

同样性质的声音,在《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中还出现过一次。在叙述献帝都许“守位而已”、“其余内外,多见诛戮”之后,献帝对入殿中朝见的曹操说:

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以天子之尊对曹操如此言说,即使只是傀儡,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何况地点是在许都献帝宫中。曹操听后果然“失色,俛仰求出”,出宫后“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这段文字尤其是献帝之语凸显了为曹操所挟的天子之窘迫,但又残存些许自尊,与其后伏后诀别之际的无奈悲愤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叙述,应是出自同一种立场的书写。显然,作为当事人的曹魏一方和献帝一方,都不是作者。前者不会如此黑化自己,后者即使想写或者已经写了,也没有机会留下来。

范晔的上述文字可能袭自习凿齿《汉晋春秋》。《太平御览》卷九二《皇王部·孝献皇帝》保留了一段与范书所述(自“献帝都许,守位而已”至“自后不敢复朝请”)几无差别的文字,注明来自《汉晋阳秋》。如所周知,习凿齿在东晋中期撰作的这部作品,一反西晋时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蜀吴为僭伪的立场(这也是西晋的官方立场),以蜀汉为继承东汉的正统,曹魏则变成了非正统。上述文字背后的政治立场与习凿齿这一是蜀非曹的正统观正相一致。

实际上《汉晋春秋》也是有所本的,即《献帝春秋》(相关佚文见于《说郛》卷五九)。此书为孙吴袁晔的作品,因多载传闻,被裴松之斥为“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袁暐(晔)虚罔之类,此最为甚也”。可以想见,这种借献帝之口渲染曹魏王权之非正统的小道故事,最为敌国朝野所津津乐道。看似出之于献帝个人,不过是另一版本的“台词”而已。

颠倒之旅

对“献帝旅行记”的梳理暂告一段落。可以看到,旅程自献帝即位就同步开启,由士人精英创制的《献帝起居注》,陪伴了献帝的西迁与东归。建安元年(196)与曹操合流后,一方面献帝朝廷的声音被逐步压制,一方面曹魏王权开始主导对献帝时代的历史书写,汉魏禅代后更是以修撰国史的方式加以强化。《献帝传》即诞生于这一进程中,与明帝青龙二年(234)献帝死后谥曰“孝献”、陵曰“禅陵”互为表里,共同组成了谱写曹魏王权正当性的庄严和声。

然而魏晋禅代之后,虽然西晋官方仍以曹魏为正统,情况却开始起了变化。陈寿《三国志》将魏、蜀、吴三国并置却为朝野精英所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西晋灭吴完成南北统一,又为孙吴时代以敌国立场写下的诸多传闻之辞提供了流通舞台,使其逐渐进入主流视野。至永嘉南渡,在建康精英对中州往昔的频频回顾中,形势终至彻底倒转。习凿齿《汉晋春秋》发其端,范晔《后汉书》定其谳,我们目睹了曹魏王权在历史书写中的跌落;献帝本人则以一种戏剧化的悲剧形象,被献祭于这场迟到的“复仇”。

搁笔之际,不禁玄想,若可造访过去,你希望去看看哪个历史时刻的献帝呢?我的答案兴平二年(195)十二月庚申。在那个寒冷冬夜,东归的献帝朝廷于弘农曹阳亭为李傕、郭汜军所追及,惨遭屠戮。献帝一行狼狈爬下十余丈的黄河高岸,方得登船北渡。其余不得渡者甚众,争相赴水攀船,据说“船上人以刃栎断其指,舟中之指可掬”。面对一船公卿、后妃与残指,回望渐行渐远的高岸屠场,那个惊魂未定的少年天子,或曾有过转瞬即逝的本色流露。

(本文摘自徐冲著《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

小说:重生成王妃,巡视嫁妆铺子,伙计奴大欺主,她雷霆手段发落

将人送走后的伏宸舟回来看到站在外面等他的龙隐轻,他也站定了一定的距离看着她。

“多谢王爷将嫁妆铺子还给了我,”虽然不太情愿,伏宸舟确实是替她解了围,她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

伏宸舟黑幽幽的眼睛盯着她,“这是你的东西。”

龙隐轻看他转身就走开,在身后道:“王爷就不问问我出府见了谁吗?”

伏宸舟连停也没停一下,似乎并不想和她同待在一起。

“王妃,这是几个嫁妆铺子的账本,”丁锡平连忙将手里的账本交给了龙隐轻。

龙隐轻接了过来后就将叶掌柜叫了进去,坐下来问他前后因由。

原来是伏氏将人放进了首饰铺,然后以这个由头对首饰铺下手。

最后还想要将忠心的叶掌柜赶出去。

之所以突然出手,是因为叶掌柜发现了他们在背后转移账目的脏事,所以伏氏就反咬了一口。

“你先回去,明日我出去看看。”

“是。”

叶掌柜知道龙隐轻在王府里的处境,想到了大小姐离开京都时的叮嘱,走到了门前的叶掌柜又折回两步,“王妃,有句话小的得和您说说,如今这王府里能靠得住的只有手里的权柄了,王妃还是替自己做打算吧。”

叶掌柜并没有提太子的事,龙隐轻却听懂了。

送了叶掌柜离开,龙隐轻坐下来翻阅了手里的账本。

她未掌过家,但对于手里的权,她却是十分清楚那有多么的重要。

也不知她死后,效忠自己的那些人又如何想。

随后她又觉得自己想多了。

她带出来的那些人除了杀人就是杀人,他们没有感情,眼里只有杀伐。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感情。

……

翌日梳了妆后,龙隐轻就匆匆出府了。

依照之前的记忆来到了那家首饰铺。

以前红火的首饰铺,最近不知怎么了,门庭突然冷淡的下来。

此时在铺子里挑首饰的不过两三人,叶掌柜的站在台内介绍,而其中两个歪着身靠在椅子上打发时辰。

看到龙隐轻进来,那两人只是撩了一下眼皮,连行礼都不曾有。

叶掌柜看到龙隐轻连忙走出来作礼,“见过宸王妃!”

叶掌柜的声音还挺大。

两三个女客付了银子就走了。

龙隐清冷幽幽的目光落到那两人身上,叶掌柜立即喝斥:“你们两个还不快过来见过王妃。”

两人懒散的站了起来,对龙隐轻草草的一揖礼,“见过宸王妃。”

不管是眼里还是面上都不见半点的恭敬,甚至是有些不屑露在外边。

龙隐轻黑眸一眯,“婵衣,雪兰,掌嘴!”

两个丫鬟进来看到这两个早就一肚子火了,此时听到龙隐轻的话上前就给他们两巴掌。

“你……”

两人怒目而视,欲要还手。

“怎么,你们要打本妃吗。”

对上龙隐轻的目光,两人立即收手。

“见本妃不行礼,偷转铺面的账目,企图贪下本妃的首饰铺,这是罪加一等。”龙隐轻从雪兰手里接过一本账本朝两人面前一甩,寒声道:“婵衣,你去府衙一趟,让他们过来将这两个偷账的贼子捉拿归案。”

“是。”

府衙就在不远处,婵衣出去就加快了脚程去请人。

两人听到龙隐轻的话吓得脸色煞白,恼羞成怒道:“贪脏的不是我们,是叶掌柜……”

“啪!”

雪兰抬手就甩了一巴掌说话的男人。

捂住脸的男人眼底瞬间冒出星火,怒得爆起反手就甩了一巴掌出去,这一巴掌甩歪了,正好朝着龙隐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