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轮明月,寄托了人们的无限情思。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表示,中秋在先秦时代就是一个重要的计时节点,在唐代定型为节日。月饼与月亮外形相似,全家于中秋节一起赏月吃月饼,故月饼也被赋予“团圆”之意。
在漫长的岁月里,建立于月亮崇拜这一原始信仰上的中秋节,习俗不断丰富,其核心主题则是以月圆之兆,期盼团圆,庆祝丰收,寄托思乡之情,融洽亲友邻里关系。
中秋为何称“仲秋”?
中秋亦称“仲秋”,有“月夕” “追月节”“秋节”等称谓。
据中国天文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第二个月,古人常以“孟(伯)、仲、叔、季”排序,故农历八月又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作为计时标记,其文字记载或可追溯至先秦时代。如《周礼·春官·宗伯》即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而其《天官·冢宰》则言“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
可以说,先秦时代的“中秋”尚未形成“节日”,但《周礼》所载表明,上层社会此时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礼物互赠习俗,这为后来中秋节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祭月习俗有哪些寓意?
“祭月”作为一种信俗活动,起源于古人的自然崇拜,诸如蟾蜍、玉兔、桂树、嫦娥等信俗象征则是与之对应的想象产物。
相关史籍显示,较为原始的“祭月”活动曾定在干支历的“秋分”之日。作为不同计时方式,秋分的确定要早于中秋节的普及。
随着干支历为夏历取代,又因两节邻近,祭月逐渐融入中秋活动。古人的祭月礼仪复杂且有等级、地域差异,但其目的不外乎祈求福佑、托月追思,表达对阖家团圆、生活美好的期盼。
古人如何祭月?
古代,民间祭月仪式相对简单。
一般来说,人们于中秋之夜在庭院设香案,上安“月神”牌位,并以时令瓜果和糕点为供品,如西瓜、苹果、石榴、葡萄、菱角等,月饼则是必不可少的。
祭月场所布置完毕,主祭随后就位,依据“赞诗”“上香”“奠酒”等顺序祭月。祭毕,全家老少团座一起,叙话家常,饮筵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月的娱乐性大大增强,在宋代已有表现。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即载:“中秋节前……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十分热闹。
赏月象征阖家团圆?
赏月是中秋节较为核心的集体活动,大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宋。传说赏月习俗与“嫦娥”神话有关,有象征阖家团圆的寓意。
其实,赏月是“祭月”的一种延伸。《礼记·祭法》规定:“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汉郑玄注:“夜明,月坛也。”唐孔颖达疏:“夜明着,祭月坛名也。”
赏月习俗之外,投壶、击鼓传花以及诗文唱和等游戏行为也充实了中秋节的集体活动,如今中秋出游亦成人们的重要选择。
为何要饮桂花酒?
桂花酒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所写“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即可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酿饮桂花酒。
中秋节饮桂花酒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无定论,但从现存古诗文大可推之于唐或之前,如颜真卿写道:“桂酒牵诗兴,兰釭照客情”,而“吴刚伐桂”神话也常用来解释桂花酒的来历。
桂花本身也是一味中药,俗谓桂花乃百药之长,浸有桂花之酒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之功效,因言“饮之寿千岁”。在中秋节这一团圆日饮桂花酒,不仅具有强身健体之实效,还有向月神祈求延年益寿之意蕴。
古籍记述了桂花酒的酿造方法。一种是“桂花泡酒”,即将新鲜桂花浸泡于白酒之中;一种是“桂花酿酒”,即将所采桂花同蒸好的糯米一起搅拌酒曲等原料,装缸发酵。
月饼有哪些类型?
吃月饼是当下中秋节最为典型的集体习俗。从神话传说角度看,人们将江浙一带在殷商时用于祭祀闻仲的“太师饼”视为月饼起源,但并无史料支撑。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六中记“月饼”,同时期的周密亦于《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中载有“月饼”,因而月饼在宋代即已出现。
后来,月饼逐渐成为一种节令食品,且发展出多种样式,如广式、晋式、京式、苏式等,作为重要时令礼品,对联络亲朋好友间的感情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形状与中秋明月相似,且全家于是日欢聚一堂,赏月食饼,故其被赋予“团圆”之意。
这些习俗包含什么意蕴?
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典型习俗,此外,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亦有相对独特的民俗活动,但其形成并非一蹴即就,而是在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得以集体传承。
如潮汕地区流行中秋吃芋头;江西吉安有中秋用稻草烧瓦罐,并浇醋以发香气的习俗,北京一带则有中秋供兔儿爷习俗,后来,“兔儿爷”逐渐演变成特定时节的儿童玩具。
总之,中秋节的节日意蕴包含了“祈福”“感恩”“会亲”“竞技”“娱乐”等多重要素,是人们勘察区域或民族文化个性的重要参照。
中秋节也要赏花灯?
在人们印象中,元宵节要赏花灯,其实在中国的岁时节日中,人们通常把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称为“三大灯节”。相较于元宵节,春节和中秋节的“灯”元素就少了很多。
古籍对中秋节“观灯”习俗的记载,较早出现在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其卷三《中秋》写道:“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
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可知,在中秋节的各种“灯”里,除了柚子灯,还有南瓜灯、桔子灯等,而燃“塔灯”、挂“草灯”、玩“果灯”等则意在驱鬼辟邪。
这些“灯”的制作、使用模式及寓意与元宵节完全不同。它们多以真实的瓜果及建筑材料临时制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趋吉避凶,有彰显丰收之意。(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秋节吃月饼,
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从传统到五仁月饼、豆沙月饼,
到如今的蛋黄月饼、椰蓉月饼,
甚至还有小龙虾月饼、烤鸭月饼等新品抢足了眼光,
但你可知道中秋为何要吃月饼?
相传,元朝末年,
汉人因不堪蒙古人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
但想集合民间力量确实有些许难度。
这时,便有军事想出用饼子传递信息的方法。
再派人四处散播消息说,
冬天将有瘟疫来临,想预防就要吃月饼。
于是,家家户户便去买饼子。
当大家回家打开饼子后发现里面暗藏纸条,
通知大家当晚一同起义。
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下,
元朝被推翻。
原本被用来传递信息的饼子也作为节令搞点赏给了百姓吃。
如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圆圆的月饼象征的团圆,
因此也被成为“团圆饼”。
中秋节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新口味月饼也层出不穷,香菇鸡肉、香辣牛肉,乍一听是菜名,其实这是月饼新口味。相传中秋节吃月饼,还跟朱元璋有关。而且从明朝开始,中国民俗的相关文献中就大量记录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传说:中秋节吃月饼是朱元璋的意思?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在众多传说中,或许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借饼起义”的故事。
相传,元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元朝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起义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的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等。
真相:现代人吃的月饼始于明朝
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殷商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一些人认为这是中国月饼的“始祖”。但是月饼首先得是圆形的,因此又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的圆饼才是月饼的先祖。中国能够确定的最古老的圆饼,出现在1700年前的汉朝,也就是“胡饼”。
仅有圆形还不够,作为月饼的原型,还得有馅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先民开始在圆饼中加入馅料,比如干枣、核桃仁等,北方十六国之一的后赵皇帝石勒就喜欢吃这种饼。
到了唐宋时期,对往圆饼里填充馅料的讲究就更多了。北宋文豪苏东坡就在自己的诗歌《留别廉守》里提到过,吃一种酥油和饴糖作为馅料的小圆饼。这已经很接近现在的月饼馅料了。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在《武林旧事》《梦粱录》所记的市肆面食中,有叫“月饼”的“蒸食”。但饮食专家邱庞同在《中秋月饼发展史述略》一文中解释:“这是一种常年供应的‘从食’,并没有专门与中秋节挂钩,故这种‘月饼’不能算是中秋月饼。”
元朝,人们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在和面时就往面粉中加入酥油、蜜糖,提升了饼皮的口感;二是革新了宋代流传的对这种饼“蒸煮”的加工方式,改成了烤或者烙。也就是到了元代,月饼的各种要素已经发展齐备了,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现代所看到的月饼才会在明代正式出现。
明代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再如,明代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又如,刘若愚《明宫史》卷四:“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仍整枚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日‘团圆饼’也。”可见明代,从南方到北方,从民间到宫廷,都有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古代月饼花样也多。主要体现在月饼的模子上,既有盘龙图案月饼模,又有福禄寿纹饰月饼模;既有佛形月饼模,又有葫芦状月饼模;既有龟形四面纹饰月饼模,又有如意图案月饼模;既有鱼形纹饰月饼模;又有月宫图案月饼模。
(本文参考书:《中秋月饼发展史略》,邱庞同;《月饼编年史》,《新天地》2017年10期;《中国的“月饼文化”》,《北京档案》2011年9期)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要到了,在月圆人圆的传统佳节,自然少不了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月饼。月饼是我国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月饼,又称为月团、团圆饼、胡饼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现有的一些史料记载,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据《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 京师皆食胡饼。”
到了唐代,《洛中见闻》中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北宋之时,月饼尚在宫廷内流行,少量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苏东坡在《留别廉守》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开封胡饼店的盛况:“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碢、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
《东京梦华录》也是已知的最早将中秋作为一个独立条目加以记录的古籍。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而月饼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中卷二○《熙朝乐事》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北京中秋祭月与吃月饼的习俗,当时的月饼上就有月宫、蟾蜍和兔子的纹样,最大的月饼直径竟达二尺。关于月饼的记载也逐渐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桂枝香-月饼
团栾届节。乍捧出玉盘,分样蟾窟。
回首穿天补后,岁华飘忽。
登筵空惹图灵笑,笑厨娘、巧今新乞。
味调霜蔗,香黏露桂,有人能说。
正凉夜、高寒宫阙。怎饾饤粗工,如此唐突。
争道携来天上,当年甜雪。
小时不识留佳话,到而今、名士何物。
寄声馋客,休教蟆蚀,一轮无缺。
这是近代藏书家、校勘学家章钰所作的一首吟咏月饼的诗词。
到了现代,月饼的品类也越来越多,月饼也超越了其本身的的食物意义,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怀寄托。
当然除了这些,关于月饼还有许多的传说,例如:嫦娥与月饼、唐玄宗与月饼、朱元璋与月饼等等,有些历史已不可考。但最重要的是,中秋节家人团聚,共聚一堂,其乐融融,最后品读好诗词祝各位诗友:一块月饼,合家团圆;愿你和家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
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之际,秋日祭月与农业收成有了关系。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初唐时,秋日祭月成了固定的习俗,人们开始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有了盛大的活动。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
传说唐高祖李渊与文武百官欢度中秋,他兴致勃勃地看着吐蕃送来的圆圆的“胡饼”,指着天上明月说要以圆饼邀明月。后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开来,宋时还称之为“月团”。
中秋节除了祭月酬神以外,也是一个喜庆欢愉的节日。“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团围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遵循传统,在八月十五欢度中秋,祭月、赏月、祀土地、吃月饼、烧斗香、点塔灯、舞火龙……尽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但皆以仲秋时节的满月比喻人间的温情与团圆。
▲这是9月12日香港街头舞火龙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有“树中秋”的活动,将灯高高地挂起,以明灯邀明月。孩子们在家长帮助下用竹篾糊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和方方正正的灯,或横挂于高杆之上,或手提着在月下游嬉玩赏。
每年中秋节前后,香港铜锣湾大坑的居民会一连三晚在大街小巷舞动“火龙”。“火龙”长六十多米,上面插满了点燃的香,由一百多人舞动。
火龙有固定的游走线路,从莲花宫、浣纱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到布朗街、华伦街一带。舞毕,要将火龙身上的香分发给围观的群众,有赐福的意味。
据说,一百年前,大坑发生过一场瘟疫,民众为了驱赶灾祸,在中秋期间舞动一条插满香的草龙,祈祷健康。而后瘟疫果然消退,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中秋节前,澳门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别具特色的灯笼,节日早上要先拜祭祖先,晚上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人们提着五光十色的灯笼到户外赏月。路环黑沙海滩、竹湾,以及半岛南湾湖、西湾附近,都是赏月的好去处。
▲福州市博物馆志愿者向公众介绍中秋习俗。方昭 摄
东南沿海闽台一带有中秋节“博饼”的趣味活动,据说是由郑成功为激励士兵斗志设计的一种游戏发展而来。
传统的博饼活动,使用的是月饼,一般十人一组,轮流博弈。根据点数的不同确定所获得的角色,包括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然后根据等级不同,分发不同的月饼。
现在“中秋博饼”已经不再限于争夺月饼了,而是将各种生活物品作为奖品按等级分发,依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中秋游戏。据记载,明代台湾中秋节的街市售卖“月光纸”,纸上绘有月光下的菩萨和兔儿爷。
清代中秋节有用兔儿爷祭月的风俗,不仅有戴头盔、穿盔甲的兔儿爷,还有扮成商贩、剃头师傅、缝鞋匠模样的。
台湾农民会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间插上“土地公拐杖”,即用竹子夹上些“土地公金”,以酬谢丰收的恩赐,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高山族中秋之夜,要盛装在日月潭边跳“托球舞”,传说是为了纪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并祈求日月昌明、风调雨顺。阿美族、鲁凯族则会在中秋节前后举行丰收祭,载歌载舞,通宵欢庆。
据地方志记载,甘肃、四川、青海和西藏的藏族也过中秋节,相关习俗活动与汉族相同。
新疆的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也欢度中秋,而哈密地区的汉族中秋节白天打锅盔、烤月饼,晚上全家一起献月、敬月、赏月,庆祝阖家团圆,借明月寄思乡之情,有的家庭和商铺还会挂起走马灯,以灯上的故事流转象征岁月如梭。
中秋时节,丰收的紧张、兴奋与满足并存,天气凉爽、温度适宜,清新畅快的季节令人心旷神怡。
温和明朗的圆月,轻柔地俯瞰大地,中华各族各地以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共享佳节,感恩与祈福,月明人尽望,秋思落天涯,最是世间温情美,人月两团圆。
来源:《光明日报》、东大街5号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小婷 张雪瑜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