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豆蔻多少岁的女子 豆蔻多少岁,弱冠多少岁

发布时间:2024-05-25 11:16:28作者:旧人陌兮来源:网友上传

豆蔻多少岁的女子 豆蔻多少岁,弱冠多少岁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中药——豆蔻

今天聊聊豆蔻。古人称十三四岁的少女为“豆蔻年华”或者是“豆蔻之龄”,就是说的这个豆蔻。有含苞待放之意,寓意少女妙龄。豆蔻可并不仅仅是成语出处,还是一味很好的化湿药。

豆蔻是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因此又叫白豆蔻。主要产地并非我国,目前主要产自东南亚地区,例如泰国、柬埔寨、越南等,我国内则以云南、两广地区为主。豆蔻当秋季果实由绿色转变成黄绿色之时采收,晒干生用即可。用时需将其捣碎,与上文砂仁一般。

豆蔻味辛,性温,主要入肺经、脾经、胃经。其主要功效是: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化湿行气,主要化解中焦脾胃之湿邪,当湿邪困阻脾胃中焦时,便会导致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甚至是泄泻,脾受湿邪困扰,则运化无力,此时取豆蔻、白术、人参等组成“白豆蔻丸”化湿行气,湿邪得以化解,则中焦脾胃各司其职,运化有序。

温中止呕也是豆蔻的功效。豆蔻能够行气宽中,性温能够温胃养胃,尤其适合寒湿阻胃出现的呕吐,单独使用时将其捣成粉末服食,也可以配合藿香、半夏等入药煎服。

豆蔻同砂仁类似,均属于辛散芳香之品,煎煮时宜后入,以免药效挥发散失。另外,豆蔻属温燥之品,能驱寒湿之邪,但是同时也容易耗伤阴液,因此阴虚血燥者应慎用,避免误伤阴液。

本文旨在科普中药的功效,并不推荐随意使用,若有需要,请至正规医院,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擅自服食药材。

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点关注、转发,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私信我。

你知道“牙牙、初度、豆蔻、弱冠、碧玉年华”等年龄称谓的来历吗

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豆蔻”、“不惑”、“花甲”、“耄耋”等称谓,其实古代的年龄称谓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那么,这些称谓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年龄称谓的含义及来历吧。

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2、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3、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7、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9、弱冠: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0、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11、而立: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12、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3、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4、耳顺、花甲: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5、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16、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17、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8、上、中、下寿: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出于《庄子》。

19、耄耋: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20、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21、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22、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23、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24、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最美的少女与初春,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花是怎样的花?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朝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初衣解诗:这首诗已经被历代用滥了,而且唐代之后,这首诗所表达的那种清新,已经污染成各种暧昧。虽然“豆蔻年华”,依然形容妙龄女子的美丽,但读到的人,或多或少会感到一种暧昧和香艳。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豆蔻是怎样的一种花,反而望文生义,以为是那种娇气的稚嫩的豆类的春天的花朵。宋明以来,萎靡的文风,又反复把这种花,想象成了一种纤弱的病态的稚美。

初衣刨开历史霭叇的灰尘,来为你正本清源地解读这首诗。

唐朝和宋明清真有所不同。唐朝尚武,所以诗人的诗作,虽然开后世的先河,但请你记住,他们还不能定义为后世手无寸铁的专门读书的文人。可以说唐朝的诗人,基本都是文武双全的。他们入职在幕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可以带配刀的。所以唐诗有一种刚劲之风骨,为后世所学不来。

而且我们也知道,唐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大唐的包容并蓄之下,女性是不用缠小脚的,而且有着相对开放的生活。为后世所诟病的娱乐行业,在唐朝并非是一种下贱的职业。它解决了很多年轻男女的就业问题。乐籍是一种身份和职业。当然有中央编制,地方编制,参与中央或者地方的大型庆典,当然作为编制人员,不可避免服务达官贵人。当然,你若是看中了哪位女孩,爱情可以有,但涉及到婚姻就很难。这些女子,在服务了所在的部门和单位,到了结婚年龄,有几种出路,一是继续就在乐籍当中,嫁一个同在乐籍的男人,做成音乐世家。但更多的,会向往平民生活,用一定的手续脱籍,许多女子,嫁给商人,这也是正常。

唐朝大和八年,32岁的杜牧,已经进入了唐朝的官僚体系六年。他的职位不高,却也不低,是一名文官,但同时,也有军事的派任,比如他就是在淮南节度使手下任推官和书记。32岁的杜牧,一手写文案,一手带配刀,表面看也算春风得意。但是如果你知道杜牧,他志不在文官,而是愿以军事来辅国,你就知道他的委屈。这委屈还不算,问题是他险些卷进了一场杀身之祸。因为皇帝为宦官所把持,朝廷上发生了甘露之变,被冤杀的朝官血溅丹墀,而杜牧恰巧那时,因为公事分到了东都洛阳,而逃过了杀身之祸。

这场关乎性命的无厘头的血案,让这个年轻人猛然知道了政治的残酷,虽然不至于一夜白头,但这件事也让他沧桑了不少。

而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女子。这个女子现年也不过二十二岁。那么她是谁呢?她曾经是江西的一个女孩子张好好。张好好13岁的时候,能歌善舞,为当时的沈公看中,让她加入了乐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籍,是一份工作和一份归属。而当时的杜牧,是给这一个沈公做幕僚。杜牧当时二十四岁。可以想到他们有很多交集,都是打工的,而且女孩子能歌善舞,清丽出群,杜牧则是少年英姿,想在事业上有所上进。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杜牧当时和张好好谈过恋爱。但是,青年的杜牧,少女的张好好,都是沈公幕僚下的红人,总还是共过一段无邪美丽的青春岁月。

这次相见,张好好由一个13岁的天真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独自开酒铺的老板娘。这8年里,她自己经历了哪些坎坷,她倒不以为意,反而看到了杜牧,非常热心而诚恳,杜公子,你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这么年轻就已经有了白头发呀?你的那些朋友呢?杜牧真是百感交集。

在这样一个分开了8年之后的故人面前,杜牧并不因为她是开酒铺的底层老板娘而轻视,相反,这是他青春时代的故人和朋友,两个人一见如故,杜牧和她有着关于过去人事的共同回忆,和关于青春的回想。在盘桓了一阵子之后,杜牧因为公事要分开,他特地写下了《张好好诗》,和这两首送别曲。

杜牧之所以敢公开,我想他是心无杂念的。他记录的是纯粹的岁月人事与伤感。面对红颜历经生活的磨难,他写下了这首忆旧的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我初初见到你的时候,你才13岁呀,像那清新二月的豆蔻花,含苞待放,充满青春的朝气。那个时候所有的扬州女孩,都赶不上你美丽的容貌,清纯的样子呀!”

这是用回忆为自己心爱的红颜,画了一幅永恒的肖像。虽然岁月流逝了你的美貌,但你在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13岁的样子,清纯可爱心地善良。

可以说后来的所有的描写,少女的诗词,都赶不上这样的一首。因为这是作者杜牧在人生的盛年,回忆女孩和自己的青春之作。不是爱情胜似爱情。是对8年前的女孩做高光定格,同时定格的是他自己的青春。

那么这首诗中的豆蔻到底是怎样的花朵呢?唐朝李寻有一首词“豆蔻花垂千万朵。”我们就可以知道豆寇花是一种垂悬的花朵。

在唐朝,开边至南,南方的奇花异草,这中间就含有豆蔻,本来是一种热带的草本植物,因为花气芬芳馥郁,花朵纯净大气,而在江南广泛的种植。这种花的香味是一种辛香,也就是比普通的花草烈,又开在早春之时,经常用作祛秽醒脑。

它的花朵端正大方,所以初春之时,往往插在鬓边,系在衣带上,甚至端正可爱,而把它绣在了衣服上。“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可见这花绝对不小。正是因为花气芬芳,在书信里夹上一瓣豆蔻花,那是爱情友情的最好道具。

也只有唐朝人才这么大样,因为在人们想象中的豆蔻花,一定是那种小巧的花朵,而实际不,这是一种非常有存在感的花。

其实我们看到一些唐朝的实物或者女子壁画和女俑,也会惊异唐朝女性并非只活在诗魂里,相反分外的有存在感和大气。

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样的豆蔻花,端庄明丽,插在13岁的少女的鬓边,是有着非常实感的清丽的。这个女孩不是诗魂一样的病态女子,相反她清纯,萌,美丽,动感。

而这种南方的花草在唐朝,应该是江南女子春天的随意佩戴,应时应景的香花,并不是所谓歌女青楼的专有。

而真正打动杜牧的,也不是那种单薄的美,而是这个女孩身上所散发的温馨动人的实际的生活气息。就像转角遇到了故人,真实到百感交集,万马奔腾。

那么这首诗,到后来经过不断的流传和演绎,就变了味了。有人说豆蔻花是唐朝的专属,我建议他了解一下唐朝的乐籍制度。

又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杜牧的风流,但风流这个词,看个人怎么理解。相反,我认为杜牧非常的尊重女性,至少他是非常尊重张好好的。

至于这首诗到后来,演变成一种变态的审美,那已经无关于唐朝了。

至少我在这首诗里,看到的是健康明丽,看到的是对青春人事的赞歌。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