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最为突出的十个人称为“孔门十哲”。据《论语·先进》载: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路是孔门四学科之一的政事科优秀的学生,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带兵打仗的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十分宠爱他。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这要从子路的性格说起,子路出生贫寒,但是个大孝子。看过《二十四孝》就知道,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子路幼年“百里负米”的事迹。话说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米吃了,而父母想吃白米饭,子路想到亲戚家可以借点米,就翻过几座山,背着一代米回来了。看到父母吃着米饭,自己一点也不疲劳了,村里都夸赞子路孝顺。
等到子路长大后,就培养了不怕吃苦,对朋友忠心不二的好品质。子路年轻时鲁莽,好斗却又勇敢果断,敢说敢作,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甚至敢顶撞孔子。孔子因此十分欣赏子路,也常常教导子路注重礼仪,对他说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随着孔子的君君教诲,子路也渐入佳境,文武双全。子路为人豪爽,对待朋友讲义气。在和诸位学生一起谈论理想时,子路说:“愿意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同乘车马,共用衣装。”
子路一生忠于孔子,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贴身保镖。孔子常常对别人说道:“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漂泊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子路,就没有听到过别人对我的恶语。
子路结局:君子虽死而冠不免——道德高尚的人纵然死了也要保证帽子不掉
在子路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上司孔悝,便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帽子上的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常常教导他的礼仪--“君子虽死而冠不免”,于是便蹲下身子,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找到破绽,不幸乱刀砍死。
《礼记》记载:子路死后,孔子在中庭哭祭子路,看到有人祭奠子路,孔子倒头便拜。听说中意的弟子被剁成肉酱,孔子再也不吃酱肉了,而且每次听到打雷,都感到心中不安。
在最得意弟子颜回和儿子孔鲤死后,子路就是孔子的精神支柱,他的死给了孔子沉重的打击。孔子常常自责,如果子路没有听他的话去系帽子,是不是就不会死了,在失去子路的次年,孔夫子也相继病逝了。
总结
子路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恩师孔子的理想和路线,积极入世,参与政事,继承了孔子“向阳而生”的现实精神,实现自己治理国家的追求。同时忠于老师,忠于国家,勇担责任,慷慨赴难,至死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愧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吾辈之楷模。
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的一样: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公元前480年,子路被一刀一刀剁成了肉酱。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元凶竟是一顶帽子!
远在鲁国的孔子,听闻子路的死讯,顿时老泪纵横、悲痛欲绝,连连哀叹道:“这是老天在惩罚我啊!”
一年前,孔子刚失去最欣赏的学生颜回,如今,他又失去了最忠心的学生子路。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这对一个72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啊!
一年后,至圣先师孔子,也怀着对周礼的无限憧憬,和对现实的无尽遗憾,撒手人寰。
子路的“不得善终”,成了孔子生前最大的一块心病。
子路莽撞粗鲁、说话做事不过脑子,而且学习成绩很不好,不仅被同学耻笑,还常被孔子骂得狗血喷头,可他却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忠信仁义著于天下。
子路为什么会有如此极端的两个形象?他又为什么会惨死异乡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子路的3个身份。
子路是何许人也?
子路,名仲由,鲁国卞邑人(今山东泗水县人),他只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最早招收的学生之一,也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生。
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兄,子路在史书上的第一次出场,绝对让人目瞪口呆、大跌眼镜。
1、街头混混
子路虽出身贫苦,但着装相当前卫,据史书记载,子路未入孔门前,画风是这样的:
头戴雄鸡状帽子、手带着野猪皮手套、腰里别着大宝剑、嘴里哼着流氓曲,经常找人打架斗殴,还多次冲到孔子家,企图“陵暴孔子”。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面对这样一位误入歧途的少年,孔子充分发扬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开始对子路谆谆善诱起来。
于是,《孔子家语》中就有了以下这场对话:
孔子:年轻人,你有什么爱好啊?
子路:我爱剑!
孔子:不是问你这个,我问你喜欢学什么?
子路:学习?有啥用?像我这种天才,不用学习,就能功成名就。
孔子:傻孩子!如果给箭尾装上羽毛、箭头再磨尖点,不是能射得更快、飞得更远吗?天才再加上后天学习,那才是真得所向无敌啊!
子路:请老师收下我的膝盖……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
……
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哉。”——《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不久,子路迷途知返、华丽转身。
从此,社会上少了一个奇装异服的少年,而多了一位身着儒服的学生。
据文献记载,子路的拜师礼异常庄重,绝不是只交一束肉干那么简单。
“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春秋时期,这个“委质”可是大有深意,它是“书名于策,委死之质”的君臣之礼,也是誓死相随的郑重承诺。
这也就意味着,子路将自己未来的身家性命,全部交到了孔子手上。
子路,用江湖人的做法,给了老师孔子至高无上的尊敬。
接下来,他将用一生来证明,什么叫“子路一诺,可敌千乘之国”。
虽然,这位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孔子并不十分满意。
2、孔子骂得最多的学生
子路在《论语》中出场41回,其中,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批评中度过的。
对子路,孔夫子真是操碎了心:三天一小骂,两天一大骂,学习不好要被骂、骄傲忘形要被骂、就连站姿不标准也要被骂,连明代思想家李贽都大发感慨:“先生每于子路下毒手”。
可子路被骂得真不冤。
首先,作为学生,子路不仅鲁莽,而且叛逆,时常顶撞老师。
孔子就曾当众点评过几个学生:“子羔憨直,曹参愚钝,子张偏激、子路莽撞。”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
学生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咱们的子路同学呢,行了拜师礼,入了孔门,却当着老师的面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他的意思是,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一种学习,为什么非要读书呢?
气得孔夫子大骂:“我最讨厌的就是你这种强词夺理的人”。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
其次,子路容易骄傲。
一次,孔夫子难得夸子路一回,说:“穿着破衣烂衫,还能神色不变、气定神闲地与穿狐裘貂皮的人站在一起,这样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吧?”
子路受宠若惊,不管走到哪,都得把老师的话拿出来,炫耀一通,很快,孔子知道了。
正在嘚瑟的子路,当场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这都是应该做的,有什么好骄傲的!”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
第三、子路的学习成绩实在太差。
孔门教授“六艺”,咱们先看一下子路同学各科的成绩单:
礼:孔子给子路讲”名正言顺“,子路直接回怼:迂腐!
对子路的这门成绩,孔子的评语是:“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子路却常常出言不逊。”
可见学得实在不咋得。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
乐:子路弹出的琴声,连老师孔子都听不下去,直接宣布:子路没有艺术细胞,真不是这块材料啊!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孔子家语辩乐解》
书:子路的态度很直接:“为什么只有读书,才算学习?”
言外之意,只要不让读书,干啥都可以,妥妥的学渣一枚啊。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
射:这是子路的强项。
一次,孔子大发感慨:“如果有一天,大道不行,我想泛舟海上,大概只有子路会跟随我吧!”
子路高兴极了,可紧接着,孔子又说了下面这句话:“我这么说,仅仅是因为子路比我能打而已,其他的,他没啥长处”。
求子路同学心中的阴影面积……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必由也。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
御:子路的拿手科目,孔子和子路出行时,子路是理所当然的“司机”。
“盖本子路御而执辔”——《论语集注》
数:史书中没有记载,子路是否学过这门课程,严谨起见,在此不阐述。
由此可知,子路除了入师门早一点,学习上根本起不到带头作用。于是,子路作为大师兄的威严一落千丈,“门人不敬子路”。
孔子一看同学们之间有了矛盾,赶紧出来为子路站台,“子路的造诣已经达到进入厅堂的程度,只是还没达到内室罢了。”
话外的意思是:你们别都瞧不起这位大师兄,人家也厉害着呢!
为此,还衍生出了一个成语——“登堂入室”。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孔子的严厉“管教下”,子路从一个街头混混,正一步步成长为“举世大儒”!
可你千万别以为,子路在孔子门下过得很惨,他虽然被骂得最凶,但从老师那儿得到的“关爱”也最深。
3、孔子爱得最深的学生
所谓“责之深,爱之切”,孔子和子路这对模范师生,为我们生动阐述了这一道理。
孔子眼中的子路,虽然缺点不少,但优点也很明显。
首先,子路非常孝顺。
子路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一家人常年只能以野菜树皮为生。
一天,子路的父母很想吃白米饭,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年少的子路,顶着炎炎夏日,不惜走上百里路,才从亲戚那借了一袋米,看着父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脚上的血泡也不那么疼了。
父母去世后,子路才南游到楚国做官。楚王非常欣赏子路的能力和人品,就赏赐给他很多金银食物。
望着堆成山的锦衣华服,子路不禁悲从中来,无限感慨道:“我多希望再回到从前父母在的日子,哪怕吃糠咽菜、百里负米,可惜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孔子知道后,对子路非常赞赏:“你对父母生前尽力、死后思念,已经做得很好了!”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
孔子一贯重视孝道,他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孝敬父母这方面,子路无疑是做得最好的。
其次,子路工作能力很强。
子路外表看起来像个莽汉,其实内心非常细腻。他进入官场后,特别善于断案,人送外号“春秋名侦探”。
别人断案,要听原告、被告两个人说完才能判;而子路判案,只需听一方的供词,就能判了。
教出来的学生,办事如此高效,给孔夫子乐得,见人就夸:“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那意思就是,只凭单方面的供词就能断案的,这世上恐怕只有子路了吧!
子路又要高兴到飞起……
第三,子路为人很仗义。
我们今天常说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子路就说过类似的话:“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
虽然,孔子对子路的最终评价是“蛮夷之言”,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子路的为人处事,很有“江湖气”,对我好的,我涌泉相报,对我不好的,我也锱铢必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公元前495年,孔子在经过陈国匡地时,被当地人误认为是奸臣阳虎,而被围困了起来。为了保护孔子,子路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仗剑上前。
虽然最后孔子用和平手段解决了问题,但不可否认,子路誓死相护的行为,为孔子扫去了很多障碍。
只要子路在身边,孔子就会感到很安心,不仅人身安全有保障,就连难听话也听不到。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说到必做到,所以,在当时人看来,子路的承诺,要比国君的承诺可靠得多。
一天,小邾国的射大夫来投奔鲁国,他点名要见子路,说:“我不要签订什么盟约,只要子路一句话。”
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随即感慨道:“我们堂堂千乘大国的盟约,竟比不上子路一人的承诺有用啊!”
像这么一个有情、有义、有孝、有勇、有信的儒家弟子,怎么会被剁成肉酱呢?
子路为何被剁成肉酱?
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
公元前496年,卫国太子蒯聩(kuǎi kuì)决定杀掉自己的继母——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明媒正娶的夫人,然而生性,公然给卫灵公戴了一顶又一顶的绿帽子。蒯聩感到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和家臣戏阳速商定,在第二天朝见南子时,趁机杀了她。
谁知,戏阳速一见美貌的南子,眼睛都直了,不管蒯聩在旁边怎么示意,戏阳速就是站着不动手,很快,南子明白过来,赶紧跑到卫灵公跟前哭诉:“太子要杀我!”
蒯聩惊慌失措,连夜逃奔到了晋国。
3年后,卫灵公去世,蒯聩又在晋国的支持下,返回卫国,企图夺取王位。谁知,南子已立了蒯聩的儿子姬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反正王位在自家人手里,这结果也能接受嘛,可蒯聩偏不是一般人:老子忙活几年,凭什么你小子坐王位?
可毕竟时移世易,要想从儿子手里把王位夺回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蒯聩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对能助自己成功的人。
这个人,就是卫国的卿大夫、蒯聩的亲外甥、手握军政大权的孔悝 (kuī)。
可孔悝是卫出公的死党,怎么能说服他改变立场呢?
蒯聩信心满满,因为此时,他已经争取到了自己的姐姐、孔悝的母亲——伯姬的支持。
而条件,就是蒯聩一旦登基,就公开承认姐姐和浑良夫的私情,虽然浑良夫的身份,只是孔府的一个家奴。
公元前480年,蒯聩和伯姬决定武力胁迫孔悝就范,孔府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孔悝的家臣栾宁当时正在撸串,他一看大事不妙,赶紧驾车前往皇宫,把卫出公接出来,然后又命人给子路传话,让他去解救孔悝。
此时,子路是孔悝门下的“宰”,负责管理孔氏的领地蒲邑(今山西隰县)。
得知消息的子路,匆忙赶往城中,半路上,他恰巧碰到了正在逃命的老同学子羔。
子羔一把将他拦住:“师兄啊,现在城里太危险了,况且城门已经关闭,你还是别去了!”
子路毫不退缩:“既然拿了人家的俸禄,就不能见死不救、临阵脱逃。”
“子羔曰:门已闭矣!
子路曰: 吾姑至矣。
子羔曰: 不及,莫践其难。
子路曰: 食焉不辟其难。
子羔遂出。子路入。”——《左传》
就这样,子路迎难而上、来到了孔府。
此时,孔悝已经被老妈、舅舅劫持到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正被逼着歃血为盟。
为了救出孔悝,子路威逼利诱、在台下好言相劝,可他毕竟没有子贡的口才,说了半天,对方依然不为所动,执意要孔悝血盟。
无奈之下,子路决定兵行险招——火烧高台。
蒯聩一看底下这人真急了,赶忙派出俩剑客前去阻拦,在双方交手的过程中,子路的帽带被割断、帽子也歪了。
子路立即想起了老师的教导,他放下手中的剑,边整理帽子,边说道:“君子死,冠不免。”
意思就是: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
两个剑客显然对子路这种做法很不屑,于是,趁子路整理着装的空档,他们一哄而上,将子路剁成了肉酱。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就这么惨死在了异国他乡。
当卫国内乱的消息,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顿时心神不安地说:“子羔肯定没事,子路怕是要死在卫国了!”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论语》
孔子一语成谶,他太了解自己的学生了!
有人说,子路因为一顶帽子,被剁成肉酱,实在是太迂腐了。
鲁迅先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
“子路先生确是勇士,但他因为“吾闻君子死冠不免”,于是“结缨而死”,则我总觉得有点迂。掉了一顶帽子,又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郑重,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仲尼先生自己“厄于陈蔡”,却并不饿死,真是滑得可观。子路先生倘若不信他的胡说,披头散发地战起来,也许不至于死的罢。”
可我却要斗胆驳一驳。
首先,孔子并不赞成无意义而死。
子路曾问老师:"如果让您统帅三军,您愿意和谁一起共事呢?"
孔子答:“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盲目冒险,连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对死亡有敬畏之心、做事之前有谋划,我想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取得成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
其次,子路的“结缨而死”,不是迂腐,恰恰是他可敬的表现。
为了救出恩主,子路明知孔府危险重重,却硬要舍身而上,哪怕孤身一人,哪怕年逾花甲,哪怕命丧黄泉!
这就是道义啊!
子路曾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完人?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在危难面前,能够挺身而出,在久处贫困时,能不忘初心。
这,就是儒家的“道”。
子路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它、守护了它、更发扬了它。
子路,是一个伟大的殉道者。
子路不是为一顶帽子而死,依他当时的处境看,已63岁的子路必死无疑。
只是,这顶帽子,让子路有了选择,他可以死得光荣、死得体面、死得有尊严。
这样向死而生、舍身取义的子路,才能称为“侠”,才能“一人敌千乘之国”啊!
周敬王四十年,即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了一场见多不怪,但对孔子影响很大的宫廷。说见怪不怪,是因为天下礼崩乐坏,君臣互相厮杀,流亡的卫国前太子蒯聩勾结卫国的大夫孔悝(不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准备谋杀卫国的君主卫出公,本来是一场父亲赶跑儿子夺回君位的举动。本文的主角子路,这位孔子的弟子,孔悝的家臣,在孔子灌输的忠君思想下,毅然干预人家的家务事,跑进城内阻止孔悝发动的。
蒯聩派出两名武士对付子路,子路要一挑二,子路毕竟不是武功天下第一。寡不敌众,冠缨被击断,被对方打败,临死之前要端正冠帽,重新系上纓带,从容就义。子路死的很壮烈,行凶者手段非常残忍把子路剁成肉酱。
孔子接到卫国传来的消息后,只能哀叹:“嗟乎,由(子路)死矣!”然后陷入悲痛之中,他没有像颜回早逝那样嚎啕,因为孔子早就料到今天,他曾说:“由(子路)好勇轻生,昧于取裁,其死必矣。”性格决定命运,子路将会死于非命,不幸地被孔夫子一语成谶。
1.好勇伉直孔子的众多弟子基本上都是文质彬彬的,但子路的性格迥异,他更像一位专诸、聂政的游侠。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子路比孔子小7岁,属于同一辈人。年轻时候,子路就是个混混,性格粗野,用勇武解决问题,志气高傲,戴公鸡形的帽子,佩戴野豬形的饰物,一副很扯的样子在街上横行。不知道是孔子得罪了子路,还是子路看孔子不爽,总之小混混子路霸凌还没有成名的孔子。要知道孔子从小练习六艺也是能打的人,但孔子没有跟子路干起架,而是用他那一套理论对子路循循善诱感化他。子路也不是无药可救的大奸大恶之人,他心软了穿上了儒服,给孔子行拜师礼。可以说,子路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徒弟。
孔子收了子路作为徒弟后,很注意因材施教,他把子路看做一块璞玉,要打磨他身上的暴戾污垢。
子路曾经也很迷茫,究竟自己的身份要怎么转变?
他问孔子,难道君子不会勇猛,宁愿当怂货吗?
对子路的好勇,孔子是不反对的,但务必约束子路,使他把勇敢用到正道的刀刃上。
孔子回答,君子当然也会勇猛,但勇必须要以正义为前提!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2.古道热肠,临危不惧一个没有志向的男人会终日无所事事,一个空有武力没有志向的男人更容易为非作歹。
有一次,颜回和子路一起伺候孔子,那时候两位弟子还健在,正是青春好年华,孔子要他们俩道出一生的志向,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在今天大多数人回答肯定是财务自由,不用上班,爱情甜蜜....
子路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路愿意把自己坐的车马,穿的轻裘,分享出去给朋友穿,即使车马、衣服破了也不遗憾。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子路实在太古道热肠的主义者,现代人朋友之间汽车是不会随便外借,有半点刮花,朋友之间都不好意思,但是子路却毫不在乎,他是一个坦率仗义的人,甚至可以说一个老好人。
这么一个仗义的人在,孔子之后再没有碰到有人敢对他出言不逊,“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因为子路等于孔子的半个保镖,谁不尊重孔子,子路就去扁谁,给他好看的。至少有子路,就少了很多不知好歹的人的刁难、嘲讽。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路过匡地,因为孔子样貌酷似一个叫阳货的人渣,成了冤大头,被全村人拿着锄头、棍棒围的水泄不通,摆出要把孔子打死的阵势!
这时候!平时被孔子教导做人不要太刚强的子路,挺身而出!
“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围。”
子路挥出刀剑,然后师徒二人一唱一和,唱了三支曲目,匡地的村民被吓得退散,顺利解围。这段记载实在匪夷所思,畏难之中师徒二人唱和的滑稽操作,是绝无可能吓退围攻的匡人。最关键的是子路弹剑,裸地炫耀武力,展示震慑力,谁真不怕死就上啊!要伤我老师孔夫子一根毫发,先迈过我的尸体吧!
匡人都是虚张声势,没人真上来跟子路决一死战,乌合之众鸟惊四散。
是经常被劝勉不用滥用武力的子路,在生死关头依然捍卫孔子,这种与儒家不相称的江湖侠气,拯救了孔子的命!
3.杀伐果断孔子周游列国逛了一圈,大约相当于逛了现在的山东与河南,游说各国诸侯,推销他的仁义之道,可惜的没有人采用。
心灰意外的孔子也忍不住感叹,大道不行,不如乘舟桴出海,到化外之地,在哪里一片白纸的地方实现我的理想,而唯一能陪我远走他方的就只有子路了!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听闻了心中大喜,说明伴孔夫子云游四海,舍我其谁呢?
但是孔子不快就来反插一刀,话锋一转:子路你忠肝义胆,临危不惧,可惜...除此以外,你比起其他弟子过人的地方真没有啊!可惜啊我的子路!
无论如何,即使孔子得益于子路的勇武,没人敢在他头上动土,甚至救了自己一命,孔子还是“乐于不倦”地打压子路凶狠好斗的习性,究竟是孔子要打击子路,有什么意图?
事实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子路在孔子的心中并不只是一介武夫。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可以凭着几句话,就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诉讼,除了子路也没有谁了!
从孔子的评价可见,子路在后期已经向一个文士,一个行政人员的身份转变,他把骨子里的杀伐果断发挥在折狱上,无疑是春秋时代的狄仁杰,包青天!子路的智慧其实不低!他再也不是冯河暴虎的武夫了,而是智勇双全的儒者!
鲁国的贵族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达到了“仁”的标准没有,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呢?
孔子在外人面前,对子路的评价是,他不清楚子路做到仁的标准没有,但是以子路的能力,可以管理一个千乘之国(拥有一千两马车的大国)的税务官员,负责征收税款。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在孔子门下学习,子路最终洗尽了江湖混混的气质,成为一个及格的士人,具备了优秀的行政素养。
之后,子路在卫蒲邑担任大夫,还成为季氏家,孔悝家的陪臣。
4.罕见的儒侠孔子一直想减轻子路的好斗性格,是为了希望子路得以善终。他明白子路的性格迟早闹出事。不过为了大义而战死,子路也是求仁得仁。
颜回病死的时候,孔子感慨“天丧予!”是上天要夺去他的弟子!
子路战死的时候,孔子感慨“天祝予!”是上天在诅咒他!
这两位跟着孔子一起“创业”开山立派的弟子,都走了,犹如孔子失去了左右肩膀。
子路其中有一点在现今被消费主义横行的年代,很少人能拥有的。
孔子说,穿着破旧温袍的子路,与那些穿着狐貉大衣的富N代站在一旁,但是心里丝毫没有矮人一截的感受,唯有子路了!人啊没有贪求,没有嫉妒,就不会做非分之事了!
子路终身把这段话反复吟诵!
正是骨子里的侠义,傲气,使子路充满了特别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罕见的儒侠!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