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鄢国故城遗址 鄢国培

发布时间:2024-05-24 17:41:03作者:谁为谁伤来源:用户分享

鄢国故城遗址 鄢国培

本文目录一览:

豫中小国——鄢国,贪小失大,被郑国兼并,成为兵家重地

鄢国,妘姓,《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妘姓邬、郐、路、偪阳。”,“邬”即为“鄢”,古代两字通假。据《姓氏考略》说,陆终第四子求言,其封地在郐(今河南新郑一带),传说,郐国建立后,妘姓后裔在郐国邻近一带又陆续建立了许多小方国,包括鄢、蔽、补、丹、依、弢(tāo)、历、莘,统称八邑,以郐国为最大。鄢国,其封地在今河南鄢陵县以北一带。

郑桓公建立郑国后,开始东扩计划,首先将目标瞄准了最具实力的郐国。关于郑桓公、郑武公两代灭郐国、东虢及八邑的历史在各种史籍中记载得较为详尽。《国语·郑语》中说:“(武公)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因为东虢和郐国实力最强,所以郑武公先实施灭掉东虢和郐国。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郑国并没有直接用兵,而是通过贿赂、通婚的方式以麻痹对手,当时郑国的财物“十邑皆有寄地”。所谓的十邑就是东虢、郐国及周边八邑。《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吧。郐国和邻近一纵小国都把郑国当成豪爽“大腕”,丝毫不起怀疑,殊不知危险已经降临。郑国在趁郐国昏昏欲睡时,一举攻破郐都,灭了郐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同样掉进温柔乡里的东虢。再回头收拾一纵失了龙头的小国,十个国家轻轻松松收为囊下,鄢国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路史》记载:“(鄢)侯纳仲任,贪冒爱吝,蔑贤简耐,而灭於郑。”意思是春秋初期有一位鄢侯娶了仲任女(不知哪家女子),这位鄢侯有贪色爱财、妒贤忌能的毛病,最终被邻近的郑国所灭。看来鄢侯和郐国国君一样都是些贪财好色安于享乐之辈。“贪小失大”用在他们身上最恰当不过了。

郑国吞并鄢国后,将鄢地改为鄢陵。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重地,许多重要战役都发生在这里。比如公元前772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意欲谋夺哥哥的君位,与母亲里应外合发动兵变,与早有预备的郑庄公在鄢地大战一场,共叔段兵败后出奔,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再比如公元前575年,晋楚争霸,在鄢地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史称“鄢陵之战”,这场战役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势力,成为春秋史上的重要战役。

鄢陵是个美丽的地方,据说鄢陵地区以盛产腊梅著称,有“花都”的美誉,有“中国花木第一县”之称。鄢国亡国后,分化出鄢、焉、邬等姓氏,春秋时卫国有个鄢武子,应该是鄢国后裔。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淮夷古国——偪阳国,春秋时期最牛逼的小国,十国重兵月余不拔

河南鄢陵:鄢国故城 西周时期的遗存

鄢陵县文管所副所长苏志伟介绍城墙夯筑情况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是许昌市一张闪亮的生态旅游文化名片。其实,早在5000年前,鄢陵已经是人类聚居地,位于鄢陵县彭店镇古城村的鄢国故城遗址就是力证。4月2日,记者到此进行探访。

第七批“国保”,毗邻古城小学

在鄢陵县文管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顺利找到了鄢国故城。该遗址位于鄢陵县彭店镇古城村双洎河畔,毗邻古城小学。记者看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后是一处被铁网围起来的矩形高岗,台面平整,种植着绿油油的小麦,剖面可见清晰的文化分层和巨大的树根。

据《国语》等史料记载,在西周初期,鄢为妘姓之国,即古鄢国。因古鄢城坐落在一南北土陵之上,故又名鄢陵。因古代安、鄢同音,战国时,鄢陵又名安陵。历史上有名的“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郑伯克段于鄢”等历史故事均发生于此。

鄢国故城分内外两城

据鄢陵县文管所副所长苏志伟介绍,鄢国故城是黄淮流域为数不多的早期历史文化遗存,遗址是西周时期的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文物部门曾进行调查性考古勘探,出土有夹砂陶、磨光黑红陶、彩陶等残片实物和石铲、石斧、兽骨等,证实古鄢城早在5000年前已为人类聚居之所,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城池构筑等有参考价值。

鄢国故城以古城村为中心,内含赵家、前步、范家等13个自然村,总面积为250多万平方米。鄢国故城为土夯层筑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200米,呈长方形。外城城墙高四五米,底宽10米左右,下部夯印微凸,上部为平板筑。经数千年自然和人为的改变,外城城墙现仅存西南部4段残壁,长约300米,高1至8米不等。内城为王城,位于外城东北部,呈长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基高4至6米,原貌尚存,遗址明显。

遗址东北部有“掘地见母洞”

苏志伟告诉记者,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公元前225年,“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皆发生于此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鄢陵属韩。公元前319年,秦伐韩,鄢败之。公元前318年,鄢陵又归魏。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鄢陵被改为县,属豫州颍川郡治下。公元69年后,古鄢城因被水冲毁,移至今鄢陵县城。

记者看到,在鄢国故城遗址的东北部有一个洞口,围栏外竖立一块标示牌,上书“郑庄公掘地见母洞遗址”。“郑庄公掘地见母”故事出自《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之母姜氏偏爱另一个儿子段。郑庄公继位后,姜氏和段一起谋划推翻郑庄公,郑庄公击溃了段的军队,发誓与母亲“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久,他后悔了。颍考叔知道这件事后,出主意说:“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郑庄公依言见到母亲,从此恢复母子关系。

(原载于2020年4月9日《许昌晨报》14版)

在解放军的帮助下,苦聪人走出深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今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百年党史微讲堂”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作者简介

鄢国平,文中身份为解放军第4兵团战士。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一百一十八

哀牢深山访苦聪

■鄢国平

雨雾蒙蒙的一个早晨,我们向蜿蜒在边境线上的哀牢山走去。

出发前,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在这云南边境的哀牢山里,有一群深受历代统治阶级迫害的苦聪人,要我们三人组成的民族工作小组设法找到他们,帮助他们安居乐业,回到各民族大团结的大家庭中来。

我们在森林里钻了好久,也不见一户人家。一天又一天,走过一条条峡谷,攀上一层层峭壁,我们整整走了三天,还是没找到一个人影。

第四天,我们正打算下山去,突然发现了一个人,正在悬崖上的一棵树下采食野果。他个子高大,散披着长发,衣服破烂,腰间像围着一块毛茸茸的兽皮。除了苦聪兄弟,还会是何人!我们兴奋得高呼起来。这一喊不要紧,那人飞身跳下崖坎,霎时无踪无影了。

我们顺着他跑的方向追去,前面突然出现了几所芭蕉叶搭的房屋,好像一个小小的村寨,可是一个人也看不见。

第二天回到连队,我们向连长、指导员汇报了情况。指导员说:“原来我们想得太简单了,苦聪兄弟不了解我们,这样盲目地去找,不是办法!歇几天,你们分散到傣族、瑶族、哈尼族的村寨去,从他们那里发现些线索,取得他们的帮助,也许会找到和苦聪有关系的人。”按照连首长的指示,副班长去了牛塘寨,我和曾益厚就到了金竹寨。

不几天,我们了解到瑶族姑娘邓三妹有个姐姐,过去因受不了当地头人的欺侮,跑上山嫁给了个苦聪人。我们立刻去找邓三妹,可是她却一口回绝说不知道。从接触中看出她还对我们怀有戒备,我们决定住下去,继续深入地进行工作。

半个月过去了,一天,邓三妹主动地跑来找我们,开门见山地提出领我们去,使我们喜出望外。她羞赧地说:“你们刚来的时候,猜不透你们对苦聪安的什么心,我不敢说实话,现在摸透了你们的心,走,上山去。”

我们随着邓三妹,二次上了哀牢山。邓三妹会说流利的汉语,路上断断续续向我们叙说着苦聪人辛酸的遭遇:派,总把苦聪说成“野人”,他们的官府派人抓苦聪,他们的兵开枪打苦聪,害得苦聪人想下山定居也办不到,造成他们飘泊不定的生活。

邓三妹领我们走进林深处,叫我们在这里等候。一会儿就领着她姐夫白大热来了。由于多年幽居深山,加上蓬头垢面和老长的胡子,我们很难看出她姐夫的实际年龄,只觉得他是一个十分苍老的人。他看我们穿着军装,不免有些害怕。经我们再三说明来意,他的神情才慢慢安定下来,并说他相信三妹说的那些话,相信解放军是好人。

这天晚上,我们就住在白大热的草棚里,向他讲山外面的变化,讲的政策,一直谈到深夜。他听得又是激动又是流泪,最后答应让我们和这里的苦聪人见面。

第二天天刚亮,白大热的草棚里外挤满了好多苦聪人,都带着疑虑惊讶和好奇的表情看着我们。他们的衣服都破烂得不成样子,每人身上都有紫一块红一块的伤疤,连小孩也是。

人群中还站着个身高体大、腰里围着一块兽皮的人,这人好像是我们第一次碰见过的那个采野果的人,他听我们讲了几句话,手一甩,就气愤地走了。白大热赶忙解释说:“你们莫怪,他叫阿发罢,是个正直的人,是我们苦聪人中的好猎手。他还不相信你们真心爱苦聪,你们就在这山里住几天吧!”

在山上住下来后,我们白天由白大热和邓三妹带着,帮助他们劳动,挨家进行访问;晚上同他们一起围坐火旁,给他们讲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很快,就交了很多朋友,就连那个叫阿发罢的人也对我们开了笑脸。

一天,我们帮他干完活,晚上坐在篝火旁谈起心来。他望着火苗,向我们说:他们以前拿着山珍野物想到山下换一点盐巴、火柴,都像做贼一样。因为怕的军队抓,下山后,就把东西放在路上,人藏在一边等着。等有人过路,就喊:“救苦救命的好心人,把东西拿去吧,赐给我一点盐巴!”好心人会丢下一点盐巴;若碰上政府的人员,那些人就会大喊大叫:“捉野人,捉野人!”这时只好丢下东西赶快跑。

十多年前,他实在受不了老林里的苦日子,跟另外三户人家,悄悄搬到森林边架起了草棚。刚住下几天,黑夜里,地方军队带着兵冲进草棚来把东西抢光了,草棚也烧了,人跑得慢的也被杀了……

我们听了他讲的话,安慰他说:“那些派都被打倒了,往后再不会有人叫苦聪兄弟野人了!”他说:“你们的话我都信。”

又过了些天,副班长领着傣、瑶、哈尼各族人民的代表上山进行慰问。他们同苦聪一样,都是受蹂躏的民族,世代为邻,但却老死不相往来,现在竟然来劝请苦聪下山去住。这使苦聪人很受感动。他们说,是新出的太阳,把哀牢山上下都照亮了。

大约又过了半年多的时间,常居深山的苦聪兄弟,结伙走下山来。出山的那天,我们工作组特地组织了各族人民欢迎他们。人民政府也派人给他们送来了好多东西:每人两套衣服,三人一床毯子,锅、碗、口粮、种子和生产工具。

苦聪世代相传的“出老林见阳光”的希望,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实现了。他们定居下来以后,给自己住的寨子起了个名字——新安寨,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相关链接:苦聪人,生活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在原始森林里狩猎、居住,由于与世隔绝,一直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直到解放后,在新中国政府的关怀下,才陆续搬到深山森林外定居。

(本文选自《星火燎原》,略有删减;《星火燎原》是题写书名,朱德作序,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红色经典,生动再现了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承载着我党我军的基因血脉,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

(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