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红纱日有什么忌讳(红纱)

发布时间:2024-05-24 07:47:05作者:鹰视狼顾来源:网友分享

红纱日有什么忌讳(红纱)

本文目录一览:

蒲鞋市为何称“市”?瓦市又曾是个什么“市”?老温州“商味”地名的背后故事

来源: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讯 蒲鞋市为什么叫“市”?瓦市又曾是个什么“市”?

老温州说起温州城里这个带“市”的地名,常常会心一笑。甚至早些年报纸上的社会新闻,还曾报道过“黑摩的”司机欺负外地人,故意偷换概念称蒲鞋市是温州下面的县级市漫天要价的事。

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

温州是一个有着经商传统和商业文化的城市,早在南朝,永嘉太守丘迟笔下的温州已经是“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宋代温州是“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以“其货纤靡,其人多贾”闻名。在永嘉学派的熏陶下,温州人有着重商文化,讲求“义利并举”。

1933年印行的《永嘉县城区全图》

商业繁荣的历史也体现在了地名上,如蒲鞋市、瓦市,油车巷、皮坊巷、漆坊巷,卖麻桥、打绳巷……老温州这些充满“商味”的地名,大部分在清光绪年间的《永嘉县志》中都已有记载,有些早在明代就出现。

地方文史学者宋维远,将温州古城曾有的“商味”地名归纳为“一栈”、“两市”、“三巷”、“四卖”、“五打”和“六馆”。如果你自诩是熟悉温州老街巷地名的“老温州”,不妨跟着记者一起来看看。

01

一栈:洋油栈

“一栈”,指今望江西路,金锁岭下的“洋油栈”。顾名思义是储存煤油的栈房。

1903年,外国船舶在瓯江航行

清光绪二年(1876),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增开温州、芜湖、宜昌、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温州开埠后,大批“洋货”涌进温州,“洋油”(温州人对煤油的俗称)就是其中一项。当时,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煤油公司等纷纷在温开设,外国洋行(代理行)遍布温州大街小巷,形成了“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

亚细亚公司除了在温州设立办事处外,还在城东西南北四区设立了四个储油栈,后来还在瓯北清水埠建立了一个特大储油池。位于金锁岭下的“洋油栈”因建筑新式,要求特殊,特别引人注目。

02

两市:瓦市、蒲鞋市

“两市”,指今解放街的瓦市巷和飞霞南路至双井头的蒲鞋市。“市”,古代与“城”有区别,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也就是“市场”的意思,不是现在行政区域的名称。

瓦市

瓦市,又称瓦子、瓦舍、瓦肆,早在宋代就已出现,确切地说是当时新型的市场。记载宋朝典章制度的《燕翼贻谋录》中提到,“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此处的瓦市有定期集市之意。

宋徽宗朝开封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城中有9处瓦子,以娱乐为主业,商业次之,四季昼夜营业。宋代瓦子又经常与勾栏联系在一起,瓦市中常有勾栏。勾栏引申为由栏杆搭建的有顶棚并围起来的半固定演艺场所,是早期的剧院。

南戏故里 戴宏海 中国画

温州城的瓦市巷早在明代就已存在,明弘治《温州府志》有“瓦子前巷口桥在竹马坊,瓦子后巷口在康乐坊”的记录。瓦市巷距离瓯江不远,是古时商人聚集互市的地方。温州又是南戏的发祥地,出现演出戏曲的勾栏瓦肆的历史较早。清光绪年间称瓦市殿巷。

蒲鞋市

顾名思义,蒲鞋市应当是古时温州人蒲鞋交易的市场。蒲鞋在温州古代较为普遍,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也还常见。它与草鞋不同,草鞋在足背只有几条系鞋底的细绳,而蒲鞋用蒲草(俗称咸草)编成像布鞋的样子,套到脚背上,穿脱方便。

清光绪《永嘉县志》中可见,蒲鞋市在温州城郊九都,距城约5里处。

相传蒲鞋市这个名称的由来还与戚继光有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经常侵扰温州沿海村庄,甚至攻占、抢掠沿海县城。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时任浙江参将的戚继光从台州率戚家军驰援温州抗倭,多次打了胜仗,并驻扎在当地训练士卒、防御倭寇。因温州沿海多为泥路,雨季道路泥泞,步履艰难。戚继光的夫人见沿海、沿江的蒲州一带连片生长许多蒲草,便尝试用蒲草来编织蒲鞋让士兵包在军鞋外,又用蒲草包裹马蹄,可以防止人、马滑跌。此后蒲鞋便在民间推广开来,有了专门编织蒲鞋的手工业者,也就有了以交易蒲鞋为主的市集——蒲鞋市。

据宋维远老师介绍,上世纪瑞安华侨潘成南先生初到荷兰,见市场有草编椅子出售,受此启发,用故乡编蒲鞋手艺,利用当地海边蒲草编蒲鞋出售,甚得顾客欢迎。后来,潘成南又改进用蒲草染五彩编花蒲鞋,甚为畅销,至今在荷兰传为美谈。

03

三巷:油车巷、皮坊巷、漆坊巷

“三巷”是鹿城街巷中专门生产、销售某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街巷,最迟在清光绪年间已经出现。

油车巷

在今百里西路至丰和巷,因古代巷内有榨油手工工场而得名。油车巷在明代就已得名,弘治《温州府志》载:雅俗坊在雁池,俗名油车巷;兴仁坊俗名油车巷,在百里街东西小巷。

皮坊巷

在今百里西路至应道观巷,因巷内古代有数家制作皮革的手工作坊而得名。

漆坊巷

在今解放街至永宁巷,在温州三十六坊中的问政坊。因地近码头,福建漆料就近在此销售,手工业工人在巷内开设多家髹漆家具的作坊,称漆坊。后因谐音,易名七枫巷。

04

四卖:卖柴铺、卖麻桥、卖糖巷、卖醋桥

“四卖”指带有“卖”字头的四个地名,它们是古代生产、销售柴、醋、糖、麻等日用品的手工业、商业街巷,至今有些仍在延续,有些虽未留遗迹,而地名中仍可寻觅踪迹。

卖柴铺

在今株柏路近江边处,因瓯江中上游柴草和木柴顺江东下,在此贩卖供应城内居民炊煮之需,成为柴草交易场所而得名。

卖麻桥

即清代的通津桥,原横跨解放街,路以桥名,指桥南至山后西一段。与今卖麻桥路不同。古代络麻、苎麻在百姓生活上应用甚广,温州各县农民种麻亦多,可能当时有部分在此集散而得名。明弘治《温州府志》有“卖茅桥在黄土山麓下”的记载,也有人认为“卖麻桥”是明时“卖茅桥”的谐音。

卖糖巷

在今百里东路至三官殿巷,也有称在仓桥街。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卖糖桥在棠阴坊”。明清时期,这条巷内多糖坊,店主制作麦芽糖让小贩购去到各处调换废品,老温州俗称这些小贩为“兑糖客”。

卖醋桥

在今城西街连接沧河巷的转弯处,以桥名路。据说古时巷中有数家杂货铺,专卖“鱼生”、“虾虮”等水产腌制品和佐料食醋而得名。

05

五打:打绳巷、打索巷、打铁巷、打篷巷和打银巷

指鹿城旧街巷中以“打”字起头的地名,即打绳巷、打索巷、打铁巷、打篷巷和打银巷。除打银巷外,其他“四打”都跟航运业有关联,大多分布在瓯江边一带。

打绳巷

在今解放街至水门头,明弘治《温州府志》称,奉恩坊俗名打绳巷。因地近瓯江边,古来帆船、渔船多在此停泊。船舶所需的棕绳、麻绳用量大,巷内的居民大多以打绳为业。

打索巷

在现西城路,地处西门。上港下放的木排、竹排均在附近太史码头一带靠岸集散,用户购得木、竹材后重新用索缆编捆,运往各地。我国古代,“绳”与“索”含义相近,常合称“绳索”。但也有区别:一般粗者、大者称索,也称缆或称链(金属);细者、小者称绳。温州俗称“索”的,一般以竹篾编织为主,不怕咸水浸泡,用来捆绑木、竹排。古代打索巷以编织索缆为主,与打绳巷有所分工。废索还可截断用作夜间照明的火把。因此巷靠近西门,销售方便,巷内居民多以打索(温州俗称编织为“打”)为业。

打铁巷

在今五马街至晏公殿巷,以清代巷内有家打铁铺得名。

打篷巷

在今西门大桥至勤奋水闸边,巷内居民多以编制瓯江上行驶的舴艋船用的箬篷为业,故而得名。

打银巷

今解放街至蒋家巷。以清代有家手艺精工的打制银装饰品的店铺得名。

06

六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江苏会馆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宁波会馆

“会馆”,是晚清时期外地商人或手工业工人等在旅居地设置的同乡联谊、互助的组织,往往兼有调解纠纷、招待同乡膳宿、解决生活困难、介绍就业的功能。除了这些会馆外,温州城区还有众多行业公会,如南北货公会、钱业公会、药业公会、布业公会等。民间组织的众多,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温州城区当时商业的发达。

△ 永嘉县钱商业同业公会成立卅一周年纪念(1948年摄)

广东会馆

在今永东路。温州最早的粤商店铺是广仁昌,老板姓杨,以销售广东特产拷纱(其中以“线红纱”为大宗)为主,很受温州人喜欢,销路甚好。后来有粤商吴仁辉在此开设的肥皂(俗称“洋皂”)铺,制作的“蓝花皂”一度旺销。于是广东商人来温经商渐多。温州人俗称广东产的日用品为“广货”,店铺称“广货店”。

江西会馆

江西栈旧照

也在今永东路,江西栈南端。“栈”与“会馆”功能相同,前者以堆放储存交易货物为主。

江苏会馆

一处在今人民西路,一处在今蛟翔巷。

福建会馆

也称天后宫,在今浦口路南面。

湖南会馆

在今蛟翔巷。

宁波会馆

又名四明公所,四明是宁波旧称。会馆与公所意义相近。在今虞师里西段。

参考材料:

《一栈两市三巷四卖五打六馆——从地名寻觅工商发展史迹》 宋维远 原载《温州日报》

明弘治《温州府志》王瓒、蔡芳 编纂

清光绪《永嘉县志》 张宝琳 编纂

《蒲鞋市=地级市?欺生的“黑摩的”司机高价骗客》 方刚 原载《温州都市报》

《宋代瓦子勾栏新探》 程民生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识一识韵母为“额”和“物”的那些涟水话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长恨歌》开头的八句,首句入韵,除了“国”,其他几个韵脚用涟水话读都押韵。“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是《卖炭翁》里的句子,用涟水话读也都押韵。上述所举两例,押的都是平水韵入声韵的【十三职】,在涟水方言里归为【额部】和【物部】,这两个韵部可归并为【额部】一个韵部。“额”韵母的发音与国际音标里的短音[?藜]极为相似。

在涟水话里,【额部】入声字相当丰富,除了【十三职】之外,还有【四质】【五物】【六月】【十一陌】【十四缉】等五个韵部都有一些【额部】字,如【四质】有“质日出室实率术秩失瑟膝述叱虱侄踬怵秫栉”等字,【五物】有“物佛芾拂弗勿不沸”等字,【六月】有“骨发没窟笏突忽核惚兀凸”等字,【十一陌】有“石客泽宅策册格额尺赤革适厄隔窄核掷责释择摘赫谪跖只炙斥吓拆扼”等字,【十三职】有“职德食蚀色直值得黑侧贼饰刻则塞式轼殖植敕织特勒肋识克恻测啬穑”等字,【十四缉】有“入湿给十拾涩蛰执什”等字。

其中,“膝”在涟水话里有两读:一读“漆”,体现了j、q、x不分的古声母特点;二读“客”,体现了j、q、x和g、k、h不分的古声母特点,而且极好地保留了“膝”的【四质】古入声风貌,很是难得。说“漆盖”,已经是很文、很书面了,口语中都是说“客头”,“客”与“膝”发音对应,“头”与“盖”词义对应。“掷”和“摘”都在【十一陌】,这就为“摘猴子”就是“掷猴子”提供了依据。“炙烤”的“炙”和“责”“择”“摘”等字同在【十一陌】,说明涟水话里皮肤被太阳“责黑了”的“责”,其本字极有可能就是“炙烤”的“炙”。贼”和“则”是【十三职】里的同音字,怪不道“”的时候,大家都把“工贼”“刘贼”的“贼”说成“则”呢。“吓人”的“吓”,普通话说“下”,涟水话说“赫”,原来是因为“吓”和“赫”同在【十一陌】。

“率领”“表率”的“率”,与“术”同在【四质】,是同音字,也怪不道涟水人会将“率”说成“术”呢。还有,在涟水做过“一把手”领导人、其行堪称表“术”的米芾,涟水人会说成米“佛”,是因为“芾”和“佛”“沸”“拂”是【五物】中的同音字。“佛”“沸”“拂”这三个原本同音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韵母分化为o、ei、u,而我们涟水还是不忘初音,统统以“佛”事之,发音为[f?藜]。

涟水话【额部】字与古音比,和平水韵的【四质】【五物】【六月】【十一陌】【十三职】【十四缉】里的若干字相对应,与今音比,则和普通话含e、u、i、o、ei、ai等韵母的若干字相对应。如“额厄策德隔赫核劾刻塞(堵塞的塞)瑟特”“勿不弗出骨忽葫窟入述突凸”“赤斥尺叱日识拾式食实失湿室适释饰直侄职质只织汁”“佛没(淹没的没)么”“黑没(没有的没)沸”“拆率塞(瓶塞的塞)”等等。瓶塞子的塞,涟水话发音同“泽”,如“耳塞把耳朵‘泽’起来”“鼻孔流血用青菜团子把鼻孔‘泽’起来”“倒完开水及时把开水瓶‘泽’起来”等等。“塞”说成“泽”,这是涟水方言声母存在的z、c、s不分现象的一个体现。

头发的发,在涟水话里有三种发音。一种发的是【鸭部】入声韵,与“法”“伐”“罚”同音,拼音为[f?],这个几乎就是官话了,用于“理发”“发型”等语汇。一种声母为w、韵母为u,与“务”同音,用于“头发”一语,“头发”说成“头务”,与“特务”话音相近,小朋友都能发现这个情况并用来捉弄人,惊咋咋地大喊“抓特务啊”,等到成功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后,就若无其事地说他刚刚说的是“抓头务”而非“抓特务”。还有一种发音和“佛”“沸”“弗”相同,拼为[f?藜],保留了【六月】入声韵。头发说成头佛最接近古音,不过,这样说的人并不多见。

涟水话【额部】入声字有一部分是从平声、上声转化过来的。如手指的指、脚趾的趾,都说成是入声的“责”,“手责盖子”即指甲,“脚责盖子”即趾甲,“手责透”就是手指头,“透”是“头”的轻读效果。

轱辘(车轮)、骨碌(滚动,旋转)、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其中的轱、骨、咕在涟水话里同音,都是入声,属于【额部】。车轱辘人们说得较多,但写出来较难。眼珠子骨碌骨碌直转,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车轮子骨碌骨碌滚到河里了,这些话也常听到;顶嘴、不听训导和安排,这些行为可用“一说翻骨碌”来形容。肚子饿了,或是吃了不洁的食物和饮品,肚子里会咕噜咕噜的,这些话也经常听说。同样,咕叽在涟水话里说成骨叽,还可以扩展为骨骨叽叽,意为小声地或私下地议论某事或发泄不满,或指在会场上、课堂上不守纪律小声讲话,还可以指谁和谁不公开地闹着小矛盾,通常用于领导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批评或告诫。

果类的核,在北方话口语里说成“胡”,如枣核说成枣胡。而在涟水话里,“核”则发成“忽[hu?藜]”,身上起的小结节也被说成“忽[hu?藜]”,如“杏忽子”“桃忽子”“脖子上起个小忽子”等等。

涟水农村的饭食里有一种叫作“忽[hu?藜]兔”的,如“小麦忽兔”“稖头忽兔”等等,这种饭食属于水饭的范畴。将粮食浸泡之后带水磨成糊状,然后将糊子投入开水锅里煮成稀饭,这种稀饭就叫“忽兔”。而所谓“忽兔”,其实就是“糊涂”,“忽”是“糊”的入声发音,“兔”是“涂”的轻声效果。“忽兔”就是“糊涂”还有个口语佐证,就是人们在算账、做作业,还有在应对突发事件或复杂局面的时候,常常会说“被搞忽兔得咧”,“搞忽兔得咧”可不就是“搞糊涂得咧”嘛!

“糊”发成入声的“忽”,而葫芦的“葫”和“糊”同音,所以涟水人理所当然地又会把葫芦说成“忽[hu?藜]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