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月9日,我们迎来“三九”第一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我国华北地区,这样的“九九歌”广泛流传,正是民间“数九”这一习俗的生动记录。
“数九”是指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所以也就有了“数九寒天”的说法。历史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季休养生息,期待春暖花开的到来,“数九”消寒就成了民间习俗中的一件乐事,除了口耳相传、各地版本略有不同的“九九歌”,还有以书法、绘画等形式流传下来的“九九消寒图”等。
根据近30年的平均气温统计,我国有近八成的地区气温最低时段出现在“三九”“四九”。其中,北方地区大部在“三九”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这是因为,冬至时节,大地尚有“余热”。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这让冬至成为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时,我国所处的北半球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弱,因此气温较低。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开始逐渐升高,白天的时长也逐渐增加,但地表每天散失的热量大于接收的太阳辐射。这种能量上入不敷出的状况将持续到“三九”“四九”,这时,地表的热量收支才接近平衡,地表整体“积热”最少,对于我国很多地方来说,全年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此时。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明显,不同区域最冷的时段并不完全相同。江南东部、华南大部等地在“四九”更冷一些。云南、西藏东南部等地,可能在冬至之后就进入一年当中气温最低的时段。而在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南岛等地,气温最低的时段可能出现在“五九”。
数九寒天,大部分地区的植物进入休眠期,落叶树的叶子脱落,一些动物开始冬眠。而人们并不会闲着,在农业方面,北方地区正好利用耕地间歇期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清沟排水、耕翻土壤等工作,增强耕地的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在南方地区,人们也需认真做好越冬作物的防寒等工作,保证作物安全越冬。
(作者为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嘉睿,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你知道1月9日出生的名人伟人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
王绍鏊(1888年1月9日--1970年3月31日),字却尘、恪尘,江苏吴江同里镇人。中国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爱国人士,中国的亲密朋友,杰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国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邓以蛰(1892年1月9日~1973年5月2日),字叔存,安徽怀宁人,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杰出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邓以蛰先生将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对中国书画理论作现代性的学术研究,他提出了中国书画历来就有着相当完整和系统的美学理论,其美学思想中融汇了西方美学思想的超功利原则,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顾祝同(1893年1月9日-1987年1月17日),"陆军一级上将",字墨三,江苏省涟水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抗战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发动皖南事变。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去台湾后任"国防部"代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四川平昌人。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1922年转为中国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
桂质廷(1895年1月9日-1961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北江陵县沙市镇(今沙市市)。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地磁学和电离层的研究。1931年至1935年在国内巡测地磁指数。1937年对武昌上空离层作常规垂直探测。是我国最早从事地磁学和民离层研究的学者之一。著有《地磁及电离层电波传播》。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钱思亮(1908年1月9日-1983年9月15日),字惠畴,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出生于河南新野县,化学家,教育家,台湾大学前校长、"中央研究院"前院长。他担任台湾"中研院"院长多年,推动了台湾地区诸多新兴领域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扩展,为地区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
张文裕(1910年1月9日-1992年11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和教学,有多项重要发明和发现。重视实验科学,重视实验基地的建设,为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核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郑丕留(1911年1月9日-2004年2月5日),原名沛疁,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市新塘镇,畜牧学家。我国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开拓者和传播者,对家畜生殖生理的研究有较深造诣。他主持了我国家畜家禽品种资源的调查,主编出版了《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为发展我国畜牧业做出了贡献。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