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1416年是什么朝代 1416年是永乐几年

发布时间:2024-05-23 10:45:53作者:谁为谁伤来源:网络

1416年是什么朝代 1416年是永乐几年

本文目录一览:

【事故首发】3月14日16:50G30连霍高速嘉安段发生交通事故,请注意!

2024年3月14日16:50G30连霍高速嘉安段K2489处(赤金收费站向东约7公里),往兰州方向发生交通事故,处置期间,道路半幅通行。请途经车辆减速慢行,注意行车安全。

获取后续进展及了解最新路况信息请下载甘肃高速APP或关注甘肃高速微博、微信公众号。畅行陇原高速,体验五心服务,甘肃高速祝您一路平安!

北京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字号全都在这儿了!建议收藏!

咱北京人喜欢老字号

不仅在于对味道的那份怀念

也在于老字号

对于镇店菜品的那份精益和执着

很多著名的百年老字号

经历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这些历史悠久,世代传承的技艺或服务

不仅是吃喝购娱,也是一种文化

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更衍生出不少歇后语

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

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等

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特色

八大楼,八大居,四大顺,南宛北季!

今天小编为您盘点京城最全老字号吃食馆子

得空儿咱尝尝去!

京城老字号 — 正餐八大楼

“八大楼”,是指在期间北京饮食业里以特色菜肴和风味突出,而著名的八家最大的山东饭庄。 “八大楼”的为东兴楼(萃华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和春华楼。就当时而言,除东兴楼在东安门、安福楼在王府井、萃华楼在八面槽外,其余都位于繁华的前门大栅栏一带。然而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如今只有三家还在营业。

东兴楼

东兴楼始于1902年,是八大鲁菜饭庄之首,这里的每一道菜肴都有讲究。给老字号一个大大的好评,虽然价格小贵,但是都是真材实料啊~而且油不大,打包的时候习惯性畀油发现没有,炸的东西垫纸上油也不多。

人均:130元

地址:东直门内大街5号

推荐:烤鸭、干炸丸子、葱烧海参、爆三样、芙蓉鸡片、酱爆鸡丁

泰丰楼

创建于1876年,原址在前门外煤市街一号,是名噪京都的“八大楼”之一。该店供应的汤菜,有著名的山东名汤--烩乌鱼蛋汤,以及芙蓉银耳汤、酸辣鸡丝汤等。不过,最受欢迎的是酸辣鸡丝汤,很多来泰丰楼用餐的顾客,都喜欢要上一碗这里的酸辣鸡丝汤,因为它十分利口,在酒足饭饱之后,喝上几口这种酸辣汤,还兼有解腻酒之功效。

人均:110元

地址:西城区前门西大街2号

推荐:烩乌鱼蛋汤、葱烧海参、糟溜鱼片、酸辣鸡丝汤

致美楼

始于清道光年间。京城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楼之一,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乾隆皇帝御膳房大厨亲自主厨,菜品以“精致雅美”为特色。在时期,皇亲国戚、政要、艺苑名流都是这里的常客。京城独一份的一鱼四吃,糟溜、干炸、红烧、糖醋,四种口味一次品尝。糟溜鱼片,糟卤味足、黄酒醇厚;干炸鱼片外酥里嫩;红烧鱼肉滋味十足;糖醋菊花鱼最是考验刀工!

人均:85元

地址:陶然亭路39号(陶然亭公园北门斜对面)

推荐:一鱼四吃、海参烧蹄筋、干炸丸子、宫保鸡丁

八大居

居与堂最大的区别在于只办宴席,不办堂会,因此相对规模较小,是一般官员或进京赶考秀才落脚之地。清未民初号称北京八大居包括: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此四家又称\"四大兴”),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单的沙锅居。当年的“八大居”如今仅存砂锅居和同和居。

砂锅居

始于1741年。八大居中较另类,当年用一口据传是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独创了砂锅系列菜品,堪称“京都一绝”。砂锅居招牌的砂锅白肉,外酥里嫩、清香隽永,汤味浓厚,煮好的肉嫩香、酥烂,去骨去皮切片后蘸特制味汁食之,唇齿留香。

人均:95元

地址:西四南大街60号(近缸瓦市)

推荐:九转大肠、砂锅丸子、砂锅白肉、砂锅三白、砂锅狮子头、红烧全家福

同和居

说起同和居,老北京人习惯说西四的同和居。他创建于道光年间,招牌菜是“三不沾”(不沾盘、不沾筷子和匙、不粘牙)。许多名人都到过这里用餐。远有鲁迅、齐白石、老舍。近有小泽征尔、澳门行政长官何厚华都到过这里。

人均:125元

地址:三里河月坛南街甲71号(肯德基隔壁)

推荐:三不沾、葱烧海参、贵妃鸡、兰花银耳、油爆双脆、肉丁馒头、银丝卷等

清真四大顺

北京有东来顺、南来顺、西来顺、又一顺这四大顺,都是有名的清真馆子,但又各有独到之处,各有自己的看家好菜,深受京城食客的西爱。

东来顺

始于1903年。吃铜锅涮肉,在京城东来顺是出了名的。去东来顺必吃手切羊肉,所谓“薄如纸 、软如棉、齐如线、美如花”。把薄如纸的羊肉片平铺在瓷盘上,是能透出盘子上的花纹的,因为羊肉新鲜,可以做到挂盘不掉。炒菜也很有特色,其代表菜品有干爆羊肉、芫爆里脊、烤羊肉串、它似蜜、鸡茸银耳、烤羊腿、白汤杂碎、奶油炸糕、核桃酪等风味小吃也颇有特色。

人均:150元

地址:南河沿大街华龙街E座(贵宾楼饭店往北200米路东)

推荐:手切羊肉、上脑、外脊肥牛、糖蒜、烧饼

南来顺

南来顺,创建于1937年,过去北京清真饭馆有“老三顺”,南城南来顺,小吃荟萃,品种齐全,做工地道,成为南城的小吃特色。南来顺的食品讲究特色,无论是油条、烧饼、豌豆黄,面茶、焦圈、驴打滚,还是姜丝排叉、散丹麻花、艾窝窝,或炸羊尾、炒麻豆腐、涮羊肉,哪样都能让您感受和品尝出老北京的味道。

人均:56元

地址:南菜园街12号2楼(大观园西门南侧)

推荐:豆腐脑、面茶、驴打滚、羊杂汤、爆肚、奶油炸糕

西来顺

西来顺饭庄饭庄创建于十九年(公元1930年),原址在有食馆一条街之称的西长安街上,后迁现址。当时的经理兼主厨—褚祥,是京城清真餐饮业大师级的人物,褚祥借鉴西餐的原料、做法,在西来顺创新了70多种菜品,菜单上的菜一共达到145个。在西来顺的菜品中有一道历史名菜“马连良鸭子”,这道菜一出便叫响四九城。精制的马连良鸭子上桌时赤黄油亮,皮酥肉软,香味透骨。吃下去那绝对是香酥软烂,尤其经过事先腌渍,味道尤为独特,名不虚传。

人均:93元

地址:和平门北新华街116号(西交民巷口)

推荐:马连良鸭子、炸羊尾、它似蜜、干烧大黄鱼等

又一顺

又一顺饭庄是北京著名的清真风味饭庄,创建于1948年8月8日。在又一顺创建之前,北京的清真餐馆中,东来顺以涮肉为代表称\"东派\",西来顺以清真小炒为代表称\"西派\"各以不同的特点独树一帜。又一顺饭庄将东派菜的炮、烤、涮和西派菜的精美、华贵小炒以及各地名小吃集于一店,自成一体,成为独具北京清真风味特色的菜系。推荐他家的它似蜜,入口香甜回绕,食羊不觉羊,鲜嫩不腥膻。

人均:89元

地址:德外黄寺大街西口28号

推荐:它似蜜、红烧牛尾、芫爆散丹、扒口条、独面筋

南宛北季

提到老北京炙子烤肉,头一份儿当属“南宛北季”,季乃烤肉季,宛则是烤肉宛。季氏的烤羊肉、宛氏的烤牛肉,各有各的立身之道,却都是老北京人舌尖儿上不可少的珍馐。

烤肉宛

北京经营烤肉的餐馆数烤肉宛的字号最老,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早年间的北京,南宛北季,人人皆知。张大千、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均为这里的常客。烤肉苑的肉不论牛肉、羊肉都要剔净筋膜,切成均匀六毫米左右的薄片,配以香油、酱油、虾油、料酒、姜汁、白糖、味精、葱丝、香菜等佐料,上炙子一烤,鲜香四溢,备受中外宾客的青睐。

人均:100元

地址:南礼士路58号(儿童医院西门南100米)

推荐:烤牛肉、烤羊肉、小烧饼、芫爆散丹、宫保虾球等

烤肉季

始于1848年。老北京人口中的南有烤肉宛,北有烤肉季,就是他家了。烤肉季的烤羊肉薄厚均匀,入口不膻不腻,不可不尝,烤肉季以烤羊肉而著名。除了烤羊肉,著名菜肴还有手抓羊肉、炸羊尾、杏干肉、炒甘肃鸡、扒三白等。

人均:107元

地址:西城区 地安门外大街前海东沿14号

推荐:烤羊肉、麻豆腐、芝麻火烧、扒肉条

北京烤鸭

汪曾祺笔下的秋日北京有三烤,其中之一就是烤鸭。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北京烤鸭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和以全聚德为代表的挂炉烤鸭两大流派, 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

便宜坊

始于1416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便宜坊是“焖炉烤鸭”的代表,烤鸭皮酥肉嫩,不老不柴,多汁不腻,鸭皮蘸白糖更是入口即化。

人均:148元

地址:前门大街东侧鲜鱼口老字号餐饮一条街

推荐:烤鸭、芥末鸭掌、花香酥烤鸭、干烧鸭四宝、咸水鸭干、干炸丸子、乌鱼蛋汤

全聚德

始于1864年。如果说便宜坊是“焖炉烤鸭”的代表,全聚德挂炉烤鸭的代表。他家烤出来的鸭子,皮酥肉嫩、香酥流油,蘸上咸鲜的甜面酱,再配上葱白、瓜条,卷进荷叶饼里,吃起来有滋有味!

人均:200元

地址:东城区前门大街30号(近前门步行街)

推荐:酱肘子、松仁小肚、酱猪蹄、火燎鸭心、小鸭酥、干烧四鲜

其他老字号

丰泽园

是旧京城“八大楼”之一,创办于1930年。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想要在北京城内吃到味道正宗的鲁菜就得来丰泽园。不愧是老字号,菜品做的都很好吃。一定要尝的葱烧海参真是绝佳。营养价值高,而且特别适合老人吃。干炸小丸子也是外焦里嫩。口味都是有保证的!

人均:187元

地址:珠市口西大街83号(近两广路)

推荐:葱烧海参、焦熘丸子、乌鱼蛋汤、糟溜鱼片、香酥鸡、水晶肘子、红烧蹄筋、烤馒头

鸿宾楼

这家店很有新疆特色,装修也很好,很有品味的。鸿宾楼这三个字,用来招待朋友是再好不过的了。1955年应周总理之邀入京,以其独特的菜品享誉京城,被美食家、穆斯林和社会各界誉为“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这里的菜肴以烹制牛羊大菜见长,以“全羊席“名扬京城,特别是沙锅羊头这道菜 ,色质乳白,味道浓厚,鲜而不腻,可谓独一无二的美味佳肴。

人均:145元

地址:西城区 展览馆路11号(百万庄路口)

推荐:红烧牛尾、芫爆散丹、红烧蹄筋、糖卷果、宫保虾肉、它似蜜、扒肉条、醋溜木须、松鼠鳜鱼、葱爆羊肉

功德林

始于1922年。北京少有的老字号素菜馆,他家以素仿荤盛名于京城,食材全素,看起来却是荤菜,吃到嘴里口感与味道竟与荤菜相仿,不得不赞叹大厨功夫了得。

人均:109元

地址:前门东大街甲2号(祈年大街北口)

推荐:金刚火方、孜然羊肉串、糖醋排骨

仿膳饭庄

1925年创办,是京城有名的宫廷菜馆,北京市旅游局定点涉外餐馆,特级饭庄,人们一般称之为仿膳。仿膳饭庄前身是“仿膳茶庄”,主要经营宫廷糕点小吃,以肉末烧饼、小窝头、豌豆黄最为有名。50年代年改为饭庄,经营宫廷菜肴,以“满汉全席”驰名中外。

人均:240元

地址:北海公园北门内九龙壁前

推荐:豌豆黄、芸豆卷、肉末烧饼、菊花桂鱼、葱烧海参、燕尾桃花虾、一品豆腐等

都一处

都一处烧麦馆位于繁华的北京前门大街路东36号,已经有260多年的历史,主营各种烧麦、炸三角、马莲肉和山东风味炒菜。烧麦的口味和品种很多,有内含大虾仁的三鲜烧麦、鲜美多汁的猪肉烧麦、清新爽口的素馅烧麦……

人均:74元

地址:前门大街38号(大栅栏东口)

推荐:三鲜烧麦、什锦烧麦、乾隆白菜

玉华台饭庄

玉华台饭庄创建于十年,做淮扬菜的功夫中可说是“技压群雄”。特制的五彩小窝头,口感香甜细腻,别处也买不着。当年的国宴的掌灶师傅就是玉华台9位淮扬菜大师。店内的淮扬菜自是一宝,炝虎尾、狮子头、干烧黄鱼等味道十分正宗。门外的小吃外卖也是超级火爆。

人均:95元

地址:西城区 德外马甸裕民路23号楼(近会展中心)

推荐:干烧黄鱼、东坡肉方、炝虎尾、翡翠虾仁、口袋豆腐、黄桥烧饼

柳泉居

柳泉居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饮誉京城的中华老字号。现在的柳泉居集宫廷、山东、清真三大菜系精华为一体,招牌菜爆三样、糟溜三白、响油鳝糊等菜做法讲究,味道正宗。柳泉居豆包,外面雪白绵软,豆沙馅儿香糯细腻,一股诱人豆香。烤馒头外皮较黄,内里面香十足,堪称一绝!

人均:117元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172号(近平安里地铁站)

推荐:豆沙包、烤馒头、爆三样、糟溜三白、菠萝古老肉

曲园酒楼

曲园酒楼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约1890年),是北京经营湖南菜最早的老字号,据今已有110多年历史,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顶着“京城湘菜第一家”的名头,曲园酒楼的菜还是硬实的:腊味合蒸、东安子鸡、紫龙脱袍、奶汤蹄筋。

人均:100元

地址:展览馆路48号(近阜外大街)

推荐:东安子鸡、剁椒鱼头、酸辣肚尖、左宗棠鸡

壹条龙饭庄

壹条龙饭庄坐落于前门大街,是原名壹条龙羊肉馆,创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是北京比较早的有名回民涮羊肉馆。 老国营清真馆子,铜锅涮肉还有各式清真菜都做得十分地道。铜锅涮羊肉蘸上麻酱小料,就着糖蒜,配上麻酱烧饼,怎一个“香”字了得!

人均:78元

地址:前门东大街2号楼首都大酒店斜对面(首都大酒店对面)

推荐:油焖大虾,扒肉条,扒口条、盐爆散丹、红烧牛尾、它似蜜、炸羊尾、香酥鸡等

峨眉酒家

峨嵋酒家是北京第一家川菜老字号,创建于1950年,主理厨政的伍钰盛大师毕生精于川菜,专侍名人政要,声誉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们饮食观念的不断变化,峨嵋酒家保持传统菜肴的同时,加快了菜式更新换代的速度,其独树一帜的“峨嵋派川菜”依然没走板儿。主营的菜品也都是家常菜,宫保鸡丁,鸡丝凉面等也都是必点菜品,非常适合亲友聚会。

人均:87元

地址:北礼士路58号(物华大厦斜对面)

推荐:宫保鸡丁、鸡丝凉面、口水鸡、樟茶烤鸭

京城老字号 — 小吃

天福号

始创于1738年,创始人是清乾隆年间的山东掖县人刘凤翔,二百七十多年来,天福号生产的“酱肘子”一直以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等特点而享誉京城。尤其一到贴秋膘或者咬春的时候,天福号的酱肘子绝对是最早售罄的。

人均:40元

地址:西直门内大街132号(近新开胡同)

推荐:酱肘子、松仁小肚、酱猪蹄

月盛斋

始于1775年。月盛斋是专门经营清真酱牛羊肉的老字号,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到今天已经有230多年的的历史,是一家专门经营清真酱牛羊肉的老字号。月盛斋的酱羊肉是必买的,选用西口大白羊,用秘方调和,味厚而滋补,羊肉软烂,特别适合老人吃。

人均:60元

地址:牛街5号牛街清真超市内

推荐:酱羊肉、烧羊肉、牛蹄筋

六必居

六必居,相传明朝的时候就有了,据说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和酱,酱的味道醇厚,香气扑鼻;酱菜咸甜适度,脆嫩清香,经久不衰。

人均:51元

地址:前门外粮食店街3号(大栅栏南)

推荐:酱黄瓜、八宝菜、糖蒜、酱瓜、宫廷黄瓜

天兴居

始于1862年。原名会仙居,兴居的炒肝名满京城,肝和肠给的都不算少,勾芡勾得恰到好处,不会太稀或太稠,一碗炒肝儿,配上包子,老北京人就好这一口儿。

人均:21元

地址:前门鲜鱼口街81-83号(近前门大街)

推荐:炒肝、猪肉大葱包子、三鲜包子

小肠陈

小肠陈,卤煮小肠源自清乾隆年间的一道御膳“苏造肉”。后传入民间经改进演变为卤煮小肠。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制作的卤煮,堪称一绝。小肠陈这称号,是大家送给陈玉田老先生的,他用人品、手艺、和对卤煮这份情征服了所有人。一碗卤煮小肠和一两个火烧,既解馋又解饱。

人均:40元

地址:西城区 南横东街194号

推荐:大碗卤煮火烧、炸灌肠、爆肚、干炸丸子

奶酪魏

奶酪魏,京味宫廷小吃老字号。店面不大,四五张桌子的样子,简单,干净,典型的清真店铺,非清真食品不得带入。出品分奶酪酸奶双皮奶豆腐小吃刨冰沙冰奶昔奶茶系列。品种不算很多,但基本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

人均:21元

地址:广安门内大街202号107室(牛街北口)

推荐:宫廷奶酪、杏仁豆腐、奶油炸糕、奶卷、酸梅汤、炸鲜奶、炒红果

锦芳小吃

始于1926年。能够吃到品种最多的北京清真小吃的地儿,非锦芳小吃莫属,你想吃到的,几乎在这儿都能吃全了!面茶、奶油炸糕、豆汁儿、驴打滚、糖耳朵、糖火烧、豌豆黄、羊杂汤……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没有的。

人均:20元

地址:磁器口大都市街南一楼大中电器1楼(瓷器口西南角)

推荐:奶油炸糕、面茶、豆汁儿、糖耳朵、艾窝窝

京城老字号 — 茶叶、点心茶叶

老北京人都爱喝茶,这既是北京人的习惯,也是老北京人闲逸生活的灵魂。说起北京的茶叶大号,恐怕就是吴裕泰和张一元了。一个在北新桥,一个在大栅栏,所以素有北城人喝吴裕泰、南城人喝张一元的说法。

张一元

张一元茶庄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张一元茉莉花茶选用上等原料并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以其“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色,深得国内外茶客的欢迎,使得老字号张一元蜚声海内外。

人均:349元

地址:大栅栏街22号(近大观楼影城)

推荐:茉莉花茶

吴裕泰

吴裕泰始创于1887年,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吴裕泰已经成为拥有260余家连锁店、一个茶叶加工配送中心、一个茶文化陈列馆、一个茶艺表演队和三个茶馆,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中型连锁经营企业,是京城著名的中华老字号(1995年,国内贸易部授予吴裕泰为“中华老字号”称号),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近些年吴裕泰也在随着时代而创新,推出了茶叶冰淇淋、各种茶类饮品。不仅老人喜爱,更是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

人均:14元

地址:前门大街42号

推荐:各类茶叶、花茶冰淇淋、茶类饮料

点心

稻香村

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北京稻香村是北京第一家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厂家,深受北京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在鲁迅先生寓居北京的时候,便经常前往购物,并记载在《鲁迅日记》中达10余次。过去北京人串门走亲戚尤其是拜访老人,带上稻香村的“京八件”那可是必须的。

人均:49元

地址:灯市口大街10-2号(近王府井教堂)

推荐:牛舌饼、拿破仑、萨其马、

桂香村

始建于1916年,与稻香村本是同根同源,直至1925年后,桂香村独立经营。由于桂香村食品种类多,制作精,对每个品种都精心调制配方,选用上好原料精工细作,讲求色、香、味、形 俱全,是地道的苏杭美食风味特色,所以深得广大百姓的喜爱。不少名人名家如梅葆玖、陈书亮、王遐举、等都曾光顾。

人均:23元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139号(近庆丰包子铺)

推荐:法式司康、桃酥、蜜贡、葡萄奶酥等

大顺斋

创办于明代崇祯末年,店主刘大顺起初是做甜、咸火烧卖,后扩大经营,以制作风味独特的糖火烧而誉满京城。现在好多人都去牛街的分店,其实总店在通州。除了糖火烧外,还经营各种清真糕点。大顺斋很朴质,包装简约,点心也货真价实。

人均:25元

地址:新华大街238号(近新华大街公交车站)

推荐:排叉、枣泥酥皮、萨其马、五子饼、牛舌饼

桂顺斋

桂顺斋源是一家源自于天津的清真点心老字号,是回族人刘珍于1924年始创,是一个拥有80年历史的清真糕点店铺。点心分两大类,有糖和无糖的,都是用素油制作的。

人均:33元

地址: 西花市大街50号(近花市清真寺)

推荐:江米条、奶皮酥、糖火烧、蜂蜜蛋糕等

桂香春

成立于1984年。 现在进去还是保留老旧的装修风格,很有年代感,服务员也和义利一样都是大姐们,一个个说话干脆利落,办事麻利、热心肠。

人均:27元

地址:西便门外大街3号(近南礼士路站)

推荐:绿豆糕、果丹皮、煎饼、重阳花糕、萨其马

百年义利

一百多年的老字号,好几辈人的记忆。他家的果子面包、麻酱威化、菊花瓣酥之类的都是咱们熟悉的老吃食了,又实惠又好吃!在西点本土化方面,至今没有一家面包房能与它比肩。义利果子面包就是所有北京孩子童年对于面包最初的记忆。

人均:32元

地址:北兴路东段6号(近义利食品厂)

推荐:维生素面包、拿破仑、乳酪面包

崆峒山邀您游九宫,悟道家归一的真谛

今天

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

一个生动活泼的节气

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数九寒天就要正式结束

充满生机的春天

欣欣然来到我们身边

惊蛰后,景色变美,正是您春游的好时节,登崆峒山,看看那渐渐随着春风苏醒,变得生机盎然的八台九宫十二院。您知道崆峒山有哪九宫吗?您去过几处?跟随小编来看看吧~

王母宫

王母宫初建于汉武帝时期,后来各个朝代都拨银维修。王母宫原有大殿3楹,石室5孔,厢房4间,后来因水库浸蚀,旧址陷塌,于1987年在旧址的上方约百米处,新修仿清建筑,三转五大殿一幢,厢房一间,殿内彩塑西王母坐像一尊,侍女各站两旁。

问道宫

问道宫,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得名的。问道宫,建有走廊屏风式黄帝问道大殿一幢三楹,混元阁一座,厢厨房13间,还凿有菩萨、孤魂洞各一孔。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簇簇桃粉在枝桠上点染,点点嫩绿在微风中摇曳,问道宫正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春日画卷。

紫霄宫

紫霄宫,在中台停车场南下阶地上,创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四合院式建筑群。面南大殿奉祀彩塑无量祖师,面东大殿内设暖阁奉祀彩塑紫元君,面北大殿奉祀护法神将王灵官。

飞升宫

飞升宫位于中台东隅,1997年陈铎和李宗旭主持重建,为古建三转五式,面积75平方米,祀无量祖师。

南崖宫

上天梯途中有个天然洞穴叫做南崖宫,据说是广成子以前居住、修道、炼丹的地方,现在里面所供奉的是广成子、轩辕黄帝以及玄鹤童子。

净乐宫

净乐宫,净乐宫建在笄头山巅,明代建有“笄头胜慨”亭,这里是崆峒山十二景之一,叫做“笄头叠翠”,有诗称颂说:“去雨巫峡山,冠笄崆峒矗。谁说山无情,亦自巧装束”。

遇真宫

遇真宫,它是仿明代武当山的格局修建的,里面正中供奉的是无量祖师,两侧分别供奉的是太乙真人、妙乐救苦天尊,无量祖师即真武大帝,也称玄武。侧面墙上雕刻的是无量祖师遇真图和拜师图的壁画。相传无量祖师是净乐国的王子,自幼非常信道教,17岁便放弃了王位,他首先去了武当山修行了42季,后来到崆峒山修炼,刚好在这里遇上了点化他成仙的太乙真人和秒乐救苦天尊,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故事,所以修建了遇真宫。

子孙宫

天仙宫又名子孙宫,顾名思义就是求子求孙的地方。天仙宫内供奉的是财神赵公明的三个妹妹:琼霄,云霄和碧霄,还有十二生肖的化身像。

太清宫

太清宫创建于1940年,1987年重修。殿内供奉彩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春雷始鸣,春风送暖,

春阳普照,春雨滋润。

随着气温渐渐回升,

游人们外出踏青,享受大好春光。

惊蛰唤醒崆峒山的春天,

处处一片欣欣向荣~

愿您也如这春日万物,

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杨士奇:6岁偷祭祖先,80岁历经5朝,三杨之首,见证明朝50年兴衰

公元1416年(明朝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未归,汉王朱高煦在京城之中蠢蠢欲动,他连续做了十余起不法之事,包括私下招募精兵,公然在大街上击杀兵马指挥使等。太子朱高炽虽然有监国之权,但却屡遭朱高煦陷害。

当年十一月,朱棣回到南京后,立即召来几位朝中重臣询问朱高煦是否有不轨行径,朱棣先问吏部尚书蹇义,蹇义不敢回答。朱棣又问太子侍讲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

“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杨士奇的意思是说:我和蹇义奉命辅佐太子,是东宫的官员,外人怎么会对我们说汉王的不是呢?我只想说,陛下先后两次让汉王就藩,汉王都不肯前去。现在陛下马上要迁都,他又想留在南京。请陛下想想汉王到底要干什么?

杨士奇说完这番话,旁边的黄淮、蹇义、杨荣、夏原吉等大臣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原以为杨士奇会把朱高煦的不法之事全部列出来一一汇报给朱棣,没想到杨士奇一件都没提,而是直接让朱棣去考察朱高煦的本心。

都说“杀人诛心”,杨士奇的一席话,便直接导致了朱高煦被贬。事后,朱棣剥夺了朱高煦的冠服,削去朱高煦的护卫,将朱高煦的亲信杀掉,朱高煦被强制赶到乐安州做他的汉王,无旨不得回京。

朱高煦离开京城后,一提到杨士奇就恨得牙痒痒。

杨士奇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历经5朝,辅佐4帝,见证了明朝近50年的兴衰。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三杨”之首的杨士奇,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认识一位为国为民的古代贤臣。

一、稚童偷祭祖,成祖识英才

在明朝初年,江西文人荟萃,有“朝士半江西”之说,而本文的主人公杨士奇同样来自江西。

《明史·杨士奇传》记载: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

杨士奇本名杨寓,号东里,字士奇,以字行。他本是江西吉安泰和县人,杨士奇在襁褓时期,生父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位叫罗性的男子,因此他小时候曾改姓罗。罗性曾任德安同知,对杨士奇视如己出。

明朝洪武三年,杨士奇6岁,和罗家族人一同祭祖,因族中儿童笑话他,他才知道自己原来不姓罗。于是,杨士奇私下用泥土做成杨氏先人的泥像,又从祠堂里拿来祭品,偷偷祭拜。他的行为被继父罗性发现,罗性不仅没有生气,还称赞他有志气,不忘本。在继父的帮助下,杨士奇重归族谱,恢复杨姓。在归宗的那天,杨士奇就暗暗发誓,不能辱没杨氏先人。

杨士奇十五岁那年,继父罗性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陕西,随后病逝。为了避开罗氏族人的欺负,杨士奇带着母亲离开罗家。为了生计,杨士奇开始到乡村大户人家中做坐馆先生,后来他来到江夏,开了一间私塾,边教书边攻读,靠着学生的束修奉养母亲。

建文帝登基后,召集翰林文臣修撰《太祖实录》,在当时的翰林院编修王叔英的推荐下,杨士奇得以进入了翰林院当编纂官。

在明朝的“三杨”之中,杨荣和杨溥都是建文二年进士,唯独杨士奇并非进士出身,然而,杨士奇的才华却不输给杨荣和杨溥。

在杨士奇进入翰林院不久,吏部便对推荐而来的编纂官进行了一场考试,杨士奇考了第一名,得到了时任吏部尚书张紞的青睐。

从乡村教书先生,到翰林院编纂官,杨士奇完成了从“民”到“官”的蜕变。然而,初入仕途的杨士奇对政治并不敏感,正在他埋头编书的时候,朝局发生大变,燕王朱棣攻入南京。

朱棣登基时,杨士奇还是个微末小吏,论名气,也远不如解缙等人。然而,朱棣慧眼识人,在众多翰林官员中,朱棣挑中了杨士奇进入“内阁”。

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洪武年间,因“胡惟庸案”的爆发,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权力太大,容易颠覆皇权,于是废除了中书省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就要求皇帝必须勤政,否则难以应付日常繁杂的政务。朱棣虽然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不想把时间都耗在管理和思考政务上,因此,他登基没多久,就在文渊阁成立了一个“秘书团”,由这些秘书担任朱棣的助手,帮朱棣处理政务,这就是明朝最初的内阁。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的内阁成员和明朝中后期的“阁老”有很大区别,因为他们大多品级不高,而且没有实权,例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入“内阁”时,仍然是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朱棣最早的内阁成员有7个人,按照最初的资历排序分别是: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杨荣。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最早的这7人内阁中,江西人占了5个,包括杨士奇。

若干年后,当杨士奇成为大明朝的“三杨”之首时,他应该特别感激朱棣的眼光。因为朱棣让杨士奇进入内阁,标志着杨士奇从此进入明朝的“大脑”,此后,他的一系列为政思想才能落地生根。

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意思是,当你有了足够的积淀,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把握住。杨士奇本不幸运,他生而丧父,后来继父又去世,他带着母亲靠着坚强的意志终于走入仕途,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抓住了,接下来,他将大放异彩。

二、灼见献帝王,悉心佐储君

杨士奇在内阁中逐渐接触到了帝国的核心,永乐二年,凭借出色的表现,杨士奇被朱棣提升为左中允(正六品),一年后再升左谕德(从五品)。此后几年,杨士奇几乎每年一个台阶。而他每晋升一级,几乎都会得到朱棣的褒奖和鼓励。

那么,杨士奇到底有什么能力,能让朱棣如此高看于他呢?

实际上,和解缙等人相比,杨士奇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点,第一是他“有灼见”;第二是“嘴巴紧”;第三是他“心肠好”。根据《明史·杨士奇传》记载: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

意思是说,杨士奇在朱棣面前非常谨慎,朱棣每有疑惑,杨士奇都能直中要害。最重要的是,只要杨士奇一离开皇宫,他从来不谈公事,即使是亲人问他,他也不说。在和同事们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别人有小的过错,杨士奇不仅不揪着不放,还会帮忙说好话。

例如,当时,朱棣命徐奇担任广东布政司,主政一方,临行前,很多官员都赋诗相送,或送点小礼物。朱棣知道后,有些生气,杨士奇便开导朱棣说:“徐奇远赴南方烟瘴之地,群臣和他依依惜别,送点诗文或礼物,也无可厚非。我当时要不是因为生病未去给他送行,说不定我也会送他礼物。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小节去毁掉一群官员。”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杨士奇不仅心肠好,而且很有智慧。实际上,杨士奇本人并没有给徐奇送过礼,他也不屑于如此。但他并不希望朱棣怪罪其他同僚。

正是因为杨士奇有上述三大优点,他逐渐成了朱棣身边最不可或缺的几人之一。永乐六年,朱棣北巡,留太子朱高炽监国的同时,他让杨士奇和蹇义辅佐太子。

太子朱高炽喜欢诗词,杨士奇劝太子:“诗词是小技,可陶冶情操,但不能治国,殿下应当多学习前朝的诏令。”朱高炽于是听从了杨士奇的建议,待朱棣归来,考校太子学问,发现太子在治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惊叹不已,从此更加确信了让杨士奇辅佐太子的正确性。

永乐八年,朱棣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朱高炽再一次监国。朱棣走后,汉王朱高煦为了夺取太子之位,联合赵王朱高燧多次向朱棣诬陷太子,次年,朱棣班师回朝,召来杨士奇询问情况。杨士奇回答说:

“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杨士奇没有攻击汉王和赵王,他只是说太子仁厚,知错必改,是值得朱棣托付之人。朱棣听完杨士奇的话,哈哈大笑。

明成祖朱棣虽然在位22年,但他在南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每逢朱棣北征、出巡等,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而这一时期,也是朱高煦诋毁朱高炽的最佳时期。然而,朱高炽身边有杨士奇等人,这让朱高煦的计划每每破产。因此,朱高煦把矛头对准了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归来,太子朱高炽因处理政务迎驾来迟,朱高煦便拉拢一干武将弹劾杨士奇辅佐不力,朱棣不想治杨士奇之罪,不料朱高煦纠集人员先后十余次弹劾杨士奇,最终,杨士奇被锦衣卫下狱问罪。

在狱中,朱高煦遣人对杨士奇威逼利诱,杨士奇没有说半句太子的坏话。几天之后,朱棣下令释放杨士奇,仍由杨士奇辅佐太子。

永乐十四年,当朱高煦再次对付太子时,杨士奇以柔克刚,他仍不为太子辩解,只是借朱高煦两次都不愿意就藩的事实,让朱棣考察朱高煦的本心,这也就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杨士奇的一番“诛心”的话,直接导致朱高煦远离京城,朱高煦因此对杨士奇恨之入骨。

有明一朝,明仁宗朱高炽算得上是一位仁厚的帝王,然而,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朝堂上,仁厚之人往往讨不到便宜。朱高炽身居太子之位长达20年,不但没有被朱高煦拉下马,还仍坚守自己的仁厚之心,这是极为难得的。这份“难得”的背后,杨士奇功不可没。

三、耿直谏天子,得志泽于民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他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归途中病逝。张辅、杨荣、金幼孜等大臣一方面选择秘不发丧,另一方面派人急忙入京密报朱高炽和杨士奇。朱高炽一听,顿时就慌了,要亲自出京迎丧,被杨士奇阻拦。杨士奇建议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代替自己迎接朱棣灵柩,然后让朱高炽立即采取行动在京城周边布防,防止汉王朱高煦趁机作乱。在杨士奇的安排下,明朝的这场最高权力交接才顺利完成。

朱高炽登基后,是为明仁宗。杨士奇、蹇义、夏原吉等太子旧臣得到了重用。杨士奇当时被升为华盖殿大学士兼吏部侍郎。有一天朱高炽到内阁议事,遥遥看到杨士奇走来,朱高炽便对蹇义和夏原吉说:“你看,我们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他一来,必定有正直之言。”

这个情形,和当年唐太宗调侃魏征有异曲同工之妙。

果然,杨士奇一见朱高炽,便直接说落朱高炽的不是:

“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

意思是:陛下刚下令减免赋税,惜薪司(明朝的宦官机构)便传递你的旨意,说要再征80万斤枣,陛下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杨士奇言之凿凿,看似指责朱高炽,实际上言语之中都是两个字——爱民。

朱高炽没有办法,只得下令减免。

每个皇帝都会遇到溜须拍马之辈,朱高炽也不例外哦。朱高炽登基不久,便有人写贺表,称天下是太平盛世,都是天子之德。

朱高炽正在得意时,杨士奇就给她泼了一瓢冷水,杨士奇说:“靖难之役中所牵连的流民还未全部归乡,战争的创伤仍在恢复中,百姓在为温饱担忧,陛下不可一时自满,忘记了进取之心。”朱高炽听完,立即清醒过来。

《孟子》云: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杨士奇身居高位,能爱护百姓,能劝阻帝王,实乃是明朝之幸。

作为一个古代读书人,杨士奇对“忠孝”二字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在古代,士大夫的父母去世,儿子需要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帝王则需要以日代月,守孝27天。因此,到了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在朱棣去世27日后,礼部尚书郎吕震上奏请朱高炽穿吉服。次日,众臣上朝,朝堂上大家都穿上了吉服,只有三个人仍穿麻衣。这三个人分别是:朱高炽、张辅、杨士奇。

张辅乃是英国公,对朱棣忠心耿耿,杨士奇却和朱高炽保持了高度一致。事后,朱高炽对杨士奇说:“父亲的棺木仍然在停柩,我怎么穿着鲜亮的吉服呢?”杨士奇表示:忠孝的帝王,就该如此。

对于杨士奇的“不合群”朱高炽也会特意给予保护。《明史》记载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兵部尚书李庆和礼部尚书吕震曾建议朝廷在和平时期把战马分配到文官家中,由文官代为喂养,等来年向官员们收缴马驹即可。对此,杨士奇坚决反对,杨士奇认为,朝廷重视战马是正确的,但文官的主要任务是理政,兵部不应该把自己的责任强加在士大夫身上。当时,李庆、吕珍二人和杨士奇争论不休,明仁宗却驳回了杨士奇的意见。等下朝后,明仁宗特地叫来杨士奇,告诉他:

“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

朱高炽的意思是说:吕震、李庆二人一直针对你,我怕你遭到孤立,被他们打击,因此才驳回了你的建议,之后我再找别的理由拒绝他们。

都说杨士奇耿直,朱高炽仁厚,在这件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东里免兵戈,三杨创盛世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位难得的仁君,然而,他却仅仅在位10个月便戛然而逝了。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病危,召杨士奇入宫书写遗诏,传位于太子朱瞻基。

一个月前,朱瞻基刚被派往南京巡查,朱高炽的突然离世,让朝廷陷入一阵混乱。杨士奇和张辅、杨荣等人急忙入宫找到张皇后(朱高炽之妻),以内阁和皇后的名义一方面加派人手保护北归的朱瞻基,另一方面严密监视汉王朱高煦的动向。不仅如此,杨士奇还建议让朱高炽的第五子朱瞻墡(朱瞻基同母弟)入宫监国,以备万一。

杨士奇等人如此安排,让心怀不轨的朱高煦未能顺利谋刺朱瞻基,朱瞻基顺利登基,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登基之初,保留了明仁宗留下来的内阁班底。次年(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得胜而归。

当时,意图谋反的并不止朱高煦一人,有证据表明,朱瞻基的三叔、赵王曾打算策应朱高煦。那些急于立功的武将们便劝朱瞻基征讨朱高燧,包括“三杨”之中的杨荣,也认为应该趁机清理门户。但杨士奇却说:

“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

意思是说,朱棣有三个儿子,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只有两个叔叔。如今,二叔朱高煦已经被俘,罪不可赦。那些有疑罪的人(指朱高燧)应当加以提防,而不是动辄兵刀相见,那样不仅会祸及百姓,还会让后世诋毁朱瞻基容不下长辈。

杨士奇的观点可谓“另辟蹊径”,让那些犹豫不决的大臣眼前一亮。朱瞻基也觉得杨士奇考虑得周到,于是罢兵回朝。杨士奇又建议朱瞻基赐朱高燧一道褒奖的玺书,以示施恩;并且把朱高燧和外臣勾结的书信一起送给朱高燧。杨士奇的这一招“恩威并济”,成功折服了朱高燧,朱高燧接到朱瞻基的玺书,跪地痛哭:“吾生矣!”从此再无反意。

杨士奇的一系列作为,不仅阻止了明朝的又一场叔侄内斗,更拯救了万千苍生。

《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中国自古就不缺位高权重的将相,然而,真正能做到“爱人”之心者并不多,杨士奇便是心怀天下,身系万民之臣。

宣宗时期,明朝水旱灾频发,杨士奇每每劝朱瞻基节省开支,减免百姓赋税。《明史·杨士奇传》云:

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

在杨士奇的持续劝谏下,明宣宗陆续免除了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免了田赋、粮税,裁撤劳役等。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当时,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同在内阁,因这三人都姓杨,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杨”。“三杨”之中,杨士奇居首,为“西杨”;杨荣次之,为“东杨”;杨溥为“南杨”。

三杨主政时期,明宣宗励精图治,大明朝的百姓得到休养、农桑迅速发展,贪腐被大面积政治,朝廷吏治清明,天下达到了“河清海晏”的程度。史书中将明宣宗和其父明仁宗时期天下繁荣的景象称为“仁宣之治”。

《明史》曾评价:

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

意思是说,若谈论明朝“贤相”,必然首推“三杨”。他们三人本就是当世大儒,又都是通达之人,他们同心戮力,相互协助,也就唐初的房玄龄、杜如晦能达到这个水平。

五、老臣辅4帝,兴衰50年。

明朝宣德十年,38岁的朱瞻基驾崩,临终前,他召来杨士奇、杨荣、杨溥,命他们辅佐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朱祁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明英宗。

英宗初年,太皇天后张氏主理内宫,“三杨”主管政务,大明朝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景。正统三年,杨士奇晋升为少师,当时他已经73岁,有隐退之意。但朱祁镇尚未成年,太皇太后不允杨士奇致仕,杨士奇便拖住衰体继续为大明朝服务。

在历史上,所有幼年登基的帝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随着他渐渐长大,他特别想摆脱老臣的束缚,明英宗朱祁镇也不例外。

随着杨荣和太皇太后的去世,朝堂之中独留杨士奇和杨溥两位老臣,这时,朝堂局面变了。朱祁镇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王振等宦官的崛起,让杨士奇逐渐被架空。杨士奇看到朝堂之上宦官弄权,逐渐变得无力起来。

正统七年,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因杀人获罪,王振等人纠集大量佞臣攻击杨士奇,杨士奇羞愧难当,一病不起。虽然明英宗下旨不允许此案累及杨士奇,但杨士奇还是以老病为由,告老还乡。

五朝老臣,就此落幕。从此,庙堂之上,再无杨士奇。

两年后,正统九年(1444年)的三月清明,杨士奇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0岁。临终前,杨士奇给明英宗留了一份遗折,希望明英宗能继承祖、父遗志,亲贤臣,远小人。

然而,杨士奇的遗折没有在明朝引起一丝丝波澜。

明英宗追赠杨士奇为太师,谥号“文贞”。然后,到了明英宗“放飞自我”的时代。宦官王振更加肆无忌惮,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明英宗也逐渐迷失了自我。五年后,在王振的忽悠下,不可一世的明英宗御驾亲征,兵败土木堡,大明王朝从此盛世不再。

杨士奇35岁踏入仕途,80岁去世,在50余年内,他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5朝,先后辅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4帝。在这期间,他经历了靖难之役,见证了永乐盛世,也亲手缔造了仁宣之治,然而,他也看到了大明王朝的衰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句话,总结了古代成功士大夫的三大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

杨士奇在内阁近50年,他宅心仁厚,心怀天下,身系万民,称得上是立德。

杨士奇辅佐四帝,为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作出卓越贡献,称得上立功。

杨士奇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和《明宣宗实录》的总裁官,为后人留下许多治国理政的心得,同时,在仁宣时代,杨士奇在文坛之中堪称泰斗。这也称得上是立言。

作为古代士大夫,杨士奇的一生是励志的,是圆满的,是无可挑剔的。他不是圣人,却是后世公仆的榜样。

最后,用杨士奇的一首《送皑上人住持建昌太平兴国寺》来结束本文:

持钵王城住几年,袈裟新汎上江船。

禅心还似江心月,江自东流月自圆。

有人说,假如杨士奇能再活几年,明朝或许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笔者想说,历史是没有假如的,杨公操劳一生为大明,至于身后之事,又岂是他能左右的了的?对他来说,唯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他的一片“禅心”如同江心的明月,任由江水东流,月儿自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