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的时候,颁布了新的历法,就是为了能和太阳年同步。而这次改革让太阳年和新历法差了足足10天的事件,如果不删除这10天,那么之后的日期就会出现错的时间。为了能和太阳年同步,这才将1582年10月删除了10天。现如今使用的历法,是从1583年才正式使用的,每年分为12个月,而每年有365天。
至于网上当时一直流传世界末日的信息,也只不过是一些人的“阴谋论”而已,再加上网上一直有声音,所以才会让人越来越相信。历史上有很多现代文明还无法解释的事情,都是因为目前的科学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关于地球是否会消失,也不是人类能决定的,宇宙这么大,还有很多未知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就好了,大家觉的呢?
人类历史上完全“消失”的十天,发生了什么...子衿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不负青云”看看呀~
169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上上篇文章里,
我们聊了“2月为什么只有28天”的问题——
三尺微命:2月为什么只有28天?答案竟如此奇葩...zhuanlan.zhihu
于是我们知道,
这是儒略历搞的奇葩设定。
除了这一设定,
它似乎没有别的缺点。
当然,如果真的没有其它缺点,
它就不会被废除,
以至于被今天的“公历”取代了。
也正是它的另一缺点,
导致历史上有10天“完全消失”。
在儒略历里:
1年等于365.25天,
每4年有1个闰年,3个平年。
闰年366天,平年365天,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
然而,按照现代天文学的测量,
一年并不是365.25天,而是365.2422天,
二者相差11分14秒。
可是,每过400年,
当前日期会比实际日期慢3天,
到了16世纪(儒略历施行于公元前45年),
误差已经整整10天,
各种节日、日期变得十分混乱,
节气(如春分,夏至)也明显感觉提前了。
这时候,教皇出马了,
格列高丽十三世与众多天文学家商议后,
于1582年推出了以儒略历为基础,
稍作修改而成的新历,
即公历:
快进10天,
把次日的1582年10月5日改成15日,
修改了闰年的规则:
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这一规则保留,
新增一条:
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
不是闰年。
例如,2100年表面上看是闰年,
其实,它是平年。
这样一改,
每400年就比原来少了3个闰年,
变成97个闰年,303个平年,
平均每年365.2425天,
与现代测量的365.2242日十分接近,
这样的精度,
3333年才会出现1天的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个规则被继续完善,
完善到几乎可以没有误差,
例如400的倍数是闰年,
但3200的倍数不是闰年;
3200的倍数不是闰年,
但3200和172800的公倍数是闰年;
128的倍数不是闰年...等等等等,
不再赘述(扯太远了)。
儒略历修改后,
日期变的更加精确,
按照既定规则,
基本不会再出现天数误差。
唯一的遗憾,
便是那消失的10天:
公元1582年10月5日~1582年10月14日,
在历史上不存在。
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朝万历年间,
对于使用农历的中国来说,
并无影响。
提到明朝时期的战争,人们总是会想起所谓的“万历三大征”。这三场战争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战争和播州之役。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属于内战,是平定内部的叛乱势力。而万历朝鲜战争属于中日战争,是一场国际战争。三大战争,明朝都取得了胜利。因此,许多人就对此夸夸其谈,认为明朝对么强大,在万历时期也能够打赢三场大规模的战争。实际上,万历时期的战争并非这三场,还有两场的也十分的大,一场是明朝和缅甸的战争,一场是萨尔浒之战。
一,名缅战争:云南外夷土司丢失殆尽1554年,缅甸东吁王朝灭阿瓦王朝,基本统一了缅甸。随后,缅甸就向云南外夷土司发动了进攻。1556年占领了八百大甸宣慰司(兰那国),1558年占领了老挝宣慰司(澜沧国),1560年,缅甸第一次北征,进攻孟密土司。1568年,莽应龙第二次北征,进攻木邦,木邦土司向明朝报告了情况。然而明朝官员却向木邦土司索取贿赂,而不协助木邦请求援兵。于是木邦土司投降了缅甸,此后潞江土司也投降于缅甸。1573年(万历元年)莽应龙第三次北上,进攻孟养土司,而明朝也派出大量的军队,标志着明缅战争正式爆发。这一次,缅甸遭遇了失败,但是经过三次北征,陇川、干崖和蛮莫等土司都投向了缅甸怀抱。1579年,莽应龙第四次北征,最终消灭了孟养土司。
缅甸东吁王朝
1581年,莽应龙去世,其子莽应里继承王位,明朝和缅甸的战争还在持续。但是莽应里在军事才能上不及莽应龙,因此对外战争基本失败。从1583年到1598年,莽应里不断进攻云南,但是都遭到了失败,而孟养、木邦、陇川、孟密等土司又重新回到了明朝怀抱。1593年,缅甸内乱,而莽应里在对阿拉干的战争中被俘虏。
缅甸的土司分布
此后,莽应里之弟良渊侯继位,又开始进攻云南孟密、蛮莫,蛮莫土司思正逃到黄连关,向明朝求救。然而云南的长官却将思正死了,以求缅军停止进攻。1604年,孟养被缅甸所灭。1606年,缅甸进攻木邦,明朝军队不敢救援,木邦失陷。至此,明朝和缅甸的战争宣告结束,明朝的云南外夷土司基本被良渊侯攻陷。1605年,良渊侯去世,其子阿那毕隆继位开始挥戈南下,投入到统一缅甸的战争之中。
明缅战争后的云南版图
二,萨尔浒之战:女真族对明朝战争的转折点而万历时期另外一场著名的战争为萨尔浒之战。1583年,努尔哈赤以“兵不满百,甲仅十三”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的伟业。他征服苏克苏浒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到1588年统一了建州女真,并且建立了女真国。而此时的明朝对努尔哈赤的崛起还不知道。随后,努尔哈赤又征服哈达、辉发、乌拉等海西女真。此时,明朝终于发现了努尔哈赤的崛起,于是决定出兵阻止努尔哈赤统一海西的叶赫部,明朝和努尔哈赤的矛盾也就公开化了。
明朝东北局势
1616年,努尔哈赤宣布重建金国,史称“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率步骑2万进攻辽东地区,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面对这样辽东的沦陷,万历皇帝派遣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大举进攻后金。1619年,明朝调集到辽东的援军已经达到了87000多人,加上叶赫部和朝鲜的军队,有11万,号称20万。于是明朝军队分4路大军进攻后金。
建立初期的后金
而努尔哈赤则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在努尔哈赤的进攻下,明朝军队共损失了45000多军队,枪炮火铳20000余支。从此,明朝在辽东地区的争夺就陷入了被动的地位。随后,努尔哈赤直接迁都沈阳。萧一山评价道:“是役也,明倾天下之力,尽征宿将猛士,及朝鲜叶赫精锐,分道深入,使之不能兼顾。而努尔哈赤以八旗六万之众,先破其一路,五日之间,全军皆败。金士卒仅伤数百人,而所获则以巨万计。明清之兴亡,此亦最大关键也。”
将萨尔浒之战、名缅之战和平播之役、宁夏之役、朝鲜战争算起来,明朝在万历时期一共打了5场大规模的战争,其中2场是内战,3场是外战。外战方面,一胜两负。我们可以把这五场战争称之为“万历五大征”。如此就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万历年间的边疆局势了。
1583年,即万历十一年,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极为寻常的一年。万历皇帝依然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东林党争依然日甚一日、没有消停;漫长边疆依然偃旗息鼓、平和无争;慵懒的阳光依然照在辽阔的大地上……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的另一边,就是另外一番场景了。
在遥远的欧洲,一个新兴的帝国——英国,正在悄然崛起。从16世纪初以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同时,启动了海外扩张,在世界各地掠夺殖民地,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了第一步。
这一切,都是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手里完成的。伊丽莎白一世踌躇满志,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她知道,那里有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帝国。如果能够与中国开展贸易,必将加快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为此,伊丽莎白一世派出商人约翰·纽伯莱(John Newberry)乘坐商船前往中国探路。纽伯莱的身上携带有伊丽莎白一世致给万历皇帝的信件。不幸的是,纽伯莱在漫长旅行途中,被葡萄牙人逮捕,被送到果阿。后来,这封信被辗转送到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400年过去了,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应邀访华,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英国君主。在访华时,伊丽莎白二世将这封伊丽莎白一世致给万历皇帝的信件送给了中国。于是,这封迟到了400年的信件重见天日。
那么,这封信件里到底写了什么呢?
在这封信件的开头,写道:“天命英格兰诸国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伊丽莎白一世,尊称从没谋面的万历皇帝为“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
下面是信件全文: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而前往贵国各地旅行。
彼之能作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彼既于此无任何怀疑,乃更乐于准备此一于吾人有益之旅行。
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极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能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落款是“耶稣诞生后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于格林威治宫。”
在信件中,伊丽莎白一世请求与中国开展中英贸易,以及给与英国商人在中国安全通行的权利。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都属于很正常的外交来往,然而,对于16世纪末的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还真不一定能够接受。结果不一定能让伊丽莎白一世满意——假如这封信件能够被送到北京,而万历皇帝又幸运地看到了这封信的话。
下面这个案例可以作为参考。
伊丽莎白一世致信万历皇帝几十年后,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来到了中国,要求中国停止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展贸易,垄断中国对外贸易权,结果被明朝水师在料罗湾海战中打得怀疑人生,不得不向明朝赔款道歉。
【参考资料:《南京条约与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取得》《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皇帝的亲笔信上写了什么》等】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