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富
根据我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2024年归属甲辰年。天干甲属木,为青色,地支辰属龙,所以甲辰是青龙得位,因此称为“青龙年”。
青龙,又称苍龙。在古代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四肢强壮,能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具有操控天神雷电之力,是镇邪扶正、调和阴阳、守财护土、守江护海、呼风唤雨的祥瑞之兽。它代表东方和春季,常常被作为吉祥的象征和文化符号。三国时期魏人缪袭《青龙赋》序云:“盖青龙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赋曰:“懿矣神龙,其知惟时。览皇代之云为。袭九泉以潜处,当仁圣而觌仪。应令月之风律,照嘉祥之赫戏……”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青龙的赞美之情。
民谚说:“甲辰迎青龙,四人穿红衣。”意思是属相为龙、狗、牛、兔的人在龙年里犯太岁,和龙有相冲、相害、相破、相刑的关系,这四种属相的人应该穿红背心、红裤衩、红袜子等,或者是在腰间系红腰带,俗称“扎红”。
民间有“灶马头”测年景的方法,天干地支是以正月初一为新的一年起点,接下来每一天对应一个天干地支日,古人为了讨个好彩头,便用正月开头12天来占卜年景。2024年正月初一为辰日,即“一龙治水”;正月初三为丙日,丙谐音饼,即“三人分饼”;正月初十为丑日,即“十牛耕田”。据此,2024年的年景为“一龙治水,三人分饼,十牛耕田”。民间有“龙多靠,龙少涝,五龙六龙,风调雨顺”的谚语,意思是龙多了,就会相互依靠,互相推诿,导致降雨减少,容易干旱。“一龙治水”为降雨较多,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有充足的水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个好兆头。但是由于仅有一龙,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形成雨水分布不平衡、旱涝不均的局面。饼代表粮食,分饼的人少,则年景丰收,吃喝有余;分饼的人多,则庄稼歉收,人多粮少。最多有十个饼,三人分饼是五谷丰登的象征。牛在古代是耕种的主要力量,耕田的牛越多,生产力越充足。农谚云:“牛多好耕田”“一牛耕田耕不撤,九牛耕田牛有歇”。“十牛耕田”不仅预示着农业生产的繁忙和丰收的前景,也暗示着勤劳的人们将会为了获取丰硕的成果而付出艰辛的劳动。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说土地僵硬需要更多的牛来耕地。这种占卜年景的说法,只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人为了预判作物收成好坏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没有科学依据。
农历2024年为甲辰年,即龙年。龙年正月初十(2024年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而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却留在了癸卯年的腊月二十五(2024年2月4日);2025年1月29日(乙巳年正月初一)是春节,而立春却在2月3日(乙巳年正月初六)。这意味着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节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春年”。
“无春年”的产生,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因古人称月球为“太阴”,故称“太阴历”,简称“阴历”。这样阴阳历出现了偏差,就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年份一年有13个月的情形。这样,立春节气就有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或者下一年的正月,从而出现了“无春年”的现象。如农历2023年出现了“闰二月”,就有了两个立春节气,致使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节气。这在我国农历纪年中是很常见的,平均2至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比如2019年猪年、2021年牛年、2024年龙年、2027年羊年都是“无春年”。
因为没有立春节气,即“寡春”,这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不齐全,所以民间又称为“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这样长期讹传下去,民间就产生了“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寡妇年,别成全”的说法,认为春不立,则生殖不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便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民间说的“无春年”并不是没有春天,而仅仅是没有立春节气,所以这种说法毫无科学道理。“无春年”与嫁娶是否吉祥没有任何联系,人们要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摒弃迷信思想,不被荒唐的无稽之谈所羁绊。
2024年是公历闰年。闰年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平年长度的误差,它和平年的区别在于每年的天数和2月的天数。平年有365天,2月有28天;闰年有366天,2月有29天。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365.24天,多出的0.24天就是回归年。每4年累计下来会少差不多1天的时间,所以每隔4年就设置一个公历闰年,将这一天加在2月末,以弥补时间差。关于闰年还有一段顺口溜:“年号除以四,没余是闰年。天数三六六,二月二九天。年号除以四,有余一二三。平年三六五,二月二八天。二零零零年,特殊不好算。除数是四百,没余是闰年。”
闰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对历法加以改革,罗马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于是规定单数月为大月31天,双数月是小月30天。按古罗马的习俗,2月份是处决死囚的月份,认为这个月份不吉利,应该短些,于是只有29天。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前任恺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于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为大月,同时把下半年的双月都改成大月,9月、11月两个月则改为小月,少了的1天仍从2月中扣掉。因此2月份便只剩28天了。
闰年的设立,使公历的日期与地球的运动周期更加一致,阳历更加完善和准确,保证了生日和纪念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人们的情感、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闰年还是农历和阳历的桥梁,使得阳历和农历同步,防止了二十四节气和四季的脱节,为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甲辰年之甲代表阳气始发,万事万物始生之意;辰为东方之龙,辰时又是上午七至九时,是七八点钟的太阳,所以甲辰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机遇的一年,“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蓬莱归路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郑学富
根据我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2024年归属甲辰年。天干甲属木,为青色,地支辰属龙,所以甲辰是青龙得位,因此称为“青龙年”。
青龙,又称苍龙。在古代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四肢强壮,能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具有操控天神雷电之力,是镇邪扶正、调和阴阳、守财护土、守江护海、呼风唤雨的祥瑞之兽。它代表东方和春季,常常被作为吉祥的象征和文化符号。三国时期魏人缪袭《青龙赋》序云:“盖青龙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赋曰:“懿矣神龙,其知惟时。览皇代之云为。袭九泉以潜处,当仁圣而觌仪。应令月之风律,照嘉祥之赫戏……”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青龙的赞美之情。
民谚说:“甲辰迎青龙,四人穿红衣。”意思是属相为龙、狗、牛、兔的人在龙年里犯太岁,和龙有相冲、相害、相破、相刑的关系,这四种属相的人应该穿红背心、红裤衩、红袜子等,或者是在腰间系红腰带,俗称“扎红”。
民间有“灶马头”测年景的方法,天干地支是以正月初一为新的一年起点,接下来每一天对应一个天干地支日,古人为了讨个好彩头,便用正月开头12天来占卜年景。2024年正月初一为辰日,即“一龙治水”;正月初三为丙日,丙谐音饼,即“三人分饼”;正月初十为丑日,即“十牛耕田”。据此,2024年的年景为“一龙治水,三人分饼,十牛耕田”。民间有“龙多靠,龙少涝,五龙六龙,风调雨顺”的谚语,意思是龙多了,就会相互依靠,互相推诿,导致降雨减少,容易干旱。“一龙治水”为降雨较多,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有充足的水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个好兆头。但是由于仅有一龙,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形成雨水分布不平衡、旱涝不均的局面。饼代表粮食,分饼的人少,则年景丰收,吃喝有余;分饼的人多,则庄稼歉收,人多粮少。最多有十个饼,三人分饼是五谷丰登的象征。牛在古代是耕种的主要力量,耕田的牛越多,生产力越充足。农谚云:“牛多好耕田”“一牛耕田耕不撤,九牛耕田牛有歇”。“十牛耕田”不仅预示着农业生产的繁忙和丰收的前景,也暗示着勤劳的人们将会为了获取丰硕的成果而付出艰辛的劳动。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说土地僵硬需要更多的牛来耕地。这种占卜年景的说法,只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人为了预判作物收成好坏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没有科学依据。
农历2024年为甲辰年,即龙年。龙年正月初十(2024年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而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却留在了癸卯年的腊月二十五(2024年2月4日);2025年1月29日(乙巳年正月初一)是春节,而立春却在2月3日(乙巳年正月初六)。这意味着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节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春年”。
“无春年”的产生,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因古人称月球为“太阴”,故称“太阴历”,简称“阴历”。这样阴阳历出现了偏差,就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年份一年有13个月的情形。这样,立春节气就有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或者下一年的正月,从而出现了“无春年”的现象。如农历2023年出现了“闰二月”,就有了两个立春节气,致使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节气。这在我国农历纪年中是很常见的,平均2至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比如2019年猪年、2021年牛年、2024年龙年、2027年羊年都是“无春年”。
因为没有立春节气,即“寡春”,这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不齐全,所以民间又称为“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这样长期讹传下去,民间就产生了“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寡妇年,别成全”的说法,认为春不立,则生殖不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便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民间说的“无春年”并不是没有春天,而仅仅是没有立春节气,所以这种说法毫无科学道理。“无春年”与嫁娶是否吉祥没有任何联系,人们要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摒弃迷信思想,不被荒唐的无稽之谈所羁绊。
2024年是公历闰年。闰年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平年长度的误差,它和平年的区别在于每年的天数和2月的天数。平年有365天,2月有28天;闰年有366天,2月有29天。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365.24天,多出的0.24天就是回归年。每4年累计下来会少差不多1天的时间,所以每隔4年就设置一个公历闰年,将这一天加在2月末,以弥补时间差。关于闰年还有一段顺口溜:“年号除以四,没余是闰年。天数三六六,二月二九天。年号除以四,有余一二三。平年三六五,二月二八天。二零零零年,特殊不好算。除数是四百,没余是闰年。”
闰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对历法加以改革,罗马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于是规定单数月为大月31天,双数月是小月30天。按古罗马的习俗,2月份是处决死囚的月份,认为这个月份不吉利,应该短些,于是只有29天。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前任恺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于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为大月,同时把下半年的双月都改成大月,9月、11月两个月则改为小月,少了的1天仍从2月中扣掉。因此2月份便只剩28天了。
闰年的设立,使公历的日期与地球的运动周期更加一致,阳历更加完善和准确,保证了生日和纪念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人们的情感、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闰年还是农历和阳历的桥梁,使得阳历和农历同步,防止了二十四节气和四季的脱节,为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甲辰年之甲代表阳气始发,万事万物始生之意;辰为东方之龙,辰时又是上午七至九时,是七八点钟的太阳,所以甲辰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机遇的一年,“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蓬莱归路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深入书法的艺术殿堂,一同探讨“甲辰”是否需要那个引发争议的“年”字。是时候挥动文学之剑,解锁这场书法界的辩论了。
兰亭之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苏轼的前赤壁赋,这些传世之作仿佛将历史的沧桑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然而,回到当下,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甲辰”之后,是否应该加上“年”字。
于是,书法爱好者们在这场辩论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主张,加上“年”字,能够更清晰地表达年代信息,方便读者理解,也更符合当代表达的规范。他们认为,这种写法既简单直接,又符合现代人对信息的迅速获取需求。
然而,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甲辰”已经包含了完整的时间信息,再加上“年”字显得多此一举。这一派的人们认为,传统的“甲辰”已经足够清晰,而且添加“年”字可能使作品显得累赘,降低整体的美感。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更加文雅的形式来表达时间信息。比如,“甲辰岁次”或者“甲辰之春”,这样的表达方式既准确传达了年份,又避免了过于生硬的“年”字。
这场争论也让我回想起在春日的午后,漫步在古老的书法作品中。那些“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中流淌的文字,仿佛是时光的隧道,将我带回古代的山川河流。或许,我们在追求现代的同时,也能在古老的艺术中寻找到一些启示。
古代的书法大师们留下的作品,如同时光的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是否该在书法的表达方式上做些改变呢?
或许,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书法家们的墨宝中,时间和传统在这些墨迹中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书法家们踏上时光之舟,一笔一划,为这个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或许,我们可以在这场争论中找到一种折衷的方式。或许,“甲辰”是否需要那个额外的“年”字,并非关键。或许,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在这片书法的海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如何在墨迹之间留下自己的足迹。
书法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在这面镜子中,我们或许能看到“甲辰”是否需要那个额外的“年”字,也能看到这场争论的深层次含义。不同的落款方式,是书法家对于时间和传统的思考,也是对于艺术表达的探索。
“甲辰”,或许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字,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这片汪洋大海中,书法家们每每踏浪前行,为的或许并非是解决这场争论的结果,而是在思考中不断挖掘书法的深度和内涵。
或许,书法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艺术,既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底蕴,又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而在这个独特的艺术殿堂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甲辰”落款方式。在这片宏伟的文化殿堂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岁月长河,让“甲辰”在时间的洪流中闪烁不已。
“岁在甲辰,龙行龘龘。”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今日岁首
小巴先给大家拜年啦
祝大家新春吉祥、福寿安康!
2024
岁在甲辰
龙行龘龘
作为“龙的传人”
我们对龙年总怀有别样的憧憬和期待
过往的2000多年里
有过几十个甲辰年
它们各自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过去的甲辰年
发生过哪些影响深远的大事吧
事件一:
公元764年
唐朝设立湖南观察使
“湖南”之名由此而始
事件二:
公元824年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逝世
苏轼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
事件三:
公元1004年
澶州之战爆发
不久后“澶渊之盟”订立
宋辽维持了百余年和平局面
事件四:
公元1424年
明成祖朱棣逝世
其在位期间曾编修《永乐大典》
派遣郑和下西洋
建造紫禁城
事件五:
公元1724年
康德出生
他曾说两样东西最让人敬畏
“头顶的灿烂星空
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事件六:
公元1784年
第四次英荷战争结束
英国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事件七:
公元1844年
中美订立《望厦条约》
这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事件八:
同年10月
尼采出生
这位“半是天才”“半是疯子”的人物
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
事件九:
公元1904年
日俄战争在清朝东北地区爆发
以俄国惨败告终
事件十:
同年8月
邓公出生
他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深刻影响中国
1964年
有许多大事发生
事件十一:
1月
中法建交
事件十二:
同年6月
南非政治家纳尔逊·曼德拉
被判终生监禁
事件十三:
同样在6月
77国集团成立
旨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事件十四:
10月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然后
就是我们刚刚迈入的2024年
未来的篇章正铺展在眼前
静待你我书写
本篇作者 | 毕冉 | 配图 | 赵婕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何梦飞
王福庵先生早年的汉上缘:从1927年的印事起始
——兼及王福庵先生早年的十六枚印章
沈必晟 熊仁强
内容提要:王福庵先生早年在粤汉铁路湘鄂线工作,经常往返于武汉、长沙之间,直到湘鄂线武昌至株洲段通车。他早年与唐醉石交谊颇深,王唐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包括二十世纪初期汉上两位著名的藏书家徐行可、张仁芬先生。张仁芬先生的后人至今藏有十六枚王福庵先生早年为刻的印章,多枚印章在武汉博物馆馆藏的重要书画上钤有印记。王福庵先生的篆刻艺术深刻的影响了湖北,新时代以来浙派风潮再起,他特有韵味的篆书、隶书,也在汉上隔代承传起来。
关键词:王福庵 早年印艺 汉上交游 艺术影响
王福庵(1880-1960)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以字行。别号锄石农、微几、屈瓠、印佣、罗刹江民、石奴、福庵居士,晚年别署春住楼、麋砚斋等。性素寡言,早有持默之号,七十以后自号持默老人。浙江仁和(杭州)人,父同柏,精究金石,有《石鼓文集联》等书传世。福庵先生是家中幼子,秉承家学,于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篆刻闻名于时。年二十五,与叶铭、丁仁、等创设西泠印社,时期两度任印铸局技正。—九三○年后定居上海,鬻艺自给。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得未刻之石,暇则奏刀自存。生平刻印,数以万计。其印宗浙皖之长,复上究周秦两汉古印,自成体貌,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有会心。尤精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著有《福庵藏印》、《罗刹江民印稿》、《麋研斋印存》、《麋研斋印存重辑本》、《麋研斋印存重辑本续》、《福庵印稿》,以及《说文部属检异》和《麋研斋作篆通假》等。於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为新浙派领军人物。
王福庵
王福庵先生早年精擅算术及测绘技术,在上世纪初供职于铁道部门,并因为这个工作缘故,曾漫游湘楚鄂渚,在初年的鄂地汉上结交了一批朋友,留下了一批书法篆刻作品,赢得了最初的艺术声誉。
一、1927年的印事
1927年是大革命的转折之年,、汪精卫分别在沪、汉分共,大肆杀害,大革命前后的政治中心发生转移。这一年,王福庵先生在故都已经待到了第八个年头,早在1920年,他接受了故都北洋政府印铸局技正、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的职任,开始了在故都的一段稳定生活。这一年,王福庵先生不得不结束在故都的生活,"自故都至汉,后由汉而宁"(1)。
按照现存的资料显示,在一年后,王福庵先生复官南京国民政府印铸局技正,与好友唐醉石先生一同主篆"中华之玺"、"荣典之玺"等(2),但不久之后就辞官定居上海,以鬻印鬻书终其一生。
应该说,1927年的政治变故,深刻影响了王福庵先生的出仕与退隐。这一年,王福庵先生印作文字(3),抖露了太多的心事。
一是感时伤怀。比如在年初,他刻有"余生四十有八发之短者日以白"的印章,10月,他刻"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二是徘徊无顾。比如这一年的9月,他刻"以待知者看",仲秋时节,他刻下著名的"末技游食之民"印章,11月底,他刻"我苦在不痴不慧中",冬天,他又刻下"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的印章。
王福庵先生早年的印章,大部分属于名姓章、斋号章、鉴藏章等等,早年的书法,更是以临摹铜量铭文为能事(4),很少有在一年的时间里这么集中的通过印文内容抖露心事的情况。如果和"自故都至汉,后由汉而宁"的行迹相对照,王福庵先生在刻下"以待知者看"的时候,很有可能已经无法混迹于故都的职任,而在刻"末技游食之民"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将满怀期待放在了到武汉、南京谋取新的职位上。也正是在这方著名的印章边款上,他专门镌刻有"自故都至汉,由汉而宁,刻此志之"的文字。但事实是"我苦在不痴不慧中",现实并非王想象的那么丰满,未必如人意,不如借酒消愁,所以"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思想着还是少考虑这些烦恼事。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王福庵先生在故都无法混迹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来武汉呢?他和武汉有什么情结呢?
二、早年在汉上湘鄂铁路局的供职
从现在公开印行的资料看,王福庵先生刻于汉上的印章至少有四枚(5):
第一枚:举杯消愁愁更愁,作于1916年春,边款为"福厂刻于汉皋寓庐";
第二枚:春宵无梦不钱塘,作于1916年春,边款为"旅居鄂渚,刻此遣怀";
第三枚:王寿祺印,作于1919年6月,边款为"己未六月,福厂作于汉上";
第四枚:暂止便去,作于1919年10月,边款为"福厂刻于汉皋,时己未十月廿日"。
也就是说,至少在1916年,王福庵先生应该就在武汉地区供职了。按照现在公开的资料显示,就是在湘鄂铁路局从事算术测绘和土木工程工作(6)。
湘鄂铁路属于粤汉铁路中的一部分,粤汉铁路由清政府赎回后,1908年动工兴建湖南段,粤汉铁路湘鄂线即指湖北武昌徐家棚站至株洲站,全长415.68公里。首站原为武昌鲇鱼套,并于1912年8月开工。后由于购地困难及所处地带狭窄不敷应用,改在武昌下游徐家棚设置首站,鲇鱼套作支线。1914年六月,沿武昌经土地堂、咸宁、蒲圻、羊楼司、五里牌、路口铺、云溪、冷水铺、岳州、荣家湾、汨罗至长沙段原古驿道大致走向勘测完毕。同年七月,湘鄂线武长段发为四段,兴工修筑路基。铁路督办为詹天佑,英籍人喀克斯(音译)为总工程师,各段配有工程师办理分段工程,采用包工方式进行施工。1917年6月19日武昌至岳州段(即武岳段)完全接通,全长210公里,1917年9月3日开始通行工程车。由于南津港地势低洼、滨湖洞庭湖,路基工程困难。至1917年9月时,武长段只有南津港未接通。原拟用便船接渡方式衔接,后决定修筑南津港铁路大桥(系单线桥,现有遗址),并于桥北端修筑长约1733米、高10余米的土堤。1918年9月16日,武昌至长沙段362公里全部完成,开行工程车,并与长株段接轨通车。1920年粤汉铁路湘鄂线武昌至株洲段通车。1936年10月15日粤汉铁路全线接通通车,全长1094公里,10月16日首次通行直达车(7)。
从上面的信息可以看到,1920年,粤汉铁路湘鄂线武昌至株洲段通车。通车的另外一面也意味着,湘鄂铁路局历史使命的结束,也正是在这一年,王福庵先生北上受命北洋政府,接掌印铸局技正职务。
但是在现今留存的资料中(8),早在1907年10月,王福庵先生就有一方"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印章,边款署为"将之宜昌刻此",怎么解释?
在动议粤汉铁路的时候,一并考虑的还有川汉铁路。川汉铁路中的一段宜万线,正是宜昌到万州,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考察宜万段铁路的机缘,让王福庵先生早在1907年就游艺于鄂渚汉皋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确认王福庵先生从1907年一直到1920年都在武汉,但至少,1916年至1920年这段时间中的大部分应该就是在武汉度过的。而在故都的工作情况有所变故后,粤汉铁路还没有完成整体通车工程,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王福庵先生再一次想到来武汉谋取铁路段的公职。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促成王福庵先生的汉上行程呢?另外,王福庵先生到武汉的确切上限时间到底在什么时候呢?
三、早年与唐醉石的金石交
尽人皆知,王福庵早年的好友是唐醉石。王福庵先生长唐先生五岁,按照现在公开的资料显示,他们早年最重要的金石交在1910年,唐请王仿汉印为刻"醉石山房"(9)。王当年30岁,唐25岁。三年后的1914年,王福庵往访唐醉石于长沙,为该印补款,谈到"光绪甲辰(1904年)夏,余于西泠印社获交醉龙(唐醉石),以印学相切磋。嗣后东劳西燕,聚合不时。庚戌秋日,醉龙出此索刻,刻竣殊不称意,拟重刻,以事别未果。今年夏,余游湘晤醉龙于桐荫堂,复嘱补款,夫吾两人之交谊后先离合已十余年,拳拳之意,金石不渝,红爪留痕亦所宜也·······",从这个长款中可以有这样三个信息,一是王唐最早见面在1904年,二是1910年王为唐刻了第一方印章,三是1914年,王补款订交。
此后的两年,二人互相治印若干,比如1914年,唐在长沙为王刻了"罗刹江民""福庵""天壤王郎""印傭""王禔私印""王寿祺",而且在"王寿祺"印章的边款中,更是透露王在春天来湘访唐,唐"因事赴杭未能畅抒怀抱,秋闲返里,复与纵谈金石,晨夕无间,颇极一时之乐。行将之汉,索刻此印,即以志别。嘉平月望日醉石记于水月林东轩"云云(10)。1915年,唐在汉口为王刻了"相知何必旧",在为鼎公刻"胸有千秋恨古今"印章的边款中专门谈到"······适老友王福庵自长沙工次寄余近作一束,亦有是印······"云云,在长沙,唐为王刻了"福庵""天地一沙鸥""屈瓠""寿祺""范崇德印""苦晚斋""锄石农""微几""家在西子湖畔""草书未暇缘匆匆"等等,很多印款都提到王唐同在长沙。王也在1915年的9月,为唐刻了"兰沼飘萍"印。到了这一年的晚些时候,王唐二人又同时在汉口,比如在"但于世所趋嗜之多淡泊"和"听雨轩"印款中,都透露出王福庵先生又从湖南来到了汉口。
可以想见,王福庵先生其时供职湘鄂铁路局,应该在当时,经常往返于武汉、长沙之间。在唐为王刻的"王寿祺"印章的边款中,透露王先生"行将之汉"的信息,这是从实物记载中见到的王福庵先生最早到武汉的记录,时间是那一年的"嘉平月望日",即1914年12月15日前后。
四、与汉上藏书家的交游
在王福庵和唐醉石交往最为密切的1915年10月,唐接连刻制了"江夏徐氏所收旧刻抄本""曾在徐行可处"两方印(11),署歀为"制于汉皋"。这里的江夏徐氏,就是近代汉上著名的大藏书家徐行可先生。
徐行可(1890——1959),名恕字行可,湖北武昌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大阪鸿文学院。回国后,他绝意仕途,学无常师,以聚书、读书为乐事。此后,先后执教于武昌图书馆专科学校、北京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徐一生收藏古籍近千箱,所涉数千种类,总共10万册。其中明清善本、抄本、稿本、批校本近万册,所藏古籍在全国文献普查中定为研究级学科藏书,极具学术研究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徐行可珍藏的孤本数以百计,如《春秀堂诗经真本》五卷(清)、《黄鹤楼集》三卷(明)等为稀世之本。徐行可散尽家财收藏的书画、碑帖、印章、铜镜等共7700余件,均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书画艺术珍品。在书画一项中,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明末四大书家之一董其昌书画作品12件,明代"江夏画派"创始人吴伟书画精品等。1956年,经多方奔走协调,徐行可首批500箱6万册古籍图书捐赠给中科院武汉分院。接受捐赠后,该院奖励其2万元。他又用这笔奖金在北京古籍书店购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631册后,再次全部捐至中科院武汉分院。1959年,徐行可因病去世。其子女承其遗志,联名致函湖北省图书馆,将余藏4万册古籍予以捐赠。与此同时,所藏7700余件珍贵文物悉数捐至成立不久的湖北省博物馆。1961年,中科院武汉分院受赠古籍归藏至湖北省图书馆,徐行可收藏的10万件古籍完成"合璧"。
回到起首的1927年冬天,王福庵先生刻了"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印,边款就是"杜工部句。丁卯冬日,有怀行可刻此,预期未知得能如愿否?福庵并记"云云(12)。在1927年最为风云变幻、人物动荡的徘徊中,王福庵从故都风尘仆仆的来到武汉,想到的是汉上大藏书家徐行可先生。可以想见,王唐应该都与这位汉上的大藏书家熟识。
而有资料显示,王福庵先生早年还和另外一位汉上的藏书家过从甚密。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至今还存有徐之谦题王福庵《糜研斋印稿》印蜕稿本巾箱本一册的信息,郝然有"汉阳怀清斋主张仁芬季郁夫鉴藏金石书画之章",朱文印章,三列连珠,效元人印法(13)。这方印章,在武汉博物馆收藏的金农《墨梅图》上,也有钤盖(14)。在王福庵先生的这枚印章中,受印人是汉阳张仁芬先生。
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号桂荪,晚年号簠庐退叟,是近代著名收藏家。祖居汉阳西门外,为湖北汉阳张氏第十六代子孙,堂号一说为"银杏轩"。光绪乙酉年(1885),娶妻汪氏,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附近任盐务官员,为官正直,除霸安民,深得民心。丁未年(1907)"再任朐浦",适逢淮北洪水为灾,张仁芬捐千金为赈灾善款,"复于署左捐廉设济婴所,收养灾民孩童百六十名",故离任时"士民为建'粒我烝民'牌坊于陶文毅公祠前,并勒碑铭于董公祠及南门小北门三处"。戊申年(1908)七月,张仁芬迁居淞沪,至辛亥革命后开始潜心收藏。张仁芬一生喜爱收藏字画、图书、碑帖等,自起斋名曰怀清斋,取"传家敦孝友,望古怀清芬"之意。此后二十年间,"侪辈咸以鉴藏家目之",曾经张氏之手鉴定收藏的字画、碑拓等物甚多,目前可见者有王原祁画《仿大痴富春山图》、何绍基临《西狭颂》、汤贻汾董婉贞夫妇立轴等。张仁芬于1936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其子早逝,其孙张世模,亦喜收藏。
但是,王福庵先生为张仁芬镌刻的印章,远远不止这一方。在张家后人最近提供的印蜕和印章实物资料中(15),就有多方署歀是王福庵先生的印章,列示如下:
汉上张仁芬后人提供的王福庵先生十六枚印章具体情况一览表
除上表中所列第一项,边款中提及的印为呉隐所刻、歀由王福庵补,并记叙和故交大藏书家徐行可先生同在杭州西湖人倚楼外,其余印章均为王福庵先生为汉上藏书家张仁芬、张氏家大人张行方及其孙辈张世模所刻。表中第十三项所列的"汉阳张仁芬鉴藏书画之记"朱文异形印章,在武汉博物馆所藏的赵之谦《篆书读书承志》横幅中(16),亦见钤盖。
从上述表格所列的印章纪年来看,有准确纪年的印章8枚(除去为徐行可署歀的印章),而在1927年之前的印章就有4枚,可以看出藏书家张仁芬与王福庵先生交往的密切程度,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为什么在1927年故都变故之际,王福庵先生首先想到的是来武汉碰碰运气。毕竟,武汉有徐行可、有张仁芬等一大批生气相通的大藏书家朋友。
余 论
从上所述,王福庵先生早年最早到湖北,应该在1907年前后,很可能就是为考察川汉铁路宜万线到过宜昌。嗣后,有一段较为稳定的时间安心在粤汉铁路湘鄂线工作,经常往返于武汉、长沙之间,直到粤汉铁路湘鄂线武昌至株洲段通车的1920年。
王福庵先生早年与唐醉石交谊颇深,王唐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包括二十世纪初期汉上两位著名的藏书家徐行可、张仁芬先生。张仁芬先生的后人,更是至今藏有十六枚王福庵先生早年为其祖张行方、张仁芬、张世模的印章,多枚印章在武汉博物馆馆藏的重要书画上钤有印记。
王福庵先生的篆刻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唐醉石,王唐并举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叶的新浙派。唐在晚年回到湖北,更是影响了一大批汉上的篆刻家,如汪印农、陈定可、汪新士等等。新时代浙派风潮再起,王福庵先生不光篆刻艺术,就是他特有韵味的篆书、隶书样式,也在汉上隔代承传起来。
2019年5月3日于邻桐馆
注解:
(1)袁慧敏:《王福庵年表》,见《"百年名社千年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2)唐达聪:《唐醉石先生治印年表》,见中国书法家论坛。
(3)王义骅编:《王福庵糜研斋印存》p187、p141、p183、p140、pp166、p149各页,朵云名家翰墨系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4)在西泠印社最新出版的《王福庵书法集》中(敦堂书画金石文字丛刊之五,西泠印社2018年12月第一版,赵云编),遍寻20世纪20年代王福庵先生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临摹作品,很少在书法作品的文字中透露心迹。
(4)王义骅编:《王福庵糜研斋印存》p129、p108、p7、p209各页,朵云名家翰墨系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6)见篆刻小站中未有署名的"持默老人王福庵生平,其人其印,以及与西泠印社的不解之缘"一文。
(7)见岳阳市档案局2014年史海钩沉栏目,"粤汉铁路湘鄂线修筑略记"一文。
(8)王义骅编:《王福庵糜研斋印存》p104页,朵云名家翰墨系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9)唐达聪:《唐醉石先生治印年表》,见中国书法家论坛。
(10)沈必晟:《找寻真实的唐醉石先生——解读"唐醉石年谱""唐醉石篆刻艺术考论"》,发表于《荣宝斋》2014年11期。
(11)唐达聪:《唐醉石先生治印年表》,见中国书法家论坛。
(12)王义骅编:《王福庵糜研斋印存》p149页,朵云名家翰墨系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13)见孔夫子旧书网,至今还存有徐之谦题王福庵《糜研斋印稿》印蜕稿本巾箱本一册的信息,标价280000元整,。
(14)朱莉主编:《豪素生春——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画珍品录》p219、p296页,文物出版社2017年3月版。
(15)部分印章的印蜕见载于《巍巍汉阳树——记怀清斋主人张仁芬》,该书由张家后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张世英题署书名,张家后人张昌德、张昌万编著,2017年7月版,由武汉斗方创意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印制。
(16)朱莉主编:《豪素生春——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画珍品录》p296页,文物出版社2017年3月版。
主要作者简历:
沈必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流印社副社长、《汉派书法研究》杂志主编。入选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湖北省百名优秀书法人才培养工程。书法创作曾多次入围、入选、入展全国及省市各项专业展、交流展、邀请展。书法作品收藏镌刻于湖北美术馆、武汉东湖绿道、屈原纪念馆、归元寺、晴川阁、育才小学、襄阳米公祠、敦煌博物馆、新疆夏尔西里自然生态保护区等。
熊仁强 ,1968年12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武汉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武汉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汉派书法研究》编委。现就职于东西湖区柏泉街文化站,2014年编辑《柏泉集萃》丛书四册,七十余万字;次年编辑《柏泉学校课外读本》二册;2018年开始编辑整理《柏泉古籍经典》丛书,至今已完成二十一部四十五册;在书法、文史类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有篆刻研究作品发表于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