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月光散落短篇小说结局许轻舟(月光散)

发布时间:2024-05-22 16:09:11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上传

月光散落短篇小说结局许轻舟(月光散)

本文目录一览:

散夜,月光浸湿在河岸的轮廓里

散夜

文:鹿畔阳光

无风夏日之夜,

月光浸湿在河岸的轮廓里,

船桨划动着清波,

撩动着姑娘的面纱。

你打桥头的东边走过,

撑着一把绯色的伞。

并没有下起雨,

你应是想用它带走这一晚的雾气。

我在河岸的尽头,

想成雨,成风,

或只是变成桥边的一块顽石。

被你的手轻抚就好。

上联:月光洒落一片诗,怎么对下联?

不论平仄,只求配对。

月光,静静洒落

夏夜宁静美好,全无白日之炎热,让人的心情也渐渐平和。那清凉的晚风,那幽幽的花香,那繁茂的绿荫......无不美好。而最动人的,莫过于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落,夏天的夜晚就成了最美的梦境。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夕阳已西落青山,池塘上明月渐渐升起。诗人披散着头发,在傍晚乘凉,推开窗户更觉清静自在。荷花送来了芳香,竹叶上的露水滴落,发出清响。如此美妙的时刻,诗人想取出古琴弹奏,却可惜没有知音共赏。他不由得思念起老朋友来,但天各一方,也只能在半夜梦中相见吧!月光既带来了诗情,却也带来了淡淡的感伤啊。

趁着夜色来乘凉,最温柔的是那明洁无尘的月光。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秦观《纳凉》

诗人拄着拐杖,来柳荫外歇凉,在画桥的南边,悠闲地卧在胡床上。一轮明月 下,附近船上陆续响起了悠扬的渔笛声,晚风初定,池中的莲花开得正好,飘散着迷人的香气,月色与花香氤氲,真让人沉醉不知归去啊。

夏夜的月亮,将夜晚装扮得更加美好,伴随着人们的脚步,十分可亲。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

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明·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月光下,光影或明或暗,桐树花散发着清香,诗人一边唱歌,一边划着船儿回家,只听见蟪咕鸣叫,只看见曲曲绕绕,被柳树掩映的水湾,一片低矮的茅屋。诗人对朋友说,你问我家在哪里?看那一池荷叶,一座小桥外,一片翠竹林里,灯火闪烁,传来读书声的草屋,那便是了啊!月光下,乐不知返,而月光一路追随,亦像是不舍。

夏夜的月光,应是凉凉的,将白昼骄阳的暑热驱逐干净。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在南楼倚栏眺望四周,水光山色相接,茫茫一片。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莲正盛,散发着阵阵清香。清风明月不受管束,自由自在,晚风清凉,月光也沾染了凉意,而南楼的一切都凉爽沁人,别有一番天地,正适宜避暑啊。

夏天的夜晚,有明月,有荷花,光影朦胧,而香气弥漫,真是美不胜收啊。

河汉微明星乍稀,碧 莲香湿袭人衣。

夜凉如水琉璃滑,自起开窗放月归。

——宋·方岳《夏夜》

夜已经深了,天上的星星稀疏,荷花的清香也沾染了夜露湿气,浸润着衣裳。夜色凉如水,夜空又像琉璃般滑腻,诗人起来打开了窗户,明月依旧,他是想告诉月亮,你该回去歇息了。而诗人自己,亦何尝不是呢?

即使只是细细一勾月牙,也能使夜色顿添情致。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宋·叶梦得《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新月挂在林梢,幽暗的水发出声响。不时看见疏疏的星落在画檐,原来是几只萤火虫啊。诗人没有要回去的意思,因此在这里绕来绕去。他想问问采菱的事,只是辽阔的水面,烟雾茫茫,又有谁会回答他呢?!一丝惆怅不觉生出。

即使不出庭院,明月也自到跟前来,与人相聚相亲,让人生出无限向往。

明月入我户,清风吹我衣。

散步下瑶阶,仰看星斗辉。

万籁寂不闻,群动咸息机。

啸歌振林薮,鸟雀争分飞。

兴尽却归来,此意知者稀。

——明·于谦《夏夜步月》

月光流泻,进入房间,清风徐徐,吹动着衣裳。诗人缓缓走下台阶,漫步于月下,仰头看满天的星星。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动静,诗人不由得放声长啸,振动了树林,鸟雀纷纷飞散。兴尽才归来,如此的悠然和快乐,又有几人能体会呢?

天上一轮明月,见证了多少世事,多少季节和岁月啊!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唐·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

这是诗人与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避暑所作。夏夜无暑意,美人的冰肌玉骨亦清凉无汗,水殿上吹来夜风,花香里透着暖意。帘儿被掀开,天上的明月好像在窥视着他们,枕上钗横青丝散,正是欢娱时分。起来时琼楼玉宇一片寂寂 ,只看见天上稀疏星子。掐指算一算,西风何时会来,不由得担忧流光易逝,年华匆匆!在迷恋奢华的享受里,诗人的心中,对人生际遇与命数,也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

夏天容易下阵雨,晚上也是如此。而风雨后的月色,当更为难得。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唐·韩偓《夏夜》

大风猛烈,电鸣雷响,乌云滚滚,刹那间,高大的树林响起了急促的风雨声。过了很久,雨终于停了,风也停了,流云渐散,一勾弯月斜照,带来了暴风雨后的宁静。

明月照人,夏夜清凉又可爱,又何必早早睡去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人在郊外散步,明月离开树梢,惊动了喜鹊,半夜清风吹拂,蝉声阵阵。在稻花香里,人们说着今年一定是个好年头,蛙声响亮,好像也在附和呢。天上只有稀疏几颗星星,山前淅沥飘起了小雨。曾经熟悉的茅店在土地庙旁边,拐了个弯,突然就出现在面前,正好可以避雨呢。

天上的月亮,人间的月光,让夏夜愈发安然,清悠。花儿在月光里悄悄开放,香气在月光里静静弥漫,没有一丝炎热,也没有半点烦躁,月亮好像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忘记忧愁和烦扰。

翻开一首首诗词,被月光浸染的夏夜,依然美不胜收,让人羡慕而向往。现代都市里的夏夜,丢失的,又何止是一抹温柔的月光?更是一份与天地自然相亲的悠然心境,在时光流转,季节更替里油然而生的人生感悟啊!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唐朝崔真人雀希范入药镜全文带译文

入药镜全文

郁竺寄频ud >《待分类》

2022.06.13 广东

关注

崔真人希范述

入药镜

唐朝 崔希范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

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

产在坤,种在干,但至诚,法自然。

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

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

是性命,非神炁,水乡铅,只一味。

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

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

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

采药时,调火功,受炁吉,防成凶。

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

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密密行,句句应。

入药镜注

清 傅金铨注

汉崔公希范着《金丹真决》名《入药镜》,药之名自此始。何以不曰丹而曰药?丹者神化之道,药乃治病之方。人自幼至老,莫不有疾,但不自觉耳。必先补足残躯,令五脏六腑四肢,骨髓充盈、气血完固,乃行炼精化气之功以筑基。基成无漏,乃可炼已还丹而证圣。

药者,后天中之先天;丹者,先天中之先天,均之炁耳。此炁乃元始祖炁,先天至精、至灵、至圣。《经》曰:“有物溷成,先天地生。”即此是也。入门从此,则知不死之药,不在海上。证圣之丹,即在人间。铸此镜以照人,须眉毕现,易见而易知矣。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先天炁即隐于后天气之中,此龙虎之真精,至虚、至无、至灵、至妙。得此二气,谓之得药。得药有景,昏沉似醉,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融融若春矣。日常,则每如此,非一次也。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经》曰:“月本无光借日光。”《契》曰:“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此天之日月。”人身亦有日月,光明圆缺不异于天,当知其有合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相摩相荡万古常新,学道者其效之似之。

戊土为精,己土正性,推情合性,金木乃并,斯理难穷,当究其极。庚金甲木,先定其位。甲木青龙,庚金白虎,心火朱雀,肾水玄武,象列四隅,中央是土。丹乃五行之气结成,当知东位龙从火出,西位虎向水生,金水同宫、木火为侣之义,尽于此矣。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乌鹊填桥,架空飞度,乃牛郎织女相会之所。道通明阳,亦如牛女,不有斯桥,终成间隔。上鹊桥者天梯也,下鹊桥者河筏也。上桥为斗极之运用,配阴阳,符水火之具也。下桥为天河水逆流,人身之银河,捧圣之用也。上通天关,下彻地底,星见于天,潮涌于地,造化现形,中存妙理。法天象地,无乎不至。

起巽风,运坤火,人黄房,成至宝。

陈希夷曰:“攸尔火轮煎地轴,愕然神奋出山颠,吹起巽风,逼动坤火,极力勐炼,方得铅金出。铅借火上升,当时只见有火,不见其药,药在火中,此即坎中之真阳,补还离中之真阴。三车搬运,逆上泥九,注入黄房,结就神室金胎,成无价之宝矣。”

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

干寒二字,谓太过不及。性水情火,要时刻调匀,务求恰当。药有老嫩,火有文武,毫发差殊不作丹。又曰,工夫毫发不容差,慎之至也。差义云,何时不真正,火不合法,当降而升,当升而降,水溢而滥,火燥而炎,琴瑟之调不得和平。更有差之大者,炼心不死,神驰意散,行之无功,虽得真炁,无元神以宰之,又不止于干寒,必将败乃事矣。

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

火龙为汞,水虎为铅。今曰铅龙,是指坎中一点真阳而言也。曰汞虎,是指离中一点真阴而言也。龙从上降,虎自下升,今曰龙升,是抽坎中之阳铅,木龙载之而上浮。今曰虎降,是补离中之阴汞,金虎随之而下降。武火抽铅,文火添汞,擒龙制虎,使不猖狂。驱二物者惟心也,心无一刻不攒,神无一刻不注。设或不谨,纵龙入涧,放虎归山,其伤实多,必降伏之有素,乃受驱使,产神药矣。《悟真》曰:两手捉来合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

产在坤,种在干,但至诚,法自然。

《无根树》曰:产在坤方,坤是人。坤者,干之匹也。干为鼎,坤为炉,炉产药,鼎炼烹。干阳,坤阴,阳施阴受顺也。今乃受坤之施,返而种之于干,岂非逆乎?不天地否,而地天泰之见矣。然此特外形之颠倒,概自阴阳始交,干之真阳入于坤而成坎,坤之真阴入于干而成离,故曰“阳虽女体男儿体,男本阳身女子身”,此为内形之颠倒。造化之根,动静之始,错综变化,自此起矣。道之发端,真火逼逐,出坤而过干,此为武火;野战须防危险,入鼎温烹,但法天地自然,此为文火。守城端在敬畏,法自然者,我无为而造化自然有为,但至诚无息耳。

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

斯道窃天地之至精,夺乾坤之造化,效法天地,把握阴阳,攒簇五行,会合八卦,非遇真师,将何法以盗夺之耶。曰盗,必其不知。曰夺,必非顺与。盗夺功成,攒簇不谬。丹鼎既全,百神会合,土釜封固,日炼时烹,潜符默运,息息归根,换尽阴浊,变为纯阳,即圣躯矣。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汞不老。

曰真则非比象矣,离中一点真液,乃真水也;坎中一点真阳,乃真火也。水火分途,何从而得其交哉,此际须仗黄婆勾引,真土擒制。三昧真火,必从挑拨而炎,与性水合而为一,则离汞之身,可返老而长生矣。

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

先天之水火,相依为用。后天之水火,相激成仇。流下炎上,乃五行自然之性。当人身中亦有水火,有形可见,有色可睹,神工运火,堪以自验。岂空谈其理,虚拟其象之可比哉。

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

思虑之神,呼吸之气,后天之凡气也。性是元神,命是元气。先天之元神元炁,乃为道炁。若只言神气,则非先天至真之精,至妙之宝,小之乎言性命矣。

铅中含银为白虎,砂中有汞为青龙。五行顺,则母生子,故曰金生水。丹道逆。为儿产母,故曰水生金,此铅出水乡之义。然铅字至精,说不能尽,即如凡世间之黑铅,亦是感太阴之气,为先天玄水之精,所以能炼外丹。此乃人身中之铅,铅产于水,而成于火,成仙证圣,只此一味,便是大道之根,阴阳之祖。人能坎底寻铅,离中得汞,修丹之能事毕矣。

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

人身之空窍有九,关隘有三,自尾闾、夹嵴、玉枕,上至泥丸脑顶,此为后上之三关。藏神于心,藏气于身,则命复而根归矣。一如草木之收头,效之则必通任督,运河车,金液玉液当知,阴跷阳跷不谬。穷九关而彻底,升二气于泥丸。泥丸者,髓海也,补脑之功,精勤无间。根归命复,不死之道矣。

金浦三车夺圣机,冲开九窍过曹溪,迢迢运入昆仑顶,万道霞光射紫微。

真囊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鼎炉妙用。非囊龠不为功。囊者虚器也,妙也。龠者其管也,窍也。冬夏二至,一岁之呼吸也。弦望晦朔,一月之呼吸也。一日之呼吸在昼夜。一息之呼吸在延迟。

易曰:“一阖一闭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性为无中之真有,命为有中之真无。有无互入,神气始交,神凝气结,斯为圣胎。

托黄婆,媒姹女,轻轻运。默默举。

黄婆者,中央意土,即戊己也。姹女者,宅中之女。交会之际,必托黄婆媒合,以通姹女之情。戊己土中,藏有真火,逼动铅金,火力炽盛,金来归性,入南宫矣。然后,轻抽默掣,后升前降,下重楼,归丹府,封因而温养之。

陈泥丸曰:“神符默运三关彻,铅赴黄河入大罗。”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自子至巳为六阳,自午至亥为六阴。此言炼一日之道,结一日之丹。几十二辰中,不必刻定从子起。但我意欲行便行,勤勤采炼,积累易成。此是指丹士用功不掇,非指十二时辰须认子也。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

刀圭,犹言刀头圭角,微末不多之谓。饮,服也。《抱朴子》曰:服元气者,亦不多服也。服之则灵宝在身,天巧自然。所谓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

月有弦望晦朔,日有朝屯暮蒙。晦朔为采取之期,屯蒙为运用之候。

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

金沉木浮,铅沉银浮。银何以浮,气也。性为我之真主,铅从外至,汞自内迎。饶他为主我为宾,藉彼阳铅运转,收尽一身阴汞。阴阳配合.常要聚会,勿使间隔,日炼时烹,处,产金莲。

采药时,调火功,受气言,防成凶。

有药有火,无火无药,火从药生,药因火有,《契》曰:“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调之使水火均平,无有偏胜。究竟药是气,火亦是气,受此气者,齐天大福,吉祥止止之事。防成者,必遭凶祸,指炉残鼎败也。

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

周天功成,便当止火。若持盈未已,无益于盈,必且有损,所以有不知止足必倾危之戒。何由知其足,盖有止火之景也。此天地之灵丹,人身之至宝,造化之所吝惜而不轻予者也。得之者抱玉怀珠,则时刻当护借而不忘矣。

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未结胎之前,炼精化气。填平缺陷,谓之筑基。还丹之后,结为圣胎。炼气化神,谓之成圣。初二两关,神注金胎,心攒命蒂。十月胎圆,瓜熟蒂落,脱胎而出,神透泥丸,气冲天门。再行乳哺,功满化虚,乘紫雾,驾飞龙矣。

四正者,子午卯酉之宫。既曰脱胎,则四正之官,无所用之矣,或曰乳哺不用乎。一朝功满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阙。

密密行,句句应。

仙者,人所爱慕,万万不可得者。秦皇汉武,天子之尊,求之而不得。《易》曰:“机事不密则害成。”《黄鹤赋》曰:“择善地,慎事之机密。”古有明戒,宜敬遵勿妄。果能慎严密,则自得气得药,还丹温养。以至于成。

文共八十二句,无一不验矣。

崔公入药镜注解

溷然子注

神仙之学,岂凡夫俗子之可闻。必是大根大器决烈丈夫、明眼高士之可为也。且夫学者为者何事?外则穷天地施化之理,内则明身心运用之机。然虽如是,宣尼若不遇老子亲授,故无犹龙之歎。瞿昙不是古圣再来,岂有出世之见。所以学者如牛毛,达者如麟角。此无他,在乎得传与不得传耳。神仙之学,不过修鍊性命,返本还源而已。採先天一炁以为丹母,运后天之气以行火候。以火炼性,则金神不坏。以火鍊其命,则道气长存。换尽阴浊之躯,变成纯阳之体,神化自在,应运无穷,岂不奇哉。余见其今之学仙者纷纷之多,及至与其辩论真诀,人各偏执一见,不合先师正传之道。观其《崔公入药镜》八十二句,言简而意尽,贯穿诸丹经之骨髓。予不愧管窥之见,遂将吾师所授口诀,每四句下添一注脚,部露玄机,作人天眼目。后之来者与我同志,试留心玩诵,断断有神告心悟之效无疑也。或者有云吾注不足为信,而崔公之言当以为实,依而行之,信而从之,运鍊一身,则学仙之能事毕矣。脩江溷然子序。

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

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中,生门密户悬中高处,天心是也。神仙修鍊,止是採取先天一炁,以为丹母。后天炁者,乃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内运之炁也。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呼则龙吟而云起,吸则虎啸而风生。绵绵若存,归于祖炁内外溷合,结成还丹。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也。《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易·坤卦》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如斯之谓也。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日月者,太阳太阴也。天有黄道为度,三百六十五度四之一。其运转也,一日一周。日月行乎其间,往来上下,迭为出入,此所以分昼夜而定寒暑也。当冬至之节,一阳生于复,日从北行,月从南行。夏至之节,一阴生于姤,日从南行,月从北行。日行一日一度,至三十度,与太阴会。月本无光,借日之光。月行一日十二度有零,至三十日,行满周天之度。每月晦朔,与太阳同行之宫,日月合壁,晦象年终,朔象岁首,会而复离,离而复还。月因日以受其明,阳魂渐长,阴魄渐消。至初八日夜,阳半阴半为上弦;至十五日夜,与日对照为望,故圆。圆满之极,其理当亏,于是阴魄渐长,阳魂渐消。至二十三日夜,阴半阳半为下弦;至三十日夜为晦,又复与日同会。此天之日有合,月有合也。反求于身,吾身一天地,亦有日月也。以身为乾坤,以坎离为药物,以日月运行为火候。百姓日用而不知,岂知行之。吾身与天地日月无不同也。当作丹之时,运日月之双轮,簇阴阳于一息,日月归鼎,阴阳构精,烹之炼之,结成圣胎。此吾身日有合、月有合也。了真子曰:玉池常滴阴阳髓,金鼎时烹日月精是也。既明日月之合,必穷戊己之源。戊己者,中央土也。水火分为上下,木金列于东西。木为火母,金为水母,若非戊己之功,水火不能既济,金木不得归併。当施化之际,是用戊土从坎起,进之以阳火,己土从离降,退之以阴符,摄回四象而同炉,此戊己之功也。既穷戊己之理,必定庚甲之方。庚西方,金也、情也、虎也。甲东方,木也、性也、龙也。言人之情,好于驰骋,见物即逐,如虎昌狂,故每伤于性。性被情迷,不能为主,如龙奔腾,故二物间膈。大修行人,制之不难。遇此时正好下手施功,须仗黄婆媒合,旋斗柄之机,一息之间即得金木归併,情性合一,龙虎入鼎,心虚湛然,此所以定庚甲也。丹家妙用,宜乎生甲生庚,学者不可不知也。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人身夹嵴,比天之银河也。银河阻隔,而有灵鹊作桥,故有鹊桥之说。人之舌亦言鹊桥也。凡作丹之时,以黄婆引婴儿上昇泥丸,与姹女交会,名曰上鹊桥也。黄婆复徘徊,笑引婴儿姹女同归洞房,必从泥九而降,故曰下鹊桥也。黄婆、婴儿、姹女非真有也,乃譬喻之说,无出乎身心意三者而已。默运之功,内仗天罡斡运,外用斗柄推迁。起火之时,觉真气腾腾上昇,如潮水之初起,直上逆流,故曰天应星、地应潮也。丹经云:工夫容易药非遥,拨动天轮地应潮是也。

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作丹之法,乃鍊吾身中真铅真汞也。铅遇癸生之时,便当鼓动巽风,搧开炉鞴,运动坤宫之火,沉潜于下,抽出坎中之阳,去补离中之阴,成乾之象,复归坤位而止,片饷之间,发火煅鍊,铅清汞洁,结成空无金胎,历劫不坏,此所以入黄房成至宝也。《度人经》云:中理五炁,溷合百神,十转迴灵,万炁齐仙。萧廷芝云:大药三般精气神,天然子母互相亲,回风溷合归真体,煅鍊工夫日日新。是也。

水怕乾,火怕寒。差毫髮,不成丹。

修真内鍊之要,鼎中之水不可乾,炉内之火不可寒。《丹经》所谓:金鼎常留汤火煖,玉炉不要火教寒是也。以外丹言之,凡作丹之时,行武鍊文烹之功,大要调和火力。若用之太过,则火燥水滥,不及则水乾火寒。务在行之停句,一刻周天,水火既济,鼎内丹结,自然而然也。若差之毫髮不成丹矣。仙师云:药有老嫩,火有斤两,学者不可不知。了真子有云乎:七返九还须识主,工夫毫髮不容差。《悟真篇》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作丹。是也。

鈆龙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

鈆者,坎中一点真阳,谓之龙也。汞者,离中一点真阴,谓之虎也。凡作丹之时,飞戊土抽坎中之鈆,木生火而炎,上昇泥丸,龙从火裹出,故曰鈆龙昇也。用己土摄离中之汞,金生水而流,下降丹.田,虎向水中生,故曰汞虎降也。擒捉之功,非加武火之力,则鈆龙不昇。非用文火之力,则汞虎不降。一息周流妙在坚刚,着力擒龙虎入鼎,烹鍊化为王浆,故曰驱二物勿纵放也。张云:西山白虎性猖狂,东海青龙不可当,两手捉来令死斗,鍊成一块紫金霜。是也。

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

张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此所以言吾身西南方,乃坤位也。人腹为坤,人首为乾,坤居下为炉,乾居上为鼎。金丹大药产在坤,种在乾。凡作丹採药之时,必从坤位发端,沉潜尾穴温养。见龙当加武火,逼逐真阳之气,逆上乾宫交姤,复还坤位而止,勐烹极煅,结成至宝。故曰产在坤,种在乾。其中复有先天产药之时,观心吸神,握定不泄,皆助火侯之力。古仙往往秘而不言,此最上机关,人谁知之。行持之间,唯在存诚。野战防危,法天象地,应化自然。故曰:但至诚法自然也。

盗天地,夺造化。鑽五行,会八卦。

提挈天地,握定阴阳,攒簇五行,合会八卦,此神仙之学也。天地者,即乾坤也。造化者,即阴场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八卦者,乾坤坎离震巽艮兑是也。且夫天地之大,造化之深,五行分布,八卦环列,以何术能盗之夺之、攒之会之?盎者,窃也。夺者,取也。攒者,簇也。会者,合也。此言丹家之法,妙在口传。凡作丹真诀,只在些儿消息。待时至气化,药产神知,便当闭风关,塞艮户,斡天罡,旋斗柄,运符火之一息,簇三千六百之正炁,回七十二侯之要津,颠倒五行,会合八卦,总归土釜,牢固封闭,须夷调燮火发,武鍊勐烹,结成圣胎。所以一刻工夫,夺一年之节候。《丹经》云:人心若与天心合,类倒阴阳只片时。此即一呼一吸能夺造化。人一日有一万三千五百呼,一万三千五百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则一息之间,潜夺天运一万三千五百年之数。一年三百六十日四百六十八万息,潜夺天运四百八十六万年之数。于是换尽阴浊之躯,变成纯阳之体,神化自在,聚则成形,散则成风,出有入无,隐显莫测,岂不奇哉。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

水居北方,在卦为坎,在身为肾。火居南方,在卦为离,在身为心。水中藏火,火中藏水。人心中一点真液,乃真水也。肾中一点真阳,乃真火也。水火分于上下,何由而交之?必假戊己真土擒制逼逐,得其真火上昇,真水下降,同归土釜。水火既济,结成金丹,一炁纯阳与天齐寿。故曰水火交,永不老也。

水能流,火能燄。在身中,自可验。

水在上,故能流润于下;火在下,故能炎燄于上,此天地水火昇降自然之理。人身作丹,运用之时,亦复如是。故曰:在身中自可验也。

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鈆,只一味。

性即神也,命即气也。性命溷合,乃先天之体也;神气运化,乃后天之用也,故曰:是性命非神气也。修鍊之士欲得其性灵命固,从下手之初,必是採水乡之鈆。水乡铅者,坤因乾破而为坎,坎水中而有乾金,金为水母,母隐子胎,一点真阳居于此处,遇身中子时阳动之际,急急採之。所谓铅遇癸生须急採,採时须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正所谓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只此一味,为大道之根。云房云:生我之门死我户,几箇惺惺几箇悟,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指此一味,直欲世人于此寻之,方是鍊丹之本。丹经云:好把真鈆着意寻,华池一味水中金。是也。

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

作丹妙用,要明玄关一窍一性正位,万化归根复命之道,必由三关而转。故曰归根窍,复命关也。当复命之时,飞神海底,存火燻蒸,精化为气,拨动顶门关捩,从尾闾徐徐提起,直上泥九,交姤鍊气,化为神。神居泥九为本宫,则有万神朝会。故曰贯尾闾,通泥九也。火师汪真君奥旨云:夹嵴三关透顶门,啣花骑鹿走如云,捉花骑鹿踏云去,霍地牛车前面迎。《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崑崙。《还元篇》云:悟道显然明廓落,闲闲端坐运天关。《道德经》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其说是已。

真橐籥,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橐者,虚器也,鞴也。籥者,其管也,窍也。言人昼夜一呼一吸之气,气为之风,如炉鞴之抽动,风生于管,炉火自炎,久久心息相依,丹田如常温暖,此吾身有真鞴籥也。《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也。鼎者,乾也,性也。炉者,坤也,命也。既鼓动吾身之橐籥,必採药物以入鼎。採药之时,加武火之功,以性斡运于内,以命施化于外,片饷之间乾坤合一,神炁交会,结成还丹,以为圣胎。故曰真鼎炉也。既得还丹成象,以文火温养,虚心以守其性,实腹以养其命,恍惚杳冥之中,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此即静极复动,动极复静。故曰无中有,有中无也。

托黄婆,媒姥女。轻轻地,默默举。

黄婆、姹女,皆强名也。黄婆者,坤土也,即戊己土也,又言意也。姹女,兑金也。兑为少女,金隐水中。凡作丹必托黄婆为媒,通姹女之情,以戊土藏火,火逼金行。当起火之初,受炁且柔,要当拨转顶门关捩,从尾穴轻轻地默默而举,须臾火力炽盛,河车不可暂停,运入南宫复还元位,嫁与金公而作老郎。崔公苦口叮咛,以谓世人不达还丹之旨,故喻托以黄婆媒于姹女,直欲世人晓此理也。《悟真篇》云:姹女游行自有方,前行须短后须长,归来却入黄婆舍,嫁箇金公作老郎。是也。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意者,性之用,即真土也。一日之内十二时辰,有一年之节侯,自子时至辰巳六时属阳,自午时至戌亥六时属阴。一阳来复,身中子时也。一阴生姤,身中午时也。且夫水火间于南北,木金隔于东西,此四象何由而合,必假意以通消息。是以天地造化一刻可夺。一日之内十二时中,无昼无夜,念玆在玆,常惺惺地。动念以行火,息念以温养火。此所以意所到,皆可为也。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

饮者,宴也。刀者,水中金也。圭者,戊己真土也。言作丹採药之时,必採水中之金,金不得自昇,必假戊土化火,逼逐金行,度上泥九。金至此化为真液,如琼浆甘露,一滴落于黄庭,宴之味之,津液甘美。故曰饮刀圭也。窥者,观也。言能观天道运化之功,遂执天而行,旋吾身斗柄之机,一刻之间能夺天地造化。故曰窥天巧也。《阴符经》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纯阳诗曰:纵横北斗心机巧,颠倒南辰胆气雄。是也。辨朔望者,以一岁言之,冬至为朔,夏至为望;以一月言之,初一为朔,十五日为望;以一日言之,子时为朔,午时为望;以一时言之,初一刻为朔,正四刻为望;以六十四卦言之,复卦为朔,姤卦为望。以一身言之,尾穴为朔,泥九为望;子宫进火为朔,午位退符为望。既明此理,又要知其晓昏。昏者,暮也。晓者,朝也。于卦有朝迍暮蒙之理,一卦六爻,颠倒用之,遂为两卦。朝迍一阳生于下,暮蒙一阴生于上,一阳一阴,一进一退,人身运化,与天地同也。达此理者,可以长生久视,与锺吕并驾,同日而语矣。有何疑哉。

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

浮者,汞也。沉者,鈆也。离汞居上曰浮,坎鈆居下曰沉。修丹之诀,沉者必使其昇,浮者可使其降。故曰识浮沉也。既识浮沉,须明主客。主者,命也。客者,性也。有身则有命,有命则有性。性依命立,命从性。是以命为性之母,故为主;性为命之子,故为客。日逐之间,借身为用,仙师所谓让他为主我为宾是也。既明主客,以鈆汞而同炉,主客而同室,绵绵若存,于二六时中,迴光返照,打成一片,道满太虚。若夫时至气化,机动籁呜,火从脐下而发,水向顶中而生,其妙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孔子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程子亦云:常心要在腔子裹。虚靖天师曰: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炁自回,如此朝朝与暮暮,自然赤子产灵胎。此所以要聚会,莫间隔也。

採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

採药时者,乃身中一阳来复之时也。于斯时则当闭关。行火之功,妙在调燮停匀,从三关运转,一举三时,周流复位,万气凝真。当此之时,独受于我神之畅快,喜庆难言。故曰受炁吉也。行火退符之间,务在存诚一念,不可间断。设或纤毫差失,遂成凶矣。密意防护,不可不谨,是用野战防危。故曰防成凶也。《丹经》云:配合虎龙交姤处,此时如过小桥时。是也。或曰:性静无为,要坐便坐,要眠便眠,何必辨採药调火。盖不知有造化者耳,未足与议也。

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怪。

鍊得黄芽满鼎,白雪漫天,婴儿成象,故火候足也。火侯既足,只宜沐浴温养。若不知止足,妄意行火,反伤丹矣。丹成之后,天地溷合,神炁自灵,仙师所谓虚室生白,神明自来,故曰天地灵也。当此之时,宜加宝爱,调息务在微细,于静定之中,内不出,外不入,形忘物忘,心同太虚,一炁纯阳,故造化怪也。

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祖劫天根,居溷沌之中,乃为结胎之所。下手之初,鍊精化为炁,鍊气化为神,鍊神化为虚,鍊虚合道,结为圣胎。初结胎之时,常于命蒂守之。故曰初结胎,看本命也。十月胎圆,移神上居泥丸,调神出壳,直待功成行满,上帝诏临,打破虚空,真人上举,驾红云,跨白鹤,东西南北无所往而不可。故曰终脱胎,看四正。《静中吟》云:一朝功满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阙。是也。

密密行,句句应。

此二句总结前八十句,言大道金丹,进火退符,夺造化之妙诀,行之一身,如空谷之应声,阳燧之取火,方诸之取水,神通气感,何其速之如是。故曰密密行,句句应。丹经云:视之不见听不闻,及至呼时又却应。是也。

挂金索

一更端坐,下手调元炁。溷沌无言,绝念存真意。

呼吸绵绵,配合居中位。拨转些儿,黍米藏天地。

二更清淨,心要常虚守。默默回光,照见无中有。

赶退群魔,振地金狮吼。顷刻功成,便与天齐寿。

三更鷄叫,冬至阳初动。取坎填离,直向泥丸送。

火运周天,炉内鈆投汞。九转丹成,白雪飞仙洞。

四更安乐,万事都无想。水满华池,浇灌灵根长。

静裹乾坤,仙乐频频响。道大冲虚,名挂黄金榜。

五更月落,渐觉东方晓。谷裹真人,已见分明了。

玉户鸾验,金顶龙蟠绕。打破虚空,万道金光校。

0

余少游云水,曾遇至人论养生之术:修龙虎之要,须知三川福地,异境灵坛,苦历烟霞,巡诸圣迹,每将接道之侣,互认必同。余虽未亲鼎炉,略启玄奥,撰天元之秘法,显龙虎之妙道,铅汞之根源,好道同流,幸垂一览。原夫大朴既分,炁降万物,系乎生死。死者未明生,生则形存,死则亡躯。存亡可舍,与道合真。生乎神,驭于精,而盛于物。物之最灵,唯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于人也若水浮航,炁于人也如风扬尘,神于人也似野马聚空。水涸则航止,风息则尘静,野马散而大空长存。精能固物,炁能盛物,精炁神三者,心可不动,其变化也,外忘其形,内养其神,是谓登真之路。嗜欲纵乎心,孰能久去?哀乐伤乎志,孰能久忘?思虑役乎神,孰能久无?利禄劳乎身,孰能久舍?五味败乎精,孰能久节?酒醴乱乎精,孰能久绝?食佳肴,饮旨酒,顾以姝丽,听以淫声,虽精炁强而反祸于身,耳目快而致乱于神。有百端之败道,无一芥之希真,安有养身之验耳!夫学道者,外则意不逐物,内则意不随心乱,湛然保于虚寂,造乎清静之域。譬如起屋之劳,假一息之形炁,尚苏神归其清,而况契于道、保真丹所哉!嵇康谓:仙必可力致而学得,在乎禀炁之自然也。如蟾蜕空,坐忘尸解,投胎夺舍之法,铅汞之精,坎离之妙,御风逐雨,飞凫步水之徒,轩辕化龙而出世,秦人驾凤以冲虚。学而然后为神仙者,古今有也,岂为无术而致神仙者也?生于方内,知而有神仙仪,及于方外之士者,贤人也,远人也,志人也。学而不已曰贤,贤而不已曰圣,圣而不已曰神,神而不已曰廓然。冲乎宇宙之外,出乎天地之间。阴阳外合则生乎形,内则生乎神。心为神主,无幽不烛,无滞不通,守默定心,心定则炁和,炁和则精凝,精凝则神灵,神灵则通真。夫寝者有梦,则神尚役其所,既劳心归所思,梦寐之间,心如得其自然安静,元炁降而偶合冲虚之理,是谓至人无梦也。夫养内丹者,身法乎鼎,精炁像乎铅汞,坎离像乎水火。神明为体,状乎变化之灵,久而精妙于炁,神灵于精而脱于形体者,类兹铅汞浮沉也。心去火者,炁也。炁者,命也。得之于心,而失之于心也。火者,生死之命也。心者,亡精动炁之时,事保于清净也。人之养丹,如龙之养珠,如孕妇养胎,举止护持,恐有所伤,待其功成,内事验丹之力。若乱心败炁,劳体伤神,渐而耗散其胎。老子所谓:如持盈满之器。一心内觅,无令外求。日月者,天地至精;坎离者,人身大药。故圣人密外而知内,以明神变之功。蚌胎兔孕,犀角鹊枝,鸳颈鳖影,螟蛉之子,而蜾蠃祝之,炁不交也,精不接也,存之于心,而通于神也。故《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天下至精,孰能与于此?必可名状。至于犬马之贱,尚知有玄关之要,有心定志,脱质遗形,况于灵乎万物者,治养生之术,长生久视之法,希夷自然之理耶?至于刻骨洗心,视金石之志,隆师亲友,不限贫贱富贵,荣辱是非,不侵世务,顷刻之间,敢忘于道?细行不遗,终累大德。决取神仙,非定志不能大德。得哉至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内丹之图,于后。

唐庚子岁望日 至一真人崔希范述坎离之图▅▅▅▅▅▅▅ ▅▅▅▅▅▅▅阳 阴龙 虎元 还向 从离 坎中 位出 生▅▅ ▅▅▅▅▅▅▅▅▅ ▅▅

一、《入药镜》介绍:原文: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饮刀圭,窥天窍,辨朔望,知昏晓。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密密行,句句应。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其神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修道者不懈地进行宗教实践的动力。内丹修炼作为修道成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道教修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老子《道德经》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返朴归真而达于道,庄子的纯素之道、坐忘心斋,到唐以后内丹家的性命双修,宋元时期提出“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 ,内丹理论渐趋成熟。在唐末五代间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施肩吾、陈抟、刘海蟾等人的大力推衍下,研习内丹成为一时风气,取代了自魏晋到隋唐道教气功各类功法并行的状态,内丹术成为道教气功的主流。 在内丹兴盛的潮流中,《入药镜》对内丹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言简意赅的精辟总结,在道教内丹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混然子注序云:“观其《崔公入药镜》八十二句,言简而意尽,贯穿诸丹经之骨髓。” 从曾慥《道枢·入药镜中篇》和《会真篇》的有关记载看,吕洞曾向崔希范请教内丹之道。《入药镜中篇》有这样的记载:“其后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于是纯阳子复为之演释矣。”宋《混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阴虎还于坎中生。二物会时为道本,无方行尽得丹名。修真上士始知此,定跨青龙归玉京。”宋夏宗禹称《入药镜》为“金丹之枢辖”。张三丰在《金丹诗二十四首》中道:“深深秘秘修丹道,白白明明显至神。《药镜》玄机俱泻尽,古今由此达天津。”有无名氏这样评价道:“古来魏伯阳之《参同契》,崔公之《入药镜》,吕祖之《敲爻歌》,皆入圣超凡之极则……” 宋代丹家南北二宗均从中受其教益。 《入药镜》为唐末五代道士崔希范所著。崔希范,号至一真人,生平不详。《入药镜》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全文共246字。该文托言设喻,以三言韵语文体概述采药炼丹过程及火候。 《正统道藏》收录了三种《入药镜》或其注解:一是曾慥《道枢·入药镜上、中篇》;第二种见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题《天元入药镜》,崔希范述;第三种系明代混然子注解的《崔公入药镜注解》。另外,在《修真十书》卷十三载有《解注崔公入药镜》,题“紫虚了真子肖廷芝元瑞”述;《道藏精华录》有混然子王道渊、沧溟李攀龙、一壑居士彭好古三家关于《入药镜》的注解。 二、讨论记录: 初春三月,柳丝依依,木棉花红。在南国海滨厦门大学美丽的芙蓉湖畔,詹教授和他的几个学生一边散步一边正进行着道教经典研读心得的首次讨论。此时,一弯新月已渐显天际…… 詹教授:李白的七言古风《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你们看,月亮千年常明,世上的人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古人将他们对道的认识、体悟记录下来,加以阐述,历代积累和流传下来的道教经典就是道家和道教中比较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道教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在知识阶层中,像《老子》、《庄子》这样的典籍几乎人人必读,其他的道教经典也逐渐被挖掘和研究。道教经典以其别具一格的魅力,提供给人们精神栖息的家园,可以说它的现代意义是巨大的。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道教典籍中一篇重要的著作——《入药镜》。 甲:为了晚上的讨论,今天下午我专门去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在曾慥《道枢·入药镜中篇》和《会真篇》都有记载,吕洞宾曾经向崔希范请教内丹之道。看来崔希范不是等闲之辈啊! 乙:是啊!吕洞宾后来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诗句。有人还将《入药镜》和魏伯阳的《参同契》、吕洞宾的《敲爻歌》相提并论,说它们都是入圣超凡的极则。在内丹学史上,《入药镜》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丙:如此说来,我倒很想请教一下“入药镜”三个字的意思。药比较好理解,应该就是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大药丸,一吃下去马上白日飞升。只是这个镜子不好解释,药怎么能进到镜子里去呢? 甲:哈哈……,师弟梦里也想着什么时候能遇上仙人给仙丹,整天迷迷瞪瞪的,肯定没准备吧?不过倒是问对了,我们也有这个疑惑,詹老师,您认为《入药镜》的“镜”字怎么去解才能符合作者的本意呢? 詹教授:“入药”一词是内丹的术语,丹家采先天炁为“大药”,与后天命和合结成金丹。虽然在《天元入药镜·序》中有“吾心为镜,身之为台”的说法,认为“心火内照,能见五脏六腑,故称为镜”,但从“静定为镜”的角度来解释应该比较符合原意。在《入药镜》中,崔希范已省略了后世丹家作为基础的筑基、炼精化炁的阶段。小乙,你能不能讲一讲你对筑基的了解? 乙:好啊!炼精化炁前先要筑基炼己。筑基就是初步打通任督二脉,同时修复身体,补充三宝,使人精满、气足、神旺,达到三全。炼己,不过是澄心静虑,就是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又称修心、炼性。可对? 甲:哇哦!看来师弟这半年的打坐没白费,通了没? 乙:什么? 甲:小周天啊…… 乙:筑基阶段只是打通任督二脉,并无药物,只是炼气而已。筑基后才可以转入炼精化炁,即小周天。小周天又分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止火几个步骤。 丙:师兄啊,有些时候我真想不通,人身上怎么能产药?它又是怎么来的? 乙:按照丹经的说法,人身上能产药。静坐时一念归中,凝神入气穴,缓缓调息,以后天呼吸接先天气穴。调药时间长了,在静极之时,会感觉丹田气动,这时所产的药称为“小药”,又叫“真种子”。当真炁发动流布全身,人的经络肌肤微弱通电似的酥麻。小药产生时会感到周身酥绵快乐,丹田融和,痒生毫窍,心觉恍惚,如痴如醉,精气生动,任督自开。所谓“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 詹教授:是的,崔希范直接从得炁后开始讲解,王道渊在注解《入药镜》时认为先天炁是原始祖炁,神仙修炼只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丹母,后天气是一呼一吸一往一来的内运之气。内外混合结成还丹。此时“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这是得药之后的景象,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这“先天炁”、“后天气”又可以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来作深一步的理解。 甲:詹老师,我们对将“先天炁”、“后天气”和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连在一起的说法很感兴趣,您能不能详细地讲讲? 詹教授:按照邵雍的看法,八卦最初的方位排列是以乾坤确定上下位置即南北的位置,作为总枢纽;离坎配东西,表日月之出入……后来又推演出后天八卦方位图。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引用邵雍的话说,这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是后天之学。先天八卦讲“对待”,为“易之体”,表现了天地自然之象,在内丹学上表示为“先天炁”;后天八卦讲流行,为易之用,在内丹学上表示为“后天气”。前者了反映阴阳学说的要义,后者体现了五行学说的精髓。后天八卦是由先天八卦相交之后变换位置而得,显示了宇宙运化生生不息的景象。上述这些是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归后天八卦来理解“先天炁”和“后天气”的基本框架,以后有时间可以沿着这一思路做进一步的探讨。 丙:经老师这么一讲解,才发现易的博大精深,原来什么都可以用它来解啊!看样子得赶紧学易!有没有速成的方法?到时你们可以来找我算命,免费!哈哈…… 甲:小师弟,在你成为算命大师前,最好能多化点时间看书,少做些白日梦吧!小乙,我们还是继续《入药镜》的讨论吧。 乙:好的。宋夏宗禹称《入药镜》为“金丹之枢辖”,看来它并非浪得虚名。对《入药镜》研究越深入,越觉得其深不可测!就拿其中的“日有合,月有合”“天应星,地应潮”“辨朔望,知昏晓”等句,一般人只当作比喻,或者以“参照天象的变化来安排修行时间”来理解。谁能知道它句句落实,没有真实的体悟无法明白个中的深意。 甲:噢!我们倒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乙:在道家的比喻中,日与离、火、汞、龙、金乌、姹女同义;月与坎、铅、虎、水、玉兔、婴儿同义。他们认为日魂为阳,月魄为阴。丹家以日魂为元神,为炼药之火;以月魄为元气,为炼丹之药。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指出,在人身中可以修出真“日”“月”,“日月”和合可炼就金丹。 甲:哦,真的吗?不会是一家之言吧?人怎么能在身上修出“日”、“月”来呢? 丙:是啊,乖乖!那人不成了宇宙?!日月长在哪儿呢? 乙:谈日太过高深,我们今天就讲讲“月”吧。下面我就举一些丹经中提及的“月”:《古文龙虎经》中有“月现于甲方,喻鼎中金德圆满,得火候也”;吕祖诗云:“有人问我长生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文昌大洞真经》提到:“月照西乾,即山头月白药苗新也”;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云:“烛见一轮明月,乃全性也。既见全性,又返金性,则吾身皆真性命为之主”;《悟真篇》道:“若问真铅何物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陈楠《翠虚篇》中有“一池秋水浸明月,一朵金花如红莲”之句。张三丰《铅火歌》的“大药之生有时节,亥末子初正半夜。精神相媾合光华,恍恍惚惚生明月”;他在《一诀天机》中道:“说与你,真口诀,指与你,天边月。月圆时,玉蕊出,月缺时,金花脱”;李西月在注解张三丰《无根树》中说得更明白:“神气相合之际,俄而阳光大现,有如十五圆形〇,是为中秋月,是为气足潮生……” 丙:够了,够了!亏你记得了那么多。我越听越糊涂了,能不能说得白一点呢? 乙:还有许多呢,以后有时间将相关的内容梳理、整理起来做专门的研究,应该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结合参证上述的材料,用现代的语言简单讲来,《入药镜》中“月有合”是指,修道者在修行实践中可以在人自身中修出一轮类似于中秋明月的东西,对旁人来说无形无象,但对本人却是历历在目。这就是修炼金丹的药物之一——真铅。此时才叫得火候,才叫见性、全性,才可以明白“月有合”的真意。 甲:这么说来,人在自身中果真能修出“月”来,那应该非常有趣!今天是初三,这一弯新月在人身上就是所谓的“出庚新月”吧。看来古人的智慧真是很难用今人浅显的知识去理解,正是“不可智识,不可识识”啊! 詹教授:所以我们提倡对经典的研读应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既要了解它当时所在的高度,这在与前时代和同时代的比较中可以得知,也要站在现在对它研究成果的最前沿。以这个为起点,才会了然于胸,才会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当然,在材料的积累过程中要时时当个有心人,这一点很重要。 丙:师兄,刚才只解了“月有合”一句,那么“天应星,地应潮”“辨朔望,知昏晓”呢? 甲:是不是星潮、朔望都和“月”有关联? 乙:从原著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入药镜》实在是惜墨如金,我只能引用别人的注解啦。王道渊在注《入药镜》中“应潮”时说:“起火之时,觉真气腾腾上升如潮水之初起。有诗曰:中秋月魄十分圆,金旺潮涌出海门,内外与潮相应处,自家元气正朝元。”李攀龙在《入药镜》注中也说得十分详细:“金旺能生水故月圆而潮大也。夫一身之中,真气有盛大之时,与潮相似,自涌泉而升泥丸,周流六虚盘旋上下,盎然如春,不可象喻……苟知此时,则元关在此,火候在此矣……”张三丰在《金丹赋》云:“侯金气之满足,听潮水之汪洋。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 李西月在注解张三丰《无根树》中也说道:“天比上,地比下,阳生之时,眉上有点点星光,昔人谓为天应星。腹中有浩浩潮气,昔人谓为地应潮。药生朕兆,原来如此,良不诬也……更有以《入药镜》为言者……应星应潮,以应月应时言,即星悟月,即潮悟时,此正是大还丹要紧火候。” 丙:原来月圆时还有火候的说道,这下热闹了,又是月、又是星、又是潮水的,人身是个小宇宙,斯“良不诬也”! 乙:哈哈!当人的生命能量具足时,眼前会出现一轮明亮耀眼的大光团,如望时的月亮。但月有圆缺朔望,如果人心意波动能量就会散失,月光也会黯淡。当光团变形缺失不再圆圆亮亮,那时就象朔时的月亮,最后甚至完全消失。从“辨朔望”可“知昏晓”,即修行到什么火候了,所以在月望时古人才有“防危”、“急采”、“进火”的提醒…… 詹教授:无论星潮、朔望,都离不开心的工夫……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研读原典,读出其中的原汁原味来,还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下更多的苦功。(执笔:沈文华)

“地下海潮天上月”

——略论《入药镜》一、二

沈 文 华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其神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修道者不懈地进行宗教实践的动力。内丹修炼作为修道成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道教修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老子《道德经》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返朴归真而达于道,庄子的纯素之道、坐忘心斋,到唐以后内丹家的性命双修,宋元时期提出“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内丹理论渐趋成熟。

  在内丹兴盛的潮流中,《入药镜》对内丹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言简意赅的精辟总结,在道教内丹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混然子注序云:“观其《崔公入药镜》八十二句,言简而意尽,贯穿诸丹经之骨髓。”宋《混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阴虎还于坎中生。二物会时为道本,无方行尽得丹名。修真上上始知此,定跨青龙归玉京。”宋夏宗禹称《入药镜》为“金丹之枢辖”。张三丰在《金丹诗二十四首》中道:“深深秘秘修丹道,白白明明显至神。《药镜》玄机俱泻尽,古今由此达天津。”宋代丹家南北二宗均受其教益。

  《入药镜》为唐末五代道士崔希范所著。崔希范,号至一真人,生平不详。《入药镜》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全文共246字。该文托言设喻,以三言韵语文体概述采药炼丹过程及火候。“入药”一词乃内丹术语,丹家采先天炁为“大药”,与后天命和合结成金丹。对“镜”的解释,有“静定为镜”的说法。

  《正统道藏》收录了三种《入药镜》或其注解:一是曾慥《道枢·入药镜上、中篇》;第二种见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题《天元入药镜》,崔希范述;第三种系明代混然子注解的《崔公入药镜注解》。另外,在《修真十书》卷十三载有《解注崔公入药镜》,题“紫虚了真子肖廷芝元瑞”述;《道藏精华录》有混然子王道渊、沧溟李攀龙、一壑居士彭好古三家关于《入药镜》的注解。

  本文参考了《道藏精华录》中的三家注解,并结合参证了其他内丹著作的有关论述,尝试发掘《入药镜》中“月”和“潮”的特别涵义。为使读者对《入药镜》有个大概的了解,现抄录全文于下:

  先天硏,后天硏,得之者,常似醉。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饮刀圭,窥天窍,辨朔望,知昏晓。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密密行,句句应。

  对《入药镜》中的“日有合,月有合”“天应星,地应潮”“辨朔望,知昏晓”等句,一般人只当作比喻,或者以“参照天象的变化来安排修行时间”来理解。殊不知该篇字字珠玑,句句落实,没有真实的体悟无法明白个中的深意。

  关于“日”、“月”,在历代名家的著作中屡见论说。在道家众多的比喻中,日与离、火、汞、龙、金乌、姹女同义;月与坎、铅、虎、水、玉兔、婴儿同义。日魂为阳,月魄为阴。丹家以日魂为元神,为炼药之火;以月魄为元气,为炼丹之药。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指出:“日是纯阳之体,内含一点真阳之精;月是纯阴之体,内含一点真阴之气。人身亦有真日月。三魂属性,性在天边;七魄属命,命在海底。”他认为在人身中可以修出真“日”“月”,“日月”和合可炼就金丹。

  关于“月”,《古文龙虎经》指出:“月现于甲方,喻鼎中金德圆满,得火候也。”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云:“烛见一轮明月,乃全性也。既见全性,又返金性,则吾身皆真性命为之主。”陈楠《翠虚篇》中有“一池秋水浸明月,一朵金花如红莲”之句。张三丰在《铅火歌》中道:“大药之生有时节,亥末子初正半夜。精神相媾合光华,恍恍惚惚生明月。”《文昌大洞真经》中也提到:“月照西乾,即山头月白药苗新也。”《悟真篇》云:“若问真铅何物是,蟾光终日照西川”。吕祖诗云:“有人问我长生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王道渊在注解《入药镜》中“应潮”时道:“起火之时,觉真气腾腾上升如潮水之初起。有诗曰:中秋月魄十分圆,金旺潮涌出海门,内外与潮相应处,自家元气正朝元。元枢歌云:地下海潮天上月。庐山皇甫真人观潮词百字令云:坎水逆流朝丙户,随月盈亏消息。气到中秋,金能生水,倍涌千重雪。神仙妙用,与潮无个分别。”李攀龙在《入药镜》注中也说得十分详细:“金旺能生水故月圆而潮大也。夫一身之中,真气有盛大之时,与潮相似,自涌泉而升泥丸,周流六虚盘旋上下,盎然如春,不可象喻……苟知此时,则元关在此,火候在此矣……”张三丰在《金丹赋》云:“侯金气之满足,听潮水之汪洋。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李涵虚在注解张三丰《无根树》中也说道:“神气相合之际,俄而阳光大现,有如十五圆形○,是为中秋月,是为气足潮生……”“天比上,地比下,阳生之时,眉上有点点星光,昔人谓为天应星。腹中有浩浩潮气,昔人谓为地应潮。药生朕兆,原来如此,良不诬也……更有以《入药镜》为言者……应星应潮,以应月应时言,即星悟月,即潮悟时,此正是大还丹要紧火候。”

  在卷帙浩繁的丹经中摘录下来的这些诗句和引文,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同一种体证和思想,即修道者在修行实践中可以在人自身中修出一轮类似于中秋明月的东西,对旁人来说无形无象,但对本人却是历历在目。这就是修炼金丹的药物之一——真铅。此时才叫得火候,才叫见性、全性,才可以明白《入药镜》中“月有合”的真意。当真炁充沛涌动之时,从海底开始,在体内会发出类似海潮汹涌的声音,铺天盖地弥漫全身。此时,在眉眼深处会显一轮明月,正所谓“地下海潮天上月”。

  潮涌月现之后,并不能就此停滞,这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时刻。李攀龙在《入药镜》“辨朔望,知昏晓”一句注中这样解释:“朔望功夫要辨明,须防金水有危倾。履霜必至坚冰渐,谨守新阳一脉生。周天火候极元微,昏晓抽添要得知。辨朔望,则知日月盈亏之妙,知昏晓则知符火进退之时。”陈楠的《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道:“日乌月兔两轮圆,根在先天核取难。月夜望中能采取,天魂地魄结灵丹。”张三丰在《一诀天机》中这样说:“说与你,真口诀,指与你,天边月。月圆时,玉蕊出,月缺时,金花脱。”云:“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要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李攀龙道:“三五中秋月正圆,便须急采癸生铅。此时自有先天药,只要知他望后前。”当人的生命能量俱足时,眼前会出现一轮明亮耀眼的大光团,如望时的月亮。从不甚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此月即是修者的真命。但月有圆缺朔望,如果人心意波动能量就会散失,月光也会黯淡。当光团变形缺失不再圆圆亮亮,那时就象朔时的月亮,最后甚至完全消失。从“辨朔望”可“知昏晓”,即修行到什么火候,所以在月望时才有“防危”、“急采”、“进火”的提醒……

  《入药镜》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精妙实非一、二篇文章可以尽述。内丹著作由于其很强的操作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常常让读者望文兴叹。此外,在传授中有“若教轻泄遭天谴,平叔三传祸即随”的说法,因此许多作者和注释者常常点到为止。到了近现代,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许多的内丹功法失传,如何还这些作品以其本来的真实面目,是历史交付给我们的一项沉重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书目:

1.《道藏精华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2.《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3.《中华道教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4.《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5.《唐宋内丹道教》,张广保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本站仅提

郭遂英散文《月光》

作者:郭遂英

又是一年花好月圆夜!

坐在阳台的摇椅里,仰望天空,明月静静地挥洒清辉。远处一朵朵悠悠荡荡的孔明灯,依风而聚、又悄然散开。邻家赏月的热闹弥漫了整个月色下的小区。层层高楼落地窗透出的灯光影印着窗外明亮的月色。高楼里的人是快乐的。阵阵举杯推盏,高声吆喝,欢声谈笑的声音让这夜晚格外生动。齐聚的家人珍惜这难得一天的好时光,三三两两窃窃私语或围席而坐各自描述着市井趣谈、奇闻趣事。

妈妈的声音犹在夜空中回荡“月中的嫦娥年复一年独守着清寂的广寒宫,相伴的只有一棵月桂树,一只小白兔。嫦娥后羿本是凡间一对幸福夫妻,只因她经受不住凡人清苦素朴的生活,偷吃王母赏赐的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去了。自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后羿平日对她的呵护宠爱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孩童的世界里,这个神话故事似乎就是这个节日的由来。

幼时,每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家里总是极其热闹。妈妈会提前几天邀请邻居中秋节那天晚上来家赏月。到哪一天晚饭后,在院子里摆上小方桌,桌上摆满水果、月饼、各种坚果。待至月亮升起,左邻右舍或端来或拎着家里的各种小吃放满桌子的空隙。有的围桌而坐,有的端个凳子坐在旁边,有的则站在桌边,边嗑瓜子边唠嗑。

对着皎洁的明月,品尝着各种美食。此时,妈妈是最受欢迎的,她会讲述一个又一个书籍里的故事。邻里们则争相议论一些平时的所见乐趣,市井杂碎。欢声笑语响彻整个银白的夜空,映衬着高空的圆月格外明亮。屋场的孩子们则提着用麻秆,柚子皮做的漂亮的橘子灯,或拎着用白宣纸,芝麻秆做好的一个个精致的纸灯笼,绕着村子的大道小道奔跑、嬉闹。累了、乏了便回到桌边,缠着妈妈讲嫦娥为什么会奔月?天上真的有十个太阳吗?后羿为什么能射九个太阳?嫦娥是真的吃了长生不老药吗?此时,孩子们的心里对为什么今天要赏月有太多的疑惑,这个故事永远也听不腻,似乎只有这一天的月亮更大更圆。更似看到了广寒宫里月桂树下,抱着玉兔孤寂的嫦娥。

平淡的日子在四季的变更里似水般流逝,家里周边邻居的女主人们,似乎也约定成俗把这一天当成了共聚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都会早早忙完家务,围着小院欢庆这轮圆月的明亮。摒弃天天的忙碌享受这片刻的畅快。

妈妈是中秋的前几天过世的,那一年的中秋格外清冷。小院子没了往昔的喧闹,如潭水般沉寂。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趴在书桌前,透过窗户的灵格,看着窗外冰冷的月光,泪水一直哗哗流。迷迷糊糊间,耳畔似传来妈妈跟邻居们聊天的声音,又似乎听妈妈在热情地招呼邻居品尝她做的糕点。似自己躺在妈妈怀里听她低低吟唱着童谣。感觉自己还趴在妈妈腿上听她讲嫦娥的故事。又感觉妈妈催促我夜深了该回去睡了。阵阵凉意袭来,突然惊醒。夜空中月亮白皙的月光寒意袭人,往昔热闹的小院再也没了那个温暖的身影。

读书,就业,结婚,生子。忙忙碌碌地经受着岁月的流逝。心中畅想的花前月下,品茶赏月的似乎消失在生活的寻常烟火气中。中秋的圆月似乎也就是一个节气而已,跟任何一个时段的圆月没了任何差异。月光中的青涩女孩也循月亮的轨迹步入了残缺的弯月。

丫头考上大学的哪一年,送丫头去学校回来,凑巧是中秋。梅邀了姐妹们到她家赏月,种满花卉的院落中仪式感满满。角角落落点着蜡烛,火焰摇曳在清亮的月夜中有了置身梦幻的感觉。桌上摆满精致的茶点、月饼、卤味。绕桌堆着瓶瓶罐罐的酒水。

姐妹们回忆着往昔的欢快时光,讲述着共同度过的青葱岁月,追溯我们相携走过的每一座城市。回首往昔,原来我们也是一群快乐的女人,有豪迈,有羞涩,有阻挡不住的热情,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更有女人该有的妩媚柔韧。虽性格各异,却能在相聚的时光里,在各自的角色中,把自己释放得淋漓尽致。只是回归小家依然置身生活琐碎而淹没了一部分天性。我们摒弃了拘束,喝光了梅家所有的酒。乘着醉意,唱着不管会不会唱的歌曲,豪气的行着酒拳大声喊着酒令,讲着耳热心跳的诨话,憧憬着精致的生活,策划着下一趟的远行。月夜如此明亮清晰,月光中的姐妹们是如此鲜亮,美丽。洋溢的笑脸正如此刻的月亮活色生色,相信月中的嫦娥是羡慕这一刻的人间烟火气。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此刻的月色如此撩人,虽独赏月,心中却有了尘埃落定的清静。

作者:郭遂英,女,吉安市作协会员,现就职于遂川县图书馆,在《青年文学》《三角洲》《经典美文》《江西工人报》《井冈山报》《今日遂川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若干。

回归“正拍”:伍佰、凤凰传奇跨世代翻红的解读

作者:赵 朴

“花五百去伍佰的演唱会,唱伍佰的歌给伍佰听”。歌迷的话看似调侃,却是伍佰如今人气的真实写照。演唱会上,当那些金曲的前奏响起,伍佰可以不用拿话筒、不用背吉他、甚至不用开口,只需大手一挥,数以万计的观众就能整齐划一开始大合唱——从头到尾。凤凰传奇的现场,观众大合唱的热情不遑多让,尤其唱到那首《全是爱》,几万人会自动分成男女二声部对唱。这些场面,在老歌迷看来,震撼中透着奇诡。

遥想世纪之交那十余年,无论伍佰还是凤凰传奇,年轻听众都嫌其“土”而避之唯恐不及,为何现在这批95后、00后的年轻人,会在同样的歌声中如此沉浸?就连伍佰本人都感到莫名奇妙:“你们都是25岁,为什么会听我的歌呢?我写这些歌你们还没出生呢。”的确如此,在反映年轻人主流趣味的QQ音乐上,伍佰收藏量最大的三首歌中,《Last Dance》和《挪威的森林》均发表于1996年,《突然的自我(live)》发表于2003年;而凤凰传奇收藏量最大的三首歌《奢香夫人》《全是爱》和《郎的诱惑》都出自2009年的专辑《最炫民族风》,这些十几、二十年前的老歌穿越时空引发今天众多年轻人的共鸣,内在原因值得探究。

遭遇“反拍”,生不逢时

不妨先回望过去,看看这些歌为什么当初被年轻人嫌弃。

有人从代际抵触的角度来理解,当年凤凰传奇的歌是大妈们广场舞的“标准曲”,伍佰的歌则是呼朋引伴、商务应酬的交心曲,成年人喜欢的歌,年轻人无感;有人从主流审美和青少年亚文化交锋的角度解读,凤凰传奇经由央视青歌赛、星光大道等主流媒介起家,主流范儿与彼时的青年亚文化有隔膜;有人从都市青年时尚和更大范围的通俗文化的错位来阐释,伍佰的歌喧嚣在发廊、十元店、苍蝇馆等市井之地,与时尚毫不搭界,而凤凰传奇的歌除了在上述场所播放,更通过手机彩铃铺天盖地,与《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一道被文青们视为“口水歌”。

这些阐释各有道理,但从音乐本身来观察似乎更直接:只需对比当时最受年轻人追捧的音乐,便能马上认识到伍佰和凤凰传奇的“问题”所在。

新世纪初,正是周杰伦引领当代R&B和嘻哈音乐风潮席卷华语乐坛的时期。他深受黑人音乐影响又别具一格的曲风、天马行空的音乐创意、精致华丽的编曲设计,都让年轻听众耳目一新,甚至含混不清的吐字发音都被理解为对传统的字正腔圆演唱美学的不屑。在他种种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中,最具颠覆性、同时也更为潜在的是对反拍律动原则的贯彻。

R&B和嘻哈音乐植根于美国黑人音乐,强调反拍(以4/4拍为例,即每小节第2、4拍),这与我们传统中习惯逻辑重音在正拍(每小节第1、3拍)的音乐律动方式截然不同。无论《星晴》《说好不哭》这类情歌,还是《娘子》《最伟大的作品》等说唱歌曲,反拍律动一直是周杰伦音乐的底层逻辑。

即使那些“中国风”歌曲,仍然贯彻了反拍原则。在《青花瓷》中,他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时,重音落在“勒、花、浓、绘、丹、你”,这种韵律安排显然与我们的语言习惯相左。妙的是,这些重音也并非都在音乐节拍的反拍上(如“勒、绘”在正拍),但仍然在语感上形成了“反拍”效果。这些错配的重音带来新奇的体感,与歌词的(仿)古典意蕴形成审美张力,宣示着不易察觉的叛逆。年轻听众不明所以,但就是喜欢。

随着周杰伦和同时代的陶喆、王力宏等一批创作歌手连续推出高品质专辑,并不断为其他歌手输送作品,R&B成为新世纪初华语歌坛的主流。这类歌曲就像艾略特笔下“巨大的回响室”,将反拍律动原则“渗透到读者(听众)的潜意识中”,形成一代年轻人被建构的审美范式。

反观伍佰和凤凰传奇,他们歌中平直而工整的正拍律动,在周杰伦的时代很难调动起年轻听众的审美积极性。“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伍佰的词并非缺少诗意和浪漫,而是少了反拍跳荡的青春气息;“听见你说,朝阳起又落,晴雨难测,道路是脚步多”呈现出打油诗的口感,来不及品味其中的惆怅与洒脱便会被丢到一旁;“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可是苍天对你在呼唤”,节律工整得就像在教室里背诵《望庐山瀑布》,谁还愿意去探寻歌曲那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当基调出了“错”,伍佰淳朴的口音和形象、演唱时肆意挥洒的汗水,杨魏玲花嘹亮的风格唱腔和曾毅“东施效颦”的“yoyo”“oh yeah”,每一个细节都是“错上加错”,“土”的风评由此定性。迎头撞上周杰伦的时代,伍佰和凤凰传奇只能自叹生不逢时。

国风荡起,潮流回归

流行风潮就像钟摆,出走又回归。

新世纪之初形成热衷反拍的音乐潮流,其中有音乐语言变革创新的审美因素,也不能忽视时代背景的影响。周杰伦等人的华语R&B和嘻哈音乐创作,事实上是对黑人流行音乐的本土化。周杰伦试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黑人音乐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让华语流行音乐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对如何向青少年群体展示中华古典美学做出了有益探索,但毋庸讳言,其音乐根基还是美式的,贯彻始终的反拍律动就是重要表征。当时以反拍律动为基础的青少年音乐审美观念,表面看是以新奇为时尚,背后的逻辑是因“洋气”而时尚,自然,伍佰和凤凰传奇的音乐就会因“接地气”而被视为“土”。

世易时移。随着国力此消彼长,民众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国产文化产品的关注度、好感度都在增强,“国潮”之风逐渐汇聚,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反映到音乐领域,R&B为代表的美式音乐已不再是华语乐坛主流,反拍律动失去主导地位,包括“国风”“古风”歌曲在内的中式流行歌逐渐起势,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正拍律动在年轻人的审美中复苏。受到音乐产业两次迭代的影响,近年来产出的大量“国风”“古风”歌曲及其他类型的中式流行音乐,品质参差不齐,到上个时代的曲库中寻找“遗失的美好”,成为歌迷们的乐事。国潮涌起,为那些曾被时尚嫌弃的、以正拍律动为基础的佳作回归设定了必然性,伍佰、凤凰传奇的去“土”返“潮”,缺的就是一个契机。

当《Last Dance》在热播剧中反复出现、当翻唱版《海底》在2021年播出后感动万千网友,伍佰和凤凰传奇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看似他们一夜之间赢得了新一代年轻听众的热爱,实际上是国潮涌动的背景下,曾经那些做“错”的都成了对的:伍佰舞台上飞扬的汗水是他的真诚和生命力、不那么优美的声线是率真朴实、情感充沛,玲花的高亢唱出了蒙族音乐的豪迈、穿透力十足,而且千万别小看曾毅,“凤凰男爵”其实唱功一流、rap非常稳。

伍佰和凤凰传奇歌曲中的正拍律动,不仅为数万人整齐划一的大合唱统一了音乐节奏,也为他们找到了共同的情感节奏,背负生活压力的95后、00后得以在大合唱中宣泄解压,在共同的歌声里找到归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与伍佰、凤凰传奇演出中万人合唱相映成趣,周杰伦上海演唱会连开四场仍一票难求。年轻听众喜欢周杰伦,是因为对歌里的青春话语表达有强烈共鸣,而高唱伍佰、凤凰传奇,则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有对小我生存状态的共鸣。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华语乐坛的正拍、反拍两类音乐,各有其情感指向和文化内涵,在年轻人的流行文化中并行不悖,各美其美。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我国文化生态的多元与活力,以及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大国风范。

(作者为流行音乐专业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来源: 文汇报

散文:低眉美好,安然生活

作者:子墨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事西窗谷雨茶。”,谷雨档口,季节已经开始轮换,有岁月清幽过窗,有时光如水流淌在心,无声无息的推动了季节的脚步。

蛩音无言,无语言传也是一种美,美在每一日的平淡,美在风景的变幻,从繁华到凋零而至淡雅。

季节更替了,夏风匆匆赶来,凭栏未老,花下约闲,淡泊的心应该皈依自然才好。

静静享受,听风、听雨,春色卷尘而去,云在天上游走,窗外的阳光越发的温情了,落下斑驳,收集凌乱,把浮尘与世事繁华,都删繁就简,放在流年烟火中安然。

时光荏苒,流转中遇见寂静,云水流淌,需要一颗禅心陪伴,在窗下,一卷花间集,一地落花,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又被一一捡起,归拢成往事随风的合集。

或是,在苍白的月光下,梳理思绪,万千归集,皆藏在一朵花里,淡香入心,清绝了生命的诗意。

花开花落,总是在无声中进行,锦绣未央的世界,怀一颗素心,品一杯淡茶,素简姿态,是风雨过后的宁静,是春天尾声里的宁馨,烟雨渐渐消失,清浅的时光,是春天不老的故事。

若说春天就是一个少年,经历了鲜衣怒马的张狂,也到了静心思考的时候了,人生只有经历繁华起落和凋零离散之后,才能有心上的一份淡定和褪去青涩,年华里的从容。

人生,就是如此,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直晴朗明媚,有风雨的印记,也有尘土飞扬的狼狈,更有凉夜月缺的荒凉。

当然了,还有春夏秋冬的美景,路过花香满径,是春天的喜悦;路过花色满园,是夏天的灿烂;遇见秋叶飘落,那是生命的安静;遇见冬雪飘飘洒洒,那也是一种洒脱。

缄默着,走在四月春天最后的时光里,听风的诉说,也不拒绝一树花落,落在身上、落在心底的纷扰。

终究是寂寞了,我站在时光陌上,心情遗忘着,也陷落着,仿佛跟着季节走入了另一番风景,不觉间有了一种淡淡的感伤。

花儿开着,风吹着,遥望的远方,风吹乱了远处的风景,模糊了岁月的景象,旷野上只留下寂寞和沧桑。

浮华若梦难醒,往事一再纠缠,凝望着落花流水,烟花散去,或许更多的不是忧伤。

向前走,美好与幸福都在于你内心的欣喜,在平淡的时光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着四季变迁,花开时惊心,花落时也不必叹息。

懂得了这些道理,做事做人便有了草木之心,内心便会多了一份感恩于善良,素简生活,一半烟火,一半书香,淡看往来得失,以一颗素简之心,低眉美好,安然生活。

素心以对变迁,简朴经营的生活,每个季节都是一首诗篇,每次眷恋都富有诗意,同样,每一个日子都可以充满温情。

季节来去,或许,真的无需缅怀什么,季节的下一站是幸福,也有更多的风景等着你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