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鸡忘记小孩可以吃吗(鸡忘记)

发布时间:2024-05-22 00:09:25作者:陪你演戏来源:用户分享

鸡忘记小孩可以吃吗(鸡忘记)

本文目录一览:

“鸡娃”式教育:理解家长焦虑,但别忘了成长规律

资料图

近期,两张课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这两张课表一张是10岁读小学四年级的哥哥的课表,周一到周日,除了在校,都要参加各类补习班,还要完成相应的练习。另一张是只有5岁,正读幼儿园中班的妹妹的,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对于这两个小孩,现在有个俗称——“鸡娃”。何为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12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对于“鸡娃”们来说,每天除了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这几乎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大家似乎登上了一辆没有刹车系统的马车,只知道埋头赶路而完全忘记了路上的风景,甚至忘记了目的地在哪里。

“鸡娃”辈出的时代,既源于家长对教育的一种焦虑,也源于对未来社会竞争的一种焦虑。在很多家长看来,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就像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的入学名额是有限的一样,要想享受到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好只是一项最基本的“敲门砖”,要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必须具备各种“加分项”,也就是各种艺术特长,包括弹琴、唱歌、跳舞、画画、主持等等。

当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艺术培训班的时候,往往从自己的经验或主观意愿出发,而完全无视孩子的兴趣、特长、天赋等等因素。这样一来,很多孩子要么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疲于应付,完全感受不到乐趣,要么就是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最终成了“特长不长”。很显然,这种完全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往往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得不偿失。

我们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竞争焦虑、生存焦虑,但是一定不要忽视了教育和成长规律。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不是“教人成材”,而是“教人成人”。以培养人格健全为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日后应对步入社会面对种种挑战的能力。所以说,三观正,人品好,个性成熟,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还能尊重体谅他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北京青年报)

鸡内金消食儿,我家宝宝能吃吗?

孩子积食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虽然家长都尽量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关于积食的内容,但很多自行处理的结果总会被专业的大夫所否定。

最近来看脾胃问题的患儿很多。这期间,听很多家长问起“鸡内金消食”的问题,因此今日就想跟大家谈谈鸡内金消食的适用情况。

“孩子积食,鸡内金快快吃”?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药里面的鸡内金。

鸡内金是动物家鸡的沙囊内壁,也就是鸡的“胃”内壁,洗净、干燥,可生用、炒用或醋制用。

功效方面:消食力量强,并可以健运脾胃,因此可用于米面薯芋以及乳肉等各种食积证。还能固精缩尿止遗,也有一定的化坚消石之功,不过一般需要与相应的药物配伍使用。现代药理发现口服本品粉剂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和消化能力均见提高,胃的运动机能明显增强。

是的,鸡内金能消食!那是不是意味着家长们给“积食”的孩子食用单味鸡内金是合理的呢?答案并不肯定。

积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种。如果一过性的积食,也就是说孩子既往吃喝排便都还可以,就是有几顿吃多了,随后出现了腹胀、呕吐或者食欲转差、大便臭秽、口气重等症状,此时单纯暂时使用鸡内金消食是可以的;但如果孩子平素就脾胃虚弱,容易疲乏,大便易稀,面色萎黄,同时伴有食欲差,舌苔厚,常有口气等类似“积食”的表现,如果也纯用鸡内金消食就不合理,或者说仅能短暂使用,后期一定需要配伍补益脾胃之品,因为这种类似“积食”的表现,其形成的本质是脾胃亏虚,运化食物的能力太弱导致,单纯消食只是治标不治本,时间长还会让脾胃功能更差。因此同为“积食”,不一样的形成原因,其干预方法也有不同。

近日门诊一位家长说孩子长期食欲差,但一直有口气,周围有人说是食积,推荐了单味鸡内金口服,刚开始吃3天孩子的食欲的确有一定改善,于是家长喜出望外一直吃着这个药,但过了2周发现孩子必须吃这个药才能吃点饭,停药就不吃饭,重点是最近还瘦了几斤。这位家长就是因为不清楚鸡内金的使用时间以及时机导致出现后面的问题。

当然吃药治疗食积是仅仅一方面,若家长能从日常生活习惯中就提前预防食积的发生,才是最为合理的举措。

对于体质尚可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适当运动能促进脾运,防治积食;家长也可平时运用几个简单的推拿手法如顺时针摩腹、揉按板门来防治积食。对于本身脾胃功能较差的孩子,可以吃一些补益脾胃的药食同源的食品(山药、薏苡仁、茯苓、扁豆等)提高脾胃能力。日常注意,帮孩子养成规律、节制饮食的好习惯,均衡营养,避免饥饱不调、偏嗜的问题。

最后想要提醒大家:最好不要随便给孩子吃别人口中的“好药”,人有体质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得病也有差异,因此理智对待“经验之谈”很重要。

文 | 吕小琴、李敏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