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大蜈蚣出现在家里时有什么前兆 大蜈蚣图片

发布时间:2024-05-21 16:37:05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上传

大蜈蚣出现在家里时有什么前兆 大蜈蚣图片

本文目录一览: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蜈蚣

  平肝息风药均入肝经,多为动物药及矿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功效。部分药以其质重、性寒、沉降之性,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重镇降逆、凉血以及祛风通络等功效。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本类药物多为虫类药,主入肝经,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功效。适用于温热病热极动风、肝阳化风及血虚生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亦可用于风阳夹痰,痰热上扰之癫痫、惊风抽搐,或风毒侵袭、引动内风之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

  全蝎、蛇、蟾蜍、蜘蛛和蜈蚣被俗称为“中华五毒”,是我国传统的五味以毒攻毒的中药材,盖古今医药名著中均把蜈蚣列为解毒、镇痛、克癌、治痛的重要药物。蜈蚣之所以入药,是因为它的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对它的评价是:“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来源:蜈蚣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本品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以条宽、腹干瘪者为佳。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用。

  相关名字:吴公、百足虫、天龙、千足虫、百脚、嗷高姆、金头蜈蚣。《埤雅广要》载有“今俗谓之百足”,又名百足虫、千足虫。现在处方上常有“百足”之别名。

  产地: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性状鉴别:

  蜈蚣

  药材性状:药用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约14~6厘米,宽0.6~1.0厘米。全体由22个环节构成,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二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每节有足一对,黄色或红棕色,向后弯曲,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闻稍有腥气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湖北、湖南产者形态与苏浙完全相同,仅头色较深,腿呈淡黄色,供药同用。以干燥,无杂质霉变虫蛀,身直色墨绿完整体长者佳。

  药用干品蜈蚣等级按长度大小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小)10cm以下,二级(中)11cm-14cm,特级(大)15cm以上。正常生长下的少棘蜈蚣大概一龄时体长为5厘米,二龄7厘米,三龄9厘米,四龄11厘米,五龄12厘米,六龄13厘米。四龄的蜈蚣即为成体蜈蚣。另外还有碎蜈蚣,一般是蜈蚣断条,单节或相连几节,碎蜈蚣容易掺假造假一般药店不进。

  主治病证:

  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喁,半身不遂,破伤风

  本品性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风止痉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若治小儿撮口,手足抽搐,可配全蝎、钩藤、僵蚕等。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多配伍天南星、防风等。

  2.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

  本品有较强的搜风、通络止痛作用,常与独活、威灵仙、川乌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同用,治疗顽痹疼痛。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僵蚕等配伍。

  3.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味辛又能散结。《拔萃方》以之与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治疗恶疮肿毒。若与茶叶共为细末,外敷治疗瘰疬溃烂;

  此外,还可用治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一般是3~5g,若是研末冲服则是每次0.6~1g。另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辛温走窜,故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血虚生风者慎服。

  鉴别用药:

  全蝎和蜈蚣

  全蝎、蜈蚣均辛散有毒,均有较强的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之功效,每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治疗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风中经络之口眼喁斜及风湿顽痹,筋脉拘挛,顽固性头痛等;且均能攻毒散结,用治疮疡肿毒、瘰疬结核等证。

  然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止痉、解毒散结之功优于全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还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糖类、蛋白质,以及铁、锌、锰、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惊厥、抗炎、镇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抑菌、改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等作用。并有溶血和组织胺样作用。

  3.不良反应:蜈蚣所含有毒成分具有溶血作用,并能引起过敏反应。大量蜈蚣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出现溶血反应时,尿呈酱油色、排黑便、并出现溶血性贫血症状。出现过敏者,全身皮肤出现红色粟粒样皮疹,瘙痒难忍,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眼睑可见粟粒样脓点,伴发热、胸闷、纳差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另有服用蜈蚣粉致肝功能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蜈蚣中毒原因:一是用量过大,二是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故应严格掌握剂量,过敏体质者忌用。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最大的蜈蚣能有多长?30.5厘米的蜈蚣,每年能吃3700只海鸟

西游记中,昴日星君大战百足虫的情节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或者听说过吧。

我们都知道,有喙禽类一直都是蜈蚣的天敌,那些尖锐且坚硬的喙,会将蜈蚣啄成数段,并且无力还击只能沦为盘中美餐。

然而万事无绝对,一种以飞鸟为食的蜈蚣,却实实在在地生存在独树一帜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区别于正常生态圈子的国家,他四面环海隔离于其他生态圈,因此他的生态种群与大部分的拥有成片草原的国家截然不同,从袋鼠到骆驼,再到兔子、老鼠,似乎我们想象不到会泛滥的动物都会在澳大利亚撑起一片天。

在澳大利亚的菲利普岛上生活着蜈蚣家族的另类分子,这种蜈蚣以海岛命名——菲利普蜈蚣,体长目前已知可以长到30.5厘米,这个长度大概是一个160cm左右的成年人的小臂到指尖的长度。它们背甲暗红油亮反光,触须较一般的蜈蚣灵敏,且有剧毒的附肢。

虽然说,菲利普蜈蚣并不能算是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但的确是蜈蚣家族的扛把子。那些被天敌吃掉的蜈蚣比比皆是,但把天敌杀了打牙祭的蜈蚣却是少之又少。

看来菲利普蜈蚣有望打破传统,冲上了菲利普岛的食物链顶峰啊,毕竟它们以海鸟为食,年消耗将近3700只海鸟呢。虽然这3700只海鸟里面有一部分是海鸟的幼鸟,但就算是这样,平均下来一天也得吃十只海鸟呢!这可都是大补啊,怪不得这家伙能长到30厘米,这营养跟上了,“个子”肯定蹭蹭蹿啊,看得我都羡慕了。

蜈蚣的狩猎方式

在菲利普岛的飞鸟种类繁多,但以一种浑身黑羽的海鸟为主,这种海鸟学名为黑翅圆尾鹱(hù),其体长大约为30厘米,翼展可以达到70cm,按道理说,海鸟一般都有厉爪和尖喙,再不济它飞上天,也不可能让蜈蚣得逞不是?

但这菲利普蜈蚣强就强在,它会偷袭,懂战术,而且以大欺小。

蜈蚣,能被写进五毒之中,可不是浪得虚名,在它的口器前方,有两个强壮的钳状附肢,在这里面可是储藏着剧毒的毒液,由于多足,因此他行动起来悄无声息且迅速,而且即可攀岩爬树又能溜缝扒土,危险来了还会钻洞,那些栖息在岩石上、树梢上的海鸟,总会变成这些剧毒蜈蚣的狩猎对象。一觉睡过去,也许就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这种蜈蚣还会以大欺小,一些有本事的成年海鸟它们还是不敢硬杠的,毕竟那锋利的爪子和喙是不容小觑的,但这不代表,那些可怜的幼鸟就有自保之力。

专门研究海鸟的动物学家在观察菲利普岛的海鸟生活习性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非正常死亡的黑翅圆尾鹱幼鸟尸体,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们亲眼目睹了一只蜈蚣悄然靠近雏鸟,并且猎杀的全过程,这些蜈蚣的附肢中不仅有剧毒,而且还可以轻易的切开幼鸟的肉吃掉。

根据以往的菲利普海岛的生物种类记载,这种蜈蚣在1980年的时候,只有小小的几只,根本没有本人放在眼里。研究人员推测,是因为当时菲利普岛上刚刚引进了羊等以蜈蚣为食的动物,因此对这些蜈蚣来说算是飞来横祸。直到1984年,这些蜈蚣才有幸被人类记录并且命名。

但这过去的几十年,没有人关注这种小小的蜈蚣,更没人想到他们会在这种逆境之下出圈,不仅长到了可以上榜的长度,竟然还学会了战术狩猎。

蜈蚣的这种猎杀方法,在自然界中是可以称得上是猎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生物链条。但正因为蜈蚣这种偷袭的猎杀模式,再任其发展下去,难以想象它们会长到多大。

根据研究人员表示,该岛的生物链中,原本是不存在着捕食性哺乳动物的,也就是说在这里原本这些海鸟是没有天敌的,因此海鸟栖息泛滥也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大蜈蚣”的出现,就弥补了猎食者的生态位,这也预示着,在这个岛上,形成了一个蜈蚣为最顶的这种奇特的生物链。

也正因如此,澳大利亚诺福克岛国家公园有了针对性的保护,希望以这种天敌压制的方式,限制飞鸟的泛滥,从而恢复该岛的森林和植物,甚至用这种方法可以保护一些濒危的野生植物,例如菲利普岛木槿花。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黑翅圆尾鹱已经对“大蜈蚣”的捕食习以为常了,毕竟与几万只成员相比,一年被吃掉三四千,海鸟群还是能接受得了的。

不过,就我看来,虽然现在能够维持这样的平衡,但也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候,这种蜈蚣,用几十年的时间崛起,就站在了该岛生物链的顶端,从猎物转变成来猎食者,说明他们在渐渐的“变聪明”,不难推测,再有个几十年,这些蜈蚣在没有天敌的状态下,会不会越来越大,捕食的能力也会多重多样了,到时候想要再压制,那就更是难题了。

会恢复到巨虫时代吗?

又到了我们操心的时候了,那么这种偏离我们常识认知的“巨虫”,会不会真的继续扩张,成为带着我们回到“巨虫时代”的风向标呢?

“巨虫时代”,也就是距今3.55亿年的石炭纪,在这个时期,由于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很高,因此很多虫子非常的大,例如巨型蜘蛛、巨型蜻蜓、巨型马陆(多足纲,是蜈蚣的亲戚。)据悉,在这个时代的蜻蜓可以长到一米,而马陆可以长到三米。

虽然现在地球的含氧量肯定是比不上石炭纪,不过在这种没有天敌的状态下,菲利普岛的蜈蚣还会继续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或许到时候他们可以跟飞鸟打架,可以下海吃鱼,成为一个全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