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袱子怎么写及称呼(袱子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5-21 15:54:15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互联网

袱子怎么写及称呼(袱子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岳母的袱子怎样写?

岳母的袱子怎样写?

罗万庆 ‖ 雅安农村旧时礼仪中的文书和婚庆说席文化拾遗(二)

编者按3月30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分期推出《 雅安农村旧时礼仪中的文书和婚庆说席文化拾遗》,欢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雅安旧时祭祀文书简介

人类最早的礼仪与社交无关,而是祭祀。

北京天坛: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天神的建筑(图片来自网络)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非常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事物发展的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仪礼·觐礼》云:“祭山丘陵,升。”《尔雅·释天》:“祭山曰庪县。”《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祭祀“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太牢之具,县(悬)以吉玉”。《山海经·北次二经》又记祭祀:“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诸山神的礼仪是:“毛用一雄鸡、彘、瘗,有一璧一圭,投而不糈”,即将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掷远处,而不陈列祭具。明朝典制:“凡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岳镇海渎、帝王陵庙,皆同释奠礼,州县皆然。则凡祭祀先贤、先烈,皆应仿此。释奠之义,乃是追摹先哲,故尽诚而已,无酬酢、祝嘏之幸,是祭祀中最为平正者。”此仪程,为大明正统元年礼部颁布,其具体载在李之藻先生《頖宫礼乐疏》中,礼乐皆全,各地可仿行之。可见祭祀之见古而盛之。封建社会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礼记》中关于“天子七庙”的解释(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阶级属性和等级制度的限制,旧时雅安农村祭祀活动自然没有府罗将相、路侠槐卿人家的威严肃穆、磅礴气派,也没有户封八县、家给千兵人户钟鼎礼乐的豪华奢靡,但锣鼓罄钹还是要上阵的,祭祀礼节也是必不可少,这些属于礼制许可。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旧时雅安农村祭祀礼节中所必需的文书。

每户人家但有亲人过世就要有许多事项:请阴阳先生撵阴地、拣出殇入土年月日子时辰、书写招魂幡买路钱、准备刀头祭酒香腊纸钱诸多行头一应俱全不提。只说这钱(冥币)写法就颇有讲究,不同时段烧给亡人的冥府货币,依次是倒头袱子、上山袱子、谢坟袱子、覆山袱子,然后是头期、二期至五期,然后百期、周年,以满足故人阴间用度(虽然在世时生活很困苦)。

其中时间写法是专门约定了的,不可写乱,譬如:正月初一为“元旦化帛之期”,正月内为“新春化帛之期”,正月十五为“元宵化帛之期”,清明节为“拜扫化帛之期”,七月半为“中元胜会化帛之期”,腊月内为“岁终化帛之期”,腊月三十为“除夕化帛之期”;死人头期为“首期至七期化帛之期”,死人褐脚为“初更至三更炉暮化帛之期”,一周为“小祥化帛之期”、二周为“大祥化帛之期”、三周为“除服化帛之期”;死人回煞为“会面化帛之期”,生日为“冥诞化帛之期”,修山为“志墓化帛之期”;接女婿为“招赘承顶宗嗣化帛之期”,抱养男孩为“育蛉承接后嗣化帛之期”;生女为“弄瓦化帛之期”、生子为“弄璋化帛之期”;烤酒要称“汤瓶化帛之期”,自己生日要写“母难化帛之期”,父亲生日要写“育我化帛之期”,母亲生日要写“生我化帛之期”。

其余人家每年也有几个日子是必须祭祀的:过年、清明、月半(富林镇及以东的下半县农历七月十二,九襄镇及以西的上半县七月十三)。

祭祀文书中,对故人的称谓非常讲究严谨,且都有成文规范:子对显考、孙对祖、曾孙对曾祖、玄孙对高祖、来孙对天祖、晜孙对烈祖、礽孙对太祖,第八代则是云孙对远祖,第九代耳孙对鼻祖。雅安老乡在给这些先人们写袱子的时候,还要写一些给地神菩萨这些神君:如地盘主业,古老先贤,灶神公公、灶神婆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送财童子、运水郎君等等。

有一则因为祭祀文书引发的有些酸涩的笑谈,令人深思而感慨。建国前因经济贫困、生活拮据,许多人家买点袱子烧都很困难。多数人家又没有人读过书,只有请别人代写。代写人中个别人欺骗穷人老实不识字,常常将别人家代请写的袱子都写成自己的祖先们名讳。据说后来被路人发现后,这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就发明了一种独创的祭祀办法:把袱子用麻绳、谷草、各色针线拴起来,烧祭的时候边烧边念叨:“麻绳拴的是给老祖的,谷草绑的是给大爷的,红线拴的是给外公外婆的……”只是这位老实农人最后出了一句名言,让他成为了这个流传至今的笑话。这位老乡依上面交涉完了,最后补了一句:“各人是各人的,哪个乱抢是狗日的。”这件事现在看来是一个笑话,却也真实地折射出了当时贫苦人民的无奈和辛酸,也成了当地百姓教育子女发奋读书的一个很好教材。

相对于对故人追思缅怀庄重肃穆的沉重氛围,雅安独有的婚姻礼仪文书和四言八句贺喜文化(说席)就显得特别的喜庆。这里先介绍一下各地少有的装旦酒席上的四言八句。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罗万庆 ‖ 雅安农村旧时礼仪中的文书和婚庆说席文化拾遗(一)

岳母的袱子怎样写?

寒衣节,祭祖包袱怎么写?

十月初一寒衣节,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在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和寒衣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寒衣节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钱包、衣包。一般祭祖的包袱大体上分为两种,但只在表皮上区分。一种是用于新丧不满三年的素包袱;另一种则是用于老丧以至久远的宗亲三代、五代的印有墨线花纹的包袱。此外,还有一种红包袱,也叫“喜包袱”,是家里办娶聘等事时,向老祖宗报喜用的。这不但表皮是红色的,而且里边装的也是花红纸钱(即彩色“大烧纸”)。

包袱通常是一个大纸口袋,竖一尺,宽一尺五寸。素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间贴一蓝签,以便书写亡人名讳之用。花包袱皮是在一个大白纸或红纸口袋上印上水墨单线的图案,中间印一莲座的牌位,用来填写亡人名讳;牌位的右上方印着“金银财宝冥衣一封”,可根据情况在下边填上“xx年寒衣祭用”等字样。左下方是填写祭祀人姓名之处。还印有两个古装的小人儿,据说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灵之吏)。每份包袱皮还附着一张四寸见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冥国邮政”的邮票。装好冥钱冥衣后,贴在包袱背后。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先的格式,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孙XX曾孙XX玄孙XX祀”。

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考XX公XX老大人收”、“男XX率孙XX曾孙XX玄孙XX祀”。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例如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

寒衣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XX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XX、XX

孙XX

媳X氏XX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寒衣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和“寒衣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有些家族在祖母那一辈,女人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纸火店里也有印好的封面纸出售,买回去封好填上名字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包封好的袱子,买上就可烧,再简单不过。

寒衣节包袱的烧法

通常将冥钱、冥衣装在包袱皮里,即谓之“包袱”。不论素、花、红,均可当作主牌用,即以包袱当作祖宗,未焚化前,先进行祭祀,谓之“供包袱”。供品多为三碗水饺(每碗五个),一杯清茶。其它冷荤、热炒、时令鲜果、糕点不限。由长辈上香(在香炉里插上四炷香),跪行四叩首,取“神三鬼四”之意。然后,依照尊卑长幼次序四叩而礼成。

焚化时,必送至大门以外,还有送至十字路口的。根据民间的说法,如果给男的烧纸,先在地上画个十字;给女的烧纸,在地上先画个圆圈,然后将包袱放在十字或圆圈的中间点火焚化。

所画的十字要东、西、南、北横平竖直。所画的圆圈,留个缺口,朝着西南方向,此是取意于“九幽”之说。所谓“九幽”是说大地的中央及八方,地下有九处幽暗晦冥的所在,是地府鬼魂的世界。

给男性烧纸时所画的十字,南方指向“幽阴”;北方指向“幽酆”;东方指向“幽冥”;西方指向“幽夜”;其四角东南方为“幽冶”;西南为“幽关”;东北方为“幽都”;西北方为“幽府”;十字的中央为“幽狱”。

画十字的意义是不论亡人在何处都可以收到这份冥资。

而给女性烧纸时所画的圆圈,其缺口向西南,指向“幽关”,即所谓“鬼门关”,因为魂皆在“关”内,故将冥资送入此“关”。

把包袱放在“十字”之上或圈内还可以防止其它孤魂野鬼来抢。同时,还要留出几张散纸钱,放在“十”字或圈外焚化,谓之“打发外崇”。

早年,讲究的家主另糊一个小包袱,是给“当方土地爷”的,上书“土地酒资五锭”,亦放于圈外焚化。

最后,将上供用的那碗清茶一泼,即告礼成。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