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大明皇帝中,嘉靖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一个高智商的皇帝,他能够二十多年不上朝,还把皇权牢牢抓在手中,就足以体现出他的厉害之处。
不过他刚当皇帝时,认自己的亲生父母都由不得他做主,认谁做父母,还要看大臣杨廷和的意思。
管皇帝管到这一步,杨廷和好像比后来的“九千岁”魏忠贤还嚣张。
其实杨廷和并不是一个权臣,而是一个难得的良臣。
他管嘉靖认父母,也是为国事着想,不过他在这件事上的执拗,却让他有失良臣的风范。
古代的名臣,有的小时候就是神童,比如晚清的张之洞,十四岁就中秀才,拿上了国家的生活补贴。
但张之洞的神童封号,和杨廷和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因为杨廷和12岁就中了举人。
古代绝大多数读书人,读一辈子书都中不不了举人,如果说考秀才难度是初升高,那考举人的难度,就是相当于考清华北大。
而且举人已经可以获得官职,最高能做到县太爷。
宋朝有三岁的进士,不过那是嘉勉性质的童子试,杨廷和可是正儿八经和成年学子一起科考中的举人,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
12岁中举杨廷和已经是人生的赢家,每月躺拿四两银子、二十石粮食,还能免除四百亩田赋。
举人自己没有田,别人的田挂在自己名下,也可以收一笔租金。
此外举人社会地位也很高,古代皇权不下县,农村都是由举人之类的乡绅话事,举人不做官也是县“议员”,县官决策要听取举人们的意见,不然乡村就不得安宁。
直到时期,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都还是由乡绅掌控。
杨廷和是成都府新都县人士,不知道他12岁在新都,以举人身份话事时是什么模样。
不过杨廷和志存高远,中举过后没有躺平,而是再接再厉,19岁又进士及第,当上了宪宗朝的翰林检讨。
孝宗时代,杨廷和主要是在给太子朱厚照当辅导老师,等朱厚照成明武宗后,杨廷和七年时间就做到了内阁首辅。
明武宗是明朝最荒唐的皇帝,喜欢玩角色扮演,在宫内开市场扮顾客,化名朱寿扮大将军领兵出战,还在出巡时到处强抢民女。
杨廷和看不惯他这个皇帝学生,多次要辞职回乡。
明武宗知道自己乱搞,没有个正直的能臣为他补漏,天下都要被他搞垮,就赖上杨廷和,无论如何也不放杨廷和走。
直到到感觉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因为没有子嗣,明武宗干脆把选新皇帝的事,也交给了杨廷和。
“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明武宗临死时,也知道自己误了天下,大明的残局不是大臣们能够预料。
他让杨廷和带领阁臣,和太后商议选新皇帝,而没有自己指定,也是想弥补一下执政期间的罪过。
从皇族中选谁来当皇帝,阁臣们各执一词,最后杨廷和以兄终弟及的旧例,推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熜为新皇,让内阁达成了共识。
朱祐杬是明武宗的亲叔叔,朱厚熜是明武宗的堂弟。明武宗没有子嗣,由朱厚熜继承皇位符合法统。
朱厚熜当时十四岁,还是个半大孩子,不过他却很有主见,刚一登基就和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杠上了。
朱厚熜入京前,杨廷和主政三十八天,革除了武宗诸多弊政,让朝局焕然一新,他的威望也如日中天。
朱厚熜登基后,非常倚重和尊敬杨廷和,听说因革除弊端有人要杨廷和,朱厚熜还从京营选了百名军士,去给杨廷和当保镖。
不过,杨廷和要朱厚熜认明武宗的父母为父母,反倒把生父当做叔父,世宗朱厚熜就不干了。
朱厚熜坚持要封生父母为皇帝、皇后。多数朝臣却不认可。于是,嘉靖朝一开局,就来了个君臣之间的“大礼议之争“。
明朝崇尚朱熹、程颐的理学,杨廷和认为,只有程颐《濮议》中,遵从先皇传承才符合礼仪。
那些尊崇非皇帝亲生父母的皇帝,都没有做对。遵从先皇传承是大义,尊崇亲生父母是私义,先皇是君父,伦理也该高于生父。
争论期间,杨廷和四次密封退回嘉靖皇帝的批示,最后嘉靖皇帝不得不妥协,只认亲生父母,而不封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
就算这样,杨廷和还是意难平,不满嘉靖认亲生父母为父母,没有过继到孝宗名下。
为此他向嘉靖请辞,嘉靖不顾满朝的挽留声听任他离去。
杨廷和离开后,嘉靖就封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还把孝宗称为“皇伯考”,还原了真实的亲缘关系。
四年之后,嘉靖把杨廷和贬为平民,说他“以门生天子视朕”。
杨廷和倒不至于把嘉靖视为门生,不过他太执着于程、朱理学,在大礼仪之争中有失臣子本分,舍本逐末没有把重点放在辅佐新皇治理天下上,还负气辞职有要挟之嫌。
嘉靖把杨廷和贬为平民也是迫不得已,不然嘉靖在认父母这件事上的行为,就会遭到更多非议。
杨廷和聪明过人,也因聪明太过自负。他能在71岁以布衣身份善终,都算是他的一种幸运。
嘉靖能够以独自一个人身份彻底扭转局势挫败文官集团的“阴谋”,只能说明嘉靖是一个天生的皇帝,一个天生的 政治动物。就能力而言,这个没有经过任何帝王教育的少年王爷,不逊于朱元璋。
大明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祐杬诞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可以说,这皇帝之位无论如何也轮如何也轮不到他们这一支。在朱祐杬九岁的时候,他被成化帝封为兴王。一个月后二哥朱祐樘登基,也就是明孝宗。七年之后,18岁的朱祐杬在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就藩湖广安陆州,封兴王。明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驾崩,享年三十六岁。长子朱厚照继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武宗。
对于这一切与朱祐杬无关,一个地方诸王安心就藩就行,将王位传下去就行,正德二年,朱祐杬的次子出生,而正是这个儿子,让一辈子没碰过龙椅的朱祐杬,却在死后被追封为帝,获得最高荣耀,而这个儿子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朱祐杬薨世,享年44岁。明武宗给这个没有见过面的堂叔赐谥“献”,即“兴献王”。此时年仅十二岁的朱厚熜在王府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以兴王世子的身份继任王爵。两年之后,消息传来,他的堂兄正德皇帝驾崩。让朱厚熜想不到是,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了。
如果说嘉靖可以媲美朱元璋的话,那当时大明首辅杨廷和在有明一代87位内阁首辅里起码排在前三位。
杨廷和是个地道的四川成都人,生于明朝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杨廷和天生就是人家的孩子,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是大明科举上最年轻的举人,十九岁时中进士,想想你19岁干啥,如果不打工,上大学也不过是个大一的新生,而人家19岁就被皇帝授官翰林检讨。明宪宗朱见深越看越喜欢杨廷和,心想,这要是我儿子该有多好,想想自己家那个四六不靠儿子,心中不禁有些羡慕嫉妒恨。为了给儿子树立应该一个样板,就让杨廷和侍奉太子(朱厚照)讲解、读书。这无疑为杨廷和仕途打开了通途大道。
杨廷和在担任任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在修书过程中,杨廷和负责草拟《宪宗实录》的“大关系及大章奏、名臣传”,以“博极群书”著称的副总裁官丘濬竟不能更改一字。丘濬为此大为感慨,不仅称赞杨廷和有宰相之资,并惋惜自己没有女儿,如果有,就让杨廷和给自己当女婿。丘濬就是这么一说,但这句话被国子监丞黄明善听到了,这位相当于清华和北大联合大学校长。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因为丘濬素有识人之名,在这种情况下,黄明善立即将自己将女儿黄媛许配给他为妻,这叫什么,这就叫眼力,这就叫发现潜力股。
此时的杨廷和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了,而且还是帅哥,性情沉稳,年纪虽然不大,但隐隐已经有了宰相风度,史称其“郁然负公辅望”,不到三十岁的杨廷和在朝中已有了显著的声誉。杨廷和在朝中一方面给太子朱厚照当陪读,一方面以翰林学士的身份编纂180卷的《大明会典》,书成之后,参与修撰的杨廷和被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官职在此之前已经空缺了整整50年,也就说在朝廷看来,这五十年,居然无人有能力担任辞职。不仅如此,此后,杨廷和的父亲以及近亲兄弟一共有七人考中进士,一门七进士,看看人家的基因。没法比啊。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礼部命36岁的杨廷和主持顺天府会试,就在这一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年仅15岁的朱厚照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正德”,即位后,当初东宫的太监,如刘瑾、谷大用等八人被分到各处宫禁掌管具体事务。作为朱厚照的老师,杨廷和升任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第二年,杨廷和入阁拜相,为东阁大学士,这一年他48岁。当年六月,升文渊阁大学士。1508年,杨廷和被授予少保兼任太子太保升任吏部尚书,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在此期间,杨廷和借铲除安化王的机会铲除刘瑾,明武宗朱厚照加封杨廷和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正德七年,也就是公元1512年,53岁的杨廷和接任李东阳,成为大明首辅。1521年正月,明武宗在郊祀时吐血,史载:“正德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大祀天地于南郊。初献时,上拜,呕血于地,不能终礼,遂扶归斋”。随即就是病情加重。同年三月,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无子,只能从近支帝系中选择皇帝。就在明武宗驾崩当日,杨廷和就选择好了继任皇帝,就是朱厚熜。
杨廷和选朱厚熜,一是因为他的血脉最近,二是因为朱厚熜年纪小,在杨廷和看来好控制。可惜,这次不仅杨廷和,乃至于整个大明文官系统都看走了眼。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给杨廷和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值得一提的是,从明武宗驾到迎立武宗从弟朱厚熜(明世宗)继位。在此期间总揽朝政共三十八日。这在有明一代也是唯一的一次。
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驾崩后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内阁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 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朱厚熜就是嘉靖皇帝。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嘉靖刚刚到北京就给了内阁首辅杨廷和当头一棒,礼部建议朱厚熜尊明武宗为父,改称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父,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说(大意):“遗诏让我即皇帝位,不是太子”。杨廷和建议朱厚熜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朱厚熜再次拒绝,最后几经交涉,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嘉靖放弃内阁拟定年号“绍治”不用,自己拟定年号为“嘉靖”。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4岁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
虽然嘉靖只有14岁,但他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为他知道,只要第一次向内阁让步,以后就必然受制于内阁也就是文官集团,届时自己就是一个傀儡,实际上,杨廷和真是这么想到。但他没有想到这个从乡下来的皇帝这么有硬气,有远见。他给挖了几个坑,朱厚熜居然都能看得出来,而且还跳出来了。对于嘉靖而言,他也知道自己现在是孤家寡人,杨廷和贵为三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及朝野。但越是这样自己就与越不能退,自己虽然是单枪匹马而且是初入皇宫,也没有亲信,即便如此也必须与内阁对着干。一旦后退必然自己就是汉献帝。这对心高气傲的嘉靖来说,是绝对不无法忍受的,当一个傀儡皇帝还不如当一个王爷逍遥。
一个“大礼议”事件争论了三年之久,双方硬杠到底绝不退让,而杨廷和最后失败,第一个原因就是他始终是大臣,地位虽高居首辅,但是还是皇权任命的,此时不是秦汉,更不是隋唐,不可能出现权臣了,输是时间问题。第二就是因为嘉靖聪明,少有的聪明。嘉靖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明白自己的劣势。再就是张太后就站在了嘉靖一边,杨廷和彻底失去了最后一丝对抗皇权新主人的合法性基础。最后一点,明朝内阁的权力并不大,首辅并不具备一手遮天的能力,就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朱厚熜不可能像汉宣帝怕霍光一样怕你。最后杨廷和能全身而退告老还乡,已经是万幸了。
杨廷和其实不是在跟皇帝斗,而是跟封建皇权斗。文官想要虚君实相,嘉靖想要恢复他祖爷爷时候乾坤独断。君权与相权相争,在明朝那样的政治环境下,相权天生就处于弱势。而朱厚熜在接到杨廷和的试探之后,直接拉下了脸,在取得了第一次交锋的胜利,就确保了自己的不败之地。
1524年三月,65岁杨廷和多次请求辞官,朱厚熜见他去意已决只有答应了。四年之后,《明伦大典》编修完成,杨廷和被认定为罪魁祸首,削为平民。公元1529年杨廷和在家乡病故,享年71岁,以平民礼仪下葬。。明穆宗时复官,追赠太保,谥号“文忠”。仅此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临江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词,它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短短几句话既可反应人生经历,也可体现出历史大势。
这首词的作者也很不简单,他从小学识广博,年纪轻轻便荣获状元,但他的仕途却远没有他求学时的一帆风顺;他的生活如同颜回一般,虽然周遭的物质条件十分落后,但却依然以学习为乐趣;他就是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
文曲星下凡杨慎的一生在文学方面可谓是成绩斐然。他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之子杨延和的儿子,成长在这富有书香气息的家庭,他七岁便可流利背诵古诗,十一岁时便可创作近体诗。
他曾模拟贾谊的《过秦论》,议论秦朝一统天下与迅速灭亡的惨痛教训,与贾谊的诸多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其祖父杨春在阅读后十分高兴,把杨慎称之为杨家的贾谊。
正德二年,杨慎参加四川乡试,四川提学刘丙阅览杨慎的考卷,把他比作像苏轼一样的人才,九月发榜时,杨慎不出意外的成为乡试第一名,为他的仕途向前迈出一大步。
后来,杨慎在24岁时便参加殿试,成为殿试第一名,也就是所谓的状元,这充分证明了他的学识和学问十分的渊博,我们不知道他当时是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亦或是对于自己未来人生的美好憧憬。
嘉靖二年,杨慎参加纂修《武宗实录》,主编对他的定稿十分赞赏,达到了“尽付稿草,俾削定“的地步;而在朝堂上,杨慎在与皇帝和群臣对话时也常常对答如流,没有什么差错,凭借自己的学识非常优秀的胜任了翰林院的职位。
据统计,杨慎一生存诗约2300首,诗风变化多样,内容涉猎广泛;他的《词品》六卷是明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词话,是研究中国词学史的一部重要著作;除此之外,他还涉及到散曲、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全才。
才子的个人“爱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不怎么光彩的小癖好,大明第一才子杨慎无出其右,他的癖好将他的放荡不羁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样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人独一无二的处世风格。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杨慎经常脱下官服,同官宦子弟们一同饮酒作乐、弹琴起舞,晚上则在青楼通宵达旦;被流放云南后,更是变成了“女装大佬“,他脸上涂脂抹粉,头上插着鲜花,梳着女性发型,被时人称之为”另类“。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名画《杨升庵簪花图》记录了杨慎当时的姿态:杨慎醉酒后步履蹒跚,脸上涂着,头上插着鲜花,身后跟着两名女伎,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的场景。
这种行为和杨慎“才子“的身份看上去十分相悖,人们难以想象一位文学大家竟然会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但在我看来,这异样的行为恰好让我们看到杨慎这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他也是和我们一样,是一位具有真实情感的人。
坎坷的仕途杨慎24岁中状元举世瞩目,然而却在37岁时被流放到云南,长达三十余载,最终病逝于云南,本应前途光明的年轻状元,究竟在这十三年中经历了什么导致他落得如此下场呢?
正德年间,明武宗不理朝政,四处游山玩水,杨慎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皇帝的身份,在正德十二年呈上奏章《丁丑封事》,希望明武宗可以改过自新,理事朝政,但没想到明武宗完全不理睬,杨慎只得作罢,称病回家修养。
后来明世宗即位,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杨慎对于朝堂之上的与黑暗有诸多不满,经常借讲学之名告诫皇帝,但这时常引起嘉靖帝的不满,导致皇帝在听课时常常找借口停止讲学;杨慎失宠于皇帝,又不愿意巴结权臣,导致他在朝堂上没有靠山,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施。
“大礼议“事件是导致杨慎流放的直接原因。简而言之,嘉靖皇帝想给自己的父亲争取一个名分,然而遭到了朝堂之上旧臣的反对;这旧臣之中便有杨慎和他的父亲。
杨慎在六月时召集三十六人一同上书《乞赐罢归疏》,以集体辞职相要挟,而在七月更是聚集百余名大臣集体罢工,导致嘉靖帝龙颜大怒,对这批人进行暴力镇压,将闹事者送入大牢,杨慎在被廷杖两次后发配到云南充军,自此开始了三十年的流放生活。
按照大明律法规定,年满六十岁的杨慎可以赎身回家,但迫于皇帝淫威,朝中无人敢受理,导致杨慎在六十岁后依然被流放,一直到死也没能返回家乡。
失意时成就佳作据悉,《临江仙》这首词是杨慎在被押解前往云南的途中,路过湖北江陵时,看见一个樵夫和一个渔夫在岸边煮鱼品酒,好不惬意,一时有感而发,便向随行军士要来纸币,写下这首著名的词。
我认为这首词表现了杨慎对于自己当前遭遇的乐观态度和豁达境界,正如词中所表示的:多少出了名的英雄如同浪花一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把酒言欢,谈笑着古今往事,那么自己的这段事在以后会不会也是这般由人评说呢?
后来,嘉靖帝因为“大礼议“对杨慎父子十分憎恶,常常问起杨慎的情况,大臣们有意保护杨慎,表示杨慎体弱多病,嘉靖帝才略感畅快;杨慎听闻此事后,则更加沉浸于游山玩水之中,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终成为一代文学大能。
结语杨慎的一生可谓是十分丰富,年轻的时候背负状元的荣誉进入仕途,但却连续遭到打击,更是导致自己被流放到云南,这对他的仕途而言是致命打击,然而对于他的人生却又是一段新的开始,在云南可以让他潜心钻研学术,被誉为明朝第一才子。
当我们回望过去的那一段历史,或许正如他在词中描写的一般:“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这首词也成为了至今都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
历史上真实的杨廷和
杨廷和(1459——1529),汉族。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举于乡,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进士及第。孝宗弘治二年(1489)进修撰。历官左春坊大学士,典诰敕。以指斥佞幸忤刘瑾,谪官。瑾诛后,拜华盖殿大学士,总朝政。武宗死,无子,以从弟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嘉靖。除去中间居忧三年,杨廷和身仕两朝,前后担任宰辅十四年,其中首辅九年。他为官清正,多有建树,因争登基大典忤帝意,谪官,致仕。后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卒年七十一。
子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亦以争大典,杖谪云南,废弃终身。
大明王朝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洪、宣时期达到了极盛。然而就在此时,明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明中叶百余年间,社会危机不断出现,但都没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统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的改革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德、嘉靖之际,杨廷和的改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
一、“镇静持重”,“补苴匡救”
《明史。孝宗本纪赞》:“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孝宗而已。”然而,就是这个被捧为“恭俭有制,勤政爱民”的孝宗皇帝,却培养出了一个“耽乐嬉游,昵近群小”的不肖之子——明武宗。武宗君临天下伊始,即重用自己东宫时旧竖刘瑾。武宗怠于政事,刘瑾得以乘机擅权。当时内外章奏,都要先具红揭投瑾,人称“站皇帝”。东厂、西厂掌印太监,皆其私党;又设内行厂,“躬自领之,军国大柄,尽归其手”。⑴更有一些无耻官僚,如焦芳、张彩之流,附炎趋势,卖身投靠。《明史》立《阉党传》,阉以党名,盖始于此。一般文武大臣,也不敢与之向抗,“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⑵,其权势可谓炙手可热。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武宗又宠幸江彬、钱宁、许泰等佞幸小人,赐以国姓,收为义子,出入豹房同卧起,游猎巡幸无时日。“武宗之昏狂无道,方古齐东昏、隋炀帝之流,并无逊色”⑶。在他的统治下,朝政日非,内忧迭起,外患频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刘六、刘七起于河北,蓝廷瑞、鄢本恕起于四川,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安化王寊鐇反于宁夏,宁王宸濠反于江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因武宗失德而更加尖锐。蒙古贵族也乘机连年侵扰。大明天下,很不安宁。
在这种纷乱的局势下,杨廷和身为宰辅,“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史载,他居忧期间,梁储为首辅,“惧不克任”,“屡请召之”。他还朝后,“储遂让而处其下”。可见他在阁臣们心目中地位之高。
武宗失德,杨廷和多次上疏规谏,俱不听。他虽“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职守。安化王寊鐇反,他“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寊鐇”⑹。刘六、刘七起义,他建策献言,调兵遣将,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刘瑾专权时,无耻官僚趋之若鹜。刘瑾败后,“中官谷大用、魏彬、张雄,义子钱宁、江彬辈,恣横甚。”杨廷和为官清正,绝不与之为伍。但武宗童昏愚顽,杨廷和身为宰辅,言不听,计不从,处境十分困难,很难施展抱负,只能“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为此,他曾遭到一些人的非难。史载,杨廷和“久入阁,漫无所建白,人易之。武皇南巡,天下汹汹,幸臣窃国柄。有狂生-数其过,公延礼生,泣下曰:‘久当不负良意’”。当时,他的心情是很苦闷的。
武宗统治十六年,失道不可胜计。杨廷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主持政务,“镇静持重”,“补苴匡救”,“灾赈蠲贷犹如故事,百司多守法”,使国家机器照常运转。封建史家对此歌颂备至。《明史。杨廷和传。赞》:“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盘结左右。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明末文人陈子龙也指出:“武皇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
二、“安危定倾,功在社稷”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崩于豹房。这个荒淫无耻的皇帝,一生“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视军国大事如儿戏,死时却留下了一大堆棘手的问题,大明王朝“安危俄顷”。杨廷和身为首辅,面对纷繁的国事,调度区画,指挥若定,表现了非凡的才干。
1、 定大策,迎立新君
择立新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头等大事,搞得不好,就会发生内乱,尤其是在“大行皇帝”无嗣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武宗荒淫无嗣,孝宗亦无他皇子在者,皇太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兴献王长子(世宗),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太后“一如廷和请,事乃定”⑿。使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2、 擒江彬,消除隐患
江彬,原为大同游击,正德七年,被武宗召入京师。他以“机警,善迎人意”,得武宗欢心,被“留侍左右,升左都督,冒国姓为义儿”⒀,后冒应州功,封平虏伯。他对武宗,“诱导以离宫之欢,恣情于驰骋之乐”⒁。正德十六年,武宗临死前,“江彬益骄横,其所部边卒,桀骜不可制”,“犹改团营为威武团练,自提督军民,中外虑彬旦夕反”⒂。江彬党李琮也“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彬犹豫不决”⒃。武宗死,杨廷和“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勑彬。先传令军士,扈从南巡者就通州给赏,于是边兵尽出”⒄用以剪其羽翼。“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⒅。接着,“皇太后下制暴彬罪恶,厚赏彬所部诸边卒,散遣归镇”⒆。“安危俄顷”之际,杨廷和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粉碎了这场一触即发的叛乱阴谋。
三、革弊政,朝野称颂
世宗未至京师,“杨廷和总朝政者三十七日”⒇。这一个多月及其后的一段时期,杨廷和不很受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是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中最有光辉的时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杨廷和)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21),“中外倚以为安”(22)。
正德、嘉靖之际的遗诏、登极诏都出自杨廷和之手,他的很多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的。
正德七年,武宗不顾阁臣们的反对,调边兵入卫京师,“边卒纵横骄悍,都人苦之”(23),边防力量也大为削弱。武宗死,杨廷和“传遗命罢威武团练诸军,各边兵俱重赉散归镇”(24),解决了这一问题。
武宗荒淫无道,建豹房、开皇店,掠民间美女,取诸府乐户,营行宫于宣府,兴土木于京师,致使天下骚然,民不堪命。武宗死,杨廷和以遗诏“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又以遗诏释南京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归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中外大悦“(25)。
杨廷和在所拟登极诏中,还“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赋尽免之”(26),以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世宗即位,杨廷和草上登极诏书。“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五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悻得官者大半皆斥去”(27)。在裁汰冗官、冗兵的同时,杨廷和还注意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在它所拟的登极诏书中规定:“正德十四年文武-人等,因谏上巡游、跪门责打降级改除为民充军者,该部具奏起取复称,酌量升用。打死者,追赠谕祭,仍荫子入监读书。充军故绝者,一体追赠谕祭,复养亲属”(28)。而且,“廷和益欲有所发嘘,引用正人,布列在位”(29)。注意选拔人才,以推行新政。
杨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称颂。同时,也受到一些人的嫉恨。史载,“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他们散布谣言:“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31),有人甚至想趁杨廷和入朝时刺杀他。但杨廷和无所畏惧,“出入护以卫士”(32),照常理事,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胆略。
杨廷和的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天下翕然称治”(33)。
封建史家对杨廷和在正德、嘉靖之际的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明史》的作者称他:“扶危定顷,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34)。焦竑称他:“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35)对杨廷和的功绩,连明世宗也无法否认。杨廷和死后,明世宗曾向大学士李时问起太仓积粟情况,李时回答:“可支数年,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明世宗很有感慨,说:“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36)
四、 大礼议起,晚境凄凉
世宗即位,杨廷和对他抱有很大希望,“自信可辅太平”(37),重振大明王朝。杨廷和办事勇于负责,敢于坚持己见,“事事有所持诤”(38)。他多次上疏,劝世宗:“……务民义,勤学问,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语多剀切”(39)。但是,一场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的争论却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他的宏伟抱负也顿时化为泡影。
武宗无子,世宗以外藩入嗣大统,按封建礼教,应尊孝宗为皇考。但世宗尊崇私亲,横生枝节,始则坚持尊本生父母为帝后,既而又欲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杨廷和等阁臣则引经据典,力言不可。“君之所争为孝思,臣之所执为礼教”(40),开始了持续数年的“大礼议”之争。“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持论益不挠,卒以是忤帝意”,“帝常忽忽有所恨”(41)。杨廷和-“累疏乞休”,嘉靖三年二月致仕,结束了自己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以后,大礼仪之争愈演愈烈。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诏定议礼诸臣罪”(42),已退居林泉之下的杨廷和也没能幸免,被削职为民。第二年,在寂寞中死去。
大礼仪之争,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但杨廷和等人持论不挠,敢于和皇帝抗争,罢官廷杖在所不惜,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明代士气之昌,于此可见一斑。
杨廷和失宠于世宗,倡大礼之仪固然是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即世宗的猜忌。史载:“帝颇事斋醮,廷和力言不可……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世宗“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不能止也。”(43)作为封建帝王,当然不愿臣下多嘴多舌。更有甚者,杨廷和以倡大礼仪忤世宗意,“左右因乘间言廷和恣无人臣礼”(44),世宗意遂内移。明朝中叶以后诸帝多是昏聩无能之辈,-皇权却丝毫不容侵犯。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世宗降敕称杨廷和“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45),身为人臣而目无君上,恐怕是杨廷和生遭贬窜且戮及身后的更深刻的原因。对此,杨廷和身居庙堂之时或许即有所察觉。史载,“杨石斋当国日,一弟为京卿,二弟为方面,诸子姓布列中外甚众。子慎复举进士第一人,贺者皆至,公颦蹙曰:‘君知为傀儡者乎?方奏伎时,次第陈举,至曲终,必尽出之场。此亦吾曲终时已,何贺为?’”(46)伴君如伴虎,信然!
纵观杨廷和一生,觉得他不失为封建官僚中的杰出人物。武宗童昏,宦竖擅权,佞悻横行,他身为宰辅,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镇静持重”,“补苴匡救”,兢兢业业,支撑危局。正、嘉之际,他锐意改革,力除武宗时弊政。改革虽然因他-致仕而没能继续下去,但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的几次改革开了先河。他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47);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时人称道(48)。作为明代中叶著名的改革家,杨廷和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杨廷和少聪慧,读书用功,十二岁举于乡,十九岁中进士。于明弘治二年(489)进修撰,参修《宪宗实录》和《会典》。正德二年(1507)初由詹事人东阁,专典诰赦,因与宦党相抗,得罪司礼监大太监刘瑾,改官南京户部尚书;不久因修书功成召还,授文渊阁大学士参理机务,迁吏部尚书。及至刘瑾伏诛,于正德七年(1512)进谨身殿大学士;继李东阳出任首辅。曾屡向武宗帝奏以去0,正朝纲之计。奈宦官恶势力如瘟疫一般迷弥充蔽,诱导皇帝日事荒淫。既然无心振作,自不会认真采纳。但杨廷和认定目标,镇静持重以待发展,表现了政治家的气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燳崩,无子,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统、得到皇太后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候朱厚熜自驻守地安陆(今湖化应山县)回京继位。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杨廷和借遗诏行事,励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击宦官秉政当权恶势力,遗散平虏伯江彬矫旨改建的威武营、资遣锦衣卫擅调用的各边兵及其进献的美女、取消“皇庄”、“皇店”并9多余的工程。收纳宜府(河北宜化县)行宫金银珠宝,入于内库、释放南京大狱冤囚等。最后并说服皇太后,计擒欲拥兵反叛的0倍将领江彬,于世宗即位后当众处决,榜示天下,同时将其死党一一缉拿,分别惩办。杨廷和总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举,意义深远,恶势力遭到打击,正派力量得以增长,人心大快,国家从危弱转臻初治,史称“中外倚以为安”。世宗朱厚熜即位时,杨廷和奏准颁发拟定的新政纲领,借以精兵简政,减免税赋,清理盐政、漕运等,谨慎刑审、广开言路,举荐人才,使“天下翕然称治”,朝野大悦,皆称颂新天子圣明并杨廷和之功德。因此进为左柱国,兼《武宗实录》总裁、“大礼”议起,杨廷和受到排诉。所谓“大礼”即议论世宗朱厚熜父亲的主祀与尊号,世宗帝意欲舍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价,尊自己父母为帝为后,杨廷和以首辅之位据理规劝,以为应“继统继嗣”,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皇考,与世宗议想不合。帝终按已意强行确定新帝系,重新培植亲信,进而打击阁臣,废除“新政”,恢复原来革除之弊政,旧势力重新抬头,“皇庄”、“官庄”重新发展。杨廷和痛心疾首,全力抗争,上奏章约三十道,然世宗无视,乃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将其罢归故里新都。杨廷和去位后,世宗用大狱、廷杖、罢黜等-了二百多位朝臣,勉强定了“大礼”。七年(1528)世宗《明伦大典》成,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籍为民。世宗八年(1529)杨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县,享年七十一岁。于穆宗隆庆初年得以复官,赠太保,谥文忠。生平著有《杨文忠公三录》、《石斋集》传世。亦善书,笔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阁杂钞》谓:“明《昌运宫碑》,大学士李东阳撰,杨廷和书。”
杨廷和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不愧为一位有胆识卓见的政治改革家。诚如李东阳说:“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须归介夫。”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