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发布时间:2024-05-20 11:30:57作者:风里有诗句来源:网友分享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年俗趣谈:正月初一是“鸡日”?为何要吃五辛盘?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这是丰子恺在《过年》中,描述的一幅团圆景象。

“年初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也是如今的“春节”。这一天,晚辈们要给长辈拜年,准备茶点款待客人,迎接新年和春天。

资料图:春节将至,北京民众选购年画。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历史悠久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重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了年三十,正月初一接踵而至。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相当悠久,而且,旧日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开始,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算结束,日子过得不紧不慢。

“由于出现的时间很早,春节相关庆祝活动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就有。”民俗学者王娟说,只不过最初活动时间不太固定,一直到汉代有了规范的历法,这个日期才确定下来。

在农耕社会,过年堪称一年中难得的团聚、休闲时光。过年或者说过春节更像一个持续的过程,在除夕、正月初一达到高潮。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每一天都有讲究以及相对应的一些习俗。

正月初一是“鸡日”

正月初一,在整个新年年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资料图:图为商铺挂满了带有浓浓年味的年货。 黄河 摄

传说,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女娲在前六天的时间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七天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又为“鸡日”,古人特别重视鸡,称其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还有传说称“天鸡吃鬼”,在这一天,人们会画鸡贴于门上,以示谨始。最早鸡的造型是刻在门上的,后来又衍生出剪纸、年画等形式:公鸡口中都叼着“五毒”,即蝎子、蜥蜴等,表示驱邪辟邪之意。

拜年敬长辈 准备茶点款待客人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长辈们“拜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

资料图:各种造型的“鼠”年花灯。 泱波 摄

这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说着祝愿身体健康一类的吉祥话。长辈呢,也要给晚辈发点压岁钱,皆大欢喜。

之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会互相登门拜年或聚会畅饮。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春节期间,熟识的人在路上遇见了,要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等等,或者简简单单来上一句“过年好”,话虽不多,却浸透了过年的喜庆劲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微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等。

为啥这一天不准“动扫帚”?

春节时,古代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明朝大画家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上面提到的“名刺”以及“名谒”,很有点后来“贺年卡”的意思,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时至今日仍然颇受欢迎。

另外,相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所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把好运统统扫光。假如非得扫地不可,得从外头往屋里扫,便不会“破财”。

同理,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人们便在大年夜把家里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再准备好一个大桶盛废水。

今天看来,那些禁忌自然带上了些许迷信色彩,但就实际生活而言,也有另外一种含义:希望人们少操劳、过年时多休息。

饺子之外,正月初一还有这些吃食

饺子是春节期间的必备美食。这之外,古代还讲究吃鸡蛋、五辛盘。晋•周处《风土记》云:“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又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

资料图:饺子摆出了一条鱼的造型。 王以照 摄

五辛盘所放的蔬菜,各地并不完全一样。一般含有葱、韭菜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蔬菜,也有的地方会放香菜、春菜等,不同的菜有不同的寓意。但总的来说,“辛”谐音“新”,表示迎新之意。

从中医角度讲,吃点有辣味的菜,也是对身体的调节:整个冬天浊气都堆积在体内,古人认为,吃些辛辣的采药东西有利于释放那些浊气,而且新年伊始要吃“新”东西,呼应即将到来的春天。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绵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种无须解释的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即便背井离乡多年,同样魂牵梦萦。(完)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吃什么?关于正月十五的知识点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传统节日如同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每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而正月十五,这个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期待。这一天,我们称之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或“灯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庆典。

一、元宵节的起源与历史脉络

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平吕”而设立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吕后吕雉的专权引发了诸吕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后来,在上将军吕禄家中,一场秘密的叛乱被及时平定,刘氏江山得以保全。为了庆祝这一重大胜利,汉文帝刘恒决定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与民同乐。

这个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天晚上,天上的神仙会下凡人间,与民同乐。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二、元宵节的风俗与活动

赏花灯:元宵节的夜晚,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处处都是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景象。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欣赏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这些花灯有的以动物为原型,有的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有的则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让人目不暇接。在灯光的映照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另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在灯会上,许多花灯下都悬挂着写有谜语的纸条或牌子,供游人猜测。这些谜语往往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娱乐身心。猜灯谜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吃元宵或汤圆:元宵节自然少不了吃元宵或汤圆这一传统习俗。这两种食物都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元宵一般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豆沙、花生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而汤圆则多以甜馅为主打口味。吃元宵或汤圆不仅是为了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为了寓意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美满。

舞龙舞狮表演:在元宵节期间,许多地方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活动以烘托节日气氛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和狮子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都是吉祥的象征物,舞动起来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观众们围观喝彩声此起彼伏,现场氛围热烈而欢快。

走百病:走百病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活动,在元宵节这天晚上进行。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以驱病除灾祈求健康长寿。虽然现代社会医疗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这一古老的风俗仍然被一些人保留下来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它成为了一种健身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三、元宵节的现代意义与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活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除了传统的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外,一些地方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出了激光秀、无人机表演等新颖的节目形式让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的视觉盛宴和震撼体验。

此外,元宵节还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节庆活动中,元宵节的风俗和活动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海外华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四、元宵节的情感寄托与人文关怀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期许和祝福。在这一天里,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即使无法回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这种对家庭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和珍贵的情感纽带之一。

同时,元宵节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在古代社会,妇女们平时很少有机会走出家门参与社交活动;而在元宵节这天晚上她们可以结伴而行走出家门参与到各种风俗活动中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这种对妇女群体的关注和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包容性特征。

五、结语与期许:传承文化,共筑美好未来

正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庆团圆——这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最为贴切和生动的写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团圆的机会感受家庭的和睦与温暖;同时也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元宵节的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里收获满满的幸福和感动;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进步共筑美好未来!

这些端午节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外,还有赛龙舟、挂艾草、系五色丝线等习俗。(记者:尹思源 设计:方金洋 魏子涵)

来源: 新华社

正月初六“送穷日”,老人说“初六吃1宝,人旺财也旺”,1宝指啥

正月初六,俗称“送穷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初六是一个寓意着送走穷困,迎来好运的吉祥日子。有句俗语说:“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注重祈福、送走不顺,迎接顺风顺水的新一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六”象征着顺利、顺心、顺利发展。因此,大年初六又称为“六六大顺”,被视为吉祥如意的好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将贫困送走,迎接幸福和财富的到来。

另外,大年初六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习俗,那就是吃“1宝”。据老人说,初六吃1宝,可以让人旺财旺。这个“1宝”指的就是饺子。饺子因其形似古代货币“元宝”,而被视为象征着财富和吉祥的食物。吃饺子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财源亨通。除了象征意义外,饺子还因其丰富的馅料和美味的口感而备受喜爱。

饺子的馅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偏好选择,有猪肉、牛肉、鸡肉、虾仁等多种馅料。其中,荠菜猪肉馅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经典选择。早晨,我和妈妈去地里挖荠菜,鲜嫩的小荠菜,长得特别好,不到一个小时就挖了一小筐。荠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钙、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经过冬天大雪的洗礼后,荠菜尤为鲜嫩,包饺子吃再好不过。

推荐食谱:【荠菜猪肉馅饺子】

准备食材:面粉、荠菜、猪肉、葱、姜、盐、酱油、香油、食用油

做法如下:

1. 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面絮,下手揉至光滑,密封醒面30分钟,使面团松弛,延伸性变大备用。

2.将猪肉切成小粒,再剁成末,装入碗中,加入葱末、姜末、加入适量的盐、酱油和香油,搅拌均匀,腌制20分钟。

3. 将荠菜去掉干叶、枯叶,用淡盐水浸泡片刻,再洗净干净,锅内加水烧开,放入荠菜,焯水至荠菜颜色变翠绿后,捞入凉水盆中过凉。捞出荠菜,挤掉多余的水分,剁成碎末。将荠菜和猪肉末一起放入大碗中,加入食用油,搅拌均匀,制成馅料。

4. 取出面团,放在案板上,揉光滑,搓成长条,切成小剂子。擀成薄皮,包入馅料,包成元宝形状的饺子。

5. 锅内加水烧开,将包好的饺子放入沸水中,用铲子推动饺子防止粘连,盖上锅盖大火煮开,再加入半碗凉水,继续大火煮开,再加入半碗凉水,大火煮,煮至饺子漂起,饺子皮鼓起后,捞出沥干水分,即可食用。

荠菜猪肉馅饺子制作简单,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是大年初六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在这个充满喜庆和祝福的日子里,与家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喷喷的饺子,共享幸福美好时光,实在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幸福安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