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1333年中国是哪个朝代 1333年是什么朝代?

发布时间:2024-05-19 02:04:39作者:误到人间来源:网友整理

1333年中国是哪个朝代 1333年是什么朝代?

本文目录一览:

日本武士的地位究竟是高还是低?1333年7月4日镰仓幕府宣告灭亡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幕府时代的日本武士,地位究竟是高还是低?1333年7月4日:日本后醍醐天皇军队于东胜寺合战中击败镰仓幕府军队,镰仓幕府宣告灭亡。

我们看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发现很多有趣的情节。

白富美的弥生小姐,为什么对穷武士新右卫门有意思?

在我们看来弥生小姐相貌美丽,聪明机智,家里又是巨富家庭,绝对是少女中的顶尖人物。

而新右卫门除了天生有三分呆以外,地位不高,颇为贫穷,也没见到有什么了不起的武艺或者英雄气概。

为什么弥生小姐会喜欢新右卫门?更重要的是,弥生小姐的父亲桔梗店老板,还不反对?

主要是武士的地位问题。

在幕府时代,日本的社会制度是武士地位最高,高于工农商学等各种职业。

这是日本的国家制度,还有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进行保护。

作为武士,即便是地位不高的底层武士,也会有一些其他阶层没有的特权,比如“切舍御免”。

“切舍御免”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如果工农商这些平民敢于对武士不尊敬,武士就可以出刀将其斩杀。

日本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生麦事件”。

1862年9月14日,4个英国人在日本生麦村(现横滨市鹤见区)的东海道上骑马。

他们有3个男人和1个女人,分别是商人马歇尔夫妻,商人查理斯,仆人克拉克。

4人骑马赶路期间,遇到了萨摩藩藩主的监护人岛津久光和他的700人仪仗队。

仪仗队的规模很大,日本的道路又狭窄,整个街道上都挤满了人。

根据日本武士的传统,阻拦武士的出行队伍,是严重的侮辱行为,可以“切舍御免”。

所以日本平民都拼命挤在道路两边,唯恐惹祸上身。

4个英国人不知道日本的风俗,认为大家都是走路的,凭什么一定要让你们先走。

双方争执期间,马歇尔夫人的马匹失控,冲入仪仗队。萨摩藩的武士们大怒,立即出刀砍杀。

他们没有砍杀马歇尔夫人这个妇女,却将3个男人乱砍了一通,导致1死2伤。

消息传回国,英国上下都非常震怒。

自然,这个事件是有历史背景的。当时萨摩藩是日本实力顶尖的军阀,非常厌恶德川幕府对洋人的退让和容忍。萨摩藩也购买了很多洋枪大炮甚至西洋军舰,认为完全可以依靠武士的实力赶走洋人。

萨摩藩和英国颇有积怨,是敌对关系。英国政府随后要求萨摩藩严惩肇事者,并且赔偿损失。

萨摩藩则认为按照日本的传统,4个英国人冲撞武士队列,在劝阻后仍然不让路,被砍死也是活该。

双方互不退让,最终导致了萨摩藩和英国的战争,也就是萨英战争。英国使用七艘军舰炮击萨摩藩重镇的鹿儿岛,导致严重损失。萨摩藩不像满清那么软弱,利用炮台大炮还击,打伤了三艘英舰。此战貌似平手,炮战期间英国火炮无论射程、精度还是威力,都远远强于萨摩藩的旧式大炮。

如果不是德川幕府及时出面调停,战争只打了一天,萨摩藩还不知道会被打成什么样子。最终萨摩藩认怂,赔偿英国一笔巨款结束(实际上是德川幕府代为支付)。萨摩藩此次吃了亏以后,却认识到英国的强大,反而努力和该国搞好关系,全面学习英国的技术,还派遣了不少留学生。

那么,萨摩藩的武士砍杀英国人,究竟是不是日本风俗?

当然不是了,并没有这么夸张的。

“切舍御免”有着明确的要求,就是平民有严重的冒犯行为,比如说故意冲撞了武士的身体、武士尤其是大名出行时拒绝避让、不给武士让路、故意坐在比武士更尊贵的位置。

此次事件中,4个英国人确实在萨摩藩主仪仗队前拒绝退让,违背了第一条原则。

但也不是说,武士可以随便挥刀杀人。

根据习俗,武士在被冒犯以后必须首先口头训斥,要求对方道歉。

这个事件中,双方由于语言不通,洋人根本听不懂武士的口头训斥,也谈不上道歉。

那么,武士不应该在对方不明白训斥的时候,随便进行攻击。

原则上,只有洋人故意纵马冲撞仪仗队,武士才可以自卫,进行驱赶甚至打人之类。

但冲撞的马歇尔夫人,是因为马匹受惊失控。武士常年和马匹打交道,不可能看不出马匹是失控。

更重要的是,武士的传统是应该先要求同男性洋人决斗,对方拒绝或者表示没有能力进行决斗时,武士最多揍他一顿,是不应该胡乱砍杀的。

这次事件中,因为马歇尔夫人的马匹受惊冲撞仪仗队,武士就直接砍死1人砍伤2人,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英国商人查尔斯被一个武士砍倒在地以后,又被另一个武士补刀才砍死的。

“切舍御免”并不是说就要杀死对方,将对方打伤得到一定教训就可以了。查尔斯被砍倒后又没有还击,武士是不能上去补刀的。

武士却连续砍杀,甚至对倒地无力抵抗的人也要补刀,明显是借题发挥。

如果此事是在古代,武士们还会有很多麻烦事。

武士进行“切舍御免”以后,必须立即向当地政府说明情况,还要尽量带着目击证人一起去。

如果政府认为武士是胡来,他就要倒大霉,甚至可能会被严惩失去武士的身份。

对于武士来说,被取消身份是奇耻大辱,被处罚者只能切腹自杀了。

即便役所认为武士砍杀没有问题,也要闭门思过二十天。

另外,原则上武士不能在其他大名的地盘,尤其是幕府的直辖地区这么做。如武士在江户“切舍御免”,无论有理没理,会被认为是对幕府将军的一种羞辱,故意砍杀将军的子民,都会被追究责任。

所以“切舍御免”的要求是很高的,随意砍杀平民是不存在的。“切舍御免”更多是形式上维护武士的特殊地位,让武士有殴打和训斥平民的特权。

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弥生小姐喜欢新右卫门了吧?

新右卫门虽然穷,毕竟是幕府将军信任的武士,地位是很高的。

而弥生小姐虽是白富美,家里又是巨富,只是地位不高的商人家庭,在武士眼中属于平民。

根据当时的风俗,武士是不能迎娶商人的女儿为妻。

换句话说,弥生小姐如果嫁给新右卫门,就属于高攀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日本武士的地位究竟是高还是低?1333年7月4日镰仓幕府宣告灭亡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幕府时代的日本武士,地位究竟是高还是低?1333年7月4日:日本后醍醐天皇军队于东胜寺合战中击败镰仓幕府军队,镰仓幕府宣告灭亡。

我们看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发现很多有趣的情节。

白富美的弥生小姐,为什么对穷武士新右卫门有意思?

在我们看来弥生小姐相貌美丽,聪明机智,家里又是巨富家庭,绝对是少女中的顶尖人物。

而新右卫门除了天生有三分呆以外,地位不高,颇为贫穷,也没见到有什么了不起的武艺或者英雄气概。

为什么弥生小姐会喜欢新右卫门?更重要的是,弥生小姐的父亲桔梗店老板,还不反对?

主要是武士的地位问题。

在幕府时代,日本的社会制度是武士地位最高,高于工农商学等各种职业。

这是日本的国家制度,还有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进行保护。

作为武士,即便是地位不高的底层武士,也会有一些其他阶层没有的特权,比如“切舍御免”。

“切舍御免”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如果工农商这些平民敢于对武士不尊敬,武士就可以出刀将其斩杀。

日本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生麦事件”。

1862年9月14日,4个英国人在日本生麦村(现横滨市鹤见区)的东海道上骑马。

他们有3个男人和1个女人,分别是商人马歇尔夫妻,商人查理斯,仆人克拉克。

4人骑马赶路期间,遇到了萨摩藩藩主的监护人岛津久光和他的700人仪仗队。

仪仗队的规模很大,日本的道路又狭窄,整个街道上都挤满了人。

根据日本武士的传统,阻拦武士的出行队伍,是严重的侮辱行为,可以“切舍御免”。

所以日本平民都拼命挤在道路两边,唯恐惹祸上身。

4个英国人不知道日本的风俗,认为大家都是走路的,凭什么一定要让你们先走。

双方争执期间,马歇尔夫人的马匹失控,冲入仪仗队。萨摩藩的武士们大怒,立即出刀砍杀。

他们没有砍杀马歇尔夫人这个妇女,却将3个男人乱砍了一通,导致1死2伤。

消息传回国,英国上下都非常震怒。

自然,这个事件是有历史背景的。当时萨摩藩是日本实力顶尖的军阀,非常厌恶德川幕府对洋人的退让和容忍。萨摩藩也购买了很多洋枪大炮甚至西洋军舰,认为完全可以依靠武士的实力赶走洋人。

萨摩藩和英国颇有积怨,是敌对关系。英国政府随后要求萨摩藩严惩肇事者,并且赔偿损失。

萨摩藩则认为按照日本的传统,4个英国人冲撞武士队列,在劝阻后仍然不让路,被砍死也是活该。

双方互不退让,最终导致了萨摩藩和英国的战争,也就是萨英战争。英国使用七艘军舰炮击萨摩藩重镇的鹿儿岛,导致严重损失。萨摩藩不像满清那么软弱,利用炮台大炮还击,打伤了三艘英舰。此战貌似平手,炮战期间英国火炮无论射程、精度还是威力,都远远强于萨摩藩的旧式大炮。

如果不是德川幕府及时出面调停,战争只打了一天,萨摩藩还不知道会被打成什么样子。最终萨摩藩认怂,赔偿英国一笔巨款结束(实际上是德川幕府代为支付)。萨摩藩此次吃了亏以后,却认识到英国的强大,反而努力和该国搞好关系,全面学习英国的技术,还派遣了不少留学生。

那么,萨摩藩的武士砍杀英国人,究竟是不是日本风俗?

当然不是了,并没有这么夸张的。

“切舍御免”有着明确的要求,就是平民有严重的冒犯行为,比如说故意冲撞了武士的身体、武士尤其是大名出行时拒绝避让、不给武士让路、故意坐在比武士更尊贵的位置。

此次事件中,4个英国人确实在萨摩藩主仪仗队前拒绝退让,违背了第一条原则。

但也不是说,武士可以随便挥刀杀人。

根据习俗,武士在被冒犯以后必须首先口头训斥,要求对方道歉。

这个事件中,双方由于语言不通,洋人根本听不懂武士的口头训斥,也谈不上道歉。

那么,武士不应该在对方不明白训斥的时候,随便进行攻击。

原则上,只有洋人故意纵马冲撞仪仗队,武士才可以自卫,进行驱赶甚至打人之类。

但冲撞的马歇尔夫人,是因为马匹受惊失控。武士常年和马匹打交道,不可能看不出马匹是失控。

更重要的是,武士的传统是应该先要求同男性洋人决斗,对方拒绝或者表示没有能力进行决斗时,武士最多揍他一顿,是不应该胡乱砍杀的。

这次事件中,因为马歇尔夫人的马匹受惊冲撞仪仗队,武士就直接砍死1人砍伤2人,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英国商人查尔斯被一个武士砍倒在地以后,又被另一个武士补刀才砍死的。

“切舍御免”并不是说就要杀死对方,将对方打伤得到一定教训就可以了。查尔斯被砍倒后又没有还击,武士是不能上去补刀的。

武士却连续砍杀,甚至对倒地无力抵抗的人也要补刀,明显是借题发挥。

如果此事是在古代,武士们还会有很多麻烦事。

武士进行“切舍御免”以后,必须立即向当地政府说明情况,还要尽量带着目击证人一起去。

如果政府认为武士是胡来,他就要倒大霉,甚至可能会被严惩失去武士的身份。

对于武士来说,被取消身份是奇耻大辱,被处罚者只能切腹自杀了。

即便役所认为武士砍杀没有问题,也要闭门思过二十天。

另外,原则上武士不能在其他大名的地盘,尤其是幕府的直辖地区这么做。如武士在江户“切舍御免”,无论有理没理,会被认为是对幕府将军的一种羞辱,故意砍杀将军的子民,都会被追究责任。

所以“切舍御免”的要求是很高的,随意砍杀平民是不存在的。“切舍御免”更多是形式上维护武士的特殊地位,让武士有殴打和训斥平民的特权。

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弥生小姐喜欢新右卫门了吧?

新右卫门虽然穷,毕竟是幕府将军信任的武士,地位是很高的。

而弥生小姐虽是白富美,家里又是巨富,只是地位不高的商人家庭,在武士眼中属于平民。

根据当时的风俗,武士是不能迎娶商人的女儿为妻。

换句话说,弥生小姐如果嫁给新右卫门,就属于高攀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黄淮:大明王朝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辅,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元王朝)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76年。

按干支纪年法,是丁未年。

这是元王朝在中原地区统治结束的前一年。

这个曾经纵横天下的马背民族已经失去了往昔横扫天下的强悍。

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独木难支,很快就要被击溃。

当然了,元朝灭亡,很大一部分是元朝的统治者们自己作的。

从公元1308年到公元1333年,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元朝皇帝们像是坐了过山车,连换八个。

统治者们为了抢皇位斗的是鸡飞狗跳,结果就导致了内政不修,外事不决等诸多问题,国内民生疲敝,经济萧条,文化暂停发展,农业颗粒无收,军事实力一落千丈,科技水平倒退十年。

老百姓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随之爆发。

而到了1267年,即元朝惠宗至正二十七年,中原大地之上已然是军阀林立,群雄并起,元朝基本上就算凉了。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

这一年,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高举双手,投降了另外一位起义军领袖朱元璋。

文学家宋濂撰写北伐讨逆檄文,为朱元璋同志一统全国,消灭元朝势力提前搞点舆论造势。

而也就是在这一年,浙江省温州府,一个叫做黄淮的人出生了。

对黄淮来说,选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生,无疑是十分幸运的。

往前推二十年,元朝统治黑暗,贪腐横行,对百姓们横征暴敛,收费项目频出,过节要收欢喜钱,过年要收除岁钱,上坟要收拜祭钱,下地干活要收田地钱。

反正只要你活在元朝统治之下,无论想要干点啥,都要向朝廷交钱。

挣五毛交两块,挣一元交五元。

那有读者可能说了,我是宅男,我如果活在那个时代,我每天啥也不干,就是躺在家里吃饭睡觉,朝廷总不能再收我钱了吧?

不好意思,啥也不干,朝廷照样要收“常例钱”。

往前推十年,中原大地各处都是战火连天,今天张三起义,明天李四叛乱,后来王五揭竿而起,大后天赵六大举反旗,跟朝廷对着干。

兵荒马乱之际,又赶上黄河决堤,冲毁家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所谓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

而黄淮出生后的一年,本朝太祖朱元璋就一统全国,终结乱世,建立了大明。

一个新的时始了。

作为普通人的黄淮,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下,显然有了区别于旧时代的多种出路。

(黄淮)

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但黄淮却是个十分挑剔的人。

生于一个趋于和平的年代里,黄淮同志的年少时代是十分迷茫的。

江浙多富甲,作为本地人,经商是条不错的出路。

但经商是需要本钱的,黄淮家里不能算贫穷,但也绝对不能算阔绰,如要经商,只能做点小本买卖。

到街边上卖卖手套袜子,走街串巷卖点爆米花和红薯,逢年过节,再到集市上支个架子卖点烤串儿。

黄淮肯干吗?

他当然不肯。

因为黄淮从小到大不仅没少过吃穿,家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很重视。

四书五经六艺七谋八略,一样也没少读过。

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份子,你让他商海沉浮,分分钟几百万上下,他或许能考虑考虑,但让他一辈子当个街头小贩,他是死活不乐意的。

事实证明,不要瞧不起街头小贩,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往往都是北京有房,上海有地,人手一辆BBA。

经商这条路行不通,那咱们还可以务农。

但遗憾的是,黄家虽然有地,但并非旱涝保收,时值江南发洪水,冲堤毁堰,那光景实在不适合种地。

更为关键的是,黄淮本人对农业也没有什么兴趣,他的心里怀揣着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是读书致仕,为国家效力。

都说寒门不出高官,但黄淮打定主意,他要做这江南士子中的第一个高官。

一提到当官,黄淮的劲头儿就来了。

(国子监)

洪武十八年,公元1395年,黄淮经乡里举荐,正式成为了南京国子监的一名学生。

南京,在当时是明朝王都所在,而国子监,则是当时整个王朝的最高文化学府。

中原大地的清华,大明王朝的北大,只要进了国子监,必然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国子监的黄淮不像其他学子一样整日意气风发的吟诗作对,虚度光阴。

对大部分人来说,进了国子监,就相当于拿上了朝廷的铁饭碗,只要随便混一混,至少也能当个县太爷。

但黄淮意志坚定,他认为,既然做官,就不能随便混混,当个县太爷固然也有油水可捞,但天高皇帝远,要是分到个什么边远山区,一生仕途可就彻底无望了 。

学吧,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用我笔耕不辍,换我锦绣前程!

洪武二十九年,黄淮中应天府举人,翌年,中二甲进士第五名。

古代科考分三甲,通常,班级里的学霸们会包揽一甲,因为一甲只有三位,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而二甲和三甲的人数就比较广泛了,作者翻遍史书,翻来翻去,并没有考证到具体人数,诸多史书上,只写着两个字:若干。

若干,这个范围就广了。

有可能是一百人,有可能是两百人,还有可能是五百人。

反正不管怎么说,二三甲在这场考试中,似乎平平无奇,只能沦为陪跑的学渣。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二三甲没有具体人数,但黄淮的二甲可是有具体排名的。

他的名次,是二甲第五名。

如此说来,按照顺位排名,黄淮的成绩在当年,是全国第八。

这个成绩不能算好,也不能算差。

但朝廷授予黄淮的官位,却让黄淮本人不是很满意。

大考过后,他被朝廷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品阶只有七品,还是从的。

中书舍人是做什么的呢?

和现在的网络们差不多,舍人们每天别的不用干,专门帮皇帝诰敕、制诏、没事再帮皇帝处理点办公文件。

是的,皇帝的御用文书。

既然是皇帝御用,如此说来,应该是帝王眼前的红人,朝廷里边的大员。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皇帝的诏书并非是天天的都有的,皇帝的诏书也并非是月月都有的。

像明朝万历那种常年不上班的皇帝,恐怕一年到头也下不了几道诏。

(万历皇帝朱翊钧)

诏书不多,中书舍人们大都只能赋闲,每天上班就是两眼一瞪,然后一直瞪到下班。

诏书少,那工作量就少,工作量一少,跟皇帝接触的机会就更少。

但整个中书舍人的群体,却是非常庞大的。

和二甲三甲的录取人数一样,中书舍人的编制也是不定额的。

可能一百人,可能两百人,可能五百人。

不管多少人,反正足够把黄淮淹没在其中了。

本来工作就少,参加工作的人却这么多,皇帝一道诏下来,几百号人抢的头破血流,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

就算轮到了,又能怎么样?

宫里这么多中书舍人,皇帝能记住自己吗?

很显然,太祖朱元璋和惠帝朱允炆都没有记住黄淮同志,真正让黄淮的人生发生转变的人,是成祖朱棣。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社会大哥朱棣已经赶跑了自己的小侄子朱允炆,在南京登基为帝。

皇帝前脚登基,后脚就召见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黄淮,另外一位叫做解缙。

(解缙)

彼时,两位同志都是大明朝堂上满腹才学但却郁郁不得志的文官,现在,他们被皇帝选中,即将被赋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黄淮同志见到朱棣,跪倒在地,十分惶恐。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大明朝廷里混了十来年,却连太祖和惠帝的面也没见过。

当年金榜题了第五名,他还是个意气风发,想要指点江山的少年,而如今白丝上鬓,他已经是个在官场沉浮多年,饱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了。

朱棣开门见山,只问了黄淮一个问题,那就是:

你对“靖难之役”有什么看法?

这实在是一道极为凶险的题目。

如果你说靖难之役的是造反,按照我们朱棣同志的脾气,很有可能直接叫来两个锦衣卫,把你拖出去就咔嚓了。

可如果你说靖难之役是顺应天意,朱棣同志是yyds,皇帝同样不会很开心,因为朱棣向来最是反感阿谀奉承,嘴里没有一句真话大臣。

是的, 皇帝就是这么难伺候。

如此看来,黄淮不管怎么回答,下场恐怕都不会很好。

于是我们的黄淮同志干脆什么也不说,不管皇帝问什么,黄淮只管在地上哐哐磕头。

皇帝很满意,虽然一番对话下来,皇帝并没有搞清楚黄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他的嘴很牢靠。

不该说的不说,不知道的不说。

皇帝需要这样的人。

(明成祖朱棣)

黄淮终于满头大汗又安然无恙地走出了宫殿,而下一个进去和皇帝谈话的人,正是他未来的同事,解缙。

彼时,他们的命运十分相仿,都被这位一路从北方打到南京的皇帝所青睐,并且被委以重任,但他们的命运却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久之后,黄淮、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七人进入大明内阁,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代内阁成员。

而领导他们的人,正是这个其貌不扬,一生平凡的黄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黄淮,正是这个绵延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

七子定天下,治国又安邦。

和他命运相仿的解缙同志在后来主持编修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而杨荣、杨士奇之辈则在仁宣两朝大放光彩,成为了股肱之臣。

相比之下,黄淮同志的一生太过平淡了。

他的少年时代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好说的。

他的青年时代平平淡淡,也没有什么好讲的。

他致仕的生涯和绝大多数寒门士子一样,勤学苦读,无言可表。

他的官场生涯更是波澜不惊,如果不是被永乐皇帝选中,可能一辈子都只能是个从七品的中书舍人。

而他的人生结局,也一如既往地平实乏味。

(大明王朝)

他在大明朝廷里历仕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去世,时年八十三岁。

除了一个初代首辅的头衔,这位仁兄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是的,人们追逐历史,看帝王将相,看天下群雄,看奇闻轶事,看才子佳人。

他们是历史的主角,但他们并不是历史的全部。

其实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更多的是像黄淮这样的普通人。

他们平平无奇,但他们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

会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也会有人记叙他们的事迹。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厌恶平凡。

是的,人人都想证明自己并不平凡,但这却恰好证明了这个时代的平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