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上世纪(上世)

发布时间:2024-05-19 10:53:53作者:行尸走肉来源:网友整理

上世纪(上世)

本文目录一览:

旧闻新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春运返乡并不容易,您经历过吗?

视频加载中...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春运迎来返程高峰,京城各大火车站里涌动的人潮,唤醒了很多人关于春运的往事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车辆少、旅客多的情况下,春运铁路运输任务相当艰巨。铁路部门会提前向全市机关、学校调查乘车需求,有计划地开展运送。可即便如此,运送旅客还是不容易。为了尽可能让人们回家过上团圆年,铁路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项举措便是调用棚车。棚车是封闭的火车车厢,通常用来运送货物,也被称为“闷罐车”。

过去,由于交通不够便利,一些家在农村的旅客,还会在出发前把自行车交北京站或西直门站托运,这样,下火车后就可以骑上自行车直接回家了。

在那个年代,春运期间是不办理退票和改签手续的,除了学生减价票外,春节期间发售的客票一律为单程客票,有人怕买不到返程票,干脆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想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乡经济日趋活跃,交通客运量剧增。每逢春节到来,职工探亲、学生放假、务工人员返乡,铁路春运逐渐成为一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针对这种变化,铁路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旅客走得了也走得好。例如,北京站扩大了候车厅的面积,各车站实现窗口通售、电话订票等等。

近年来,高铁开通运营,动车上线开跑,春运的“主力军”逐渐升级换代。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千里故乡一日返”成为现实。2014年,中国铁路进行了大幅度调图,动车开始在春运中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复兴号”首次在京沪高铁上线运营开跑,到2018年春运时,北京南站已成为当时全国“复兴号”列车始发终到最多的车站。

今年春运您去了哪里?咱们评论区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路,柳爽,刘英文 实习生 王子玙 美编 周航

流程编辑:u019

听取蛙声一片或成绝唱,壶菌病已致全球90种两栖动物灭绝

生活于巴拿马溪流中的漂亮的Pristamantis属青蛙

巴拿马森林曾是两栖动物的乐园。一到晚上,数十种蛙类齐声合唱,颇有一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盎然。然而,短短几年中,一切都变了。两栖动物的合唱变得越来越微弱,森林越来越寂静,很多两栖物种开始消失。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领导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在过去50年,一种真菌病——壶菌病已导致500多种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中90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

两栖动物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由青蛙、蟾蜍和蝾螈等组成。

那么,两栖动物的大规模灭绝从何而起?壶菌病又是“何方妖孽”?我们有办法逆转两栖动物灭绝的势头吗?

蛙们都去哪儿了?

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左右说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宣博士对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大量证据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两栖动物正经历着全球性的种群下降和物种灭绝,下降速度之快、受胁物种之广,居各陆栖脊椎动物类群之首。相关学者更是把两栖动物的快速下降当成地球史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标志性事件。”

刘宣解释道,但非常奇怪的是,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找不到导致两栖动物快速下降的原因。因为很多两栖动物在远离人类干扰的偏远山区或自然保护区内突然消失,一些解释野生动物濒危的主流假说如栖息地丧失、人类捕杀、气候变化等都无法解释大量的两栖动物下降事件,因此,两栖动物的下降也曾一度被称作一场“神秘的下降”。

狐猴叶蛙

可怕的壶菌彻底毁灭了它们

1989年,在英国肯特大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上,全球两栖动物下降现象开始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科学家们开始纷纷寻找导致两栖动物灭绝的原因。

据刘宣介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李·伯杰博士率领的团队,才从采自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山区、哥斯达黎加中南部山区和巴拿马西部福图纳森林保护区内的大量死亡和患病蛙类的皮肤表面发现了一种致命性真菌——壶菌,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探寻两栖动物下降之谜的新窗户。

之后,南美、北美、中美、欧洲、非洲和亚洲都相继报道了这一疾病,并被推测可能和两栖类下降关系密切;2013年,比利时根特大学的马特尔博士又从火蝾螈的欧洲西北部下降种群上发现了壶菌的姊妹种“蝾螈壶菌”。后经不断研究,科学家发现壶菌在全球不同地区分布有不同毒性的菌株。自此,壶菌病这一“妖孽现出原形”。

参与最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纳环境与社会学院的本·舍勒博士在《科学》杂志撰文指出:“壶菌病是由壶菌真菌引起的一种感染两栖动物的疾病。这种真菌在溪流和雨林等潮湿环境中十分活跃。壶菌病这种皮肤传染病,彻底毁灭了一些物种,同时导致更多物种的零星死亡。”

刘宣解释称,壶菌病的主要致死机制是可导致病蛙皮肤的电解液交换功能降至正常水平的50%以下,同时,病蛙体内血钾和血钠浓度大大下降,钠钾代谢失衡会进一步影响血管扩张和收缩,使血流减缓和血液循环发生严重障碍,最终导致蛙类心脏骤停。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60多个国家发现了壶菌病病例,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澳大利亚、中美洲和南美洲。前所未有的两栖动物物种数量下降让壶菌真菌成为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之一。

舍勒博士说:“壶菌病这一高致命性野生动物疾病,正为地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推波助澜。这种疾病导致全世界大规模的两栖动物灭绝,我们失去了一些非常神奇的物种。例如,过去30年来,澳大利亚有40多种蛙类因这种真菌病而数量减少,其中7种已经灭绝。”

该团队的研究表明,由于数量持续下降,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内,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由壶菌病导致的极高灭绝风险。

全球化或是“罪魁祸首”

舍勒博士在《科学》杂志上解释说:“全球化带动的野生动物贸易是造成壶菌病在世界各地肆虐的主要原因。目前,人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让动植物在全球各地流动,将病原体引入新的地区。”

刘宣告诉记者,外来两栖动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是导致两栖动物壶菌病快速传播和广泛暴发的重要原因。牛蛙作为一种全球性入侵物种,其所到之处可以将携带的壶菌传染给当地两栖类动物。同时,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原本不适合壶菌的栖息地环境,从而促进壶菌病的爆发。据悉,刘宣和同事们曾做过一项全球尺度的综合性研究,发现国际活体动物贸易、外来两栖动物入侵和气候适宜性等均在解释全球壶菌侵袭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独立作用,这一结论也在全球不同国家的区域研究中陆续得到证实。

舍勒说:“从生态系统中去除壶菌非常困难——如果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不幸地,它就会存在于那里。部分原因是,某些没有被这种疾病杀死的物种,对壶菌真菌产生了抗性,这意味着它们携带真菌并充当它的储存库,因此,环境中的真菌源源不断。”

多管齐下减缓物种灭绝

那么,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减缓壶菌导致的两栖动物灭绝速度呢?

舍勒表示,迫切需要改进生物安全和野生动物贸易管制,防止世界各地出现更多两栖动物灭绝事件。

刘宣遗憾地说:“目前尚没有治愈或缓解两栖类壶菌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未来一方面需更加严格地对活体两栖类的国际贸易和入侵两栖类的引种进行监管,降低致死性壶菌菌株在全球各地的传播和扩散;同时应继续加强对已下降两栖类种群的野外监测,并积极尝试和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开展壶菌病救治方法的研究。”

舍勒说:“了解哪些物种面临风险可以帮助制定未来的研究计划,以制定保护行动从而预防灭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蛙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盎然,象征着人们生活的闲适恬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期待着政府、科学家和各方能共同努力,让“听取蛙声一片”不再成绝唱,这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也是让人们多一份生活的诗意。

作者:刘霞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