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古代年兽叫什么(年兽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4-05-16 13:22:49作者:相见陌路来源:网友分享

古代年兽叫什么(年兽叫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年兽”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自古以来”的传说?

年马上就过完了。

我们从小学的时候,每年都被告知一种“自古以来”的传说,说“年”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怪兽。过“年”就是要驱逐这种怪兽。

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然而奇怪的是,像我这样的专门研究神仙鬼怪的人,竟然没有在任何一部古籍里看到过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调查了一圈发现,大家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寒假作业、台历、以及《中国春节民俗典故》等谈不上有多么学术性强的书里。

有365夜故事。

有中国儿童报。

有小说《新年》。

有央视节目主持人。

……

然而,靠谱的来源到底在哪里?说好的“古老传说”呢?

而且,“年”和怪兽也不搭边呀。“年”这个字的意思,第一是谷熟,第二是地球一个公转周期。什么时候跑出一个年兽来呢?

甲骨文的“年”,是一个人举着谷穗的样子,表示丰收。

于是我就在网上发出帖子,请教各种人,然而回答一般都无外乎上面几个来源。儿童故事、寒假作业、《春光灿烂猪八戒》……

终于我想到,用数据库查,查一查最早的这个故事的来历。

最开始是@积水潭的河漂子查出来的,出版物里搜到最早的是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年节趣话》 :

这个仍然是解放后的,那么,有些人说六七十年代就听说过,一定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有些数据库可以查出解放前的期刊,结果真让我查出一条:

这个故事,来自1947年的《大家》,作者是李一。故事雏形已经具备:古老相传,年是一种猛兽,食人伤生,残暴无比……

然而既然这里有,应该还有更早的来源。于是@大意觉迷先生又查出一条:

1939年12月31日《申报》第23650号第13页:《过年的传说》

全文是:

据说,在四千多年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物,名叫年。这种动物很大,性喜冷,在每一年的终了,与第二年开始的那一夜,他就要出来吃人;所以,那时候的人,都是存有惧怕之人,并且没有一个方法来制阻他的活动。

于是在这时,大家就把他当做一个关,就是现在所说的“年关”。又因为逃过了未被年吃掉的缘故,所以就把第二年的第一天,叫做“新年”。

后来人类渐渐的听明了,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在新年的前夕,大家挂了红色的东西,因为年是最怕红色,所以这一家倘挂了红色的东西,年就不敢近了,于是人类得了较安定的生活。所以直到现在旧式的家庭中,还在门外,或卧房外,挂着红色的布门帘,或在房门上涂有红色的漆,但他们是以为吉庆,其实是弄错了。

又为什么在一年的开始的第一日要说恭喜恭喜呢?这是因为互相庆贺,没有被年吃掉的缘故;又为什么要办很多菜呢?因为年虽然性喜吃人,但与有美味好菜也不肯舍弃,所以人类利用这个原因,使年见美食而忘掉吃人的事,在他吃菜的时候,人类就可以逃去,以免于一死。

后来因为年的生殖力低弱,所以渐渐消灭了,到现在年已经没有了。但过去的防预步骤,到现在还存留着;但因为年没有了,所以有很多的东西由自己享用。如菜是为自己所吃,挂红是表示四季平安,万事如意,五相庆贺是为了大家又多活了一年,所以现在的过年意义,与从前过年的意义已不同了!祇好与端午节为记念屈原而自食粽子,中秋节为记念嫦娥而自食月饼,彼此并行了。

再往前找,就再也没有了。

这个故事的来源,目测编造的成分也很大。因为第一,它没有说明出自哪里,如果是负责任的作者,应该指明文献来源。

第二,如果是民间传说,也应该指出,是哪里流传的民间故事,是谁、做过什么样的田野调查。

这些都是给文章加分的,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一句不写呢?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鉴别谣言的经验:看有无参考文献和出处。

另外一个经验是:今天流传的各种“自古以来”的传说,很可能都是近现代的创造。故事越有鼻子有眼,就越值得打个问号。

《申报》的商业性很强,就是这期报纸,头版是赫然一个“抗浊淋”:

然后二版接下来就是一个:

抽奖可得“美女牌代乳粉奶瓶一只”(这个貌似贫道现在就)。

而且奇妙的是,这篇文章刊登于12月31日,是公历新年,而不是阴历新年。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概认为“年”是一种世界性的动物,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专有的。这篇文章,带着浓浓的小报故事味道。

“年兽”这个梗,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

从我查阅的各种期刊来看,它最早不会早于上世纪30年代,应该是当时报纸上编造的故事,更不要说是“自古以来”的传说。

过年就是用鞭炮赶走年兽?不要被骗了

燃放烟火爆竹是悠久的民族传统,除了近几年由于禁放的地区,几乎每一个人从记事起就非常熟悉鞭炮声,对四处弥漫的鞭炮味儿印象深刻,也很容易把过年与鞭炮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认为鞭炮最能衬托春节的节日气氛,“没有了炮声,就没有了年味”。

然而,虽然鞭炮对于我们再熟悉不过,仍然存在着误解:年兽是近代人杜撰的传说故事。

在向小孩解释过年放炮的习俗时,往往会先讲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都把这个故事当作古代流传下来的传说。

在流传过程中,更多的细节也逐渐添加,把古人的智慧描述的有鼻子有眼,如说“人们利用年兽怕红色,怕巨响,怕火光的弱点,放爆竹,贴春联,驱赶年兽。”结合春节的常见习俗——鞭炮和春联,会感到习俗的形成真有道理,虽然后来知道了年兽是虚构出来的,也觉得故事有逻辑性。

可是,有人认为“年兽”传说的产生至少在建国以后,这并不是唯一的声音。

无论哪一本古代典籍,都没有记载“年兽”这个传说——如果有人能证明这种说法错误,指出了哪本书有记载,这里就是在抛砖引玉了。

例如关于年兽的传说,在《山海经》、《搜神记》中均无记载,甚至从先秦至清代,历代神话,传奇,志怪文献中都找不到年兽的身影。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年兽相关的记载只能上溯至初期,而且不少学者质疑年兽的传说并非春节的起源,而是后来才编造出来的。

从鞭炮的原本用途也可以看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鬼辟邪,除了有虚拟想象,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早在汉代,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也有类似描述,“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合人寒热。以竹著火中,火扑毕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

山臊被后人称做山魈,所以爆竹的最初目的便是要用来驱赶山魈。此外,它还可以驱除瘴气。

《山海经》中有关于“山魈”的文字,“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山海经》是先秦古籍,后来又经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做注,其中并没有收录“年”的传说。

可以看出,用鞭炮驱赶年兽,更有可能实际上是驱赶山魈,而只有后者才有文字记载,也说明,有很大可能在古代一直是这种说法,近代或者更晚一些才编出“年兽”的故事。

虽然可能“年兽”的说法只存在于民间,但大多民间故事也有文字流传至今,在今日会广为人知的故事,假使古代已经传播,不会没有一点文字记录。

另外一个依据,根据记载,在唐朝就出现了鞭炮,但在历代文人的诗作中,诗句中会引用神话典故,也会描述鞭炮或春节,却从来没有关于“年”兽的内容。

关于女娲的诗作就有很多,如《洛神赋》中有“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宋朝黄庭坚的词《了观师绣观音赞》有“知落处,女娲补天夜夜雨。”明朝刘基的《二鬼》也有“却取女娲所抟黄土块,改换耳目口鼻牙舌眉。”其中还有关于盘古的诗句,“忆昔盘古初开天地时,以土为肉石为骨,”

而关于年的诗句更多,如“年年洛阳陌,花鸟弄归人。”“夜静琴还静,年春酒复春。”也都是年的本意,并不知道“年”也可以用来指代一种怪兽。

至于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同时描写了过年和放爆竹,却没有提到可以驱赶年兽,不是他没有想到,更大的可能而是王安石同样不知道此传说。

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只有一首诗提到“年兽”,明代刘崧的《题海角石》:

何年海岳孕奇珍,偃蹇空馀数尺身。贯地莫穷山脉络,倚天还涌玉精神。

触邪定乱千年兽,瑞世终为五色麟。为语藩臣勤爱护,勒铭应得比坚珉。

但意思很清楚,与传说故事并不相符。

此外,从文字训诂的角度,也可以发现“年兽”是伪说。

中国汉字的形成大多有其渊源,其中的含义在今日看来也很有道理。

从年字的形成来看,字形说可以解释的通,但很难突兀的与怪兽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认为,提出“年兽”这种说法的人,并不了解文字的形成,也就是说,古人——尤其是远古,不会用年来指代怪兽。

“年”字的起源极早,从禾从人,后讹变为“季”,故《说文》误为从千。年字的本义指五谷成熟,《尚书·多士》:“尔厥有斡,有年于兹洛。”孔颖达传:“有丰年于此洛邑。”《觳梁传·桓公三年》:“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一切谷物都获得成熟需要一个时间周期,中国古代历法很早就把这样一个时间周期定为三百六十天。“年”从谷类成熟之义引申为代表特定时间周期的单位,并成为它的主要字义,约在周朝。《诗经·豳风》:“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尔雅·释天》详细解释了“年”意义变迁的过程:“载,岁也。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郭璞注:“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邢呙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令人费解是,从训诂上看,“年”字古今未有与“兽”相关的意思,唯独“年”兽传说才有以“年”为“兽”的说法,而“年”兽传说却未见于古籍记载,只在民间流传,这其中的确有些蹊跷。

而且,关于过年的合理解释,也与打败怪兽的说法冲突,结合古代的农耕,了解当时所代表的含义,也会觉得“年兽”是无稽之谈。

“过年”一词意为度过“年”,出现应在“年”字用于时间单位之后,意义古今变迁不大。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年”字从谷物收获而来,古人最初庆祝新年也是出于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祈愿,而后渐成习俗。现今的“除夕”古时称为“元旦”,立为节日的具体年代不可考,但它的庆祝活动由来已久,商、周之时的节庆都是以祭祀祖先、欢庆丰收为主,作为大节庆的春节应在此例。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把“年”说成是某种“猛兽”,把“过年”解释成“熬过年兽侵袭”,这与“年”的原字义显然相去甚远,与过年的喜庆氛围截然不同。何以如此?

从上面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

第一,爆竹的出现是偶然,或许是在无意中发现竹子燃烧可以发出响声,当时的人们有意利用它的特性去驱赶山魈。而山魈是真实存在的,不了解的人们会把它当做怪物或妖精,非常恐惧,但把山魈突兀的和“年”联系在一起,过于牵强,年兽的出现也显得极不合理,在历史传统中,并没有把鞭炮与年兽联系在一起。

第二,古代文字记录和典籍也表明,至少在当时,并没有“年”兽的说法。

第三,从文字来源来说,也说明了“年”兽的说法是空穴来风。不像“火”字,即使它是远古时期创造的文字,现在也觉得非常合理。

〈参考〉

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辨春节起源与年兽传说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年兽”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自古以来”的传说?

年马上就过完了。

我们从小学的时候,每年都被告知一种“自古以来”的传说,说“年”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怪兽。过“年”就是要驱逐这种怪兽。

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然而奇怪的是,像我这样的专门研究神仙鬼怪的人,竟然没有在任何一部古籍里看到过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调查了一圈发现,大家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寒假作业、台历、以及《中国春节民俗典故》等谈不上有多么学术性强的书里。

有365夜故事。

有中国儿童报。

有小说《新年》。

有央视节目主持人。

……

然而,靠谱的来源到底在哪里?说好的“古老传说”呢?

而且,“年”和怪兽也不搭边呀。“年”这个字的意思,第一是谷熟,第二是地球一个公转周期。什么时候跑出一个年兽来呢?

甲骨文的“年”,是一个人举着谷穗的样子,表示丰收。

于是我就在网上发出帖子,请教各种人,然而回答一般都无外乎上面几个来源。儿童故事、寒假作业、《春光灿烂猪八戒》……

终于我想到,用数据库查,查一查最早的这个故事的来历。

最开始是@积水潭的河漂子查出来的,出版物里搜到最早的是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年节趣话》 :

这个仍然是解放后的,那么,有些人说六七十年代就听说过,一定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有些数据库可以查出解放前的期刊,结果真让我查出一条:

这个故事,来自1947年的《大家》,作者是李一。故事雏形已经具备:古老相传,年是一种猛兽,食人伤生,残暴无比……

然而既然这里有,应该还有更早的来源。于是@大意觉迷先生又查出一条:

1939年12月31日《申报》第23650号第13页:《过年的传说》

全文是:

据说,在四千多年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物,名叫年。这种动物很大,性喜冷,在每一年的终了,与第二年开始的那一夜,他就要出来吃人;所以,那时候的人,都是存有惧怕之人,并且没有一个方法来制阻他的活动。

于是在这时,大家就把他当做一个关,就是现在所说的“年关”。又因为逃过了未被年吃掉的缘故,所以就把第二年的第一天,叫做“新年”。

后来人类渐渐的听明了,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在新年的前夕,大家挂了红色的东西,因为年是最怕红色,所以这一家倘挂了红色的东西,年就不敢近了,于是人类得了较安定的生活。所以直到现在旧式的家庭中,还在门外,或卧房外,挂着红色的布门帘,或在房门上涂有红色的漆,但他们是以为吉庆,其实是弄错了。

又为什么在一年的开始的第一日要说恭喜恭喜呢?这是因为互相庆贺,没有被年吃掉的缘故;又为什么要办很多菜呢?因为年虽然性喜吃人,但与有美味好菜也不肯舍弃,所以人类利用这个原因,使年见美食而忘掉吃人的事,在他吃菜的时候,人类就可以逃去,以免于一死。

后来因为年的生殖力低弱,所以渐渐消灭了,到现在年已经没有了。但过去的防预步骤,到现在还存留着;但因为年没有了,所以有很多的东西由自己享用。如菜是为自己所吃,挂红是表示四季平安,万事如意,五相庆贺是为了大家又多活了一年,所以现在的过年意义,与从前过年的意义已不同了!祇好与端午节为记念屈原而自食粽子,中秋节为记念嫦娥而自食月饼,彼此并行了。

再往前找,就再也没有了。

这个故事的来源,目测编造的成分也很大。因为第一,它没有说明出自哪里,如果是负责任的作者,应该指明文献来源。

第二,如果是民间传说,也应该指出,是哪里流传的民间故事,是谁、做过什么样的田野调查。

这些都是给文章加分的,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一句不写呢?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鉴别谣言的经验:看有无参考文献和出处。

另外一个经验是:今天流传的各种“自古以来”的传说,很可能都是近现代的创造。故事越有鼻子有眼,就越值得打个问号。

《申报》的商业性很强,就是这期报纸,头版是赫然一个“抗浊淋”:

然后二版接下来就是一个:

抽奖可得“美女牌代乳粉奶瓶一只”(这个貌似贫道现在就)。

而且奇妙的是,这篇文章刊登于12月31日,是公历新年,而不是阴历新年。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概认为“年”是一种世界性的动物,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专有的。这篇文章,带着浓浓的小报故事味道。

“年兽”这个梗,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

从我查阅的各种期刊来看,它最早不会早于上世纪30年代,应该是当时报纸上编造的故事,更不要说是“自古以来”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