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4月1日,愚人节。
在所有还算显赫的知名节日里,愚人节大概是最特殊的一个:迄今为止,它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却被全世界广泛庆祝;另一方面,这个庆祝方式有些莫名其妙的奇怪节日,其来源也莫名其妙——准确说来,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弄清,愚人节到底是何时何地为何而出现。
关于愚人节的起源,最常见的说法是诞生在欧洲,和一次历法改革相关:从古罗马时始,欧洲就一直沿用儒略•凯撒(又译尤利乌斯•凯撒)执政时推行的儒略历。但儒略历很不精确,到1582年,误差居然已达10天。时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忍无可忍,宣布跳过10天并重新设置了置闰规则,这就是使用到今天的格里高利历(即目前通用的公历)。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新年到底从哪一天算起,其实也是不固定的:有些地方是圣诞节,有些是1月1号,还有很多是圣母领报日——指天使加百列向圣母玛利亚告知,她将受孕而诞下圣子耶稣的那天。圣经记载这一事件,发生于圣母玛利亚的亲戚依撒伯尔怀孕六个月之际,算来即是3月25日。顺便一提,耶稣的生日其实没有记载,之所以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就是因为3月25日向后推算40周大致在12月。由于3月25日接近春分(昼夜平分点),具有强烈的自然意义,因而包括英法在内中世纪的许多地方将这一天当作新年,庆祝活动通常要一直持续到4月初。但到了1563年,新教改革推动的特伦特会议,要求欧洲各国改用1月1号为新年。
于是宗教改革加上历法改革,成为当时欧洲各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些守旧派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的历法在4月初互送新年礼,一起庆祝新年。而主张改革的人把守旧派这些做法大加嘲弄,并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聚会。从此,4月1日捉弄人便流传开来。
但以上这个流传极广的说法,并不完全靠谱:中世纪欧洲喜欢庆祝3月25日为新年,以及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历,还有新历派和旧历派的冲突,都是真实历史。这些冲突或许确实让4月1日愚人节变得更加流行,但顶多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不是愚人节真正的起源——因为历史文献中,还能找到更早的对愚人节的记载:佛兰德(中世纪国家,领土大致相当现在比利时、法国、荷兰的交界处)诗人爱德华•德•德内,在1561年的一首诗中提到,有一个贵族在4月1号的早上,命令仆人去干各种愚蠢的事儿——这个时间明显早于1582年格里高利改历,也早于1563年特伦特会议。
而大英百科全书则记载了另一种起源说法:15世纪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4月1日处以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年这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恐惧。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这个说法和教皇改历一样半真半假,15世纪的西班牙确实有异端裁判所,但如果愚人节源于西班牙,又是如何很快传播到欧洲各国?而且西班牙的臣民,大概也没有全都心大到这个程度。
愚人节真正的起源,或许就藏在它的名字中:在大部分语言中,这个节日都叫四月一日节或者愚人节。但是法语中却叫poisson d'avril(意思是“四月的鱼”),这个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1508年的一首诗,这可能也是法语第一次提到愚人节。虽然“四月的鱼”听上去很像一个中文谐音梗,但它确实和鱼息息相关——据说欧洲各国传统上习惯在4月1日开始捕鱼季节,人们为了庆祝休渔期结束,就将一条真正的鱼被偷偷地挂在被捉弄者背后。如果受害人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让鱼肉变质发臭,他就会沦为笑柄。直到今天,法国以及欧洲各国的法语区,仍喜欢在愚人节这一天玩个小把戏:往人的背后贴上一条纸鱼,看他什么时候会发现。
从16世纪一直到18世纪,愚人节都是英法等欧洲国家才庆祝的小众节日。而且因为它没有什么寓意,所以无论在哪个国家,它都不是法定节假,还是市民自发庆祝的玩笑活动日。而且依照传统,任何玩笑最终只能持续到4月1号中午,如果到了下午你还在开玩笑,你反而会被别人视作“愚人”。
不过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大量欧洲移民涌入北美,加之北美的城镇化和商业化,各国愚人节开始融会贯通,并且变得越来越流行。最终在20世纪初诞生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美式愚人节,并且在二战后传入日韩——我想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愚人节,都是通过美国影视作品或日本动漫吧。
所以在今天,我们也不必太在意愚人节是否有什么悠久历史或者深刻寓意。毕竟无论它曾有过什么样的含义,在今天它都只是一个打工人互相捉弄取乐的日子——但请始终注意,玩笑不要开得太过火,只有被捉弄的人,才有资格决定一个玩笑好不好笑。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愚人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但却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
虽然这个节日从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认证,但是由于愚人节可以让各种整人创意大爆发,特别受年轻人的欢迎。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
关于愚人节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
据英国历史学家的考证:“愚人节”是公元十五世纪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现的一个说谎节日。那时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4月1日处以极刑,也就是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对统治者之恐惧与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端,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作为新年开端的历法。在新历法推行过程中,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仍沿袭旧历,拒绝更新。他们仍然在4月1日这天互赠礼物,组织庆祝新年的活动。
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就有人故意在4月1日这天给顽固派赠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庆祝会,并把这些受愚弄的人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起初,在愚人节这天,人们可以炮制并传播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但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了不少混乱,有一些玩笑由于开得过大而引起人们的恐慌,从而产生较大规模反响并且衍生成为谣言,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如今,人们在这天开的玩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玩笑的性质极少包含恶意,人们一般会避免开有关灾难之事的玩笑,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是愚人节这天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之前,这是约定俗成的严格规定,过了钟点还开玩笑的人会立刻碰钉子,自找没趣儿,会被人称为比被他取笑的人还要大的傻瓜。有一首小诗是这样描述的:愚人节已过十二点,你这个大傻瓜来得晚。待到来年愚人节,你将是最大个的大笨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康鹏,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壹点客户端,关注本壹点号——说古谈今,就能查阅以前的文章并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