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十二因缘法讲解 十二因缘法讲解视频

发布时间:2024-05-15 14:38:09作者:痴人痴梦来源:互联网

十二因缘法讲解 十二因缘法讲解视频

本文目录一览:

云何说十二因缘?《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

卷第八十

释无尽品第六十七(经作不可尽品品)

复次,应生般若者,无明虚空不可尽故。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何以故?若法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有定性;若法无定性,即是毕竟空寂灭相;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是故说十二因缘如虚空无法故不尽。痴亦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相;无自相故,毕竟空如虚空。

  复次,因缘生故无实,如经中说:因眼缘色,生浊念,浊念从痴生。浊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从十方三世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痴。是故痴实相毕竟清净,如虚空无生无灭。是故说得是观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无无明,亦无诸行等,云何说十二因缘?

  答曰:说十二因缘有三种:一者、凡夫:肉眼所见,颠倒著我心,起诸烦恼业,往来生死中。二者、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是中无有知者、见者、作者。何以故?是法无定相,但从虚诳因缘相续生。行者知是虚诳不实,则不生戏论,是但灭苦故,入于涅槃,不究尽求诸苦相。三者、诸菩萨摩诃萨: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于时不得定相,老法毕竟空,但从虚诳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别诸法相者,说老是心不相应行,是相不可得。头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无老相。

  复次,世人名老相:发白、齿离,面皱、身曲,羸瘦、力薄,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发白非唯老者;又年壮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皱曲亦尔。有人老而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还年药,虽老而壮。如是老无定相,无定相故,诸法和合,假名为老;又如假轮、轴、辕、辐等为车,是假名非实。

佛家的“十二因缘”指的是什么?

导读☞ 佛家有所谓“六道轮回”的说法,六道包括“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前三道为恶道,后三道为善道。

“十二因缘”讲的是人道中的轮回过程,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种人生状态。

佛教认为,人在投胎之前的身体叫作“中阴身”,中阴身的目标是寻找适合投胎的父母,进行转生。这种转生之念,便是无明。

一、无明

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

无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人的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

男女之间所生的爱意,便是“一念无明”,这种无明是引发其他因缘的根本。

二、行

因为有了这个烦恼的根源,于是有了行,所以说“无明缘行”。

行是行为,是造作,因为过去的无明迷惑妄心,引发了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

具体而言,此时男女双方已经互生爱意,便会产生的行为,这就是行。

三、识

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看到现前欲境,生起“纳想为胎”的念头,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这便是“识”。

“识”的过程,便是中阴身投胎的过程。

四、名色

有了识之后,就有“名色”,所谓“识缘名色”就是这个意思。

名色是投胎之后的肉体与精神的结合,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色是肉体的物质色。

父母血脉与心法共同构成了名色,也就是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

身心完备之后,则有“六入”。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进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又能为六尘所入,所以叫做“六入”。

比如眼能看见颜色,便入于色尘,其他诸根,道理亦然。

十二因缘中,生命的开始,便是这个样子。

六、触

胚胎出母体后,与外界接触,通过六入的作用而产生一种触觉,这便是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境”就是外在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会通过六根传递给精神,对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才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的说法,“名山久住道心生”,如果能常亲近贤德之人,受真理嘉言的熏陶,必然能提升心性层次,做良善之人。

“触”是十二因缘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需要重点把握。

七、受

受,是一种对“触”的精神领受,对外境苦乐等感觉的体验。比如我们同时尝到酸甜苦辣,便会同时接受这四种味道,而且层次分明,十分清楚。

受是对所处之境的消化与领受,将外在化为内心感受的过程。

八、爱

爱,指的是一种贪爱,是由于感受到苦乐而产生出的爱憎等情绪。

《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佛法观念中,爱与憎是一体的两面,互相作用。

贪爱和厌恶之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也是佛法修持的关键。只有去除这种欲念,才能“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摆脱轮回。

九、取

当你对事物产生爱欲,便想把它拿过来,这便是“取”。

取是一种执着,是一种贪,因此会产生种种恶业,造成身心的种种烦恼。取和爱、无明都是烦恼的迷惑因,如果能够断除,则可免受生死之苦。

十、有

有,就是将取得的东西为自己所有的意念与行为,会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爱、取、有三支是于现在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的因。

十一、生

生,是指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在未来世又托胎投生。

十二、老死

有生就有老和死。随著生命的流逝,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

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轮的生命流转。

现在世的爱、取、有三支苦因,会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生动揭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必然规律。

十二因缘是一个扣一个的连环,互相作用的连锁,叫作“顺生门”。而想要“跳出红尘外,不在三界里”,就要从斩断“无明”开始。无明既灭,其他因果皆无,烦恼便会彻底灭除,也免受生死轮回之苦,这就叫“还灭门”。

修持佛教的十二因缘,就是灭无明之念,求解脱之法,解脱之后,便可得涅槃,成佛之道尽在其中。

图文来源于中国佛教报道网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从因缘法标准下手 到达理事无碍不难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遵从根本老师文殊菩萨教导,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这是第二位海云善知识讲他修法的过程,以大海为喻。

善男子。我复思念世间之中。颇有深广过此海不。乃至容受常无增减。过此海不。

海云不但思维大海,也思维世间有没有超过大海,思考人生中有没有能超过大海十个层面的东西。

他为什么要思维这个部分?告诉我们,修行不离世间法,展开心量。十个部分具足圆满,现在他要超过大海的这种境界。用十个心在思维实践。思维,是要去实践。如发愿,就要去做。实践是根本。有愿无行叫空愿。

凡夫受不了七情五欲四大六尘的诱惑,所以会造业。有习气,一定要有菩提之心,觉悟之心才改。

善男子。我作如是思惟之时。从大海中。有大莲华。众宝庄严,欻然出现。

这个海是自性海,从自性海中产生清净无染之心。

为什么要有这个出来?要看前面第一句,“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指刚修佛法,修法象大海一样,海之门,佛法大海长广很深,你知道从哪进入?能不能想象到刚开始学佛时的心境怎么样?有没有感觉佛法大海很复杂?

你接触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懂与不懂,自己不能肯定,会自唉自叹,“我没有智慧,看不懂,不会讲给人听。”不是你没有智慧,是智慧没有显出来。这时怎么办?

海云比丘讲他有十二年的时间在门径上摸索。他用十事观察,还没有深入。十二年,表示十二因缘法。他刚接触佛法,从十二因缘法下手。十二因缘是怎样运作的?用思维大海十事来应证十二因缘的正确性。

学佛要是没有抓住要领,都说我要发大菩提心,然后就朝大菩提心去走,但没有发现脚底功夫没有弄好。尤其修学大乘的人喜欢好高骛远。要从最基础的地方,一定要从最低的地方开始。

海云比丘一再一再地沉思,一再一再地深入,一再一再地深化。海云用实力,这样教我们下手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再思念世间事中。颇有深广过此海不。

把十二因缘法,按照前面实习的例子,拿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当他这样一再思念、一再历炼,就是如是思惟之时。也就是这样修行的时候,从大海中,自性海中产生了清净大莲花。大莲华告诉我们你的心清净已经有成就了,而且很清楚的成就,没有污染的。

十二因缘法很基础,基础的修行训练,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完全依照因缘法来,而不用妄想的意识形态思维。用思维一定要用佛法的标准来框正世间不当的行为与观念,这标准在这里就是十二因缘法。

追求阿耨多罗菩提,这个标准不能放过,直接下手处就这么简洁,抛弃所有意识形态,能舍马上就成就,怨亲平等。怨亲就是对立,平等为圆融,化对立到圆融,理事无碍法界。布施意识形态,拿平等发挥作用,就是无量无边妙用。

你把怨亲丢掉,把对立丢掉,已经达到性空的地步。看经,转文义为法义,能够体会,要得大成就,不难!(《四十华严》海云继梦导师讲座,圆明笔记心要!)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上一篇:善知海云常现在前 心不在焉当面错过

【国学解码——高大 深广 百科式 全方位 解码生命万法!

国学正能量,解码逗趣乐!相遇有缘,欢喜订、品评转~】

云何说十二因缘?《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

卷第八十

释无尽品第六十七(经作不可尽品品)

复次,应生般若者,无明虚空不可尽故。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何以故?若法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有定性;若法无定性,即是毕竟空寂灭相;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是故说十二因缘如虚空无法故不尽。痴亦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相;无自相故,毕竟空如虚空。

  复次,因缘生故无实,如经中说:因眼缘色,生浊念,浊念从痴生。浊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从十方三世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痴。是故痴实相毕竟清净,如虚空无生无灭。是故说得是观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无无明,亦无诸行等,云何说十二因缘?

  答曰:说十二因缘有三种:一者、凡夫:肉眼所见,颠倒著我心,起诸烦恼业,往来生死中。二者、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是中无有知者、见者、作者。何以故?是法无定相,但从虚诳因缘相续生。行者知是虚诳不实,则不生戏论,是但灭苦故,入于涅槃,不究尽求诸苦相。三者、诸菩萨摩诃萨: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于时不得定相,老法毕竟空,但从虚诳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别诸法相者,说老是心不相应行,是相不可得。头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无老相。

  复次,世人名老相:发白、齿离,面皱、身曲,羸瘦、力薄,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发白非唯老者;又年壮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皱曲亦尔。有人老而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还年药,虽老而壮。如是老无定相,无定相故,诸法和合,假名为老;又如假轮、轴、辕、辐等为车,是假名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