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阎嘉 四川大学(阎嘉)

发布时间:2024-05-15 05:21:20作者:流水随风来源:网友分享

阎嘉 四川大学(阎嘉)

本文目录一览:

阎嘉丨生产性文艺批评:一个批判性考察的视角

资本主义自1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世界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封建王权统治的社会形态和状况。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新格局,资本主义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到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的轨道上,包括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资本追逐利润的运动和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日益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指向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率先对资本主义改变人类社会历史状况、在工业革命助推下展开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贪婪和剥削的本质以及“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艺术生产”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向具有锐利的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锋芒,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受其影响,20世纪的瓦尔特·本雅明、皮埃尔·马舍雷、特里·伊格尔顿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一些与社会生产、生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作用相关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些理论的要点在于:将文艺创作视为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它看作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活动或某一类特殊商品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与其他形式的活动并存、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的生产形式。

从文艺批评和理论的角度看,19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传统及其所倚重的理论资源:以认识论的经验论为基础的英国实用主义理论传统、以艺术经验和创作为基础的法国批评理论传统、以哲学观念论为基础的德国形而上学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其理论批判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此开创了文艺批评的社会生产性维度,更在于突破了文艺理论和批评长期局限于文艺、各种理论和观念自身的惯性,拓展了文艺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广阔视野,既增添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纵深感,又彰显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社会性逻辑起点,尤其是改变了文艺理论和批评囿于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的局面,将文艺批评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语境之中。生产性文艺批评的这种突破和创新的意义,在今天看来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全面考察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首创,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一直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呼应、补充和不断推动,产生了大量富有启示性和建设性的成果。如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法国学派,以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加特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派,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东欧学派,以哈维、索亚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艺术生产”和生产性批评理论作出过贡献。他们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亚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空间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索,都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学界将文艺批评及其理论理解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艺术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既包括从宏观层面上对社会的艺术生产全过程如艺术生产活动的要素、艺术流通的过程和机制、艺术消费和意义再生产活动的全方位考察,也包括从微观层面对文艺文本的内部形式、文艺技巧与文艺意义的生产过程的细致考察和研究。

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框架,生产性文艺批评对艺术生产过程的关注,首先体现在对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及其创作活动的关注之上,即通过对他们生活与创作活动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考察,把握其创作活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例如,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影响的本雅明、马舍雷、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把作家当成创造者,认为作家作为生产者,是“一个根据他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来下定义的类型”。这就是说,作家不再是一个可以凭借灵感或者无中生有凭空进行创造的创造者。

阎嘉丨生产性文艺批评:一个批判性考察的视角

资本主义自1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世界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封建王权统治的社会形态和状况。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新格局,资本主义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到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的轨道上,包括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资本追逐利润的运动和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日益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指向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率先对资本主义改变人类社会历史状况、在工业革命助推下展开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贪婪和剥削的本质以及“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艺术生产”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向具有锐利的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锋芒,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受其影响,20世纪的瓦尔特·本雅明、皮埃尔·马舍雷、特里·伊格尔顿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一些与社会生产、生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作用相关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些理论的要点在于:将文艺创作视为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它看作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活动或某一类特殊商品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与其他形式的活动并存、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的生产形式。

从文艺批评和理论的角度看,19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传统及其所倚重的理论资源:以认识论的经验论为基础的英国实用主义理论传统、以艺术经验和创作为基础的法国批评理论传统、以哲学观念论为基础的德国形而上学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其理论批判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此开创了文艺批评的社会生产性维度,更在于突破了文艺理论和批评长期局限于文艺、各种理论和观念自身的惯性,拓展了文艺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广阔视野,既增添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纵深感,又彰显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社会性逻辑起点,尤其是改变了文艺理论和批评囿于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的局面,将文艺批评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语境之中。生产性文艺批评的这种突破和创新的意义,在今天看来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全面考察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首创,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一直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呼应、补充和不断推动,产生了大量富有启示性和建设性的成果。如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法国学派,以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加特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派,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东欧学派,以哈维、索亚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艺术生产”和生产性批评理论作出过贡献。他们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亚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空间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索,都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学界将文艺批评及其理论理解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艺术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既包括从宏观层面上对社会的艺术生产全过程如艺术生产活动的要素、艺术流通的过程和机制、艺术消费和意义再生产活动的全方位考察,也包括从微观层面对文艺文本的内部形式、文艺技巧与文艺意义的生产过程的细致考察和研究。

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框架,生产性文艺批评对艺术生产过程的关注,首先体现在对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及其创作活动的关注之上,即通过对他们生活与创作活动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考察,把握其创作活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例如,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影响的本雅明、马舍雷、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把作家当成创造者,认为作家作为生产者,是“一个根据他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来下定义的类型”。这就是说,作家不再是一个可以凭借灵感或者无中生有凭空进行创造的创造者。

“意义·地方”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民族大学召开

10月28日,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的“意义·地方”学术研讨会召开。学校党委常委、部部长田景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及省文联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开幕式由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张宏树主持。

田景福代表学校向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就“地方”一词向与会人员介绍恩施文化、文艺基本情况,就“意义”一词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办学宗旨,同时立足于本次“意义·地方”学术研讨会分析了对学校的积极意义。

开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国恩,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吉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勇,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正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庆卫分别作主题报告。下午举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表示,此次研讨会议题更具体、更明确,有利于提高会议学科交流水平,同时“地方”作为全球化的“他者”,作为抵抗力量获得激活机会,在全球化遭受重大变局的今天,区域全球化的趋势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力量。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冯黎明分享了江苏无锡人顾彩前往容美土司并撰写《容美游记》的故事,他表示此次研讨会将直面人类的根本问题,期望通过研讨会使恩施成为与会人员共同有意义的地方。

闭幕式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刚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松,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川鄂分别汇报了两个分论坛的学术交流发言情况。湖北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罗翔宇致闭幕词。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密切关注文学地方性,各位专家深刻解读地方性文学,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文学与地方的深层勾连,观点有共鸣也有争鸣,视角有互动还有互补,立场有交集更有交锋,使得恩施有可能从一个现实里的自然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地理空间,从而成为独具地方性表征的“诗与远方”。(通讯员:湖北民族大学 邵泉智 刘晓微 王仁茜)

荐书|令人头疼的文学理论,该如何入门?

荐书|令人头疼的文学理论,该如何入门?

大家好,这里是西西课堂。前段时间,很多要考研的学弟学妹,发私信问我文学理论要怎么复习?甚至还有很多我推荐过入门书籍后仍旧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而多次咨询的学妹。这是鼓励我写下这篇文章最原始的动力。

当然,我自己也仅仅是文艺学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眼界和知识水平有限,仅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分享一些经验,最主要的还是以推荐书目为主,余下的工作就是大家自己认真读书,建构知识框架和网络,明晰细节知识点。

所举书籍,大部分只是在我的阅读范围内。难免挂一漏万,还请多批评指教。

一 、学什么

对很多人初步接触“文学理论”的人来说,尚不明确“文学理论”学的到底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和批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得许多人对其产生“高山仰止”的错觉。其实用对了方法, 是可以快速入门的。

二、 怎么学

不论学习哪门课程,知识框架都是必要的。理论学习更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和文学思潮,往往容易给初学者造成很多的困惑。所以我推荐的学习方法还是“框架+知识点”的思路。

首先,需要明晰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一些基本词汇的概念(这个可以结合文学史来理解和补充学习)。当然,由于文学理论和批评支派众多,所以需要先明晰大的理论流派。然后再找相关的书籍深入阅读,加深理解。

例如文学理论发展一个大的思路就是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所谓“外部研究”就是关注文本之外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时代、地域等等多种因素,这种研究代表性的批评方法是社会——历史批评,代表理论观点如丹纳的“三因素”说等。

随着19世纪语言学转向,文学研究转向“内部研究”,随之而起的是对作品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有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现象学(阐释学)等等。随着内部研究兴起,读者的作用也得到了重新认识,“读者反应批评”兴起,读者反映批评、接受美学等文学批评思潮出现。

从文本叙事出发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叙事学。国内外关于叙事学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此外随着马克思主义兴起,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讨论也进入大众视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等,当前国内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热。

不同于以上分析,而从精神分析出发,形成了精神分析思潮和流派。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等,都是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

三 、基础书目推荐

关于基本知识入门,推荐阎嘉主编的《文学理论基础》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这两本书在内容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可以对比学习,吸收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

《文学理论基础》一书从艾布拉姆斯的视点理论出发,从模仿说、再现说、表现说以及文本中心论四个大的方面,带我们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采取了中西对比的“双线”思路,总结中西方同一理论下的不同批评。(关于这本书的复习思路,后面会有专文介绍。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这本书从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等几个角度,对文学进行了讨论,堪称经典理论著作。

中国图书网对《文学理论》的评价:“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全国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出版以来,即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全球范围内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学生的欢迎。

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

《豆瓣阅读》上如是介绍这本书:乔纳森·卡勒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理论”。他没有描述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斗,而是勾勒了理论所倡导的各个关键的“流变”,直接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涵。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课程教材,推荐章辉、邓新华主编的《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教程》、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等主编的《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这两本书都是分章节专门介绍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可以较为深入的了解特定的文学思潮和批评方法。

本书把现代批评理论分成四个支柱体系和四个新生体系,外加一个体裁分论部分。四个支柱体系指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精神分析、形式论。四个新生体系是指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性别研究、后殖义。

此外,关于“文学是什么”这一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思考,有众多文学理论家进行了深入思考,根据个人阅读经验和兴趣,推荐特雷·伊格尔顿。

1983年出版的《文学理论导论》,又翻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An Introduction of Literary Theory)(伍晓明翻译版本最佳)导论中,伊格尔顿开篇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之后分别从5个章节对20世纪西方的文学思潮进行了批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文学批评都是政治批评。

在20年后,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商正译)(2003)中,提出”文学死了吗“的口号,在他看来似乎”文学已经死去了“。

10年后,伊格尔顿在最新力作《文学事件》(中译本已出)中,提出了对”文学“的新看法,他在这本书中,将30年前《文学理论导引》中导论中提出的五个因素,分为五个具体的因素来逐个分析。

借助维根斯特坦的“家族相似理论”,伊格尔顿从语言、虚构、伦理、非实用性以及规范性5个因素出发,探讨文学本质。最后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反应策略(strategy)。但是,他始终坚持文学无根本的本质,即“无本质主义”。

叙事学理论推荐胡亚敏《叙事学》。这本书中主要对叙事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对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及叙事策略做了分析,很薄的一本书,内容容易理解。

热奈特《叙事话语》。胡亚敏的《叙事学》分析总结西方的叙事理论,并分析研究了中国的叙事理论。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

这三本书讨论了叙事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时间、聚焦、分层等等,阅读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以上书目主要是入门级别,强化基础知识。以下书目主要为原典,更有难度和要求。(均为文艺学专业或者文学理论爱好者必读书目)

西方: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

贺拉斯:《诗艺》(两封信,内容短小)

朗吉弩斯:《论崇高》

莱辛:《拉奥孔》(很薄的一本书,内容易懂,看朱光潜翻译的版本)

尼采:《悲剧的诞生》、《上帝死了吗》(后现代主义滥觞之作)

更有挑战性的可以阅读哲学、美学的相关著作。

黑格尔:《美学》

康德:三大理性批判(可以尝试看《判断力批判》)

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书籍,多而且难度比较大。推荐基本代表性著作:

卢卡奇:《小说理论》、《审美特性》、《历史与阶级意识》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德国悲剧的起源》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爱欲与文明》

葛兰西:《文化霸权》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杰姆逊:《政治无意识》等等。

中国古代: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

这两本是通识性的,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

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推荐以下: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四卷本最佳)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严羽:《沧浪诗话》

四 、美学书籍推荐

文艺理论与美学、哲学、历史是无法截然分离开的。在西方古代的文学理论主要就是从各种艺术现象中而来。关于美学,推荐以下基本: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宗白华:《美学散步》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又名《美在意象》)。

学习是私人化的,能力与阅读有限。可以在此基础上阅读其他通识性书目,最好是能够说清源流与发展脉络和结构的书籍。可自行补充阅读原典文献。以上,望诸君能获所需。若仍有疑问,可以简信我。欢迎批评指教。

「直通校园」飞扬的文字——后小河小学日记选

亮点提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充满活力的,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

生活日记

刨红薯

作者:王家玮

金秋10月,恰逢中秋佳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看望奶奶。

奶奶院子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院子里堆着满满的金黄的玉米穗,窗台上摆放着大南瓜。

这次奶奶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刨红薯。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兴致勃勃地扛上锄头,和爸爸,妈妈,叔叔一起来到了红薯地。红薯地里紫色的红薯藤,碧绿的红薯叶均匀地铺在地上 ,不留一点缝隙,轻轻地拨开茂密的叶子,仔细地一瞧:呀!红薯宝宝把大地妈妈的肚子撑得圆鼓鼓的,大地妈妈正咧着嘴开心的笑呢!

爸爸先用镰刀割掉全部的红薯藤,我负责把红薯拉到地头去。红薯藤好长啊!足有2米多长。爸爸放下了镰刀,拿起锄头准备泡红薯了。只见爸爸手起锄落,然后又是轻轻一锄,一个又大又圆的红薯“咕噜”一声滚了出来。看着爸爸如此轻松,我的心就痒痒了,忙从爸爸的手里抢过锄头,要一试身手。在爸爸的指导下我一锄一锄地刨,终于看到了一个红薯的影子,我欣喜若狂地举起锄头,用劲地刨了下去,只听“咔嚓”一声,一个红薯就被我给“斩”了,后来经过爸爸的细心指导,我终于掌握了刨红薯的技巧。

刨红薯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我要先把上面的干土轻轻地刨去,这时红薯的脊背就露出来了,然后我就弯下腰小心地用手把他们一个个刨出来。虽然大人们是用锄头刨红薯的,但我却是用手来刨的。看着一个个我用双手刨出来的大红薯,我心里十分高兴。

晚上,奶奶熬了一锅红薯粥,全家都喝得津津有味。我也觉得自己刨出来的红薯就是小不一样,感觉格外的甜。通过这次劳动,让我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不挑食,懂得节约的人。

点评:

体验乡村生活真是一次别样的人生经历。小作者用真切的语言讲述自己刨红薯的过程,将自己由“兴奋――沮丧――激动”的心情变化贯穿文中,使得文章有血有肉,结尾既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也总结出了此次劳动带给自己的人生感悟。

观察日记

我家有个“大西瓜”

作者:康梓辉

我家有一个“大西瓜”。如果拿他的体型来说,那可真是“桶来高,瓮来粗”!从侧面看真是一个标准的英文字母“O”。

这个“大西瓜”粗心起来让人怒发冲冠,而细心起来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先说说“大西瓜”的粗心。他的粗心可不是一般人能及!今天中午“老妈大人”不在家,“大西瓜”神神秘秘地对我说:“小子,今天中午我可要给你亮一手——‘糖醋丸子’!”说罢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我在小窗中看着他“伏虎十八炒”,他可真是“老手”――柴、米、油、盐、酱、茶,乱倒一气。上桌了我一吃......哇!这可真是辛酸苦辣一起上心头,原来“大西瓜”把糖放成了盐,把醋放成了酱油,竟然把“红花肉桂”放成了“四川辣末”!“大西瓜”见状大声说“老猪晦气也”!

说完了粗心还要说说他的“细心”。他可不是一个“粗人”,而是个“精细鬼”。今天早上“大西瓜”不在家,我就偷偷地爬上冰箱,吃了一颗超大型的糖果,为了埋没掉证据,我把糖纸放到了“大西瓜”昨晚吃的糖纸里。没想到“大西瓜”一回来就说“是不是偷吃糖果了?”我说:“哼,没吃!”“大西瓜”恨恨地说“不对,我昨天吃完在上面放了20颗白色的,而今天只有19颗了。说!吃了没!”我只好承认了,当然免不了又要吃一回“凉拌面”了。

嘘!“大西瓜”不是别人,正是我的老爸!

点评:

小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介绍自己眼中的老爸形象:有时粗心到无人能及,有时细心到令人哭笑不得,真令人捧腹。勿庸置疑的是,小作者成长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之中,才有了这样真实、畅快的表达。

生活日记

种葡萄

作者:阎嘉伟

今天,妈妈买了一些甜甜的葡萄,我一边吃着葡萄,一边想着“我这么喜欢吃葡萄不能老让妈妈买吧”。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不如我来种上一颗葡萄树吧。这样就可以长出更多好吃的葡萄了!好!就这么办。我吃了一颗葡萄吐出籽来,跑到我的房间里,把葡萄籽种在我的小花盆里,看着它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长出葡萄树啊?”这时妈妈过来了,看见我对着小花盆发呆,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种上葡萄了,咱们家以后就有自己的葡萄了。”妈妈对我笑了笑。

后来,妈妈给我讲了选葡萄种子很重要,要确保种子是活的,健康状态良好的,要用两只手指轻轻挤压种子,健康的种子摸起来应该是硬的,一个健康的葡萄籽,你可以在种皮下看到浅灰色或白色的胚乳,把它们放在水中有浮力的好种子会下沉。选好种子还要彻底洗干净。“妈呀!那我的葡萄籽还能不能活了?还能不能发芽长出小葡萄了?”我怀疑地问道。

看着我的小花盆,想象着它生根,发芽,开花,最后长出一个个紫色的小葡萄。那种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果实,喜悦快乐的心情难以言表。

真希望我的小花盆里的葡萄籽快点长大,快点生根,发芽,开花,快点长出一个个紫色的,甜甜的,好好吃的小葡萄。

点评: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小作者种葡萄的经历正彰显出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那自给自足的想法还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

生活日记

体育测试

作者:李宜宸

一说到体育,就让我兴奋不已,因为我是一个体育爱好者。而今天这节体育课的重点是测试15米往返跑。这个更让我迫不及待。

一大早起来,我躺在床上不想起床,可是一想到第一节体育课,陈老师要为我们班测15米往返跑,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了床,随便吃了一口饭,就跑到了校门口。我进了学校,第一节上课铃响了,我们排着队来到了操场上,做完广播操后等待着测试,随着一声令下我们如箭般飞了出去,但我心想一开始一定不能跑太快,如果太快了,到了后面就没有体力了,我的腿像车轮一样,不停地转啊转,我听着喇叭里喊着一圈、两圈、三圈……当我已经跑到32圈的时侯,我实在不想跑了,因为我太累了,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重。但是听到了同学们为我的加油声和呐喊声,我又鼓足勇气拼尽全力地跑下去,用同学们给我的力量来继续跑下去,当我跑到第42圈的时候,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一圈都跑不下来了。测试结束了,我居然拿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这一次测试,我知道了只要坚持就会胜利,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学会这两个字——坚持。

点评:

对于小作者这个体育迷来说,此次测试都如此艰难,充满考验,看来难度是有点高。但值得骄傲的是,同学们的加油和鼓励声最终促使我完成测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作品中,小作者将自己由“迫不及待――信心满满――想要放弃――获得力量――测试成功”的心情变化贯穿全文,使得叙述有了立体感。

生活日记

愉快的周末

作者:王赫扬

十一黄金周过后,今天迎来了节后的第一个周末。平时妈妈早晨叫我起床的时候,总是要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我才会乖乖就范。可是今天我却成了家里起的最早的一个。因为我今天要完成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国庆节休假期间,正好赶上太原市图书馆开馆。我和爸爸来到图书馆看书,刚好遇到图书馆在招募“小雷锋志愿者”。志愿者的职责主要有:1.接待读者。2.维持秩序。3.及时提醒读者文明阅读、文明借还。4.图书分类和整理。旨在让小学生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在征求我意见之后,爸爸给我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周五晚上我接到电话,让我这个周六上午去图书馆参加义工。所以我今天就要去“工作”了!

一进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大厅,柔和的轻音乐夹杂着淡淡的咖啡味扑面而来。这里总是给人一种安静惬意的感觉。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人生,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与书为伴,当一个小书虫……。我正在遐想,突然听见吕老师喊了我一声:“你是王赫扬吧,快,穿上红马甲去多功能报告厅维持一下会场秩序。”我来不及多想,穿上马甲飞快地跑进了会场。

会场里早就黑压压的坐满了观众。主持人已经上台,这次的会议主题是《能说会道—论语言的魅力》。吕老师走到我面前低声说:“你去给前排的嘉宾发会议资料。”我笨手笨脚的,几次都把会议资料掉在的地上。可嘉宾们还是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时,我突然听见主持人说:“我们有请这位戴眼镜的小义工上台来。”是在说我吗?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懵懵懂懂地上台去了。主持人先让我跟大家问好,然后让我模仿《西游记》中沙和尚说的一句话:“二师兄,大师兄说得对。”可能是太紧张了,我竟然给说成了:“大师兄,二师兄说的对。”加上我滑稽的表情,台下的观众被我逗得哄堂大笑了起来。我这才意识到我说反了。主持人连忙帮我圆场:“我们的小嘉宾是故意逗大家笑呢!”

两个小时的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回来的路上,妈妈问我当义工的感觉怎么样?我想了想低头说:“我觉得来图书馆里当义工,比上那些枯燥的兴趣班有意思多了。”妈妈看着我竟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了。还没回到家,我就期盼下一个周末快点到来。

点评:

去图书馆做义工真是一次令人向往的人生体验。小作者将自己做义工的亲身经历为读者生动呈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想对你说:“最是书香能致远。沐浴书香,享受成长!”

生活日记

我学会了包饺子

作者:郝一铭

今天是星期日,妈妈说:“今天咱们包饺子”。我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说”我也要包饺子“!妈妈说”你会包吗”?我说“那不简单”。

我开始跟妈妈学着擀皮,没想到才刚到第一步骤就卡住了,根本擀不均匀,好难啊!妈妈说:“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只有坚持才会成功“。就是这句话鼓舞了我,但是,一句话并不能让我提升。我看着妈妈,仿佛她知道了我的心事,她就抓着我的手,教我擀皮。试着擀了三十多个,但不流畅,妈妈是快速旋转的擀,而我是左边一下右边一下。

我把擀好的皮放在手里,然后用筷子夹了些馅,放在饺子皮里边,我一捏饺子左边,右边的馅就出来了。后来,我两边一起捏,结果中间掉开了。正当气馁之时,我想到了妈妈刚才说的话,我又重新振作起来。我包了一个饺子,就像一个老人一样,驼着背,妈妈包的饺子像个大将军,非常神气。我连续包了十来个,终于包得有模有样了,像个大元宝。

过了一会儿,饺子煮好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香!我才知道做好一件事多么难,我以后一定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一丝不苟的学习。

点评:

看时容易做时难。小作者包饺子的真实经历再一次诠释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道理。小作者善于将自己包饺子时的具体行为和内心活动有机结合,将包饺子的经过得以生动再现。结尾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读书日记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作者:吕毅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我读后感慨万千。

《鲁滨孙漂流记》中记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难,他在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做斗争,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

他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智慧,利用船上的简单工具,克服无数困难,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富裕”。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种植园、牧场、两处住所、许多家具,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包括狗、猫、羊、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好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但他失败了再从来,也从来不气馁。

鲁滨孙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人,虽然他初到荒岛时,感到很悲观,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能找到安慰自己的事物,燃起了生活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在这方面,我一丁点儿都比不上鲁滨孙。平时我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到底。如有一次我做道数学题,怎么列算式都不对,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 没耐心的做下去。想到这儿我十分惭愧。鲁滨孙在荒岛上都能主宰命运,而我平时都不能克服一点点小小的困难,遇到挫折与困难就想要退缩,与鲁滨孙相比,我实在太渺小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一定要向鲁滨孙学习,做一个坚强有毅力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只要我们像鲁滨孙一样,在困境前毫不退缩,有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绝境中求生的信念,有什么事情我们不会成功呢?又有什么事情能比鲁滨孙所遭到的更糟呢?

现在我们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人生真正的挫折,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成就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告诉我的道理。当我们受到挫折时只要奋斗,才有出路!

点评:

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佳途径。小作者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被主人公直面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许多名著中的主人公都会成为我们的精神楷模。望你坚持与好书为伴,健康成长!

小编有话说:

日记是用来记录内容的一种文体。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可以记事,写人,状物,写景,也可以记述活动。把自己一天的活动都用日记记录下来既能磨炼文笔,也能把美好记忆留存下来。

总策划:李恒灵

责 编:刘淑娴

河北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之首: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大师专访第二期

公益在线河北唐山讯:(公益记者田宏霞)2018年8月31日报道:初秋的天气凉爽了很多,打通王洪印总经理电话后再次走进美丽的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 近距离欣赏大师精美的陶瓷手绘作品、国画臻品。

王洪印总经理军人出身,说话做事利落果断,对书画艺术不仅喜爱,平时自己也会挥毫泼墨一番。一边喝茶王总详细介绍了陶瓷文化创意中心。

陶瓷文化创意中心总经理王洪印

据王洪印总经理讲:唐山市路北区大力弘扬人才兴区战略,依托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自2013年11月投入运营以来运转良好,本着“近期让利,长期受益”的观念,为大师们提供工作室,把人才资源作为无形产业注入路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截止目前,已成功吸引50多位国家、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入驻,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5年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入选全市十大亮点工程。是集陶瓷设计、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平台,已经成为唐山城市文化的新名片。政府“搭台”,大师“献艺”,传承文化,开拓创新。如今的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了聚集才华横溢、技艺高超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的“福地”,大师们的一帧帧栩栩如生的釉下彩绘作品、一件件形神兼备的骨质瓷雕像,构建起一个高贵典雅、陶艺飘香的艺术长廊,让来自四面八方的观赏者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他们的努力耕耘,既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更是对陶瓷艺术的发扬和传播,陶瓷凝聚了唐山这座城市的灵魂,唐山的经济、政治、生活、艺术、城建、历史无一不被囊括在这千年的窑火之中,薪火传承、历久弥新。

当代中国花鸟草虫名家、书法名家、美术教育家王明尧作品

王明尧简介:王明尧,字华之,号老农,斋号痴道斋,1964年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花鸟草虫画)助理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隶书)助理教师,中国美术学院首位院外画家,中国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唐山分会会长,擅国画花鸟画和隶书,更擅在折扇上创作书画作品。其书法和绘画艺术创作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大展并多次获奖,许多作品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其中的精品力作已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受到多家媒体特别关注与支持。

山水名家、陶瓷手绘艺术大师刘建明工作室

刘建明简历, 男 1966年生人,现为河北省注册陶艺师,唐山市一级陶瓷艺术大师,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会员,唐山陶瓷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唐山创意陶瓷文化有限公司。1984年毕业于唐山陶瓷技工学校美术专业。在校三年时间学习陶瓷美术,国画,雕塑,陶瓷工业,花纸设计,期间各专业成绩优异。1984年就业于釉面砖瓷厂艺术室,专业从事艺术瓷的创作与器型设计。自陶瓷美术毕业以来,在陶瓷领域刻苦钻研,经过多年摸索和探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绘画风格得到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肯定。擅长釉下青花及新彩山水的创作,兼工花鸟和陶瓷餐具的画面设计。在1997年创作香港回归的大型壁画《黄山三奇》被香港政府收藏,很多作品被国内外著名人士收藏。

国画花鸟名家 、著名书法家、陶瓷手绘艺术大师郑建华工作室

郑建华简历: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北省注册陶艺师、唐山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玉泉山杯”河北省陶瓷技艺大赛铜奖、2014年河北省“工职院杯”陶瓷艺术作品展评比中获银奖、2014第四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获银奖、2014唐陶文化创意杯河北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获银奖、2014第二届中国名家名作暨2014陶瓷作品评比金奖、2015第五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获银奖、2015大家陶瓷杯河北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获金奖。郑建华老师为人谦和作品也清新典雅,受到同行的肯定及社会各界的青睐。

当代中国书法名家、篆刻家、教育家阎嘉望先生

阎嘉望简介:阎嘉望(本名闫加旺)字淡远,号老赶。1958年5月生于唐山。1982年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现济南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刻字协会理事、唐山市书法家副秘书长,中国书画促进会河北分会副主席。现为唐山学院副教授,从事工会工作。阎嘉望先生儒雅风度,书法作品大气磅礴,被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日本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收藏。

作品1987获全国“职教杯”书法篆刻大赛金奖

1989年获《河北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1992年获全国《银海杯》书法大赛二等奖

1994年《书与画》创刊十周年“朵云轩”书画大展获优秀奖并被收藏。

1995年获《 中韩青年书法艺术大展》优胜奖

1999年入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2002年入展《首届全国大字展》

2007年纪念欧阳询14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金奖

个人传略及作品曾先后被选入《中国当代书法作品集》、《中韩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纪念诞辰100周年书法作品集》、《二十世纪美术家辞典》、《纪念诞辰120周年书画作品集》等中。

国画山水名家、陶瓷手绘艺术大师蔡丽芝工作室

蔡丽芝简介: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陶瓷艺术大师,自幼酷爱陶瓷美术及绘画艺术,曾得到各名家指点,潜心传统力求创新,在陶瓷绘画和中国画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其作品古朴厚重,妙趣浑然,独成一格,2016年第二届河北唐山艺术陶瓷创意作品大赛获优秀奖、2018年作品“芦花白鹳”荣获首届唐山中国陶瓷交易会“凤凰杯”陶瓷作品创意大赛金奖。蔡丽芝老师气质优雅美丽,作品风格清新脱俗,众多作品曾被企业家,名人及收藏家收藏。

虞舜圣人之后—缸窑田家第13代传人田景儒大师手拉坯制作

我国的陶文化是随着人类的进化一步一步的发展的。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了定居和半定居的生活,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手拉坯制缸、盆、盔、坛等技术就逐渐成熟起来。唐山的陶文化兴于明代永乐年间,燕王朱棣时的十八次移民,田氏就是从山西介休移民到此,并带来了手拉坯制缸技术。手拉坯从采料到烧制成型一共有十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烧窑缺陷、开窑缺陷、成型缺陷。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总经理王洪印欢迎社会各界艺术机构,团体来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洽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