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冬至的古诗 冬至的意思和含义

发布时间:2024-05-14 17:38:56作者:孤独是毒来源:网友整理

冬至的古诗 冬至的意思和含义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天文学为何重视“冬至点”?

#有历史有人文#

“天极”、“北斗”——中国古天文学为何重视“冬至点”。

有人在网上发文说,古代国外的历法不重视“冬至”而重视“春分”,这大约与“冬至点”的观测更难有关。

这说的或许有道理,但又似乎没说到根儿上。

原始历法的产生,一定与人类从采集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向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采集狩猎不必关注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农耕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必须“靠天吃饭”。

世界上万余年前有三大“农业革命”发源地——西亚、东亚和南美。

西亚和南美最早的农民,夜间向天上望去,“天极”和“北斗”的存在并不那么显眼。

古代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则不同——正如《吕氏春秋·有始》说:“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

当然,只指的是“北天极”而非“南天极”。

下图一,可以很好地印证《吕氏春秋》对“北天极”的描述。

从甲骨卜辞可知,殷人认为天上有最高神“上帝”或曰“天帝”居住,其主宰万物、保佑族民。

这样的认知,肯定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良渚文明和龙山文化出土器物上的神像即可证明。

这个“上帝”或“天帝”,也就是“太一”。

古人认为,“上帝”“天帝”“太一”,所居住之处称为“璇玑”,即“天极”周边的一个圆形区域,见下图二。

在这个区域中,先民们发现了“北斗”。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这是说,“北斗”是“天帝”之车,围绕中央的“天极”运行,指示四方,区分阴阳,建明“春夏秋冬”四时,均运五行,移易节度,确定十二辰纪位置,这些全都依仗“北斗”。

从考古来看,中国先民对“天极”“北斗”的崇拜,一直可追溯到七八千年之前。

“天极”“北斗”,既是先民最早的原始崇拜神祇;又是最初的原始历法的“授时”标志。

《史记·天官书》还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一方面,从《尚书·尧典》开始,“天极”作为“天帝”居所,已与帝王统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北斗斗柄三星指向苍龙星宿的“龙角”,斗魁四星指向白虎星宿的“觜宿”,北斗第五星“玉衡”则指向“南斗”。

这就构筑起了“天极”“北斗”与“二十八宿”这一太阳黄道的关系,编制成了一幅庞大的星宿网。

因而,中国古天文学从一开始,就因对“天极”“北斗”的崇拜以及其重要的“授时”作用,关注对“天极”“极星”“北斗”的观测。

最重要的观测成果之一,是不仅白昼的“立杆测影”可以确定“正北”“正南”的方向方位;而且,夜晚的“极星”所在,也正是“正北”的方位。

古人将白昼“立杆测影”观测到的“北”,与“极星”所标志的“北”相重合,得出结论认为,太阳的周年运动、“阴阳”的转圜,是从“冬至”开始。

这是数千年里,中国古天文学皆把“冬至点”,作为计算太阳视位置起点的根本原因。

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古人已经发现“冬至点”是有所移动的,这被称为“岁差”,见下图三。

中国古人就此也取得了重要的天文成就,限于篇幅,只能另文再说了。

#谈谈古人那些事#

(图表·漫画)[二十四节气·冬至]冬至时节(横版)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3年12月21日

(漫画)冬至时节(横版)

一年一冬至,一岁一安康。北京时间12月22日11时27分将迎来冬至节气,这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时节,也是一个遥望春天的时节。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明天就冬至了,你准备好了吗?

冬至:传统与温暖的节日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这一节日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冬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和纪念。

冬至在中国的庆祝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吃汤圆。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糕点,象征着团圆与和谐。人们相信吃汤圆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也寓意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寒冬。

除了吃汤圆,冬至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在南方地区,人们会吃饺子,取其象征着财富和好运。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会吃酸辣汤,以驱寒保暖。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祖先、登高祈福、点灯等活动,以祈求平安和福运。

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阳光开始逐渐回升,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在这一天,人们会感叹岁月的流转,思考生命的变迁。同时,冬至也是一个团圆的时刻,人们会尽量与家人团聚,共享温暖和快乐。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冬至习俗逐渐被淡忘。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压力,而忽略了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重视冬至的意义,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提醒我们珍惜时间、关爱家人、感恩生活。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冬至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亲人团聚,共同庆祝冬至,感受传统文化的温馨和力量。

海南人过冬至:不吃饺子汤圆,习俗有杀鸡吃肉、“做节”祭祖

12月21日,迎来了冬至节!这一天中,是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关于冬至的习俗,北方有吃饺子,南方有吃汤圆;但在海南,冬至不吃饺子、汤圆,而是要杀鸡吃肉、“做节”祭祖等习俗。

海南有句俗语——“无鸡不成席”。每到逢年过节,饭桌上少不了一盘鸡肉,是节日习俗中传承下来的一道美食。冬至这一天,陵水有些地方会“做节”。“做节”是海南话的俗称,意思就是在家祭祖。

冬至祭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冬至的来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古人用土圭观测太阳并测出冬至。冬至作为节日来过兴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魏晋时期,冬至被称为“亚岁”,这天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而今只有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的习俗。

陵水人过冬至,除杀鸡吃肉外,一些乡镇农村会像春节、元宵节那样,在家“做节”祭祀祖先;而有些乡镇没有“做节”习俗(比如光坡镇部分乡村),只是与家人吃顿丰富的团圆饭。为此,陵水冬至习俗有差异性,可能是汉族人和黎族人的过节方式不同。

在陵水,多数汉族人是由外省迁移来“陵”(如福建、广东、浙江),这已经是很久的历史了。像福建等南方省份,人们过冬至就喜欢吃汤圆,而很久以前迁移来“陵”的汉族人,也会带有吃汤圆的习俗。但是,这些迁移来“陵”的汉族人也会入乡随俗,经过岁月的洗礼,逢年过节就逐渐演变为杀鸡吃肉!

海口、文昌等地,冬至有“扫墓”的习俗,主题同样是缅怀祖先。在冬至前后,人们会去到祖先坟前除杂草、描红碑文,然后摆好白斩肉、饭团儿、茶酒,水果、烧香点蜡烛、烧纸钱,内心满是对祖先的敬意和哀思。

朋友们,你所在的家乡过冬至有什么习俗,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