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不惑是指40岁的人。
2、不惑之年指中年40岁。一、不惑之年介绍:1.不惑: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不惑之年的意思就是: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3、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因为其源于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以不惑之年来称呼年至四十岁的人。
二十岁是什么之年
1、二十岁是弱冠之年。
2、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年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五十岁为(知命),六十岁为(花甲),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3、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不惑是指40岁的人。
2、不惑之年指中年40岁。一、不惑之年介绍:1.不惑: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不惑之年的意思就是: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3、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因为其源于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以不惑之年来称呼年至四十岁的人。
二十岁是什么之年
1、二十岁是弱冠之年。
2、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年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五十岁为(知命),六十岁为(花甲),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3、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话,大概是叙述自己一生求学历程的关键节点。但是孔子的总结是从十五开始,其实这也说明孔子说的“学”并非是大部分人认为的知识,既然在《为政》篇里,这里应该是指学习为政之道。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习怎么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时间,“三十而立”。在不断地学习和碰撞中,到了三十岁左右,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未来想法。注意这个时期形成的想法已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再是少年时期的空想。
然后来到四十岁左右的这个节点。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岁,很多事情经历过,看开了,也不再纠结迷惑。那又何来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实这里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后的十年中的因为自己的立论、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产生了人生的迷茫,在自身日积月累的努力量变之下,终于发生了质变。
否定了而立时期的自己,并且发现学习的过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正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个时间段、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确的远景描绘在自身知识不断积累和突破中都会成为错误的过去。而孔子到了四十岁,大约了解到这种知识增量对过往学识的否定成为一种常态,而在为政中就是现实情况不断地打击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种学问观点。
四十不惑,是对这种变化、调整、失败的求知过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为学问的走偏被打击而丧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地加强学问积累,才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之谓“天命”。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一生的使命。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岁左右,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这是一段艰苦地求学、发现自我、与天抗争、最后化身入道的过程。老子对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而孔子对道的追求,是从逆天而行开始的,而这种通过命运对自身不断锤炼的过程就是儒家追求“德”的过程,虽然最终入道,但是讲究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在规则之下的游刃有余,这在精神层面上要低于老庄的宇宙洪荒,天地逍遥,但是在现实人生中算是已经做到了极致。
儒家的“道”,是道家的“德”之顶峰。不是道家之道,但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四十不惑”,实际上是一个人开始成熟,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不再限定在物质资料和人世虚荣之中,开始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评判,做出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
因为梦想与人生的距离和矛盾,在而立之年后会在工作生活中凸显得特别明显。如果一个人,就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相对来说还是快乐的。但是有一种人,会进入比较高端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是痛苦的。因为四十岁了,还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线,甚至认识到完全是错误的,转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并不止于否认社会财富,否认现实生活。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知识开拓者如果发现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愿意并敢于承认,抽身寻找正确的方向。而“不惑”正是要不再纠结于是否衡量得失的状态,该变则变,即使放弃所有都无所谓。
四十不惑,就是要做到学会选择正确的学问和人生方向。跳出对自己前半生错误方向成就的不舍,并清楚认识到这种放弃和调整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选择。这样才能称之为“不惑”,才有可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这个只是孔子总结自身的路线和节点。每个人发现人生目标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是学问、修行、人生的基本过程都是如此。
除非你对自己人生目标不在乎。三十岁能稳定地挣着钱了,养活人了,你就满足了。这就没有不惑,也不用知天命了。其实这样的人生,确实是快乐的人生。
这就是“知足常乐”。
不过并不是求学问者的一生。对于有高远追求的学者而言,在人生逆旅中挣扎的一生,在思维困境中不断突破的一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五十而知天命,是不是太晚了呢?孔子五十岁左右才做了几年官,随后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观点。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现在称孔子,第一个就是“教育家”,又尊称为“万世之师”。
像孔子这样能“五十而知天命”的,又有多少人呢?
真正的人,一辈子无非就图活个明白。
所以又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一个快问快答:过完年你多大了?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初度
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出自屈原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世也将生日称为“初度”,如《元史》中“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初度也可用来表示开始的意思,如“初度之辰”。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
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颜师古注《汉书》:“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襁褓
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黄庭坚就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龆龀(tiáo chèn)
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水浒传》第七十五回:“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垂髫(tiáo)
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
指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诗经》里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也可用来泛指孩童时期,如陶渊明《荣木》中写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
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唐代诗人许碏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里写:“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金钗之年
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在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
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
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
“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写过:“鲁老先生有一个令爱,年方及笄。”
志学之年
指十五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象”和前文提到的“勺”一样,也指乐舞。《礼记·内则》:“成童,舞《象》。”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花信年华
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里写:“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人,应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变化,遇到事情应当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世事之艰,所以做事情不再一味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得失已经淡然。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哪怕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听得进去了。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复杂,所以称花甲。
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
“从心”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是说古人一般到七十岁就辞官引退,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记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杖朝之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
指八九十岁。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指过了八十岁就允许拄着拐杖入朝。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说文》:“年八十曰耊。”后将耄耋两字连用,表示八九十岁的老年人。
鲐(tái)背之年
指九十岁。
《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寿辰
喜寿
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名。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名。
茶寿
一百零八岁的雅称。
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祝你健康快乐,岁岁年年!
监制丨李浙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张天宇
一个快问快答:过完年你多大了?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初度
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出自屈原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世也将生日称为“初度”,如《元史》中“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初度也可用来表示开始的意思,如“初度之辰”。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
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颜师古注《汉书》:“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襁褓
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黄庭坚就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龆龀(tiáo chèn)
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水浒传》第七十五回:“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垂髫(tiáo)
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
指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诗经》里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也可用来泛指孩童时期,如陶渊明《荣木》中写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
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唐代诗人许碏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里写:“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金钗之年
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在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
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
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
“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写过:“鲁老先生有一个令爱,年方及笄。”
志学之年
指十五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象”和前文提到的“勺”一样,也指乐舞。《礼记·内则》:“成童,舞《象》。”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花信年华
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里写:“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人,应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变化,遇到事情应当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世事之艰,所以做事情不再一味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得失已经淡然。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哪怕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听得进去了。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复杂,所以称花甲。
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
“从心”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是说古人一般到七十岁就辞官引退,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记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杖朝之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
指八九十岁。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指过了八十岁就允许拄着拐杖入朝。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说文》:“年八十曰耊。”后将耄耋两字连用,表示八九十岁的老年人。
鲐(tái)背之年
指九十岁。
《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寿辰
喜寿
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名。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名。
茶寿
一百零八岁的雅称。
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祝你健康快乐,岁岁年年!
监制丨李浙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张天宇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