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丙寅年是哪一年出生的 庚寅年是哪一年

发布时间:2024-05-13 19:26:34作者:未及挽留来源:网友分享

丙寅年是哪一年出生的 庚寅年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末爆发的一场特大旱灾,全国近半人受影响,过千万人掉了性命

山西以及京师附近的地界向来是少雨多旱。但是从1867年开始,这里的天气就显得很不寻常——多是笼罩在阴雨天气之中。而那条流经现山西、内蒙古、河北以及北京等地的永定河更是从1867年开始就连年决口,到1875年为止,九年间连续决口十一次。

这种极端反常的现象正是——厄尔尼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预示着接下来的年份一定很不寻常。

果然,就在1875年的时候,在广大的中原地区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由此拉开了持续四年之久波及整个北方的灾难序幕。因为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所以被称为“丁戊奇荒”。

1、灾难之下的惨状

旱灾最先出现在1875年京畿地区的仲春时节“夏四月,京师大旱”、“畿甫旱,日赤色”。然后这场灾难便像在广大的清王朝的腹地扔下了一颗炸弹,刚一落地就被轰然引爆。

这场灾难波及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皖北等地,类似于“直隶、山东久旱”、“河南旱势甚于直隶”、“晋省亢旱”、“陕、甘亦复苦旱”等等记载见于诸多的历史记载之中。

这场旱灾北至辽东,南至苏皖地区,东至大海,西到甘肃,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实属罕见。

这仿佛就是上天给清朝开的一个玩笑。在这场灾难之前,清朝刚刚平定延续十余年的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内乱,洋务运动也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一切都仿佛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清王朝的“回光返照”。这场灾难的来临仿佛就是在预示着清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最终会化为泡影。

但是灾难却将全国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团结到了一起,在空前团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渡过了这场灾难。

这场灾难过了两年,在1877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其中又以山西和河南受灾最为严重。有人曾这么描写过当时的惨状:天祸晋豫……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死人肉……食人者死,忍饥致死,疫病死,自尽死,……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在这场灾难持续的年间,仅山东、山西、直隶受灾的州县就达到了955个,其中山东222个,山西402个,直隶331个。

而受灾的地区又是当时人口稠密的地区,受影响的百姓据后来估计在1.6亿到2亿之间,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死于饥荒和后续瘟疫的人数大约在一千万人以上。

其中山西又是人口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最起码有一半的人口都受到了影响。时任陕西巡抚的曾国荃曾经在奏章中写道: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在受灾之前,山西共有人口一千六百多万,但是等到灾难过去之后,仅仅是饿死的人数就达到了五百多万,还有几百万人背井离乡,逃到外地。

曾经有人在这个时候路过山西灾区,写道:车行历碌中时,觉双轮所过,脆折有声,异于沙石,谛视之乃人骨也……孰知风尘飞动,蓬松乱卷……妇女之髻,长者男子发辫也。

车轮随便一碾过便是白骨,从死人身上脱落的毛发随风飞舞,漫天都是。其惨烈之状可见一斑。

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吧。

2、空前的救济与灾民自救

在这场灾难中,清政府为了平息天灾之下动荡的局面。

一方面按照正常的就在模式开始救济,另一方面火速遣派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曾国荃到受灾最严重的山西任职巡抚。

曾国荃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各省借贷银钱,组织募捐,又从朝廷要了两千张可卖官鬻爵的空白“支票”,可以说是用一己之力撑起了“官赈”。

而得益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个时候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涌现出无数的民族企业与资本家。在得知“丁戊奇荒”爆发之后,这些忧国忧民的资本家便打起“我等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口号,纷纷慷慨解囊,积极投身到救济灾民的活动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义赈”。

无锡富商李金镛与江浙富商胡雪岩率先倡导发起义赈活动,在山东设立江广助赈局,发放的赈灾款达到了五六十万金。

在他们的号召下,更多的爱国商人投入到了救灾活动中。上海仁元钱庄董事经元善与李麟策、屠云峰等人也在上海创立上海公济同人会,之后又创立上海协赈公所,专门救助受灾严重的山西、河南等地。

经元善为了经营好公所,甚至毅然将自己的仁元钱庄关门歇业。在这场持续三年的救济活动中,他们一共募集到“百十万之银”,拯救了“百十万之命”。

不光有“官赈”和“义赈”,当时各个受灾地区民众、富商也心怀百姓。在受灾最严重的山西,如掌管日升昌的李家前前后后捐银五万多两;榆次常家向受灾民众打开了自家的粮仓;还有祁县的乔家、太谷的曹家等等。

除了捐钱开仓,商人们还自发组织买粮的队伍,在曾国荃等人的建议下,朝廷甚至还派兵护送,一路开绿灯“广招来而济民食”。

而在基层的乡村一级,也纷纷展开自救。有的还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快速应急组织,募集粮食、以工代赈,以血缘为纽带,将村民牢牢的团结在了一起。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还建立了严格的巡查制度。太谷县的谷恋村就是因为这一整套措施,在灾害持续的四年间创下了无一人因灾害而死亡的记录!

时间到了1879年七月,这场噩梦般的灾难随着受灾地区普降甘霖而终于快要过去。

随着这场灾难的过去,它在人们心头停留的印记也渐渐消失,以至于到现在对这场灾难有所了解的人寥寥无几。

或许是太过惨烈而使人不愿意重新回想吧。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是有无数的“英雄”在替受灾群众“负重前行”。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都没有将我们打倒,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依然会是这样。

文:路迷侯

参考文献:

[1] 夏明方 《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 1993年《近代史研究》

[2] 王乃德、翟相卫《“丁戊奇荒”与晋商捐赈》 2017年5月《史志学刊》

[3] 范维令、郭继荣《祁县谷恋村“丁戊奇荒”义赈奇迹考》2012年10月《晋中学院学报》

[4] 郝平 《丁戊奇荒》

[5] 刘仰东、夏明方《百年灾荒史话》

[6] 赵尔巽《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末爆发的一场特大旱灾,全国近半人受影响,过千万人掉了性命

山西以及京师附近的地界向来是少雨多旱。但是从1867年开始,这里的天气就显得很不寻常——多是笼罩在阴雨天气之中。而那条流经现山西、内蒙古、河北以及北京等地的永定河更是从1867年开始就连年决口,到1875年为止,九年间连续决口十一次。

这种极端反常的现象正是——厄尔尼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预示着接下来的年份一定很不寻常。

果然,就在1875年的时候,在广大的中原地区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由此拉开了持续四年之久波及整个北方的灾难序幕。因为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所以被称为“丁戊奇荒”。

1、灾难之下的惨状

旱灾最先出现在1875年京畿地区的仲春时节“夏四月,京师大旱”、“畿甫旱,日赤色”。然后这场灾难便像在广大的清王朝的腹地扔下了一颗炸弹,刚一落地就被轰然引爆。

这场灾难波及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皖北等地,类似于“直隶、山东久旱”、“河南旱势甚于直隶”、“晋省亢旱”、“陕、甘亦复苦旱”等等记载见于诸多的历史记载之中。

这场旱灾北至辽东,南至苏皖地区,东至大海,西到甘肃,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实属罕见。

这仿佛就是上天给清朝开的一个玩笑。在这场灾难之前,清朝刚刚平定延续十余年的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内乱,洋务运动也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一切都仿佛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清王朝的“回光返照”。这场灾难的来临仿佛就是在预示着清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最终会化为泡影。

但是灾难却将全国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团结到了一起,在空前团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渡过了这场灾难。

这场灾难过了两年,在1877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其中又以山西和河南受灾最为严重。有人曾这么描写过当时的惨状:天祸晋豫……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死人肉……食人者死,忍饥致死,疫病死,自尽死,……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在这场灾难持续的年间,仅山东、山西、直隶受灾的州县就达到了955个,其中山东222个,山西402个,直隶331个。

而受灾的地区又是当时人口稠密的地区,受影响的百姓据后来估计在1.6亿到2亿之间,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死于饥荒和后续瘟疫的人数大约在一千万人以上。

其中山西又是人口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最起码有一半的人口都受到了影响。时任陕西巡抚的曾国荃曾经在奏章中写道: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在受灾之前,山西共有人口一千六百多万,但是等到灾难过去之后,仅仅是饿死的人数就达到了五百多万,还有几百万人背井离乡,逃到外地。

曾经有人在这个时候路过山西灾区,写道:车行历碌中时,觉双轮所过,脆折有声,异于沙石,谛视之乃人骨也……孰知风尘飞动,蓬松乱卷……妇女之髻,长者男子发辫也。

车轮随便一碾过便是白骨,从死人身上脱落的毛发随风飞舞,漫天都是。其惨烈之状可见一斑。

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吧。

2、空前的救济与灾民自救

在这场灾难中,清政府为了平息天灾之下动荡的局面。

一方面按照正常的就在模式开始救济,另一方面火速遣派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曾国荃到受灾最严重的山西任职巡抚。

曾国荃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各省借贷银钱,组织募捐,又从朝廷要了两千张可卖官鬻爵的空白“支票”,可以说是用一己之力撑起了“官赈”。

而得益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个时候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涌现出无数的民族企业与资本家。在得知“丁戊奇荒”爆发之后,这些忧国忧民的资本家便打起“我等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口号,纷纷慷慨解囊,积极投身到救济灾民的活动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义赈”。

无锡富商李金镛与江浙富商胡雪岩率先倡导发起义赈活动,在山东设立江广助赈局,发放的赈灾款达到了五六十万金。

在他们的号召下,更多的爱国商人投入到了救灾活动中。上海仁元钱庄董事经元善与李麟策、屠云峰等人也在上海创立上海公济同人会,之后又创立上海协赈公所,专门救助受灾严重的山西、河南等地。

经元善为了经营好公所,甚至毅然将自己的仁元钱庄关门歇业。在这场持续三年的救济活动中,他们一共募集到“百十万之银”,拯救了“百十万之命”。

不光有“官赈”和“义赈”,当时各个受灾地区民众、富商也心怀百姓。在受灾最严重的山西,如掌管日升昌的李家前前后后捐银五万多两;榆次常家向受灾民众打开了自家的粮仓;还有祁县的乔家、太谷的曹家等等。

除了捐钱开仓,商人们还自发组织买粮的队伍,在曾国荃等人的建议下,朝廷甚至还派兵护送,一路开绿灯“广招来而济民食”。

而在基层的乡村一级,也纷纷展开自救。有的还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快速应急组织,募集粮食、以工代赈,以血缘为纽带,将村民牢牢的团结在了一起。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还建立了严格的巡查制度。太谷县的谷恋村就是因为这一整套措施,在灾害持续的四年间创下了无一人因灾害而死亡的记录!

时间到了1879年七月,这场噩梦般的灾难随着受灾地区普降甘霖而终于快要过去。

随着这场灾难的过去,它在人们心头停留的印记也渐渐消失,以至于到现在对这场灾难有所了解的人寥寥无几。

或许是太过惨烈而使人不愿意重新回想吧。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是有无数的“英雄”在替受灾群众“负重前行”。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都没有将我们打倒,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依然会是这样。

文:路迷侯

参考文献:

[1] 夏明方 《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 1993年《近代史研究》

[2] 王乃德、翟相卫《“丁戊奇荒”与晋商捐赈》 2017年5月《史志学刊》

[3] 范维令、郭继荣《祁县谷恋村“丁戊奇荒”义赈奇迹考》2012年10月《晋中学院学报》

[4] 郝平 《丁戊奇荒》

[5] 刘仰东、夏明方《百年灾荒史话》

[6] 赵尔巽《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时珍、唐伯虎……这些属虎名人出生那年发生了什么?

张衡

唐寅

李时珍

文徵明

虎年说虎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显示,先秦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属“寅”。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生肖属虎,如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名画家唐伯虎、文徵明等。在他们出生的那年或次年,又有哪些有趣故事呢?

张衡:公元78年出生次年

大事记:《白虎通义》面世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农历戊寅年,属虎。他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西方国家相比,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早了1700多年,对中国天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当时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班固等人根据会议结果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李时珍:公元1518年出生

同年大事记:首辆消防车建造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属虎,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27载,三易其稿,终成《本草纲目》52卷,近190万字,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

历史上,1518年发生的大事较少,其中,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辆消防车于这年在德国奥格斯堡被建造。这辆车由做金属工艺品的手艺人安特尼·布拉特纳制造。对这台消防车的详细情况,人们知道得甚少。据《奥格斯堡市工艺史》一书记载,这辆消防车是将杠杆操作的大型水泵装在车上,以马匹来牵引。

唐伯虎:公元1470年出生

同年大事记:好友文徵明出生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取名寅与寅年有关,有说法称他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但真实情况是他仅为寅年所生,故名唐寅。

绘画史上,唐伯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人合称“明四家”。唐伯虎一生坎坷,却丝毫不影响文学成就,不仅有诗文画,还有音律。其音律多采用民歌的形式。描写唐伯虎的影视剧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不过,唐寅的人生里从没有过什么秋香,甚至因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名声在外,第三任妻子“九娘”竟被认为是他的第九位妻子。沈九娘懂唐寅的才情,全力支撑起他的生活。苏州闹水灾时,唐寅的画滞销,家里困顿到连柴米都没有着落,沈九娘苦心操劳,终于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在唐寅出生的1470年,还有一位才子也出生了,他就是唐伯虎的好友文徵明。两人性格差别巨大。唐伯虎风流旷达,才气逼人;文徵明老实本分,为人严肃。谈起唐寅,文徵明在《简子畏》中说:“坐令端人疑阮籍,未宜文士目刘叉。”在文徵明看来,唐寅是像魏晋阮籍、唐代刘叉那样疏狂有才的人物。跟唐寅相比,文徵明像是一个“笨小孩”,但他却按照自己的节奏,踏实走好每一步,最终成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取得令人仰慕的艺术成就。

1523 年,唐寅走完丰富、起伏的一生,而54岁的文徵明还在小步前行,仍没中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日,已90岁高龄的文徵明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写到一半的时候,他搁下笔,端然坐正,走完一生。此时,与他同年出生的好友唐伯虎,已经离开人世36年了。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来源: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