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人的留胡子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过去蓄胡须风俗。
俗话说“老爱胡须少爱发。”对于现代人来说,胡子并不受欢迎,蓄胡须不卫生,但在过去,人们很喜欢留胡须的,特别是老年人,长胡子成了一种标志。
这是为什么?原来并不是图好看,乃有特殊作用和意义——知道了,将来老了你也会留。
(白胡子老人)
原来,老人有胡须是人格和尊严的象征。
老人没有胡须,其受尊敬的程度将会打折——胡须就是家庭权威和社会地位,这是古代中国帝王都有胡子的原因。如果一个老人到了该留胡子的年龄还不留胡子,那道德评价也会降低。
比如一个老人有了孙子,却没有胡子,村邻会讥他“老来俏”,难听的直接骂他“骚老头”,有爱“扒灰”嫌疑。
(爷孙俩)
不只老人要留胡子,老人的胡须也是不能让他人随便摸的。在家里,只有小孙子抓胡须时不生气,这是“隔代亲”。如果换成别人那是触霉头,可不得了,这是挑战尊严,老人会生气的,严重的大动肝火。
一方面老必须留胡须,另一方面年纪轻的不允许留胡须。在去过的乡下,如果一个年轻人留胡须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这孩子没有教养,另一是家里没有长辈了。
(年轻人不留胡)
老人要留胡须,但留什么样的胡须可有讲究了。
胡须其实是两种毛,“胡”是嘴上唇长出的毛,颔下的毛则是“须”。过去老留什么样的胡须,就在于如何处理胡与须。那么,一般多大才能留胡须?民间有“一六留胡须”风俗,这里的\"一\"与\"六\",指41岁、46岁,51岁、56岁,61岁、66岁;也有的地方风俗是“年过半百留胡子”,即在50岁时选择留胡子。
(把胡子刮了)
为什么会是“一”、“六”?原来是为了吉利。因为嘴巴与两个鼻孔,都是“口”,构成倒的“品”字。如嘴、鼻之间再有一溜胡子,就成了“一品倒”,过去当官都是论品,从九品到一品,一品最大,“一品倒”不就是一品到吗?
一字胡的特点是中间不断,人中两侧相连,鲁迅当年留的就是一字胡,如果中间断了,就成了八字胡。
(鲁迅一字胡)
(鲁迅之子周令飞一字胡)
再说“六”。“六”谐音“禄”,胡子在嘴的周围,人生逢“六”留胡须,这就是“六留胡”风俗,寓意“有口禄”或“口上有禄”。这也是做大官吃俸禄的心愿。可见过去人选在年龄逢“一”或“六”那年留胡须,是有祈愿的。
多大时留胡须有讲究,定什么日子、选什么地方同样有说法。过去一般在立春节气那天,或是阴历二月初二。为什么只选这两天?立春象征“春到人间”,此时阳气上升,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在立春留须图的就是这种吉祥,寓意有吃有喝、日子越过越旺。
(明成祖朱棣的胡须才是真的”龙须“)
那选择阴历二月初二又是什么意思?老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也是取吉祥之意。这天留的胡须叫“龙须”、“龙胡子”,将生“龙威”,得“龙恩”。
如果这两个日子未能留上胡子,那就要在孙子满月或周岁生日时留胡须,凑成“双喜”。
(等剃头)
留胡须找什么名字的理发店,请什么名字的理发师,也有考虑,要找好听的吉利的,“长生”、“连喜”、“茂盛”、“茂龙”、“常贵”、“有余”、“春发”……这类名字最好。
“富”、“贵”、“发”、“才”、“喜”、“生”、“顺”这类字,过去农村家长给孩子起名字时为什么最常用,就是这原因,虽然很俗气,缺文雅,但讨喜啊,吉利啊,做什么都顺呢。
(农村理发铺)
因为讲究喜气,强调吉祥,所以过去老人留胡子时也有忌讳。与理发店的名字要吉祥正好相反,道喜时要回避常用的祝贺语,忌含“平”或“安”等字,如“一切安好”、“一生太平”、“平平安安”、“享福”之类,老留胡时就忌说。
因为胡子在嘴边,要动起来才好,不能“安”。如果“太平无事”就不动了,一个人嘴都不动了,那意味着什么,晦气!
(老剃头铺少的日历很显眼,剃头过去也要看日子的)
因为老人留子有这么讲究,所以过去老人决定留胡子,与老过生日一样重要,要举行仪式。子女要要当喜事来办的,须备酒席,邀请族长、兄长们欢聚。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实是一种宣告——自己“做老爹了”。因为身份重了,老人会在这个时候,有意训教晚辈,显示长者风度。
(剃头光脸)
还有一事要注意,要给负责梳理修剪胡须的剃头匠准备一个红包。接到红包的剃头匠也会来事,要说些“喜话”助兴,逗老人高兴。
上述都是老风俗的,现在农村讲究的人越来越少了,好多老人不再留胡子,也讲究起卫生了——过去的留胡子风俗已成老皇历。
在抗日神剧中,对于日军的形象塑造,有一个“亮点”常让人感觉很搞笑,这就是日军鼻子下面所留的一小片胡子,这一小片胡子被修剪的整整齐齐,但是和日军矮小的个子搭配起来,显得是那样不伦不类,非常滑稽,由此也成为了我们嘲笑日军愚蠢的一个宣泄口。
说起日军的这种装扮,还很有历史。在日本人眼里,这片位于鼻子下面的小胡子,被称作为“卫生胡”。也有人叫做“仁丹胡”。其实卫生胡和仁丹胡还是有差别的,仁丹胡的面积略微大一些,尾部微微上翘;而卫生胡只有那么一小点,平整规则,更为“中规中矩”一些。
日本人之所以留这样的胡须,还要从明治维新说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意识到想要国家强大,必须要向西方学习,欧美等国家都是他们学习效仿的对象。比如我们常见的日军军官佩戴战刀,手上戴着白手套,都是学习西方的结果。
尤其是二战前后,日本和德国结成同盟,因此在军事上全面向先进的德军学习,这里面就有了胡须方面的模仿。对于德军来说,在二战前的数百年历史中,他们都是大胡子,满脸络腮胡须,即使是德国皇帝也以此为荣。
但随着现代战争的兴起,德军感到留这样的胡须很不方便,一方面吃饭的时候难免会弄脏胡须,打理起来很不方便,尤其在行军打仗的时刻,讲究高效率,没有那么多功夫去打理一脸的络腮胡;另一方面,战场上有毒气的时候,佩戴防毒面具很不方便,严重影响了防毒面具的密封性。因此在现实面前,德军开始改革,将络腮胡留成了“卫生胡”,很快这一装扮在德军内部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时髦的“标配”。
日本人一看,感觉德国人很有创意,因此也开始流行“卫生胡”。但日本人想不到的是,其他方面的学习没问题,“卫生胡”的学习却有点不伦不类了。因为德军大多是人高马大的形象,留一个“卫生胡”,看起来还没有那么别扭,但是对于个子矮小的日军来说,留这样的胡须,美观根本谈不上,甚至还给人一种很滑稽的感觉,有点像“小丑大师”卓别林的既视感。
正因为如此,抗日神剧里面,为了起到喜剧效果,剧中的日军便都留起了这种胡须,然后配上他们傻里傻气的表演,让人们误以为这样的日军很好欺负,同时也增添的剧本的搞笑卖点。
但实际情况是,在日军这里,这种胡须也不是说谁想留就可以留的,他是有阶层划分的,对于日本平民来说,最有那些有名望的人士或贵族们才有资格留这样的胡须;而在日本军队中,大多也是指挥官一类的标配,其余没有什么军衔的小兵们,是没有资格随意留这种胡须的,换言之,你连搞笑的资本都没有。
道教,我国的本土宗教,其信奉者大都蓄留须发,这是为什么呢?
古之中国,道士蓄留须发,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二是为了提现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尽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损毁;四是养生,蓄了头发,就要梳头,梳头时能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大脑健康,人就会少得病,因此,道士常蓄蓄发。
各位条友如有其他看法,敬请留言交流。[微笑][微笑][微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