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左手掌发麻是什么病征兆怎么解决(左手掌)

发布时间:2024-05-10 04:35:09作者:脾气很大来源:互联网

左手掌发麻是什么病征兆怎么解决(左手掌)

本文目录一览:

双手一搓,寿命自来!效果胜过吃补品~体虚的人赶快动起来

搓搓手、搓搓脚、搓搓头,在中医里讲就是按摩,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是人体自带的“营养鸡汤”。

没事的时候,经常搓一搓,浑身温暖不说,还有很多作用。

十指连心:搓手护心、延衰老

手虽然不是器官,但是手掌上有诸多身体五脏六腑的反射区。经常搓手有利于刺激相应经络和穴位,保护心脏和其他各个 器官,也能防止冻疮和伤风,防止手部肌肉萎缩,延缓衰老,防止小脑萎缩。

方法:手掌对搓100下,手背对搓100下,最好是搓到微微发热、发汗。

脚通全身:搓脚健脑、防百病

众所周知,脚底分布着人体全身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心,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各类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肠胃疾病都有特别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还能健脑。

方法:用左手掌搓右脚心,用右手掌搓左脚心,每只脚搓100次左右,最好搓到脚心发红发热,如能配合热水泡脚更好。

脑健则身强:搓额头,醒脑提神

脑部血液循环不畅的时候,我们会头晕、头痛,严重的,还会引起昏厥、脑梗等等。

经常搓额头,可以增加大脑的供血量,活跃大脑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方法:左右额头各搓100次。搓后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吹冷风。

气从鼻入:搓鼻润肺,提高免疫力

常搓鼻翼,能改善鼻子的血液流动情况,提高鼻子的功能。对于各种鼻炎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鼻子功能正常,则会减少更多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身体,使得吸入肺内的空气更加清洁、湿润、温暖,提高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

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沿鼻翼两侧上下搓,搓100次。遇到酸痛的地方,可适当点按。

从耳听身:搓耳养阴,降三高

耳朵,是人体第三个能够刺激到全身多处经络和脏腑的地方。经常搓耳朵,对于控制三高、醒脑、明目、滋阴有特别好的帮助。

方法:用手指沿外耳廓从上至下揉搓,注意耳蜗和耳后的沟处也要搓到,搓至耳朵微微发热就好。

肾健人精神:搓腰强肾,通气血

中医认为,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居于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

常搓此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人的两肾在腰部之内,因此经常搓腰可以健肾。

方法:用手掌在腰部上下来回搓100~200下,最好是贴着皮肤搓,搓到皮肤微热。

没事的时候搓一搓身上这几个部位,比喝几碗鸡汤都要舒服!

来源:网络

手发麻,还特别凉?可能是这种病!建议这么做

大家是否和小名一样

有过这种体验

午睡起来后整条手臂麻木

像是无数只蚂蚁爬过

或是久蹲厕所、误提重物、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等

会引起身体局部发麻

有木有?!

网络配图

前不久,有网友向小名求助:

最近,右手的手指有些发麻,弯曲的时候很疼,手也特别凉。请问这可能是什么病?

网络配图

为此,小名请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张昊

作详细解答

张昊表示,“右手指发麻”需要了解麻木发生的时间,是否是持续麻木,或者是某一姿势时才麻木?麻木具体是哪几个手指?

张昊分析,常见的手指麻木可见于从颈部发往手指的神经出现问题,比如颈部的神经卡压(神经根型颈椎病)、肘部的神经卡压(肘管综合症),腕部的神经卡压(腕管综合征)。

此外,末梢神经问题也会出现麻木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末梢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等等,前者有糖尿病病史,后者麻木往往是四肢对称出现的。

网络配图

针对“手指弯曲时有疼痛”这种情况,首先考虑是否有 “晨僵”的可能,也就是早上起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时疼痛不适,活动后症状减轻。所以需要观察手指关节有无变形,需要复查风湿免疫指标。另外,痛风、腱鞘炎等也会有手指弯曲时疼痛的可能。

最后,“手特别凉”要区分感觉手冷和真的手部皮肤温度低。建议这位网友可以让其他人替你判断一下,也可以用发凉的手贴一下脸部,比较一下有没有温度差。最常见的手凉的原因和末梢循环差有关,但较难明确定位到某一种疾病。

综合您提出的三个症状:手指麻、活动疼痛、手凉。中医对其有更明确的认识,都可以被归类于痹症的范畴,结合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可进一步确认是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不同痹症种类。

关于去哪里看病比较好的提问,根据您现有的症状,建议先去推拿科或伤科完善骨与关节的检测,去风湿科完善风湿免疫指标的检查,去神经内科完善神经系统的检查,去传统中医科从中医的角度明确一下自己的体质状况。

在治疗上,若查不出明确的现代医学的疾病。我们有一种叫做对症治疗的方法,推荐您可以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热敷药熨等内服外治综合使用。将您最关注的不适症状清除掉。最终通过体质改善,彻底解决不适问题。

本文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昊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团)

科普内容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名医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