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甲寅年是哪一年属什么五行 乙卯年是哪一年

发布时间:2024-05-09 07:45:06作者:浮生如梦来源:网友上传

甲寅年是哪一年属什么五行 乙卯年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一览:

夜读·虎年说虎|迎虎年新春,过幸福中国年!一起聊聊虎文化

编者按:迎虎年新春,过幸福中国年!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值此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闪电夜读专栏推出“虎年说虎”作品征集活动,共庆2022年虎年春节的到来。今晚,武城县融媒体中心主播亚男与大家分享秦汉的文章《虎年说虎》。

虎年说虎

文|秦汉

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生肖为虎,虎在十二生肖里排行第三,与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寅”相对应,所以虎年又称为“寅虎”。虎年是根据中国传统历法来确定的,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逢丙寅年,戊寅年,庚寅年,壬寅年,甲寅年,民间俗称虎年。

俗话说:云从龙,风从虎,“怒吼千山震,一鸣百兽惊”。吊睛白额,仪容威猛,骨骼雄健,花纹斑驳,睥睨大千,王者之风。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风俗通义》中说:“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学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像象征东、南、西、北4个方位。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据说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

虎在古人眼里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还是神兽、义兽,视老虎为吉祥物,而且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虎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威和制度的象征,朝廷发令用虎符,部队作战用虎形旗镇摄人,衙门里断案时大堂左右布置着“回避”、“肃静”的字样;大户人家的中堂上正对着大门挂虎画,普通老百姓给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睡虎头枕祈福避邪,就连占山为王的匪首们也要弄一张虎皮铺在自己的宝座上助威。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流传了几千年。

可以说,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渊远流长。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据不完全统计,带虎字的成语有276个之多。虎从古至今一直是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诗歌、小说、戏曲、雕塑、绘画等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近年来,虎已濒临绝迹,列入世界一级保护动物。据说全球野生老虎不过百只,如果我们不好好加以保护,恐怕孩子将来只能照猫画虎了。

虎年象征着生气勃勃和威武雄壮。祝愿伟大祖国经济建设龙腾虎跃,雄立天下;科技发展生龙活虎,虎气冲天;人民军队如虎添翼,威震八方;人民生活虎福如意,喜乐安康。

作者简介:

秦汉,陕西榆林人。种过地,扛过枪,资深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编剧,地域文化学者,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作品70多部。代表作诗集《巩乃斯放歌》、长篇报告文学《红枣书记》、《揭秘中国第一爆》;散文集《琥珀色的远方》(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字典藏);长篇小说《河湟演义》、《南倚昆仑》;影视《西域大都护》、《军功马》、《胡杨恋》;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多首词被谱曲传唱,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传略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等辞书。

主播简介:

亚男,武城县融媒体中心主播

一甲子跨越上千年

2018年9月28日,川藏铁路拉林段藏木特大桥成功合龙。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经历过严冬,才倍加珍惜春天的温暖;经历过黑暗,才倍加珍惜光明的可贵。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是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1959年3月28日,西藏改革拉开帷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60年风雨兼程,在中国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短短一甲子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一个团结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屹立在世界之巅。

3月的拉萨,春天如约而至。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踏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这个在旧西藏大多时候只供贵族游玩的地方,早已成为百姓的公共乐园。

“再也不是谁的私人财产,活得心里真敞亮”

——实行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百万农奴和社会生产力,完成西藏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走进拉萨市城关区塔玛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格桑卓嘎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合影。那是总书记在2013年上与西藏代表团代表亲切握手交谈的场景。

格桑卓嘎是农奴的后代,至今已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我的母亲以前是农奴。没有改革,就没有新西藏,更没有我们这些农奴后代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格桑卓嘎感慨道。

直至20世纪50年代,西藏社会依然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占西藏人口只有5%的三大领主(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及其代理人,几乎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改革西藏社会制度成为西藏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根本愿望。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广大农奴要求挣脱封建农奴制的枷锁、实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西藏上层集团企图让农奴制“永远不改”,于1959年3月10日在拉萨地区发起全面武装叛乱。在中央果断决策下,武装叛乱迅速得以平息。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的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改革,百万农奴终于迎来翻身解放。

“我再也不是谁的私人财产,活得心里真敞亮。”在改革中当选为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主任的尼玛次仁感慨。

尼玛次仁曾经是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青格勒溪卡的农奴。旺青格勒曾说:“尼玛次仁是我的财产,我愿意揉成团装在口袋里,随我;我高兴拉成条围在腰上也由我。”

西藏改革后,山南地区乃东县的次仁拉姆一家分到了房子、土地、牲畜等。获得新生的她,带领11户朗生(农奴)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齐心协力、脱贫致富,成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

1959年3月至1961年底,西藏改革基本完成。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向人民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伴随新型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政治观念的传播,西藏百万农奴和旧时封建贵族等都成为享有平等权利的现代公民,行使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政治权利。

据统计,出席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其中的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至今,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始终在全区各级人大代表中占有绝对多数。

在党的培养和关怀下,农奴出身的热地参加了工作,上了学,逐步成长为国家领导人之一,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次仁拉姆1979年担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曾回忆说:“从一个农奴成为国家的干部,参与国家管理,参与自治区重大事项的审议,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让我深深体会到西藏新旧社会两重天!”

“成为了幸福生活的奋斗者、共享者”

——在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历过旧西藏的苦,特别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甜。”79岁的群培出生在萨迦县雄玛乡农奴家庭,如今,群培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科技路上有一幢两层的藏式楼房,“每月有几千元退休金,每天侍弄侍弄花草,早晚去旁边的明珠湖公园散步”。

改革让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第一次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焕发出了空前的生产和生活热情。尤其是中央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西藏各族各界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旧西藏没有现代工业,现在西藏已建立起包括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195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74亿元,到2018年达到1477.6亿元。

改革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2018年西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是1965年的73倍和105倍。

改革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近年来已有200多万农牧民住进安全的房屋,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

旧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如今西藏建立起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区通车里程达9.74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82.5%和47.9%。

旧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而今西藏已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偏远乡村群众也用上了电。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如今,西藏已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而短短几十年,西藏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逐步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人均预期寿命由35.5岁增加到68.2岁。

眼下,西藏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2019年将确保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西藏各族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成为了幸福生活的奋斗者、共享者。”这是西藏全区上下的共同心声。

“藏族风俗传统和藏文化丰富多彩的特性至今未变”

——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家住拉萨市城关区的巴桑老人,坚持每周3次到塔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藏医药门诊部泡药浴,治疗风湿病。

这种被称为“藏医药浴法”的治疗方式,2018年11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西藏藏医学院副院长米玛表示。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世人。60年来,党和政府倾力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使西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发展。“尽管时代在变,但藏族风俗传统和藏文化丰富多彩的特性至今未变”,是很多藏学家的共识。

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艺术曾经长期被束缚在寺庙中。近些年,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唐卡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西藏仅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就有从事唐卡绘画、制作的画师3000多人。

“近年来,国家给我们寺庙经堂维修、文物保护等经费超过1.7亿元,还帮我们开设了西藏佛学院色拉寺分院,极大改善了僧人的学经环境。”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色拉寺,寺庙管委会负责人、拉萨市佛教协会会长普布次仁告诉记者。

布达拉宫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有近4万函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有关方面组织成立了古籍文献整理小组,保护修复了部分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了4部古籍文献文集目录。“从今年起,国家将再投入3亿元,对布达拉宫的古籍文献实施专项保护利用。”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觉单说。

“西藏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全区七成国土面积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生态系统保持完好

从拉萨市区向西27公里,堆龙德庆区古荣乡有个“荣玛高海拔生态搬迁点”。这是西藏在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度大的高海拔地区实施的首个生态搬迁项目。2018年6月,1000多公里外的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的200多户牧民,在这里开始了全新的城郊生活。

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荣玛乡,属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全乡262户1102名牧民群众搬出后,这里的万余亩草场的围栏全部拆除,给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更多的生存空间。”尼玛县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德青伦珠说。

西藏所处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分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党的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作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到《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编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目前,西藏拥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已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西藏各地各部门坚守生态安全底线,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项目进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积极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显示,20年来,保护区内生活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中科院发布评估报告认为,西藏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张永泽说。如今,西藏绝大部分区域的生态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人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充分享受这块人间净土上的蓝天白云、神山圣湖、森林草原以及纯净的水和空气。

六十载砥砺奋进,西藏走上现代文明进步之路,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一甲子硕果累累,西藏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27日 08 版)

老人说:2024年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这是什么意思?

导语:老人说,2024年是“九人分三饼,七屠共八猪”,什么意思?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年的长度为366天、53周。农历甲辰年(龙年),无闰月,起止时间为2024年02月10日-2025年01月28日,年的长度为354天,与公历相比短了12天。

由于,2023癸卯年正月十四和腊月二十五各有一个立春日,所以,2024甲辰年里没有立春日,故称“无春年”

老人说2024年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九人分三饼,七屠共八猪”,什么意思呢?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2024是农历甲辰年

甲辰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说法,在古代一直是用天干和地支俩俩配对来记日子的。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共有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照顺序搭配组合,形成60个干支周期,循环记录时间,故称六十一甲子。

每个周期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为代表,组合成一个干支组合,用于纪年。这种纪年方法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进入下一年,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甲辰年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904、1964、2024…… 60年一周期。

又因为,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所以,2024是农历甲辰龙年。

二、一龙治水,十牛耕田

几龙治水,几牛耕田,主要是看,正月里第一个辰日(辰龙)和第一个丑日(丑牛)在第几日。

例如,正月初一是正月里的第一个辰日,那么就是“一龙治水”。如果,正月初六是第一个辰日,那么就是“六龙治水”。

牛耕田也是一样,初几是正月里第一个丑日(丑牛),就是几牛耕田。

就拿2024年来说,正月里第一个辰日正好是正月初一这天,第一个丑日是正月初十这天。所以,2024甲辰龙年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

老话说“龙多旱,龙少涝,五龙六龙风调雨顺”。

牛耕田和龙治水不一样,是牛越少越好,说明土地松软,一头牛就能干完所有的农活。牛多了,说明当年不是旱了就是涝了。

三、九人分三饼,七屠八猪

壬和人,丙和饼是谐音。所以,我们只要看正月里第一壬日和丙日在初几,就是“几人分饼”。

2024甲辰龙年正月第一个“壬日”是在正月初九,第一个丙日是在正月初三。所以,是“九人分三饼”。按民间的说法,是人越少饼越多越好。

再来看一下,什么是几屠几猪?

根据当年正月第一个地支“亥”日在第几日出现就是几猪(亥为猪),当年正月第一个“庚日”在初几,就是几屠。

2024甲辰龙年,正月里第一个亥日是在正月初八这天,第一个庚日是在正月初七这天。所以,2024甲辰龙年是“七屠共八猪”。

七个屠夫,八头猪,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是什么意思。

总之,2024年甲辰龙年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九人分三饼,七屠共八猪。”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