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一些文章中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
平时不太熟悉的词语
圩垸、子埝、杩槎
当这些名词出现在
你的脑海中时
你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
他们读做什么?
又有什么用处?
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圩 垸
圩垸[wéi yuàn],指在河、湖、洲滩及滨海边滩近水地带修建围堤所构成的封闭性生产生活活动区域。
圩田基本结构示意图
圩垸的围堤可以防止高于圩垸区域内地面的外水自由流入。圩垸是此类区域的总称,在长江下游称圩,在长江中游称垸,在珠江中、下游称堤围或圈,在沿海地区称海塘。
圩垸的分类
从防洪治涝角度考虑可分为两类:
①纯圩区。四面环水,集水面积在堤防保护范围内。如中国洞庭湖的大通湖垸、荆江分洪区、太湖区的大部分圩垸等。
②半圩区。堤防与山丘相连,集水面积除圩内平原外,还有山丘区的集水面积。如中国湖北省的荆北区、汉江中游的襄东垸、安庆广济垸等。
子 埝
子埝[zǐ niàn],指为防止洪水漫溢,在堤顶临时抢修的小堤,又称子堤。
堤防遇超设计标准的洪水,可能漫溢时,常在堤顶加筑子埝。子埝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取决于汛情缓急、流速、风浪、取材条件以及堤顶宽度和抢险力量。
子埝的分类
子埝的类型较多,常用的有纯土子埝、土袋子埝和桩柳子埝等。
①纯土子埝系以土料修筑,用于堤顶较宽、附近有质地较好的土源(也可背肩取土)、水面风浪较小的堤段;
②土袋子埝系在堤顶的临河一侧用土工合成材料编织袋或麻袋装土料堆叠,背侧培土逐层夯实,用于堤顶不宽、附近土质不良或风浪较大处;
③桩柳子埝系在堤顶以木桩、木板、苇把、柳石枕等作为子埝临河护坡,后边加填土戗,用于堤顶较窄而材料条件许可的地方。
杩 槎
杩槎[mà chá],用杆件扎制成支架,内压重物以截流或导流的一种河工建筑物构件。
众多杩槎串连构成杩槎坝。杩槎的杆件可用木料、钢、钢筋混凝土制作。
最早常用的杩槎。由竹木杆绑扎成三足或四足立架,内压重物。可放一排或几排木杩槎于河底,修建成丁坝、顺坝或锁坝,可以修成透水坝或不透水坝。适于修建在水浅、流缓处,最适用于修在坚实的卵石或沙卵石河床上。
埽 工
埽工[sào gōng],中国特有的一种在护岸、堵口、截流、筑坝等工程中常用的水工建筑物。
用梢料分层匀铺,压以土及碎石,推卷而成埽捆,简称埽。小埽又称埽由或由。若干个埽捆累积连接起来,修筑成护岸等工程即称为埽工。
先秦时期已有类似埽的建筑,宋代黄河上已普遍使用。北宋中期黄河自孟津以下两岸建有大规模埽工四五十处,卷埽技术已十分成熟。《河防通议》《宋史·河渠志》等对埽的制作和埽工的使用进行了专门总结。
护岸埽示意图
埽的卷制示意图
戗 堤
戗堤[qiàng dī],在堤的临河或背河一侧加修低于原堤堤顶、具有一定厚度的土工建筑物。
在防洪险要堤段,如堤身单薄,满足不了渗透稳定、抗震要求,常以戗堤来加固堤防。
临河坡上的戗堤称前戗;背河坡上的戗堤称后戗。防洪墙背水侧大多修有土石后戗。戗堤的设计断面要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后戗的顶高一般在浸润线出逸点以上几十厘米至1米。根据堤高,一般加修一级后戗,必要时可加修多级后戗,以出逸点不在戗坡出逸为原则。滩面较高、堤身单薄的,可修筑前戗,前戗顶高一般高出设计防洪水位。
◆◆ ◆◆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也是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但奔流万年至今,黄河下游早已成为悬河,其河床海拔比沿途的城市还要高。从安全角度上讲,“悬河”在洪涝时期带给人们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但科学发展至今,我们是否可以采用人工的方法,将黄河内部淤积的泥沙清理出去呢?
其实类似的问题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但只需要稍微计算一下,完成这样一项工程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所有人都会望而却步。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黄河为什么会成为悬河,黄河内部数以亿吨的泥沙从何而来?黄河自身是不产泥沙的,造成这一切的“祸首”恰是黄土高原。
如果有机会去黄河源头游览的话,上游的水是异常清澈湛蓝的,而经过黄土高原之后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黄河”。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经过河水的冲刷,每年有超过16亿吨的泥沙被黄河带走。这些泥沙有一部分带入渤海,另一部分则在途中淤积河底,久而久之,黄河的河床越抬越高,终成为现在的模样。
很多人就会想,能不能用挖泥船将黄河中的泥沙挖走,这样黄河的河床不就自然下落了吗?即使这样做可行,单就从黄土高原入手,就知道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剜肉补疮”。黄河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如果不从源头治理,就算把黄河里的泥沙运走,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泥沙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黄河的高程下降,但河水的落差也会因此加大,届时对黄土高原的冲刷将更加变本加厉,到那个时候恐怕得不偿失。当然这样做的危害绝不仅于此,大家都知道黄河奔腾向东流入渤海,数千年来河海双方一直在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一旦黄河水位突然下移,海水必然倒灌,搞不好会造成河流两岸的大批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该城市本身就是依托于黄河的泥沙冲积而建的,如果要清理黄河淤沙,是不是连东营市也要从地图上抹去呢?最后我们来计算一下工程量的问题,常言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这句话应用在人工清理黄河上根本行不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河变成现在这般模样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此间淤积的泥沙怎么可能是几艘挖泥船就能移走的?
当前黄河每年的输沙量是16亿吨,一万年就是16万亿吨,即使考虑到早先黄河的输沙量没有现在这么大,打个对折8万亿吨也是一个极为恐怖的天文数字。以当前最先进的挖泥船的效率,一天一夜可挖两万多吨,即使一千艘船同时作业,也要1000年才能挖完,哪怕是一万艘船同时作业,也要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当然你不能再设想10万艘船或者100万艘船同时作业了,那根本不现实。
因此黄河的泥沙治理还要从源头着手,也就是从黄土高原的植被保护入手,这才是我们能够为子孙后代做的事情。
文:团子姐
鲁迅的小说里,《故乡》绝对是值得一得再读的,也曾一度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在我看来,这是经典中的经典。
创作背景:取材自真实生活经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所以,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取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生活中攫取而来,《故乡》这个作品也不例外。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在《(呐喊)自序》中他写到“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在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到老家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到北平生活。根据《鲁迅日记》中的记录,1919年,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买了北京西城八道弯宅第。
鲁迅这次回乡,大概在老家呆了二十来天,鲁迅以此段真实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了小说《故乡》。在《故乡》中,以“我”回故乡为线索,描述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思,蕴意深远。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刻画故乡的景与人在文学创作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即抓住描写对象的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简练的文字,不加烘托,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反映作者的感情。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故乡》正是如此。
鲁迅先生所创造的白描手法主要表现为简洁。也就是少陪衬,少冗长的叙述和描写,少烦琐人物内心描写,而把描写景物、人物和事物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紧密联系起来。鲁迅曾把这种手法概括为十二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这种手法,也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故乡》中也体现的很明显。
场景白描:
《故乡》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几笔,就已将苍凉的气氛烘托出来。简单的一句话,便写出了故乡深冬时节隐晦寒冷的天气,也表露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
再比如:
“深蓝色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简短的一段语言,便将闰土活泼、灵动、有趣的少年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尽传神态。也让我们感觉到鲁迅对那段美好岁月的留恋与不舍。
动作白描: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这样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出了杨二嫂的性格,市井,贪婪,爱占小便宜。
语言白描:
“我”回乡后,没有一下就认出杨二嫂,杨二嫂便“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是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以及“阿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这样直白的语言描写,层层递进,写出了杨二嫂的自私、势利、刻薄、市侩,想方设法占别人便宜,一副小人嘴脸,庸俗小市民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故乡》一文中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仔细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以前常说鲁迅的作品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但其实,鲁迅作品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水准也是非常高的,值得细细品读。
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凸显悲凉与无奈,进行反思与批判《故乡》中,主要有三处非常强烈的对比:
其一,回忆中的故乡VS现实中的故乡
鲁迅回忆中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明月,碧绿的西瓜,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天真活泼的少年闰土,有各种各样的乐趣......是一个五彩缤纷,美好鲜活的世界。
而现实中的故乡,天气阴晦,乡村萧瑟,完全没有记忆中的生气与活力,一副苍凉与落败的景象。
今非昔比,鲁迅也不复当年的心境。景由心生,历经世事沧桑和生活不易后的鲁迅,心境是何等的苍凉,内心是何等的迷茫与哀伤。
其二,20年前的杨二嫂VS20年后的杨二嫂
20年前的杨二嫂,绝对是一个美人胚子,相貌清秀姣好,所以才有豆腐西施的称呼。那时的她,应该过着不错的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20年后的杨二嫂,彻底变了样,不仅相貌变得凸颧骨、薄嘴唇,活象画图仪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连性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说话尖酸刻薄,占小便宜还理直气壮,甚至偷偷顺走“我”家的东西,一副贪婪市侩形象。
生活的残忍、艰辛与摧残,竟将一个人,活脱脱变了样,这让鲁迅觉得无比可怕,却也深深的无奈。
其三,少年闰土VS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天真活泼,可爱有趣,是一个明亮美好的少年。他会刺猹,会捕鸟,有各种奇妙的点子,知道很多农村稀奇的事情,朝气满满,灵气十足。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呗;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萧瑟这;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明亮少年,而彻底成了饱经岁月沧桑的中年人。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闰土态度的变化。
小时候的他们,是美好的玩伴,一起嬉笑打闹,闰土对“我”的称呼是“迅哥儿”;
现实中再见到,闰土却恭敬地称呼“我”为“老爷”,一道厚厚的壁障竖在了两个曾经的儿时好友之间。
封建等级制度对一个人的压迫和摧残,再加上多子、饥荒、苛税、各种社会压榨,让闰土喘不过气,背着沉重的负担,整个人也变得麻木寡言,彻底失去了原本生命力。
借由这些对比,凸显出鲁迅对于故乡人世沧桑变幻的无奈和悲凉心境,更是对当时社会等级制度、阶级观念的深刻反思与批判。那样的社会观念,将原本鲜活的生命变得麻木,对人性的摧残残忍又彻底,也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疏离与隔膜。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毕飞宇曾评价说,鲁迅先生深得象征主义的精髓,从《呐喊》开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就不是现实主义,而是象征主义的。
《故乡》这部作品中,杨二嫂象征着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流氓性,而闰土则代表着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奴隶性。
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作者对这两种国民性进行了反思,也是对封建的等级制度、阶级观念的深刻批判——封建制度,果真是能“吃人”的。
作品中蕴含的博大情怀《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无限美好,现实中的故乡衰败沧桑,而作者理想中期待的故乡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虽然当下的现实让人无比失望,虽然作者内心也充满迷茫与悲凉,并不确定自己期待中的全新的社会和生活何时能够到来,如何能够到来,但作者从未放弃过希望。或许前路艰难坎坷,但作者从未停止努力与追求。
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一向是冷峻克制的,但他内心的情感却强烈炙热——纵然批判,却从未放弃希望;纵然迷茫,却始终信念不移;纵然悲伤,却从未停止前行。对于自己的故乡,人民,国家,他一直深情地爱着,也正因为执著深刻的爱恋,才促使他不辍笔墨,以笔代戈,一直呐喊着,战斗着。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生字注音组词
1.春夏秋冬
春(chūn)(春天)(春风)(春雨)
花(huā)(花朵)(鲜花)(花瓣)
冬(dōng)(冬天)(冬日)(寒冬)
风(fēng)(风雨)(大风)(风雪)
入(rù)(入口)(入门)(出入)
雪(xuě)(下雪)(雪人)(雪花)
2.姓氏歌
姓(xìng)(姓名)(姓氏)(百姓)
国(guó)(中国)(国家)(国王)
什(shén)(什么)(为什么)(干什么)
王(wáng)(大王)(国王)(王子)
么(me)(什么)(多么)(那么)
方(fāng)(四方)(平方)(立方)
双(shuāng)(双手)(双亲)(双方)
3.小青蛙
青(qīng)(青菜)(青蛙)(踏青)
情(qíng)(心情)(友情)(情谊)
清(qīng)(清水)(清明)(清洁)
请(qǐng)(申请)(邀请)(请教)
气(qì)(生气)(香气)(天气)
生(shēng)(生长)(生动)(卫生)
4.猜字谜
字(zì)(生字)(写字)(数字)
时(shí)(时间)(时候)(时刻)
左(zuǒ)(左手)(左边)(左右)
动(dòng)(运动)(动物)(动力)
右(yòu)(右边)(右手)(左右)
万(wàn)(万一)(千万)(万能)
红(hóng)(火红)(红尘)(红枣)
1.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chī)(吃饭)(吃亏)(吃力)
叫(jiào)(吼叫)(大叫)(叫好)
主(zhǔ)(主人)(主力)(自主)
江(jiānɡ)(长江)(江水)(大江)
住(zhù)(住口)(住手)(入住)
没(méi)(没有)(没人)(没用)
以(yǐ)(以后)(可以)(以前)
2.我多想去看看
会(huì)(开会)(大会)(会见)
走(zǒu)(飞走)(走开)(出走)
北(běi)(东北)(西北)(北方)
京 (jīnɡ)(北京)(南京)(京剧)
门(mén)(出门)(门口)(入门)
广(ɡuǎnɡ)(广大)(广东)(广西)
3.一个接一个
过(ɡuò)(过来)(过去)(走过)
各(ɡè)(各种)(各自)(各国)
样(yànɡ)(一样)(同样)(多样)
伴(bàn )(伴侣)(伙伴)(同伴)
伙(huǒ)(伙伴)(同伙)(伙夫)
这(zhè)(这样)(这么)(这时)
种(zhǒnɡ)(各种)(种类)(种子)
种(zhònɡ)(种花)(种田)(种地)
4.四个太阳
太(tài)(太阳)(太多)(太早)
阳(yánɡ)(太阳)(阳光)(夕阳)
校(xiào)(学校)(校门)(校风)
金(jīn)(金石)(金门)(金子)
秋(qiū)(秋天)(秋风)(春秋)
因(yīn)(因为)(因果)(因此)
为(wèi)(因为)(为何)(为了
5.小公鸡和小鸭子
他(tā)(他们)(其他)(他人)
河(hé)(河水)(过河)(江河)
说(shuō)(说明)(小说)(听说)
也(yě)(也是)(也好)(也许)
地(dì)(大地)(雪地)(地上)
听(tīnɡ)(听取)(听见)(动听)
哥(ɡē)(哥哥)(大哥)(哥们)
6.树和喜鹊
单(dān)(单人)(单子)(单个)
居(jū)(居住)(居多)(居心)
招(zhāo)(招呼)(招手)(花招)
乐(lè)(快乐)(乐园)(乐观)
乐(yuè)(音乐)(乐队)(声乐)
快(kuài)(快乐)(飞快)(快速)
呼(hū)(欢呼)(呼叫)(呼应)
7.怎么都快乐
玩(wán)(游玩)(玩乐)(玩具)
很(hěn)(很好)(很少)(很多)
音(yīn)(音乐)(回音)(口音)
行(xínɡ)(行为)(行人)(飞行)
讲(jiǎnɡ)(讲学)(主讲)(开讲)
许(xǔ)(许多)(许诺)(许可)
当(dānɡ)(当心)(当时)(当中)
当(dànɡ)(上当)(当真)(当铺)
8.静夜思
思(sī)(思乡)(三思)(反思)
前(qián)(当前)(目前)(从前)
光(ɡuānɡ)(阳光)(月光)(时光)
低(dī)(低头)(贬低)(低垂)
床(chuánɡ)(床单)(河床)(床上)
故(ɡù)(故人)(故乡)(无故)
乡(xiānɡ)(故乡)(乡音)(思乡)
9.夜色
色(sè)(红色)(色调)(出色)
外(wài)(外边)(见外)(外面)
看(kàn)(看见)(好看)(看来)
看(kān)(看门)(看护)(看管)
爸(bà)(爸爸)(阿爸)(老爸)
晚(wǎn)(早晚)(晚上)(晚会)
笑(xiào)(说笑)(玩笑)(可笑)
再(zài)(再三)(再见)(再说)
10.端午粽
午(wǔ)(上午)(中午)(下午)
节(jié)(春节)(过节)(节气)
叶(yè)(叶子)(竹叶)(叶片)
米(mǐ)(大米)(小米)(白米)
真(zhēn)(真心)(天真)(真正)
豆(dòu)(豆荚)(大豆)(土豆)
分(fēn)(分开)(春分)(十分)
11.彩虹
那(nà)(那么)(那天)(那边)
千(qiān)(千万)(千里)(千米)
到(dào)(到来)(看到)(回到)
高(ɡāo)(高大)(高兴)(高招)
兴(xìnɡ)(高兴)(兴趣)(兴致)
成(chénɡ)(成功)(成长)(成天)
着(zhe)(走着)(飞着)(笑着)
着(zháo)(着火)(着急)(点着)
5.动物儿歌
间(jiān)(中间)(人间)(时间)
迷(mí)(着迷)(入迷)(迷你)
造(zào)(造成)(建造)(造句)
运(yùn)(走运)(运行)(运气)
池(chí)(瑶池)(电池)(池塘)
网(wǎnɡ)(纱网)(渔网)(网络)
欢(huān)(欢乐)(欢呼)(欢快)
6.古对今
古(ɡǔ)(古老)(古代)(古木)
凉(liánɡ)(凉快)(着凉)(清凉)
细(xì)(细雨)(细心)(细节)
夕(xī)(夕阳)(七夕)(前夕)
李(lǐ)(李子)(桃李)(瓜田李下)
语(yǔ)(语文)(成语)(英语)
香(xiānɡ)(清香)(书香)(香水)
7.操场上
打(dǎ)(打字)(打工)(打开)
拍(pāi)(节拍)(拍打)(拍手)
跑(pǎo)(小跑)(长跑)(短跑)
足(zú)(手足)(立足)(十足)
声(shēnɡ)(声音)(呼声)(笑声)
身(shēn)(身体)(自身)(身上)
体(tǐ)(身体)(气体)(全体)
8.人之初
之(zhī)(之前)(之后)(之间)
相(xiānɡ)(相关)(相近)(相同)
近(jìn)(远近)(近来)(近日)
习(xí)(学习)(自习)(见习)
远(yuǎn)(长远)(高远)(远古)
玉(yù)(玉米)(玉石)(玉器)
义(yì)(情义)(讲义)(主义)
12.古诗二首
首(shǒu)(首长)(首相)(回首)
采(cǎi)(开采)(采用)(风采)
无(wú)(无情)(无声)(无用)
树(shù)(种树)(树叶)(树林)
爱(ài)(爱心)(可爱)(爱好)
尖(jiān)(尖刀)(耳尖)(山尖)
角(jiǎo)(口角)(牛角)(豆角)
13.荷叶圆圆
亮(liànɡ)(亮光)(明亮)(天亮)
机(jī)(飞机)(耳机)(机关)
台(tái)(讲台)(台风)(上台)
放(fànɡ)(放心)(放手)(开放)
鱼(yú)(金鱼)(鱼头)(鱼儿)
朵(duǒ)(花朵)(云朵)(一朵)
美(měi)(美好)(美术)(美人)
14.要下雨了
直(zhí)(一直)(直立)(正直)
呀(yɑ)(好呀)(是呀)(对呀)
边(biān)(无边)(外边)(身边)
呢(ne)(好呢)(行呢)(你呢)
呢(ní)(呢喃)(毛呢)(花呢)
吧(bɑ)(走吧)(去吧)(好吧)
吗(mɑ)(好吗)(对吗)(是吗)
加(jiā)(加入)(加快)(相加)
15.文具的家
文(wén)(正文)(文学)(全文)
次(cì)(这次)(主次)(再次)
找(zhǎo)(找回)(找来)(找到)
平(pínɡ)(平时)(和平)(太平)
办(bàn)(办公)(开办)(主办)
让(rànɡ)(出让)(让开)(相让)
包(bāo)(书包)(红包)(打包)
16.一分钟
钟(zhōnɡ)(时钟)(钟声)(钟爱)
元(yuán)(元首)(元气)(多元)
洗(xǐ)(洗手)(清洗)(洗头)
共(ɡònɡ)(一共)(共同)(公共)
已(yǐ)(已经)(而已)(早已)
经(jīnɡ)(正经)(经过)(已经)
坐(zuò)(坐下)(请坐)(坐车)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要(yào)(不要)(要好)(主要)
连(lián)(相连)(连声)(连日)
百(bǎi)(百万)(百姓)(百货)
还(hái)(还有)(还是)(还在)
舌(shé)(舌头)(口舌)(喉舌)
点(diǎn)(点头)(点心)(早点)
18.小猴子下山
非(fēi)(非常)(是非)(无非)
常(chánɡ)(非常)(正常)(经常)
往(wǎnɡ)(往来)(来往)(往日)
瓜(ɡuā)(瓜果)(瓜分)(西瓜)
进(jìn)(进入)(进去)(进行)
块(kuài)(方块)(块头)(石块)
空(kōnɡ)(空间)(空中)(太空)
19.棉花姑娘
病(bìnɡ)(生病)(病人)(看病)
医(yī)(医生)(中医)(牙医)
别(bié)(别动)(个别)(分别)
七(qī)(七个)(七夕)(七天)
奇(qí)(出奇)(好奇)(奇人)
星(xīnɡ)(金星)(行星)(明星)
干(ɡān)(干洗)(干花)(干燥)
干(ɡàn)(树干)(主干)(干活)
20.咕咚
吓(xià)(吓人)(惊吓)(吓唬)
怕(pà)(害怕)(可怕)(恐怕)
跟(ɡēn)(跟头)(跟从)(跟风)
家(jiā)(回家)(家乡)(大家)
羊(yánɡ)(山羊)(羊角)(绵羊)
象(xiànɡ)(象牙)(大象)(气象)
都(dōu)(都是)(都有)(大都)
都(dū)(首都)(京都)(都市)
21.小壁虎借尾巴
捉(zhuō)(捉弄)(捕捉)(捉住)
条(tiáo)(条文)(面条)(条件)
爬(pá)(爬行)(爬虫)(爬山)
姐(jiě)(姐妹)(空姐)(表姐)
您(nín)(您好)
草(cǎo)(草书)(水草)(小草)
房(fánɡ)(房子)(厂房)(书房)
作者:周理松
疑惑
人生从小到大,不时会被一些似是而非、始终不见明确答案的疑问困扰着。小的时候,对于那些在大人们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一有机会就会冒出来发问,而大人们的回答,不是一笑了之,就是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遗憾的是,有的问题,并不是等到我们长大了以后,就一定会就有答案。
譬如改河 —— 把一条穿山越野,弯弯曲曲,千百年来自然流淌的河川拉直。这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更无任何人工智能技术的年代,该要投入多少人力和时间、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甚至难免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先辈们还是要干,组织者们乐此不疲。其个中缘由,如果只从河道弯曲的坏处、将它改直的好处中去寻思,似乎难有准确的答案,有的甚至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以我上中学时校园门前的那条河为例,它是长江支流蕲河的支流,发源于鄂东大别山脉深处,蜿蜒百余公里,流到我的家乡时,在区政府所在地门前转了个弯,然后继续南下,朝着蕲河主流的方向缓缓流去。这个河的转弯处,岸边是一座热闹繁华的小镇,虽然只有一条很旧的老街,但百货日杂、五金手工、副食小吃等店铺一应俱全。老街一面靠山,山腰处有一所中学,名曰“五七中学”,与河东我的母校“十二中”遥遥相望;老街的另一面依水而建,中间有一豁口,一座三尺来宽的木桥从此处通向河东,这是我们到老街购物和游玩的唯一通道。
遥想身为学生当年,在教室里听课和做作业时,只要有锣鼓声或鞭炮声从窗外传来,那不是河对岸有戏开演,就是街上某户人家在办喜事,弄得大家心里暗暗发痒,恨不得马上下课,三步并作两步飞过木桥去看热闹。殊不知,河对面桥头附近还有一家钢笔修理店,店主名叫陈文斗,昔日因工致残,只剩下一条腿,他整日坐在店里帮人修理钢笔。且不论他的手艺有多精湛,无论怎么坏的一支废笔,一到他的手里摆弄几下,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变得比以前更好写字。更吸引大家的是,他还会说笑话,比如他给自己编了几句顺口溜:“街上有个陈文斗,要啥样样有,只有一只脚,但有三只手,两只在肩上,一只地上走(指拐杖)”。逗得顾客笑过不停,钢笔修好了还舍不得离开。
想到街上去玩,必须壮着胆子过桥。三尺来宽的桥面虽能正常通行,但支撑它的桥墩,只是几根并不粗壮的木柱;作为桥梁的木板,是用铁钉固定在木柱的顶端上,走上去摇摇晃晃,吱吱作响;俯首河面,湍急的流水令人头晕目眩;令人担心的是女生,每次过桥都必须结伴而行,走在后面的双手搭在前者的肩背上,一个个战战兢兢,不时发出阵阵尖叫。尽管如此,河那边好玩好吃的诱惑,还是不停地激起大家上桥过河的冲动。
值得庆幸的是,河的转弯处虽然水流较深,而且湍急,但靠近我们学校的那一边,是一片宽阔的沙滩,演戏放电影大都会在这片沙滩上进行。这就大大方便了我们学校,令河西“五七中学”的师生们羡慕妒忌不已。
天有不测风云,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某一天,学校突然接到通知,说要腾出礼堂和部分宿舍,用于驻扎水利民工。
是何工程如此兴师动众,连学校正常作息都必须为它让路?原来是学校门前这条河要改了,改成一条直线通向下游。至于为何要改,有人说是为了防洪,防止河湾水流太大,冲击岸上区公所及其附近街道和村庄,损坏附近稻田;也有人说是为了减少河水淹没面积,腾出更多土地种田。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反正此项工程意义重大、非常必要,各行各业、各公社大队和生产小队都必须全力投入,积极支持配合。至于说这条河流改直以后,是否还要再建一座桥,这座桥建在哪里,我们是否还能到河的对岸街上看戏,顺便买一支铅笔和作业本,或者到副食商店买几颗小糖解解馋,或者再到只有一只脚的陈文斗那里听听笑话,这些都不是组织改河的大人们所关心的。
夯歌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从早晨天刚蒙亮到傍晚太阳落山,河的两岸红旗招展,挖土筑堤的人群熙熙攘攘,浩浩荡荡;河床中心抽水机声突突响个不止。指挥施工的头头们手持铁皮喇叭,在河岸上来回不停地吆喝。
正在教室讲课的老师们由于担心同学们听不清,只得加大声量,企图将外面的噪音压下去;靠近河边的几间教室里,老师们几乎声嘶力竭,听课的同学不得不竖起耳朵仔细领会;实在没有听清老师讲什么的,心里不免开小差。譬如我,满脑子里都是早晨吃饭时见到的一位老爹爹,他衣衫褴褛,左臂扛着一把铁锹,右臂紧夹一个玻璃菜瓶,站在食堂外面打饭时,冻得浑身瑟瑟发抖。由于他在不停地咳嗽,引起身边一些学生偷偷看他,调皮的男生示意女生看仔细一点,不料有的女生竟然失声尖叫,原来这位老爹的裤子破了一个大洞,半边屁股暴露在外。对于孩子们的大惊小怪,老人似乎并不在意,那双呆滞的目光始终盯着正在靠近的打饭窗口,看得出他很饿,想尽快喝上几口稀饭,而此时工地上的喇叭声突然响了,他连忙抹了一下脸上的鼻涕和嘴边的口水,转身迈开似不灵便的双腿,一瘸一拐地朝着河边工地上奔去,一路不停地咳嗽着,那副老迈而瘦弱的身躯很快消失在急忙而焦躁的人流之中……
多么希望今天早点收工,要不然,那位老爹空着肚子,他能否扛得住这段紧张而又劳累的时光?多么希望这浩大的工程早点结束,要不然,凭着那副羸弱枯萎的身板,他如何熬过这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
我胡思乱想着,脑海里忽又出现另一个同样繁忙、但却令人振奋的场面:宽阔的水库工地上人山人海,挖土的呼哧呼哧,汗流浃背;挑土的脚步如飞,争先恐后;为水库大坝筑基打夯的几伙人最出风头,那一声声现编现唱的夯歌不时引起周围人群开心发笑:“哟呵嗨,哟呵嗨,我的屋里那个大姑娘啊,呀儿哟,生了一个大头孩啊,哟呵嗨!”“嗨哟,嗨哟,嗨嗨嗨嗨喂哟喂,我和你妈笑开颜啊,嘿哟嗨!” ……
领夯起唱的那位,大多是一些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的人,其余均为十七八岁的状小伙,每组打夯者中还穿插一至两个身强力壮的大姑娘。他们一边弯腰出力、一边打情骂俏,成为整个工地的开心果,把漫长的劳累时光闹得有声有色。
那时我才六七岁,正在工地旁边的一个山坡上玩耍。这是俯瞰整个工地的制高点,有个领头的人经常站在这里查看工程进度,发现问题就拿起铁皮喇叭朝下喊话。他是我大伯,水库工程指挥长。他今天带我来到这里,除了让我看看热闹,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意图,他没直说,我也不懂。只见附近村里不断有人前来端茶送水,一见到我的大伯就伸出大拇指不停地夸赞:“积德啊,政府这件事办得好,明年如再有干旱,我们就不怕了!” 有个耳朵很闭的老太太双手紧紧抓住大伯的胳膊不放:“好人啊,好人!” 还不停地问东问西,眼泪扑簌簌地流淌,任凭大伯怎么解释,她还是在问:“指挥长,你就是吧?”
大伯一辈子为官,从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到大队书记,职级虽与政府官员中最低的科级还远隔一截,但其风度与威望,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我对大伯为官的印象,也正是从他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开始的。
吐血
先辈曾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挖塘围堰,筑坝开渠,把老天播下的雨水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把江河湖岸筑牢,防止洪水肆虐,或将此水引向他处,以解干旱燃眉之急,这就是水利。自古以来,加固江河堤坝,修建大型水库,开挖几十里乃至上百里长的水渠,这些都是造福于人类的好事。两千多年以前,一个名叫李冰的先人,面对波涛汹涌、千里一泻而下的岷江,竟然能够想到把它一分为二,一支分流继续流向长江,另一支分流导向蜀中,用于浇灌此地千里沃野,这样既减轻了洪
疑惑
水压力,又缓解了干旱困扰,真可谓造福千秋。抚今追昔,类似于李冰者何止千万,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不及都江堰工程那样宏伟,那样值得千古流传,但其勤劳与执着,其一往无前的精神,都在今人心中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大伯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干部。他虽然没有像李冰那样创造宏图伟业,更没有大禹治水那样名传千古,但类似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境界与精神,在他身上已经充分体现。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日夜在工地巡察,与工程技术人员同睡一间草棚,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让民工们早点回家过年,他带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超额完成每天施工任务。劳累过度吐血了,他瞒着家人继续在工地上操劳;腰背累得无法伸直时,他手撑一根木棍艰难行走,还在那里忙碌。也许,就是这样的干劲与精神,才使群众对他心服口服;就是这样的执着与追求,才使大家看到了一个人的真实的品性。正因为如此,那些偷懒耍滑的人最怕他,即使远远听到他的咳嗽声,也如惊弓之鸟,干活做事不敢有半点马虎;干部群众遇有难事,总是首先想到他,把他当作主心骨。
后来我发现,大伯的威信,不仅在于他认真负责,有吃苦精神,而且对上级指示精神领会得最快,执行得最坚决。记得有一年夏天久不下雨,为了挽救濒临干枯的秧苗,大队集中人力在河里筑起围堰,将河水拦住,形成一个临时水库。各生产队争着要水灌溉自己的农田,但公社领导要求统筹兼顾,先急后缓。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就在河边,把围堰里的水首先放进我队农田,似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别人虽然眼红,但也无可非议,于是有人率先将河里的蓄水排入本队农田。不料此事被人告到公社,大伯知道后,不但不为本队辩解,反而大发雷霆,批评了大队具体负责的干部之后,又冲着我队生产队长一顿臭骂。从此以后,大家对上级指示,除了坚决执行,再也不敢有丝毫的变通与懈怠。
遐想
我的思绪又回到教室,但老师在讲什么,还是无法听清。早晨见到的那一幕,那位老爹破衣烂衫、瑟瑟发抖的身影,又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晃动。我在傻想,校园门口的那条河改直以后,会给那位老爹带来什么?是他家的房屋远离洪水吗,还是他那个生产队里又多了几亩农田?或许是,河改直了以后,他出门和回家的路变近了?但这些前景好像都很模糊。
我又想,和这位老爹一样年纪的人,在改河的工地上何止一人。他们除了劳累、寒冷与饥饿,是否还有对这条河流改直以后的向往与憧憬?如果有,是到老街餐馆吃顿肉丝面的口福,还是到河滩上看场电影的快乐?如果还不清楚,他们那样埋头苦干的动力是什么?
想来想去,我对自己的答案一个也没有把握,只好准备去问大伯。但是上了高中以后,自己很少回家,大伯一如既往地很忙,很难见到他,更没有适当机会与他谈到这些。
好在暑假很快就到了,我在家里帮助大人插秧割谷的那段时间,傍晚收工回家时,发现大伯似乎很悠闲,他打着赤膊,穿着大裤衩,站在门口旁边的山坡上独自抽烟,口里竟然悄悄地哼唱着《红灯记》里李玉和的一段唱词:“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他唱得特别地认真,也特别地跑调,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又不便与他打招呼。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他忽然发现了我,并主动朝我走来。见我装着没有听见,不动神色,他自我嘲讽地摇着头说:“我这哪里是唱戏,简直就是歪嘴和尚念经。” 还很苦恼地解释道:“真没办法,学唱革命样板戏,上级要求干部带头,我这一关恐怕是过不了”。
“能唱几句就行,主要是个态度问题。”我安慰了他一句,马上又把话题引到区里正在组织改河上,想了解一下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他对自己当干部,指挥修过多少水库,挖过多少塘堰,开过多少沟渠,都记得清清楚楚;对每项工程的价值与功效,也都如数家珍。唯有改河这一次,他似乎有点茫然。我问他“这么改有用吗?” 性格耿直的他竟然不直接回答,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把吸得不能再往下吸的烟头丢到地下,用脚踩了踩说:“将来有一天,你就会明白的。”
我当时的确没有明白什么。直到今天,当我也迈入大伯当年的那个年龄时,似乎仍然没有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不知何故,每次回老家,我都要绕道去中学门前的那条河边走走。河还是那条河,河的两岸笔直笔直,母校的门口离河水更近了,而河对岸的那条老街,由于离河边远了,交通不便,路人渐渐稀少,它早已悄然消失;连接两岸的木桥早已拆除,被下游的另一座水泥大桥所代替。水泥大桥的桥头是一条新街,整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我在这条街上转来转去,房子虽然很漂亮,但是再也看不到过去老街上那些简陋、古朴而又实用的店铺,更见不到单腿陈文斗那样技术娴熟、又会说笑话的手艺人了。是我老了,还是这条河、河边的街上真的缺少点什么?
至于这里是否因为河改直了,洪水不再肆虐,良田面积更大,收获的粮食等作物更多,这些都无证,大家也再不关心。正因为如此,我还是没有弄明白,这河是改了好还是不改为好。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河流的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这是一个诗意的遐想还是一种科学的判断,恐怕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多么希望大伯没有离世,如果他至今健在,我再去问问他老人家,也许他不再只是一声叹息。
(2020年1月10日写于海南陵水 . 南湾猴岛 ,2021年1月3日于武昌修改)
投稿|174536399@qq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