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说书陈若萍著,陈国柱演示《六合棍》。
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叫六合棍,作者陈若萍。这个是个方面,陈若萍编著,陈国柱演示。
六合棍是山东一代流传的,山东烟台、莱阳、青岛一带螳螂门的,分为三十八技法,内容有点底、卷角、窈窕等等三十八种技法。六合棍全套一共一百二十三个动作,虽然叫六合,并非出自六合门。正如六合枪集中了羊羔杀、马罗流、六甲枪法合二为一。
电视剧里边好像也有前半部,实用性很强,能够增强臂力、耐力、足劲稳劲、提高积极能力和锻炼方法。这个是动作名称,有现代的命名式,还有传统的招式名,怀中抱月、鸣风一腔、敲那个认真。很多名称的招式名称在很多的套路里,包括不同的权限里面都可能有。
这个只是个名字,向行取一手绘图,带有路线图,画有这种带箭头的,步该怎么走,共该怎么走,有虚线、有实线很方便,大家能够分辨。有一部分人是按照书学习的,这么多年我接触了很多西部爱好者,有的人真的是能从书里边学套路的,当然可能需要有一些基础。
转身三劈,这也是书的一个作用,并不收尸,一百三十二度。看装针,一看这就属于应该八十年代六合棍。
品茶·说书陈若萍著,陈国柱演示《六合棍》。
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叫六合棍,作者陈若萍。这个是个方面,陈若萍编著,陈国柱演示。
六合棍是山东一代流传的,山东烟台、莱阳、青岛一带螳螂门的,分为三十八技法,内容有点底、卷角、窈窕等等三十八种技法。六合棍全套一共一百二十三个动作,虽然叫六合,并非出自六合门。正如六合枪集中了羊羔杀、马罗流、六甲枪法合二为一。
电视剧里边好像也有前半部,实用性很强,能够增强臂力、耐力、足劲稳劲、提高积极能力和锻炼方法。这个是动作名称,有现代的命名式,还有传统的招式名,怀中抱月、鸣风一腔、敲那个认真。很多名称的招式名称在很多的套路里,包括不同的权限里面都可能有。
这个只是个名字,向行取一手绘图,带有路线图,画有这种带箭头的,步该怎么走,共该怎么走,有虚线、有实线很方便,大家能够分辨。有一部分人是按照书学习的,这么多年我接触了很多西部爱好者,有的人真的是能从书里边学套路的,当然可能需要有一些基础。
转身三劈,这也是书的一个作用,并不收尸,一百三十二度。看装针,一看这就属于应该八十年代六合棍。
青岛解放后,作为 “编外记者”的各行各业通讯员,编织成强大的党报通讯网络,他们和职业记者共同记录了城市的轨迹,也留存了个体追求的记忆。
青岛日报初创就打造了强大的通讯员队伍
《青岛日报》1949年12月10日创刊后不久即建立了通讯员制度,目前所见最早的通讯员证,1950年7月15日签发给杨光, 编号“文”字头第0005号,为本市文史研究者邹勇收藏。青岛日报报史馆藏“财”字0179号宋壮的通讯员证,签发时间为1950年9月1日。封面“青岛日报”四个字是1950年3月启用,第一次由舒同题写的报头。
当时编辑部设有财经组和文教组,证件字头分类似乎表示按采访组对口编号。
青岛报史馆公号记载,在《青岛日报》首任总编辑沙洪主持编务时期,青岛日报社大力发展通讯员,在报纸上开辟“新闻通讯员”专栏,举办了多期通讯员学习班,1951年上半年,通讯员已发展到1133名。
青岛日报报史馆资料
《青岛日报》初期的通讯员工作,从通讯员证上的《青岛日报社通讯员工作暂行条例》,体现出几个特点:
1、覆盖面很广。要求在所有公私工厂、学校和各机关、部队、农村的积极分子中有步骤有重点的普遍发展通讯员,逐步建立本报通讯网。
2、审核持证制。凡愿经常写稿,经编辑部核准即可成为通讯员,发给证书。有通讯员三人以上单位可组成通讯小組。
3、有工作量要求。通讯员须每月报告情况,至少提供三篇稿件,连续两个月失去联系即丧失资格。有义务反映读者意见、组织读报组活动、介绍通讯员。
4、激励突出者。成绩较好者给予特约通讯员身份,给予奖励。凭证可到报社阅览图书,订报八折优惠等。
最早的通讯员证中,虽然也有编辑部各部门电话,列出的全市17处投稿箱分布位置,应该是多数通讯员供稿的主要联络网。
报社组建初期,共有干部68名工人50多名,设财经组、副刊组、工业组、军政组、文教组等采编部门。每个通讯员每月供稿三篇加一篇工作汇报,每月来稿可达三四千篇(以当时基层单位摄影条件限制,只会有少量照片),三五十名采编人员的通联工作量相当可观。而三个以上订阅者的读报小组,有通讯员积极组织推动,至1951年6月,全市读报组有2193个,成员有32800人。报社还专门为读报员办过学习班。
青岛日报报史馆资料
所见1959年签发的通讯员证,新的工作条例取消了供稿数量要求及给予特约通讯员身份、图书阅览、订报优惠等规定。增加了陈伯达对通讯员工作的论述,此时其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担任1958年6月创刊的《红旗》杂志总编辑不久。也是在1958年,6年前接替沙洪的总编辑顾膺因被错划为右派遭免职,林毅代理总编辑。也许通讯员条例和证件就是在这前后更新的,封面“青岛日报”采用的是1956年由舒同第三次题写的报头。
青岛日报报史馆资料
此时,全市投稿箱增加一倍达34处,分布在全市七个区。同在1959年5月的几张证件,按字头分类,“工”字头编号出现2006号,“农”字头出现3016号。如果编号代表总数,意味着创刊十年累计通讯员有数千人。
通讯员队伍中的传奇人物
1949年12月,青岛日报社组建时,报社实行社长制,吴建是首任社长,沙洪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抗战时期,他们就曾经是《大众日报》的业务领导和同事,那时报社就非常重视通讯员工作。题写书名的《大众日报五十年》记载,《大众日报》1944年在省级机关、部队各兵团和滨海、鲁中、鲁南地区建立起两千多人的通讯员队伍,并逐步形成网络。从省级机关到基层单位,几乎都有通讯员和通讯读报小组。解放战争期间,报社聘请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宣传干部担任特约通讯员,至1947年,在滨海、鲁中、鲁南地区发展了四百多名。《山东专题史稿》考证,山东解放区报纸到1948年共发展5000多名工农通讯员。
在《大众日报》担任过通联科长的《青岛日报》首任总编辑沙洪,显然对通讯员工作熟门熟路,青岛日报社多次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并要求通讯员积极组织读报组活动。邹勇先生曾在网上见过一张 1951年7月的通讯员学习班结业证,背面有学员陈若萍在第一期财经班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等字样,上有沙洪之印。
虽然邹勇很遗憾没能到手这张证件,却以对时期一位青岛武术家、武侠小说家的了解,通过与其子联系求证,确认了这位陈若萍就是当年的传奇人物陈挹翠。
邹勇(左)与陈若萍儿子陈永和2019年合影。摘自邹勇《青岛记忆》公号。
2021年底出版的《青岛艺术史 文学史稿卷》中,作者臧杰认为,《藏龙卧虎》的作者王度庐、望素楼主(王效古)和陈挹翠“三侠”并存,“为青岛20世纪40年代通俗文学的写作构筑了一份独特的景观”。
自幼喜爱武术的聋哑人陈若萍擅长锁喉枪和螳螂拳,曾担任过武术教师、国术馆练习所长。1946年在《民言报晚刊》连载作《四海游龙》走红后,甚至同时写九部武侠作品应对约稿,先后发表十几部小说,是北方有知名度的武侠小说家。陈若萍还擅长书画篆刻,解放后出版过武术著作。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通讯员,在《青岛日报》肯定是独一无二的。
大厂通讯员留下的短暂历史痕迹
邹勇先生积多年努力,从通讯员证等专题收藏中挖掘出诸多史料,为青岛日报保留了珍贵记忆。异曲同工的是,我和“杭文”(杭州路16号文史爱好者)在考证老四方工厂厂史时,先后发现了两位通讯员在建国初期的重要报道。虽然没有找到通讯员证,但根据后人回忆和报道情况,可以锁定他们的《青岛日报》通讯员身份。
2021年7月21日,青岛日报社《观海》客户端发出我们撰写的《“八一”号火车头声名远播 青岛日报系列报道先声夺人》一稿时,本报1952年“八一”号首发报道的署名作者杨富贵身份不清。发稿当晚,杨富贵儿子激动地联系我们,说父亲当年是厂工会干部、《青岛日报》通讯员。他们说父亲多次讲过当年写“八一”号,那时25岁的他一生以此为傲。后来他离开工会去了车间,子女好多年后才明白是因为出身问题。
杨富贵后代认出屏幕中心位置的父亲。这是1949年11月在“中苏友好”号火车头前。
我们又在市档案馆查到杨富贵在《青岛日报》上的其他三篇稿件,最早的在1950年9月,之后的两篇在1952年6月,内容都是写工厂的。“八一”号报道,是杨富贵在《青岛日报》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稿件。2021年7月31日,我们以《首次报道“八一”号火车头三干将浮出水面,吕寰拍摄照片成经典》为题发稿,将有关情况公之于众。
2021年国庆前夕,考证1950年老四方工厂“国庆周年号”机车,笔者在《观海》发出稿件《与1950年 “国庆号”火车头零距离:一群老厂子弟的追寻》。为此查考当时的《青岛日报》, 1950年10月15日头版刊发的《四铁职工制成国庆号机车 滕代远部长致函勗勉》,署名作者为“赵京西”。而“杭文”成员张成珍藏的195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署名“赵京西、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李久泽”的消息,报道了四方铁路工厂职工向毛主席上书报告生产成绩、赶制的“国庆号”新机车今日抵京。
根据之前考证经验,我们推测赵京西为四方机厂通讯员,还在1950年9月30日《青岛日报》上查到他以“四方铁路工厂职工”名义的读者来信,提出在四方增设识字班,建议得到教育局采纳。
几天后联系到他的后代得知,赵京西随解放青岛的部队进城入厂,在厂办当秘书,不久因个人历史原因离开厂办,到转向架车间干材料员直到1977年退休。
年轻时和退休时的赵京西
杨富贵和赵京西是青岛日报最早的通讯员,但工厂可能不止他们两个,或许有通讯员小组。从邹勇收集的《青岛日报社新发展通讯员审查登记表》(据分析是六十年代初的)看,工厂竟然有七八位通讯员,职务最高的是厂政治部副主任,这显示出重点企业里通讯员队伍相当强大。
杨富贵、赵京西在建国初期都担当过重大报道任务,作为通讯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闻痕迹,也许不是个人巧合,却都因历史原因昙花一现,早早与新闻宣传工作告别,在车间默默地退休。
城市的历史,媒体的过往,潮起潮落,老通讯员留下的浪花,飞逝中折射出潮头的光影,成为渐行渐远的回响。(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张同俊)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