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河北员网 河北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阳历九月中旬)庆祝。它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些传说和民间传统,与观赏月亮、祭拜月神、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相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由来有多个版本,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版本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传说在古代,十日后九黎还处在迷茫的重建时期,闻仲、后稷等人向玉皇上帝请示,得到了玉帝的许可将善行者羿封为天上官。羿妻嫦娥在地上以免受众人欺侮。可利用不老不死药水的嫦娥晚上在天帝的帮助下到了月宫,并邀请嫦娥一起居住。
另一个版本是关于夸父追日的传说。相传夸父是古代神人,他拿着一根长矛追逐太阳,一直追到天涯海角。追不到太阳的夸父气愤到饥渴丧生,并化成太阳射线灼烧人间。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保护了人们的安全。
无论是哪个版本,中秋节都与嫦娥、后羿、夸父等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紧密相连。中秋节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承载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团结友爱的向往和思念。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猜灯谜、吃月饼、舞龙灯等。同时,中秋的象征意义也展示在许多民俗活动中,如合家团圆、亲友相聚、祭拜月神等。这些活动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团结和睦的向往
光明网讯(记者 赵金悦 金英花)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古代,乞巧节活动的主要以单身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七夕”节这天,情侣通过互送礼物表达爱意,有些年轻人特意选择在七夕节领证,手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目前,在广东、甘肃等地仍保留着当地特有的乞巧民俗,如吃巧果、看七娘戏、染甲沐发等。绵延千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幸福的诉求,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尽管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但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居民在“我们的节日•七夕”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体验“穿针乞巧”。(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晒书】古代,“七夕”节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在指导社区居民体验七夕晒书。(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吃巧果】七夕巧果是一种传统节日食俗。在北方有的地方,到了七夕节前制作大量的巧果,可以用线穿成一串,给宝宝们戴上,一种好的寓意。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设席乞巧”中展示制作的“巧果”。(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花草染甲”中体验染指甲。(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