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宋朝《百家姓》中孙姓排第11位,至2012年孙姓仍为第12大姓,人口多达1800多万。
1614位开国将帅中孙姓将军占有几席?
这些孙姓开国将帅中,获开国少将、开国中将、开国上将、开国大将、开国元帅军衔者各有几人?
这些孙姓开国将帅具体的名录与籍贯又如何?
开国将帅中孙姓宗亲代表孙毅将军
一、孙姓没有开国元帅、大将、上将二、孙姓开国中将人数、籍贯及名录孙姓开国中将有2位,他们就是孙毅中将和孙继先中将。
1、孙毅中将,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孙氏宗亲。
土地革命时期,孙毅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孙毅曾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孙毅曾任华北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
解放后,孙毅曾任河北军区司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孙毅中将
2、孙继先中将,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孙氏宗亲。
土地革命时期,孙继先曾任红31军93师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孙继先曾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孙继先曾任第三野战军22军军长。
建国后,孙继先曾任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孙继先
三、孙姓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孙姓开国少将共有12人。其中有7人是1955年授衔的,1人是1955年授衔的;另外,1961年授衔的有3人,1964年授衔的也有1人。
(一)孙姓1955年授衔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少将中孙姓有8人,具体籍贯名录如下:
1、孙三少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孙氏宗亲,曾任解放军四野坦克师参谋长、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
2、孙光少将,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孙氏宗亲,曾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3、孙文采少将,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孙氏宗亲,曾任东北军区高射炮师政委。
4、孙仪之少将,安徽省六安市孙氏宗亲,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孙氏宗祠
5、孙克骥少将,福建省武夷山市孙氏宗亲,曾任南京军区副政委。
6、孙超群少将,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孙氏宗亲,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工程兵学院院长。
7、孙端夫少将,河南商丘市孙氏宗亲,曾任北京军区任空军副司令员。
孙三少将
(二)孙姓1956年晋升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1956年晋升的孙姓开国少将有1人,他就是孙润华少将,他是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氏宗亲,曾任甘肃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6年被授于少将军衔。
(三)孙姓1961年晋升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1961年晋升的孙姓开国少将有3人,具体籍贯名录如下:
1、孙正少将,山东省立济南市孙氏宗亲,曾任广东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2、孙干卿少将,山东省淄博市孙氏宗亲,曾任广州军区参谋长。
3、孙继争少将,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孙氏宗亲,曾任福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
孙继争
(四)孙姓1964年晋升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1964年晋升的孙姓开国少将有1人,他就是孙俊人少将。
孙俊人少将,上海市松江区孙氏宗亲,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孙俊人
六、映雪世泽;兵书家声;孙姓人才辈出望出太原;芳传虞坂。孙姓开国将帅共有14位,其中开国中将2位、开国少将12位。
孙氏宗祠
除了开国将帅,孙姓历史名人还有很多,孙武、孙膑、孙坚、孙权、孙思邈、等历史名人都是孙姓的俊杰。孙俪、孙兴、孙耀威等明星也是家喻户晓。
当代孙姓宗亲主要集中在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黑龙省等省份。孙姓主要分支派系有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东莞堂、太原堂、江东堂、兵法堂等。
孙俪
您是孙姓族人吗?是那个堂的?您所在县市有孙姓开国将帅或者其他孙姓历史名人吗?
这些孙姓名人有什么传奇故事?可否分享一二?
我是小鲶鱼,如果有纰漏请批评指正,如果您认为我的文章有价值,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谢谢老铁们!
大唐第一舞人公孙大娘,因“舞剑”成就唐朝三圣,虽普通却不平凡。这个题目仿佛展开了一段古代女性在艺术与政治交融中的非凡传奇。一个以舞蹈为生的普通女子,如何因“舞剑”而创造了唐朝历史上独特的传奇故事?
灵玉盘旋,舞姿动四方大唐开元年间,长安城内歌舞升平,一名姓公孙的姑娘凭一套绝妙的“剑器舞”,在长安城内名声大噪,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虽无从考证,她被亲切地称作“大娘”,带着一丝令女子黯然神伤的蒙昧无知,却也折射出一片赤子之心的恣意张扬。
公孙大娘的舞姿灵异绝伦,双手操控长剑,时而凛然横空,似要一剑斩断尘世;时而轻妙舞动,招式如水,流转灵动;腰肢轻摇,身形婀娜,若能轻歌曼舞,定是令无数才子佳人为之神往。她的剑舞似乎汇聚了天地间的所有美,任谁也难以将目光从那翩然飞舞的剑光中移开半分。
公孙大娘不仅舞艺超群,更是一个开明博大的女子,带着满腹绝世武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慷慨倾囊地将那份艺术魅力与普罗大众分享。途经各地演出时,她总能收获如潮水般的喝彩与赞叹,许多才子佳人还将她视为“闲暇时最佳消遣”。
而在长安这座万邦云集、百业辐辏的都城,公孙大娘的知名度却更胜过任何一处。不论富商巨贾,还是王公巨室,亦或只是衣食无忧的平凡百姓,均对这位“舞剑先锋”倾心不已。
一有公孙大娘的演出,长安城内总会涌向她的演出现场,只为一睹那绝色妙舞的风姿。更有不少少年才俊会为她此起彼伏的掌声而神魂颠倒,为那华美绝伦的身影而向往不已。
七岁的杜甫,也曾是公孙大娘演出时最忠实的小跟班,他会穿梭在人群里,只为亲眼目睹大娘的一举一动;他的思绪也总会不自觉追随着大娘飞扬的袖袍和云墨般飘逸的秀发......彼时的杜甫怎会想到,这一见如故的美妙印象,竟会伴随他整个一生。而三十多年过后,当他听闻那怀念不已的身影已经不知所踪,总还会忍不住三更抚琴,寻思往昔旧梦不知所云云。
草圣观舞,豪放墨韵汇聚在公孙大娘声名鹊起之际,她的足迹也开始扩展至长安城外,目的只为以自己的舞艺为天下带去一份欢愉。河南邺县便是公孙大娘巡演之旅的一站,而此地也因一场梦魇般邂逅,让早已小有名气的草书大师张旭获得了人生巅峰的突破。
彼时的张旭,草书造诣已是举世罕见,但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更震撼、更磅礴的汉字之美。可惜创作多年的他依然觉得缺少什么,久而久之,他总是皱着眉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这一次邺县之行,也只不过是想寻个乐子解解馋罢了。
怎料一场寻常表演,竟成了张旭人生的转折点。当公孙大娘舞动长剑,犹如天女散花时,张旭整个人都被那绝色妙舞震慑住了。
他看着大娘轻灵翩跹的身姿,如癫如痴;他看着大娘剑法翻飞流转,大开眼界。演出结束,张旭打听到公孙大娘的名字和来历,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女子,竟成了自己艺术的点睛之笔。
自此以后,张旭在酒后握笔写字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每想起公孙大娘的舞姿,他就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澎湃。于是那激越洒脱的文字便奔泻而出,恍若汹涌的江水。字字看似张狂,却每字蕴藏无限深意与灵韵,打破传统枷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字之美。
张旭的朋友吴道子也因同样偶然的机缘,得见公孙大娘风姿绰约的舞姿,而感动于那绝伦的风姿。之后,他的笔下流淌出了灵动飞扬的水墨女神,将那抹倾国倾城的绝色,继而化作千古绝响,传颂于世。
皇家御用,玉树临风迎二圣在张旭和吴道子等艺术大师与公孙大娘的邂逅之后,玄宗李隆基听闻她风光无限的盛名,也将她聘为御前乐师,加以悉心栽培。一时间,公孙大娘的舞蹈艺术更上一层楼,受到皇帝本人的精心指点,她也逐渐涉足舞台之外的辽阔天地,成为玄宗的知己良师。
除此之外,公孙大娘在乐团中结识了当代最杰出的乐师李龟年,两人也成为忘年之交,多有唱和。于是乎,大唐盛世风韵更胜他时,这位令无数才子为之倾倒的娇俏舞者,也终于嫁与君长,终成眷属。
在公孙大娘的感染下,玄宗的音乐创作也愈发丰富多彩,民间甚至盛传是大娘替他代笔。玄宗也多有微服出游,只为将大娘的奇迹之舞介绍给众生,引人赞叹不已。不过,大娘的舞姿深藏剑道真谛,玄宗却始终未能将真传窥得。
公孙大娘虽是女子,心胸开阔得很,她见识过太多所谓“风月场上的才子”,却始终未曾动心。只有张旭、吴道子这样为艺术献身的才子才让他心头一怔,所以大娘也乐于将剑舞真谛与二人分享,让他俩的艺术再上新的台阶。
忆舞弟子,不灭剑舞天下太平盛世,竟也无情被战火焚烧殆尽。安史之乱一触即发,公孙大娘亦在战火中销声匿迹,再无音讯。玄宗仓皇出逃,天下礼乐不存。而慨然袖手的还有,依依不舍的杜甫。七岁时佩服的女神,如今竟一去不返。
当战乱平定,杜甫又回到破败的长安,满目疮痍,不堪回首。无意中,他见一名青衣少女在舞台正中翻飞舞动,杜甫怔忡片刻,似有回音在耳畔徘徊。
他这才猛然回神,此人乃是公孙大娘的嫡传弟子,原来师傅失踪之际,始终带领一众弟子躲避走火,艰难苦练师父真传心法,只盼能有朝一日,重现昔日辉煌。
看着眼前妙龄女子的曼妙身姿,杜甫想起了那个7岁的自己,不禁感慨万千:这舞姿,竟是当年无懈可击的真迹!
杜甫魂不守舍地来到寺庙僧房,取出纸笔狂饮三大杯,这才定定神凝神入画。他提笔挥毫,奋力书写。任由雨打残灯,夜深人静,他只希望能将自己小时候的梦,公孙大娘的身影,都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
第二日清晨,杜甫醒后一看,只见案几上赫然一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确,无论任何事物都会在时光里褪色,唯有这首千古流传的诗作,才是永恒!
结语世人常常只看重人物身份的高与低贵与否,其实不过都是流俗之见。跨过盛世的烟霞,大唐早已灰飞烟灭,人们把公孙大娘的绝世容颜与舞姿遗忘在记忆的镜框里,唯独杜甫笔下那抹倾国倾城的背影依然绚丽夺目,绝艳生辉。
作者:青灯
写明朝:你可以写将军铁血,马踏山河。你可以写文人风骨,宁折不弯。你可以写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你可以写改天换日,血流成河。
可是,唯独不能写的,就是三心二意。因为大明皇帝,都有挚爱。
在朱棣在位年间,有一女子因为美貌和德行传遍乡里,这位姑娘就是孙氏。
永城有一户人家姓孙,有一女子出身长大,因为美貌和品德,被当时的彭城伯夫人喜爱。
彭城伯夫人是当时皇太子朱高炽妻子张氏的母亲,所以能够被彭城伯夫人喜欢,就是等级的跨越。
在当时的明朝,为了防止外戚,所以很多嫔妃的选择,并不是在官宦人家,而是在民间选择。
朱棣喜欢孙子朱瞻基,所以对于朱瞻基婚事,也是非常看重。
得知朱棣的想法,彭城伯夫人多次进宫和女儿太子妃张氏推荐孙氏,并且将孙氏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就这样,孙氏成功在皇帝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以及太子妃张氏面前,有了自己的名字。
而朱棣也将十岁的孙氏宣进宫,陪伴在朱瞻基的身边。
此时的朱瞻基和孙氏,年纪相差不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孙氏美貌,可是能够让朱瞻基流连忘返的不是美貌,而是在朱瞻基苦闷的时候,孙氏就是唯一的一朵解语花。对于朱瞻基的皇孙压力,只有孙氏能够理解,能够宽慰。
孙氏17岁那年,朱棣决定让朱瞻基成婚。
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孙氏就是板上钉钉的太孙妃。可是朱棣偏偏给朱瞻基选择了以贤惠出名的胡善祥为太孙妃。孙氏没有拒绝的机会,只能嫁给朱瞻基,只是在名分上成了太孙嫔。
这件事让朱瞻基和孙氏都无法接受,可是此时的朱瞻基没有办法违抗皇命。而孙氏不哭不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只要能够陪伴在朱瞻基身边,就是妾室孙氏也愿意。
正是孙氏的隐忍,才更加让朱瞻基心疼,同时连累无辜的胡善祥被朱瞻基不喜。
对于朱瞻基而言,孙氏是青梅竹马,是日久弥深。而胡善祥的出现,或许她更加适合未来皇后的气度,但是朱瞻基认为,是胡善祥抢了孙氏的地位。
这份压制,直到朱瞻基登基为帝。
朱瞻基登基就一直拖沓胡善祥的封后仪式,直到在众位大臣的压力之下,朱瞻基延迟了二十多天的封后仪式,才姗姗来迟。
但是对于孙氏的册封,就是皇后之下的贵妃,并且逾越祖制为孙氏打造了一枚只有皇后才有的金印。
朱瞻基没有办法给孙氏皇后的位置,可是却告诉所有人,孙氏就是自己心中的皇后。
朱瞻基登基两年后,孙氏怀孕,一举得男,就是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
而身为皇后的胡善祥,接连怀孕却只生下两个公主。
朱瞻基认为胡善祥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还连累自己的儿子成了庶子,所以朱瞻基召集众位大臣,以胡善祥无子为理由废后。并且贵妃母以子贵,应册封为后。
朱瞻基说得大义凛然,不过就是私心作祟,所以众位大臣不允。
就在君臣拉扯之间,胡善祥自请废后。皇太后张氏心疼自己的儿媳,不许后世历史污蔑胡善祥。最终胡善祥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法师,成了道姑。
没有了胡善祥这个挡路石,朱瞻基先是册封朱祁镇为皇太子,而后册封孙氏为皇后。
孙氏得到了朱瞻基一生的爱,只是朱瞻基在位十年后病逝,而朱祁镇以8岁稚龄登基为帝。
22岁的朱祁镇因为瓦剌之战被俘,身为太后的孙氏出面,强硬地寸步不让,册立朱祁钰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而孙氏和众位大臣商议,拒绝南迁,拒绝和谈,以孙氏女子为首,打响了保卫战,守住了北京城。
孙氏看着儿子被俘,看着儿子归来,看着朱祁镇朱祁钰兄弟阋墙,看着朱祁镇再一次登基,最终死在了明朝的安稳盛世里。
孙氏的一生很传奇,有一男子倾心以待,不肯染指江山,却有固守江山的能力。
对于孙氏而言,她不肯退去南京,守在北京,是因为这里有朱瞻基和自己所有的美好。
这个女子,守得不是江山,是爱情。而孙氏当得起朱瞻基的一句话:德义之茂,冠于后宫。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