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赣南日报】
旧时,人们称那些有很高名望却不愿出来做官的隐居者为“名士”。客家人对名士特别尊敬,实际上也是对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的一种认同和推崇。宋代赣南客家乡贤阳孝本,就是这样一位“学富行纯”以至“闻先生名,贪者警,懦者激,不义者惧”的不愿为官的儒家学者。
阳氏祖祠如今已成为上犹家风家训馆。
阳孝本(1039年-1122年),字行先,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现陶朱村)人,自称是阳城之裔。阳城,字亢宗,唐代北平人,进士及第后隐于山中。可见阳孝本先祖是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属客家人。阳孝本自幼勤奋好学,29岁游学汴京(开封)上庠(即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当时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作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人称“玉岩居士”。
上世纪末的阳孝本故里陶朱村。
宋元祐九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学者在通天岩隐居,便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此外,苏东坡还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苏东坡先后两次经过赣州,和阳孝本成为至交,留下了千秋佳话。
苏东坡赞阳孝本诗作。
宋大观元年(1107年),68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宋宣和四年(1122年),84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阳孝本家乡陶朱村的莲花井,
滋养着一代代客家后人。
阳孝本不与强权、不良风气随波逐流,两袖清风甘于清贫,淡泊明志,超然物外,以他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成为闻达宋朝的名士,是赣南唯一一位在二十四史中有记载的历史名人。后人把他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卷458隐逸》,将其散见的诗词整理成《玉岩遗录》。宋徽宗追赐其为“南赣乡贤”。
在上犹县安和乡阳孝本文化广场,人们可以比较全面地品读了解“阳孝本文化”。
传承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在当年苏东坡、阳孝本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现存于赣州一中校园内),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以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客家名士。
章贡区红杉里文化街区打造的苏阳夜话景点。
赣州通天岩景区里的阳公祠。
赣州一中校园里的苏阳“夜话亭”。
天空明净,赣江悠悠,“南赣乡贤”阳孝本先生展现的人文精神,至今温润着客家赣南的青山秀水。
(阳春/文 叶卡 陈明 赖圣坊 记者邹忠辉/图)
编辑:谢忠英
值班主任:谢东宸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整理作者:赣州房掌柜李启军
那一场战争,我已经多次撰文,这里不再重复,我只想搜集整理一些在1646赣州守卫战中殉节和战死的英烈名单,在10月4日保卫战374周年之际,告慰英雄.
1.杨廷麟:(1596—1646年),明末抗清英雄,主要作品 《兼山集》、《杨忠节公遗集》 主要成就 率领赣州军民死守赣州半年,殉节清水塘.
2.万元吉:万元吉(1603—1646),字吉人,江西南昌人。诗人,南明重要政治人物。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州府推官、南京职方主事,进郎中,后入福王、唐王幕府,主导了赣南地区的抗清斗争,加兵部尚书,赣州失陷后投水殉国。擅于诗文,著有《墨山草堂诗文集》、《燕游记》、《寓永集》等。
前两位是赣州守卫战的灵魂人物,我之前的文章描述的也挺多,但是后面的人物同样是顶天立地,所以有必须罗列一些,希望大家知悉.
3.郭维经:字六修,江西龙泉人。天启五年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迁南京御史,疏陈时弊,中有所举刺,顺治三年五月,大兵围赣州。王乃命维经为吏、兵二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湖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军务,他也是一个牛人。维经与御史姚奇胤募兵八千人入赣州. 后赣州城破,他率明军打巷战,边打边撤至嵯峨寺,后不敌自焚于嵯峨寺.
4.姚奇胤:字有仆,钱塘人。由进士授南海知县。地富饶,多盗贼。奇胤平患有功,政声大起。入为兵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未任,与维经赴援,后战死于赣州。
5.杨文荐:副都御史、南赣巡抚杨文荐率领五百民兵御守西门,城陷时,他率领数百兵丁拼死巷战。部众劝其从西门突围逃命,他愤然拒绝道:“城亡与亡,去何之!”遂挥散众人,自投园池殉国。不料池水不深,文荐又被手疾眼快的清军打捞上来,押往南昌。金声桓待之以礼,百般劝降。杨文荐凛然冷拒,绝食数日却不死,复以头猛撞房柱,又从床上大头朝下使劲猛摔,肋骨折断,仍是不死。刚烈的杨文荐唯求一死以全名节,自残得几乎没有了人形。直至来年元旦,文荐自知大限将至,硬挺着爬起身下了床,南向再拜,然后整理衣冠,从容殉节,他是万元吉的门生.还有一种说法是杨文荐,城破时,病困不能起,执送南昌,誓死不降绝食而卒。
6.淦君鼎与淦宏祉,淦宏斌父子 :他们也是守城的名人,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淦君鼎以岁贡生资格被授为赣州府学训导,在杨万到赣州之前,就是淦君鼎极其有威望,率领秀才抗清,后来官位居于杨万之下,但其父子的功绩不可小觑,赣州城破后,淦君鼎回到衙署,招集家小,说以身殉国是我的本分,我不连累你们,你们若有志殉国就投井吧,于是夫人熊氏先投井,二媳熊氏,三媳李氏分别抱着孙子各自小孩投井,最后二婢吕氏、端香投井。君鼎沐浴更衣后叫来长子宏斌和在家养伤的季子宏祉,对宏斌说你这家中长孙应回家祭扫祖先庐墓,拿出自己的奉金交给宏斌,嘱其快逃,旋即悬梁,此时清军已入府衙,挥刀断索,放下君鼎,然后逼宏斌交出银两,得人钱财替人消灾,得到银子的士兵竟然一高兴解下身上的弓箭佩戴在宏斌身上,并促其快走,故宏斌得以顺利逃回,宏斌在去赣州前在家生有一子时遇,逃回后又生子时选,故现在廖坊仍有君鼎公的直系后人。君鼎被解下绳索后苏醒,士兵见其气度不凡知是大官,要押走邀功,君鼎骂不绝口,宏祉带伤与清军缠斗,被杀,君鼎以老迈之躯被押见敌帅,敌帅劝降不成,又特别安排住处,安排人员好生伺候,多次劝降不成,又劝其剪发不从,敌帅知不可使其变节,留发不留头,君鼎南向受死就义。君鼎被解下时已昏死过去,宏斌被士兵赶出来,不知父亲后来是死是活,所以回来说父亲是自缢而死。
7.卢观象:已年近7旬,满门忠烈,一家70余口全部自尽殉节,连14岁的儿子也视死如归.
8.阳丽天(字美中)阳孝本十九世孙(字美中),城破后,正衣冠北向再拜同妻钟氏也赴杨廷麟牺牲的清水塘,这位阳孝本的后裔说:“吾与若可不负此塘名矣”。意思是我们夫妇的名节清白如水,像清水塘的名字一样,自尽于清水塘.
9.刘思光:守将,职位不详,分守东门,露宿城上四十余日,城陷不屈,被清兵一刀一刀割死,其弟刘观光,登埤枕戈,城陷后寻得其兄一足,刘家兄弟妇女家人投水,池为之满。
10.刘起凤:守将,职位不祥,被俘时候说审我之处就是“就义堂”再无二话,其妻曾氏,城破时夫妇被清兵拷掠至死不屈,夫妇二人被活活打死。
11.标将陈烈、杨第四,死时骂不绝口惨被凌迟。
当时赣州总计人口20余万,清军围城大概15万,但是几次较量之后,特别是万元吉水师失利,被烧了80艘战船,火炮和无数增援物资都被清军缴获,士气大幅下降,那么正规军只有6000人,其他自愿的赣州义军加在一起也就不到20000人,被大概至少10万人之上,被掳走至少数万女性,还有几万幸存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留着他们干什么?打扫赣州满是尸体和鲜血的街巷和抬尸体,还有给十多万的清兵烧水做饭,也就是说在整个赣州没有一个投降的,半数死者都是自尽投塘投井,半数是誓死抵抗而死.,半年的鬼城,要经济复苏,清政府周边县城强制人口填充,才有了现在的赣州老城区的户籍都在周边县城,比如于都宁都瑞金南康福建广东等等,纯正的赣州人,籍贯上填写赣州的人,不多..
赣州保卫战,持续半年,比扬州十日更惨烈,更震撼,但是却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光靠民间搜集资料,保护和传承,难免传到后面就会节外生枝,真假难辨,所以希望政府去重视,去保护,去弘扬,去传承,一代英雄和逝去的英雄的赣州先民,不该流血又流泪.
那么,攻打赣州的清朝官员金生恒也没有啥好下场,他打下了赣州,清朝给他升的官职,他不稀罕,又反清复明了,归顺南明,和李成栋,结果在自己曾经打下的赣州又被堵了下来,赣州高高的城墙(现在看到的城墙不过是皮毛高度)不愧是铁城之称,只有折返南昌,最后被清军围攻死于南昌,声桓杀妻子,焚房舍,身中二箭,投帅府荷花池死,难道冥冥也注定了死法。这下场,就是赣州先民对于他这个刽子手最好的诅咒.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于苏轼而言,不啻为不利之流年。是年,朝廷再起,宰相章惇,御史赵挺之、来之邵一伙人对“元祐党人”进行疯狂报复、迫害,他们沿用“乌台诗案”的伎俩,弹劾苏轼所作之诰词“谤讥先帝”。
苏轼于是有了继流放黄州之后的再次流放,数月内一连遭五贬,官阶一低再低,地点一次比一次偏,最后以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被贬往“南蛮之地”“瘴疠之乡”的岭南。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江水奔暴、惊涛翻腾的惶恐滩,一如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颠簸飘零。他抬起惊慌的眼,惊涛骇浪,波涛翻涌,心无宁日,能得到慰藉吗?
而此时,离惶恐滩不远,虔州西北的通天岩里,一位名叫阳孝本的名士正在山石嵯峨、林木苍翠之后,期待着他的到来。
阳孝本是赣州上犹人,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家庭教师。京城的黑暗,让阳孝本深为厌倦,他带着蒲宗孟赠送的一大堆书籍回到虔州,隐居通天岩,将家产捐给僧人和学友,自己则恬淡寡欲,“远俗养志,怡然自得”。
苏轼抵虔后,闻通天岩隐居着一个“学富行纯”的阳孝本,在当地备受尊崇,黯淡的心倏然敞亮。这样一个不恋官场、与世无争的阳孝本,怎能不见?两人一见,相见恨晚,引为“刎颈之交”,如少年般携手同游,前往郁孤台、八境台、祥符宫、光孝寺等古迹凭吊抒怀。一个侃侃而谈,一个频频回应。
正值仲秋,皎洁的月光铺满古城,虔州宁静而安详。两人来到光孝寺旁的廉泉亭,阳孝本铺好茶具,拿出上好的春茶,就着廉泉水,煮茶品茗。茶香四溢,氤氲了秋色。两人谈古论今,吟唱和诗,纵论天下大事,抒发心中块垒,彻夜不休。
那个晚上,苏轼仕途上的坎坷和灾难,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在阳孝本的慰藉下,得到尽情排解和释放。看着旁边的廉泉,喝着甘甜的泉水,苏轼感慨不已。水本洁净,不能自清只因被人搅浑。若能保持清廉的品质,做到自谓愚而不愚、饮贪泉而不贪,世间再多诋毁赞誉,又与己何干呢?苏轼越聊越兴奋,就着廉泉水,即兴赋诗一首:“廉者为我廉,我以此名为。有廉则有贪,有慧则有痴……”
一个流落天涯的文豪,一个洞明官场的隐士,一月一亭,一井一茶,说尽人生况味,道尽名士风流。画面就此定格,定格为传唱千载的苏阳夜话。有人说它是美丽的,美在童心未泯,美在俗念超脱;有人说它是醉人的,醉在文化唱和,醉在彻夜不归。
当然,这不是句号。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赵佶嗣位,大赦元祐旧臣。次年,苏轼从岭南北归,赴廉州安置。
时隔七年,再度经过虔州,苏轼满心欢喜,迎着春光走向通天岩,走向那个以为今生不能再见的友人。
“我从海外归,喜及崆峒春。新年得异书,西郭有逸民。”看到苏轼踏春而来,阳孝本格外惊喜,以自己甚爱的书籍相赠。
两位花甲老人,重聚洞天石窟,再次秉烛长谈。春寒料峭,却无阻两人的谈兴。
此次重逢交谈,与初次相见大有不同。再谈政事,已无必要,经历了岭南变故和海上飘零,苏轼心中已无恨意,阳孝本也不愤然,两个洞察世事的达者,煮茶听风,陶然自乐。
流放惠州、儋州的艰难岁月,此时讲来却成了乐事。苏轼告诉阳孝本,初到惠州时,买不起肉,只好买羊脊骨,先将骨煮熟,涂些酒和薄盐,放到火炉中烤,即为天下美味,酥香无比,如食蟹螯,于身子大补。惠州的荔枝不愧天下一绝,吃得舌头上火,就是停不下来,仍然“日啖荔枝三百颗”,难怪当年“一骑红尘妃子笑”。他甚至讲起自己酿了“桂酒”,感觉甚好,请人来尝,结果个个拉肚子;没有公事缠身的日子多么美妙,可以尽享“春睡美”,卧听“道人轻打五更钟”……
两位老者,一个说,一个听,说者津津有味,听者乐不可支。这就是两个寻常的老者,没有功名利禄,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家国天下,没有经略四方,甚至没有诗词歌赋,没有琴瑟和鸣,只有饱含沧桑依然纯粹的笑声,只有宁静淡泊的相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再多的天赋异禀、洒脱旷达也不过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赣州人喜爱他,也正是因为他烟火味的一面。
文化到最后,其实就是最纯粹的人性。
三月,苏轼告别虔州,告别阳孝本。轻轻挥手,简单话别,无须多言。想说的话,已经在那促膝长谈的夜话中,在那翻滚的雨前茶里;想表达的情义,已经在那远望的眼神里,在那长久的牵挂中。江水悠长,拉远了苏轼的船帆;春风似剪,剪瘦了阳孝本的身影。这是告别,也是永别。四个月后,苏轼病倒在归乡途中,溘然长逝。从此,两人阴阳两隔。
六年后,朝廷招贤,68岁的阳孝本被虔州知府郭知彰举荐,以布衣入仕,被赐官登仕郎、宣教郎,负责管理宫廷图书。不久升为直秘阁,提举洪州玉隆宫事务。斯人已逝,世间如许寂寞。淡泊的阳孝本,心是否依然宁静?答案是肯定的,阳孝本归乡后,仍居通天岩,无疾而终,享年84岁。
这是一个真正的隐者,无论在朝,还是在野。
初春,我来到位于赣州一中校园内的“夜话亭”下,遥想900多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苏阳夜话,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耳边传来赣州本土作者创作的《苏阳夜话》:“一眼泉,二个人,三生幸,不谈风和月,只论四书和五经。听竹音,泉已清,话不停,煮茶来对饮,管它八面风来袭……”词境优美,歌声空灵,一如苏阳纯粹真挚的友谊,一如赣州绵绵不尽的文脉。
这座城市,因了这样一段灿烂的际会而有了深刻的文化记忆、温暖的人文品格,那一瞬邂逅,成就了千年宋城。(谢贵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苏阳夜话亭在今景色幽雅秀丽的赣州一中院内。亭为古色古香的六角亭,亭中间竖有一块刻有“苏阳夜话图”的大石碑。亭旁有一口井,曰“廉泉”。
这一“廉泉”,蕴含着一个传奇故事:宋嘉祐年间,一夕雷震,甘泉涌出,以其时赣州府知军事者廉,泉亦因之得名。宋赣州知军赵履祥建“廉泉亭”。明隆庆二年,知府黄扆重修,亭曰“洞酌”,台曰“濯缨”,太史王宏诲为之记。明崇祯年间,知县陈履忠建廉泉书院于其旁,复修廉泉。后并入濂溪书院。清康熙六十年,巡道王世绳撒亭,建坊于泉北,钱塘人汪宏禧题曰“章贡第一泉”。乾隆九年,濂溪书院山长吴湘皋绘苏东坡、阳孝本二子像于侧,有跋。四十三年,知府窦忻改建夜话亭,额日“光风霁月”,仍悬“章贡第一泉”额, 自为记。清嘉庆十八年,巡道查清阿重修。
关于苏东坡与阳孝本的相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宋哲宗年间, 苏东坡在大学士任上,得罪于朝,皇帝一怒,就贬了他的职,把他放逐到广东惠州去做地方官。1094年,时年已59岁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带着满腔悲愤,从开封经武汉,浮长江而下,又入鄱阳湖,溯赣江而上。途径虔州(今赣州)时,听说当地有一个非常有学问的隐士阳孝本,隐居在通天岩,就亲自到离城二十多里的通天岩去拜访他。
当日东坡先生手提用稻草捆着的一条魚悠哉悠哉地朝阳孝本走来时,阳孝本立刻叫了"东坡先生"。因为"苏"和"稣"同音同义,这一叫即叫响了两人的一见如故。两人谈兴浓郁,在通天岩连住几天也不觉厌倦,还相约结下割颈之交。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同游了郁孤台、八境台、祥符宫、光孝寺等赣州名胜,每到一处,你唱我和,写下了不少诗篇。
有一天,他们游廉泉亭,饮廉泉水,在亭子里玩了很久,话也很投机,眼看已日薄西山,但两人谈兴正浓,于是又在亭子里秉烛夜话,同话肺腑,直至次日黎明。后人为纪念这件事,就在他们夜话的地方,重建了一个亭,并冠其名曰“夜话亭”。
他们谈了什么,不见记载。然而,东坡先生的廉泉诗却表明了心迹。他认为泉水就是泉水,无所谓贪与廉,是个纵情游玩的好地方。阳孝本没有留下廉泉诗,应该是与东坡先生心心相应的,不然,东坡先生怎么会在诗中谥美这位知音呢?请读东坡先生的《通天岩 次韵阳行先》:
室空惟法喜,必定有天游。
摩诘原无病,须洹不入流。
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
虽末麒麟阁,已逃鹦鹉州。
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
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州。
拔葵终相鲁,辟谷会封留。
用舍俱无碍,飘然不系舟。
这行先是阳孝本的号。在东坡先生的眼里,阳孝本不是道貌岸然的迂夫子,而是个喜酒爱诗的闲淡文人。阳孝本常常自比不肯娶妻生子的古人元德秀、阳道州,很欣赏元德秀对有人认为不可绝嗣的回答:"兄弟有儿子,先人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讨老婆呢?"东坡先生用"室空、天游、无病、直枉"来描写阳孝本的"不入流",他认为,阳孝本醒风动竹、梦月窥楼、雍然脱尘、心超物外,实在不需要系住他那只随水飘去的小船啊。
与苏东坡共话的阳孝本(1039—1122 年),字行先,上犹人。学博行高,宋熙宁中游上庠(即大学),耿介不妄交。
时当朝重臣苏颂、蒲宗孟,皆以山林特起荐之。时任尚书右丞的蒲宗孟延为馆师。阳孝本将归之时,蒲宗孟欲以重金酬谢,阳孝本坚辞不受,蒲宗孟问他要什么,阳孝本说,请给我买点书。蒲宗孟把应该给阳孝本的二年的薪俸,买了当时在京城里所能买到的几千册书,送给阳孝本。临别,还赋诗一-首赠之。从京城归来后,阳孝本把家产分为三份,一份给学中师友,一份送给通天岩的和尚,其余的购买书籍,然后在通天岩隐居下来,凡二十年。一时名士都慕名从之游。当时虔州知府林颜到通天岩去看望他,并给他居住的岩洞起名曰“玉岩”。苏东坡来赣后,也慕名拜访,为号曰“玉岩居士”。
苏阳的一番夜话,变成了千古佳话。其后,苏东坡、阳孝本、夜话亭和廉泉,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所敬仰,所纪念。夜话亭也建了圮,圮了建,生生不息,直到今天。为一场谈话立一个纪念亭,许是绝无仅有的事,足见赣州人民对东坡先生的喜爱,同时也表明了大家对阳孝本先生的崇敬。一个大文豪,一个地方隐士,他们的会见竟然留名千秋,很直得赣州百姓世代自豪。一个是被贬的官员,一个是辞官的先贤,游在美不胜收的赣州,本来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哦。
来源:【赣南日报】
旧时,人们称那些有很高名望却不愿出来做官的隐居者为“名士”。客家人对名士特别尊敬,实际上也是对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的一种认同和推崇。宋代赣南客家乡贤阳孝本,就是这样一位“学富行纯”以至“闻先生名,贪者警,懦者激,不义者惧”的不愿为官的儒家学者。
阳氏祖祠如今已成为上犹家风家训馆。
阳孝本(1039年-1122年),字行先,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现陶朱村)人,自称是阳城之裔。阳城,字亢宗,唐代北平人,进士及第后隐于山中。可见阳孝本先祖是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属客家人。阳孝本自幼勤奋好学,29岁游学汴京(开封)上庠(即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当时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作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人称“玉岩居士”。
上世纪末的阳孝本故里陶朱村。
宋元祐九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学者在通天岩隐居,便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此外,苏东坡还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苏东坡先后两次经过赣州,和阳孝本成为至交,留下了千秋佳话。
苏东坡赞阳孝本诗作。
宋大观元年(1107年),68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宋宣和四年(1122年),84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阳孝本家乡陶朱村的莲花井,
滋养着一代代客家后人。
阳孝本不与强权、不良风气随波逐流,两袖清风甘于清贫,淡泊明志,超然物外,以他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成为闻达宋朝的名士,是赣南唯一一位在二十四史中有记载的历史名人。后人把他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卷458隐逸》,将其散见的诗词整理成《玉岩遗录》。宋徽宗追赐其为“南赣乡贤”。
在上犹县安和乡阳孝本文化广场,人们可以比较全面地品读了解“阳孝本文化”。
传承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在当年苏东坡、阳孝本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现存于赣州一中校园内),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以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客家名士。
章贡区红杉里文化街区打造的苏阳夜话景点。
赣州通天岩景区里的阳公祠。
赣州一中校园里的苏阳“夜话亭”。
天空明净,赣江悠悠,“南赣乡贤”阳孝本先生展现的人文精神,至今温润着客家赣南的青山秀水。
(阳春/文 叶卡 陈明 赖圣坊 记者邹忠辉/图)
编辑:谢忠英
值班主任:谢东宸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赣南日报】
旧时,人们称那些有很高名望却不愿出来做官的隐居者为“名士”。客家人对名士特别尊敬,实际上也是对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的一种认同和推崇。宋代赣南客家乡贤阳孝本,就是这样一位“学富行纯”以至“闻先生名,贪者警,懦者激,不义者惧”的不愿为官的儒家学者。
阳氏祖祠如今已成为上犹家风家训馆。
阳孝本(1039年-1122年),字行先,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现陶朱村)人,自称是阳城之裔。阳城,字亢宗,唐代北平人,进士及第后隐于山中。可见阳孝本先祖是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属客家人。阳孝本自幼勤奋好学,29岁游学汴京(开封)上庠(即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当时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作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人称“玉岩居士”。
上世纪末的阳孝本故里陶朱村。
宋元祐九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学者在通天岩隐居,便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此外,苏东坡还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苏东坡先后两次经过赣州,和阳孝本成为至交,留下了千秋佳话。
苏东坡赞阳孝本诗作。
宋大观元年(1107年),68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宋宣和四年(1122年),84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阳孝本家乡陶朱村的莲花井,
滋养着一代代客家后人。
阳孝本不与强权、不良风气随波逐流,两袖清风甘于清贫,淡泊明志,超然物外,以他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成为闻达宋朝的名士,是赣南唯一一位在二十四史中有记载的历史名人。后人把他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卷458隐逸》,将其散见的诗词整理成《玉岩遗录》。宋徽宗追赐其为“南赣乡贤”。
在上犹县安和乡阳孝本文化广场,人们可以比较全面地品读了解“阳孝本文化”。
传承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在当年苏东坡、阳孝本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现存于赣州一中校园内),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以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客家名士。
章贡区红杉里文化街区打造的苏阳夜话景点。
赣州通天岩景区里的阳公祠。
赣州一中校园里的苏阳“夜话亭”。
天空明净,赣江悠悠,“南赣乡贤”阳孝本先生展现的人文精神,至今温润着客家赣南的青山秀水。
(阳春/文 叶卡 陈明 赖圣坊 记者邹忠辉/图)
编辑:谢忠英
值班主任:谢东宸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赣南日报】
旧时,人们称那些有很高名望却不愿出来做官的隐居者为“名士”。客家人对名士特别尊敬,实际上也是对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的一种认同和推崇。宋代赣南客家乡贤阳孝本,就是这样一位“学富行纯”以至“闻先生名,贪者警,懦者激,不义者惧”的不愿为官的儒家学者。
阳氏祖祠如今已成为上犹家风家训馆。
阳孝本(1039年-1122年),字行先,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现陶朱村)人,自称是阳城之裔。阳城,字亢宗,唐代北平人,进士及第后隐于山中。可见阳孝本先祖是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属客家人。阳孝本自幼勤奋好学,29岁游学汴京(开封)上庠(即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当时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作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人称“玉岩居士”。
上世纪末的阳孝本故里陶朱村。
宋元祐九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学者在通天岩隐居,便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此外,苏东坡还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苏东坡先后两次经过赣州,和阳孝本成为至交,留下了千秋佳话。
苏东坡赞阳孝本诗作。
宋大观元年(1107年),68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宋宣和四年(1122年),84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阳孝本家乡陶朱村的莲花井,
滋养着一代代客家后人。
阳孝本不与强权、不良风气随波逐流,两袖清风甘于清贫,淡泊明志,超然物外,以他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成为闻达宋朝的名士,是赣南唯一一位在二十四史中有记载的历史名人。后人把他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卷458隐逸》,将其散见的诗词整理成《玉岩遗录》。宋徽宗追赐其为“南赣乡贤”。
在上犹县安和乡阳孝本文化广场,人们可以比较全面地品读了解“阳孝本文化”。
传承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在当年苏东坡、阳孝本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现存于赣州一中校园内),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以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客家名士。
章贡区红杉里文化街区打造的苏阳夜话景点。
赣州通天岩景区里的阳公祠。
赣州一中校园里的苏阳“夜话亭”。
天空明净,赣江悠悠,“南赣乡贤”阳孝本先生展现的人文精神,至今温润着客家赣南的青山秀水。
(阳春/文 叶卡 陈明 赖圣坊 记者邹忠辉/图)
编辑:谢忠英
值班主任:谢东宸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