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中秋吃月饼的寓意4个字(中秋吃月饼的寓意)

发布时间:2024-05-05 13:13:52作者:孤僻成性来源:网络

中秋吃月饼的寓意4个字(中秋吃月饼的寓意)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什么七个字?

节令之美丨月圆人团圆:中秋为何要赏月亮、吃月饼

原标题:节令之美·中秋节丨月圆人团圆:中秋为何要赏月亮、吃月饼

又是一年中秋至。这一天人们赏月亮、吃月饼,谈天说地,畅聊家常,尽享天伦之乐。中秋为何要赏月亮、吃月饼?听听专家怎么说。

海报制作:方金洋

在月饼模子收藏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王来华看来,一轮满月,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月圆人团圆。“中秋的月亮珠圆玉润,圆圆满满,非常符合人们对幸福、团圆和美好的向往。”王来华说。

王来华和他所收藏的部分月饼模子。(受访者供图)

中秋赏月的风俗,来源于我国古代人们的祭月活动——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唐宋时,中秋赏月盛行。元明清时,中秋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还形成了树中秋、放天灯、走月亮等趣味习俗。

“时至今日,严肃的祭月变成了轻松的赏月。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人们在庭院、楼台,一边赏月,一边畅谈,其乐也融融。”王来华说。

漫画制作:胡彦竹

月饼圆圆的像月亮一样,寓意着团圆与吉祥。王来华介绍,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但那时的月饼还不叫“月饼”;“月饼”名称的首次记载是在宋代,中秋吃月饼流行起来。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明清时,中秋吃月饼更加普及。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的习俗。

海报制作:方金洋

“月圆饼圆家团圆,团团圆圆的寓意已经很好。可是,古人并未就此满足,而是想在月饼上再印制精美图案,以求吉祥寓意与民俗审美的融合。在我所收藏的万余块各式月饼模子中,一切与月亮有关的吉祥故事、人物和情节,都被‘搬’到模子雕刻中来,如月宫、嫦娥、玉兔、桂树、菊花等形象,都体现出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王来华说。

记者:周润健

来源: 新华社

月饼的起源很古老,相传和这位名人有关,它就是太师闻仲

每年到了的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都是我国的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每到月圆之夜,不管您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是国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分吃月饼的固定节目。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寄托着人们期盼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美好寓意。可是,您知道这小小的月饼的起源于何时,又是何人发明的吗?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也许是因为月饼只是一种普通食品,因此难以登上正史的大雅之堂。所以,关于月饼,基本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记载,许多记载都很凌乱,不仅无法联成系统,有的甚至互相冲突。

幸好从那些零乱的记载中,我们还是能梳理出一些月饼的前世今生。起初的月饼有好多个名字,如小饼,月团,丰收饼等,但是,真正管月饼叫月饼,却要到了南宋时期,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第一次出现“月饼“这个词。

月饼的用途,也在唐朝初年才正式定型,正式成为古人在中秋时节祭拜月神的供品。到了宋朝以后,月饼开始盛行;到了明代,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而这时的月饼,带着漂亮图案的月饼,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我们知道了结局,那开始呢?月饼起源于何时呢?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只有传说故事。目前还比较认可的传说,将月饼的发明推到殷商时代。根说,在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经过多年的准备,带领周与各路诸侯组成联军,正式开始讨伐商纣王。

纣王身边到底有没有妲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纣王和他的军队仍然很强大。于是,纣王派出了太师闻仲,要他带兵去荡平“叛军“。即使是看《封神榜》我们也能知道,太师闻仲并不简单。一个太师的称号,注定把他的命运绑在商纣王的战车上。但是,闻仲对自己和帝国的未来有着还算清醒的认识。于是,闻仲在出征之前,就做好了打苦仗、恶仗的准备。于是,就发明了一种边薄心厚,即便于携带,又十分好吃的,带有甜味的特殊行军干粮。

后来这种饼传到了民间,就被叫成了太师饼。这个太师饼,就是月饼的“始祖”。而正因为太师闻仲发明了月饼,闻仲也被人们当成糕点业的祖师。

当然月饼也有其发展过程的,据说,起初的月饼馅料并不多,一直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带回来芝麻,胡桃等果蔬。后来,人们才将这些添加到月饼的辅料之中。这一时期,用胡桃仁做馅,成为制作月饼的主力军,因此,月饼又被 称为“胡饼“。

有意思的是,今天在云南昆明的风味小吃名点中,还有一款不是月饼的太师饼,它皮酥,味香,咸甜皆备,采取油炸的方法制成;在京式糕点中,有名的八大件中也有一款叫太师饼,其中的馅料也有枣泥,豆沙或白糖等等多种。这两种太师饼,都不是月饼。

到底月饼的前身是不是太师饼,是不是太师闻仲所发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小小月饼带来的习俗和习惯,千百年来却始终长盛不衰,永远发扬。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原来我们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他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东北地区,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在宫廷中,月饼也成为常见食品,如《明实录·神宗实录》里就记载了皇帝十次赐给大臣月饼。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