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广
这是小时候的故事,每想起来就忍不住笑,恶作剧丰富了童年的乐趣。
那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村里实行了合作化。生产队每年都捡着好地种上二亩甜瓜。不是西瓜,是甜瓜,也叫小瓜子。
甜瓜的品种很多,有面瓜,熟了是黄皮,干面,也甜。个头较大,一个能长一二斤重,最适合没有牙齿的老头老太太们吃。有花皮甜瓜,里边是红籽黄瓤。还有羊角密、青皮甜瓜、射花甜等等,品种很多。
男劳动力轮流夜里去瓜地里看瓜,每晚限两个人。瓜地里搭的有瓜棚,是用檁条子和箔搭建的,一般都是两层。目的是站在二层上看得远,怕有人来偷瓜。看瓜的这晚上就管够吃了,而且是哪个甜吃哪个。一般都不挑个头大的摘,而是摘个头小又熟透的吃。吃个头大的,一个瓜就吃饱了。小的可以换着品种多吃几个。吃的个肚子鼓的像孕,一会儿一泡尿。
张中平白天下班前摘一些熟好的瓜,放在瓜棚里供夜间看瓜的人吃。夜间来看瓜的人偏偏不吃他摘的那些,而是去地里自己寻着从瓜秧上摘,体验摘瓜的感觉。不够劳动力资格的半大孩子们和妇女,也就没有看瓜的资格,他们也就没有看瓜解馋的机会,只有等着生产队上集中分瓜。分瓜当然也是按工分分。孩子们多的家庭,主张按人口分,劳动力多的人家,就不同意。为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每次都是按工分分。就这样每户每次也能分一筐头子,大人孩子抱着啃个够。
生产队上,不光是种瓜,还种了菜,叫作菜园子。在南洼的一块没有盐碱的红土地里打了井,盖了一间小屋,村民叫作寡拉屋子,由张中江负责种菜。有茄子、辣椒、西红柿、韮菜、大葱、大蒜、南瓜、西葫芦等等。也是按工分分给社员。自从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前张家屯结束了几百年没有菜园子的历史。
自从入社以后,二队就是张中平负责种瓜。张中平是有名的倔老头,脸上皱纹很深,他不笑还好点,一笑就像老皮核桃。个头不高,走路锅锅着腰,两手背在身后,烟袋搭在肩膀上一悠一悠的。
村里有这么一帮孩子,也算是学生,不过放了学就得到地里去给羊拔草。为头的是贵伏,还有小蛋子、狗蛋、宝祥、湘连子、傻子、黑子、活受等几个半大小孩子。说是割草,他们让瓜的香味引诱的,总往瓜地里转悠。
张中平一见他们这几块料,就特别警惕。想摘个瓜吃,根本没有门。跟他商量,更不行。他们几个人,就商量个办法,把人分成两伙,一伙去瓜棚里和老张中平说话拉近乎,分散他的注意力。另一伙趴在棒子地里寻机慢慢的往瓜地里爬,叫爬瓜。头两次挺顺利,不管生熟,反正爬着几个。后来老张中平觉的情况不对。等这几个活宝走了之后,他就围着瓜地转了一圈。见有人爬过的痕迹,而且瓜秧也被弄坏了一些。心痛的把瓜秧又重新弄好。心里说:“靠,上了鬼子的当了,今后要格外注意这几块料。”
在以后的日子里,张中平真地就提高了警惕,只要发现这几块料一在瓜地里出现,张中平就提起12分的精神,注意着他们的行踪。跟他说话也不理不睬,总是看着瓜地。
这几个小子一看没有机会了,就另想办法。
那时候烟叶特别短缺,供销社都收购芝麻叶,给卷烟厂当原料。地都是社里的,没处种烟,张中平烟瘾特别大,整天叼着个长烟袋,拿着个火镰,叭哒着抽烟,收拾瓜秧也叼着烟袋。
有天中午,这些小伙伴。弄了个干驴粪蛋子,和芝麻叶搓碎了,再偷了点家里的烟叶搀上,用纸包了,就上了瓜地。张中平正在瓜棚里睡午觉,一看他们这几块料又来了,一准没有好事,得!这觉我也不睡了,看着你几个小鬼头玩出什么花样来?馋死你们我也不让你摘个瓜把去。
他呼一下子从牙床子上坐起来,像防日本鬼子似的,警惕的看着他们几个。
他们就开门见山的跟他说:“老爷爷。我们想拿烟叶换两瓜吃。张中平这肚子正窝着火呢,一听说吃瓜!立时就把眼一瞪,胡子一噘,大声说:“不行,不行,你们几个赶紧给我滚得远远的。狗蛋,你们几个要不快点滚看我去告诉你爹。”
贵伏原本站在后边没有说话,见老张中平指名道姓的说要告诉他爹,他心里还真有点怕,他爹要发起脾气来可是不得了。贵伏一见老张中平说这话,就笑迷迷的走过去说:“老爷爷你别生气呀,俺们不是来偷瓜,是想用烟叶跟你换,换不换由你。”
张中平一听说拿烟叶换,他犹豫了,瞪着的眼立时就变小了,喉管上下一滑动,啯!咽了口唾沬,说话就没有了底气。
“咳!我说你们这些孩子呀!”大晌午的,不在家里睡晌觉,来这里净胡闹!我非告诉你爹揍你不行。”他这话显然是说给贵伏听的,贵伏他爹当生产队长。
贵伏嘿嘿一笑说:“老爷爷种的这瓜个大皮簿,又脆又香又甜,馋的哪里还睡的着觉。”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张中平一听贵伏夸他种的瓜好。这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对这几个捣蛋鬼也就不再那么深恶痛绝,满脸的核桃纹慢慢地舒展开来,嘴角往上吊着。
小蛋子赶紧把烟沬拿出来给他看。他这几天正为没有烟抽发愁,又没有空赶集买,就接过去闻了闻,烟的诱惑力对他实在太大了。想了半天说:“就给你们两个瓜”
他们说:“给四个,一人一个小点也行。”
他说:“不行!四个太多,两个掰开,一人一块。” 。
他们说:“老爷爷,瓜又不是你自己家的,何必那么认真?这可是上好的烟沫。”
张中平这几天烟一直在断顿,以李逵的话说,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他一见烟沬,喉管早就上下蠕动着咽唾沫。他就拿出烟袋来结结实实地装了一烟锅子,打火点着,使劲深深的吸了一大口,一闭眼,呼!一股黑烟从两个鼻孔里喷出二尺多长来。把烟再吐出来巴叽巴叽嘴,觉得有股臭味。脸抽抽的像个蔫蔫茄子,觉着味有点不正,但是也凑合着能抽。他心里话,这年头哪里有上好的烟叶?就这也是偷的他家大人的。思量半天,还是给他们摘了四个甜瓜。他们也走也吃,看看离着张中平挺远了,就齐声喊:“张老头,张老头,今天你抽的是驴粪蛋。”
张中平一听肺都快要气炸了,一个劲的往地上呸呸呸的吐。这一次他可是真恼了,把事情跟贵伏他爹报告了。晚上吃饭,贵伏他爹抄起棍子就打,贵伏一看大事不好,撒腿就跑。
张文广,男,1945年农历六月十六日生于天津市谦德庄。1948年随父母回原籍——山东省德平县(1956年撤消)前张家屯村。1963年秋应征入伍。历任战士、通讯员、连部文书,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分部政治部干部科干事,正营职机关政治协理员。1966年加入中国,历任机关支部书记、团级党委委员。1986年转业德州市农业银行,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中专学历,中级政工师职称。曾是《德州日报》、德州电视台、《山东经济日报》《中国农村金融报》《中国农村金融》《山东农村金融》特约记者。德州农村金融学会秘书长。多年被德州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业余爱好木雕、书法、写作。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先后著有《命运与道路》《岁月的痕迹》《围子墙》《春妮》《老照片》《他是谁》《老虎与狗熊打仗》《家属院里的笑声》《有三个名字的老人》《妈妈》《武官命》等长、中、短篇小说。古体诗词200余首发表在《今日头条》。
壹点号玉河微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最近,记者在昆明几个老旧小区走访时发现,有的小区沿街墙体刷上了橘黄、土红的颜色,光鲜亮丽。但走进背街或小区内部,却是另一番景象:楼栋墙体还是黑灰水泥墙;一些小区内环境脏乱差,垃圾溢出垃圾桶,臭气熏天,宠物粪便随地可见;绿化带里土地裸露,风一吹灰尘乱飞;很多单元房的门禁系统早已破坏,楼道里贴满各种各样的小广告。
粉刷小区沿街墙体,有助于提升小区“颜值”,但只刷墙却不提升内部基础设施功能,属于典型的“只穿新衣不洗澡”。
记者还发现,许多老旧小区存在车辆乱停乱放、车位“一位难求”问题——有的小区干脆把绿地铲平,用水泥浇筑成停车场,看似解决了停车难,却让小区没了公共绿地。还有小区住户私搭乱建,把公共绿地围成自家花园,严重侵占公共空间。
老旧小区改造浮皮潦草、半途而废的背后,是职能部门投入不足、监管不力。改造老旧小区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百姓福祉,涉及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和居住安全、日常生活保障的基本设施,要尽量一改到位,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出现“半拉子”工程甚至“假改造”“乱改造”。
安居,是百姓最朴素的需求,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一环。当前,全国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不少老旧小区重获新生,有的还成了“网红”打卡地。可见,只有用心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才能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旧小区改造不能变成只“好看”不“好住”的“驴粪蛋表面光”。只有依法审批、科学设计、严格施工、规范管理、长效维护,老旧小区才能实现“颜值”与“内涵”双提升,市民在老房子里也能生活得更方便、舒心,让民生工正得民心。(云平)
网上买个的轮胎
外面看着很新很新
看看这些能看出端倪吗?
日期都是新打的
换下来的翻新胎
这个是翻新胎,外面看着很新很新,仔细看都是裂纹。
看看这个肉都被啃掉了
真的太坑人了,这种翻新胎,里面都掉渣了。
文|张文广
这是小时候的故事,每想起来就忍不住笑,恶作剧丰富了童年的乐趣。
那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村里实行了合作化。生产队每年都捡着好地种上二亩甜瓜。不是西瓜,是甜瓜,也叫小瓜子。
甜瓜的品种很多,有面瓜,熟了是黄皮,干面,也甜。个头较大,一个能长一二斤重,最适合没有牙齿的老头老太太们吃。有花皮甜瓜,里边是红籽黄瓤。还有羊角密、青皮甜瓜、射花甜等等,品种很多。
男劳动力轮流夜里去瓜地里看瓜,每晚限两个人。瓜地里搭的有瓜棚,是用檁条子和箔搭建的,一般都是两层。目的是站在二层上看得远,怕有人来偷瓜。看瓜的这晚上就管够吃了,而且是哪个甜吃哪个。一般都不挑个头大的摘,而是摘个头小又熟透的吃。吃个头大的,一个瓜就吃饱了。小的可以换着品种多吃几个。吃的个肚子鼓的像孕,一会儿一泡尿。
张中平白天下班前摘一些熟好的瓜,放在瓜棚里供夜间看瓜的人吃。夜间来看瓜的人偏偏不吃他摘的那些,而是去地里自己寻着从瓜秧上摘,体验摘瓜的感觉。不够劳动力资格的半大孩子们和妇女,也就没有看瓜的资格,他们也就没有看瓜解馋的机会,只有等着生产队上集中分瓜。分瓜当然也是按工分分。孩子们多的家庭,主张按人口分,劳动力多的人家,就不同意。为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每次都是按工分分。就这样每户每次也能分一筐头子,大人孩子抱着啃个够。
生产队上,不光是种瓜,还种了菜,叫作菜园子。在南洼的一块没有盐碱的红土地里打了井,盖了一间小屋,村民叫作寡拉屋子,由张中江负责种菜。有茄子、辣椒、西红柿、韮菜、大葱、大蒜、南瓜、西葫芦等等。也是按工分分给社员。自从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前张家屯结束了几百年没有菜园子的历史。
自从入社以后,二队就是张中平负责种瓜。张中平是有名的倔老头,脸上皱纹很深,他不笑还好点,一笑就像老皮核桃。个头不高,走路锅锅着腰,两手背在身后,烟袋搭在肩膀上一悠一悠的。
村里有这么一帮孩子,也算是学生,不过放了学就得到地里去给羊拔草。为头的是贵伏,还有小蛋子、狗蛋、宝祥、湘连子、傻子、黑子、活受等几个半大小孩子。说是割草,他们让瓜的香味引诱的,总往瓜地里转悠。
张中平一见他们这几块料,就特别警惕。想摘个瓜吃,根本没有门。跟他商量,更不行。他们几个人,就商量个办法,把人分成两伙,一伙去瓜棚里和老张中平说话拉近乎,分散他的注意力。另一伙趴在棒子地里寻机慢慢的往瓜地里爬,叫爬瓜。头两次挺顺利,不管生熟,反正爬着几个。后来老张中平觉的情况不对。等这几个活宝走了之后,他就围着瓜地转了一圈。见有人爬过的痕迹,而且瓜秧也被弄坏了一些。心痛的把瓜秧又重新弄好。心里说:“靠,上了鬼子的当了,今后要格外注意这几块料。”
在以后的日子里,张中平真地就提高了警惕,只要发现这几块料一在瓜地里出现,张中平就提起12分的精神,注意着他们的行踪。跟他说话也不理不睬,总是看着瓜地。
这几个小子一看没有机会了,就另想办法。
那时候烟叶特别短缺,供销社都收购芝麻叶,给卷烟厂当原料。地都是社里的,没处种烟,张中平烟瘾特别大,整天叼着个长烟袋,拿着个火镰,叭哒着抽烟,收拾瓜秧也叼着烟袋。
有天中午,这些小伙伴。弄了个干驴粪蛋子,和芝麻叶搓碎了,再偷了点家里的烟叶搀上,用纸包了,就上了瓜地。张中平正在瓜棚里睡午觉,一看他们这几块料又来了,一准没有好事,得!这觉我也不睡了,看着你几个小鬼头玩出什么花样来?馋死你们我也不让你摘个瓜把去。
他呼一下子从牙床子上坐起来,像防日本鬼子似的,警惕的看着他们几个。
他们就开门见山的跟他说:“老爷爷。我们想拿烟叶换两瓜吃。张中平这肚子正窝着火呢,一听说吃瓜!立时就把眼一瞪,胡子一噘,大声说:“不行,不行,你们几个赶紧给我滚得远远的。狗蛋,你们几个要不快点滚看我去告诉你爹。”
贵伏原本站在后边没有说话,见老张中平指名道姓的说要告诉他爹,他心里还真有点怕,他爹要发起脾气来可是不得了。贵伏一见老张中平说这话,就笑迷迷的走过去说:“老爷爷你别生气呀,俺们不是来偷瓜,是想用烟叶跟你换,换不换由你。”
张中平一听说拿烟叶换,他犹豫了,瞪着的眼立时就变小了,喉管上下一滑动,啯!咽了口唾沬,说话就没有了底气。
“咳!我说你们这些孩子呀!”大晌午的,不在家里睡晌觉,来这里净胡闹!我非告诉你爹揍你不行。”他这话显然是说给贵伏听的,贵伏他爹当生产队长。
贵伏嘿嘿一笑说:“老爷爷种的这瓜个大皮簿,又脆又香又甜,馋的哪里还睡的着觉。”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张中平一听贵伏夸他种的瓜好。这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对这几个捣蛋鬼也就不再那么深恶痛绝,满脸的核桃纹慢慢地舒展开来,嘴角往上吊着。
小蛋子赶紧把烟沬拿出来给他看。他这几天正为没有烟抽发愁,又没有空赶集买,就接过去闻了闻,烟的诱惑力对他实在太大了。想了半天说:“就给你们两个瓜”
他们说:“给四个,一人一个小点也行。”
他说:“不行!四个太多,两个掰开,一人一块。” 。
他们说:“老爷爷,瓜又不是你自己家的,何必那么认真?这可是上好的烟沫。”
张中平这几天烟一直在断顿,以李逵的话说,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他一见烟沬,喉管早就上下蠕动着咽唾沫。他就拿出烟袋来结结实实地装了一烟锅子,打火点着,使劲深深的吸了一大口,一闭眼,呼!一股黑烟从两个鼻孔里喷出二尺多长来。把烟再吐出来巴叽巴叽嘴,觉得有股臭味。脸抽抽的像个蔫蔫茄子,觉着味有点不正,但是也凑合着能抽。他心里话,这年头哪里有上好的烟叶?就这也是偷的他家大人的。思量半天,还是给他们摘了四个甜瓜。他们也走也吃,看看离着张中平挺远了,就齐声喊:“张老头,张老头,今天你抽的是驴粪蛋。”
张中平一听肺都快要气炸了,一个劲的往地上呸呸呸的吐。这一次他可是真恼了,把事情跟贵伏他爹报告了。晚上吃饭,贵伏他爹抄起棍子就打,贵伏一看大事不好,撒腿就跑。
张文广,男,1945年农历六月十六日生于天津市谦德庄。1948年随父母回原籍——山东省德平县(1956年撤消)前张家屯村。1963年秋应征入伍。历任战士、通讯员、连部文书,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分部政治部干部科干事,正营职机关政治协理员。1966年加入中国,历任机关支部书记、团级党委委员。1986年转业德州市农业银行,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中专学历,中级政工师职称。曾是《德州日报》、德州电视台、《山东经济日报》《中国农村金融报》《中国农村金融》《山东农村金融》特约记者。德州农村金融学会秘书长。多年被德州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业余爱好木雕、书法、写作。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先后著有《命运与道路》《岁月的痕迹》《围子墙》《春妮》《老照片》《他是谁》《老虎与狗熊打仗》《家属院里的笑声》《有三个名字的老人》《妈妈》《武官命》等长、中、短篇小说。古体诗词200余首发表在《今日头条》。
壹点号玉河微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吴铭:"下了霜的驴粪蛋"
作者:吴铭(20180507)
"下了霜的驴粪蛋",这个辞是著名作家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发明的,是指"三仙姑"这个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老女人的脸的。《小二黑结婚》这本小说及据此改编的电影、戏剧,恐怕北大校长林建华、著名教授温儒敏肯定是看过听过的,是很熟悉的。所以,对于"下了霜的驴粪蛋"及"三仙姑"也应该熟悉,要是说你们不熟悉,那是对你们的贬低、侮辱。
不过,我本人并没有读过小说《小二黑结婚》,请你们别笑话,因为我是七十年代生人,到八十年代上小学、中学时及90年代上大学时,《小二黑结婚》小说及电影、戏曲,就不流行了,不容易找到。
想来这三仙姑年青时,可能也漂亮过,依仗自己的美丽,也很吃得开。不过,青春易逝,韶华不再,总靠这个美丽,恐怕不容易吃得开了。所以,三仙姑就可劲是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结果,弄得自己的老脸如"下了霜的驴粪蛋"。
一般来说,"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得把大家陌生的东西,比成大家都熟悉的东西。究竟三仙姑的脸经过打扮之后是什么样子,这个,只能在作家自己的心里,读者不容易体会到。赵树理老先生在农村生活时间很长,可能当时的读者对农村也都很熟悉,所以,对"下了霜的驴粪蛋"自然也熟悉。不过,现在的年青人,恐怕对"驴粪蛋"及"下了霜的驴粪蛋"是什么样子,可能就不太熟悉了,需要我解释一下。
在赵树理老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在中国,驴这种家畜,其实很有用,也是很普遍的一种劳动工具。驴,能拉磨,也能梨地,个头和力气比马、牛要小一些。驴拉的粪通常成团状,一下子可以拉十几二十几粒,如马铃薯的样子,有小孩子拳头那么大,通常是黑色略带黄,可以做肥料。所以,那时农村,经常见人背个柳条框,在路上拾粪。
老实说,驴粪蛋,在我眼里其实并不那么难看,或者说,我也没有注意到究竟驴粪蛋是好看还是不好看。下了霜的驴粪蛋呢,上面一层白色,说不上好看还是不好看,但有确让人搞不懂那是个什么东西,说不定还以为是个宝贝。用却一踩,便是一堆草渣,气味不太好。如果有谁的脸打扮得如同"下了霜的驴粪蛋",那的确让人反感。
想来三仙姑也觉得自己的脸太难看,或许,她的脸也并不如她想象的那么难看,只不过,她太在意这张脸了,指望靠这张脸吃饭,所以呢,就刻意打扮。这不,过犹不及,弄巧成拙。如果她不指望这张脸吃饭,或许,也不会对脸如此上心,也就不会让人反感她这个人,赵树理老先生也不会把也的脸比作"下了霜的驴粪蛋"。
虽然《小二黑结婚》小说、电影、戏曲在一段时间内相当流行、普及,但是,三仙姑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被它的观众们接受、吸取。至少,我看北某京大某学及其林某建某华校长和温某儒某敏教授等人就没有接受。
三仙姑指望靠脸吃饭,现在的专家学者呢?靠头衔、名气、出书吃饭。三仙姑因为指望脸,所以,可劲在脸上下功夫;专家学者甚至大学呢,拼命地在"名气""头衔""著作""发表文章"上下功夫。似乎有人特别喜欢看"三仙姑"式的笑话,为了满足专家学者对名气头衔著作的需求,还发明了"长江学者""政府津贴""XX奖""博士硕士""一级教授""课题制""核心刊物"等类名目繁杂的"头衔""帽子""机会",供专家学者们选购,专家们便"争奔走焉"。
这不,林某建某华校长,北某京大某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过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 Max-Plank 固体研究所、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原本当过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校长……
温某儒某敏呢,老温的头衔、学术成果,"德高望重""桃子满天下"之类,大家到网上搜吧,或者到北某大找个最不著名的教授或者看大门的保安打听一下,就知道了,我这儿懒得贴了。
瞧这两位高人,成果如此突出,意味着这脸上的粉也够厚的了,即使比不上三仙姑,恐怕和"下了霜的驴粪蛋"相差无几。
如果不是前几天北某大学生若干人申请北大公开沈阳教X授当初的什么案子的处理材料,我也不知道温教授的"德艺双馨"到什么地步。这不,几个学生,要求温教授任主任时处理沈阳教授的有关材料,这犯了温教授了忌,说有人要趁着北大120周年校庆时"搞臭"北大。这罪名可不小。我思考了几天,究竟温教授所说的要"搞臭"北大的"有人"是指谁呢?是指那几个向温教授申请公开处理沈阳的材料的学生吗?还是别的什么人?究竟我还是"智商不够""知识量低",真的没有想出来。
不过,温教授这话说出来没有几天,要"搞臭"北大的人,还真的就跳出来了。我这里向温儒敏教授举报,这个刻意"搞臭"北大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北大现任校长林X建X华先生!林校长居然连"鸿鹄之志"的鹄、"莘莘学子"的"莘"都不认识?不可能,他肯定是认识,但他抓住北大120周年庆典这个绝佳时机而故意念错,以便达到"搞臭"北大之险恶目的!温儒敏教授,你不这么认为吗?我很想听到你的看法。
事实证明,我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校长自己道歉了,承认自己水平不高,的确不认识这两个字,并不是故意念错的。所以,温教授先生不指责林校长刻意"搞臭"北大,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如温先生这样的著名教授认为自己的学生要"搞臭"北大,如林校长这样的中国第一文科大学的院长居然不识字!惊悉此讯,恰如一脚踩在"下了霜的驴粪蛋"上,本以为踩上了什么宝贝,稍加打量,原来,就是一粒驴粪蛋。
看来,三仙姑的老脸,即使涂抹上几层粉,也还是老脸;下了霜的驴粪蛋,虽然看起来好看一些,也还是驴粪蛋。著名大学校长、著名专家学者搞出很多的头衔、出版"等身"的著作、弄个省部级的行政职务,包装得严丝合缝,也还是个"普通人",那头衔、著作、省部级之类,无非是三仙姑脸上抹几层粉,驴粪蛋上下一层霜,虽然看起来好看一些,但是,无改于老脸和驴粪蛋的本质。
温教授先生怀疑有人利用北大120周年庆典之佳机,要"搞臭"北大,其实,有能力"搞臭"北大的人,正是温X儒X敏教授和林建X华X校长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要是别人,还真没有那么大本事,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