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撅头的意思 撅头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4-05-03 09:24:00作者:相见陌路来源:网友投稿

撅头的意思 撅头怎么读

本文目录一览:

古典式摔跤——撅头动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典式摔跤的撅头。首先一起来看一下在比赛中的精彩动作。

·第一步:将你的右手紧贴对手耳朵伸至对方的下巴处。

·第二步:将你的左手从对方腋下也伸至对方的下巴处,两手打扣抱紧。

·第三步:将你的右脚上步至对手两脚中间,同时用你的右手肘关节和小腹卡住对手的头。

·第四步:将你的左脚上步至对方向对方两脚之间,同时左手滑至对方腋下卡紧,然后向自己身体的右后方发力将对方摔倒。注意:上步发力的同时手需要移动至对方的腋下。

让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遍动作。

记得关注,下一期更精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乡村记忆 |镢头

夹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老镢头,头拱着水泥地,把儿倚着墙,和木制的、铁制的农具一起歪歪斜斜地竖在昏暗的角落里,碰掉的缺口、以及沾满的铁锈让它伤痕累累,带着陈旧的气息、带着主人的气息、带着家乡的气息、裹携着五谷杂粮的气息扑面而来。

曾经它是一把优秀的镢头,是一块好铁加上一块好钢,经了冶炼,把铁和钢的精华凝聚在一起,再配上一根好槐木成就。镢头木制的部分作为用手握住的部分,就像我们平日使用铁锨所拿的铁锹的后部,铁制部分一头有一个圆环扣在木制部分上面,另一头比较锋利,使用时两手一前一后,用力向下刨,可将土撅起。

- 01 -

肩负重任的镢头

让土地焕发生机和春天的气息

在家乡,镢头是最常见的农具,家家都有两三把,因为有些地块半是山地半是丘陵,坡宽地薄,无法使用拖拉机耕地,此时,镢头便被排上了用场,用其刨完后再整平。

三月的镢头是肩负重任的。歇息了一冬的刃口毛糙生涩,镢面暗光闪现,但身姿依然结实圆滑。属于它的季节一来,凡是犁到不了的地方,镢就成了替补,活跃的身影布满田间地头。

农人们两腿一前一后站立,力量蓄满两臂,前手高、后手低,镢头被高高举起,用力刨下去,大地便吐出新鲜的肺腑之气。镢头深入泥土,身子弯下去,仿佛向土地表示诚挚地问候,或是卑谦地致意。镢头入地后,前手提起往后拉,后手压低顺势往后拖,土坯正好上下翻转,然后,将镢身侧翻,用圆环和木制部分衔接处将那些负隅顽抗的土坷垃击破,打碎打细,施肥播种后,种子才能顺利地发芽,长成预期。

刨完一块地,䦆头的刃口也反闪出亮崭崭的光,重现生机和活力。田地周边折平后,就像一个蓬头垢面的农妇,梳洗打扮了一番,自是漂亮了起来,且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 02 -

一把镢头的寿命

锈蚀才是最大的隐患

有经验的农人,那根代表方向的木棍被双手掌握着,指哪打哪,无比听话,刨地时能掂量住劲的力度,会使暗劲,遇到大点石头能避免崩坏镢头刃。而不会刨地的人,往往后手压不低,镢头入地掌握不住劲,地就挖不到应有的深度;倘若遇着石头避不开,“当啷”一声,虎口发麻,膀子骨疼酸,窜起一溜儿火星,镢头刃瞬间会被崩坏;若是挖地时双脚步子移动小,挖好地又让双脚踏结实了,会适得其反。

一把镢头,并不是只在肥沃的大地、暄软的土壤劳作,更多时候要面对的是那些隐身暗处的石块、树根、碎砖烂瓦......在主人的使用中,经过多少次磨练,经过多少次校正、修理,手被磨出了一层层老茧之后,镢把开始光滑。虽然,产生的磨擦不知不觉中消解掉镢头那块站在最前沿的钢的锐气,且所有的起起落落也是枯燥的,但镢头依然无怨无悔。它知道,磨损不是一把䦆头寿命短暂的主因,锈蚀才是最大的隐患,为了保持锐利的本质,必须不停运动,才不会在碌碌无为中孤寂而被废除。

没有一件东西能在岁月里持久,何况粗犷又拙朴的镢头。在铁匠铺,再经一次火,加上一点钢,趁着火候击打,然后再放到水里淬火,一把旧镢头又变得崭新完美了。

- 03 -

融进时代记忆的镢头

如今只讲着熟稔如新的田野的故事

镢头也有充满乐趣的时候。到菜地里薅几棵葱,不料泥土紧紧地抱着葱根,死活不愿分开,举起镢头,狠狠心让它们各奔东西。此外,刨红薯、刨花生,刨草药等,镢头都是得力的帮手。

镢头有时候也是一件趁手的武器。令人恐怖的蛇缓缓游来,陡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一镢头下去,瞬间保大家平安。当然有野狗侵袭,镢头也会当仁不让,把它吓跑。

一个村庄跟另一个村庄因事发生争斗,镢头、利斧伙同砖块、扁担奔袭肉体,绽放鲜红的血,那是已经遥远的往事,存在历史的故纸堆里。镢头早已收敛起野性和张狂,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里,如野马驯服,如肆虐的洪水改道,因为镢头的本质任务还是服侍、征服土地。

有句俗话叫“土里刨食”,一个“刨”字,多么形象地把镢头的责任渲染得淋漓尽致啊!如今,从事原始的“土里刨食”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已经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高端,早已忘却了“土里刨食”是怎么回事。

- 04 -

憨厚质朴的镢头

从岁月里刨出沉甸甸的收获

一把把憨厚质朴的镢头,在几千年的农事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大地上一挖就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掷地有声地挖下去,和历史一样深邃,和岁月一样绵长,和日月一样长久,和生命一样永恒……

最先走近农事的老镢头,一脸灿烂阳光,它正用浑身的气力为土地和种子开辟通向春天的道路

河北宁晋:风趣幽默的方言,跑圈儿

刚刚,突然想起初中时一个同学跟老师的请假小插曲,让我几乎笑疼了肚皮……

话说这天中午,放学的钟声刚刚敲响,我同桌的同学就站了起来:报告,俺俺要请假,后半晌儿俺要去刨柳橛儿……

因为当时我们大北苏村水库南,把很多山川柳都剪掉,开荒造田,而每家每户还分到几丛山川柳根,也就是柳橛儿……

可能这个同学既害怕又紧张,不但说话吞吞吐吐,而且声音还小……

老师一下子蒙了:什么?你要跑圈儿?

“轰”的一声,全班同学发出朗朗的笑声:因为跑圈儿是老家独有的方言土语,意思就是老母猪发了情……

这个同学脸上一下子红了:老师,不是我跑圈儿,是下午我们去水库南哩,用撅头刨山川柳橛儿……

老师连忙点了点头:知道兰,你下午不用上课了。说完,便匆匆走出了教室……

教室里的笑声还在延续,这位同学连连说着:背兴,真背兴……

背兴,就是老家方言“丢人”的意思……

或许,正处于青春期的农村初中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年少轻狂衣衫薄的年龄,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年龄……

记得在学习《陋室铭》这一篇课文时,老师一时兴起,手舞足蹈地讲着:不要看这是一家陋室,我很自豪,因为来往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我们想弹琴就弹琴,想阅经就阅经……

又是“轰”的一声,教室里的笑声又飘向了蓝蓝的天空……

直到几个月以后,男同学们一见面,还会学着老师开玩笑道:想弹琴就弹琴,想月经就月经……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这些镜头、这些故事,都像做梦一样,成为昨天、成为历史……

但是,那些郎朗的笑声,仿佛还在昨天……

(张胜开)

通备拳系中的奇门兵器——拦门撅

攻守兼备凶猛凌厉的奇兵

拦门撅

编注:拦门撅是一九八五年十月间在天津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由甘肃省代表队张飞鹏同志演练的双器械套路。这个器械特点在于其结构特别,演练者自己持的器械,就是两根二尺余长核桃木上各嵌上一个羊角,古朴而耐用。拦门撅的演练颇具特色,实用性上亦有其独到之处。这里我们登载演练的文章和演练照片,以飨读者,本刊下期将该套路介绍给读者。

拦门撅流行于西北地区,是通备拳系中的一种奇特兵器。它是由二尺余长的二根木棒上各装一个金属尖或牛角、羊角的双器械,长约三尺。手持处各有一牛皮绳套在手腕上;是通备拳系中软硬相兼,珠联璧合的凶猛兵器。它可单用,也可双用;能伸善屈。进可“披荆斩棘”;退可“拨打雕翎”,软硬兼备,刚柔相济,确属一刁悍之器,在全国比赛中首次出现。

拦门撅也叫吃枪王,武林中常用它来攻破枪的招法。因它能勾,能砍、能劈、能挂、能抡、能戳,技法内容丰富,技击价值颇高。

栏门撅既有力贯撅头的“甩”鞭子劲道,又具备戳截拨挑、变化多端的“寸”劲,还兼之“柔”与“刚”劲,故此撅比其它器械难练。

拦门撅一般握撅方法是先将牛皮绳套在手腕上,再将棒端握紧,虎口相对,凡技击对阵时两撅前呼后应。进攻时,穷追猛打,以翻身开门炮、倒发五雷开头,左撅扰乱对方,设下埋伏圈,右撅突然猛烈出击,攻击对方。后退时,以鹞子搜林东格西打,变化多端。同时,步法、撅法纵横交错,快速灵活,采取长抽短刁、贴身靠打、防中有攻、走中带攻、速战速决、闪躲兼备的技击原则。

拦门撅在演练技巧上特别讲究身法。身如游龙,撅似闪电;动作大开大合,起伏转折明显,节奏感强,以凶猛、刚健著称。演练时动作柔而不僵,刚而不散,在凶猛搏击的劲道中透出妙劲。

拦门撅的撅法有抡、扫、崩、架、弹、甩、盖、打、撩、劈、挂、啄、刁、提、翻、戳、点、挑、压、截、拨、勾、摔、划、绞、扣、分等等。撅法纵横交错,动静相间,劲力充实,闪展腾挪,攻防兼备,独树一帜。

拦门撅套路一般由开门翻身炮、燕青拍马、玉带缠腰、刁龙出洞、枯树盘根、十字霸道、野马奔槽上銮殿、乌龙倒翻江、鹞子搜林、铁翻杆、鹰鹅上架、凤凰三点头、日月齐出、无中生有、鸳鸯转撅、犀牛望月、苏秦背剑、浪子划舟、倒发五雷等基本动作联合组成。(张飞鹏)

——待续——

下期:拦门撅套路

1,武术器械套路是否也应该实在一点

2,秘传武当太极内家拳法(1)

日照市五莲乡间方言趣谈(抓乎乎地、营生、裤乍子......)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密码。五莲方言亦如是。她是每一个在外地的五莲游子抹不去的乡愁,也是每一个闲下來的五莲人时时记起的话题。防疫期间,能不能为宅在家里的五莲人提供一份用以消遣的快歺,就成了乐乡游公众号的一个心愿。

得知原文联主席徐敏宗先生正在编著一本《五莲方言品鉴》,我们征得作者的同意,决定把他的部分书稿在此连载,以飨读者,也为作者征求修改意见,如果您也有这方面素材,请在留言中提供给作者。

《五莲方言品鉴》

之上篇

《五莲乡间方言趣谈》

之一、“裤乍子”和“超”

【释义】“裤乍子”和“超”,均为五莲方言。一为名词,一为动词。Kù zhà zǐ 即裤衩子,亦即长裤头。Chào 大步迈的意思。

五莲人把长裤头也就是北京人说的大裤衩子叫裤扎子。其中的“扎”又念去声,故在字面上常写成“裤乍子”。词典或电脑词库里都写的是“裤扎子”,我倒觉得写成“裤乍子”更在理一些。扎,念平声,首先就和五莲方言的声调不符。其次,“扎”的字义是“刺”的意思,也与裤衩子的意思讲不通。裤头也好,裤衩也罢,都是与长裤子相比而言。而“乍”的字义,就有短的意思。网络上说女明星穿裙子或短裤“春光乍露”,用的也是“乍”字。可见,五莲人把裤衩子叫“裤乍子”,还是挺有道理的。至于我为什么在这里把“裤乍子”和“超”连在一起解释,是因为小时候曾遇到过一件趣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我们村来了一位东北大连的客人。此人留着分头,镶着金牙,穿着短裤,脚上穿着白色的长筒袜和黑色的皮鞋。这使我们小山村里的人大开了眼界,更使我们小伙伴们见了乖。我们跟在这位客人后边东瞅西看胡乱琢磨,就编出了一段顺口溜儿:“高腿、裤乍子;皮鞋、洋袜子。留分头的不戴帽;镶金牙的偏爱笑;穿皮鞋的大步超。”我们在客人后边吵吵,客人听得似懂非懂。他不知道“裤乍子”为何物?也不知道“超”为啥意思?只是一愣一愣的。

之二、“抓乎乎地”和“营生”

【释义】“抓呼呼地”和“营生”,均为五莲方言,一为程度副词,一为名词。Zhuà hū hū dì 表示“猛”和“狠”的意思。yìng shēng 指事,也指物,指事即(干)活儿,指物即东西。

五莲方言中的“抓乎乎地”似乎来自“刨地”。因为他们不叫刨地叫抓地。抓地时用力猛,镢头落地狠,土地翻得深,那阵势就“呼呼”的。“营生”指事,好像不止五莲人专用,北京话、东北话里都有人用过。但是,要说指物,可就是日照人包括五莲人的专利了。有一个掌故可以证明。“”时期,五莲县的李崮寨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字沟”。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也慕名而来。五莲出面作陪的是一位姓刘的“县革委”副主任。他是位工农干部识字不多,陪起客人来很吃力。参观景点时有专门的讲解员和翻译还算顺利。可是吃饭的时候可就遇到了麻烦。吃饭不能也让讲解员劝酒啊。“县革委”领导要“亲自”。这位姓刘的副主任端起酒杯劝客人说:“来,咱喝酒。抓呼呼地!喝!”客人也端起杯来,知道是叫喝酒。但是,抓呼呼的是啥意思?他们望望那个翻译。翻译也怔在那里不知道啥意思。副主任只好以姿势助说话,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说:“这就叫抓乎乎地。”副主任放下酒杯,又抄起筷子指着一盘蚕蛹说:“来来来,咱尝尝这个营生。”客人直眼,翻译瞪眼,都不知道“营生”是什么。费了好大的功夫,刘副主任才说明白,在五莲,不光是蚕蛹,这一桌子菜,都可以叫“营生”。

之三、“面汤面条”和“口条”

【释义】“面汤、面条”和“口条”,日照方言,均为名词。Miàn tiàng 和 miàn tiào 都是指一种面食,即“汤面”;kòu tiaào “口条”就是猪舌头。

有道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方言也是这样。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语系不同,方言各异。有些五莲话,离开五莲地,别说外国人听不懂,境内外地人同样听不懂。就说“面条”,普通话明明是叫汤面,五莲乡下人偏偏叫它“面汤”。(“汤”字还读“烫”)有时候也叫“面条子”。再说“猪舌头”,猪嘴里的一个部件,本来很好理解,五莲乡下人偏偏叫它“口条”,猪口里的一个条型部件。说起来也有道理,但是,走出这个语境,就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上世纪九十年代,五莲曾有一行八人到南方考察。第一天入店吃饭就遇到了麻烦。要了啤酒,又要“口条”。店小二是位年轻的小姐。她听客人说要这两样,脸上捋过一阵绯红,没说话就跑到后厨去了。一会儿,出来一位厨师,没好声气的责问说:“你们是哪里来的?说话文明点儿好不好?又要喝逼(啤)酒,又要吃狗(口)屌(条)。”五莲人一听也不乐意了。反驳说:“谁要喝逼酒、吃狗屌了?你这不是侮辱人吗?!”双方争竞了好一会儿,才把误会解除,总算喝了啤酒,吃了口条。可是吃饭的时候又出了麻烦。客人要八碗面条,因为把“八”说成了“扒”,换来伺候这帮客人的服务生是个愣头小伙子。用手做着往口里扒饭的姿势愣愣地问:“扒碗面条?要几碗?说明白!”五莲带队的伸开拇指和食指做成“八”的手势,学着普通话说:“不是扒,是ba八,八碗的八。”他看小伙子面露愠色,又一边用手指点数着人数一边解释说:“ba八,碗的八。不是八格牙路的八。”终于把事儿说清楚了。

之四、“打个等”和“通通”

【释义】“打个等”和“通通”,五莲方言,均为时间代词。Dǎ gè dèng “打个等”就是“等一会儿”的意思,如:打个等我再给你办;tōng tōng “通通”就是“等等”的意思。

五莲方言中有些词其实都是有正当来历的。有的出自现代口语,有的甚至出自古典用语。只是在千百年的使用中,因为人们的知识不足和读音咬舌,使它们变了味儿,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例如,“嘎失”,本来出自古语“割舍”,舍得布施的意思。但是到了五莲人的嘴里,却成了“嘎失”。真叫人费猜想。再例如,“擦脸布子。”过去人们日子穷,用不起毛巾,只得用一块布条擦脸,所以叫擦脸布子。可是,人们叫来叫去,却把它叫成了“灿烂布子”。“灿烂”和“擦脸”相去甚远,叫人怎么理解?这“打个等”和“通通”两个方言离开语境,同样让人费解,甚至会惹出麻烦。上世纪九十年代,五莲有个老伙计到南方出差,在去宾馆住宿时,因为语言不通就差点惹出麻烦来。他在门头上登记时,前台服务小姐要他出示证件。他一时记不清把证件放到哪里去了,手忙脚乱地一边在提包里翻找着身份证一边说:“打个等,打个等,让我想想。”小姐催促说:“这里没有那种服务!要在这里住宿就快着点儿。”这位老伙计没听明白小姐的意思,还是自顾自地说:“通通,通通嘛!”这时,小姐真火了,厉声说:“你出去!再在这里胡说八道,我叫保安啦!”说着就把登记簿合上了。

来源:乐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