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24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1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二、春节:2月10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8天。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上班。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
三、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7日(星期日)上班。
四、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10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六、中秋节:9月15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4日(星期六)上班。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上班。
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国务院办公厅
2023年10月25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24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1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二、春节:2月10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8天。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上班。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
三、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7日(星期日)上班。
四、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10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六、中秋节:9月15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4日(星期六)上班。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上班。
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国务院办公厅
2023年10月25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新年好!眼看春季假期即将过半,不少朋友也开始考虑如何安排剩下的假期。今天子渊就和大家聊聊古代过年是如何放假的。
▲唐玄宗李隆基剧照
先来说说唐朝。唐玄宗曾针对放假特地颁布《假宁令》,明确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其中“元正”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在以前,这一天既是春节也是元旦。意思就是说唐朝自开元之后,每年春季和冬至日都会放假7天,堪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周”。宋朝时延续了唐朝的放假规则,元朝时则缩减为3天,并被明清两朝所沿袭。
需要指出的是,据《唐会要》记载,唐朝后期其实有过数次节假日调整,比如德宗贞元年间,就将为期三天的寒食节假期扩充到了7天,一年就有了3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更是多得令人咋舌——夏至、中秋、腊八、太宗诞辰、玄宗诞辰、玄宗母后诞辰、玄宗母后去世,这些日子一律放假三天,此外唐朝还有21个只放一天的法定假日,远远多于现代人。
▲唐宫夕照
关于春节具体放哪七天,《南部新书》中也有很清楚的记载。虽然和现代一样只放7天,但唐朝是“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大年初一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再放三天,总计七天。倘若需要派人值守,无论是各地司州县还是诸如御史台之类的中央部门,新任职的官员都得替老同事们替班顶岗,和如今的论资排辈并无二异。要是新官员能主动递上大红包,倒也可以免除替班的苦差事,这一官场陋习始于西汉,在唐朝开始逐渐公开化。如果新任官员家境贫寒又因家中有事被迫请假,那就得用其他休息日来补,甚至是一整年都要值班。
▲《太平御览》明代刻本
虽然值班官员的春节泡了汤,但休假的官员也好不到哪儿去。据《后汉书》与《太平御览》等史料记载,汉代官员休假时要么下地劳动,要么去学术机构进修,反正不能公然外出娱乐,否则上班后说不定就会被言官在朝堂上痛批。唐宋时期官场风气虽有变化,但整体上仍然鄙视官员公开娱乐。比如《宋史》就曾记载王安石担任宰相时经常去汴京城逮人,时间一久再也没有官员敢出门逛街了。
明清时期,皇帝对繁多的节假日逐渐削减,甚至还取消了自西汉传承下来的“旬休”制度,全年只在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这三个主要节日放长假,加上元宵、中元等,全年不过五十多天。很显然,这样的措施会引发大多数官员的反对,皇帝迫于“”只得捏着鼻子答应,在三个主要假日的基础上增加寒假,然后将春节与寒假的时间均延长至一个月。
▲明代农民劳作场景复原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历朝历代的放假制度只对官员群体有用,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并无太大影响,后者只能按照惯例放假。比如商人和手工业者,一般是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的保护神时放假并举行祭祀仪式。农民一般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放假,当然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也是他们的专属假日。总体而言,由于他们不是朝廷职官,对自己的时间拥有更为自由的支配权。
▲袁世凯时期戎装剧照
到了初年,政府各机构乃至学校,不论是除夕还是正月初一,都要正常上班,否则就会面临被上级开除的风险。废除农历改用公历后,将1月1日称作“新年”,但民间仍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传统新年。于是袁世凯上台后,将传统新年改称“春节”,为彻底推行公历,政府明令禁止机关、学校、商店在春节期间休假,否则将对负责人实施严厉惩罚。
▲老舍工作旧照
曾在北京一所小学当校长的老舍,在此政策下也只得安排学校照常上课,好不容易才抽出一个时辰回家看看老母。不过对于百姓而言,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常常是“禁令自禁令,过年自过年”,街头一片热闹情景,官员们无奈之下也就索性睁只眼闭只眼了。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再过两天,春节假期就结束了。
好像还没怎么好好拥抱新春,转眼就又到了行将分别的时刻。
匆匆忙忙,大概就是成年人世界的主旋律吧。
就连小时候无比期盼的过年,如今都更像是一个得以喘息的假期——比起贴年画、放鞭炮,很多人更想睡大觉。
房贷、车贷、柴米油盐……我们已经被这些东西推着走了很久,难得可以休息一下,谁又甘心错过?
但谁又不怀念那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年味”呢?
以前那才叫过年
还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
那时候的儿歌是这样唱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马上就是二十三;
二十三,送灶爷;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团子;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从腊八开始,年味就逐渐浓了。
新衣服、灯笼、春联、糖果、鞭炮、挂历……大包小包的年货,拎在手上,甜在心里。
有些人家还会买一张大大的挂画,上面通常是一个圆姑娘或胖小子,怀里还抱着个大鲤鱼。
来源:视觉中国
到了腊月廿四,就是大扫除了,全家老小齐动手,谁也别想闲着。
门窗、桌椅、被褥、柜橱……所有角落、所有东西,但凡能洗的都给洗了,不能洗的想方设法也要给它清理一遍。
来源:视觉中国
待到除夕,那一天爸妈基本都是围着厨房转,炖肉、炒菜、炖鱼、酱肘子……满屋子都飘着肉香味。
孩童们则凑在桌前,望着满桌的佳肴流口水,恨不得马上就吃到。
等到所有东西备好,一家人齐齐入座,每年最丰盛的一桌“年夜饭”,也就开席了。
它不只是一桌饭,更是一桌满满的幸福。
来源:视觉中国
吃完年夜饭、洗完澡,再换上新衣服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打开电视看春晚。
那时候全家人还会一起守着电视机。
电视里放着春晚,电视外一家人唠嗑不断,从前的除夕夜,大都是如此度过。
一直到12点,屋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硫磺味随着硝烟弥漫开来,新的一年也就到了。
从大年初一开始,就要走亲戚了。当然对于孩童来说,拜年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可以收压岁钱了。
虽然那时红包不大,但对小孩子来说已经是“巨款”了,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忘了……
同样忘不了的,还有妈妈的那一句:“你的红包拿来,妈妈先帮你保管着……”
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有什么钱,生活也没有现在好。
但那年味,很浓很浓。
爸爸刚炖好的肉,妈妈给买的新衣裳,兜里舍不得花的几毛钱,还有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桩桩件件,都是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美好。
来源:视觉中国
现在顶多叫放假
多年以前,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里,深情回忆了北京胡同里的春节景象: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从前的春节,是充满了仪式感的。
它总会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集市、在庙会、在每一条喧闹的街道上,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彼此祝贺,传递幸福。
它总会有眼花缭乱的色彩,檐下的灯笼、门边的春联、夜空中的烟花、巷子深处的爆竹……无一不在宣告着新年的到来。
来源:视觉中国
儿时印象里的年味,确确实实地淡了。
以前一家人兴高采烈去采买年货的场景,已经少有了;现在更多的是网络购物,足不出户坐等快递上门即可。
以前年夜饭时才能吃到的诸多大餐,如今好像随时都能吃到了,可食物入口的那一种满足感,却很难再找到了。
来源:视觉中国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里有一段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
“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
“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
“只好年年依旧。”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新衣裳、年夜饭,也就不足以带来太多的喜悦感。
我们过年的仪式感丢了,春节也就成了日历上,再普通不过的一页。
我们怀念的年味
其实都是人情味
之前,很多人在网络上满怀期待地计划着“疫情结束后,要去做什么”。
有人说要去吃火锅,有人说要去见朋友,有人说要去旅游……我们越来越能读懂林语堂的那一段话:
“幸福人生,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很多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贵。
年味,大概也是如此。
莫言曾回忆自己老家过年的“装财神”习俗:
“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
听到门外迎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会盛上半碗饺子,让他送出去。
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提着瓦罐或是竹篮,站在寒风里,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得那半碗饺子。
来源:视觉中国
后来,饺子可以天天吃到了,叫花子不再有了,“装财神”的习俗也就慢慢消失了。
莫言说:“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我们怀念的年味,原来都是各自记忆里,忘不了的年月。
我们怀念的,其实是那个左邻右舍都还熟悉热络的时候,那时的快乐总是来得特别简单。
我们怀念的,满满的都是“人情味”。
你看年复一年,商店里循环播放着的,还是熟悉的新年歌;春节依然是最盛大的节日,年轻人也还在放烟花……
说到底,春节还是那个春节,只不过你已不是从前的你。
来源:视觉中国
小孩子才盼着长大,成年人只希望放假。
时间让我们扛起了很多责任与义务,快乐再没那么容易,唯愿平安、健康。
这个年,快过完了;离家的日子,也近了。
假日无多,务必珍惜。
好好休息,然后,再好好出发。
来源:国馆,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韩国人除夕放不放假?——中韩双方的新年习俗对比
中国的春节,也被许多亚洲国家广泛认同和庆祝,是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区的年度盛事。然而,韩国人的新年,被称为“Seollal”,尽管没有春节那样被广泛认知,但它在韩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韩国人除夕是否会放假呢?我们将从中韩双方的新年习俗进行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春节的庆祝方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享团圆饭,然后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等一系列庆祝活动,直到新的一年到来。在这期间,所有的工作和学校活动都会暂时停止,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庆祝和享受这个节日。
然而,韩国的新年,即“Seollal”,虽然也在农历新年的时候庆祝,但其庆祝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韩国人并不会在除夕夜举行大型的家庭聚会,而是会像平常一样过日子。而在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Seollal”,人们会去拜访亲朋好友,向他们献上新年祝福,然后一起吃一顿特别的“年越”餐。此外,韩国人还有在新年期间向长辈行跪拜礼的习俗,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祝福。
那么,韩国人是否在除夕夜放假呢?这要取决于雇主。根据韩国的法律,大部分的公共和私人机构都会在除夕夜放假,以便员工有时间和家人一起过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雇主都会遵守这一规定,一些大型企业和工厂可能会要求员工在除夕夜工作。而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他们可能会选择让员工在除夕夜休息。
在对比中韩双方的新年习俗后,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国都有庆祝新年的传统,但在具体的庆祝方式和放假政策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
中国的春节,注重家庭团聚和集体庆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团结。而韩国的“Seollal”,虽然也强调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祝福和尊重,但其庆祝方式更偏向于个人和家庭的私庆。在放假政策上,中国的春节放假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而韩国的放假政策则反映了韩国社会对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的追求。
总的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新年都是人们重视和尊重的重要节日。虽然两国的庆祝方式和放假政策有所不同,但这些差异正是各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应该尊重并欣赏这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而对于韩国人来说,尽管他们的新年可能没有春节那样被广泛认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其独特性和重要性的尊重。相反,他们通过维持和传承自己的新年习俗,展示了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尊重。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我们的新年是如何庆祝的,我们都应该记住:每个新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希望和梦想实现的机会。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新的一年,珍惜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珍惜我们的生活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