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江庸是中国近代法学家、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活动家,曾任北洋政府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司法总长及政法大学校长、朝阳大学校长等职。1926年,江庸迁居上海,从事律师业务,设律师事务所于四川路33号。曾义务为救国会七君子辩护,被称作中国近现代骨头最硬的正义律师。长乐路611弄8号是江庸在上海的旧居。
图说:四川中路33号创业大楼 新民晚报记者 唐敏 摄
为“七君子”辩护
江庸,字翊云,出生于四川省璧山县(现重庆市璧山区),幼承家教,学有渊源,国学基础厚实,后入成都中西学堂学习英文。1901年,四川总督选派学生赴日留学,23岁的江庸入选其中,进日本成城学校普通科。1903年,江庸升入东京私立早稻田大学深造。留学期间,他结识了秋瑾、蔡锷、梁启超、蒋方震等人。1906年,江庸毕业回国,出任学部司员兼京师法政学堂总教习,修订法律馆专任纂修兼法律学堂总教习。
时期,江庸曾任高等审判厅厅长、北平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等职。1913年,熊希龄组阁,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江庸任司法部次长。1917年11月,江庸出任司法总长。1924年,曹锟贿选当上总统,江庸辞去司法总长一职,后迁居上海,设立律师事务所挂牌执业。江庸的律师事务设于四川路33号,就是现在的四川中路33号创业大楼内。创业大楼原为中国企业银行,由实业家刘鸿生创办,哈沙德洋行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以竖向线条划分立面,窗间墙饰黄褐色釉面砖,底部两层设上下成一体的大尺度平缓拱窗,入口儿墙有细致的装饰。
江庸行事为人颇具风骨,嫉恶如仇,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成立伪满洲国。江庸发表文章,强烈谴责日军的侵略罪行。江庸在日留学6年,后又因公赴日多次,与日本政府知名人士渊源深厚,多有来往。然而此后,江庸坚决割断与日方的所有联系。
1936年11月22日,政府以“危害”的罪名,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制造了轰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1937年4月3日,当局对“七君子”提起公诉。上海律师公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成二十余人的著名律师辩护团,江庸出任沙千里、王造时的辩护律师。那时,大多数法官出自江庸门下,他出庭为被迫害的“七君子”辩护,影响极大。1938年,江庸前往重庆,在渝执行律师业务。抗战胜利后,1946年,江庸携眷返回上海,继续执行律师业务。
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8月25日,一封落款印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红色铅印的信函,寄达江庸上海的律师楼。江庸见信封上一个苍劲有力的“毛”字,喜出望外,连忙开启。信中写道:“时局发展甚快,新政协有迅速召开之必要,拟请先生及颜人俊先生参加,不识可以成行否?”
读罢来信,年逾古稀的江庸律师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此时,中央正筹建新政协,邀请各派、知名进步人士及社会贤达参加,主席亲笔写信邀请江庸赴会。1949年9月,江庸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江庸还受邀登上,参加开国大典。
长乐路611弄8号是江庸在上海的旧居,自1950年起他就居住于此。这是一幢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坐北朝南的三层楼新式里弄房间,围着不高的水泥围墙,坚固的小铁门,内有一个约20平方米的小花园,草坪上载着二棵绿树。据说,入底层侧门是江庸的客厅,踏上弯形木头楼梯进二楼小间是他的卧室,三楼是他的书房,曾经有一个大写字台和一把转椅,墙的两侧各放一个大书橱。江庸以“澹荡阁”名其居所,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澹荡明志的鞭策。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1949:国共和谈中的“长汀代表”
——近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江庸的一段往事
□特约记者 王 坚
层峦之巅,白云缭绕,一条蜿蜒盘旋的古道在雾霭岚烟中时隐时现。千百年来,古道翻山越岭连接着山里山外的世界,延伸着一代代汀州客家子弟的家国情怀、人生理想。位于闽西深山腹地的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石公寨,是我国近代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江庸的祖籍地。
1949年初春,历史的惊涛骇浪,把这位饱学硕儒推向了一个新的人生高地。作为南京政府郑重推荐的和谈代表之一,江庸等人以“上海人民代表团”的名义由南京飞抵北平、石家庄、西柏坡等地,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而奔走,并由此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离乡游子情系家山
据《江庸自传》记载,江庸的祖父江怀廷为清咸丰辛亥年(1851)举人、壬子年(1852)进士,早年离乡赴四川为官。江庸于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四川璧山县署。江怀廷于四川南充县任内去世,江庸随父亲江瀚(字叔海,号石翁)寓居成都。江瀚为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诗人,早年有过一段幕僚生涯,于清宣统三年(1911)官至河南布政使,但其一生主要成就在于教育与学术。先后担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江苏高等学堂监督兼总教习、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监督兼教务提调、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会长、京师大学校代校长等职。江瀚随父远离家乡,一生交流广泛、著述无数,但凡著述皆称“长汀江瀚”,游子恋乡之情溢于言表。
江庸,字翊云,又作翼云,晚年号澹翁。祖籍福建省长汀县,生平著作皆自署“长汀江庸”。江庸早年留学日本,190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回国后任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修订法律馆纂修兼法律学堂教习。1908年应学部考试成绩优等,奖给法政科举人。1909年归国留学生廷试,以一等第四名授大理院推事,任京师法政学堂监督。1911年偕唐绍仪赴武昌参加南北议和。1912年9月,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1913年梁启超任司法部总长,江庸任次长。1917年,李经羲组阁,任命江庸为司法部总长。江庸拒绝任职,避往汤山。及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江庸出任司法部总长,因拒绝赦免复辟要犯辞职,舆论认为江庸“为以来负政治责任而辞职者第一人”。1918年至1920年任日本留学生总监督。1920年任修订法律馆总裁。1923因不满统治当局辞去公职,设立律师事务所,创办《法律评论周刊》,赴广东游历,谒先生于士敏土厂。1924年受聘任国立法政大学校长。1925年辞职,1927年任私立朝阳大学校长。
江庸祖籍地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石公寨
1929年,江庸代表华洋义赈会赴台湾募捐,期间拒绝参加日伪组织。1936年,代表中国律师协会参加维也纳国际律师协会会议,9月取道莫斯科归国。1936年11月,当局制造“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中央为此发表宣言,要求放弃错误主张,释放。时江庸设律师事务所于上海四川路,曾义务为“七君子”辩护。1938年江庸赴汉口参加国民参政会,1943年任国民参政会主席成员。1948年,南京政府提名江庸为国大代表,江庸拒绝竞选。后又函电力辞“大法官”一职。
游子身飘零,血脉系家山。对于祖籍地长汀,江庸曾在诗中深情吟咏:“长汀号多竹,吾祖有竹山。仕宦去乡井,弃置无复关……”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法学家、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活动家。江庸秉承儒家传统理念,传播法律知识和思想,为国家民族的和平进步奉献了毕生的心血。1949年,南京政府推派江庸与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四人为和谈代表,同和谈磋商。同年,应手书邀请,江庸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并登上,出席开国大典。从此,意气风发,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中。
风云变幻肩负使命
1949年1月14日,中央播出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愿意与南京政府在八项条件基础上进行和谈。声明发表后,全国振奋。一周后的1月21日,宣告引退,李宗仁代理“总统”之职。22日,李宗仁发表文告,表示赞同国共停战和谈。随后派人到上海敦请颜惠庆、江庸、邵力子、章士钊等人,组成“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前往北平(今北京)进行和谈。这是国共两党1949年在谈判桌上的初次接触。
1月31日上午10点,李宗仁亲自来上海,邀请江庸、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在中国银行四楼喝茶,在座还有孙科、胡适、张君励诸人。李宗仁提出请江庸等四人同到北京一叩和平之门。江庸表示,自己从来是反对内战的,曾与邵以恩建议停战议和。今天国民政府有此和谈意愿,愿意效劳,但是名义要为代表,不是专门代表政府。李宗仁亦以为然,于是定于2月13日代表们飞往北京。当时,江庸尚有一个附带任务,是受上海邮政管理局之请,接洽沪京通邮事项。这事到北京后,很快就办妥了。
代表们由南京起飞,飞到青岛停下加油。因飞机左翼故障滞留,在青岛与北京方面联系,才知道除江庸与颜、邵、章四人外,还有十余人都来与北京方面接过头。北京方面回电说要先开出代表名,俟中央许可后方能起飞。次日午后2点起飞,4点半到达北京机场。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徐冰前来迎接,代表们下榻六国饭店。15日午前,北京市市长过访,正午设宴招待江庸一行。席间,江庸与董必武、、聂荣臻、傅作义等人见面,谈及到北京之愿望。16日,江庸等人拜访董必武、、等方面的领导。
17日午前,同是“客家老乡”的市长约江庸单独谈话。这次谈话,按江庸传记记载,是主席指定市长向他询问意见的。但和平如何谈法,江庸与其他代表从未商量过。因此,江庸坦诚地对市长说:“和平是合乎全国人民愿望的,要打仗的不是,而是。今天下台,李宗仁既有和平的要求,尽管他缺乏实力,不妨答应。这些话请叶市长代为转达毛主席。”19日早晨,市长来告,主席已答应接见南京代表。江庸等人不禁欢欣鼓舞,相庆不虚此行。代表们认为,此行呼吁和平,已蒙主席允许,应当尽快前往石家庄谒见毛主席,专门表达敬意。
主席接见终生难忘
1949年1月22日午前9时,江庸一行从北京机场起飞,同机前往的还有傅作义、邓宝珊二位。时任石家庄市长是柯庆施。当时,主席住在离石家庄市80多公里的西柏坡。西柏坡是毛主席、进驻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地,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也在此地。因沿途坡路崎岖,要坐吉普车才能去。江庸一行于下午2点,偕同毛主席派来接应的中央军委秘书长乘车前往,至晚上7点才到达西柏坡招待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已在此等候。周恩来副主席陪同江庸等人吃完晚饭后,主席出来接见谈判代表。
江庸自称:“我虽于1945年见过毛主席一面,但并未说话。这一回才亲近丰采,饱闻言论。毛主席一见面,就说,你们为和平远道而来,是爱好和平的,有什么事尽可商量。只是时间、地点、人选值得考虑。所以我们不必再重复表明来意。”“这次谈话约一二个小时,毛主席并未说到目前时局,只是自由自在地漫谈,但从漫谈中,也很可以窥见毛主席的思想、抱负、学问、性格。我当时忽然联想到历史上一件故事,就是马援从隗器那边去见汉光武。他一见光武,就五体投地地佩服光武帝的恢廓大度。我见到毛主席时,也一样有此感想。拿此后的事实来证明,对杜聿明、康泽等人既往不咎:起义的傅作义、程潜诸人无不受到重用,从前参与的一些人,因对国家有功,又身居要职。新中国一成立,就扩大统一战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广揽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来参与政治,其规模之恢廓,岂是汉光武所能比……”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江庸诗选》
第二天早饭后,、周恩来和江庸一行又交谈了一小时。而后,江庸等人告别,返回石家庄,午饭后飞返北京。26日,以江庸、颜惠庆等为主的“上海人民代表团”即将结束北平之行,主客双方特地在六国饭店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此照刊于《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8辑)。合影者有罗荣桓、董必武、邓宝珊、章士钊、邵力子、江庸、颜惠庆、、、傅作义、聂荣臻、、徐冰等人。27日午前,江庸一行自北平飞返南京,市长到机场相送,互赠了纪念品。下午2时许,江庸一行抵达南京,南京政府的党政要人多在机场欢迎,当晚入住首都饭店。李宗仁来访,在“总统府”设晚宴,由代表们报告接洽经过。28日晨,南京政府要人白崇禧、黄绍竑、朱家骅、吴铁城、张治中、张岳军等相续来访。
江庸自述:“我们在南京逗留的两三日中,所接见的党政要人,除李宗仁十分起劲外,似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一点觉悟到自己的失败。只有吴铁城说了几句老实话,他说我们已把人心都失掉了。我料到将来谈判决无成功的可能,不愿再去。于是,对李宗仁坚决表示,下次讲和,责任重大,应另选派足以代表党政两方面的重要人士前往,我是不能胜任的。所以第二次我未参加。后来和谈果然失败。我们虽然是徒劳跋涉,总算为和平尽了一点心愿,并且能谒见了毛主席,在我个人,还是觉得光荣的。”
伟人关怀肝胆相照
江庸虽是文人出身,但青年时即有豪侠之气,襟怀坦荡,刚正不阿,颇具闽西客家人的“硬颈精神”。1900年,22岁的江庸由川入京,应顺天乡试。“时值义和拳之变。5月取道宣化、大同,由晋、秦还蜀。抵长安时恰遇驿差,遂乘驿马,奔驰栈道中。以当时西安至成都28日之程,13日而至,此平生第一壮快之举。筋骨之锻炼须自少年,今年逾八十而腰脚犹健,未尝不得力于此。”(见《江庸自传》)可见其平生志向和抱负。
为《江庸诗选》题写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庸先后担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文史馆馆长等职。江庸生平与众多高级领导人有过交往,书信往来不少。据江庸之子江靖撰文介绍,1949年8月19日,主席亲笔致函江庸:“时局发展甚快,新政协有迅速召开之必要,拟请先生及颜俊人先生(即颜惠庆)参加,不识可以成行否?”后颜惠庆因病请假,江庸于9月中旬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主席的手书信函原件,由江庸后人于1979年上交中央有关部门珍藏。
1958年初,80高龄的江庸大病初愈,选刊旧作编成《澹荡阁诗集》一册。因精力就衰,在自序中有“不复作”之叹。诗集寄给时任外交部部长陈毅,同年5月8日,陈毅手书回信:“尊集收到,病中读之有清新趣味。古人云诗可以疗疾,信然。大作早岁以情韵胜,晚岁以健劲胜……先生诗留集太少,又宣言不复作诗,弟以为过矣。可否采纳弟之两项建议,将千篇诗之大部或全部刊行,宜破戒多作诗以反映人民新时代。大集中如‘不辞攘臂为冯妇,只恐将头赠马童’,此等奇句何可以不作耶?先生年已八旬而食眠均佳,问政多年以余事为诗,真诗人也,何可以放弃本行耶?弟病可六个月,现有好转,仍需调养。病中握笔,草率之至,祈谅之。”陈毅对江庸“不复作”一语,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批评,体现了“肝胆相照”的精神,并以深厚的文学修养评议诗词,令人心折。尤其病中握笔写信,体现了对江庸的深切关怀和真诚鼓励。
诗言情志激励后人
2001年3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江庸后人编选的《江庸诗集》,该书由题写书名,陈丕显作序。陈丕显与江庸的祖籍同为长汀县,又同在上海工作生活过。陈丕显在序文中评价江庸:
“江庸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是我国司法届前辈,他倡导司法教育,并亲自执教,为我国司法建设和法律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江庸先生是著名爱国人士,他坚持爱国进步立场,多次拒绝日伪和政府高官利诱。他以律师为职业,挺身为受政府迫害的七君子等爱国人士出庭辩护。江庸先生曾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而奔走。1949年8月,主席曾亲笔书函邀请他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庸先生拥护中国和主席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江庸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诗文造诣很深。他是陈毅同志的诗友,在上海期间常有过往。我与先生亦亲切交往过。《江庸诗选》的出版,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亦是陈总之遗愿,甚感欣慰。”
江庸平生所作的“千篇诗作”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事件、地点众多,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散佚无存。其现存诗作的主题,主要是记述个人游踪履迹、抒发个人人生抱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赞美新中国建设成就、呼吁两岸和平统一等等,字里行间散发出赤诚浓郁的家国情怀。其中一些在福建纪游的诗作饶有情韵。如《漳州》:“泊泊温泉碧玉流,福州未必胜漳州。池塘便在精庐内,赢利中途数日留。”《鼓浪屿望大担、二担》:“岛市陂陀步一巡,山光海色壮南闽。穷途不少倒行者,卧榻岂容酣睡人。”《厦门道中》:“轨通闽越复江西,跨海惊过五里堤。弥望平畴栽果树,遍劳健妇把锄犁。捞来蟹蛤休论价,香到芝兰莫与齐。精力耄年殊未减,家山南北任攀跻。”《泉州》:“桥岂君谟旧,长令过客哀。塔仍沿木制,桑却见莲开。珍果推龙眼,明珠出蚌胎。故乡风物好,一岁两番回。”亲身经历了无数的风云际会和世态人情,也许在江庸心目中,那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家山、故园的血脉呼唤,缠绵如丝,不绝如缕,时时刻刻鸣响在游子滚烫的心田……
书法密码
梁启超行草欣赏《致江庸书札》
书法密码
梁启超行草欣赏《致江庸书札》
1949:国共和谈中的“长汀代表”
——近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江庸的一段往事
□特约记者 王 坚
层峦之巅,白云缭绕,一条蜿蜒盘旋的古道在雾霭岚烟中时隐时现。千百年来,古道翻山越岭连接着山里山外的世界,延伸着一代代汀州客家子弟的家国情怀、人生理想。位于闽西深山腹地的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石公寨,是我国近代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江庸的祖籍地。
1949年初春,历史的惊涛骇浪,把这位饱学硕儒推向了一个新的人生高地。作为南京政府郑重推荐的和谈代表之一,江庸等人以“上海人民代表团”的名义由南京飞抵北平、石家庄、西柏坡等地,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而奔走,并由此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离乡游子情系家山
据《江庸自传》记载,江庸的祖父江怀廷为清咸丰辛亥年(1851)举人、壬子年(1852)进士,早年离乡赴四川为官。江庸于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四川璧山县署。江怀廷于四川南充县任内去世,江庸随父亲江瀚(字叔海,号石翁)寓居成都。江瀚为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诗人,早年有过一段幕僚生涯,于清宣统三年(1911)官至河南布政使,但其一生主要成就在于教育与学术。先后担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江苏高等学堂监督兼总教习、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监督兼教务提调、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会长、京师大学校代校长等职。江瀚随父远离家乡,一生交流广泛、著述无数,但凡著述皆称“长汀江瀚”,游子恋乡之情溢于言表。
江庸,字翊云,又作翼云,晚年号澹翁。祖籍福建省长汀县,生平著作皆自署“长汀江庸”。江庸早年留学日本,190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回国后任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修订法律馆纂修兼法律学堂教习。1908年应学部考试成绩优等,奖给法政科举人。1909年归国留学生廷试,以一等第四名授大理院推事,任京师法政学堂监督。1911年偕唐绍仪赴武昌参加南北议和。1912年9月,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1913年梁启超任司法部总长,江庸任次长。1917年,李经羲组阁,任命江庸为司法部总长。江庸拒绝任职,避往汤山。及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江庸出任司法部总长,因拒绝赦免复辟要犯辞职,舆论认为江庸“为以来负政治责任而辞职者第一人”。1918年至1920年任日本留学生总监督。1920年任修订法律馆总裁。1923因不满统治当局辞去公职,设立律师事务所,创办《法律评论周刊》,赴广东游历,谒先生于士敏土厂。1924年受聘任国立法政大学校长。1925年辞职,1927年任私立朝阳大学校长。
江庸祖籍地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石公寨
1929年,江庸代表华洋义赈会赴台湾募捐,期间拒绝参加日伪组织。1936年,代表中国律师协会参加维也纳国际律师协会会议,9月取道莫斯科归国。1936年11月,当局制造“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中央为此发表宣言,要求放弃错误主张,释放。时江庸设律师事务所于上海四川路,曾义务为“七君子”辩护。1938年江庸赴汉口参加国民参政会,1943年任国民参政会主席成员。1948年,南京政府提名江庸为国大代表,江庸拒绝竞选。后又函电力辞“大法官”一职。
游子身飘零,血脉系家山。对于祖籍地长汀,江庸曾在诗中深情吟咏:“长汀号多竹,吾祖有竹山。仕宦去乡井,弃置无复关……”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法学家、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活动家。江庸秉承儒家传统理念,传播法律知识和思想,为国家民族的和平进步奉献了毕生的心血。1949年,南京政府推派江庸与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四人为和谈代表,同和谈磋商。同年,应手书邀请,江庸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并登上,出席开国大典。从此,意气风发,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中。
风云变幻肩负使命
1949年1月14日,中央播出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愿意与南京政府在八项条件基础上进行和谈。声明发表后,全国振奋。一周后的1月21日,宣告引退,李宗仁代理“总统”之职。22日,李宗仁发表文告,表示赞同国共停战和谈。随后派人到上海敦请颜惠庆、江庸、邵力子、章士钊等人,组成“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前往北平(今北京)进行和谈。这是国共两党1949年在谈判桌上的初次接触。
1月31日上午10点,李宗仁亲自来上海,邀请江庸、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在中国银行四楼喝茶,在座还有孙科、胡适、张君励诸人。李宗仁提出请江庸等四人同到北京一叩和平之门。江庸表示,自己从来是反对内战的,曾与邵以恩建议停战议和。今天国民政府有此和谈意愿,愿意效劳,但是名义要为代表,不是专门代表政府。李宗仁亦以为然,于是定于2月13日代表们飞往北京。当时,江庸尚有一个附带任务,是受上海邮政管理局之请,接洽沪京通邮事项。这事到北京后,很快就办妥了。
代表们由南京起飞,飞到青岛停下加油。因飞机左翼故障滞留,在青岛与北京方面联系,才知道除江庸与颜、邵、章四人外,还有十余人都来与北京方面接过头。北京方面回电说要先开出代表名,俟中央许可后方能起飞。次日午后2点起飞,4点半到达北京机场。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徐冰前来迎接,代表们下榻六国饭店。15日午前,北京市市长过访,正午设宴招待江庸一行。席间,江庸与董必武、、聂荣臻、傅作义等人见面,谈及到北京之愿望。16日,江庸等人拜访董必武、、等方面的领导。
17日午前,同是“客家老乡”的市长约江庸单独谈话。这次谈话,按江庸传记记载,是主席指定市长向他询问意见的。但和平如何谈法,江庸与其他代表从未商量过。因此,江庸坦诚地对市长说:“和平是合乎全国人民愿望的,要打仗的不是,而是。今天下台,李宗仁既有和平的要求,尽管他缺乏实力,不妨答应。这些话请叶市长代为转达毛主席。”19日早晨,市长来告,主席已答应接见南京代表。江庸等人不禁欢欣鼓舞,相庆不虚此行。代表们认为,此行呼吁和平,已蒙主席允许,应当尽快前往石家庄谒见毛主席,专门表达敬意。
主席接见终生难忘
1949年1月22日午前9时,江庸一行从北京机场起飞,同机前往的还有傅作义、邓宝珊二位。时任石家庄市长是柯庆施。当时,主席住在离石家庄市80多公里的西柏坡。西柏坡是毛主席、进驻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地,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也在此地。因沿途坡路崎岖,要坐吉普车才能去。江庸一行于下午2点,偕同毛主席派来接应的中央军委秘书长乘车前往,至晚上7点才到达西柏坡招待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已在此等候。周恩来副主席陪同江庸等人吃完晚饭后,主席出来接见谈判代表。
江庸自称:“我虽于1945年见过毛主席一面,但并未说话。这一回才亲近丰采,饱闻言论。毛主席一见面,就说,你们为和平远道而来,是爱好和平的,有什么事尽可商量。只是时间、地点、人选值得考虑。所以我们不必再重复表明来意。”“这次谈话约一二个小时,毛主席并未说到目前时局,只是自由自在地漫谈,但从漫谈中,也很可以窥见毛主席的思想、抱负、学问、性格。我当时忽然联想到历史上一件故事,就是马援从隗器那边去见汉光武。他一见光武,就五体投地地佩服光武帝的恢廓大度。我见到毛主席时,也一样有此感想。拿此后的事实来证明,对杜聿明、康泽等人既往不咎:起义的傅作义、程潜诸人无不受到重用,从前参与的一些人,因对国家有功,又身居要职。新中国一成立,就扩大统一战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广揽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来参与政治,其规模之恢廓,岂是汉光武所能比……”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江庸诗选》
第二天早饭后,、周恩来和江庸一行又交谈了一小时。而后,江庸等人告别,返回石家庄,午饭后飞返北京。26日,以江庸、颜惠庆等为主的“上海人民代表团”即将结束北平之行,主客双方特地在六国饭店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此照刊于《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8辑)。合影者有罗荣桓、董必武、邓宝珊、章士钊、邵力子、江庸、颜惠庆、、、傅作义、聂荣臻、、徐冰等人。27日午前,江庸一行自北平飞返南京,市长到机场相送,互赠了纪念品。下午2时许,江庸一行抵达南京,南京政府的党政要人多在机场欢迎,当晚入住首都饭店。李宗仁来访,在“总统府”设晚宴,由代表们报告接洽经过。28日晨,南京政府要人白崇禧、黄绍竑、朱家骅、吴铁城、张治中、张岳军等相续来访。
江庸自述:“我们在南京逗留的两三日中,所接见的党政要人,除李宗仁十分起劲外,似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一点觉悟到自己的失败。只有吴铁城说了几句老实话,他说我们已把人心都失掉了。我料到将来谈判决无成功的可能,不愿再去。于是,对李宗仁坚决表示,下次讲和,责任重大,应另选派足以代表党政两方面的重要人士前往,我是不能胜任的。所以第二次我未参加。后来和谈果然失败。我们虽然是徒劳跋涉,总算为和平尽了一点心愿,并且能谒见了毛主席,在我个人,还是觉得光荣的。”
伟人关怀肝胆相照
江庸虽是文人出身,但青年时即有豪侠之气,襟怀坦荡,刚正不阿,颇具闽西客家人的“硬颈精神”。1900年,22岁的江庸由川入京,应顺天乡试。“时值义和拳之变。5月取道宣化、大同,由晋、秦还蜀。抵长安时恰遇驿差,遂乘驿马,奔驰栈道中。以当时西安至成都28日之程,13日而至,此平生第一壮快之举。筋骨之锻炼须自少年,今年逾八十而腰脚犹健,未尝不得力于此。”(见《江庸自传》)可见其平生志向和抱负。
为《江庸诗选》题写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庸先后担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文史馆馆长等职。江庸生平与众多高级领导人有过交往,书信往来不少。据江庸之子江靖撰文介绍,1949年8月19日,主席亲笔致函江庸:“时局发展甚快,新政协有迅速召开之必要,拟请先生及颜俊人先生(即颜惠庆)参加,不识可以成行否?”后颜惠庆因病请假,江庸于9月中旬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主席的手书信函原件,由江庸后人于1979年上交中央有关部门珍藏。
1958年初,80高龄的江庸大病初愈,选刊旧作编成《澹荡阁诗集》一册。因精力就衰,在自序中有“不复作”之叹。诗集寄给时任外交部部长陈毅,同年5月8日,陈毅手书回信:“尊集收到,病中读之有清新趣味。古人云诗可以疗疾,信然。大作早岁以情韵胜,晚岁以健劲胜……先生诗留集太少,又宣言不复作诗,弟以为过矣。可否采纳弟之两项建议,将千篇诗之大部或全部刊行,宜破戒多作诗以反映人民新时代。大集中如‘不辞攘臂为冯妇,只恐将头赠马童’,此等奇句何可以不作耶?先生年已八旬而食眠均佳,问政多年以余事为诗,真诗人也,何可以放弃本行耶?弟病可六个月,现有好转,仍需调养。病中握笔,草率之至,祈谅之。”陈毅对江庸“不复作”一语,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批评,体现了“肝胆相照”的精神,并以深厚的文学修养评议诗词,令人心折。尤其病中握笔写信,体现了对江庸的深切关怀和真诚鼓励。
诗言情志激励后人
2001年3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江庸后人编选的《江庸诗集》,该书由题写书名,陈丕显作序。陈丕显与江庸的祖籍同为长汀县,又同在上海工作生活过。陈丕显在序文中评价江庸:
“江庸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是我国司法届前辈,他倡导司法教育,并亲自执教,为我国司法建设和法律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江庸先生是著名爱国人士,他坚持爱国进步立场,多次拒绝日伪和政府高官利诱。他以律师为职业,挺身为受政府迫害的七君子等爱国人士出庭辩护。江庸先生曾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而奔走。1949年8月,主席曾亲笔书函邀请他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庸先生拥护中国和主席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江庸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诗文造诣很深。他是陈毅同志的诗友,在上海期间常有过往。我与先生亦亲切交往过。《江庸诗选》的出版,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亦是陈总之遗愿,甚感欣慰。”
江庸平生所作的“千篇诗作”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事件、地点众多,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散佚无存。其现存诗作的主题,主要是记述个人游踪履迹、抒发个人人生抱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赞美新中国建设成就、呼吁两岸和平统一等等,字里行间散发出赤诚浓郁的家国情怀。其中一些在福建纪游的诗作饶有情韵。如《漳州》:“泊泊温泉碧玉流,福州未必胜漳州。池塘便在精庐内,赢利中途数日留。”《鼓浪屿望大担、二担》:“岛市陂陀步一巡,山光海色壮南闽。穷途不少倒行者,卧榻岂容酣睡人。”《厦门道中》:“轨通闽越复江西,跨海惊过五里堤。弥望平畴栽果树,遍劳健妇把锄犁。捞来蟹蛤休论价,香到芝兰莫与齐。精力耄年殊未减,家山南北任攀跻。”《泉州》:“桥岂君谟旧,长令过客哀。塔仍沿木制,桑却见莲开。珍果推龙眼,明珠出蚌胎。故乡风物好,一岁两番回。”亲身经历了无数的风云际会和世态人情,也许在江庸心目中,那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家山、故园的血脉呼唤,缠绵如丝,不绝如缕,时时刻刻鸣响在游子滚烫的心田……
书法密码
梁启超行草欣赏《致江庸书札》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