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根本不想杀海瑞,不杀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每个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这个台阶下。
当然不是他们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场的笑话,而是不想当这个替罪羊,这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百官如果替海瑞求情,那就代表认同海瑞痛骂国父的做法,不被打成同党,日后也会受到牵连,而不求情,嘉靖帝就下不了台。
还好,最后陈洪提到海瑞的妻子和孩子双双去世,这是天意,于是嘉靖帝借天意之名,勾了海瑞死刑,当然,传达旨意的人是黄锦,此时的黄锦就代表着天意。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一、
宫里的太监们其实没什么可聊的话题,这次赶上了海瑞事件,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兴奋。
毕竟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宫里的太监来讲,就算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他们也能给编出花来。所以,从黄锦接了旨意出门那一刻起,一群太监就围上了,过台阶有人要去搀,出门有人抬来轿子,拒了轿子又牵马:
“有旨意,不用轿马,我一个人走着去,你们一个人乘马先告诉镇抚司,等我的朱批到了再行刑。”
这么好的事情,哪能错过,领到命令的太监,立刻骑马往镇抚司飞奔而去。
这一路上他把马尾巴都给抽直了,就因为他扮演的是“刀下留人”的先行官,而且是皇上不杀忠良的“刀下留人”。有了这么一个“壮举”,他在宫里,这辈子都有故事讲了,而且这个故事还是他主导的。
所以,为了让“刀下留人”的戏码足够戏剧化,他就必须制造波澜,而不能直接告诉朱七或齐大柱,海瑞得救了:
“有旨意,海瑞已经勾决,午时三刻行刑!”
嘴上念着旨意,眼神却一直飘向跪在地上的锦衣卫们,要观察他们的表情,以便积累素材,给他英勇救忠良的故事增光添彩。
当然,该铺垫的铺垫完,正事也得办,不然得罪了朱七和齐大柱,以后日子也不好过:
“七爷,黄公公是午时正领的旨,皇上特意说了叫他走着将勾朱送来,他老人家那条腿你们也知道……”
这句话一出,朱七立马就明白了,冲一脸疑惑的齐大柱大喊一声:
“谢神!”
二、
其实想想也蛮戏剧性的,当年海瑞救下齐大柱,也是利用拖延战术,在淳安县跟前来行刑的徐千户,硬是拖过了午时三刻,错过了时辰,救了齐大柱的命。
这次,唯一一个想替嘉靖帝杀海瑞的陈洪,却打断了黄锦的腿,反而成全了这次“天意”,错过了午时三刻,救下了海瑞。
牢房中的海瑞也流下了泪水:
“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这句话,很多人根本读不懂,为什么嘉靖帝不让海瑞死,就等于自己留下了骂名,而海瑞却留下了直名。而嘉靖帝留下骂名,海瑞留下了直名后,反而是不能代圣人立言了呢?
要解释清楚这一件事,我们就必须从海瑞上疏的出发点谈起:
海瑞上《治安疏》表面上是抨击嘉靖帝,是在讲嘉靖帝以一人之心,笼全国之心,以全国之力,供养他自己。如果这样理解,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海瑞直指大明朝的病根并不是皇上,而是体制,他是要改制!
不仅他知道问题所在,王用汲、胡宗宪、高翰文,甚至所有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连高翰文请罪前都跟海瑞讲了:
“刚锋兄,你是裕王爷赏识的人,有朝一日整顿朝纲,整顿官场,你义不容辞啊!”
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整顿朝纲,整顿官场,而提出这个建议之前,他们俩在干嘛?
在算沈一石的账本,高翰文背诵出来,海瑞再背诵进去……
三、
而海瑞上疏真实目的的表露其实早在浙江时就有过了,他一心要彻查郑泌昌和何茂才案子,但被谭伦前来劝说阻止。
他当时就当着王用汲的面喷了谭伦:
“大明朝开国至今,亲王郡王皇室宗亲遍于天下……至于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
也就是说,海瑞这次上疏,不仅是针对嘉靖帝,更是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地主权贵开了炮。
他的《治安疏》言外之意就是讲大明朝的体制出了问题,由于体制出了问题,才导致财政出了问题,财政有问题,国家就出了大问题。
而这种体制的受益人是官僚阶级,是地主权贵阶级,而嘉靖帝对这类人的态度却是暧昧的。甚至可以说是狼狈为奸,嘉靖帝利用几派平衡,从中获利。虽然有时候嘉靖帝也会压制一下官僚集团,但根本解决不了大明朝的本质问题。
所以,海瑞是希望通过这篇《治安疏》挑开嘉靖帝跟官僚集团的矛盾,所以才把“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这种老百姓抱怨的锅甩给嘉靖帝。
而且是以直臣,是以文官的名义甩过去的,而嘉靖帝要想把这个锅再甩给海瑞,那就必须在体制问题上驳斥海瑞。而他一旦把体制当筹码去驳斥海瑞,那就等于承认了体制有问题,那就必须要改制。
海瑞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嘉靖帝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样,跟整个官僚集团斗争,用皇权压制官僚。也就等于皇权对官僚集团和地主权贵开战,揪出他们背后的利益链。
四、
海瑞这次上疏是死谏,是必须要死的!
只有他死了,才能证明他说的是荒唐的,是根本不会存在的。而嘉靖帝为了验证海瑞说的话是荒唐的,那他就必须承认不是他昏庸,而是体制出了问题。
也只有海瑞死了,嘉靖帝才能大张旗鼓地向官僚集团开战,才能达到海瑞最终拯救大明朝的目的。因为海瑞料定嘉靖帝会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自己的名声,必然不会容忍海瑞的骂。而且他也相信,嘉靖帝有能力,能不受这次上疏影响,能在保住皇上脸面的前提下,完成这项改制。
可是,海瑞活下来了,活下来就代表嘉靖帝背下了这个锅,放弃了维护自己的名誉。
原因就在于海瑞上疏真的太迟了,但凡早个三年,嘉靖帝也会杀了他,也会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只是这时候的他已经老了,已经活不了几天了,再加上这次事件中,百官都拥护海瑞,反而让他更加的孤立。
其实他的队友只有一个,就是海瑞啊,结果这两个队友掐起来了,导致百官受益。
就这样,嘉靖帝以昏君之名与世长辞,把改制的重任压到了裕王头上,而且明确告诉了他,海瑞是一把利剑,希望他能跟海瑞合作,完成这项工程。
所以,嘉靖帝临终前才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把楚王的田园分给百姓:
“一共一百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二十六亩,全退发给过去替楚王种田的百姓吧。”
一道是:“赦免户部主事海瑞诏”,并对裕王说:
“将来对付那些贪官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唯此人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这句话的重点就是推行新制,也就是改制!
而海瑞在得知嘉靖帝驾崩之后,竟然是哭得昏厥了过去,因为他的话真的就应验了:
“遗骂名于君父,搏直名于己身!”
嘉靖帝是带着昏君的骂名走的,而留下了空有直名的海瑞,而裕王也罢、世子也罢,他们即位之后,也是没有把改制的任务执行下去,等大明朝走到崇祯一朝,也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所以,海瑞在得知自己获救了后,闭着双眼,已经是泪流满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明代十几个皇帝中,有作为者少昏庸者多,但最难下定论的还是嘉靖皇帝。明史学家毛佩琦先生就说:“嘉靖其实是最懂得做皇帝的人”,这应该是对嘉靖皇帝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读者对此有疑问的话,只要看看嘉靖时期大明王朝的政治形势就都明白了。
嘉靖当政时期,正是大明王朝的多事之秋。时任户部主事的海瑞就曾上了一道名震天下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将嘉靖一朝的政治总结为十六个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海瑞所说的这些,完全都是实情。
其实,嘉靖一朝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如此,大明朝除了内忧以外,外患也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东南沿海一带倭寇危害日甚,北方蒙古虎视眈眈不断扰骚边境,就连东北的女真少数民族也在积聚力量蓄势待发。
尽管内忧外患已十分严峻,可是嘉靖一朝并未发生大的,这与嘉靖帝始终能控制大局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别看他几十年不上朝,整天和道士们混在一起,可他的头脑仍然是清醒的。在他的控制下,整体局势并没有出现恶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缓和。
嘉靖一朝的内忧说到底就是严嵩父子擅权,任用奸党卖官鬻爵。不过,嘉靖帝并没有让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换句话说,严嵩父子有用则用,无用则可以随时让他们滚蛋。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自然形成了一批反对严嵩的忠臣,达到朝局的平衡。
当然,让徐阶入值内阁是嘉靖帝的一步妙棋,让他成为牵制严嵩的棋子。这一招其实和康熙皇帝同时重用索额图和明珠是一样的。如此一来,严嵩和徐阶互相争斗,任何一方都无法独揽大权,而嘉靖帝自己始终稳如泰山,要想收拾谁就收拾谁,可以说,这种帝王心术的确是十分高明的。
外患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肆虐。嘉靖帝重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国库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鼎力支持。对于北方蒙古,虽然没有彻底的消除隐患,却也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平静,为隆庆即位与蒙古人议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能将嘉靖帝定位为一个明君,可怎么说也算不上是昏君。仅就权术而言,就连朱元璋和朱棣那样的大有为之君,在他面前也要相形见绌。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嘉靖皇帝的性格比较孤僻和偏执,甚至是太过苛刻。他是一个认定的事就会不计后果去做的皇帝,越是有人反对就越要做。综合各种史料来看,嘉靖帝又是一个十分薄情寡意的人,不管大臣有多大贡献,只要一言不合就会遭到严惩,甚至是杀身之祸。就连对待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两任皇后都被他无情抛弃。
可是有人就会提出疑问,像嘉靖这样固执而又薄情的皇帝,为何会对海瑞网开一面呢?海瑞当初上的那个奏疏,将嘉靖帝骂的一文不值,还历数他的种种过失。按说,这样的人最少也得落得个满门抄斩才对。可是,嘉靖帝没有怎么做,分析起来,无非是三个原因:
其一,别看嘉靖帝固执,但他内心认为海瑞说的是实话。他原来也想做个青史留名的圣君,只是在与大臣对立中,他一步步地逆反和放纵自己,最终走到今天,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其二,嘉靖皇帝也十分害怕,害怕自己担上杀害忠臣的罪名。这个顾忌,也是让海瑞在嘉靖帝以后屡屡全身而退的护身护。为何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海瑞把嘉靖帝骂成那个鬼样子,皇帝都没杀他,如今想要杀他,那个人有那个勇气呢?
其三,从嘉靖帝的性格特征来讲,他其实和海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或许内心惺惺相惜,对这个大胆之人多少还有些欣赏呢。
在从海瑞的角度来看。他十分肯定嘉靖的能力,只是他的能力很少用在正途上,只要皇帝能幡然醒悟,那么创造太平盛世也并非难事。试想,如果一个皇帝已被公认无可救药,那么海瑞也不会傻到那个份上,非要去直言犯谏不可。由此可见,在海瑞心中,嘉靖帝不是昏君,相反如果能痛改前非的话,必定能成一番事业。
海瑞,在人们心中的标志性定位,就是清官。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刚直激烈,终始一致。做为“海青天”,海瑞不仅是明朝老百姓心中的偶像,也是后世百姓称颂的对象。
但是,在流传于世的古籍中,却总有一些文章,说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清官,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最主要的传闻就是所谓的“海瑞杀女”。
传闻说,他的小女儿在饥饿之时,接受了一个男仆人给予的一块饼,手里拿着正在吃,恰巧被父亲看见了。海瑞就问女儿,你的饼是谁给的?女儿回答:是一个男仆人。海瑞听完就愤怒地骂道:“一个好女子怎能随便地接受男人的东西呢?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 当时才5岁的女儿在这番羞辱之下吓坏了,一直哭泣,不再进食。家里人千方百计的想让女儿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竟然铁下心绝食七天,就是不肯吃东西,最后活活饿死了。
海瑞饿死女儿这件事传开来之后,备受世人非议,认为他古板,恪守封建礼教,但这件事是真的吗?
我们来看这件事的来历,记载此事的书有3本,分别是: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沈德符后人沈振辑《野获编外补遗》、周亮工《书影》。
沈德符生于万历六年(1578年),海瑞万历十五年(1587年)死的时候,作者才9岁,他又怎么知道具体的事情呢?而《野获编外补遗》系沈德符后人沈振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辑成!周亮工的《书影》就更不靠谱了,竟然详细讲述了海瑞如何逼死女儿的经过,周是清朝人,又怎么会知道明朝的事情呢?
《万历野获编》是明末笔记,作者自称是听别人说的,也就是说这是路边社出品的八卦新闻。海瑞生平是否有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上都没有提及,可以说是无任何证据,不论直接、间接。要知道,当年海瑞买两斤猪肉都能传得沸沸扬扬,被当时的官僚们当作谈资讥讽海瑞,饿死女儿这么大的事,正史为什么不记载?
抛开这些记载不说,再来说说事情本身的疑点,5岁的女孩能不能主动不吃不喝饿死?就算当时的封建社会再怎么封建,5岁的小孩能有求死的决心?
这样污蔑海瑞,唯一的解释就是:海瑞作为反贪的清官,遭受排挤了。海瑞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果敢决绝的办事能力,给他的政敌们造成了极大的威慑。他的浩然正气令劣绅贪官惶惶不可终日,贪官污吏们弃官解绶望风而逃,远逃外省避风,豪富恶霸则彼此告诫,要收敛守法。这些人就利用这个传闻来抹黑海瑞。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