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象生花有什么寓意 象生花图片

发布时间:2024-05-01 04:07:51作者:往事如风来源:网络

象生花有什么寓意 象生花图片

本文目录一览:

知否里的象生花,就是永生花?

12.25

《知否知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最近熬夜都要追的剧,《知否知否》甚是火爆。

奇葩逗趣的大娘子,

娇柔做作的白莲花,

老历资深的鉴婊团,

睁眼瞎的瞎眼四子.......

除了这些,追剧的时候,还发现了很多好玩的小细节。

比如海家送象生花这段,明兰捏着花说:“哎呀真好看,跟鲜花儿一样~”

看到这,我就比较好奇了,

象生花?

是什么花?

是永生花吗?

和永生花有什么关系?

... ...

为此,小编找上度娘,查了不少资料,

事实证明:

象生花,并不是永生花!

象生花

何为象生花?

象生花,也叫绒绢花,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说白了就是仿花、人造花)。

绒绢花在我国历史悠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有记载:隋炀帝建一西苑,苑内之树秋冬凋败,则剪彩为花,池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如同阳春一样。

到了宋朝,经济昌盛、文化浓郁,于是通过制作绒绢花将四季鲜花凑到一起,兴起了“一年景”的簪花习俗。

清朝的过年期间,更是有“满头花插颤绫绒”的习俗,津城中无论是太太还是姑娘,都要戴上几朵绒绢花图喜庆、求吉利。

其实,在古代,真花被称为“生花”,假花被称为“象生花”或“彩花”,所以,剧中明兰手里拿着的象生花就是假花。

像象生花这种,花开不败、精美喜庆的花,也难怪明兰会这么喜欢了。

象生花,并不是永生花!

在古代,制作一朵象生花,工序通常是选料、染色、剪切、上浆、绘画、粘贴、捆缚等,制作出来的象生花不仅形态逼真,而且便宜好看。不过,选料大多是以绢、绫、绸、纸等为主,仿制鲜花形态,与花蕊、枝叶等粘贴组装起来。

现代永生花可不同。

现代永生花,是由鲜切花经过脱水、脱色、烘干、染色等工序制作而成,原料主要是新鲜的花瓣,从质感、手感上来说,永生花比象生花更加生动真实。

而且,通过现代先进技术,更是能将一整朵鲜花直接制成永生花,不仅减去了粘贴这一繁杂工序,还减少了有害胶着物,更绿色、更环保、更健康。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象生花和永生花是不同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才是我国艺术史上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从古代象生花,演变到现代永生花,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永生”,都让我们的四季拥有百花为伴。

毕竟鲜花如此美好,值得我们用一切把它们留住。

知否里的象生花,就是永生花?

12.25

《知否知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最近熬夜都要追的剧,《知否知否》甚是火爆。

奇葩逗趣的大娘子,

娇柔做作的白莲花,

老历资深的鉴婊团,

睁眼瞎的瞎眼四子.......

除了这些,追剧的时候,还发现了很多好玩的小细节。

比如海家送象生花这段,明兰捏着花说:“哎呀真好看,跟鲜花儿一样~”

看到这,我就比较好奇了,

象生花?

是什么花?

是永生花吗?

和永生花有什么关系?

... ...

为此,小编找上度娘,查了不少资料,

事实证明:

象生花,并不是永生花!

象生花

何为象生花?

象生花,也叫绒绢花,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说白了就是仿花、人造花)。

绒绢花在我国历史悠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有记载:隋炀帝建一西苑,苑内之树秋冬凋败,则剪彩为花,池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如同阳春一样。

到了宋朝,经济昌盛、文化浓郁,于是通过制作绒绢花将四季鲜花凑到一起,兴起了“一年景”的簪花习俗。

清朝的过年期间,更是有“满头花插颤绫绒”的习俗,津城中无论是太太还是姑娘,都要戴上几朵绒绢花图喜庆、求吉利。

其实,在古代,真花被称为“生花”,假花被称为“象生花”或“彩花”,所以,剧中明兰手里拿着的象生花就是假花。

像象生花这种,花开不败、精美喜庆的花,也难怪明兰会这么喜欢了。

象生花,并不是永生花!

在古代,制作一朵象生花,工序通常是选料、染色、剪切、上浆、绘画、粘贴、捆缚等,制作出来的象生花不仅形态逼真,而且便宜好看。不过,选料大多是以绢、绫、绸、纸等为主,仿制鲜花形态,与花蕊、枝叶等粘贴组装起来。

现代永生花可不同。

现代永生花,是由鲜切花经过脱水、脱色、烘干、染色等工序制作而成,原料主要是新鲜的花瓣,从质感、手感上来说,永生花比象生花更加生动真实。

而且,通过现代先进技术,更是能将一整朵鲜花直接制成永生花,不仅减去了粘贴这一繁杂工序,还减少了有害胶着物,更绿色、更环保、更健康。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象生花和永生花是不同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才是我国艺术史上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从古代象生花,演变到现代永生花,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永生”,都让我们的四季拥有百花为伴。

毕竟鲜花如此美好,值得我们用一切把它们留住。

为什么古装剧里的男性角色多爱簪花?

爱看剧的壹读君|林秋锦

今年,古装剧盛宴来袭,多部新剧蓄势待发,宣传声势浩大。

在近段时间古装待播剧大规模的路透中,有一个现象十分夺人眼目:不同造型的男演员头上,都戴着花。

图源:微博

为什么古装剧里的男性造型那么爱簪花?男子簪花的习俗从何而来?

簪花的风起于何时

男子簪花之风由来已久,尤其在宋代盛极一时。

以现有史料来看,男子簪花的流行始于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嘉赏苏颋妙笔生花,“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

不过早在先秦,就有一位行吟于汨罗江畔的伟大诗人热衷于佩花、戴花。《离骚》中所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将奇花异草作为配饰,借“香草美人”抒发人生理想。

再往后的汉代,形成了重阳佩茱萸的风俗,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此时的人们将茱萸佩在腰间或系于臂上。

茱萸|图源:图虫创意

到了晋代,人们开始将茱萸戴在头上。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以插头”,认为这样能除恶气御初寒。

但实际上重阳节时茱萸花期早过,果实成熟,所以人们簪插的是果实,而非花,虽然这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簪花,不过在唐代的重阳节中,菊花逐渐成为能够与茱萸媲美的、男子簪戴的对象。

此外,还有《隋史》卷十二中描写隋太子出门打猎时,头戴玉冠,插金花为饰:“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绔,玉梁带,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

尽管唐代以前有男子簪花的形象出现,但并没有太多明确记载。就连风流的魏晋南北朝,也是记载于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

唐宋男子簪花之风的形成,除了与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传统有着莫大联系,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佛教文化。

印度原始佛教艺术中把莲花尊为“佛门圣花”,《北史》有“(西域康国)其王素戴七宝花(即莲花)”的记载。而中国本土道教视桃花为教花,其他花卉也各居其位,被赋予灵异色彩。加上我国本就有以花比德的传统,在中外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下,花被赋予了神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升高,百姓簪花以辟邪求吉的意愿逐渐增强。

此外,在政治方面,男子簪花受到宫廷赏花游宴、喝酒赋诗等娱乐活动的推动。唐中宗于立春日赐近臣各戴彩花一朵,由于武平一所作的应制诗最好,唐中宗“更赐花一枝,以彰其美”;还有史载唐懿宗首创曲江宴上为新科进士簪花,“宴进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金合,遣中宫驰至宴所。宣曰勅曰:‘便令戴花饮酒。’世以为荣”。

而宋代延续这种宴饮、赋诗、簪花赏赐的宫廷娱乐活动,还因为皇帝自己也爱花,簪花习俗得到推广和普及。宋真宗爱海棠,宋徽宗爱月季,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御裹小帽,簪花,乘马”,随同出游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在那个时候,皇帝赐戴花,不喜欢也得戴。

上行下效,宋代男子簪花盛行,而这种君赐臣花、彰功显荣的赏赐形式,也为形成一种朝廷礼仪与赏赐制度提供了政治基础。

在经济方面,宋代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经济和城市经济兴盛,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花卉因此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簪花成为风尚,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此外,宋代假花制作技术成熟,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簪花之盛。

路边的鲜花摊|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簪花式样繁多

唐宋簪花所用到的主要有三种:鲜花、象生花和琉璃花,后两种为人工制造的假花。

人们的首选是时令鲜花,牡丹、菊花、芍药、海棠、月季等等均可簪戴。鲜花虽然不能长久保存,但宋代已有温棚栽培技术和花卉保鲜技术,可以改变花卉自然开放的时间。《齐东野语》中提到一种相关方法:“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为坎,绠竹置花其上,粪以牛溲硫磺,然后置沸汤于坎中,汤气熏蒸,盎然春融,经宿则花放矣。如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

象生花,有时又称绢花,是用绢罗、栾枝甚至是金银箔纸制成的假花。宋代象生花制造业发展迅速,做出的花十分精致。苏轼《四花相似说》云:“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

琉璃花,亦即玻璃花,顾名思义,就是用琉璃制成的花。《宋史》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这些花除了直接簪在男子的发髻上,还会簪在幞头上或鬓角边,可以只簪一朵,也可以簪满头。

图源:《清平乐》视频截图

幞头是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或帽子,也就是俗称的“乌纱帽”。幞头在宋代主要有结式、软脚和方顶硬壳三种款式。

宋代男子对簪花的喜爱体现在不同方面,小到日常饮酒作乐,大到寿庆嫁娶。婚礼上新郎官簪花的习俗就是源自于北宋。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记载:“世俗新壻盛戴花胜,拥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礼。必不得已,且随俗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可也。”

立春日、花朝节、重阳节等特殊时节,及朝廷确立的天庆、天贶、先天、降圣等诸庆日(到南宋时增加到20多个),不仅皇帝会举办宴会,在宴会上赐花簪花,社会各阶层也都会簪花庆祝,大体上有祭祀、祝寿、辟邪、抒情之用。

此外,在科举大事上,也有相关簪花程序。地方考试结束,地方政府会主持“鹿鸣宴”,《文献通考》记载:“礼毕,鹿鸣宴发榜。次早中式各举人齐至督学衙门,脱蓝换青,簪花披红,诣府学谒拜文庙。”至于新科进士,宋太宗端拱元年定由朝廷为新进士举行宴会﹐称闻喜宴,由皇帝为其亲自簪花。

簪花不只是因为美

不过宋代的男子也不是一开始都能接受簪花,如司马光就认为其“殊失丈夫之礼貌”。

所以朝廷特意规定官员要亲自持戴皇帝所赐的花,不能转给仆从,以示对皇帝赐花的尊敬。《宋史》有载:“庆历七年,御史言:‘凡御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载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

并且随着宋代士族门阀被荡除、庶族全面上升,社会开放,贵族主导的传统社会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加上宋人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繁荣,对于传统政教文化中压抑人性、禁锢情志的思想进行反叛,用簪花这种背离传统和世俗的方式来展现不受约束、狂放不羁的胸怀和志向,同时,“以俗为美”成为时尚,代表着宋代人民的生活艺术化、艺术也逐渐生活化。

更何况,花向来就以其姣好的形象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寓意。文人士大夫多借由花卉抒发高洁的品行志向和清新典雅的审美旨趣,花也就随着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而被高看一眼。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借莲表明心志。至于以花的美艳鲜洁比喻男性之美也不乏其例,《资治通鉴》记载:“时人或誉张昌宗之美,……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郎耳。’”

莲花|图源: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簪花对宋人来说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更重要的是,簪花含有较浓的政治意味。

前面多次提到,皇帝在宴会上向臣子赐花,臣子簪花以彰显圣恩,即御宴赐花(簪花),这一行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一种官场礼仪制度。

朝廷对簪花划定了具体的等级,并根据官员的品阶高低赐予不同的花型、数量和颜色。《宋史》明确提到:“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梦梁录》描述更为具体:“宰臣枢密使合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枢密使同签书枢密使院事,赐大花十四朵、栾枝花八朵;敷文阁学士大花十二朵、栾枝花六朵;知官系正任承宣观察使赐大花十朵、栾枝花八朵;正任防御使至刺史各赐大花八朵、栾枝花四朵;横行使副赐大花六朵,栾枝花二朵;待制官大花六朵、栾枝花二朵;枢密院诸房逐房副使承旨大花六朵;大使臣大花四朵;诸色祗应人等各赐大花二朵。”簪花最多者为亲王和宰臣,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大花两朵。

因此,赐花簪花作为皇帝笼络人心的手段,成为了个人身份和荣耀的象征。《赴省登科五荣须知》记载当时社会有五荣,御宴赐花为第三:“两觐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也,五荣也。”

明 仇英《四相簪花图》

但宋朝之后,男子簪花就逐渐减少了。

一方面,全民簪花造成皇帝的至尊地位无法得到突出,南宋后期,皇帝本人不再簪花。另一方面,改朝换代下的政治经济秩序不稳定,君、臣、民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受到破坏,在这种大环境下,簪花被视为不伦不类的事物,遭人取笑。《明史》记载,“兵(叛乱的士兵)执京(御史苏京),披以妇人服,令插花行,稍违,辄抶之以为笑乐。”此外,清朝男子的发型也不适合簪花。

而随着古装剧中出现越来越多簪花的男性角色,说明越来越多的导演、编剧逐渐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古典美学。不过,簪花造型对男演员的装扮、演技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貌形体和精神气质,缺一不可。

[1] 冯尕才,荣欣. 宋代男子簪花习俗及其社会内涵探析[J]. 民俗研究,2011,(03): 50-64.

[2] 李春燕. 男子簪花如雨为哪般——观照宋人的审美文化心态[J]. 新余学院学报,2015,20 (03): 103-106.

[3] 黄宁. 宋代男子簪花是“臭美”吗[J]. 博览群书,2022,(12): 110-114.

[4] 张敏. 礼仪与风俗:宋代男子簪花述略[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 (01): 21-25.

[5] 史卉. 中国古代男性形貌审美风尚流变及其当代影响[J]. 山会科学, 2021, (06): 102-108.

编辑:陈燕妮

点击进入

「哎呀我兔商店」

《水浒》好汉爱戴花?古代男人戴花有传统

98央视版《水浒传》里,有段王妈妈和在屋子里聊天、西门庆掀门帘进来的镜头。在一套不起球不起褶的好衣服之外,西门庆还在头上别了一枝红花,再加上脸上那一团笑,虽是“千年反派”却也平添了几分媚气。有钱又有颜,难怪能打动。

头戴红花的西门庆。来源/电视剧《新水浒传》截图

但头发里插花可不是西门庆的专利,也不是宋朝的专利,男人戴花的历史可比宋朝早多了。

涂脂抹粉的唐宋男人

早在唐代,男性戴花就在诗词里留下不少痕迹。荣登中学课本多年、人人都要背诵全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就有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比王维晚一点,唐僖宗年间做官的唐彦谦写过《高平九日》,中有“乌纱频岸西风里,笑插黄花满鬓秋”的句子,既有诗人自身步入中老年的慨叹,也有大唐王朝行将落幕的悲凉。王维和唐彦谦分别生活的时代都已经算是中晚唐,这时男人戴花即使说不上普遍,也一定不算什么稀罕事。

不过中国历史很快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东奔西跑才能生存下来成了民众的日常、舞枪弄棒也取代舞文弄墨成为时代主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诗文都少,盛赞男人戴花的更是少之又少。直到宋代重新统一,此类诗词才重现繁荣。据专攻该方面的学者研究统计,《全唐诗》中描写男性戴花的诗歌有22首,《全宋诗》中却有201首,另外《全宋词》中还有133首。可见,宋代男人戴花算是达到了全面繁荣。

《货郎图》,北宋苏汉臣(传)绢本,立轴。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知是不是由于宋代文人地位高、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文气的氛围,宋词中男性戴花描写得更加理直气壮。霸屏中小学课本的陆游不仅有过“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烈,也有过“老子人间自在身,插梅不惜损乌巾”的豪迈。

《宋史》中也提到了男性戴花的方式,“幞头簪花,谓之簪戴。”在正式场合,男人的花要戴在幞头处,这也是发簪的地方,所以此处戴花又叫簪花,可以叫“簪戴”。花象征着喜气,簪花的场合一般也都充满着喜乐祥和,最典型的莫过于婚礼。

翻翻关于唐宋的史学文学作品,但凡有描写新郎形象的,总有朵花挂在脑袋上。连《水浒传》里那帮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都要戴花,小霸王周通当山大王强娶民女时,是这么个形象:“头戴撮尖干红凹面巾,鬓傍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跟他冲锋陷阵的小喽啰们则是“头巾边乱插着野花”。好在小霸王遇上了爱打抱不平、有大佛性的鲁智深,摸进罗帐要姑娘时被后者一顿胖揍。

小霸王周通当山大王强娶民女。来源/电视剧《新水浒传》截图

婚礼簪花在宋代是有礼仪性约束的。《东京梦华录》里提到,婚礼中酒过三杯之后,“婿具公裳,花胜簇面”。有古诗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德语中管婚礼叫“Hochzeit”,意为“高光时刻”。可见无论东方西方,都把婚礼当作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为庆祝人生高光时刻,戴朵花不过分吧?即便简朴如司马光者,在婚礼上也“且随俗戴花一两枝”,不得已向时俗妥协。所以武大郎在娶时,头发上应该也是别了花的,没准儿不比西门庆脑袋上那朵差。

武大郎迎娶时,头上别了红花。来源/电视剧《新水浒传》截图

洞房是个人财力问题,登科则是无上的荣耀,所以进士簪花也是唐宋一景,新科进士们是要参加皇帝宴请的。有记载称,唐懿宗每次请新科进士们喝完酒,都要命令小宦官折一枝花送到进士所在处,并给个口令:“便令戴花饮酒。”

在宋朝,御赐进士簪花饮酒已成常例,传下去簪花成了功名的标志之一。宋仁宗时期,扬州以芍药著称,其中有一丛花全身发紫中间有一道黄蕊,如同衣紫者戴一金腰带,被视为大吉大利。这丛花不常开,当地传说每开一次城中必出宰相,谁簪花就应验在谁身上。名臣韩琦在庆历新政失败后以枢密副使的身份在扬州居住,恰好赶上金腰带开花四朵,韩琦大大方方地邀请三位同僚来赴宴,酒至半酣每人戴了一朵金腰带。后来三十年间,这四个人分别都位至宰相,登上身为人臣的巅峰。

这个故事叫“四相簪花”,以话本和历史记录的形式从多个渠道流传下来。有一个版本说四人是韩琦、王珪、王安石、吕公著,其中吕公著的位置本有他人,但临时有事没来,让吕宰相捡了个天大的漏。

《四相簪花图》。来源/朱虹,龙溪虎著《王安石画传》,江西美术出版社2021年版

过什么节日戴什么花

各种节日时也流行男人簪花。

既然是节日,那这花一定是有季节性的。王维在诗中提到九月九日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就是唐代的重阳节簪花风潮,到宋代又进一步得到发展。翻翻宋词,“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直须把、茱萸遍插,看满座、细嗅清香”之类的句子比比皆是。不过当代有学者考证出,重阳节茱萸花期已过,所以插的茱萸不是花朵而是花房,而且也不只是插脑袋上,也可以和我们今天一样做成手串戴着或者干脆随便摆一摆,闻闻清香也是好的。正如这首《醉蓬莱》所说:

“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

这首词也点出了,重阳节盘踞在老少男人们头发上的主角另有其花,那就是菊花。没错,秋季是菊花独放的季节,“我花开时百花杀”,老少爷们儿在重阳节可选的花本来就很少。再加上古人不懂基因遗传学,菊花的颜色也单调到几乎只剩下黄一种,宋词里甚至把“黄花”做菊花的代称。李清照有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范成大则写过“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还有“九月带了黄花,强饮茱萸酒”,句子里透出一股悲凉。

《胆瓶秋卉图》页,宋,纨扇页,绢本。图中所绘为菊花。来源/故宫博物院

到了新年、元宵节,人们对戴花簪花的热情依然高涨不灭。有首词记录了正月十六扶酒醉者归家的场景:“衣香拂面,扶醉卸簪花,满袖馀煴。”但普通老百姓在这时,戴花的选择可是少到不能再少,百花早已躲在地下蓄势等春来,只有梅花依然傲立雪中。

苦苦熬过寒冬,到了寒食节百花齐放,人人出外踏青都能寻上一两朵别在发端。有首《寒食湖堤》写得好:“画桥日晚游人醉,花插满头扶上船。”还有首词更加直接:“湖上风光寒食近,准拟醉花枝。”欧阳修也写过:“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想想看,连路上挑担子的挑夫都在头上别朵花,宋朝果然好闲情雅致。

《货郎图》,北宋苏汉臣(传)绢本,立轴。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扩展到虚构文学里,戴花就更普遍了。光一部《水浒传》里就有众多好汉爱戴花,浪子燕青“鬓畔常簪四季花”;阮小五出场时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却也要插朵石榴花。杨志、索超、柴进、杨兄、徐宁、花荣等好汉都有戴花的记录,说明戴花这事在宋代大概是大老爷们都喜欢干的事,根本没啥颜值门槛。

御赐花上状元头

在独立于民间之外的官方时间线上,皇帝也是自己戴花以及让别人戴花的爱好者。唐玄宗时期,学士苏颋为皇帝赋诗,吟出了“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的名句,玄宗大喜,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

对皇帝来说,给臣下赐花是件性价比很高的事。皇家都有自己的园林,花能现成去园子里摘,成本不太高,又能体现天子的恩赏,岂不是一举两得?有时候皇帝亲自戴花,那荣誉就更牛了。

于是官方宣称节俭的宋朝把皇帝赐花的传统发展到全盛。宋真宗天禧四年,也就是1020年,就有记录“群臣班于殿下,候上升坐,起居谢赐花,再拜升殿。”宋真宗爱花是出了名的,史料记载他每到暮春时节总要宴请群臣,等微醺之时酒宴气氛达到高潮,内廷侍臣就用金盘把名花端上来,按次序给皇帝、亲王、宰相戴上花,其余臣子则自己动手把花戴上。

清人绘宋真宗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宋高宗赵构的寿诞上就有个人人戴花的名场面,亲历者杨万里对此有着精彩的记述:“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不过再往南宋后期走,皇帝自己就不簪花了,花成了浩荡的皇恩,诗句也成了“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既然是皇家大宴,规矩自然不能少。宋徽宗时,春秋大宴的礼仪中就有“皇帝降坐,鸣鞭,群臣退。赐花,再坐……群臣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这已经够烦琐了,到了南宋时期光谢花就要分批分等级,腿脚不好的估计都站不了多久。

宋徽宗坐像。来源/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细究起来,花可不是个很适合皇帝赏给臣下的物件。御赐之物都自带皇权加成,要焚香供起来的,到了后来的清代甚至臣下犯罪抄家时还要把御赐物件一个个翻出来,再还回去。花无百日好,过几天就蔫了坏了,怎么保存?

一个解决思路是堵。前边提到的宋仁宗时期记录里,有这么一句话:

“凡预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察。”

宋代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来源/天津博物馆

意思清晰明了,哪怕是皇帝老儿赏的花它毕竟还是花,不算特别贵重,别指望亲王大臣们会十分上心。禁令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出现了要制止的事件,高官显贵们拿到花顺手转赐给家奴并不是什么特别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才出现这么条禁令,不能让仆从替自己戴或者拿着,御赐的花一定要在被赏赐人的脑袋上。

另一个解决思路则是疏。《墨庄漫路》中曾讲过故事,崇宁二年(1103)进士徐遹年老中进士,和同学们一起接受圣上赐宴回住所,路过著名的烟花场所平康巷,“同年所簪花多为群娼所求,唯遹至寓所,花乃独存。”同年进士的花都被青楼女子抢走了,只有徐遹过于年老,青楼女子看不上人也就顺带看不上他戴的花……

徐遹的同学们没有因此受处分,反倒是他自己因为花没被青楼女子拿走而觉得丢人,于是吟了两句诗:

“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绢花送官员,纸花别死囚

再有一个思路就比较超脱了,真花不行那就以假乱真嘛!唐宋管鲜花叫“生花”,但很多情况下只能戴“像生花”,也就是用布料、丝绸做成的假花。宋代比较常见的像生花有三种,罗帛花、栾枝、绢花。罗帛花比较鲜艳,但成本较高;绢花素一点,成本低廉;栾枝成本介于二者之间,比较小巧。

唐朝《簪花仕女图》,画中的五个少女,头上戴着的就是绢花。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在宋仁宗时期,御赐花朵就有了固定的品级,“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绢花顾名思义即用丝绸之类的物品扎成的花。想想看,皇帝在宫里大宴群臣,就算哪个脸盲的不认识当朝宰相亲王,也总能从他们头戴的花上看出来品级高低,这是不是也算个一眼就能认出来的身份辨识物?

我们今天是工业化时代,只要原料充足,机器一开丝绸很快就织出来了,丝绸做的绢花出厂价可以很低。但唐代是农耕社会,丝绸只能靠人力煮蚕茧抽出来,确实好保存,但成本可不低,因此在某些需要一次性花朵的场合,他们用的是纸花。也就是给死囚了。《水浒传》里,宋江和戴宗犯了死罪要开刀问斩当天早上,就被狱吏用胶水刷了头发,做个鹅梨角儿,再各插上一朵红绫子纸花。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早在宋代,中国就把纸花作为和死亡、祭奠联系在一起的物品了。

宋江问斩,头戴纸花。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虽然在今天,似乎很难将“戴花”与“男性”联系起来,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男士戴花习俗,也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孟元老著,侯印国译注:《东京梦华录》,三秦出版社,2021年;

《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

杨旭红,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张忠芳,唐宋男性簪花诗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王璟,宋代男性簪花研究——以艺术作品为中心,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张福清,论宋代科举闻喜宴赐簪花书写及意义,《江海学刊》,2023年第5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项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