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毕公简介:
毕公,姬姓,名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异母弟,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受封毕国,故称毕公或毕公高,是毕氏始祖。
周武王驾崩后,毕公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等一起相继辅政周成王、周康王,使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康叔简介:
康叔,姬姓,卫氏,名封,周文王与正妻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同母弟。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受封康国,故称康叔或康叔封。
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地,建立卫国,因此又称卫康叔,同时为康氏和卫氏的始祖。
康叔受封卫国时年纪尚轻,周公怕他担当不起治理殷商遗民的重任,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临上任前,周公反复告诫康叔到卫国后,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妥善安置殷商遗民。周公还告诫康叔一定要勤于政务,务必寻求殷商故地的贤人、君子和长者,向他们询问殷商兴亡的道理,然后再施之于政务。
康叔到卫国后,根据周公的谆谆教导,访问当地的贤士长者,向他们询问治国安民之策。康叔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体察民情,深受卫国百姓爱戴。卫国很快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周成王年长后,鉴于康叔治国有方,政绩卓越,于是提拔他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康叔秉公执法,成功维护西周的稳定。周成王为表彰康叔辅佐之功,赐给他宝器、祭器等物。康叔担任西周司寇职务后,卫国国事由他的儿子卫康伯代为处理,康叔则定期到卫国督察政务。康叔去世后,卫康伯继任卫国国君之位。
毕公高后裔现在使用的姓氏有:万、魏、冯、元、令狐、王、梁、强、易、毕、庞、潘。其中前9个姓氏为毕万后裔的分支。
万氏 春秋时,毕公高后裔毕万在晋国任大夫,毕万以战功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被称作“魏万”,其后裔子孙以“魏”为氏。毕万的后裔魏万章有个孙子,改姓为祖父的名字“万”,称“万希仁”,从此诞生了一支万氏家族(一说是: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万水,封官爵为大夫,并以名赐姓为“万”)。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万氏至今,史称万氏正宗。姬姓魏支万氏族人,皆尊奉毕万、万章为得姓始主。
魏氏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其裔孙毕万跟随晋献公讨伐古霍国、古耿国、古魏国三个小国有功,晋献公就把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赐给毕万做封邑,并封为大夫,毕万的子孙以封邑为氏,称魏氏。这是魏姓中以国为氏最早的一支。
冯氏 毕万受封魏地之后,其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
元氏 毕万受封魏地之后的魏国第二代君主魏武侯,将自己的儿子封赐在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县),史称公子元。其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该支元氏族人尊奉公子元为得姓始祖。
令狐氏 令狐是一地名。毕万受封魏地,官拜大夫,他的数代子孙都是晋国大夫,到毕万的曾孙魏颗,由于跟秦国打仗生擒秦国大将杜回而立了大功,被晋君别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传到其子魏颉时,“以邑为氏”而姓了令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王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王”。汉唐时一些著名的王氏支派,如京兆王氏、河间王氏、高平王氏、山阳王氏、凤阁王氏等,均自称是毕公高的传人。其由来是毕万仕于晋、封于魏,魏国被秦灭之后,其王族子孙纷纷避难于各地,因为是王者之后,所以被称为王家;如毕万裔孙信陵君无忌之孙卑子在魏国灭亡时逃到泰山,汉初又奉诏入仕,任中涓、封兰陵侯,因出身王族,也称他的家族为“王家”;又如被秦始皇迁至关中霸陵的原魏国王族,也被称为“王家”。
梁氏 毕万封于魏,其后裔魏斯(文侯)在“三家分晋”后定都安邑,国号“魏”。战国初,魏国为了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战国之“梁国”,该国在公元225年被秦所灭。亡国之后其后代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梁氏。从此形成了又一支开封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强氏 《通志·氏族略·五》记载:“春秋晋有魏强氏”;《元和姓纂》记载:“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魏缰氏是毕万的孙子魏武子(魏犨)的后裔子孙是支庶后裔。其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强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从此诞生了又一支强氏家族。即:毕万——芒季——魏武子魏犨——大将军魏颗——魏庄子魏降——魏快——魏缰。
易氏 毕万封于魏之后,成为后世战国时魏国的先祖,其后裔子孙中有人食于冀州东境的易水(今河北唐县、宝县、安新一带)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与魏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易氏族人大多尊奉毕万为得姓始主。
毕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以国为氏”。3000多年前的毕国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以北,此地又称毕陌、毕原或咸阳原。毕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弟和国人流落于各地,而毕公高后裔中仍居于毕国者,遂以故国名称为氏,称毕氏。史称毕氏正宗。到汉代有一支迁到山东的东平,繁衍成当地望族。
庞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庞氏,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今河南南阳),因以为氏”。该支庞氏以封邑为氏,世代相传至今,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史称庞氏正宗。潘氏 毕公高封于毕地以后,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今陕西北部),季孙的子孙后代“以邑为氏”,称潘氏。这支姬姓潘氏是今陕西潘氏之源,史称潘氏正宗。由于诸多的原因,每个姓氏都有数支渊源,上述姓氏中毕公高的后裔,仅为该姓的一支而已。
毕公高后裔现在使用的姓氏有:万、魏、冯、元、令狐、王、梁、强、易、毕、庞、潘。其中前9个姓氏为毕万后裔的分支。
万氏 春秋时,毕公高后裔毕万在晋国任大夫,毕万以战功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被称作“魏万”,其后裔子孙以“魏”为氏。毕万的后裔魏万章有个孙子,改姓为祖父的名字“万”,称“万希仁”,从此诞生了一支万氏家族(一说是: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万水,封官爵为大夫,并以名赐姓为“万”)。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万氏至今,史称万氏正宗。姬姓魏支万氏族人,皆尊奉毕万、万章为得姓始主。
魏氏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其裔孙毕万跟随晋献公讨伐古霍国、古耿国、古魏国三个小国有功,晋献公就把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赐给毕万做封邑,并封为大夫,毕万的子孙以封邑为氏,称魏氏。这是魏姓中以国为氏最早的一支。
冯氏 毕万受封魏地之后,其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
元氏 毕万受封魏地之后的魏国第二代君主魏武侯,将自己的儿子封赐在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县),史称公子元。其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该支元氏族人尊奉公子元为得姓始祖。
令狐氏 令狐是一地名。毕万受封魏地,官拜大夫,他的数代子孙都是晋国大夫,到毕万的曾孙魏颗,由于跟秦国打仗生擒秦国大将杜回而立了大功,被晋君别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传到其子魏颉时,“以邑为氏”而姓了令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王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王”。汉唐时一些著名的王氏支派,如京兆王氏、河间王氏、高平王氏、山阳王氏、凤阁王氏等,均自称是毕公高的传人。其由来是毕万仕于晋、封于魏,魏国被秦灭之后,其王族子孙纷纷避难于各地,因为是王者之后,所以被称为王家;如毕万裔孙信陵君无忌之孙卑子在魏国灭亡时逃到泰山,汉初又奉诏入仕,任中涓、封兰陵侯,因出身王族,也称他的家族为“王家”;又如被秦始皇迁至关中霸陵的原魏国王族,也被称为“王家”。
梁氏 毕万封于魏,其后裔魏斯(文侯)在“三家分晋”后定都安邑,国号“魏”。战国初,魏国为了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战国之“梁国”,该国在公元225年被秦所灭。亡国之后其后代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梁氏。从此形成了又一支开封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强氏 《通志·氏族略·五》记载:“春秋晋有魏强氏”;《元和姓纂》记载:“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魏缰氏是毕万的孙子魏武子(魏犨)的后裔子孙是支庶后裔。其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强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从此诞生了又一支强氏家族。即:毕万——芒季——魏武子魏犨——大将军魏颗——魏庄子魏降——魏快——魏缰。
易氏 毕万封于魏之后,成为后世战国时魏国的先祖,其后裔子孙中有人食于冀州东境的易水(今河北唐县、宝县、安新一带)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与魏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易氏族人大多尊奉毕万为得姓始主。
毕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以国为氏”。3000多年前的毕国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以北,此地又称毕陌、毕原或咸阳原。毕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弟和国人流落于各地,而毕公高后裔中仍居于毕国者,遂以故国名称为氏,称毕氏。史称毕氏正宗。到汉代有一支迁到山东的东平,繁衍成当地望族。
庞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庞氏,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今河南南阳),因以为氏”。该支庞氏以封邑为氏,世代相传至今,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史称庞氏正宗。潘氏 毕公高封于毕地以后,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今陕西北部),季孙的子孙后代“以邑为氏”,称潘氏。这支姬姓潘氏是今陕西潘氏之源,史称潘氏正宗。由于诸多的原因,每个姓氏都有数支渊源,上述姓氏中毕公高的后裔,仅为该姓的一支而已。
上一次咱们讲述了一位在史籍中资料很少,几乎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周初功臣毛懿公,算是为他正个名,也是为毛国没能收录于在下所写的“诸侯史话”做个弥补。今天笔者还要给大家再介绍一位能臣,幸运的是他相比毛懿公来说,在各种史籍中的资料多了一些,也更重要一些。但同毛懿公一样,关于他和他的封地的故事仍然不足以编撰“建国录”和“史话”,因此,笔者还得效仿毛懿公的作法,也为他单独补充一些故事讲给各位听,算是对他老人家的敬重了。
要说今天咱们的主人公是谁?那就是康王的两大辅臣之一的毕公。虽然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着重写过一篇关于《尚书·毕命》的文章,但在那篇文章里,故事的主角乃是康王,毕公仅以配角的身份出场。而今天,咱们要让毕公也成为真正的主角,先从现有的一些史料入手,从中挖掘出他一生中的两件遗憾事。
四世能臣毕公高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周初四圣”这一组合的名称,但很遗憾的是,咱们今天的主角毕公没能入选其中。据《大戴礼记·保傅篇》所述,将周公、太公、召公和史佚(原名为尹佚)并称为“四圣”。这一“评选结果”出来后,可算是引起了一片哗然,虽然《大戴礼》一书对为何评选此四人为圣给出了充分的依据,但还是有很多史学界同仁对此表示了异议。这争论的焦点便是毕公这位托孤重臣,又是周朝王室成员,怎么会输给史佚这样一位外姓之人而落选呢?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如此着急替毕公鸣不平,就算“周初四圣”的名头很响亮,但笔者以为毕公有着比史佚更加光荣的美誉。这美誉便是康王曾经当面夸赞他为“弼亮四世”的能臣,也就是说他用心辅佐了四代周王(即文、武、成、康四世)。虽说除了毕公以外,还有太公、召公也曾经历过这四代周王,但只有毕公获得了天子的当面肯定,这份独享的光荣难道不比史佚那四分之一的称号要更有分量么?
同样经历过四代天子的太公与召公
另外,在笔者看来,光评价毕公为“弼亮四世”似乎都有些低估了他,他甚至应该算是“五世功勋”呢。虽然在各种史册中,对毕公的生卒年份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毕公受任洛邑“行政长官”这件事,能被《尚书》以及《竹书》特意收录其中,可见康王对毕公是非常重视的。再加上《竹书》中曾把康王在位期间离世的四位重臣都记录在内,如果毕公是亡故于康王时代,不可能对他只字不提。因此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毕公一直活到了昭王时期,只不过昭王是一位“王道微缺”的天子,对贤臣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所以毕公若真于昭王时离世,致使他没能留下半点记录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尚书》《竹书》中关于毕公受命的描述
既然笔者认为毕公活过了康王,那为什么康王临终前不把他设为辅政之臣呢?也许康王任命毕公为辅政之臣后,“成康之治”就不会戛然而止了?关于这一点,笔者也曾考虑过,但细细思量康王没有托孤给毕公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毕公当时已经是洛邑的“行政长官”,并且那个时候,除了他以外似乎也无人可以再担此重任。如果把毕公召回丰镐来辅政,将会使洛邑因无能臣管理而变得混乱,被迁到那里的殷民也将处于无人统管的状态,这要是闹将起来岂不是更加危险?
二是,毕公在当时已经经历了四世,恐怕身体也十分虚弱了。甚至康王临终前的这段时间,毕公自己也很可能正处在病痛之中,确实没有精力作为托孤辅臣,再辅佐下一任周王了。
三是,康王很清楚曾经发生在自己父亲成王时的“三监之乱”,其起因便是周公以首辅的身份摄政,引发了众诸侯的不满。并且,在那个时候,除了周公以外,尚有太公、召公等人在朝辅政,那都让众人听信了谣言,造成了时局的混乱。此时,在仅剩下毕公一位老臣的情况下,如果命他辅政,会不会出现比周公时更极端的情况呢?
成康时期三大辅臣:毕公、周公、召公
所以综上所述,康王在没有更多人选的情况下,确实不能、也不敢再任命毕公单独去辅政了。康王的这一决定,也终结了毕公登上首辅之位的可能性,算是他继落选“周初四圣”之后,人生中的又一点遗憾吧。但仔细想来,毕公这能“弼亮四世”,甚至长达“五世”之久的政治生涯,在历史上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出其右了。那他到底为何能在政坛的最中心持续这么长久,并稳中有升呢?咱们今天暂时保留一下,下次再为大家揭晓答案。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两大遗憾、毕公、周初四圣、落选、弼亮四世、独享美誉、寿长五世、未成首辅、探究原因。
关键词云图简史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