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金匮要略#
后面有痰饮咳嗽篇,这里的咳嗽上气有什么区别呢,咳嗽是很多疾病中的伴随症状,感冒咳嗽,痰湿咳嗽,喘而上气咳嗽。肺痈肺痿都会咳嗽,本篇也是如此,主要讲的是上气,咳嗽是伴随症状。上气有虚实之辩,寒热之分,需要用心分别。不过总的来说实证较多,寒症较多。这是因为本身痰湿就是阴邪,上气往往痰湿是基础病机,寒症也就多见。
3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有虚实之别,当然大多是虚实夹杂,只不过虚实有偏重而已,本条说的上气属于肾阳不足,肾不纳气,出现上气抬肩,面浮肿是因为阳虚不制水,而浮肿,脉浮大是浮阳外越,如果二便失司,属于死症。这种情况就是要大补元阳来进行治疗。
4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胀是指肺气胀满,由于肺失肃降,出现肺气胀满,上气而喘,故而烦躁,肺朝百脉,通调水道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风水,这个时候发汗是正确的治法。这属于实证,所以治疗相对简单,上一条属于虚证,所以困难。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半升)
咳嗽和哮喘是有区别的,也不是非要同时,可以喘而不咳,也可以咳而不喘,但是也会咳引起喘,或者喘而后咳,此处应该是咳而后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喉中有痰鸣音。以治疗咳为主,兼顾喘像。而且喘息性支气管炎不像哮喘,大多属于肺本脏之疾。和肾相关性不大。所以本方用麻黄生姜解表,射干利咽,细辛温肺,紫苑款冬止咳,半夏祛痰,大枣健脾,五味收敛。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用于实证咳喘的治疗方剂。没有多余一味药,有人问这里是用炙麻黄还是生麻黄,建议还是用生麻黄,原方是先煎两沸,降低了发汗的功效,但是用量还是偏大,可以酌情用量再少一点,射干是喉中痰鸣必用之品,利咽化痰的功效非常明显,本方治疗的寒痰,所以用了细辛半夏,如果是热痰,可以用瓜蒌,贝母,鱼腥草,桑白皮等,紫苑款冬也是在久咳之人必备之药,五味子在喘的疾病中也是常用之药,主要是用于收敛肺气。
7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
本条属于痰涎壅盛,堵塞肺气宣降,所以以化痰祛痰为主,皂荚在仲景方里是专用于祛痰之品。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六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半升)
脉浮,病在表,本条属于外邪引动,风寒束表,内有郁热,寒饮射肺,所以用石膏清郁热,用麻黄宣肺解表,厚朴杏仁宣降肺气,半夏祛痰,干姜细辛温肺,小麦健脾,五味收敛。和射干麻黄汤的区别在于,本方表症更加明显,或许伴有发热,气喘更加明显,但是痰湿没有射干麻黄汤重。《千金》里说“厚朴麻黄汤,治咳而火逆上气”,但是我觉得从方子上看虽然用了石膏,但是也用了细辛干姜还是温肺散寒,所以石膏主要是为了清气分之热,而肺还是寒痰为主。临床上还是用于治风寒外感引起的发热喘咳,或者是风寒引动哮喘出现的发热咳喘。
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半夏(半升)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参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本条与上一条相呼应,脉沉,说明水饮内结,不是外邪引动,或者外邪已去,单单只有水饮内结引起的咳喘。所以去掉了麻黄杏仁,用了桂枝,温阳化气利水,泽漆是大戟的幼苗,用于利水,紫参可能是紫苑的笔误。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肺胀热重于饮的患者,前面说了,肺胀属于肺实证,病多从表而来,发汗是最好治疗方法。用越婢汤没有杏仁,所以相对应麻杏石甘汤治疗喘的作用会差一些,但是它用了生姜大枣,健胃利水发汗的作用会加强,所以对于水饮较重的会更加适合,又加用了半夏可以加大祛痰降逆的作用。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小青龙汤证有烦躁的,说明有里热,小青龙汤属于外邪里饮,本属于风寒束表,内有寒饮,那里热从何而来,是水饮内停而转热?还是表邪郁久而热,从方义来看还是属于表邪引起的郁热。并非寒饮转热,此证有厚朴麻黄汤有类似之处,只不过此方外感风邪为主,驱邪利水同施。
#伤寒论浅识#
火逆大都是太阳病误治所引起,阳明病本有热证,很少会误用热法。而太阳病很多为风寒侵袭,所以有人用火疗来治疗,这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火疗是补阳气的,虽然也有散寒的功效,但是往往针对的里寒。而用火疗的方法来发汗的话,往往会出大汗,损伤阴液的同时导致心阳受损。对于火疗目前临床上很少用,大体热熨一般用在虚寒症中,桑拿熏蒸患者自己用的多,还是需要注意是否是风寒表症,火针一般不会用在感冒,尤其是现在的火针和古代还是有很大差别,其劫伤阴液的能力远远不如古代。艾灸尤其是大范围的督脉灸和泥灸是需要注意的,医生有时候会用这个来治疗感冒,如果没有辨清,还是会出现火逆的现象。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这里说了太阳病反躁说明入里化热了,因此不能用热熨的方法。为引起胃的阴液亏虚。如果大小便正常了,就是自己津液恢复,好了,如果大便硬,小便少就是津液亏虚,需要补津液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中风,是不用火疗的,只有风寒之邪侵袭才用,但是风邪,寒邪不明显,一样会造成阳盛阴虚。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太阳中风,虽然有恶寒,但是一样不用火疗。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火疗伤的阴液,为什么会亡阳呢,我们知道伤寒需要是微微汗出而解,而火疗容易大汗出,汗出过多伤阴液,同时伤及心阳。所以会出现心慌气短,惊狂、卧起不安。桂枝温通心阳,蜀漆化痰,牡蛎龙骨潜镇安神。这里头去芍药加蜀漆主要还是考虑有痰,如果没有痰,没有必要去芍药也没有必要用蜀漆,目前药房也找不到这种药了。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脉不弦紧而弱,这是温病,温病的治疗更加不能用火疗,也不要用温热药,用辛凉解表或者清热解表药治疗。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这3条,都是说明本有热症,反用火疗,容易伤阴液,还容易动血,血热妄行,便血,吐血,筋骨失养。只有津液得复,有汗了病才能解。这一点很重要。温病暑热等等外感病,很多人盲目用辛热药发汗,最后阴液亏虚导致汗液发不出来,病情进一步加重,补液很重要。其实很多西医比如布洛芬之类的退热药,可以认为是一种辛热药,同样有这样的弊病,一定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补液。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同样是发汗心阳虚,所以下焦水寒上凌心,外感寒邪入侵,外用艾灸,里用桂枝加桂汤,目的是补心阳,调和营卫。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这里也明确了,伤寒也不能用火疗的方法。容易伤心阳,引起烦躁,惊恐。一方面用桂枝甘草补心阳,一方面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阳受损往往是发生在大汗之后,心阳受损往往会出现神志症状,温补心阳仲景喜欢用桂枝甘草,安神定志仲景喜欢用龙骨牡蛎。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